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上)期末语文综合复习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6小题,共9.0分)
下列各项中,加点词语的意义与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正襟危坐而问客曰??????????????宜流之海外,以正风教
B. 謇朝谇而夕替????????????? ??????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
C. 所以兴怀,而其致一也??????????啖刍豆十倍于常牛,负重而致远
D. 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下列各句中的加点词语,词类活用类型与例句加点字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火尚足以明也
A. 其进愈深,而其见愈奇 B. 泣孤舟之嫠妇
C. 齐彭殇为妄作 D. 固前圣之所厚
下列各句中的加点词语,意义与现代汉语全都不相同的一项是( )
①蹑履相逢迎?????????????????②怨灵修之浩荡兮
③亦将有感于斯文?????????????④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⑤对酒当歌,人生几何?????????⑥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
⑦哀吾生之须臾???????????????⑧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A. ①③⑤⑥⑦ B. ①②③⑤⑧ C. ②④⑤⑥⑧ D. ②③④⑦⑧
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 磐石?????葱笼?????踯躅?????葳蕤?????否极泰来
B. 愀然?????瞭望?????相勖?????肆业?????义愤填鹰
C. 羁鸟?????蛾眉?????暧暧?????点缀?????终南捷径
D. 桑葚?????静燥?????落寞?????偕老?????雨雪菲菲
下列加线字成语的用法,正确的一项是( )
①2月3日晚,好友晒出一组舞蹈家杨丽萍生活照,她似在洱海边自由地起舞,身段婀娜如沐春风,长长的指甲十分抢眼。
②这位专家的回答让我有一种醍醐灌顶的感觉,实在没想到这个困扰我一年的问题他却理解得那么透彻,解释得那么轻松。
③我国发展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我们要增强信心,战略上保持平常心态。在战术上要防范各种风险,未雨绸缪,及时采取应对措施。
④2016年,中国女排勇夺里约奥运会冠军,不言而喻地证明了郎平执教水平的高超。
⑤又到了年终,各地都推出了年货节活动。莆田市也不甘落后,年货展销会上的商品林林总总,不下数万种。
⑥已至莫春时节,但云贵高原的许多地方还是五风十雨,春寒料峭,这让习惯了春天温暖的人们觉得难以忍受。
A. ②④⑤ B. ②③⑤ C. ①③⑥ D. ①④⑤
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 “中国结”的全称是“中国传统装饰结”,______.因此绳结也是中国古典服饰的重要组成部分。
①人们很早就开始用绳结装饰器物,为绳结注入了美学内涵
②当时的绳结是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必备用具
③“中国结”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上古时期
④它是中华民族特有的一种手工编织工艺品,具有悠久的历史
⑤此外,绳结还被应用在人们的衣着、佩饰上
⑥同时也具有记载历史的重要功用,因而在人们心目中很神圣。
A. ③②④⑥⑤① B. ④③②⑥①⑤ C. ③①②⑤⑥④ D. ④①③②⑤⑥
二、默写(本大题共1小题,共8.0分)
名句名篇默写。
(1)《兰亭集序》中表现王羲之在兰亭聚会时看到天空的无边和事物的繁多的句子是:______,______。
(2)在《赤壁赋》中,苏轼论述宇宙万物总在变化的句子是:“______,______。”
(3)在《赤壁赋》中苏轼与客乘着一叶扁舟在江面上无拘无束、随波飘荡的诗句是:“______,______。”
(4)在《游褒禅山记》中,作者认为有了志和力,没有外物相助也不能到达理想的境地的句子是:“______,______。”
三、诗歌鉴赏(本大题共1小题,共6.0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列各题。
题春晚
(宋)周敦颐
花落柴门掩夕晖,昏鸦数点傍林飞。
吟余小立阑干①外,遥见樵渔一路归。[注]①阑干:栏杆。
(1)下列对诗歌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两项是______
A.首句“花落”写暮春之晚,“柴门掩夕晖”写夕阳下柴门虚掩,夕阳的余晖与纷飞的落红都让人心生惜春之情
B.“昏鸦数点傍林飞”一句描写几只昏鸦翻飞于密林之外,由于天色昏暗,加上距离较远,望过去自然更像“点”
C.“吟余小立阑干外”一句交代了诗人观景的立足点,诗人形象孤独,
D.末句写樵夫渔人劳作归家,亦紧扣“晚”字着笔。
E.本诗中落花、昏鸦、小立的诗人、归家的樵夫渔人在日落时分融汇成一幅清冷、空寂的村野春晚图。
(2)本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心境?是如何表现的?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四、语言表达(本大题共3小题,共6.0分)
把下列句子译为现代汉语。
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
下面两句在表达上存在问题,请指出并加以改正。
①林太太热情地对朋友说:我很欢迎你们到府上来闲聊。
②看着众多莘莘学子的求知目光,他更感责任重大。
①将______改为______;
②将______改为______。
根据必修二课文内容,对出下联。
上联:荷塘月下愁闷书生寻找心灵宁静。
下联:______
五、现代文阅读(本大题共2小题,共14.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 手工艺,即手工从事的技巧或艺术。中国手工艺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工匠们靠常年熟练的功夫,制作出各式各样的器物或艺术品。这些制品体现了人们对美的理解和对美好生活的追求,饱含了独特的文化记忆和民族情感,蕴含着中华民族五千年传统文化的精髓。
??? 民间手工艺品反映了人民群众的生活习俗。?在古代,民间手工艺品作为节令品,几乎一年四季随着人民的风俗活动而增添喜庆的气氛。
?? 按照功用,剪纸、木版年画、面塑、彩塑、绢花、灯彩等置于案头、粘贴于墙壁或悬挂于室内,供人们欣赏;陶罐、彩印花布、蓝印花布、木雕糕点模子、竹编器皿等则属实用类;而宗教、祭祀用到的,主要有彩塑神佛像,纸扎人物、车马、楼阁等。按照行业,可分为雕塑(如木雕、砖雕、彩塑、面塑、吹糖人)、印染(如蓝印花布、蜡染)、刺绣(如香荷包、布老虎)、编织(如竹编、草编)、陶器、服饰以及木版年画、剪纸、风筝、皮影、木偶、绒制工艺品、绢花、灯彩、彩扎狮头、面具、民间玩具等。有些工艺一直流传到现在。
??? 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宫廷手工艺也是手工艺的一个重要部分。因为皇家需要,当时最顶级的师傅被集中在一起。其生产机构规模庞大,工匠众多,工艺品更加精致,大都具有富丽华贵的风格,图案繁缛,彰显皇家气派。
?? 手工艺生产主要靠世代的口口相传,大都传承有序,而且大多“传子不传女”,以防止技艺外传。在农村,编织、花边等手工艺,则因由妇女承担,而由母传女、世代相传。今天,这些旧的传承方式依旧存在,而一些相关企业和工艺院校的出现,使传承模式更加丰富,也更有活力。
??? 当前快节奏的生活方式及经济原因,使得年轻人大都不愿意再穷其一生坚守老手艺。面对汹涌而来的全球化浪潮和大机器生产的冲击,传统手工艺技能与作品渐渐消失,引起有识之士的关注与反思。
??? 但是,仍有许多人默默守护着传承。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更多的人在温饱之后,有了对传统手工艺品的需求,并且这种需求日渐高涨。手工艺的创作和生产应该是一种作坊形式,它的最终表现形式是“艺术作品”而不是“批量产品”。手工艺作品饱含传统的信息,作品因手工原因而变得鲜活,工匠师傅的亲手操作使其具有艺术品味,制品具有唯一性等,都是手工艺受欢迎的原因,也是其生命力所在。
??? 继承与创新是永恒的命题,所谓传统是文化积淀的精华,所谓创新是在传统基础上的整合与再创造。而遵循艺术规律的创新会被大家认可,积淀下来,形成“传统”。所以传统是创新的传承,而有些创新的东西将逐渐会变成传统。让我们共同努力,把缺失的慢慢找回来。相信在浮躁的社会里,我们的内心都在渴望平静,渴望回归自然的和谐。相信民族手工艺的发展前景一定会更加广阔。
(1)下列对原文内容的表述,有关手工艺传承方式的一项是______
A.手工艺是工匠们依靠手工制作器物或艺术品的技巧或艺术。其范围极广,技艺精湛,内涵深厚,有较长的渊源。
B.匠人们把对生活的美好追求和对美的理解融人自己的作品中,代代沉淀下来,各种样式的工艺品就有了独特的文化记忆。
C.中国手工艺形式多样,种类繁多,表达并承载了人民对幸福生活的期盼,蕴含着民族情感和中华五千年传统文化的精髓。
D.古代手工艺大都传承有序、口口相传,除一些由妇女承担的编织、花边等手工艺外,大都传子不传女,以防自家技艺传给外人。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______
A.民间手工艺品与人民群众的生活习俗息息相关,它们几乎一年四季伴随着古代人民的风俗活动,为之增添喜庆气氛。
B.民间手工艺品按功用可分为欣赏类、实用类、宗教祭祀类,按行业则可分为雕塑、印染、编织、陶器、服饰等各分支。
C.部分不适合男子操作的民间工艺一般由女子传承。在农村,编织、花边等手工艺,多由妇女承扭,母传女,代代延续。
D.宫廷手工艺是为皇家服务的。其制品与民间的相比,更加精致,多具有富丽华贵的风格,图案繁缛,彰显着皇家气派。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______
A.缺乏继承人的传统手工艺技能与作品,在汹涌而来的全球化浪潮和大机器工业生产冲击下,渐渐消失,这应该引起人们的关注。
B.当今,人们对纯手工工艺品的需求更加强烈,是因为有识之士的反思,也因为传统手工艺品的文化内涵及工艺品的唯一性。
C.手工艺品饱含传统信息,因其为手工制作而变得鲜活、有艺术性。其最终表现形式应该是“艺术品”而不是“产品”。
D.继承与创新是一个永恒的命题,它们之间有时可以转化,传统需要创新,创新的艺术形式和作品未来也会成为传统。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各题。
北京的树
肖复兴??? ①老北京以前胡同和大街上没有树,树都在皇家园林、寺庙或私家花园里。北京有了街树,是民国初引进德国槐之后的事情。那之前,除了皇家园林,四合院里也是讲究种树的。如今,到北京来,想看到真正的老树,除了皇家园林或古寺,就要到硕果仅存的老四合院了。
??? ②在南半截胡同的绍兴会馆里,还能够看到当年鲁迅先生住的补树书屋前那棵老槐树。那时,鲁迅写东西写累了,常摇着蒲扇到那棵槐树下乘凉,“从密叶缝里看那一点一点的青天,晚出的槐蚕又每每冰冷的落在头颈上”(《呐喊》自序)。那棵槐树现在还是虬干苍劲,枝叶参天,起码有一百多岁了。
??? ③在上斜街金井胡同的吴兴会馆里,还能够看到当年沈家本先生住在这里就有的那棵老皂荚树,树皮皴裂如沟壑纵横,枝干遒劲似龙蛇腾空而舞的样子,让人想起沈家本本人,这位清末维新变法中的修律大臣、我国法学的奠基者,他和这棵皂荚树的形象是那样吻合。据说,在整个北京城,这么又粗又老的皂荚树屈指可数。
??? ④尽管山西街如今拆得仅剩下盲肠一段,但甲十三号的荀慧生故居还在。当年,荀慧生买下这座院子,自己特别喜欢种果树。到果子熟了的时候,会分送给梅兰芳等人。唯独那柿子熟透了不摘,一直到数九寒冬,来了客人,用竹梢头从树枝头打下邦邦硬的柿子,请客人带冰碴儿吃下,老北京人管这叫做“喝了蜜”。如今,院子里只剩下两棵树,一棵便是曾经结下无数次“喝了蜜”的柿子树,一棵是枣树。去年秋天,我去那里,大门紧锁,进不去院子,在门外看不见那棵柿子树,只看见枣树的枝条伸出墙头,繁星点点,枣结得挺多的。老街坊告诉我,前两天,刚打过一次枣。
??? ⑤在北京四合院里,好像只有枣树有着这样强烈的生命力。因此,在北京四合院里,枣树是种得最多的树种。小时候我住的四合院里,有三株老枣树,据说是前清时候就有的,别看树龄很老,每年结出的栆依然很多,很甜。所谓青春依旧,在院子里的树木中,大概独属枣树了。我们大院的那三株老枣树,起码活了一百多年,如果不是后来人们住房改造砍掉了它们,起码现在还活着。如今,大院拆迁后建起了崭新的院落,灰瓦红柱绿窗,很漂亮。不过,没有那三株老枣树,院子的沧桑历史感,怎么也找不到了。
??? ⑥在我所见的这些树木中,最难活的是合欢树。记得我读小学时,离我家不远通往长安街的一条大道两侧,种满合欢树,夏天一街茸茸粉花,云彩一般浮动在街的上空,在我的记忆里,是全北京城最漂亮的一条街了。可惜,如今那条街上,已经一株合欢树也没有了。
??? ⑦在离宣武门不远的校场口头条胡同的47号,是我们汇文中学的老学长吴晓铃先生的家。他家的小院里,有两株老合欢树,不知道如今是否还活着。那年,我特意去那里,不是为拜访吴先生,因为吴先生已经仙逝,而是为看那两株合欢树。合欢树长得很高,探出墙外,毛茸茸的花影,斑斑点点地正辉映大门上一副吴先生手书的金文体门联,“弘文世无匹,大器善为师”。那花和这字,如剑鞘相配,相得益彰。
??? ⑧曾经有一段时间,我着了迷一般,像一个胡同串子,到处寻找老院子里硕果仅存的老树。都说树有年轮,树的历史最能见证北京四合院沧桑的历史。树的枝叶花朵和果实,最能见证北京四合院缤纷的生命。尤其是那些已经越来越少的老树,是老四合院的活化石。老院不会说话,老屋不会说话,迎风抖动的满树的树叶会说话呀。记得写过北京四合院专著的邓云乡先生曾经打过这样一个比方,说北京十分春色,四合院的树占去了五分。他还说:“如果没有一树盛开的海棠,榆叶梅,丁香……又如何能显示四合院中无边的春色呢?”
??? ⑨十多年过去了,曾经访过的那么多老树,说老实话,给我印象最深的,还都不是上述的那些树,而是一棵杜梨树。
??? ⑩那是十二年前的夏天,我是在紧靠着前门楼子的湖北会馆里,看到这棵杜梨树的,枝叶参天,高出院墙好多,密密的叶子摇晃着如天空浮起一片浓郁的绿云,春天的时候,它会开满满一树白白的花朵,煞是明亮照眼。虽然,在它四周盖起了好多小厨房,本来轩豁的院子显得很狭窄,但人们还是给它留下了足够宽敞的空间。我知道,人口膨胀,住房困难,好多院子的那些老树,都被无奈地砍掉,盖起了房子。因此,可以看出湖北会馆里的人们没有把这棵杜梨树砍掉,是很不容易的事情,也是值得尊敬的事情。
?那天,很巧,从杜梨树前的一间小屋里,走出来一位老太太。她告诉我,她已经87岁,不到十岁搬进这院子来的时候,种下了这棵杜梨树。也就是说,这棵杜梨树有将近80年的历史了。
?那天我对她说您就不盼着拆迁住进楼房里去?起码楼里有空调,这夏天住在这大杂院里,多热呀!她瞥瞥我,对我说:你没住过四合院?然后,她指指那棵杜梨树,又说,哪个四合院里没有树?一棵树有多少树叶?有多少树叶就有多少把扇子。只要有风,每一片树叶都把风给你扇过来了。老太太的这番话,我一直记得,我觉得她说得特别好。住在四合院里,晚上坐在院子里的大树下乘凉,真的是每一片树叶都像是一把扇子,把小凉风给你吹了过来,自然风和空调里制造出来的风是不一样的。
?日子过得飞快,十二年过去了。这十二年里,偶尔,我路过那里,每次都忍不住会想起那位老太太。那棵杜梨树已经不在了,我却希望老太太还能健在。如果在,她今年应该是99岁,虚岁就整一百岁了。
(取材于肖复兴《北京的树》)(1)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______
A.文章开头写老北京树的历史,是为了引出后文对老四合院中老树的描写。
B.作者写老皂荚树,只是因为这棵树枝干虬劲,在整个老北京城屈指可数。
C.第⑨段中吴先生去世后,作者仍去看合欢树,并非树比人重要,而是因为那种缅怀之感。
D.文章第?段,作者用比喻和排比手法,写出了自然风胜过空凋风的好处。
E.中国的文人有为居家或书房写门联的传统,往往是根据书房的特点,或自己志向抱负来写的文中吴晓铃先生写的“弘文世无匹,大器善为师”就是一例。
(2)文中第⑧段说:“树的历史最能见证北京四合院沧桑的历史。树的枝叶花朵和果实,最能见证北京四合院缤纷的生命。”请联系全文,简要概括文中的老树都见证了哪些历史和生命?
(3)作者说,他印象最深的不是其他树,而是那棵杜梨树?这是为什么?请联系全文,简要分析。
六、文言文阅读(本大题共2小题,共16.5分)
解释下列加点的字词。
(1)忍尤而攘诟______??(2)正襟危坐而问客曰______
(3)否泰如天地______??(4)汝可谓“前倨而后恭”______
(5)后严命屡臻______??(6)所幸一人窃以被覆之,因便所杀______
课外文言文阅读
??? 苏轼,字子瞻,眉州眉山人。生十年,父洵游学四方,母程氏亲授以书,闻古今成败,辄能语其要。比冠,博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好贾谊、陆贽书。除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关中自元昊叛,民贫役重,岐下岁输南山木筏,自渭入河,经砥柱之险,衙吏踵破家。轼访其利害,为修衙规,使自择水工以时进止,自是害减半。
??? 徙知徐州。河决曹村,泛于梁山泊,溢于南清河,汇于城下,涨不时泄,城将败,富民争出避水。轼曰:“富民出,民皆动摇,吾谁与守?吾在是,水决不能败城。”驱使复入。轼诣武卫营呼卒长曰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且为我尽力卒长曰太守犹不避涂潦吾侪小人当效命。率其徒持畚锸以出,筑东南长堤,首起戏马台,尾属于城。雨日夜不止,城不沉者三版。轼庐于其上,过家不入,使官吏分堵以守,卒全其城。复请调来岁夫,增筑故城为木岸,以虞水之再至。朝廷从之。
??? 徙知湖州,上表以谢。又以事不便民者不敢言,以诗托讽,庶有补于国。御史李定等摭其表语,并媒蘖所为诗以为讪谤,逮赴台狱,欲置之死。锻炼久之,不决。神宗独怜之,以黄州团练副使安置。轼与田父野老,相从溪山间,筑室东坡,自号“东坡居士”。
??? 四年知杭州。杭本近海,地泉咸苦,居民稀少。唐刺史李泌,始引西湖水作六井,民足于水。白居易又浚西湖水入漕河,自河入田,所溉至千顷,民以殷富。湖水多葑,自唐及钱氏,岁辄浚治,宋兴,废之,葑积为田,水无几矣。轼见茅山一河,专受江潮,盐桥一河,专受湖水,遂浚二河以通漕。复造堰闸,以为湖水蓄泄之限,江潮不复入市。以余力复完六井。又取葑田积湖中,南北径三十里,为长堤以通行者。堤成,植芙蓉、杨柳其上,望之如画图。杭人名为苏公堤。轼二十年间,再莅杭,有德于民,家有画像,饮食必祝。又作生祠以报。
(节选自《宋史?苏轼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______
A.轼诣武卫营呼/卒长曰/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且为我尽力/卒长曰/太守犹不避涂潦/吾侪小人当效命。
B.轼诣武卫营/呼卒长曰/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且为我尽力/卒长曰/太守犹不避/涂潦吾侪小人当效命。
C.轼诣武卫营呼/卒长曰/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且为我尽力/卒长曰/太守犹不避/涂潦吾侪小人当效命。
D.轼诣武卫营/呼卒长曰/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且为我尽力/卒长曰/太守犹不避涂潦/吾侪小人当效命。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______
A.判官,宋代选派京官充任称签书判官厅公事,又称“通判”,负责州郡狱讼听断之事,可否裁决,即各类犯罪事件的审判和裁决。
B.台指的是“御史台”,中国古代官署名,是中央行政监察机关,也是中央司法机关之一,负责纠察、弹劾官员、肃正纲纪。
C.团练副使是宋代散官官阶之一,宋代散官专指闲散不管事的官职,共有十等,常授的主要有团练副使、节度行军司马等四种。
D.生祠是古代信仰民俗,指为活着的人建立祠庙,而加以奉祀。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______
A.苏轼自幼颖悟,母亲教他读书,听到古今成败得失,常能说出其中要害。等到弱冠,博通经史,写文章洋洋洒洒、下笔千言。
B.苏轼恪尽职守,徐州任上,当地突发水灾,苏轼身先士卒积极修堤守城,颇有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的大公无私风范。
C.苏轼忧国忧民,写诗讽喻时弊,却因此遭受诬陷而入狱,出狱后被贬黄州,但能随遇而安,在东坡建造房屋,自称“东坡居士”。
D.苏轼为官一任,造福一方。任杭州知州时疏通茅山、盐桥二河通航运,还疏浚西湖,用淤泥和葑草在西湖外围构筑长堤。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轼访其利害,为修衙规,使自择水工以时进止,自是害减半。
②堤成,植芙蓉、杨柳其上,望之如画图。杭人名为苏公堤。
七、作文(本大题共1小题,共40.0分)
请以“数字的故事”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记叙文。要求:可写实,可想象,有叙述,有描写;可以写宏大的图景,也可以写微小的情态,以小见大。
答案和解析
1.【答案】B
【解析】
A.正:整理,翻译:整理衣服端正地坐着问客人;匡正,翻译:应该把他流放到荒漠地方,以端正风俗教化。
B.而:都表转折。翻译:晨日所结芳草之环,晚间就被摧毁/尽了自己的最大努力但不能达到目标。
C.致:思想情致。翻译:用来抒发胸怀的(东西),它的精神是一致的;到达,翻译:比平常的牛多吃十倍的粮食,即使身负重物也能走很远。
D.其:指示代词,那些。翻译:(我们)出洞以后,就有人埋怨那主张退出的人;代词,自己。翻译:我也后悔跟他出来,而未能极尽游洞的乐趣。
故选:B。
本题考查一个词语的多个意义。可以根据句子的意思来推断词语的意思。
本题的解答一定要学会推断,推断的方法很多,如联想(联想课文语句)推断、语言结构推断、辨析词性推断、语法分析推断、语境分析推断、邻字(同义复词、偏义复词)帮助推断等方法。最根本、最实用的是语境推断,即把这个词放在句中理解,把句放在文中读。只有建立并强化了这个意识,推断才有保障。
2.【答案】D
【解析】
例句:明,形容词作动词,照明。
A.见,动词作名词,见到的景色;
B.泣,动词使动用法,使……哭泣;
C.齐,形容词的意动用法,把……看作相等;
D.厚,形容词作动词,推崇;
故选:D。
本题考查辨析古文词类活用的能力。解答词类题型,首先要熟记课本中的例子,同时还要掌握各词类活用的特点,举一反三。
词类活用是指某些词临时改变其基本语法功能去充当其它词类或基本功能未改变而用法比较特殊的现象。古代汉语中的词类活用非常普遍,是古代汉语的重要语法特点之一,其内容主要包括名词、形容词、数词用作一般动词、名词、使动用法、意动用法等。
3.【答案】B
【解析】
①逢迎:古义,迎接;今义,媚谄、讨好。
②浩荡:古义,荒唐;今义,形容水势汹涌壮阔。
③斯文:古义,这篇文章;今义,指很有涵养、文质彬彬,有礼貌、有教养。
⑤几何:古义,多少时间啊;今义,犹若干,多少;研究空间结构及性质的一门学科。
⑧学者:古义,求学的人;今义,研究学问或有学问的人。
故选:B。
本题考查词语的古今异义,可以用直选法,可以用排除法。
我们可以利用朗读时语音的不同或停顿,来区分词的界限,从而分辨古今词义的差异;我们结合词语出现的上下文语境,通过分析比较,也能分辨出古今词义的差异;我们还可以运用训诂学的比较互证的方法,通过对古文献资料的考证,判定它的词义,区别它的古今义。同时,对于辨析古今同形异义的双音节词语,要将几种方法结合使用,才能使辨析更为准确。
4.【答案】C
【解析】
A.“葱笼”中“笼”应改为“茏”;
B.“肆业”中“肆”应改为“肄”;“义愤填鹰”中“鹰”应改为“膺”;
C.全部正确;
D.“雨雪菲菲”中“菲”应改为“霏”。
故选:C。
本题考查识记并正确书写现代常用规范汉字。能力层级为识记A。
同音字的三种类型:
1、音同形似,即读音相同,形状也相似。
例如:“松弛”的“弛”与“奔驰”的“驰”,读音完全相同,形状相近而意义不同,极易用错。还有“品尝”的“尝”与“赔偿”的“偿”、“嘹亮”的“嘹”与“撩拨”的“撩”,都属这类情况。
2、音同形异,即读音相同,形状不同。
例如:“贡品”与“供品”、“法制”与“法治”,这几组词由于读音相同,在实际运用中极易张冠李戴,导致失误。
另一种误用情况也必须引起注意,即由于读音相同造成事实上的生造词语,这种情况高考中已多次出现。如把“部署”写成“布署”,把“迫不及待”写成“迫不急待”,把“殴打”写成“欧打”等。
3、音同义近,这类读音相同、意思相近的字虽然数量不多,但在判断时出现失误的可能性却极大。
例如:“鹊”与“雀”就曾出现在高考试卷上。还有如“水蒸气”极易误写成“水蒸汽”,“销毁”误写成“消毁”等。
5.【答案】B
【解析】
①对象错误,如沐春风:比喻同品德高尚且有学识的人相处并受到熏陶,犹言和高人相处。比喻得到教益或感化,就像受到春风的吹拂一般。不能用来形容“身段”;
②正确,醍醐灌顶:灌输智慧,使人彻底醒悟。符合语境;
③正确,未雨绸缪:趁着天没下雨,先修缮房屋门窗。比喻事先做好准备工作,预防意外的事发生。符合语境;
④不合语境,不言而喻:指不用说就可以明白。形容道理很浅显。文中表达的意思是“无可辩驳”,“不用说”;
⑤正确,林林总总:形容品种繁多。符合语境;
⑥望文生义,五风十雨:五天刮一次风,十天下一场雨。形容风调雨顺。这里误以为天气恶劣;
故选:B。
该题考查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此类题要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结合具体语境及词语的意思从三个方面综合考虑分析即成语的基本义、感彩和语境。需要注意色彩不明,断词取义,对象误用,谦敬错位,功能混乱,不合语境,望文生义等错误使用类型。
正确运用成语,要弄清楚以下几种类型的错误:
一、看成语含义与前后文的修饰限制成分是否协调;
二、看成语意思与所处的语境是否吻合,是否造成大词小用或小词大用;
三、看成语的褒贬感彩是否适合所在的语境;
四、看成语适用的对象、范围和场合是否造成张冠李戴;
五、看成语运用是否因望文生义而误用;
六、看成语是否因画蛇添足而造成前后内容重复。
6.【答案】B
【解析】
本文段追溯“中国结”的起源。
④紧承前文的“中国结”放在首位,③紧承④的“悠久历史”;③②⑥注意里面的关键词“当时”“同时”,②⑥紧密相连,③因该放在②前;⑤谈到“衣着”承启后文,应放到最后,“此外”表明前面还有应用,只能是①,①谈论到美学,承启⑤,应放在⑤前。
故正确排序为:④③②⑥①⑤
故选:B。
此类题目要在快速阅读整段文字,初步感知大体内容的基础上,结合具体语境,根据上下文的句子结构、逻辑顺序等来分析推理、判断.
解答此类题目,要根据上下文,通过语意的把握和关键词语的分析,把握语句间的前后联系与衔接.
7.【答案】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
【解析】
故答案为:
(1)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重点字:盛)
(2)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重点字:瞬)
(3)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重点字:凌)
(4)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重点字:昏)
本题考查了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本考点包括两个要素,即名言和名篇。所谓“名言”,是指那些广泛流传的诗文、格言警句之类;所谓“名篇”,是指在人们心目中占有突出地位的篇目,一般为教材中要求背诵的篇目“常见的”是为考生备考限定一个大致范围,意思是所要考的内容并不是漫无边际的,而是日常的阅读和写作活动中常会遇到的,如中学课本所规定的背诵篇目以及所涉及到的名句名篇。
《兰亭集序》中的名句辑录:
(1)群贤毕至,少长咸集。
(2)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3)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4)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
(5)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8.【答案】CE
【解析】
(1)C.“诗人形象孤独”错误,诗人吟诗作文后稍作休息而驻足远望,内心闲适愉悦,并不孤独;E.“融汇成一幅清冷、空寂的村野春晚图”错误,落花、昏鸦、归来的渔樵等意象融合营造了和谐、宁静的气氛,画面富有生气。
(2)本诗表现了诗人闲适安宁的心境,诗人在书房吟诗作文后小立阑干外驻足远望,此时夕阳就要落下,昏鸦飞过天空,渔夫樵子正归来,画面和谐、静谧又富有生气,此情此景,诗人内心难掩欣悦,而对景物的描写足见诗人当时的闲适之情。
答案:
(1)CE
(2)本诗表现了诗人闲适安宁的心境。全诗描绘柴门花落、乌鸦归林、诗人小立、樵夫渔人归家等画面,通过“落”“飞”“归”三个动词的运用,以动衬静、化寂为动,烘托出静谧而富有生气的意境,表现出诗人内心的闲适和安宁。
译文:
落花纷纷我在夕阳的余晖中把门关上,天边有几只归巢的乌鸦绕着树林盘旋。吟完诗在栏杆边小立片刻,远远望见渔夫樵子一个个走在回家的路上。
赏析:
“题春晚”之“春晚”,据首句“花落”之意,是指暮春之晚。诗所描写的,乃是乡村暮春晚景。
红日西沉,夜色降临之前,一位“吟余小立阑干外”的诗人,正在游目观赏村野景致。吟,可以指作诗,亦可以指诵读诗文。这位诗人白昼一天都在伏案,薄暮时分,微感疲倦,便走出屋子,在楼台(其居处是简陋小楼,故有“柴门”之语)栏杆外稍立片刻,略事休息。一、二、四句便是他“小立”时所见之景。
他先近看柴门。时已晚春,花儿纷纷飘落,有的还飘进了门内,把那夕阳的余辉挡在门外,可见落花堆积之多。继而又远看树林。稍远处有一片树林。苍茫暮色之中,可以看到几只黄昏时的乌鸦,忽高忽低、时上时下,紧挨林子飞着。将乌鸦称为“点”,是因为距离较远,天色昏暗,望去像“点”一样。最后诗人放目遥望,在那乡间小路的尽头,远远望见樵夫渔子,担柴捕鱼,一路归来。
展现在诗人眼前的这“春晚”三景,景景都扣题中“晚”字,而起笔“花落”则点明了“春”字(诗中指暮春)。三景相合,融汇成村野薄暮时分谐和、静谧的意境。然而,诗人笔下所的静境,又并不显得冷清、空寂:花自“落”,鸦在“飞”,人正“归”。点缀在诗行之中的三个动词,为这静谧的环境增添了鸟飞鱼跃的活泼气息,诗人就置身在这恬静而又富有生意的境界之中,饶有兴味地“小立”观赏。
周敦颐是北宋理学的开山鼻祖。理学家论人物,颇重所谓“气象”。程颢曾说:“自再见周茂叔之后,吟风弄月以归,有‘吾与点也’之意。”说的是茂叔(周敦颐)为人的气象。此诗的境界与他的为人一样,也是静而不寂,饶有生意,颇有“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论语?述而》)的气象。
(1)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的能力。解答此题既要对诗歌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诗歌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诗歌的内容、情感、主题、意象、意境等进行分析概括。
(2)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的能力。在理解诗句内容的基础上,分析用了那些手法,然后结合诗句分析为什么是这个手法,最后写出这种手法的作用和效果。
诗歌鉴赏的双选题,是综合考查对诗歌内容、手法和主旨理解和赏析类的试题,考生在作答这类试题的时候要注意,首先要认真研读诗歌内容,然后仔细辨识选项中是否有对诗歌的解读的错误。这样就能很好的作答这类试题。
9.【答案】“渔樵”,捕鱼砍柴;“侣”,以……作伴;“友”,以……为友。译为:何况我和你在江边捕鱼砍柴,以鱼虾作伴,以麋鹿为友。
答案:
何况我和你在江边捕鱼砍柴,以鱼虾作伴,以麋鹿为友。
【解析】
本题考查句子翻译。翻译句子要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字字落实,达到“信、达、雅”的标准。同时要注意实词:一词多义、词类活用、古今异义、通假字的翻译;还要注意一些虚词,一些虚词,也有意义;再就是注意一些特殊句式的翻译也要到位。
翻译文言首先要有语境意识,结合上下文大体把握全句意思,再找出句中的关键字、辨识该句句式,然后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某些特殊词语,如官职名、地名、年号名等可不译),注意字句的落实。翻译时还要注意按现代汉语的规范,达到词达句顺。
10.【答案】府上;舍间;众多莘莘学子;莘莘学子
【解析】
①“府上”,敬辞不用于自己,改为“舍间”、“寒舍”、“家里”;
②“莘莘学子”指众多的学生,“众多”与“莘莘学子”重复,删去“众多”
答案:①“府上”改为“舍间”(“寒舍”、“家里”)。②“众多莘莘学子”改为“莘莘学子”。
考查表达得体,要熟记谦辞敬辞,结合语境准确辨析。
语言得体:
语言表达得体,主要是指使语言体现语境和语体的要求。所谓“语境”包括说话的对象(称谓、语气),场合(时间、地点、氛围),目的(说什么、怎么说)以及说话人自己的身份;所谓“语体”主要指是口语(谈话、演讲、辩论、广播稿)还是书面语(政论语体、科技语体、文艺语体、应用语体)。前者要求通俗易懂、多用短句、不用文言词。后者须根据所使用的文体而定,例如应用语体包括启事、通知、申请(假条通俗易懂、简洁平实),广告(形象生动、多用修辞),广播稿(通俗化、口语化)等。一注意场合,审时度势;二看清对象,因人而异;三掌握谦敬,注意礼貌。
11.【答案】赤壁舟中苦闷谪臣欣赏月夜大江
【解析】
先要明确必修二课文有《荷塘月色》《故都的秋》《赤壁赋》《游褒禅山记》等,然后结合上联看下联的对仗特点。上联“荷塘月下”为状语,“愁闷书生寻找心灵宁静”为主谓结构短语,仿写时平仄要求可放宽,但要对仗工整。
故答案为:
赤壁舟中苦闷谪臣欣赏月夜大江(故都院中清闲文人感受悲凉秋景)
本题考查撰写对联的能力。实际上是考查考生运用语言的能力,能力层级为E.解答本题首先要注意题目要求,其次是要领悟对联的含义及对联的拟写规律及样式。
对联特点:
对联文字长短不一,短的仅一、两个字;长的可达几百字。对联形式多样,有正对、反对、流水对、联球对、集句对等。但不管何类对联,使用何种形式,却又必须具备以下特点:
①要字数相等,断句一致。除有意空出某字的位置以达到某种效果外,上下联字数必须相同,不多不少。
②要平仄相合,音调和谐。传统习惯是“仄起平落”,即上联末句尾字用仄声,下联末句尾字用平声。
③要词性相对,位置相同。一般称为“虚对虚,实对实”,就是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数量词对数量词,副词对副词,而且相对的词必须在相同的位置上。
④要内容相关,上下衔接。上下联的含义必须相互衔接,但又不能重覆。
12.【答案】D;C;B
【解析】
(1)D.前三项无关“工艺传承方式”。A项是对“手工艺”定义、及范围等的介绍;B项介绍的是手工艺蕴含了独特的文化记忆;C项解释的是手工艺的形式和种类及其内涵。
(2)C.“不适合男子操作”,主观臆断,无中生有。
(3)B.逻辑错误,强加因果,“有识之士的反思”不构成“人们对纯手工工艺品的需求更加强烈”的原因,相关信息见倒数第二段和倒数第三段。
答案:
(1)D
(2)C
(3)B
(1)本题考查分析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答题时找出选项对应的原文,然后比较得出正误。
(2)本题考查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答题时找出选项对应的原文,然后比较得出正误。
(3)本题考查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答题时找出选项对应的原文,然后比较得出正误。
信息筛选题的答题步骤是:①把握全文主要内容,从整体和局部找出表明作者观点的语句,形成整体印象,尤其要注意对选文中心句的理解;②把握题干,确定答题区间;③将选项信息与原文语句内容进行对应比较。选项信息的语言与原文语句内容在表述上有一定区别,命题者常通过改变叙述的方式来设置一些干扰项,解答时要认真核对,找出符合题干的选项。
13.【答案】BD
【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本内容,把握相关信息要点的基本能力。B.“只是因为”错,项作者写老皂荚树,主要原因是老皂荚树见证了沈家本先生在这里居住的历史,是历史与生活的见证者。D.没有用排比的手法。目的并不是“写出了自然风胜过空凋风的好处”,“每一片树叶都会在夏夜扇起自然风”,写了树给人带来清凉和荫蔽,体现了历史文化的厚重感。
(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本内容,筛选整合信息的基本能力。第二段写了鲁迅在绍兴会馆写作和在槐树下乘京的情景,第三段写了沈家本先生在吴兴会馆中生活及老皂英树,第四段写了荀慧生故居及枣树和柿子树,第五段写了四合院中的三株老枣树,第七段写了吴晓铃先生家中的两株合欢树,第十一段写了87岁的老太太和她的杜梨树。考生把上述信息逐条归纳即可得到本题答案。
(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本内容,筛选整合信息的基本能力。本题信息主要集中在第九到第十三段,从杜梨树本身来看,“枝叶……密密的叶子摇晃着如天空浮起一片浓郁的绿云”一树白白的花朵,煞是明亮照眼”有将近80年的历史“每一片树叶都像是一把扇子”;从人们对待这棵杜梨树的态度来看“湖北会馆里的人们没有把这棵杜梨树砍掉,是很不容易的事情,也是值得尊敬的事情”;从“我”的态度来看,老太太讲述的四合院的生活,“我一直记得,我觉得她说得特别好”。老太太对杜梨树的讲述,也就是对老北京普通人的日常生活的叙述,“我对老太太的讲述的认可则表达出“我”的希望和隐忧。考生对这些信息进行整合就可以得到本题答案。
答案:
(1)BD
(2)①老槐树见证了鲁迅在绍兴会馆中写作乘凉的情景;②老皂荚树见证了法律奠基者沈家本先生住在吴兴会馆中的岁月;③枣树和柿子树见证了荀慧生在甲十九号用果子和柿子招待梅兰芳等朋友的生活场景;④老枣树见证了四合院的沧桑历史;⑤合欢树见证了校场口头条胡同的47号吴晓铃先生在这里的学者生活;⑥杜梨树见证了湖北会馆里87岁老太太日常的岁月沧桑和朴实的生活风貌。
(3)①这棵杜梨树枝叶参天,叶子浓密如云,花朵洁白耀眼,给作者留下深刻的印象;②当时的人们没有因为住房困难而砍掉它,引起了作者的尊敬;③杜梨树有八十年的历史,每一片树叶都会在夏夜扇起自然风,老太太的说法引起了作者的共鸣;④这一棵老杜梨树代表的是老北京普通人的日常生活,作者希望这种历史文化能够得以传承;⑤因这棵树,作者也表达了某种隐忧(对破坏树,破坏文化的隐忧)。
(1)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本内容,把握相关信息要点的基本能力。
(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本内容,筛选整合信息的基本能力。
(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本内容,筛选整合信息的基本能力。
做文学类文本选择题的技巧:
①读全文,概括主要内容;②抓标题,概括主要内容;③辨文体,概括主要内容;④找线索,概括主要内容;⑤理层次,概括主要内容。第一步:整体感知。明确文章主旨和作者的写作意图是评价的基础。文章的主旨是指文章的主要意义或目的,整体把握中要抓住文章的主旨,这是评价的根本。要认真阅读和深入分析文章,理清内部的相互关系,取得对作品的全面认识和深刻理解,才能真正避免在评价中出现以偏概全、主观片面等问题。第二步:筛选文中的关键信息无论写人记事还是发表看法,关键性的语言最能显示文章的思想内涵或作者的观点,可以帮助我们对文章的内容进行评价。第三步:评价要具体、客观,不可含糊笼统。分析和评价都必须紧密结合文学作品实际,避免离开作品去进行漫无边际的分析。分析和评价要以正确的思想为理论基础,以辩证法为基本的分析法,并结合文学作品创作特有的艺术规律,对作品进行分析和评价,而不应依据个人的好恶去随意评说。
14.【答案】责骂;端坐;运气好坏(好运气坏运气);傲慢;到达;悄悄
【解析】
(1)忍受着责骂和屈辱;
(2)整理了一下衣襟端坐着;
(3)运气的好坏就像天上地下一样;
(4)你可以说是先倨傲后恭顺了;
(5)后来朝廷多次征召的命令下达;
(6)一个被他所宠幸的仆人悄悄地给他盖被子,因为这件事被他杀了。
故答案为:
(1)责骂
(2)端坐
(3)运气好坏(好运气坏运气)
(4)傲慢
(5)到达
(6)悄悄
本题考查文言实词的意义用法,应熟练掌握120个常见实词,重点关注多义实词古今差别大的义项,以提高自己的文言阅读能力。
积累文言实词的方法:
1.实词积累要有语境意识。积累词语不是孤立的,解释词语必须词不离句,句不离文。因此,积累实词首先要立足课内,从学过的篇目中梳理例句,这样既熟悉例句的小语境,又明了例句所在篇目的大语境,更容易掌握实词词义,也更便于迁移。
2.实词积累要有目的、有重点、有系统、有层次地进行。积累实词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有目的、有重点、有系统、有层次地进行。从范围上,应先立足于积累课标规定的120个文言实词,再逐步扩展;从义项上,可以按课文顺序,先课内,后课外。实词积累的基本步骤是:逐步积累,反复巩固,扩展延伸。
3.纵横归纳,双向总结。不能只注重文言实词的纵向(即实词一词多义)归纳,还应从横向(即有哪些文言实词具有某一个相同义项)进行归纳总结。若能进行双向归纳总结,既可提高学习兴趣,又可加深影响,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从而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4.借助成语,联想归纳。至今有很多的成语、词语依然保留有古代的义项。所以,在遇到一个不是很好辨析词义的实词时,可以先和日常仍在运用的词语义项作比对。如此一来,不用刻意记忆,只需留心日常生活中运用的成语、词语的意思及由来,就可以较为轻松地增加文言实词的积累量了。
15.【答案】D;A;D
【解析】
(1)根据句意断句。“诣”解释为“到”,后面接地名“武卫营”,表述已经完整,在“营”后断句,排除AC;“避”是躲避,需要宾语,所以是“避涂潦”,应在“避涂潦”后断句,排除B,选D项。这段话翻译为:苏轼到武卫营去,对卒长说:“河水将要冲坏城墙,事情紧急,你们虽是禁军,姑且给我出力。”卒长说:“太守尚且不躲避水患,我等小人,应当效命。”
(2)A.“负责州郡狱讼听断之事,可否裁决,即各类犯罪事件的审判和裁决”表述有误。判官是兼行政与监察于一身的中央官吏,并非负责案件的审判和裁决。
(3)D.“用淤泥和葑草在西湖外围构筑长堤”分析有误。据原文“又取葑田积湖中,南北径三十里,为长堤以通行者”可知,是用淤泥和葑草在湖中筑成了一条横贯湖面的数里长堤而不是西湖外围。
(4)①“访”,查访;“为”,替;“以”,按照;“是”,这,这时。句子翻译为:苏轼访察到其利弊所在,为他们修订衙规,让他们自己选择水工按时进送或停止,从此害处被减少了一半。
②“成”,建成;“其”,代词,代堤;“画图”,图画;“名”,名词作动词,命名。句子翻译为:湖堤建成以后,在堤上种植芙蓉、杨柳,远远望去就像一幅美丽的图画,杭州人把它叫做“苏公堤”
答案:
(1)D
(2)A
(3)D
(4)①苏轼访察到其利弊所在,为他们修订衙规,让他们自己选择水工按时进送或停止,从此害处被减少了一半。
②湖堤建成以后,在堤上种植芙蓉、杨柳,远远望去就像一幅美丽的图画,杭州人把它叫做“苏公堤”。
参考译文:
??? 苏轼字叫子瞻,是眉州眉山人。十岁时,父亲苏洵到四方游学,母亲程氏亲自教他读书,听到古今的成败得失,常能说出其中的要害。到二十岁时,就精通经传历史,每天写文章几千字,喜欢贾谊、陆贽的书。任职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关中自从元昊叛乱后,百姓贫困差役繁重,岐山下每年输送到南山的木筏,从渭河进入黄河,经过砥柱的险处,衙门役人相继破产。苏轼访察到其利弊所在,为他们修订衙规,让他们自己选择水工按时进送或停止,从此害处被减少了一半。
??? 调任徐州知州。黄河在曹村决口,泛滥到梁山泊,流入南清河,汇集于徐州城下,水位上涨如不及时排泄,城墙将要被浸坏,富裕的百姓争着出城避水。苏轼说:“富人出去了,百姓都动摇,我和谁守城?我在这里,一定不能让水冲塌城墙。”又把富人重新赶进城去。苏轼到武卫营去,对卒长说:“河水将要冲坏城墙,事情紧急,你们虽是禁军,姑且给我出力。”卒长说:“太守尚且不躲避水患,我等小人,应当效命。”他就率领兵卒拿着畚箕铁锹出去,筑起东南长堤,从戏马台开始,直到城墙。雨日夜下个不停,城墙没有被淹没的仅有三版。苏轼住在堤上,路过家门也不进去,派官吏分段防守,最终保全了这座城。他又请求调发第二年的役人来增筑旧城,又用木头筑堤岸,以防水再来。朝廷同意了他的做法。
??? 调任湖州知州,上表谢恩。又因为有些事对百姓不利而不敢说,用诗来讽刺,以求有益于国家。御史李定等摘取他章表中的话,并且引申附会他所作的诗说是诽谤皇上,逮捕进御史台监狱,想置他于死地。罗织罪名很久不能判决。神宗独自怜惜他,把他作为黄州团练副使安置。苏轼与农夫老翁,一起在溪谷山林间生活,在东坡建造房屋,自称“东坡居士。”
???? 元佑四年(1089)苏轼任杭州知州。杭州原来近海,当地泉水咸苦,居民稀少。唐代刺史李泌首先引西湖水造了六口井,百姓用水充足。白居易又疏通西湖水流入运河,从运河流入田亩,灌溉田地达一千顷,百姓因此殷实富裕。湖水中有很多茭白根,从唐朝到吴越钱氏,每年都疏浚治理,宋朝立国后,停止了,茭白根积为田,剩下水面没有多少了。苏轼看到茅山一条河专门接受江中潮水,盐桥一条河专门接受湖水,就疏通二河来通航运。又造了坝堰闸门,用来作为积蓄和排泄湖水的枢纽,江中的潮水不再流入城市。用剩下的物力人力修复了六口井,又把茭白根堆积在湖中,筑成南北长三十里的长堤以便通行。堤筑成后,又种了木芙蓉、杨柳在堤上,看上去就像图画一样,杭州人称之为“苏公堤”。苏轼二十年中第二次到杭州,对百姓有功德,家家有他画像,人们饮食时一定向他祝福。又造了生祠来报答他。
(1)本题考查文言断句。解答该题可以根据文意、虚词和结构判断。
(2)本题考查识记古代文化常识,答题的关键在于平时的积累与识记。
(3)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注意将选项与原文作细致比较。
(4)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看有无特殊句式,词类的活用,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出来的句子做适当的调整,达到词达句顺。
掌握正确的阅读文言文的方法--遵循三个步骤:
在考试过程中,不少的同学在读完一遍文言文后就开始作答,这种做法是很不正确的。解答文言文题目,应遵循三个步骤:
第一步:初读全文,整体感知,把握大意。要求集中心思,稳住神,快速地浏览一遍。初步明确“什么时间、什么人、什么事、前因后果、谁说了什么话”等等,读懂个大概即可,因为高考作为选拔性的考试,要一遍把他全部读懂,很少人能够办到;
第二步:细读题目,认真研读字、词、句,在这一步阅读中,要根据题干得要求,结合各选项的具体内容,一一落实,理解要求作答的字、词、句、段在文段的位置,运用课内所学的知识(实词、虚词、活用、句式等),解决完成较为容易的题目;
第三步:再读全文,加深理解。这一步是要解决较难的题目,加深对文意的理解,又纠正前两步中出现的偏差,是一步深入和复核的过程。
16.【答案】数字的故事?????? 你的儿子曾无比向往英雄们身上的勋章,比如朱可夫元帅在最后一次出席苏联阅兵式,他身挂37颗闪耀的奖章,我将他是为自己的偶像。离家前,我告诉你我会像他一样成为一个英雄,我会得到38颗奖章。我会结束这场战争,但愚蠢的我却忽视了你眼角的1滴眼泪。
?????? 我是叙利亚政府军的一位狙击手,我们在与恐怖组织的战斗中一度节节败退。但我因为不用随时跟随主力部队进退而侥幸取得了许多战果。期间我杀死了17名恐怖分子,并被授予我人生中第1颗奖章,我曾为此感到骄傲,希望以此为激励,取得更多战果,埋葬那些反叛者。
?????? 如今我们攻入了首都,战斗让人喘不过气来。一次,我孤身一人寻找狙击地点,来到了一个炸弹坑前,映入我眼前的是13具政府军尸体。我仿佛感到这13双眼睛都在盯着我,空洞的眼睛好像在嘲笑生者的坚强。我默默地离开了那里,以躲避他们的眼神。
?????? 我有了57颗子弹,这对狙击手来说非常富裕,而我身后的大部队,包括1.5万人,83辆装甲车,17辆坦克。在我军的攻势下,我们占据了军事重镇阿布勒托。我挤出笑容对被我们解放的人们发布胜利的宣言,但他们无动于衷,只有1位母亲直勾勾地看着我,我无法从她的眼睛里读出任何东西,我试图走开,但她的眼睛一动也不动,我才知道她可能已经失明了。她听到了我离开的脚步声,她急了:“上帝保佑你,求求你,可以给我的孩子一口水吗?”她的声音是那么大,以至于听惯了炮弹爆炸的我,本能地蹲下,这时我才明白我应该做什么,我将我的水壶递给了孩子,他抢过水壶大口地灌了一口,真的就一口,他看向我,眼里充满了感激,他的母亲竟然还漏出了笑脸,那是夹杂着泪水的笑脸,是最美的笑脸。“都喝了吧。”我说。
?????? 如今的我才明白,我们并没有生理,我们的兵力,控制地带的面积,我的勋章数都是无用的数字。而真正能滋养生灵的1口水、1个饼干、1个真正的笑脸才是构建和平需要的真正的砖石。
【解析】
本题是一则命题作文题目,文题为“数字的故事”,审题没有难度。“故事”表明本题要写记叙文,限定了文体;“数字”一般就是指阿拉伯数字,可以是任何一个数字,也可以是某个特定数字;可以是很小的数字,甚至是负数,也可以是很大的数字;可以是生活中经常遇到的某个数字,也可以是某个特定领域的统计数字。考生可以写生活中与某个数字有关的故事,也可以写某个领域的大数据带来的故事总之,只要围绕“数字”来写故事都是符合要求的。
命题作文写作方法:
1.抓题眼,把握表意重心。文章表意的重心就是最能体现文章中心的关键性词语,只有抓住了关键性词语,才能体现文章的特色,写出更好的作文。一般来说,偏正短语结构重在修饰语部分。
2.明限制,确定选材范围。限制的内容大致有时间、地点、对象、内容、数量等,审题时要弄清楚,作文时则不能越“雷池”半步。没有限制的内容,题目上没写,需要自己去想。因为只有想到没有限制的内容,才能找到选材的广阔天地,扩大选材的范围。
3.展联想,深入挖掘主旨。充分发挥想象和联想,以题目为载体,向深层次挖掘,使自己的作文有深度,这也是得高分的重要一环。
4.巧构思,化抽象为具体。
5.炼语言,注重个性化表达。语言是作文最外在最鲜活的东西,无论是平实朴素的,还是充满文学韵味的,锤炼语言,使表情达意确切、形象、简约而意韵丰富,应是不懈的追求。
第2页,共2页
第1页,共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