新川教版历史九年级下册第13课课件经济危机下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课件(33张)

文档属性

名称 新川教版历史九年级下册第13课课件经济危机下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课件(33张)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8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川教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8-11-28 07:45:3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13课经济危机下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 一、从繁荣到危机
1. 繁荣:20世纪20年代,美国经济空前繁荣,新兴产业迅猛发展。但繁荣的表象下潜藏着巨大的危机:企业利润大幅增加,工人工资增长缓慢,购买力不足,出现生产过剩;大量资金涌入股票市场,出现全国性的股票投机活动。
2. 经济大危机 (1)根源:资本主义制度的基本矛盾(生产社会化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 (2)爆发:1929年10月下旬,美国股票突然暴跌,危机开始。 (3)特点 ①时间长:从1929—1933年,前后持续五年之久。
②范围广:从美国开始,迅速席卷整个资本主义世界。
③破坏性大:资本主义世界的工业产量下降了40%以上,贸易缩减了2/3;大量企业破产,银行倒闭;失业人数激增;普通人生存艰难;资本家为维持商品价格,保证利润,不惜大量销毁商品。

美国爆发经济危机排起长队领救济金
  1825年英国发生世界历史上第一次经济危机,1857年美国发生第一次世界性经济危机,1929~1933年,美国开始空前严重的经济危机。究其根源,都是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所导致的,即是生产的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制之间的矛盾。是不可避免,且会周期性的爆发。
  梅隆拉响汽笛,胡佛敲起钟。
华尔街发出信号,美国往地狱里冲!
——20世界20年代末纽约儿歌

1929年10月24日美国纽约证券交易所股票崩溃
这一天被称为“黑色星期四”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美国是当时世界经济的中心,经济曾一度出现繁荣景象。资本主义经济的高速发展,也孕育着经济危机因素的增长。其中,财政信贷是当时美国经济中最薄弱的环节,股票发行面额大大超过社会上的资金,以致潜伏着巨大的金融危机。
  1929年10月24日上午10点多钟,美国最大的股票市场纽约证券交易所的股票价格暴跌,一场空前严重的经济危机爆发了。

危机爆发时的美国总统胡佛
  1929年初,第31任总统胡佛在就职演说中宣称,“我们对国家的未来毫不忧虑,它光辉灿烂,充满希望”。然而,好景不长,随着1929年10月24日(要您饿死)华尔街股票市场的崩溃,危机首先在美国爆发。胡佛总统基本延续传统的自由放任政策,使得经济危机迟迟得不到解决。
赫伯特·克拉克·胡佛
Herbert Clark Hoover
1874.8.10~1964.10.20
美国第31任总统 “饥饿总统”
八个月后,美国流传着一则悲凉的幽默话
“你必须排队才能挤到窗口跳下去”
聚集的人们要求银行兑现
  1929年10月,华尔街股票市场崩溃,股价暴跌,一些主要股票的市值下跌了近40%。股票的暴跌引发了美国严重的经济危机,先后有10万多家企业破产,半数银行倒闭,失业工人占全国工人的1/3以上。农业也出现危机,“过剩”的农产品堆积如山,使100余万农户破产。
在排队领取土豆等救济食品的人们
  1929年资本主义世界爆发了一次空前严重的经济危机,其特点是来势特别猛烈、波及范围特别广、持续时间特别长、破坏性特别大和影响特别深远。
1929年~1933年
美国旧金山等待领取救济金的贫民
德国儿童用贬值的货币做积木游戏
反映了德国财政金融的困难状况和整个信贷体系的崩溃
富兰克林·德拉诺·罗斯福(Franklin Delano Roosevelt)
  为了尽快摆脱危机,巩固和维护美国的资本主义制度(目的),1933年就任美国总统的罗斯福宣布实行“新政”(New Deal)。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发展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宣传“新政”的海报
  1932年6月底,富兰克林·德拉诺·罗斯福在接受民主党总统候选人提名的演说中提出了“新政”(New Deal)这一说法。
  有人认为这是把第26任美国总统西奥多·罗斯福的“公道政治”(Square Deal)和第28任美国总统伍德罗·威尔逊的“新自由”(New Freedoms)口号巧妙加以结合。
  有人则认为这是借用了同年社会学家斯图尔特·蔡斯出版的新著《新政》之名。
罗斯福新政特征
全面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
美国银行前的挤兑人群(1930年)
  罗斯福“新政”先从整顿金融入手。在其就职后的第三天(1933.3.6),罗斯福宣布全国银行“休假”。9日,国会通过《紧急银行法令》,13日至15日,全国绝大多数银行经财政部审核,在政府监督下,分批陆续恢复营业。6月16日,国会通过《1933年银行法》,建立由联邦承担责任的联邦储备体系。这一行动犹如“黑沉沉的天空出现的一道闪电”。
美国《全国工业复兴法》的蓝鹰标志
  罗斯福政府成立“全国复兴署”,由它协调国家、企业主和劳工之间的相互关系,共同拟定公平竞争法规……凡是接受法规的企业,一律发给印有“我们尽我们的职责”的蓝鹰标志。
  对“蓝鹰”标志,罗斯福曾有一番颇为生动的解释:“在战争中,在夜战的朦胧中,士兵们都在肩上戴着一个明亮的标志,便于相互识别,以免误伤自己人。根据同一原则,对于那些与全国复兴计划合作的人们,也必须随时都能互相识别。因此,我们已为此目的提供了一种荣誉标志,设计很简单,上面写有‘我们一定尽本分’。我要求所有同我站在一起的人,都突出地显示这一标志。这对实现我们的目标是至关重要的。”
——罗斯福第三次“炉边谈话”
  公共工程署(Public Works Administration-P.W.A.)主要解决工业复兴和失业问题。前后共投资40亿美元,实施了34000个建设项目,包括公共建筑,高速公路、桥梁、水坝等。
大规模兴建公共工程使失业者重新获得工作
  通过公共工程和保护自然资源法案,1933年成立了民间资源保护队,组织18岁到25岁的男青年种树,建水坝,扑灭森林火灾,种植防护林。每批25万人,每期半年。
民间资源保护队的工作队伍
田纳西水利工程中的水坝
  1933年美国政府成立了田纳西流域管理署,负责对田纳西河进行综合治理。这是当时美国兴办的最大的工程,包括开凿内陆水道、建立水电站提供廉价电力、生产化肥、植树造林,以及控制洪水泛滥、防止水土流失等。它保护了3000万英亩的农田,使整个流域居民的平均收入提高了9倍。
金门大桥(The Golden Gate Bridge)
  建设金门大桥是公共工程中的一项,北端连接北加利福尼亚,南端连接旧金山半岛。约瑟夫·斯特劳斯设计,1933年1月5日正式开工兴建,1937年5月首次建成通车。横跨金门海峡,桥宽27.4米,桥身全长1981.2米,桥塔高227米。当时造价达3550万美元,用了10多万吨钢材。
美国公民领取的失业保险卡
罗斯福与家人在一起
二、罗斯福新政 1. 开始:1933年3月,罗斯福就任美国总统。 2. 目的:(直接目的)应付经济危机;(根本目的)维护资本主义统治。 3. 手段:采用国家干预手段来扭转经济形势。 4.措施 (1)财政方面,政府大力整顿银行,淘汰小银行,扶持大银行,成立联邦储备银行以保证联邦体系下各银行的存款安全等措施,使银行的信用得以恢复。 (2)工业方面,政府实施《全国工业复兴法》,包括制定“公平竞争法规”,防止盲目竞争引起的生产过剩;调整劳资关系,规定工人有权组织工会,以工代赈等;筹划大规模公共工程的兴建,以增加就业,刺激消费和生产等。这是新政中最主要的反危机措施。 (3)农业方面,缩减农业产量,稳定农产品价格,政府以优惠贷款补偿农民的损失,以复兴农业。 (4)社会保障方面,开展救济工作,通过了《社会保险法》,开始了美国的“福利主义”试验。
三、欧亚战争策源地形成 1. 亚洲战争策源地形成 (1)背景①世界经济危机使日本受到重创,工农业生产大幅度下降,对外贸易锐减;阶级矛盾十分尖锐。 ②以军部为核心的法西斯势力强烈要求建立军人法西斯独裁政权,实行对外侵略扩张。 (2)标志:1936年,受军部控制的广田弘毅上台组阁,建立法西斯专政。 (3)影响: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亚洲战争策源地形成。 (4)日本法西斯的对外扩张 ①1931年,日本在中国东北蓄意制造并发动了九一八事变。 ②1937年7月,日本制造七七事变,发动了全面侵略中国的战争。
1929~1933年世界经济危机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影响
  1929年的世界性经济危机,日本也受到沉重打击,工农业生产大幅度下降,出口下降一半以上。到1931年,失业人数达300万,大批农民破产,阶级矛盾十分尖锐,仅1931年工人罢工达2415次。日本统治集团迫切要求强化国家政权,转移国内人民的视线并从对外战争中寻找新的出路。
/
100万
/
/
33.1﹪
意大利
1931年
2415次
300万
50﹪
/
32.5﹪
日本
1930~1932年
1000多次
600万
70﹪
30﹪
40﹪
德国
1929~1933年
4900次
1700万
70﹪
/
31.5﹪
美国
/
3000万以上
2/3
/
1/3以上
资本主
义世界
工 人 罢
工 次 数
工人失
业人数
对外贸
易缩减
农业产
量下降
工业生
产下降
项目
国名
















严重的经济危机
必然导致政治危机
军国主义化的日本少年
日本法西斯的主要势力在军部

  当时日本庞大的军事官僚机构的总称,独立于政府而直属于天皇。包括陆军省、海军省、参谋本部、海军军令部以及关东军和其他军事机关。军部是日本法西斯化的主要决策者和推动者。
“柳条湖事件”
  1931年9月18日晚10时20分,日本关东军岛本大队川岛中队河本末守中尉,用骑兵用的小型炸药炸毁了南满铁路沈阳北郊柳条湖附近的一段路轨。日本反诬是中国军人所为,并以此为借口,当晚10时25分炮击东北军驻地北大营,发动“九一八”事变(“满洲事变”),拉开了长达14年的侵华战争序幕。19日晨5时半,东北军第七旅退到沈阳东山嘴子,北大营沦陷。
日军攻占沈阳
  1931年9月18日,日军大举进攻沈阳,同时向辽宁、吉林进攻。三个月内,几乎全部占领东北三省,使其成为日本的殖民地,史称“九一八”事变。19日,日军攻占沈阳,同时占领长春、四平、公主岭、铁岭、抚顺、安东(今丹东)、凤城、本溪、辽阳、海城和营口等地。
“九一八”事变
局部侵华战争开始
1915年参与起草“二十一条”
1933年出任外务大臣
1936年“二二六”兵变出任内阁总理大臣
广田内阁制定确立扩张方向的《国策基准》
参与了所有对华战争扩大化的决策
1946年3月远东国际军事法庭确定为甲级战犯
1948年12月23日被处以绞刑
广田弘毅(広田弘毅)
ひろた こうき
1878.2.14~1948.12.23
日本第32任首相
1936年3月
广田弘毅上台组阁
标志着日本法西斯专政建立
  在军部支持下建立的广田弘毅内阁,加紧推行军事法西斯专政,对内镇压工人运动,加快国民经济军事化的步伐;对外积极准备扩大侵略战争,使日本成为新的世界大战的远东战争策源地。
  一般称为日本首相,有时简称总理,雅称宰相。
日本成为新的世界大战
远东战争策源地
“七七事变”(“卢沟桥事变”)
  1937年7月7日夜,日军借口一个士兵失踪,要进入北平西南的宛平县城搜查。中日双方正交涉中,日军突然向宛平城开枪射击,接着又炮轰卢沟桥,挑起了全面侵略中国的战争——“七七事变”(“卢沟桥事变”)。卢沟桥的烽火,揭开了中华全民族的伟大的抗日民族解放战争的序幕。
“七七”事变
全面侵华战争开始
2. 欧洲战争策源地形成 (1)背景 ①世界性经济危机使德国受到沉重打击,国内矛盾更加尖锐,工人运动高涨。
②法西斯组织 — 纳粹党活动猖獗,气焰十分嚣张。 (2)标志:1934年,希特勒集最高政军大权于一身,自称“国家元首”,实行个人独裁的法西斯专政。 (3)影响: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欧洲战争策源地形成。
德国纽伦堡集会上的法西斯组织——纳粹党
  民族社会主义德意志工人党或称国家社会主义德意志劳工党(NSDAP),简称纳粹党(Nazi Party),是20世纪前半叶魏玛共和国时代的一个政党,前身是德意志工人党(DAP),后由希特勒领导,在德国议会大选中获胜。

纳粹党标识
1933年1月30日保罗·冯·兴登堡任命阿道夫·希特勒为德国总理
  希特勒誓言撕毁丧权辱国的《凡尔赛和约》,誓言再造德国的俾斯麦时代,誓言几年内全国没有人会失业,誓言打击贪污、打击为富不仁的犹太人……几乎手上有几张支票就开几张。1932年11月,20名资本家和地主联合上书兴登堡总统,要求任命希特勒为总理。1933年1月,正式任命。
1933年1月30日 希特勒出任总理
标志着德国法西斯政权建立
希特勒在阅兵
1936年希特勒在柏林发表演讲
“要大炮不要黄油”
  纳粹党还把国家变成军营,工业生产完全纳入备战轨道。1935年,撕毁《凡尔赛和约》,实施普遍义务兵役制,陆军扩展到60万人。德国军事实力迅速增强。
  法西斯统治下的德国已经成为新的世界大战的欧洲战争策源地。
德国成为新的世界大战
欧洲战争策源地
1940年9月27日德意日三国代表签订《德意日三国同盟条约》
  1936年11月25日,德日签订《反共产国际协定》,1937年11月6日,意大利加入。至此,纳粹德国(阿道夫·希特勒)与法西斯主义的意大利(贝尼托·墨索里尼)和军国主义的日本(东条英机)结成以“柏林—罗马—东京轴心”(Berlin-Rome-Tokyo Axis)为核心的军事集团(成员国称之为“轴心国”)。1940年9月27日,《德意日三国同盟条约》签订,标志三国法西斯军事同盟正式形成。
三国法西斯军事同盟正式形成
日德建立法西斯政权的过程与发展的异同
  ①方式相同:日本没有法西斯政党,通过法西斯的主要势力军部权力的一步步扩大而最终确立起法西斯专政;
  德国建有一个法西斯政党——纳粹党,并通过欺骗性宣传获得选举胜利而上台。
  ②原因相同:都受到经济危机的影响,国内阶级矛盾异常尖锐。
  ③政策相同:对内实行极权统治,发展军事工业,扩军备战;对外积极扩张,发动侵略战争。
学习测评
1.罗斯福新政中最主要的反危机措施是(   )。
 A.缩减农业生产       B.恢复银行信用
 C.实施“产业复兴法”     D.发展对外贸易
2.1929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首先开始于(   )。
 A.英国    B.美国    C.法国    D.德国
3.下列有关1929年资本主义经济危机表述不正确的是(   )。
 A.危机使资本主义世界工业生产下降
 B.危机的时间长达四年之久
 C.危机加深了资本主义各国的社会危机
 D.危机席卷整个世界
4.罗斯福新政的中心措施是(   )。
 A.整顿金融体系       B.推行“以工代赈”
 C.加强对工业的计划指导   D.调整农业政策
C
B
D
C
5.罗斯福新政中,为解决失业问题而采取的措施是(   )。
 A.举办公共工程       B.限制工作日时数
 C.规定工资标准       D.整顿银行
6.罗斯福新政的最大特点是(   )。
 A.国家干预和指导工业    B.国家干预和指导经济
 C.国家控制和调节金融    D.国家扩大对外贸易

A
B
7.希特勒在德国上台后,首先采取的措施是(   )。
 A.解散一切工会组织     B.残酷迫害犹太人
 C.制造国会纵火案      D.建立法西斯纳粹党
8.20世纪30年代,首先点燃侵略战火的法西斯国是(   )。
 A.英国    B.意大利   C.日本    D.德国
9.日本法西斯不同于其他法西斯的主要特点是(   )。
 A.对外侵略扩张       B.对内独裁统治
 C.不断创造政变和兵变    D.以军部为核心力量
10.20世纪30年代,面对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美、德两国分别选
 择了什么道路?这两条道路分别对世界产生了怎样
 的影响?
C
C
D
  美国:罗斯福新政;通过“新政”,美国经济摆脱危机并逐渐复苏,为资本主义国家干预经济生活提供了范例。
  德国:建立法西斯独裁统治;德国发动侵略战争,给本国和世界人民带来了巨大灾难。
11.作为一个国家,我们拒绝了任何彻底的革命计划。为了永远地纠正我
 们经济制度中的严重缺点,我们依靠的是旧民主秩序的新应用。
——富兰克林·德拉诺·罗斯福
 (1)所谓“彻底的革命”是指什么?
 (2)“旧民主秩序”是指什么?
 (3)罗斯福新政的前提是什么?
废除资本主义制度
资本主义民主制度
维护资本主义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