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18课《狼》同步练习题
一.选择题
1.下列文学常识及课文内容的表达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朱自清,我国现代散文家。他的散文《背影》截取父子离别中最鲜明的片断一一父亲的背影,通过特写,抒发了浓浓的父子深情。
B.《傅雷家书》是傅雷对儿子的生活和艺术进行悉心指导的家信的汇编。信中首先强调的是一个年轻人如何做人,如何对待生活的问题。
C.高尔基的《海燕》运用了象征的写作手法,文中的“大海”象征革命高潮时人民群众排山倒海的力量;“海燕”象征无产阶级革命先驱者。
D.《狼》是明代文学家蒲松龄的作品,课文写两只狼与一个屠户之间的较量,文笔简练,情节曲折。狡诈的狼想吃掉屠户,却最终双双毙命于屠户刀下。
2.依次填入下面句子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一项是( )
历史车轮____,时代潮流____,历史只会眷顾_____、_____搏击者,而不会等待犹豫者、懈怠者、畏难者。
A.滚滚向前 浩浩荡荡 坚定者 奋进者
B.滚滚向前 浩浩荡荡 奋进者 坚定者
C.浩浩荡荡 滚滚向前 坚定者 奋进者
D.浩浩荡荡 滚滚向前 奋进者 坚定者
3.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我省要全面加强海洋生态文明建设,提高海洋资源开发利用的效率和范围。
B.中学生要提升文学素养,养成爱读书,尤其是读经典名著,让书香浸润心灵。
C.我们不能否认做一个真正幸福的人应该关注自身的精神生活,培养高雅的兴趣爱好。
D.广受好评的电视节目《经典咏流传》不但提高了大众对经典诗词的鉴赏水平,而且唤起了人们对经典诗词的记忆。
4.下面对句子的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哲人说,你想的对象大,心就大;你想的对象小,心就小。
②空间小,心就会像小水洼,即使一阵微风也能使之心神不宁;空间大,心便会像海一样,装得下十二级飓风,万丈狂澜。
③因此,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心灵空间的大小取决于一个人的思想、襟怀。
④宽容是一种美好的品行,它需要心灵有足够大的空间。
⑤也就是说,心里面想着绝望、仇恨,与怀着向往、宽容,其心灵空间截然不同。
A.④③②①⑤ B.①⑤②③④ C.④②①⑤③ D.①②⑤④③
5.下列加点词的意思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乃悟前狼假寐 家祭无忘告乃翁
B.其一犬坐于前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C.以刀劈狼首 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D.一狼径去 太丘舍去
6.下列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缀行(zhuì) 大窘(jiǒng) 奔倚(qí) 目似瞑(míng)
B.苫蔽(shàn) 少时(shào) 诱敌(yòu) 意暇甚(xiá)
C.并驱(qū) 弛担(chí) 尻尾(kāo) 狡黠(xiá)
D.眈眈(dān) 积薪(xīn) 假寐(mèi) 顷刻(qīng)
7.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划分错误的一项是( )
A.屠/自后/断其股 B.其/一犬/坐于/前
C.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D.禽兽之变诈/几何哉
8.根据狼的故事,下列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屠惧,投以骨”中的“投”字,表明屠户对狼的本性尚未彻底认识,只采取一种迁就退让的方法,对狼心存幻想。
B.“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中的“持”字表明屠户在毫无退让的情况下做出了与敌斗争的果断抉择。
C.“屠暴起,以刀劈狼首”中的“暴”字形象刻画屠户杀狼时的一种愤怒之情。
D.“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中的“乃”字表明了屠户对狼奸诈的本性幡然醒悟。
9.下列各句中含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
B.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
C.担中肉尽,止有剩骨
D.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10.下列各句中描写狼贪婪的句子是( )
A.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
B.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C.久之,目似瞑,意暇甚
D.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二.填空题(共2小题)
11.解释下列词中画线的字。
止有剩骨 缀行甚远 弛担持刀
一狼仍从 洞 其中 顾野有麦场 。
12.给下列词中画线的字注音。
缀行 窘 眈
苫蔽 少时 黠 。
三.基础知识(共2小题)
13.用课文中的语句回答下面的问题。
(1)文中点明狼假装睡觉的神态的句子是 。
(2)文中点明狼假装睡觉的目的句子是: 。
(3)文中描写“径去”之狼动作及心理活动的句子是 。
(4)文中发表评论、点明主题的句子是: 。
14.文学常识填空。
(1)本文选自文言短篇小说集《聊斋志异》,作者 ,字 ,号 , (朝代)著名 。
(2)《聊斋志异》中的“聊斋”是 ;“志”是 意思;“异”是 。
四.语言运用(共3小题)
15.解释加点的词。
(1)缀行甚远
(2)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3)屠乃奔倚其下
(4)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
(5)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6)禽兽之变诈几何哉
16.指出下列句中的词类活用现象。
①其一犬坐于前
②狼不敢前
③一狼洞其中
④恐前后受其敌
⑤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17.指出下列古今异义词,并解释。
①止增笑耳 古义: 今义:
②顾野有麦场 古义: 今义:
③禽兽之变诈几何哉 古义: 今义:
④一狼径去 古义: 今义:
⑤屠自后断其股 古义: 今义:
五.综合读写
18.阅读下面的三则材料,说一说你的探究结果。
材料1:那只母狼,为了保护她的幼崽,先用爬坡延迟了我的速度,赢得了隐藏儿女的时间,又从容地用自己的尾巴抹平了痕迹,并用全力向相反的方向奔跑,以一死换回孩子的生。
﹣﹣毕淑敏《母狼的智慧》
材料2:“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人以攻其后也”。
﹣﹣蒲松龄《狼》
材料3:①众狼一心:狼如果不得不面对;②比自己强大的东西,必群而攻之;②知己知彼:狼尊重每个对手,狼在每次攻击前都会去了解对手,而不会轻视它,所以狼一生的攻
击很少失误;③授狼以渔:狼会在小狼有独立能力的时候坚决离开它,因为狼知道,如果当不成狼,就只能当羊了;④同进同退:狼虽然通常独自活动,但狼却是最团结的动物,你不会发现有哪只狼在同伴受伤时独自逃走。
﹣﹣《狼的十大处事哲学》
我的发现:
六.文言文阅读
19.阅读下面两篇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甲)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尻尾。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蒲松龄《狼》
(乙)苏子夜坐,有鼠方啮。拊①床而止之,既止复作。使童子烛之,有橐②中空。嘐嘐聱聱③,声在橐中。曰:“嘻!此鼠之见闭而不得去者也。”发而视之,寂无所有,举烛而索,中有死鼠。……覆而出之,堕地乃走,虽有敏者,莫措其手。
苏子叹曰:“异哉!是鼠之黠也。闭于橐中,橐坚而不可穴也。故不啮而啮,以声致人;不死而死,以形求脱也。吾闻有生,莫智于人。扰龙伐蛟,登龟狩麟,役万物而君之,卒见使于一鼠;堕此虫之计中,惊脱兔于处女。乌在其为智也。”
……若有告余者曰:“……不一于汝,而二于物,故一鼠之啮而为之变也。人能碎千金之璧,不能无失声于破釜;能搏猛虎,不能无变色于蜂虿④:此不一之患也。言出于汝,而忘之耶?”……
﹣﹣苏轼《黠鼠赋》
【注】:①拊(fǔ):拍。②橐(tuó):袋子。③嘐嘐(jiāo)聱(áo)聱:象声词,形容鼠咬物的声音。④虿(chài):蝎子一类的毒虫。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其一犬坐于前 犬:
②橐坚而不可穴也 穴:
③此鼠之见闭而不得去者也 见:
④不能无变色于蜂虿 于:
(2)翻译下面的语句。
①久之,目似瞑,意暇甚。
②故不啮而啮,以声致人;不死而死,以形求脱也。
(3)两文都写人与动物的“较量”,但结局截然不同,原因分别是什么?
(4)两文均“叙事”而“达意”,但体裁和表现侧重点不同,试作简要说明。
20.
【甲】
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途中两狼,缀行甚远。屠惧,投以骨。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尻尾。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乙】
两牧竖①入山至狼穴,穴中有小狼二。谋分捉之,各登一树,相去数十步。少顷,大狼至,入穴失子,意甚仓皇。竖于树上扭小狼蹄、耳,故令嗥;大狼闻声仰视,怒奔树下,号且爬抓。其一竖又在彼树致小狼鸣急。狼闻声四顾,始望见之;乃舍此趋彼,跑②号如前状。前树又鸣,又转奔之。口无停声,足无停趾,数十往复,奔渐迟,声渐弱;既而奄奄③僵卧,久之不动。竖下视之,气已绝矣!
(选自《聊斋志异?牧竖》)
【注释】①牧竖:牧童。竖,童仆。 ②跑:兽类用足扒土。同“刨”。 ③奄奄:气息微弱的样子。
(1)下列每组句子中,加点字的意思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两狼之并驱如故 故令嗥
B.目似瞑,意暇甚 意甚仓皇
C.狼不敢前 跑号如前状
D.相去数十步 一狼径去
(2)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①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②竖下视之,气已绝矣!
(3)比较阅读【甲】【乙】两文,下面赏析有错误的一项是
A.甲文主要表现狼的贪婪、凶残、狡诈和愚蠢;乙文则从大狼身上体现伟大的母爱。
B.甲乙两文在刻画狼时,都运用了动作和神态描写。
C.甲文表现狼的狡诈时主要写两狼配合,一明一暗地“诱敌”;乙文中开篇写“谋分捉之”,以下从狼的侧面处处体现了“谋”的结果。
D.两文的语言都简练而生动,都运用了比喻和描写。
(4)同是人与狼的较量,屠户与牧竖的做法,你更赞同哪一种?为什么?
21.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后面的题目。
细柳(节选)
细柳娘,中都之士人女也。或以其腰嫖可爱,戏呼之“细柳”云。柳少慧,解文字。而生平简默,未尝言人臧否。但有问名①者,必求一亲窥其人。阅人甚多,俱未可,而年十九矣。父母怒之曰:“天下迄无良匹,汝将以丫角老②耶?”女曰:“我实欲以人胜天,顾久而不就,亦吾命也。今而后,请惟父母之命是听。”时有高生者,世家名士,闻细柳之名,委禽③焉。既醮④,夫妇甚得。生前室遗孤,小字长福,时五岁,女抚养周至。
福年十岁,始学为文。父既殁,娇惰不肯读,辄亡去从牧儿遨。谯诃⑤不改,而顽冥如故。母无奈之,因呼而谕之曰:“既不愿读,亦复何能相强?但贫家无冗人,便更若衣,使与僮仆共操作。不然,鞭挞勿悔!”于是衣以败絮使牧豕归则自掇陶器与诸仆啖饭粥。数日,苦之,泣跪庭下,愿仍读。母返身面壁,置不闻。不得已,执鞭啜泣而出。残秋向尽,休无衣,足无履,冷雨沾濡,缩头如丐。里人见而怜之,纳继室者,皆引细娘为戒,啧有烦言。女亦稍稍闻之,而漠不为意。福不堪其苦,弃豕逃去;女亦任之,殊不追问。积数月,乞食无所,憔悴自归,不敢遽入,哀求邻媪往白母。女曰:“若能受百杖,可来见;不然,早复去。”福闻之,骤入,痛哭愿受杖。母问:“今知改悔乎?”曰:“悔矣。”曰:“既知悔,无须挞楚,可安分牧豕,再犯不宥⑥!”福大哭曰:“愿受百杖,请复读。”女不听。邻妪怂恿之,始纳焉。濯发授衣,令与弟同师。勤身锐虑,大异往昔,三年游泮⑦。
(选自蒲松龄《聊斋志异》)
【注释】①问名:古代婚姻礼仪之一,指男方去女方家提亲。②以丫角老:终身做姑娘。③委禽:送聘礼,表示定婚。④醮(jiào):嫁。⑤谯诃:责备呵斥。⑥宥(yòu):宽恕。⑦游泮:进县学,成为秀才。
(1)请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标3处)
于是衣以败絮使牧豕归则自掇陶器与诸仆啖饭粥
(2)解释下面加点的词语。
①未尝言人臧否
②辄亡去从牧儿遨
③数日,苦之
④哀求邻媪往白母
(3)下面各组句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或以其飘枭可爱/今以蒋氏观之
B.福不堪其苦/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C.便更若衣/曾不若孀妻弱子
D.不然,早复去/父利其然也
(4)下面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细柳”不是文中细柳娘的本名,而是因其身姿婀娜被戏称为“细柳”。
B.细柳追求婚姻自主,但终因无合适人选只好听命于父母。
C.长福不愿读书,被细柳打发去跟仆人一起劳作,吃穿用度和仆人一样。
D.细柳对继子长福很残忍,不答应长福读书的祈求,还对他鞭挞斥责,以至于乡里乡亲有诸多非议。
(5)长福的成长经历能给我们哪些启示?请从下面选出最适宜的一项
A.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
B.人之为学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
C.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D.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七.作文
22.写作训练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在我国五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能人辈出,灿若星河。是他们撑起了中华民族的脊梁!每一个杰出的古人都是历史中厚重的一页,解读他们的人生,带给我们的是深深的感动和震撼……
请你以“解读 ”为题,写一篇300字左右的文章,带我们走进你最钦佩的古人的心灵深处。横线上填写古人的名字。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18课《狼》同步练习题(解析版)
一.选择题
1.下列文学常识及课文内容的表达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朱自清,我国现代散文家。他的散文《背影》截取父子离别中最鲜明的片断一一父亲的背影,通过特写,抒发了浓浓的父子深情。
B.《傅雷家书》是傅雷对儿子的生活和艺术进行悉心指导的家信的汇编。信中首先强调的是一个年轻人如何做人,如何对待生活的问题。
C.高尔基的《海燕》运用了象征的写作手法,文中的“大海”象征革命高潮时人民群众排山倒海的力量;“海燕”象征无产阶级革命先驱者。
D.《狼》是明代文学家蒲松龄的作品,课文写两只狼与一个屠户之间的较量,文笔简练,情节曲折。狡诈的狼想吃掉屠户,却最终双双毙命于屠户刀下。
【分析】本题考查文学常识,解答时需要认真阅读题干,回顾所学完成选择。
【解答】ABC.正确;
D.有误,蒲松龄是清代文学家。
故选:D。
【点评】做好本题需要平时学习中要做有心人,多积累。
2.依次填入下面句子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一项是( )
历史车轮____,时代潮流____,历史只会眷顾_____、_____搏击者,而不会等待犹豫者、懈怠者、畏难者。
A.滚滚向前 浩浩荡荡 坚定者 奋进者
B.滚滚向前 浩浩荡荡 奋进者 坚定者
C.浩浩荡荡 滚滚向前 坚定者 奋进者
D.浩浩荡荡 滚滚向前 奋进者 坚定者
【分析】本题考查词语运用能力。先要分析词本身的意思,根据语境判断选用,要分析句子之间的关系、句子中成分搭配的关系、修饰语与中心语的关系。可使用排除法,先总观各项,抓一个词义比较简单的词语与句子比照把明显有错的先排除,缩小判断的范围,减轻判断的难度。
【解答】通读语段,看选项里的备选词语,第一个空按照搭配习惯,描述历史车轮应该用“滚滚向前”,第二个空,根据词语搭配习惯,描述时代潮流应该是“浩浩荡荡”,这样就排除了CD两个选项;第三、四个空所填词语应该与后面对应的“犹豫者、懈怠者”是反义词,所以应该是“坚定者、奋进者”,这样就排除了B选项。综合以上分析,正确选项应该是A。
故选:A。
【点评】解答此类题目要注意三点:1.要了解组成词语的各个语素之间的细微差别。2.要注意词语的搭配习惯。3.要根据语言环境判断,将相关词语带入句子理解,增强辨别的准确性。
3.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我省要全面加强海洋生态文明建设,提高海洋资源开发利用的效率和范围。
B.中学生要提升文学素养,养成爱读书,尤其是读经典名著,让书香浸润心灵。
C.我们不能否认做一个真正幸福的人应该关注自身的精神生活,培养高雅的兴趣爱好。
D.广受好评的电视节目《经典咏流传》不但提高了大众对经典诗词的鉴赏水平,而且唤起了人们对经典诗词的记忆。
【分析】此题考查学生病句辨析能力。解答此题,要逐项审读,从句意、用词、修辞、结构、词语搭配等多方面去考虑,结合病句常见类型及通过读来辨析作答。常见的病句的类型包括:成分残缺、语序不当、搭配不当、表意不明、不合逻辑、句式杂糅、前后矛盾、否定不当、成分赘余等。
【解答】A.搭配不当,“提高”和“范围”不能搭配,可去掉“和范围”;
B.缺少宾语中心语,应在“读经典名著”之后加上“的习惯”;
C.没有语病;
D.语序不当,应该是“不但唤起了人们对经典诗词的记忆,而且提高了大众对经典诗词的鉴赏水平”。
故选:C。
【点评】解答此题,学生头脑中必须有常见病句类型的知识储备,并能准确判断出病句,采用排除法,把病句排除,确定正确答案。
4.下面对句子的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哲人说,你想的对象大,心就大;你想的对象小,心就小。
②空间小,心就会像小水洼,即使一阵微风也能使之心神不宁;空间大,心便会像海一样,装得下十二级飓风,万丈狂澜。
③因此,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心灵空间的大小取决于一个人的思想、襟怀。
④宽容是一种美好的品行,它需要心灵有足够大的空间。
⑤也就是说,心里面想着绝望、仇恨,与怀着向往、宽容,其心灵空间截然不同。
A.④③②①⑤ B.①⑤②③④ C.④②①⑤③ D.①②⑤④③
【分析】此题考查学生的句子排序能力。解答此类题,要求学生平时加强阅读领悟能力的培养,具备较强的逻辑分析能力,通过抓关键词,抓中心句,句与句之间的连接词去逐句推敲。句段的表达顺序主要有空间顺序、时间顺序、逻辑顺序多种,其中逻辑顺序最为复杂,有因果关系、层递关系、主次关系、总分关系、并列关系。
【解答】解答此题,可首先理解语段,本段论述的是心灵空间与人的思想、襟怀的关系,分析从大到小,从外到内,④指出了“空间”这一重点词,可为第一句;
②紧承上句的“空间”重点词论述,是第二句;
①是对上一句的引用论证,是第三句;
⑤对上一句观点进一步阐释,是第四句;
③由“因此”辨析为总结句。
由上分析,可排序为:④②①⑤③
故选:C。
【点评】此题可通过读,理解句意,然后理出思路,依据逻辑顺序排列。
5.下列加点词的意思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乃悟前狼假寐 家祭无忘告乃翁
B.其一犬坐于前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C.以刀劈狼首 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D.一狼径去 太丘舍去
【分析】本题考查对文言词语一词多意的辨析能力。要求学生在了解课文大意的基础上理解词语的含义,并且能辨析词语在不同语境中的含义。
【解答】A.乃:才;/乃:你,你们;
B.于:介词,在;/于:介词,对于;
C.以:用,表示动作行为的方式;/以:用来,表示目的;
D.去:离开;/去:离开;
故选:D。
【点评】“以”的用法:
1.介绍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因为”“由于”。如:①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岳阳楼记》)
2.介绍动作行为所凭借的条件,可译为“凭借”“按照”“依靠”等。 ①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马说》)
3.表示动作行为的方式,可译作“把”、“拿”、“用”等。如:①屠惧,投以骨(《狼》)
4.表示目的,相当于现代汉语里的“来”如:①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狼》)
5.表示结果,可译作“以至”“因而”。如:①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出师表》)。
6.下列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缀行(zhuì) 大窘(jiǒng) 奔倚(qí) 目似瞑(míng)
B.苫蔽(shàn) 少时(shào) 诱敌(yòu) 意暇甚(xiá)
C.并驱(qū) 弛担(chí) 尻尾(kāo) 狡黠(xiá)
D.眈眈(dān) 积薪(xīn) 假寐(mèi) 顷刻(qīng)
【分析】本题考查考生对课本内出现的常用重点生字词的准确识读能力以及对形近字、同音字和多音字的识辨能力,难度不大。
【解答】A.有误,“奔倚(qí)”读作“yǐ”;
B.有误,“少时(shào)”读作“shǎo”;
C.正确;
D.有误,“顷刻(qīng)”读作“qǐng”;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字的读音,汉字当中有很多多音字,要结合平时的课文学习来归类整理。要结合汉字的拼音规则掌握字的读音,对一些多音字、形声字、形近字能准确辨析。
7.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划分错误的一项是( )
A.屠/自后/断其股 B.其/一犬/坐于/前
C.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D.禽兽之变诈/几何哉
【分析】本题考查句子停顿。
【解答】ACD.正确;
B.有误,句意:其中另外一只狼像狗一样坐在屠户面前。正确划分应为:其一/犬坐/于前。
故选:B。
【点评】作答时,一定要在正确理解句子意思的基础上,根据前后词语之间的语义联系来划分停顿。有了一定的积累以后可以根据语感直接作答。
8.根据狼的故事,下列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屠惧,投以骨”中的“投”字,表明屠户对狼的本性尚未彻底认识,只采取一种迁就退让的方法,对狼心存幻想。
B.“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中的“持”字表明屠户在毫无退让的情况下做出了与敌斗争的果断抉择。
C.“屠暴起,以刀劈狼首”中的“暴”字形象刻画屠户杀狼时的一种愤怒之情。
D.“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中的“乃”字表明了屠户对狼奸诈的本性幡然醒悟。
【分析】本题考查文章《狼》内容的把握。
【解答】ABD.正确;
C.有误,“暴”字写出了屠户动作的迅速。
故选:C。
【点评】做本题时注意把握选项句子的意思,揣摩重点字的含义。
9.下列各句中含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
B.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
C.担中肉尽,止有剩骨
D.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分析】本题考查文言实词的积累和辨析。在回答此类题时要注意古今异义词,一词多义词,词类活用词,通假字词的解释。还要注意联系句子意思,具体语句具体分析。
【解答】ABD.不含通假字;
C.“止”同“只”。
故选:C。
【点评】作答此题,一是靠平时的积累,还有就是结合句子的意思来判断是否存在通假字。
10.下列各句中描写狼贪婪的句子是( )
A.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
B.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C.久之,目似瞑,意暇甚
D.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分析】此题考查的知识点内容的理解
【解答】蒲松龄在《狼》一文中,写到了两只狡猾、贪婪的狼,最终被杀。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这几句都是说狼的狡猾。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这个表现狼贪婪。由此可以判断A中写的是狼的贪婪,不肯放弃。BCD写的是狼的狡猾。
故选:A。
【点评】解答此题,注意要仔细阅读文段内容,抓住关键语句进行分析,提炼答案。
二.填空题
11.解释下列词中画线的字。
止有剩骨 通“只”,只有 缀行甚远 连接,这里指紧跟的意思 弛担持刀 放松,这里指卸下
一狼仍从 跟从 洞 打洞 其中 顾野有麦场 回头看 。
【分析】本题考查理解文言词语含义的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先理解词语所在句子的含义,然后结合句意来推断词语即可。
【解答】句意为:只有剩下的骨头;止:通“只”,只有。
句意为:紧跟着走了很远;缀:连接,这里指紧跟的意思。
句意为:放下担子拿起屠刀;弛:放松,这里指卸下。
句意为:另一只狼仍然跟着他;从:跟从。
句意为:在柴草堆里打洞;洞:打洞。
句意为:屠夫看见田野里有一个打麦场;顾:回头看。
答案:
“止”通“只”,只有;缀,连接,这里指紧跟的意思;弛,放松,这里指卸下;从,跟从;洞,打洞;顾,回头看。
【点评】顾
顾野有麦场(回头看)
元方入门不顾(回头看)
顾不如蜀鄙之僧哉(难道)
三顾臣于草庐之中(看望,拜访)
12.给下列词中画线的字注音。
缀行 zhuì 窘 jiǒng 眈 dān
苫蔽 shàn 少时 shǎo 黠 xiá 。
【分析】本题要结合平时课文中所学词语来辩析字音,要结合汉字的拼写规则来掌握字的读音,对一些多音字、形近字、形声字要能准确辨析。
【解答】“缀行”的“缀”应读“zhuì”;“窘”应读“jiǒng”;“眈”应读“dān”;“苫蔽”的“苫”应读“shàn”;“少时”的“少”应读“shǎo”;“黠”应读“xiá”。
答案:zhuì;jiǒng;dān;shàn;shǎo;xiá。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对字音的理解识记能力。需要学生在平时读课文时,养成熟练地语感,注意读音,并注意在具体语境中的读音。
三.基础知识
13.用课文中的语句回答下面的问题。
(1)文中点明狼假装睡觉的神态的句子是 目似瞑,意暇甚 。
(2)文中点明狼假装睡觉的目的句子是: 盖以诱敌 。
(3)文中描写“径去”之狼动作及心理活动的句子是 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
(4)文中发表评论、点明主题的句子是: 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
【分析】该题考查的是古文的背诵与默写。要学生在平时的学习时,要循序渐进积累所学的应背诵并默写的内容,不要太急于求成。首先不要混淆了所背的内容;其次是在默写时要注意不要出现错误(错别字、漏字、添字)。
【解答】(1)目似瞑,意暇甚(注意“暇”的书写)
(2)盖以诱敌
(3)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注意“隧”的书写)
(4)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点评】做该题时首先要认真读懂题目,不要张冠李戴;其次在平时的学习中,要理解诗句的意思;最后是注意错别字,对于这些应背诵内容,只要平时注意积累,完成该题应不是难事。
14.文学常识填空。
(1)本文选自文言短篇小说集《聊斋志异》,作者 蒲松龄 ,字 留仙 ,号 柳泉居士 , 清代 (朝代)著名 文学家 。
(2)《聊斋志异》中的“聊斋”是 作者的书屋名称 ;“志”是 记述 意思;“异”是 指奇异的故事 。
【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识记文学常识的能力。识记文学常识关键在平时积累,文学常识正误的判断点是:作者名(字、好)、称谓、生活时代、作品名、体裁、书中人物、主要情节、作品主题及风格、流派等。
【解答】答案:
(1)蒲松龄 留仙 柳泉居士 清代 文学家
(2)作者的书屋名称 记述 指奇异的故事
四.语言运用
15.解释加点的词。
(1)缀行甚远 连接、紧跟
(2)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原来
(3)屠乃奔倚其下 跑过去倚靠
(4)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 一会儿
(5)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想要,打算
(6)禽兽之变诈几何哉 多少
【分析】本题考查理解文言词语含义的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先理解词语所在句子的含义,然后结合句意来推断词语即可。
【解答】(1)句意为:有两只狼紧跟着他走了很远。缀:连接、紧跟。
(2)句意为:但是两只狼仍然像原来一样一起追赶。故:原来。
(3)句意为:屠户就跑过去,背靠在柴堆的下面。奔倚:跑过去倚靠。
(4)句意为:狼狡猾,但是一会儿两只狼都死了。顷刻:一会儿。
(5)句意为:打算钻洞进去从背后攻击屠户。意:想要,打算。
(6)句意为:禽兽的欺骗手段有多少呢。几何:多少。
答案:
(1)连接、紧跟;
(2)原来;
(3)跑过去倚靠;
(4)一会儿;
(5)想要,打算;
(6)多少。
16.指出下列句中的词类活用现象。
①其一犬坐于前
②狼不敢前
③一狼洞其中
④恐前后受其敌
⑤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分析】本题考查文言实词的积累和识记。在回答此类题时要注意词类活用词的解释,还要注意联系句子意思,具体语句具体分析。
【解答】①句意为:其中一只狼像狗似的坐在前面。犬,名词作状语,像狗似的。
②句意为:狼不敢上前。翼:名词作动词,向前。
③句意为:一只狼正在柴草堆中打洞。洞:名词用为动词,打洞。
④句意为:害怕前面后面受到狼的攻击。前:动词作名词,前面。
⑤句意为:打算钻洞进去,以便从背后攻击屠户。名词用作动词,钻洞。
答案:
①名词用作状语,像狗一样。
②名词作动词,向前。
③名词用为动词,打洞。
④动词作名词,前面。
⑤名词用作动词,钻洞。
17.指出下列古今异义词,并解释。
①止增笑耳 古义: 同“只”,只是 今义: 停止
②顾野有麦场 古义: 回头看 今义: 照顾
③禽兽之变诈几何哉 古义: 多少 今义: 一门独立的学科
④一狼径去 古义: 离开 今义: 从一个地方到另一个地方
⑤屠自后断其股 古义: 大腿 今义: 屁股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点是古今异义。为解答此类题目,一定要先翻译句子,知道句意然后再解释词语。
【解答】①句意为:只给人们增加笑料罢了。止:古义:同“只”,只是;今义:停止。
②句意为:看见田野里有一个打麦场。顾:古义:回头看;今义:照顾。
③句意为:禽兽的欺骗手段能有多少呢。几何:古义:多少;今义:一门独立的学科。
④句意为:一只狼径直走开了。去:古义:离开;今义:从一个地方到另一个地方。
⑤句意为:屠夫从狼的后面砍断了狼的大腿。股:古义:大腿;今义:屁股。
答案:
①止:古义:同“只”,只是;今义:停止。
②顾:古义:回头看;今义:照顾。
③几何:古义:多少;今义:一门独立的学科。
④去:古义:离开;今义:从一个地方到另一个地方。
⑤股:古义:大腿;今义:屁股。
【点评】古今异义的种类:
1.词义的扩大。
所谓“词义扩大”就是说同样的词语在古代的意义小,而现代汉语中的意思变大了。如:“江”“河”二字,古代指长江和黄河,现在泛指一切较大的河流。“好”,古代指女子相貌好看,而现在泛指一切美好的性质。
2.词义的缩小
所谓“词义缩小”,就是说同样的词语在古代词义大,而现代汉语中的意义变小了。如:“臭”,古代表示好坏气味均可,现在只表示坏的气味;“让”,古代既可表示辞让谦让之意,又可表示责备之意,现在则只有第一种意义了。
3.词义转移:
所谓“词义转移”,就是说同样的词语在古代是一个方面的意思,到了今天却变成别的一个方面的意思了。如:“涕”,古代指眼泪,现在指鼻涕;“偷”,古代指苟且、马虎、刻薄、不厚道,今义转移为偷窃。
4.词义弱化:
所谓“词义弱化”,就是指同样的词语,在古代时所表示的语义较强,而今天所表示的语义则较弱。如:“很”,古义是凶狠,表示的程度很高,很深,现在表示的程度不怎么高深。“怨”,古义表示仇恨、怀恨,现在表示埋怨、责备。
5.词义强化:
所谓“词义强化”,就是指同样的词语在古代表示的意义较弱,而今天所表示的语义增强了。如:“恨”,古代表示遗憾、不满的意思,今天表示仇恨、怀恨。“诛”,最初只是责备之意,后来强化为“杀戮”的意思。
6.感彩变化
有些词语在应用的过程中,感彩逐步发生了变化,这往往与它们意思的改变分不开。如:“卑鄙”原指地位低,见识浅,中性词,现在表示品德低,含贬义。“爪牙”古代表示得力的帮手,褒义词,现在表示坏人的帮凶,贬义词。“锻炼,古代除有冶炼之意外,还有玩弄法律对人进行诬陷之意,属贬义词,现在是褒义词。
7.名称说法的演变
有些时候古文中用一个词表示某一意思,而现代汉语中已不再使用该词语表示,而是换用别的词语表示了。如:“目”现已换成“眼睛”,“寡”现已换用“少”了,“足”现已换用“脚”了。
五.综合读写
18.阅读下面的三则材料,说一说你的探究结果。
材料1:那只母狼,为了保护她的幼崽,先用爬坡延迟了我的速度,赢得了隐藏儿女的时间,又从容地用自己的尾巴抹平了痕迹,并用全力向相反的方向奔跑,以一死换回孩子的生。
﹣﹣毕淑敏《母狼的智慧》
材料2:“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人以攻其后也”。
﹣﹣蒲松龄《狼》
材料3:①众狼一心:狼如果不得不面对;②比自己强大的东西,必群而攻之;②知己知彼:狼尊重每个对手,狼在每次攻击前都会去了解对手,而不会轻视它,所以狼一生的攻
击很少失误;③授狼以渔:狼会在小狼有独立能力的时候坚决离开它,因为狼知道,如果当不成狼,就只能当羊了;④同进同退:狼虽然通常独自活动,但狼却是最团结的动物,你不会发现有哪只狼在同伴受伤时独自逃走。
﹣﹣《狼的十大处事哲学》
我的发现: (1)无论是自然界中的狼还是文学家笔下的狼都很聪明,很有智慧。(2)狼也具有浓浓的母子情。(2)人可以从狼的身上学到很多的处事哲学。
【分析】本题以“狼”为中心,共给出三则材料。材料一,介绍母狼逃脱时巧妙隐藏儿子及痕迹的方法;材料二,摘录了蒲松龄《狼》中表现狼很狡猾的语句;材料三,介绍狼的特性。
【解答】本题考查材料的探究。解答此类题要将几则材料内容都认真研读,找到几则材料关注的共性问题,加以整合,尝试着从中筛选、概括一条或几条重要的信息。本题共给出三则材料。材料一以介绍母狼逃脱时巧妙隐藏儿子及痕迹的方法,表现了狼的母爱及智慧;材料二摘录了蒲松龄《狼》中表现狼很狡猾的语句,表现狼的智慧之高;材料三介绍狼的特性,表现他们的团结、对对手的尊重、以及强烈的竞争意识。将这些信息一一表述出来即可。
答案:
示例:(1)无论是自然界中的狼还是文学家笔下的狼都很聪明,很有智慧。(2)狼也具有浓浓的母子情。(2)人可以从狼的身上学到很多的处事哲学。
【点评】多则材料内容的探究:
①要概括出每则材料的大意,分条阐述;
②分析材料之间的逻辑关系,找准中心话题,找出各材料之间的逻辑关系,同中求异,异中求同;
③围绕话题,提出自己的观点、结论或解决问题的措施、办法。
六.文言文阅读
19.阅读下面两篇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甲)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尻尾。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蒲松龄《狼》
(乙)苏子夜坐,有鼠方啮。拊①床而止之,既止复作。使童子烛之,有橐②中空。嘐嘐聱聱③,声在橐中。曰:“嘻!此鼠之见闭而不得去者也。”发而视之,寂无所有,举烛而索,中有死鼠。……覆而出之,堕地乃走,虽有敏者,莫措其手。
苏子叹曰:“异哉!是鼠之黠也。闭于橐中,橐坚而不可穴也。故不啮而啮,以声致人;不死而死,以形求脱也。吾闻有生,莫智于人。扰龙伐蛟,登龟狩麟,役万物而君之,卒见使于一鼠;堕此虫之计中,惊脱兔于处女。乌在其为智也。”
……若有告余者曰:“……不一于汝,而二于物,故一鼠之啮而为之变也。人能碎千金之璧,不能无失声于破釜;能搏猛虎,不能无变色于蜂虿④:此不一之患也。言出于汝,而忘之耶?”……
﹣﹣苏轼《黠鼠赋》
【注】:①拊(fǔ):拍。②橐(tuó):袋子。③嘐嘐(jiāo)聱(áo)聱:象声词,形容鼠咬物的声音。④虿(chài):蝎子一类的毒虫。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其一犬坐于前 犬: 像狗一样
②橐坚而不可穴也 穴: 咬洞
③此鼠之见闭而不得去者也 见: 被
④不能无变色于蜂虿 于: 对。在
(2)翻译下面的语句。
①久之,目似瞑,意暇甚。
②故不啮而啮,以声致人;不死而死,以形求脱也。
(3)两文都写人与动物的“较量”,但结局截然不同,原因分别是什么?
(4)两文均“叙事”而“达意”,但体裁和表现侧重点不同,试作简要说明。
【分析】译文:
(甲)一会儿,一只狼径直走开了,另一只狼像狗似的蹲坐在屠夫的前面。时间长了,那只狼的眼睛好像闭上了,神情悠闲得很。屠夫突然跳起,用刀砍狼的脑袋,又连砍几刀把狼杀死。屠夫刚想要走,转身看见柴草堆的后面,另一只狼正在柴草堆里打洞,打算要钻洞进去,来攻击屠夫的后面。身子已经钻进去了一半,只露出屁股和尾巴。屠夫从狼的后面砍断了狼的大腿,也把狼杀死了。屠夫这才明白前面的那只狼假装睡觉,原来是用这种方式来诱惑敌方。
狼也太狡猾了,可是一会儿两只狼都被杀死了,禽兽的欺骗手段能有多少呢?只给人们增加笑料罢了。
(乙)苏子在晚上坐着,有一只鼠正在咬东西。他拍床制止老鼠咬东西,声音已经停止了,又发出老鼠咬物的声音。他让童子用烛火照床下,有一个空的袋子。鼠咬物的声音从袋子里发出。童子说“啊!这只老鼠被关闭在里面因而不能够离开。”童子打开袋子看里面,寂静得好像什么都没有,童子拿起蜡烛寻找,袋子里有一只死老鼠。童子把袋子翻过来倒出老鼠,老鼠一落地就逃跑了,即使有敏捷的人,也措手不及。
苏子感叹说:“这只老鼠真狡猾,让人奇怪!老鼠被关闭在袋子里,袋子坚韧因而老鼠不能够咬洞的。因此在咬不穿的情况下装作咬袋子,用声音招引人。在没有死的时候却装死,用装死的外表求得逃脱。我听说有生物,没有比人智慧的了。人能驯服神龙刺杀蛟龙、捉取乌龟狩猎麒麟,役使万物,统治他们,最后被一只老鼠利役使。陷入这只老鼠的计谋中,我对老鼠从安静的处女到逃跑的突变感到惊讶,这里面人的智慧又体现在哪里呢?”
好像有人对他说:“你不将自身与自然万物合一,却将两者区分开而游於万物之外,所以一只老鼠发出叫声就能令你惊醒。人能够在打破价值千金的碧玉时不动声色,而在打破一口锅时失声尖叫;人能够与猛虎搏斗,可见到蜜蜂和蝎子时不免变色,这是不将自身与自然万物合一的结果。这是你早说过的话,忘记了吗?”
【解答】(1)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理解能力。作答本题,重点在于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积累,同时也可以借助整个句子的意思来判断。
①句意为:另一只狼像狗似的蹲坐在屠夫的前面。犬:像狗…一样;
②句意为:袋子坚韧因而老鼠不能够咬洞的。穴:咬洞;
③句意为:这只老鼠被关闭在里面因而不能够离开。见:被;
④句意为:可见到蜜蜂和蝎子时不免变色。于:引出对象,可译为:对。在。
(2)本题考查的是理解并翻译句子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
①此句中重点的词有:久之:很久。之,助词调节音节,没有实际意义。瞑:闭眼。意暇甚:神情悠闲得很。意,这里指神情态度。暇,空闲。句意为:时间长了,那只狼的眼睛好像闭上了,神情悠闲得很。
②此句中重点的词有:故:因此;啮:咬东西;致:招致。句意为:因此没有咬东西却装作咬东西,用声音招引人;没有死的时候却装死,用装死的样子求得逃脱。
(3)本题考查对两文主旨的理解。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题目的要求和提示的信息梳理内容,找出相关的语句,概括即可。
甲文是人战胜了狼,由屠户的识破狼诡计,到抓到时机杀狼,可知甲文中屠户能认识狼的本性,并识破狼的狡诈,善抓时机,行动果断;乙文是人被鼠糊弄,童子的言行作为,表现了对对手的不了解,及大意,导致老鼠逃脱。可知乙文中因人精力不专,携带疏忽,反受外物左右,被对方的欺骗手段蒙蔽,陷入对方圈套。
(4)本题考查对写作方法及其作用的把握。引用名言的作用是:引出论题(或论点);作为论据,起到论证论点的作用。解答本题时要结合具体语境并联系上下文来回答,可从内容和结构两个方面进行解答。
甲文讲述了屠户与狼斗智斗勇,最终杀死了狼。甲文为小说(或寓言)。重在突出故事之奇,因此以记叙为主,作者观点十分简要。乙文有事入理,多发感慨,议论抒情。乙文为小品(或赋)。重在“悟理”,揭示道理为重点。
答案:
(1)①像狗一样;②咬洞;③被;④对。在
(2)①时间长了,那只狼的眼睛好像闭上了,神情悠闲得很。
②因此没有咬东西却装作咬东西,用声音来招引人;没有死却装死,用装死的样子求得逃脱。
(3)甲文中屠户能认识狼的本性,并识破狼的狡诈,善抓时机,行动果敢;乙文中因人精力不专,懈怠疏忽,反受外物左右,被对方的欺骗手段蒙蔽,陷入对方圈套。
(4)甲文为小说(或寓言),重在突出故事之奇,因此以记叙为主,作者观点十分简要,故事寓含的道理由读者从中意会。乙文为小品(或赋),重在“悟理”,以“黠鼠”逃脱为基础和凭借,着重推演故事的因果关系,进而得出启示,揭示道理。
【点评】1.词性活用现象:
洞:名词用为动词,打洞。 一狼洞其中。
隧:名词用作状语,从隧道。 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犬:名词用作状语,像狗一样。 其一犬坐于前。
2.通假字
“止”同“只”,只有。 止有剩骨。
3.一词多义:
止 同“只”,止有剩骨。 停止,一狼得骨止。
意 神情,意暇甚。 想,意将隧人以攻其后也。
敌 攻击,恐前后受其敌。 敌方,盖以诱敌。
前 前面,恐前后受其敌。 向前,狼不敢前。
20.
【甲】
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途中两狼,缀行甚远。屠惧,投以骨。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尻尾。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乙】
两牧竖①入山至狼穴,穴中有小狼二。谋分捉之,各登一树,相去数十步。少顷,大狼至,入穴失子,意甚仓皇。竖于树上扭小狼蹄、耳,故令嗥;大狼闻声仰视,怒奔树下,号且爬抓。其一竖又在彼树致小狼鸣急。狼闻声四顾,始望见之;乃舍此趋彼,跑②号如前状。前树又鸣,又转奔之。口无停声,足无停趾,数十往复,奔渐迟,声渐弱;既而奄奄③僵卧,久之不动。竖下视之,气已绝矣!
(选自《聊斋志异?牧竖》)
【注释】①牧竖:牧童。竖,童仆。 ②跑:兽类用足扒土。同“刨”。 ③奄奄:气息微弱的样子。
(1)下列每组句子中,加点字的意思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B
A.两狼之并驱如故 故令嗥
B.目似瞑,意暇甚 意甚仓皇
C.狼不敢前 跑号如前状
D.相去数十步 一狼径去
(2)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①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②竖下视之,气已绝矣!
(3)比较阅读【甲】【乙】两文,下面赏析有错误的一项是 D
A.甲文主要表现狼的贪婪、凶残、狡诈和愚蠢;乙文则从大狼身上体现伟大的母爱。
B.甲乙两文在刻画狼时,都运用了动作和神态描写。
C.甲文表现狼的狡诈时主要写两狼配合,一明一暗地“诱敌”;乙文中开篇写“谋分捉之”,以下从狼的侧面处处体现了“谋”的结果。
D.两文的语言都简练而生动,都运用了比喻和描写。
(4)同是人与狼的较量,屠户与牧竖的做法,你更赞同哪一种?为什么?
【分析】参考译文:(甲)一个屠夫傍晚回家,担子里面的肉已经卖完,只有剩下的骨头。路上遇见两只狼,紧跟着走了很远。屠夫害怕了,把骨头扔给狼。一只狼得到骨头停下了。另一只狼仍然跟着他。屠夫又把骨头扔给狼,后面得到骨头的狼停下了,可是前面得到骨头的狼又赶到了。骨头已经扔完了。但是两只狼像原来一样一起追赶屠夫。
屠夫非常困窘急迫,恐怕前后一起受到狼的攻击。屠夫看见田野里有一个打麦场,打麦场的主人把柴草堆积在打麦场里,覆盖成小山(似的)。屠夫于是跑过去靠在柴草堆的下面,放下担子拿起屠刀。两只狼不敢上前,瞪着眼睛朝着屠夫。
一会儿,一只狼径直走开了,另一只狼像狗似的蹲坐在屠夫的前面。时间长了,那只狼的眼睛好像闭上了,神情悠闲得很。屠夫突然跳起,用刀砍狼的脑袋,又连砍几刀把狼杀死。屠夫刚想要走,转身看见柴草堆的后面,另一只狼正在柴草堆里打洞,打算要钻洞进去,来攻击屠夫的后面。身子已经钻进去了一半,只露出屁股和尾巴。屠夫从狼的后面砍断了狼的大腿,也把狼杀死了。屠夫这才明白前面的那只狼假装睡觉,原来是用这种方式来诱惑敌方。
狼也太狡猾了,可是一会儿两只狼都被杀死了,禽兽的欺骗手段能有多少呢?只给人们增加笑料罢了。
(乙)两个牧童走进山林里(恰好)走到一个狼窝前,窝里有两只小狼,(两个牧童)谋划着各抓一只。(他们又)各自爬上一棵树,两棵树相距几十步远。过了一会儿老狼回来了,它钻进狼窝一看,小狼不见了,(焦急万分)看样子相当仓皇。
一个牧童在树上又是扭小狼的脚,又是揪它的耳朵,让它哀号;老狼听到小狼的叫声,仰头看见了(牧童和小狼),愤怒着冲到树下,一边嚎叫一边连爬带抓(着树干想爬上去)。(这时)另一个牧童也在另一棵树上欺负得小狼急促地哀号起来;老狼(听到了)停下(它的)嚎叫四周张望,才远远看见另一棵树(上的小狼和牧童),它又放弃这棵树奔跑向另一边,(它)奔跑嚎叫象刚才一样。第一棵树上的小狼又叫,它又回身奔向第一棵。口中叫个不停、脚下奔跑不止,来来回回跑了几十趟,跑得渐渐慢了,叫声渐渐弱了;不一会儿,(就累得)奄奄一息,直挺挺地倒在地上,过了许久,便一动不动了。牧童爬下树一看,老狼已经死了。
【解答】(1)本题主要考查点是一词多义。为解答此类题目,一定要先翻译句子,知道句意然后再解释词语。
A句意:两只狼像原来一样一起追赶。故:原来;故意让它哀号。故:故意
B句意:那只狼的眼睛好像闭上了,神情悠闲得很。意:神情;神情相当仓皇。意:神情
C句意:两只狼不敢上前。前:上前;像刚才一样边跑边嗥叫。前:以前
D句意:两棵树相距几十步远。去:距离;一只狼径直走开了。去:离开
故选:B
(2)本题主要考查点是对句子翻译。翻译的要求是做到“信、达、雅”,翻译的方法是“增、删、调、换”,具体到某一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
①重点词有:耳:罢了
句意:禽兽的欺骗手段能有多少呢?只不过增加笑料罢了
②重点词有:绝:断
句意:牧童从树上下来一看,大狼已经断气了。
(3)此题考查的是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解答此题需要先疏通文意,了解内容。
A.正确;
B.正确;
C. 正确;
D.有误,乙文没有比喻修辞;
故选:D
(4)此题考查的是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解答此题需要先疏通文意,了解内容。谈一下自己的看法,自圆其说即可。
答案:(1)B
(2)①禽兽的欺骗手段能有多少呢?只不过增加笑料罢了。 ②牧童从树上下来一看,大狼已经断气了。
(3)D
(4)答案示例:更赞同甲文中屠户的做法,是因为屠户面对的是恶狼,被迫自卫,除恶务尽,杀狼是正当的;而乙文中牧竖“杀狼”则出于一种无聊的残忍,张扬的是人性中恶的一面。
【点评】在平时学习中,需要掌握重点实词和虚词的含义,特别是一些特殊用法,如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还要用现代汉语准确的翻译文章;准确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和观点,并能发表自己的看法。
21.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后面的题目。
细柳(节选)
细柳娘,中都之士人女也。或以其腰嫖可爱,戏呼之“细柳”云。柳少慧,解文字。而生平简默,未尝言人臧否。但有问名①者,必求一亲窥其人。阅人甚多,俱未可,而年十九矣。父母怒之曰:“天下迄无良匹,汝将以丫角老②耶?”女曰:“我实欲以人胜天,顾久而不就,亦吾命也。今而后,请惟父母之命是听。”时有高生者,世家名士,闻细柳之名,委禽③焉。既醮④,夫妇甚得。生前室遗孤,小字长福,时五岁,女抚养周至。
福年十岁,始学为文。父既殁,娇惰不肯读,辄亡去从牧儿遨。谯诃⑤不改,而顽冥如故。母无奈之,因呼而谕之曰:“既不愿读,亦复何能相强?但贫家无冗人,便更若衣,使与僮仆共操作。不然,鞭挞勿悔!”于是衣以败絮使牧豕归则自掇陶器与诸仆啖饭粥。数日,苦之,泣跪庭下,愿仍读。母返身面壁,置不闻。不得已,执鞭啜泣而出。残秋向尽,休无衣,足无履,冷雨沾濡,缩头如丐。里人见而怜之,纳继室者,皆引细娘为戒,啧有烦言。女亦稍稍闻之,而漠不为意。福不堪其苦,弃豕逃去;女亦任之,殊不追问。积数月,乞食无所,憔悴自归,不敢遽入,哀求邻媪往白母。女曰:“若能受百杖,可来见;不然,早复去。”福闻之,骤入,痛哭愿受杖。母问:“今知改悔乎?”曰:“悔矣。”曰:“既知悔,无须挞楚,可安分牧豕,再犯不宥⑥!”福大哭曰:“愿受百杖,请复读。”女不听。邻妪怂恿之,始纳焉。濯发授衣,令与弟同师。勤身锐虑,大异往昔,三年游泮⑦。
(选自蒲松龄《聊斋志异》)
【注释】①问名:古代婚姻礼仪之一,指男方去女方家提亲。②以丫角老:终身做姑娘。③委禽:送聘礼,表示定婚。④醮(jiào):嫁。⑤谯诃:责备呵斥。⑥宥(yòu):宽恕。⑦游泮:进县学,成为秀才。
(1)请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标3处)
于是衣以败絮使牧豕归则自掇陶器与诸仆啖饭粥
(2)解释下面加点的词语。
①未尝言人臧否 好坏
②辄亡去从牧儿遨 逃学
③数日,苦之 对……感到苦
④哀求邻媪往白母 禀报告诉对……说
(3)下面各组句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D
A.或以其飘枭可爱/今以蒋氏观之
B.福不堪其苦/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C.便更若衣/曾不若孀妻弱子
D.不然,早复去/父利其然也
(4)下面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D
A.“细柳”不是文中细柳娘的本名,而是因其身姿婀娜被戏称为“细柳”。
B.细柳追求婚姻自主,但终因无合适人选只好听命于父母。
C.长福不愿读书,被细柳打发去跟仆人一起劳作,吃穿用度和仆人一样。
D.细柳对继子长福很残忍,不答应长福读书的祈求,还对他鞭挞斥责,以至于乡里乡亲有诸多非议。
(5)长福的成长经历能给我们哪些启示?请从下面选出最适宜的一项 A
A.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
B.人之为学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
C.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D.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分析】译文:
细柳姑娘,是中原一个读书人的女儿。因为她的细腰柔软可爱,有人便半开玩笑地称呼她“细柳”。细柳从小很聪明,善解文字,喜欢读相观的书籍。但她平素沉默寡言,从不评论别人好坏;只是有来求婚的,她必定要亲自暗中相看。看了很多求婚的人,都没相中,而她的年龄已经十九岁了。父母生气地对她说:“若天下始终找不到中意的男人,你还想梳着丫髻当一辈子老闺女吗?”细柳说:“我本想以人力胜天;可看了这么久没见有合适的男人,这也是我命该如此。从今往后,完全听凭父母作主。”当时有个姓高的书生,是个出身于官宦世家的知名人士,听说了细柳的好名声,就和她订了亲。结婚以后,夫妇二人感情很好。高生的前妻死时留下一个儿子,小名叫长福,如今已经五岁,细柳抚养他很周到。
长福到了十岁那年,才开始学习作文。父亲死了以后,他娇惯懒惰得不肯读书,经常逃学出去跟着放牧的孩子玩耍。细柳责骂他不改,仍然愚顽如故。细柳对他无可奈何,就喊他过来告诉他说:“既然你不愿意读书,何必再勉强你呢?只是穷人家没有闲饭养活闲人,可换下你的衣裳来,去和僮仆们一块干活。不然的话,就用鞭子抽你,不要后悔!”于是给他穿上破衣服,叫他去放猪。回家就让他自己拿个碗,和那些仆人们一起去吃饭。过了几天,长福吃不了这个苦,哭着跪到堂下,表示愿意再去读书。细柳回过脸去朝着墙,置之不理。长福不得已,只好拿着鞭子哭着出了门。秋天最后的几天将要过去,长福还光着个膀子没有衣服,打着赤脚没有鞋穿,冷雨淋湿了,他缩着头顶活像个要饭的乞丐。村里人见了都可怜他,那些续娶后妻的人,都以细柳娘子为戒,很多人都对她的做法不满,议论纷纷。细柳对此也渐渐听说了,但却漠然置之,不往心里去。长福实在受不了这个罪,便丢下猪逃走了。细柳也不去追问。过了几个月,长福没处讨饭了,才面容憔悴地回了家;但又不敢急着进门,只好哀求邻居老妇人去和母亲说。细柳说:“他若能受得了一百棍子打,可以来见我;不然的话,他还是早一点离去。”长福听了这话,骤然进门,痛哭流涕表示愿受棍打。细柳问道:“你今天知道悔改了?”长福说:“我悔改了。”细柳说:“既然知道悔改,就不必打了,可以老老实实地去放猪,要再犯了决不饶你!”长福大哭着说:“我愿意挨一百棍子打,请母亲再叫我去读书吧。”细柳不听。邻居老妇人在一边劝解,最后才答应了长福读书的请求。给他洗了头换上衣服,让他和弟弟一同学习。长福自此发奋勤学,与以前大不相同,三年就考中了秀才。
【解答】(1)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文言文断句一般是在梳理句意的基础上,按句子的结构和句子的意义断句。这句话的意思是“于是给他穿上破衣服,叫他去放猪。回家就让他自己拿个碗,和那些仆人们一起去吃饭”所以,这句话有四层意思,根据要求断三处,按照意思“衣以败絮”“使牧豕”“归则自掇陶器”“与诸仆啖饭粥”断开即可。所以断句:于是衣以败絮/使牧豕/归则自掇陶器/与诸仆啖饭粥。
(2)本题考查文言词语的理解能力。做这类题目一定要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积极调动课内积累,首先思考课内学习时这个词语有几个意思,然后再根据句意来推断、确定这个词语的准确意思。
①句意:从不评论别人好坏。臧否:“好坏”的意思。
②句意:经常逃学出去跟着放牧的孩子玩耍。亡:“逃学”;
③句意:过了几天,长福吃不了这个苦。苦:但此处是形容词的意动用法,译作“对……感到苦”;
④句意:只好哀求邻居老妇人去和母亲说,“白”译作“禀报”“告诉”“对……说”都可以。
(3)本题考查常见文言虚词意义与用法的比较辨析。
A.“或以其飘枭可爱”中的“以”是连词“因为”,“今以蒋氏观之”的“以”是介词“凭,依照”;
B.“福不堪其苦”中的“其”是指示代词“这个”,“余人各复延至其家”中的“其”是代词“余人的”;
C.“便更若衣”的“若”是代词“你”,“曾不若孀妻弱子”中的“若”是动词“如”;
D.“不然,早复去”与“父利其然也”的“然”都是代词“这样”的意思。
故选:D。
(4)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题目的要求和提示的信息梳理内容,结合相关的语句,辨析正误。
A、B、C正确;
D.有误,“细柳对继子长福很残忍,不答应长福读书的祈求,还对他鞭挞斥责”的理解是片面的,细柳管教长福,采取了与众不同的教育方式,最终让继子长福读书成才立业。所以D项的理解是片面的,不正确的。
故选:D。
(5)本题考查对文章的理解和感悟能力。解答此题,不仅要对选文的主旨和内容有所把握,还要对选择项的四句话有所理解。本文为我们刻画了一位聪慧美丽又教子有方的母亲形象。细柳之家,靠着细柳的勤俭持家,也算是殷实之家,养一个长福未尝不可,但是溺爱不是对孩子最好的爱,细柳深知没有丈夫后教育儿子的责任,她为长福做长远打算,采取以退为进的策略,不顾及相邻对她的误解,咬牙让长福在尝尽生活的艰辛后,自主自愿地来读书,可谓用心良苦,这样的爱子之路,才是真爱,所以,从长福的经历来看,我们得到的启示应该跟教育子女有关。而选项BCD是讲求学之路、远大报复的,与问题不相符。故答案选A。
答案:
(1)于是衣以败絮/使牧豕/归则自掇陶器/与诸仆啖饭粥。
(2)①好坏 ②逃跑,逃学 ③对……感到苦 ④禀报 告诉 对……说。
(3)D。
(4)D。
(5)A
【点评】文言语句断句的基本方法:
1.弄通文意断句。给文言文断句,首先要阅读全文,了解文意,这是断句的先决条件,如果想当然地断下去,就容易发生错断。通读全文,搞清属于什么文体,写了什么内容,想表达什么意思。要注意文言文单音词占多数的特点,抓住几个关键的字词翻译以理解文段大意。
2.利用对话标志断句。常以“曰”、“云”、“言”为标志,两人对话,一般在第一次问答写出人名,以后就只用“曰”而把主语省略。遇到对话时,应根据上下文判断出问者、答者,明辨句读。
3.借助文言虚词断句。古人的文章没有标点符号,为了明辨句读,虚词就成了重要的标志。尤其是一些语气词和连词的前后往往是该断句的地方。
七.作文
22.写作训练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在我国五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能人辈出,灿若星河。是他们撑起了中华民族的脊梁!每一个杰出的古人都是历史中厚重的一页,解读他们的人生,带给我们的是深深的感动和震撼……
请你以“解读 孟子 ”为题,写一篇300字左右的文章,带我们走进你最钦佩的古人的心灵深处。横线上填写古人的名字。
【分析】【审题立意】这是半命题作文,关键词“解读”,我们要把写作重点放在对古人内心和思想里的那些气质和品格的分析和赞美上,从而感受、接纳并且学习这些优秀的品质,这是我们重建心灵的一种美好途径。
【思路点拨】我们可以结合有关的历史资料,对古人思想、历史功绩和伟大人格进行高度评价。评价时要有理有据、材料翔实,感悟要深刻、独特,力争写出自己独特的观点和认识。可采用与古人“对话”的形式,进行穿越时空的互动和交流。要模拟出一个对话的场景,还原历史背景,要有作者和人物间情感和思想的互动。只有这样,对话才能自然、生动有趣,有较强的表现力和说服力。
【写作方法】可以进行富有时代精神的反思性或者批判性的思考。在当今这样一个意识形态领域空前活跃开放的时代,要客观公正地品评历史上名人物,创新是必要的。但一定要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分析人物,注意原则与分寸,对一些比较深奥、学术性很强的问题,一般不可妄加评论!
【解答】【范文】
解读孟子
我是在一个雨夜走近孟子的,那夜很静。寂静中,我直视着孟子的眼睛,我看到的是一种被称为“忧郁”的东西。
孟子是一个思想家。这种思想,源于他对当时人民苦难的思考,源于他对当时暴政肆虐的思考。在战国群雄逐鹿的混乱时期,孟子的思想,则是许多思想家所不能及的。
虽然,孟子满肚子的治国韬略,虽然他也像孔子一样,四处游说诸侯,可无人采纳他的意见,以为他的主张“迂远而阔于事”。他只得在65岁以后,沮丧地退居老家,也像孔子一样授徒讲学。
我无法沿着孟子的脚印,去追随属于孟子的那充满屈辱和坚韧的历史,但我还是从孟子留下的文字里读出他的铮铮铁骨:“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尽管,现在很有些人早已把它扔到了垃圾筒里,嗤之以鼻,但我却从“大”那简单的笔画中,看出一个顶着天的“人”。
“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把这些文字存放在历史中,历史为之而光彩;把它们拿出来放到现在,依然充满了一种魅力,思想的魅力是最为持久的。
孟子不需忧郁。
【点评】本文不落窠臼,独辟蹊径,先抑后扬,从“忧郁”和“不需忧郁”这个角度来写孟子,把写作重点放在了对孟子内心和思想里的那些高贵忧郁气质和品格的分析与赞美上,写出作者心目中真实的孟子。读着这些散发着孟子生命气息的文字,我们心中对孟子唯有崇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