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自学生字新词,理解课文内容,想象父亲抢救儿子的画面。
2.能力目标
运用“从内容中体会思想”的阅读方法,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
3.情感目标
感受父爱的伟大。
教学重、难点:
1.了解父亲不顾一切抢救儿子的经过,感受父爱的伟大。
2.让学生明白这对父子为什么了不起。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诵读诗歌,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1.导入语:人间自有真情在,无限真情溢满怀。一个“情”字,贯穿了第二单元,涌动在字里行间。《地震中的父与子》又是父子间美好情感的一支赞歌。我们班文学社的同学将这篇课文改写成一首现代叙事诗,现在就请出几位同学来唱响这支赞歌吧。
2.学生朗诵表演,创设情境,整体感知课文。
3.揭示课题。
二、自由读文,质疑问难,讨论解惑,初步感知“父亲”形象
1.导语:同学们,以前我们上语文课,老师都要提一些问题帮助你们学习。今天,老师也决不放弃这个权利,我也要提问题,但不多,就一个,想知道这是个什么问题吗?(想)但我不告诉你们,我让你们猜。但猜不是胡猜,猜要有根据:
第一,我请你们再次认真地读读课文,一边读一边想,老师会抓住哪些词句来提问,会在哪里提问,如果在这里提问,我该怎么回答。
第二,读书的方式你可以根据自己的习惯选择,你可以放声朗读,你可以默读,你也可以一边划一边读,听明白了吗?
2.学生质疑,讨论解答,老师适时点拨,参与探究性学习之中。
可能性问题有:
A、“父亲”为什么一直坚信他儿子还活着,拼命挖,而不像别的父亲一样认为自己的孩子已经死了。
B、“为什么说这对父子了不起?”
C、为什么其他的父母不去救,只哭两声、喊两声就走了?
三、改变结局,引发辩论,品读感悟,深入情境
1.导语:
读文章要想得深刻,才能理解得透彻。我们要和文中的父亲的灵魂碰撞,与他的思想交谈,才能真正理解这位父亲。让我们来看,由于这位父亲的坚持不懈、矢志不渝及必定能成功的信念,这件事有了一个喜剧的结局,一个圆满的结局,一个在我看来简直是奇迹的结局,这个结局令人欣喜若狂。请大家再读课文,找到根据,看看还有没有其他结局的可能性呢?
多媒体出示教师改变的结局:
“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有人再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浑身衣服破烂不堪,到处是血迹……”
第二天清晨,人们再次来到学校,准备清理废墟。突然,他们看到了这位父亲,他无力地坐在一堆破碎的瓦砾边,手里抱着一个血肉模糊的孩子,嘴里不断地在喃喃自语: “阿曼达,我的儿子,无论发生什么,我总会和你在一起。”
人们摇头叹息地走开了,都认为这位父亲失去孩子,过于悲痛而精神失常了。
刚走开不久,只听得“嘭”一声巨响,爆炸真的发生了,这位父亲真的永远和他的儿子在一起了。其他孩子也失去了生还的希望。
2. 听了这个结局,你有什么感受?
3. 如果事情是这样的结局,你还认为他了不起吗?
4. 持不同意见的双方展开辩论。
5. 诗化品读,深入感悟。
6.课文中哪一段话集中描写了父亲拯救儿子的过程。是啊。在我眼里,这不是普普通通的一段话,而是一首饱含父爱的诗,让我们有感情地读一读这首诗。
四、总结全文,发散思维
1.总结:这是一个多么感人的故事,学习后,你有什么感受?
2.回家后把你们的感受对父母说一说,或是记在日记中,这就是一种积累。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