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课 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的开发 课件(共21张PPT+素材)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8课 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的开发 课件(共21张PPT+素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01.3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8-11-28 09:34:21

文档简介

课件21张PPT。南京宣传片 第四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18课 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的开发江南一词,在两千多年前的先秦时期就已经出现,古人又称江东或江左。266年316年317年420年589年西晋东晋宋齐梁陈洛阳建康(今南京)南朝建康阅读课本做时间轴(都城,朝代)三国吴国229年建康南京之六朝古都永嘉世,天下灾,
但江南,皆康平;
永嘉世,九州空,
余吴土,盛且丰;
永嘉世,九州荒,
余广州,平且康。
——晋墓砖铭
注:永嘉是西晋末年的年号
1. 东晋的建立——
317年司马睿重建晋朝定都建康,史称东晋。一、东晋的建立 王导出身:琅玡王氏
老友:司马睿
建议:司马睿移镇建邺(即建康)。
地位:其从兄王敦一文一武,形成“王与马,共天下”的格局。 “(王)导与元帝有布衣之好,知中国将乱,劝帝渡江,求安东司马,政皆决之,号仲父。中兴之功,导实居其首。”
------邓粲《晋纪》
材料一:西晋灭亡,北方汉族人民为逃避战乱和民族冲突,渡淮南下者超过百万,是中国古代出现的第一次人口南迁的高潮。
----《教师教学用书》材料二:王导治国措施
(1)政治:长江南北设置了许多侨置州郡县,安置南迁人口。
(2)经济:大量土地,包括未开发的荒地被封给北方来的侨姓大族。他们可以长期享受减免租税赋役的待遇。
(3)侨姓世族,南逃的同乡(鸡鸭牛马,生产工具等都被带过了长江)避免入侵吴姓世族在吴郡、吴兴、会稽三吴的经济势力,转向浙东会稽、闽地发展。 2. 东晋的统治——政治材料一说明东晋时期江南地区的人口数量及人口组成有什么变化?
材料二中人口流动的范围有什么变化?
材料二中的措施促进了哪个地区的开发?江南地区开发的劳动力和技术原因:北人南迁带来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技术。2. 东晋的统治——军事①东晋初期,多次北伐,曾收复西晋时黄河以南的部分地区。恢复中原之志向前秦统一北方 相对稳定的局势,使社会经济有所发展,江南出现了“荆扬晏安,户口殷实”的景象。
相对稳定的政局和社会经济发
展的关系?相对稳定的局势,利于社会经济发展。②东晋在与前秦的作战中取得胜利,解除了来自北方的威胁。东晋北伐形势二、南朝的政治
1. 繁荣:
宋武帝宋文帝 宋武帝、宋文帝在位的大约30年的时间里,江南民殷国富,社会比较安定原因是什么?宋轻徭薄赋,重视民生二、南朝的政治
2. 衰落:
“千里绝烟,人迹罕见,白骨成聚,如丘陇焉。”

从此,南北实力对比中,南朝处于明显劣势。 侯景之乱 南朝的梁武帝萧衍,放纵皇室成员和官僚大地主盘剥平民百姓,政治日益败坏。南朝
(建康)
420-589
宋(刘裕)
齐(萧道成)
梁(萧衍)
陈(陈霸先)
二、南朝的政治
3. 概况:说一说南北方政权疆域有何特点?
与北方相比南朝统治对江南经济发展有什么影响?西
魏东 魏宋齐梁陈江南地区开发的社会原因:安定的社会环境。1.江南地区的开发原因材料:江南地区气候较热,雨量充沛,土地肥沃,较适宜农作物等生长;湖泊较多,相对完好的森林植被可以发挥调节气候、续保水分和抵御灾害等作用。三、江南地区的开发江南地区开发的自然原因:自然条件优越。北人南迁带来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技术。江南地区开发的劳动力技术原因:江南地区开发的社会原因:安定的社会环境。2.江南地区的开发表现手工业商业1.耕地面积增加
2.兴修水利
3.农业生产技术改进
4.实行农业多种经营在制盐、织布、制瓷、冶铸等方面有显著发展。
1.商业繁荣,建康是当时最活跃的大城市;2.海外贸易发达。
手工业商业2.江南地区的开发表现为经济重心逐渐南移奠定了基础。结合柱状图说说江南地区开发对我国经济发展有何影响?2.江南地区的开发影响学以致用-----如何开发家乡淮安?①加强对外交流,引进资金、技术、人才。
②创造和平安定的发展环境。
③国家重视经济的发展。小结:原因表现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的开发影响为经济重心逐渐南移奠定了基础1.下列朝代都曾以建康为都城的是(  )
①东晋 ②西晋 ③西汉 ④南朝
A ①② B ③④ C ②③ D①④
2.我国老百姓的主食一般呈现出“北麦南稻”的格局,但在魏晋南北朝时,南方老百姓的餐桌上除了稻米之外,还有各类北方面食。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 人口南迁的影响 B 面食的营养价值高
C 南方商品经济的发展 D 南方人口增多
3.南朝时,江南地区得以开发的最主要原因是(  )
A气候湿润 B土地肥沃 C社会安定 D北方人南迁
4.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人口大量南迁的主要原因是(   )
A 南方气候宜人环境优美 B 北方长期战乱南方相对安定
C 南方生产技术先进 D北方人口多无地耕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