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S版五年级上册《 诗词二首》教案+教学反思

文档属性

名称 语文S版五年级上册《 诗词二首》教案+教学反思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8.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语文S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8-11-28 22:36:0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诗词二首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掌握课文生字新词,理解课文中重点句子的意思,并且体会词语在诗句中所含有的思想感情。
2.指导学生能正确、通顺、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诗句内容,体会中国工农红军战胜各种艰难险阻,完成二万五千里长征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4.体会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和使命感,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启发学生理解诗意,感受毛泽东及其中国工农红军大无畏的革命精神和英勇豪迈的气概。
【教学难点】
利用暖与寒对比突破体会完成二万五千里长征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教具学具】
1.教具:PPT课件(制作有关红军长征爬雪山、过草地、巧渡泸定桥的录像,将诗词《七律·长征》和《清平乐·六盘山》制作成幻灯片、课文朗读录音)
2.学具:搜集有关红军长征和毛泽东主席的相关资料
【授课类型】精读课文
【教学方法】诵读法、引领法、陶冶法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指导学生掌握课文生字新词。
2.指导学生正确通顺地朗读《七律·长征》这首诗歌。
3.背诵并解释全诗。
4.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学生自读课文,学习生字。
A:磅礴(páng bó)的“磅”是多音字,还有一个读音为读bàng。
B:将每行诗的最后一个字点红,出示音节发现了什么?
PPT出示这五个字:难、闲、丸、暖、颜
它们的音节中都有“an”,因此读起来押韵,显得富有韵味,同学们可以多读几遍。
C:“涯”字里面是两个土,“岷”字的山要适当的往上靠一点,这样才会更美观。 二、范读、教读 1.老师先范读课文,明显暗示出诗句停顿节奏 PPT出示《七律·长征》
红军/不怕/远征/难, 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 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 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 三军/过后/尽开/颜 2.学生按节奏试读,达到能读上口,会停顿的程度。
三、明确诗意,仔细鉴赏。
(1)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红军不怕万里长征路上的一切艰难困苦,把千山万水都看得极为平常。
(2)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绵延不断的五岭,在红军眼里只不过是翻腾着的小细浪,而气势雄伟的乌蒙山,在红军看来也不过是脚下滚过的小泥丸。
(3)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金沙”指金沙江的水,“涯”指的是悬崖这两句诗地意思是:金沙江两岸悬崖峭壁,滔滔江水拍击着高耸入山崖,给人以温暖的感受;大渡河上的泸定桥横跨东西两岸,只剩下根根铁索,使人寒意阵阵。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更加令人喜悦的是翻过了千里积雪的岷山,个个笑逐颜开。
四、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1.指名读开头两句诗:“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在短短一年时间里,红军穿过了——11个省,翻过了——12座大山,跨过了——24条长河,行程——二万五千里(点击课件出示红军长征路线图)这就是红军走过的行程二万五千里的长征,如果把这条线路拉直,那就跨过了半个地球呀。用文中的一个词来说就是——远征。
PPT出示有关红军长征爬雪山、过草地、巧渡泸定桥的录像。
2.透过资料我们明白“远征难”,那毛泽东是如何透过这56个字告诉我们远征难呢?你从哪里知道?
(“五岭逶迤”“乌蒙磅礴”“金沙水拍”“大渡桥横铁索寒”“岷山千里雪”等。)
面对这样重重的困难,红军有没有被吓倒?(没有)
用诗中的一个词来说——不怕。
3.看着地图,读着毛泽东的诗,我们感受了 “远征难”。但是,作为红军的领路人,作为人民的领袖,毛泽东仅仅是在向我们介绍“远征难”吗?(不是)他还想表达什么情感?从哪知道?
预设:A从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中体会出毛泽东还想表达红军不怕长征的艰难与危险。
生: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中的不怕与只等闲(板书)
师:什么对他们来说只等闲?在红军的眼里,那逶迤的五岭、磅礴的乌蒙山只不过是什么?(那磅礴的乌蒙山也只不过是一个滚动的小泥丸;那逶迤的五岭只不过是大海里的一个细浪而已。)
4.从“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中体会到他们到达之后的喜悦心情,你能感受到他们为什么而喜悦?
让我们带着这份喜悦的心情齐读这两句。
(设计意图:透过远征难且不怕,让学生体会到红军战士的革命英雄主义和乐观主义,同时也给学生提供了自主钻研文本的空间。)
5.齐读最后两句 克服了重重困难,胜利就在眼前,这一切怎么不令红军欣喜若狂、兴奋不已呢?让我们把红军的这种胜利之喜、这种万丈豪情通过声音读出来吧! 五、探究重难点
1、自由读全诗,想想还有哪里不太明白?(交流)
2.PPT出示“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这两行诗。
诗人用了一对反义词,能不能找出来?(板书:暖寒)为什么过金沙江的时候毛泽东觉得是暖的,过大渡河的时候觉得寒呢?咱们先来了解当时的两个故事?
3、课件出示巧渡金沙江的故事,生自由读。
如果你是其中一员,回想我军巧计渡江,你会怎样?这个“暖”字,正是军民一家亲的暖,是不费一兵一卒取得胜利的喜悦。就让咱们把笑容挂在脸上,一起再体会体会。齐读。
4、可是为什么过大渡河的时候,诗人要用一个“寒”字呢?
(1)来看一看这段录象。(师播放课件)
(2)写话: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感到了什么?如果说暖是喜悦的心情,那这个寒指的是什么?
是啊,每当毛泽东回忆起飞夺泸定桥的场面时,感到的是胆战心惊,是寒彻骨的悲痛。带着你的感受读一读。
5、男女生分读,体会诗人不费一兵一卒就取得胜利的喜悦和感受诗人的痛心。
6、师(引读):1935年10月,毛泽东同志亲笔写下了这首诗,并且亲自在八千战士面前朗诵了这首诗。七律长征—— 齐读全诗。
7、尝试背诵
8.小结:如今“长征”已成了我们日常生活中频频使用的一个词语, 那就是要不停步,要前进,前进,更前进。恰如我们学习的长征,万里长征只迈开了第一步,同学们任重而道远。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自主积累词语。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了解词章《清平乐·六盘山》,体会这首词饱含的革命豪情。
【教学过程】
一、问题引入课题。
1.《清平乐·六盘山》是一首词。以“清平乐”为词牌名,“六盘山”是这首词的题目。
2.这首词是谁在什么时候写的?是什么意思呢?六盘山又在哪里?学了这篇课文,同学们就知道了。
二、初读课文,读准字音。
1.学生一边看课文一边听课文录音。
《清平乐·六盘山》是毛泽东在1935年9月带领红军第一方面军翻越六盘山时的有感之作。正式书写是在1935年12月。)
2.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读课文。
3.课文有几个部分,主要写了什么?
第一部分是毛泽东写的词《清平乐·六盘山》,第二部分是介绍这首词产生的过程。)
三、理解课文,感悟朗读。
1.PPT出示《清平乐·六盘山》这首词。
2.小组讨论,理解词意。
(1)PPT出示:天高云淡,望断南飞雁。
(望断:向远处望直到望不见了。长空高阔白云清朗,南飞的大雁已望到了天边)
这里的景色美吗?这是词人对六盘山风光的无限赞美。读出对六盘山的赞美。
PPT出示:不到长城非好汉,屈指行程二万。
(长城:借指长征的目的地。屈指:弯着手指头计算数目。不登临长城关口绝不是英雄,算下来已征战二万里。)
这是这首词的上阕,毛主席从爽朗,舒畅之情转入对英雄豪迈的青春吟唱,艰难险阻的二万五千里的长征已在脚下终结,目的地的关口已经到达,好汉们的业绩就要进入一马平川的时期,此刻,我们就能感受到毛主席在高高的六盘山上那回顾征程的从容以及藐视一切困难的英雄气概!
只有我们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军队才能完成这样异常艰巨的事业)我们要读出词人坚毅的性格,面对困难英勇无畏的态度、历尽艰辛的自豪。
再次读上阕。
(3)PPT出示:六盘山上高峰,红旗漫卷西风。
( 红旗:首次发表时原作“旄máo头”,一九六三年版《毛主席诗词》改为“红旗”。词中指红军胜利的红旗。六盘山上雄峰拔地而起,烈烈的西风漫卷着红旗。)
这句毛主席将目光收到近处,高山之巅,红旗飘飘,红军将士在秋天的山峰间盘旋向前,此情此景,我们的将士能不豪情万丈?
(4)PPT出示:今日长缨在手,何时
缚住苍龙?
(长缨:长带子,长绳子。缚:捆绑。苍龙:一种凶神恶煞,这里指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反动集团。整句词意是:今日我紧握着武器长绳在手中,哪一天能将蒋家这条狂龙捆缚呢?)
作者以设问的形式,肯定在不久的将来总有一天,红军将士要消灭国民党反动派,夺取最后的胜利!这首词作是1935年秋天写的 1936年的2月,在毛主席带领革命战士奔赴抗日前夕又写了《沁园春雪》中最后一句就是: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扭转乾坤,腕定中国大好江山是现在的应用无畏的革命将士,谁知道这首词?你能有感情地背诵吗?
(5)能背诵吗?有感情地背诵一次。
五、总结拓展。
通过这个故事,可以感受到毛泽东是个什么样的人?(壮志满怀、豪情万丈、乐观无畏、抱负远大……)
【板书设计】
七律·长征
五岭 逶迤
不怕 乌蒙 磅礴 三军过后
红军 远征难 金沙 水暖 尽开颜
大渡 桥寒
岷山 雪喜
清平乐·六盘山
看到 上半阕:天 云 雁
  下半阕:峰 旗 战士
    
想 “不到长城非好汉”
“何时缚住苍龙”
情 幸福而自豪
    对革命的坚定和信心
【教学反思】
在《七律·长征》教学中,我先引导学生通过图片资料来感受五岭、乌蒙的天险。在感受乌蒙山的高大和过乌蒙的艰难时,结合背景资料,让学生了解战士们爬乌蒙山还要背武器和军需物品,还要面临追截的敌人,就更加艰难了。在学生阅读感受后启发学生思考“战士们怕吗?他们是怎么看待的?”紧扣“走泥丸”来感受红军战士大无畏的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在感悟“暖”和“寒”时,我引导学生结合当时的背景资料,感受人物心理来理解感悟“暖”和“寒”。同时让学生了解这四句怎样很好地体现一、二句“万水千山”的内容,怎样体现“远征难”的,怎样更好地体现红军的“不怕”精神的,还有三、四两句,怎样较好的体现了这首诗的艺术性等。
《清平乐·六盘山》教学中,我通过让学生反复朗读诗歌,在熟读诗歌的基础上,领会毛主席翻过六盘山,即可到达陕西根据地时的心情,体会他那胜利在望的喜悦、苦尽甘来的激动、历尽艰辛的轻松、大局在握的豪情……通过出示幻灯片,启发读者从上阕中感受到六盘山的魅力风光,从下阕中感受到红军战士消灭国民党反动派,夺取最后胜利的决心。
通过学习这两首诗歌,我感受到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只是看一些参考书机械地背诵,不能真正感悟到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努力提高教学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