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草人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默读课文,把握课文主要内容。
2.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刻画的人物的思想感情,能对人物作出自己的评价。
3. 帮助学生正确书写“肤、怠、穗、瘪、搓”五个会写字和“肌、肤、懒、穗、喉、耕、橘、褐、祸、挽、甸”11个会认的字,掌握“肌肉、皮肤、稻穗、白喉、耕种、橘子、褐色、祸事、挽救、沉甸甸”等词语。
【重点】
学习本课的生字。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难点】
学习作者采用拟人的修辞手法,通过细致入微的内心活动表达人物思想感情的表达方法。
【教具、学具】
1.教具:PPT课件
2.学具:学生搜集叶圣陶的图片和资料。
【授课类型】
新授。
【教学方法】
教师:质疑、引导、点拔。
学生:自读自悟、合作探究。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 运用小组合作法认识本课会写的11个生字。
2. 鼓励学生用查字典的方法或联系上下文理解的方法理解词语的意思。
3.学习课文中描写人物外貌、动作、心理的句子。仔细体会人物的心理状态。
【教学过程】 一.(播放《稻草人》的动画片)学生自由读课文,小组合作扫除生字障碍,集体思考讨论以下问题:(课件出示问题) a. 文中哪些描写与稻草人的特征是相符和的? b. 课文为什么把稻草人与牛、狗进行对比? 二.学生分别读稻草人的外貌、心理活动、动作描写的句子,体会:(课件出示问题) a. 外貌描写表现了什么? b. 文章有几次心理活动描写?每次表现了稻草人怎样的心情?(高兴、焦急、痛心) c. 文章中几次直接描写老太太?分别是从那几个方面写的?各表现了老太太怎样的心情?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以快乐的心情的反衬结局的悲惨,以乐写痛,则痛甚) 三品读句子,理解思想情感: (一). 给课文分段:(课件出示问题) 1.介绍稻草人的外貌,看看这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普通,善良,坚守职责的好人) 2.用一句话话概括1---2自然段的主要内容。 3.稻草人为主人做了那些努力?有效吗?用一个成语概括这种情况(心有余而力不足)表现了作者的什么?(同情劳动人民却又无力改变现状的悲哀) (二)学生自由读第三自然段,本自然段中的心理活动可以分两层?如何分?(回顾主人的悲惨经历,为主人即将得到的丰收感到由衷的高兴。这一处伏笔的作用是什么?) 1.学生谈一谈读了本段的感受; 2.齐读本段; 3.(课件出示句子)找出本段的比喻句,体会情感;(她的脸上满是皱纹,倒像个风干的橘子,那里会露出笑容来呢!)(这一句可以从两个方面理解:以往的生活悲惨,将来又会雪上加霜,更令人同情) (三).点名读第四—五自然段: 1.文中的动作描写实际上是什么造成的?把他写成稻草人的自觉行为有什么好处?(体现作者的同情与焦急,稻草人就是作者的代言人)(课件出示句子) 2.找出本段中的动作和心理活动描写,作上记号;(课件出示句子) 3.作记号之处表现稻草人什么心情,用文中的词语概括(无比惊恐、着急)(课件出示词语) (四)学生通读1---5自然段;质疑问难。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理解词语,抓住重点词句体会作者的情感,感悟作者对“稻草人”的崇敬之情。
2.学习作者采用拟人的修辞手法,通过细致入微的内心活动表现人物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回顾上节课的内容; 二.学生轮读课文至第五自然段,然后听老师读6---8自然段,思考:(课件出示问题) a. 听完这几段,你弄懂了哪些问题?有哪些疑惑? b. 文中“她看到一切事情都很好”指的是哪些? c. 文中表现稻草人焦急的心情的词语有哪些?(急得不得了、连忙、急迫、急得要命、使劲、恨不得、) d. “除了稻草人以外,没有一个人为稻子发愁。”这句话有没有话外音? 三.学生自由读本部分,以四人小组为单位,进行自讲6---8自然段 四.小组评选一人上讲台讲授这一部分,其他同学可进行质疑问难 五.学生默读第九自然段,思考:(课件出示问题) a“咬嚼”一词还可以用哪些词代替?用本词的好处在哪里?(表现肉虫的贪婪,令人厌恶,闻者的不忍与心痛) b稻草人为什么低下头?作者想表达什么情感?在事实上,稻草人低下头是什么原因? 六.想象一下老太太见到田里的情况会怎样,然后写一百五十字左右的语段,表现老太太那时的动作、神态、心理活动。 七.总结全文 八.学生通读全文,并用一句话概括全文的主要内容 九.语段仿写: 第三自然段环境与心理活动描写
【板书设计】
1 稻草人
看守田地 高兴
驱赶小蛾 心地善良 着急
警告主人 尽职尽责 惊恐
看肉虫毁稻田 痛心、哭泣
【教学反思】
本文是一篇童话,刻画了一个尽职尽责、心地善良的稻草人的形象。文章总的基调是忧虑、同情与赞美。本文作者叶圣陶先生在描写稻草人的时候采用了大量的心理活动描写,通过稻草人的自言自语,展示了一个善良、尽职的人物形象。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目的是要求学生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有较为丰富的积累和良好的语感,注重情感体验,发展感受和理解能力。本课我采用学生自读自悟、合作探究,教师相机点拨引导的方法让学生在读中体会人物的外貌动作、心理活动的描写是怎样表现人物的思想感情的,还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读出自己独特的感受,并与同伴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