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语交际·习作三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
科学家们探究蝙蝠飞行的秘密,从中得到启示,发明了雷达。可以说,蝙蝠是人类的“老师”。其实,自然界中可以充当人类“老师”的还有很多。
今天,我们来开一次学习成果汇报会。
生活导入
一、话题分析
这次口语交际的话题是“大自然的启示”。要求我们把自己搜集到的有关大自然给人启示的资料,自己了解到的有关发明创造的事例或自己从动植物身上得到的启示,用自己的话表达出来并和同学交流。目的是指导我们运用口头语言与书面语言,交流综合性学习的收获,提高倾听、应对、表达等方面的能力。
二、方法指导
1.充分准备:准备有关“大自然的启示”的综合性学习的图文资料、小发明等,将自己要汇报的材料精心整理,并想好要按照怎样的顺序说,重点说什么。
2.自由分组,大胆交流:自主选择交流内容相同的伙伴组成一个或若干个小组。勇敢地将自己观察到或搜集到的启示讲出来,相信自己一定会做得很好。
3.全班汇报交流:各小组推荐代表向全班汇报,要做到话语清楚、仪态大方、语言顺畅连贯,听的同学有不明白的地方可以在听的过程中或听完之后举手向汇报的人请教。
三、示例欣赏
王伟:我给大家讲个故事:从前有一个村庄,村里人不爱护大自然,随意砍树,拿树做成椅子和桌子,不久,那个村子里的人觉得房子旧了该盖新的了,人们又去砍树盖房……就这样,人们天天都在砍树。不久洪水来了,因为没有树的阻挡,村庄全毁了,那些漂亮的房子都被凶猛的洪水冲走了,这里变成了一片废墟(xū),我觉得这个故事给了我们大家一个警示。
李娟:大自然这么好,为什么有人要破坏它呢?大自然是美丽的,是我们的家园。我们应该保护它,不能乱丢垃圾,无止境地砍伐树木。
宋涛:让我说吧,其实这些人只顾自己眼前的利益,根本不考虑后果,他们这样做满足了眼前的需要,但是破坏了生态平衡,必定会受到大自然的惩罚。
一、题目及要求
本次习作的选材范围比较广,既可写在综合性学习中的发现,又可写活动经过或心得。我们经历了活动的全过程,有了亲身感受和体验,选择自己感受最深的内容写下来。题目可以自由拟定,只要围绕主题把内容写具体即可。
要求:
1.本次习作可写在综合性学习中的发现,又可写活动经过或心得。注意内容要真实、具体,不要大量地抄录资料。
2.注意做到结构完整,内容具体,语句通顺。
3.习作要表达出真情实感。
二、思路指导
1.自由选材。大自然的美妙和多姿多彩给我们留下了美好的印象。我们经历了活动的全过程,可能发现了植物生长的秘密,了解到了动物们独特的生活方式,或者观察到了神奇的自然现象,由此产生了很多感受和体会。这些都是写作的材料,从中选择自己感受最深的写下来。
2.确定题目。可以根据所写的内容确定文章的题目。如“我的发现”“留心处处皆学问”“我发现了蚂蚁搬家的奥秘”等。
3.构思主题。在动笔之前,我们要静静回想一下自己的发现或活动的过程与心得,再考虑先写什么后写什么,重点写什么,确定表达的顺序。如果写活动中的发现,要写清楚发现了什么,怎样发现的,发现时的心情和发现后的感受。注意过程要完整,重点要突出。
4.情感真实。在写作中要表达出自己的真情实感,真实的表达会为文章增色许多。
三、例文展示
蜗牛的秘密
一天下午,天气非常闷热,我在阳台上摆弄爸爸的“心肝宝贝”——兰花,突然看见一只小蜗牛爬上一片叶子。“蜗牛到底是益虫还是害虫?”“蜗牛的鼻子、眼睛在哪儿?”这一连串的问题出现在我的脑海中①。
于是我决定自己去做一次试验,弄清楚这几个问题。 ②“蜗牛是益虫还是害虫?” ③我先把白菜、馒头、蚊子等分别放在抓来的几只蜗牛面前,它们大概都饿了,爬到自己喜爱的食物上去,只见蜗牛都选择了白菜叶子吃了
①这是小作者善于思考的结果,为下文的描写作了铺垫。
②这是一个过渡段,引出下文对问题的探究过程。
③以问题开头,使段落结构清晰明了。
起来,对别的食物闻也不闻,不到一顿饭的工夫,蜗牛把白菜叶子吃光了,这下可以判定:蜗牛是害虫。 ④
“蜗牛的眼睛、鼻子在哪儿?”我按照前面的方法,把一片白菜叶子放在地上,又抓来一只蜗牛,这只蜗牛好像知道我的苦心,乖乖地让我看见了它的眼睛、鼻子。
通过这一连串试验,我真是受益不小!我不但发现了蜗牛的秘密,还明白了一个道理:长大后要想有所发明,必须从小发现问题,并学着解决问题。 ⑤
④小作者用科学的方法解决了问题。看得出小作者非常善于观察和思考。
⑤最后用简洁的语言,写出了自己在这次观察中的收获,升华文章主旨。
总评:习作以小见大,小作者由偶然发现的小蜗牛引发了思考,通过自己动手实践,终于发现了蜗牛的秘密,并从中明白一个道理:只要善于观察,勤于思考,处处皆有学问。文章构思巧妙,可贵之处并不在于发现的结果,而在于揭示这个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