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44张PPT。雎鸠啼鸣,荇菜参差,晨雾朦胧,芦苇摇荡……
这些景物,在心中荡漾爱意的人们的眼中,大概会多一层温馨,多一些期盼,多一点幽怨……《诗经》,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期500多年间的诗歌305篇。
《蒹葭》是出自《诗经·秦风》的一首爱情诗,风格婉约柔美,意境朦胧悠远,是《诗经》中抒情的名篇。此诗被历代誉为情深景真、风情摇曳的好诗。全诗三章,每章八句,前两句写景,后六句叙事抒情。 一读:感受诗的音乐美
蒹葭苍苍 ,白露为霜。所谓伊人 ,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 宛在水中央 。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 ;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 ,白露未已 ,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 ;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二读课文,疏通文意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蒹葭(jiān jiā):芦苇。
苍苍:茂盛的样子;深青色。
所谓:所念。 伊人:那人,所爱的人。
在水一方:在水的那一边,指所在之远。
溯洄(sù huí):逆流而上。
从:追寻,追求。
道阻且长:道路艰险而又漫长。
溯游:顺流而下。 宛:宛如,好像。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采采:茂盛、众多的意思。
已:止,完。
涘(sì):水边。
右:迂回,弯曲。
沚(zhǐ):小块陆地。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萋萋:茂盛的样子;苍青色。
晞(xī):干。
湄(méi):岸边,水与草交接之处。
跻(jī):高,道路险峻,需攀登而上。
坻(chí):水中高地。译文:
深秋的芦苇啊莽莽苍苍,清晨的白露啊凝结成霜。我心中思念的那个人啊,隔着水在那遥远的地方。我逆流而上去寻找她,道路险阻而又漫长。我顺流而下去追寻她,她宛如在那水的中央。
深秋的芦苇茂盛无边,清晨的白露还没晒干。我心中思念的那个人啊,在岸边有水草的地方。我逆流而上去寻找她,道路险阻难以登攀。我顺流而下去追寻她,她仿佛又在水中高的地方。深秋的芦苇多么茂密,清晨的白露还没全干。我心中思念的那个人啊,远在水边那个地方。我逆流而上去寻找她,道路险阻而又曲折。我顺流而下去追寻她,她好像到了那水中小洲之上。美感品味
表现出结构与抒情美感的一种章法:
表现出诗歌起兴之美的诗句:
表现执着追求之美感的8个字:
极具人物形象美感的诗句:
最有音韵美感的一个章节:
需要我们概括出来的表现意境美感的一个四字短语:表现出结构与抒情美感的一种章法:重章叠句,一唱三叹表现出诗歌的起兴之美的诗句:蒹葭苍苍,白露为霜表现执着追求之美感的8个字:溯洄从之 溯游从之极具人物形象美感的诗句: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最有音韵美感的一个章节: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表现意境美感的一个四字短语:“朦胧空灵”重章叠句 一唱三叹:复沓的章法,递进的层次,时空的变化,往复吟咏的抒情力度,余韵悠悠的艺术效果。
秋景起兴 渲染氛围:景致萧瑟苍茫,氛围沉郁凄清,怅惘之情, 笼罩全诗。意象幽远 手法生动:深秋清晨,芦苇苍莽,露重霜浓,水长路远,伊人难觅,思念难了;以景衬人,情景交融。弦外之音 言外之意:追寻的过程顽强执着,永远寻觅,无怨无悔,那是一种至真至美的人性。 练习指导
一诗之美
一章之妙
一句之情
一词之味品味诗的意境美《蒹葭》意象:蒹葭、霜露、秋水、诗人、伊人
景 秋晨雾霭 烟水迷离
氛 凄清哀婉 苍凉幽缈
情 如痴如醉 如梦如幻 神情恍惚 惆怅失意
全诗读来情调凄婉、情景交融,令人遐思, 呈现出迷离之美。
2、含蓄美(追求的方式、人物形象)
(1)没有直接抒情,只写了左右求索、不断寻找的行动。主人公的情感都是通过左寻右找的过程,形象而又含蓄地表现出来的。
(2)没有着意刻画人物形象,但却十分含蓄地勾画了双方的形象特征。
伊人----高洁、美好、可望而不可即
主人公----百折不挠,执着追求,坚贞不渝。3、音乐美。
(1)重章叠句,一意化为三叠。
三章句式结构,诗意既相似,又有发展,表达感情更深刻,一唱三叹,极具感染力。
(2)每章用韵,具有音韵美。
第一章压ang韵,第二章压i韵,第三章压i韵。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
所谓伊人,在水之湄(méi)。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jī)。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chí)。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所谓伊人,在水之涘(sì)。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zhǐ)。
河畔芦苇碧色苍苍,深秋白露凝结成霜。
我那日思夜想的人,就在河水对岸一方。
逆流而上去追寻她,道路险阻而又漫长。
顺流而下寻寻觅觅,仿佛就在水的中央。
河畔芦苇一片茂盛,清晨露水尚未晒干。
我那魂牵梦绕的人,就在河水对岸一边。
逆流而上去追寻她,道路坎坷艰险难攀。
顺流而下寻寻觅觅,仿佛就在沙洲中间。
河畔芦苇更为繁茂,清晨白露依然逗留。
我那苦苦追求的人,就在河水对岸一头。
逆流而上去追寻她,道路险阻迂回难走。
顺流而下寻寻觅觅,仿佛就在水中沙洲。 三读:品味诗意
蒹葭苍苍 ,白露为霜。所谓伊人 ,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 宛在水中央 。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 ;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 ,白露未已 ,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 ;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蒹葭苍苍 ,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 ,在水一方。思考:
1.运用什么手法?有什么作用?
2.首句渲染怎样的气氛?首句以水岸边秋景起兴,点明了深秋季节,渲染了凄清的气氛,烘托了人物怅惘的心情。
描绘了一幅萧瑟冷落、露凝霜结的晚秋图。
渲染了凄清、惆怅的气氛。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 宛在水中央 填空:
这四句叙写道路的( ),
表现了主人公的( ),
以及不能见到心上人的( )心情 险阻
执着追求
焦虑、忧愁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思考:
这三句属于什么描写?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环境描写。
写出了时间的推移变化
用秋天凄清悲凉的环境烘托主人公内心的失意惆怅。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思考:
1.这三句描绘出“伊人”怎样的形象?
恍惚迷离、可望而不可即的美好形象。
2.表达了主人公怎样的情怀?
盼望与“伊人”相会而不得的无限惆怅、忧郁苦闷之情。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再读诗歌,品味其形式特点。
四字为主,节奏鲜明
偶句入韵,朗朗上口
重章叠句,余音绕梁
双声叠词,参差变化蒹葭八句前两句写景后六句抒情兴情景交融三章反复咏叹,追求急切执着追求不到,无限怅惘朦胧的意境、朦胧的人物、朦胧的主题,给予人们的美感非常丰富。堪称中国史上第一朦胧诗。《蒹葭》的美
1.朦胧美
2.含蓄美
3.音乐美
情景交融
虚实相生
重章叠句
起兴手法蒹葭苍苍 ,白露为霜。所谓伊人 ,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 宛在水中央 。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 ;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 ,白露未已 ,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 ;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聆 听 三 千 年 华 夏 先 民 吟 唱
感 受 公 元 前 东 方 文 明 辉 煌唐代大诗人白居易这样论诗:
“诗。
绮美,瑰奇。
明月夜,落花时。
能助欢笑,亦伤别离。
调清金石怨,吟苦鬼神悲。
天下只应我爱,世间唯有君知。
……” 诗人论诗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被儒家奉为经典,相传为孔子所编定。本只称《诗》,后世才称为《诗经》。现存305篇,又称“诗三百”。分为《风》 (160篇) 、《雅》 (105篇) 、《颂》 (40篇)三大类,它们都得名于音乐。大多皆是西周至春秋中叶五百多年间的作品。
汉武帝将《诗》《书》《礼》《易》《春秋》称为五经
诗经“六义”:指风、雅、颂、赋、比、兴。
《诗·大序》:“诗有六义焉:一曰风,二曰赋,三曰比,四曰兴,五曰雅,六曰颂。”
风、雅、颂是诗的分类;
赋、比、兴是诗的表现手法。
风多是各地民歌;
雅是西周王城区域朝会宴饮所用诗歌;
颂多为宗庙祭祀的舞曲歌辞。《诗经》三种表现手法朱熹的解释现在的解释
《诗经》以四言为主,兼有杂言。
在结构上多采用重章叠句的形式加强抒情效果。每一章只变换几个字,却能收到回旋跌宕的艺术效果。
在语言上多采用双声叠韵、叠字连绵词来状物、拟声、穷貌。“以少总多,情貌无遗”。
此外,《诗经》在押韵上有的句句押韵,有的隔句押韵,有的一韵到底,有的中途转韵,现代诗歌的用韵规律在《诗经》中几乎都已经具备了。 《诗经 关睢》《关睢》关关睢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
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
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
窈窕淑女,钟鼓乐之。jūjiūjiúxìngwù mèisèmào一读,读准字音
四言诗每句一般读成“二、二”节拍。例如:
关关 雎鸠,在河 之洲。窈窕 淑女,君子 好逑。 参差 荇菜,左右 流之。窈窕 淑女,寤寐 求之。 求之 不得,寤寐 思服。悠哉 悠哉,辗转 反侧。 二读,注意停顿 关 雎 《诗经》
关关雎鸠,
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
君子好逑。配偶 第一章以起兴手法开篇,
由关雎立在水中沙洲上鸣叫起兴,
引出淑女是君子喜爱的配偶的联想。
起兴:就是触景生情,因事寄兴。
此处起兴,写鸠鸟鸣叫,既象征男女欢爱,又给诗歌染上了一层浓浓的欢乐气氛。三读,欣赏体会叁差荇菜,
左右流之。
窈窕淑女,
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
寤寐思服。
悠哉悠哉,
辗转反侧。捞取醒时。睡时 思念 第二、三章:
以采摘荇菜的行为起兴,
引出君子对心上人的相思与追求。参差荇菜,
左右采之。
窈窕淑女。
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
左右芼之。
窈窕淑女,
钟鼓乐之。亲近使……快乐挑选 第四、五章
描写这位君子与这位淑女相会的情景。(虚写)
诗歌仍以来采摘荇菜的眼前情景起兴,设想这位女子已经答应自己的要求,于是他弹奏琴瑟,敲击钟鼓,使她快乐。 这是一首青年男子的恋歌,描绘他对姑娘一往情深的追求和对美满婚姻的渴望。所听:关关雎鸠
所见:在河之洲 极有层次,语约义丰
所思:窈窕淑女
所愿:君子好逑。琴瑟友之——亲密相爱
钟鼓乐之——欢快热闹寤寐求之——追慕之心
辗转反侧——相思之苦小结:
《关雎》冠于《诗经》之首
很短很完整,
既写对爱情求而不得的相思之苦,
但又不陷于难以自拔的低沉哀吟,
是一首古老而优秀的民歌作品。前人有究属赋比兴何种手法的争论。
实际上就诗中前两句看来,并不排斥是作者的实见之景。
但对全诗来说,确也起着媒介、比喻、联想,以至象征的作用。
因此我们认为不必如此拘泥。教师小结 朝吟风雅颂
暮唱赋比兴
秋看鱼虫乐
春观草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