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上)册 (数学)学科集体备课表
备课时间
11.27
主备人
主 备 人
所在单位
复备时间
11.27
复备人
复 备 人
所在单位
课 题
数学广角 例1
课 型
新 授
课时分配
1课时
第?1?课时
上课时间
项 目
内 容
教
学
目
标
知 识
能 力
使学生通过简单的事例,认识到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学会选择合理、快捷的方法解决问题。
过 程
方 法
让学生初步体会到优化思想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应用,形成寻找最优方案的意识。
情 感态 度价值观
使学生逐渐养成合理安排时间的良好习惯,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体会优化的思想。
教学难点
学会选择合理、快捷的方法解决问题,形成寻找最优方案的意识。
教学、教具(课件)
准 备
多媒体课件、沏茶工序卡片。
教 学 流 程
教
学
环
节
教 师 活 动
预设学生活动
一、导入新课
1、师生谈话。你在家里帮父母做家务吗?你会做什么呢?你能用“一边(干什么)一边(干什么)”的句式来说一句话吗?。
2、刚才造句中说的几件事都是可以同时做的,在数学领域也有关于这方面的知识。我们今天就来学习数学广角(合理安排时间)。
二、自主学习(学习例2)
1、提出问题
出示例2画面从图上你能得到哪些信息?
(1)想一想:你平时沏茶的时候都需要做哪些事?
(2)出示各项工序图片,谁能说给大家听?
(3)思考:他应该先做什么,再做什么?
师:小明先烧水行吗?看来,合理安排时,要考虑好各项事情的先后顺序。(板书:先后顺序)那什么事情可以同时做呢?
2、学生自主设计方案。
3、展示学生不同的方案
①洗水壶→接水→烧水→ 沏茶(11分钟)
洗茶杯
找茶叶
②洗水壶→接水→烧水→洗茶杯→找茶叶→ 沏茶(14分钟)
③洗水壶→接水→烧水→找茶叶→沏茶(12分钟)
洗茶杯
4、学生比较,选择最合理的安排方法。
师:看来,合理安排时,不仅要考虑哪些事应该先做,而且还要考虑能同时做的事情要同时进行,这样就能节省时间。(板书:同时进行)那么,像这种能让客人最快喝上茶的方案,我们把它称为“最优方案”。
5、小结:上面①③这两种方案都是通过同时做几件事才节省时间的。③的方法是同时做了两件事,而①的方法是同时做了三件事,所以最节省时间。看来,我们在做一些事情的时候,能同时做的事情越多所用的时间就越短。在生活中,不仅仅是沏茶,还有很多事情都可以用同样的理念去解决。请和老师一起去看看一些生活小问题吧。
三、巩固练习
1、105页做一做第1题
2、想一想,生活中还有哪些事情可以通过合理安排来提高效率的?
四、课堂总结。
1、谁能说说自己的收获和体会呢?
2、师: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合理安排事情,在生活中可以提高效率,节省时间。伟大的文学家鲁迅有这样的一句话:(课件出示)“时间,每天得到的都是24小时,可是,一天的时间给勤勉的人带来智慧和力量,给懒散的人只能留下一片悔恨。”把这句话送给大家,希望大家能够运用今天所学的知识合理安排自己的学习和生活,做一个珍惜时间的人。
学生用“一边(干什么)一边(干什么)”的句式来说话。
学生回答。
说说程序。
自由表达。
思考表述。
分小组合作完成。
各小组展示交流。
思考比较,表达想法。
初步感受“最优方案”。
独立完成
学生说生活中的事例
谈收获 说体会。
?
板
书
设
计
数学 广 角
——合理安排时间
水壶→ 接水→ 烧水 →沏茶 (11分钟)
洗茶杯
找茶叶
②洗水壶→ 接水→ 烧水 →找茶叶→沏茶 (12分钟)
洗茶杯
③洗水壶→接水→烧水→洗茶杯→找茶叶→ 沏茶(14分钟)
课
后
反
思
给学生提供充分地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老师要相信学生,把学生推上学习活动的主体地位。课堂上,我以一个个的具体事例,组织一系列的观察、思考、操作和交流活动,使学生在解决具体问题中体会数学方法的应用,体会优化思想。
(四)年级(上)册?(数学)学科集体备课表
备课时间
12.3
主备人
主备人
所在单位
复备时间
12.3
授课教师
授课教师
所在单位
课 题
数学广角
课 型
新 授
项 目
内 容
教
学
目
标
知 识
能 力
1、使学生通过简单的实例,初步体会运筹思想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2、使学生认识到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形成寻找解决问题最优方案的意识。
过 程
方 法
使学生理解优化的思想,形成从多种方案中寻找最优方案的意识,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 感
态 度价值观
体会到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紧密联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细心观察的良好学习品质。
教学重点
体会优化的思想
教学难点
寻找解决问题最优方案,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教具
准 备
图片
教 学 流 程
教
学
环
节
教
学
环
节
教 师 活 动
预设学生活动
一、目标导向确定航点
1、同学们喜欢吃烙饼吗?谁烙过饼,或看家长烙过?能给大家说说烙烙饼的过程吗?
2、烙烙饼中也有数学知识,这节课我们就到数学广角中去学习有关烙烙饼的知识。
板书课题:数学广角
二、自主学习探索航行
1、教学例2
1)出示情境图片:妈妈正在烙饼,每次只能烙两张饼,每面都要烙,每面3分钟。
小女孩说:爸爸、妈妈和我每人一张,问:怎样才能尽快吃上饼?
三、合作交流共享航海?
问:烙一张饼需要几分钟?烙两张呢?一共要烙3张饼,怎样烙花费的时间最少?
问:还可以怎样烙?哪种方法比较合理?
启发引导:在用第二种方法烙第3张饼的时候,本来一次可以烙两张饼的锅现在
只烙了一张,这里可能就浪费了时间。想一想,会不会还有更好的方法呢?
启发学生发现:如果锅里每次都烙两张饼,就不会浪费时间了,问:一张饼正反面分别要烙3分钟,怎样安排才能每次都是烙的两张饼呢?
问:如果要烙的是4张饼,5张饼……10张饼呢?
怎样按排最节省时间2、教学例2
出示家里客人要沏查茶的情境图。
小明,帮妈妈浇壶水,给李阿姨沏杯茶,怎样才能尽快让客人喝上茶?观察理解情境图。
如果你是小明,你怎样安排?需要多长时间?和同学讨论一下,看看
谁的方案比较合理。
四、拓展训练放眼航程
1、书后做一做第1题
假设两个厨师做每个菜的时间都相等,应该按怎样的顺序炒菜?
2、书后做一做第2题
小红应如何合理安排以上事情?
小结: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先独立思考,再小组讨论交流,说说自己是怎么安排的?自己的方案一共需要多长时间烙完?
学生动手用硬币、课本来代表饼进行实验。
?小组讨论交流,说说自己的发现。?
分小组设计方案,思考讨论:这些工序中哪些事情要先做?哪些事情可以同时做?
比较:谁的方案所需的时间最少?谁的方案最合理?
板
书
设
计
?
?
数学广角
?
课
后
反
思
?
这节课,使学生通过简单的实例,初步体会到了运筹思想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应用。使学生认识培养学生细心观察的良好学习品质。
(四)年级(上)册 (数学)学科集体备课表
备课时间
12.3
主 备 人
孙兰英
主 备 人
所在单位
北大街小学
复备时间
12.4
授课教师
杨丰宇
授课教师
所在单位
平舒小学
课 题
数学广角例3
课 型
新授
课时安排
上课时间
项 目
内 容
教
学
目
标
知 识
能 力
进一步感受可能性大小,在已有搭配知识的基础之上,感受利用有序排列解决问题的方法。在已有的条件下,经过筹划、安排,选择一个最好的方案,找到解决问题的最优策略,发展优化意识.
过 程
方 法
从成语故事“田忌赛马”抽出本质的要素来构造数学模型,寻求一个跟决策者“田忌”的目标有关的解决方案;探索找到解决方案的结构,并找到系统的探索过程;从可行方案中寻求系统的最优解法。
情 感
态 度
价值观
感受到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尝试用数学的方法来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简单问题,使学生受到数学思想方法的熏陶,形成探索数学问题的兴趣与欲望,逐步发展数学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体会优化策略的应用与价值,形成优化意识。
教学难点
如何让学生在解决问题中感悟其中的数学思想方法。
教学、教具
(课件)
准 备
图片、 ppt
教 学 流 程
教
学
环
节
教 师 活 动
预设学生活动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已经了解了田忌赛马的故事,第一次比赛田忌为什么会输掉比赛?
还记得田忌是如何反败为胜的吗?
在不更换马匹的情况下,能够反败为胜真不简单。
板书课题“田忌赛马”
因为齐王每个等级的马都比田忌的强一些)
学生口述回答
教
学
环
节
二、新课教学
1、教师与学生代表分角色对抗(教师扮齐王,学生扮田忌)
2、交换顺序由学生先出。
再让学生先出,学生就会提出异议,解决不公平。
3、怎样才公平了?
在公平的基础上在进行3-4次比赛
4、你们想不想知道在这种情况下,为什么齐王总胜(胜得多)?
这种感觉对不对呢?有没有充分的理由能说明这件事呢?
5、看似公平的背后,是否暗藏玄机?
(如果能知道赛马共有多少种情况,结果就能见分晓了?)
6、尊重史实,如果固定齐王马匹的出场顺序,田忌还有没有战胜齐王的策略?
这是不是双方所有的对阵情况?(例举,调换,连线)
观察对阵情况,你发现了什么?
7、回顾研究过程。
小结:这么古老的故事,却蕴含着如此丰富的数学智慧,田忌运用唯一一种取胜的策略,战胜了齐王,田忌赛马真的不简单啊!
三、巩固练习
时至今日,田忌赛马的策略经常应用在体育比赛中,乒乓球团体赛的出场顺序甚至成为比赛之前的最高机密。
四、小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与教师对赛马
学生产生异议
这样不公平
学生提出解决方案
进行游戏
产生疑惑
学生思考
学生探索,填表
汇报讨论结果
板
书
设
计
田忌赛马
课
后
反
思
感受到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尝试用数学的方法来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简单问题,使学生受到数学思想方法的熏陶,形成探索数学问题的兴趣与欲望,逐步发展数学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