寓言两则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朗读并背诵课文。
2.引导学生理解寓言内容,能联系实际理解寓言所比喻的意思。
3.帮助学生学会“矛、弗、卮、遂”4个会认字和“矛、盾、弗、祠、遂”5个会写字。
教学重点:
读懂课文内容,理解寓意。
教学难点:
学生初次接触文言文,要教学生结合注释,或查字典理解文中一些字的意思,进而读懂课文内容。
【教具、学具】
PPT课件、课本中的电子图片、《画蛇添足》动画片。
【授课类型】
新授。
【教学方法】
教师:质疑、引导、点拔。
学生:自读自悟、合作探究。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 运用小组合作法认识本课会写的4个生字。
2. 鼓励学生用查字典的方法或联系上下文理解的方法理解词语的意思。
3.了解故事的来龙去脉,理解寓意。
【教学过程】 一、深入课题
学生齐读课题,审题质疑:((展示PPT课件)、(课件出示问题))
(一)矛是什么样子的?它的作用是什么?
(二)盾是什么样子的?它又有什么作用?
(三)课文写了关于矛和盾的一个什么样的故事?
(四)教师小结:课文写了古时候有一个卖盾和矛的楚国人,由于片面地夸大了盾和矛的作用,结果出现了自己说的话前后互相抵触的尴尬局面的故事。
(五)简介:(PPT课件简介作者)
1.作者:韩非 《韩非子·难势》
2.寓言:体裁特点
3.过渡: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这节课,我们要首次学习一种既古老又新奇的语言——文言文。大家还记得吗?在四、五年级的时候,我们曾经接触过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的一些名言警句。大家回忆一下:那些名言警句的语言和我们现在的语言有什么不同之处?
二、剖析思路——了解结构(展示课中的电子图片)
教师范读课文,学生熟读成诵。
全文只有一段,有两层意思:
第一层:有一个卖盾和矛的楚国人,在夸耀自己的盾与矛。
第二层:人们听了他的话后的反应,使这个楚国人无言以对。
三、精读内容——理解词句
(一)学生读课文,自学生字词,会认“矛、弗”2个生字,会写“矛、盾、弗”3个生字。观察课文插图,对照课文下面的注释,想想每一句话的意思,教师适时点拨。(课件出示生字)
(二)小组讨论,然后交流。 (审题质疑,初知矛和盾的感性形象以及它们各自的特点,为下文的顺利教学和自主学习扫清障碍。 )
1.演一演:假如你就是那个楚人,你将怎样夸耀你的盾?请你模仿一下他在集市上大声吆喝叫卖的样子。
2.议一议:如果你是围观的人,你会怎样想?怎样说?
3.演一演:假如你就是那个楚人,你又将怎样夸耀你的矛?请你模仿一下他在集市上大声吆喝叫卖的样子。
4.议一议:如果你是围观的人,你又会怎样想?又会怎样说?
四、前思后想——悟出道理
用自己的话给学习小组内的其他同学讲一讲这则寓言故事。(课件出示讲解要求)
(1)交流讨论:为什么会出现“其人弗能应也”的尴尬局面?
(2)联系生活实际,说说读了这则寓言,你明白了什么道理。(说话办事前后要一致,不能自圆其说。)
(3)想一想:在你的周围,存在着自相矛盾的人和事吗?
五、课堂练习。
1、根据拼音写汉字。
楚人有 ( )盾与矛者,( )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
2、把这个故事讲给你的朋友听。
3、分小组把这则寓言故事编成一个小品,表演给大家看。
板书设计:
自相矛盾
盾——坚固
矛——锋利
(比喻说话做事前后抵触,不能自圆其说。)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理解词语,抓住重点词句体会文章的思想内容。
2.了解寓言这种体裁,理解《画蛇添足》所包含的深刻哲理。
【教学过程】
一、透过课题来质疑:
学生齐读课题,审题质疑:(课件出示问题)
(1)谁画蛇?为什么要画蛇?
(2)蛇有足吗?为什么要给蛇添上足?
(3)课文想告诉我们一个什么样的哲理?
(4)教师小结:课文写了楚国有个人在祭祀后赏赐给下人一壶酒,下人商量通过画蛇比赛决定怎么喝酒,先画完蛇的人又给蛇画上了脚,结果没喝到酒的故事。
(5)简介:《战国策·齐策》
(6)过渡: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自相矛盾》这则寓言故事,从中我们明白了寓言这种体裁一般都包含了深刻的哲理。那么,《画蛇添足》这个寓言又讲了一个什么故事?它又将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呢?
二、条分缕析理层次
1.学生示范朗读课文,教师适时指点纠正,
2.学生熟读成诵。(展示课件分层次)
3.全文共四个自然段,按事情的发展顺序可分为三层:
第一层(第1自然段):楚国有个人在祭祀的时候,赐给他手下的人一壶酒。
第二层(第2自然段):几个人商量怎么喝这壶酒。
第三段(第3—4自然段):先画完蛇的人又给蛇画上了脚,结果没喝到酒。
三、逐词逐句译内容(课件出示生字及书写过程)
(1)学生读课文,自学生字词,会认“卮、遂”2个生字,会写“祠、遂”2个生字。
(2)观察课文插图,对照课文下面的注释,想想每一句话的意思,教师适时点拨。(出示课文中的电子插图)
(3)小组讨论,然后交流。
1.故事的起因有几句话?
2.他们为什么要画蛇?
3.“蛇先成”的那个人为什么要给蛇画上足?他那时的表情怎样?怎么做的?怎么想的?说话的语气是怎样的?
4.蛇固无足,子安能为之足?”是一个什么句子?你能把它换个说法,且意思不改变吗?
四、前思后想悟道理
用自己的话给学习小组内的其他同学讲一讲这则寓言故事。(出示动画片)
(一)交流讨论:为什么“蛇先成”的那个人会“终亡其酒”?
(二)联系生活实际,说说读了这则寓言,你明白了什么道理。
(三)想一想:在你的周围,存在着画蛇添足的人和事吗?
五、课堂练习。
1.写出下面句子中“之”字的意思。
(1)誉之曰 ( )
(2)吾盾之坚 ( )
(3)以子之矛,陷子之盾 ( )
(4)数人饮之不足 ( )
(5)为之足 ( )
(6)一人之蛇成 ( )
2.分小组把这则寓言故事编成一个小品,表演给大家看。
板书设计:
画蛇添足
吾能为之足
蛇固无足,子安能为之足?
(比喻有人自作聪明,做了多余的事,反而弄巧成拙,把事情办糟了。)
【教学反思】
第一单元第二课《寓言两则》的第一则文言文寓言是《自相矛盾》。学生虽然接触过文言文,但文言寓言还是第一次接触。语言教学着重于读,文言文教学更基于此,因此,本课教学中,我引导学生反复读,多读,以理解其义。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在这节课上,我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我先范读课文,一下子把学生带入到文言文的情境之中,点燃了学生阅读文言文的热情。同时给学生充分自己读书的时间,力求通过朗读激发学生学习古文的兴趣。学生神情专注,摇头晃脑,沉醉其中,读得正确流利,读出停顿、节奏,也对课文的内容有了一个整体的把握。
悟“读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怠。”我在巡视学生对照注释读懂句意时,注意尊重学生个性化学习,注重对文言文学习方法的提炼。如:一边读一边看插图,标明注释学习,联系上下文猜读,尤其是对照注释,揣摩句意。经过这一步,课文的文言形式已在学生头脑中逐步稀释为相当的白话文。学生在读通的基础上再去读懂。读 “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两句时,指导学生自然地将对古文的理解和读紧密地结合起来,读得有滋有味,读出了张扬夸耀的语气。体会到楚人说话言过其实,前后抵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