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上学期]

文档属性

名称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上学期]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207.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07-03-13 21:26: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17张PPT。鲁 迅时代背景 1931年 “九·一八”事变后,东北沦陷。三周年之后,国民党的官僚政客和资产阶级的走狗文人以及所谓社会“名人”,散布“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 的失败主义论调。同年9月25日鲁迅写作本文。义正辞严地批驳了当时对抗战前途悲观亡国的论调,驳斥了上述那些人诬蔑中国革命人民失掉了自信力的无耻谰言,表达了对中国革命前途的信心。学习目标 1学习如何驳斥敌人得的错误论点及论证。
2理解本文的语言特点。
3培养学生的民族自信心。
给下列画线的字注音,并解释词语。
慨叹( )
玄虚( )
渺茫
诓骗( )
怀古伤今
为民请命kǎi感叹。虚幻不实,神秘莫测本课是因没有把握而难以预期。说谎骗人。追念古代的事情因现在的事而悲伤。为人民保全生命或解除困苦。kuāngxuán整体感知 速读课文,思考:针对中国人是否失掉了自信力,文章有哪两种不同观点?简介驳论文的知识 1.议论文的论证方式
立论 驳论
2.什么叫驳论文
驳论是指就一定的事件或问题发表议论,批驳错误的反动的见解和主张。
侧重于驳论的议论文是驳论文。
3.批驳的方法
⑴直接批驳: ①驳论点②驳论据③驳论证
⑵间接批驳——驳立结合
合作探究对方的谬误论点是——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
对方的论据是——
从公开的文字的三个阶段谈起:先是自夸“地大物博”,后是寄希望国联,再后改为一味求神拜佛,怀古伤今
“说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用以指一部分人则可,倘若加于全体,那简直是诬蔑。”这句话批驳敌论证的什么毛病?批驳敌论证以偏概全的毛病。3、作者正面提出的论点是什么?
4、作者提出的观点有何依据?作者提出论点——“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
作者历数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
——作为事实论据证明他们都是没有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
中国的脊梁埋头苦干的人——不求名利,埋头苦干,推动历史前进的广大劳动人民和创造发明家:毕升、李时珍、华罗庚、李四光、袁隆平
拼命硬干的人——不怕流血牺牲,反抗反动统治的革命者和民族英雄:陈胜、岳飞、文天祥
为民请命的人——不顾个人安危,为解除和减轻人民疾苦而奔走呼号:杜甫、白居易、范仲淹
舍身求法的人——历尽艰险,探求真理:玄奘、法显
这一类没有失掉自信心的人现状如何?⑴从人数上看:何尝少呢?
⑵从特征上看:有确信,不自欺,前仆后继地战斗。
⑶从处境上看:总在被摧残,被抹杀,消灭于黑暗中,不能为大家所知道。语言特点1、语言尖锐犀利,富于战斗性,带有嘲讽意味。
2、巧妙地运用了比喻、排比、反问、仿拟等修辞方法,大大增强了语言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自信力” “他信力”“自欺力”小结 本文抓住敌论据不能证明敌论点为“突破口”,以反驳对方的论证为武器,一举击中其要害。反驳强劲有力。结构图示中








吗㈠论敌的论点、论据①论据两年前:自夸“地大物博”
不久:只希望“国联”
现在:一味求神拜佛②论点: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㈡直接反驳失掉的是“他信力”
发展着“自欺力”㈢间接反驳论点: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论据古埋头苦干的人
拼命硬干的人
为民请命的人
舍身求法的人今有确信,不自欺
前赴后继的战斗脊梁㈣结论:自信力的有无,状元宰相的文章不足为据,
要看地底下各人自扫门前雪,哪管他人瓦上霜读书不如经商打电子游戏益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