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版六年级上册《秋天的怀念》教案+教学反思

文档属性

名称 语文版六年级上册《秋天的怀念》教案+教学反思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7.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语文S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8-11-29 15:03:4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秋天的怀念
教学目标:
一、教学要求
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是怎样透过生活中的小事来表达自己对母亲的怀念,从而培养学生关心长辈、尊敬长辈的思想。
2.自学课文中生字词,感受一件件不起眼的小事在文中的作用。。
教学重点:
从字里行间体会深沉的母爱。
教学难点:
概括母亲关心“我”的具体事例,从中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具、学具】
1.教具:PPT课件
2.学具:收集有关史铁生的资料。
【授课类型】
新授。
【教学方法】
教师:诵读、品析、精段阅读。
学生:自读自悟、合作探究。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通过自学讨论,读懂课文,培养自学能力。
2.感受母爱的博大、宽厚和儿子对于母亲的思念、忏悔、自责。
【教学过程】
一、简介作者:
(课件出示作者简介)
作者简介:史铁生(1951年1月4日—2010年12月31日),原籍河北涿县,1951年出生于北京,1967年毕业于清华大学附属中学,1969年去延安一带插队。因双腿瘫痪于1972年回到北京。后来又患肾病并发展到尿毒症,需要靠透析维持生命。自称是“职业是生病,业余在写作”。史铁生创作的散文《我与地坛》鼓励了无数的人。
??? ?二、?紧扣课题,激情导入
看到“秋天”这两个字,你想到了什么?秋天是迷人的,天高云淡,枫叶似火,硕果累累,秋天的美别具一格,秋天的美实实在在,秋天的许多事物都会引起我们无限的遐想,也会让我们产生某种怀念的情绪,著名作家史铁生就在秋天里产生了怀念之情,让我们一起来欣赏课文《秋天的怀念》。
三、自读课文,整体感知(课件出示以下问题)
1、课题《秋天的怀念》,想想作者在秋天,怀念的是谁?(板书:母亲),作者为什么会这么怀念他的母亲?他的母亲对他做了什么说了什么?带着这些疑问,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读课文,整体感知。读后学生概括。
2、那么,文中的母亲是个怎样的人?
三、?作者为什么会这么怀念他的母亲:
(一了解作者:????
21岁的史铁生,身患重病,双腿瘫痪。想想,21岁,正是活蹦乱跳的年龄,可以四处周游,到处玩玩,有多少事情可以做。没有了双腿,该怎么办?他的心里会怎么样?
请同学们找找课文中叙述儿子心里痛苦的句子。(课件出示下面两段话)
A、双腿瘫痪后,我的脾气变得暴怒无常。望着望着天上北归的雁阵,我会突然把面前的玻璃砸碎;听着听着李谷一甜美的歌声,我会猛地把手边的东西摔向四周地墙壁。(问学生,从这句话中你读到了什么,学生谈感受,并送到句子中读一读这句话。他对生活的绝望,暴怒无常)
B、“不,我不去!”我狠命地捶打这两条可恨的腿,喊着:“我活着有什么劲!”(问学生,从这句话中你读到了什么,学生谈感受,并送到句子中读一读。言下之意,是我已经不想活了。)
(课件出示以下问题)
我独自坐在屋里,看着窗外的树叶“唰唰啦啦”地飘落 “我”在想什么?如果是你,你会想什么?
这样一个不想活的史铁生,如果你是他的亲人,他的朋友,你会怎么劝他?
那么,母亲又是怎么劝他的呢?大家找找课文的句子。(课件出示以下重点句进行品析)
1、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哭声说:“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
问:你从这句话中读到了什么?(母亲“扑过来”,劝慰我“好好儿活”,通过动作、语言等描写,刻画了一位坚强而感人的母亲形象)
a?母亲“扑”过来,扑住的究竟是什么?
b?母亲抓住我的手,母亲“抓”住的究竟是什么?
c母亲忍住哭声,母亲“忍”住的究竟是什么?
((课件出示答案):忍住的是因为儿子双腿瘫痪不想活的痛苦,还有母亲自身的病痛。)
是呀,母亲此时也是身患重病。大家从课文当中找找关于母亲病重的句子。(课件出示以下重点句进行品析)
A、可是我却一直都不知道,她的病已经到了那步田地。后来妹妹告诉我,她常常肝疼得整宿整宿翻来覆去地睡不了觉。
(你从哪儿看出来母亲病得很重?把这种疼痛读出来)
B、她出去了。就再也没有回来。邻居的小伙子背着我去看她的时候,她正艰难地呼吸着,大口大口吐血……
(你又从哪儿看出来母亲的病很重?把感受送进去,并读出来)
想想她得的是什么病?
肝癌的疼痛会是怎样的?(肝硬化,人体内的水份不能外排,堆积在体内,肚子会越来越大,可见其疼痛难忍的程度。得这种病的人,脸色发青,生命不超过三个月。)
这个母亲是已经知道了自己的病情,并活不了多久,这又是一种怎么样的痛。但是,他有没有告诉他儿子,自己的病情?儿子知道吗?
那这又是为什么呢?
(课件出示答案示例)一:为了不让儿子更痛苦。是啊,儿子本来就不想活了,当听到这样的消息,他一定会受到更大的打击,而没有活下去勇气。归根结底,是为了让儿子“好好儿活”。
从一个“忍”字,读出了这样一份伟大的母爱。让我们带着这份沉重的爱,一起来读读母亲说的这句话。(课件出示以下重点句进行品析)
?“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
这是一位多么伟大的母亲。史铁生因为双腿瘫痪,心情烦燥而发怒我们可以理解;如果母亲因为各种各样的痛苦交杂在一起而发怒,我们更可以理解啊。可母亲为什么没有那样做,而要这样做?
这一切都是为了什么?
((课件出示答案)为了儿子着想)
2、请再细细读读课文,看看哪些地方说明母亲一切都是为了儿子?(课件出示以下重点句进行品析)
(1)当我发脾气时,“母亲就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注意我的动静”;“当一切恢复沉寂,她又悄悄地进来,眼圈红红地,看着我”。 (课件出示以下答案)
(“悄悄地躲”、“偷偷地听”、“悄悄地进来、眼边红红的”,表现母亲时时关注着、无私地呵护着儿子。母亲不忍心看下去了,就悄悄地躲出去,但又不放心,所以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注意我的动静;当一切恢复沉寂,她又悄悄地来到我身边,眼圈红红地,是因为看到儿子这般模样,心疼而哭了。依然看着我,目光始终陪伴着我,让内心孤独的我并不孤独。)
(2)(课件出示以下重点句进行品析)
那天我独自坐在屋里,看着窗外的树叶‘唰唰啦啦’地飘落。母亲进来了,挡在窗前:“北海的菊花开了,我推着你去看看吧。”她憔悴的脸上现出央求般的神色。
((课件出示以下答案)抓住?“挡”,追问,挡住的究竟是什么?实际是母亲像一扇门一样,挡住的不是窗外?“唰唰啦啦”地飘落的树叶,而是儿子郁闷烦躁的思绪,一个“挡”字将母亲唯恐我会因看到窗外落叶而触景伤情的心理刻画地真切感人。???为什么要央求我去看菊花?看花意味着什么?这是第二次提到去看花,第一次被我拒绝,说明母亲不放弃任何一次机会,想让我去看看外面美好的世界,并好好地活下去。从“憔悴”可以看出母亲已经病入膏肓,但她还是没有放弃让我好好活下去念头。)
小结:母亲的爱好勇敢!带着这样的感受再读这句话。
(3)(课件出示以下重点句进行品析)?“她忽然不说了,对于‘踩’和‘跑’一类的字眼,她比我还敏感”…… (课件出示答案)(母亲担心这样的话勾起儿子更大的痛苦……)
小结:母亲的爱好细心!带着这样的理解读这句话。
(4)(课件出示以下重点句进行品析)
“什么时候?你要是愿意就明天。”
小结:母亲的爱多么急切。再读带着感受读。
(5)当听说我愿意去北海时,母亲“高兴得一会儿坐下,一会儿站起“,还不停地絮絮叨叨地说着……
小结:母亲的爱多么热烈,读出这句话的滋味。
3、在这秋天的故事中,母亲这两个字,究竟意味着什么?(“咱娘儿俩,要好好儿活,好好儿活……”(课件再次出示上面这句话)学生再读这句话)
教师总结:母亲的意义,蕴含于平常生活的点点滴滴,我们并不觉得。可是,这种意义只有在秋天的场景中,才会凸现出来。由于母亲的疾病,失去生命夺目的光华。可我们对母爱的意义有了特殊的发现——正是她的要好好活,让我们懂得母爱不仅仅是爱和给予,还担起一份责任——就是教给儿子如何面对有缺憾的生命。正是她的要好好活照亮了儿子的后半生,让有缺憾的生命活得如此光亮。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从字里行间感受儿子对母亲的怀念。
2.体会磨难对于人生的意义,学习在磨难中成长的坚强品质。
【教学过程】
一、回顾上节课的内容,感受母亲对儿子的脉脉温情。
二、感受儿子对母亲的怀念。
(课件出示以下重点句进行品析)母亲没有说完的话,“我那个有病的儿子和我那还未成年的女儿……”请想象省略号后面的内容。
(课件出示想象的句子)“我那个有病的儿子和我那未成年的女儿,你们俩在一块儿要好好活,好好儿活。”
(课件再次出示以下重点句进行品析) “我俩在一块儿,要好好活……”
(课件出示以下重点句进行品析)?“又是秋天,妹妹推我去北海看了菊花。黄色花的淡雅、白色的花高洁、紫色的花热烈而深沉,泼泼洒洒,秋风中正开得烂漫。”
(课件出示品析的内容)从菊花在“秋风中正开得烂漫”,可以看出“我”已经驱走了心头的阴霾,增强了生活的勇气和信心,而这正体现了母爱的伟大;写菊花的淡雅、高洁、热烈而深沉,正象征了母亲对子女的那种纯洁高尚、深沉无私、感人至深的母爱。
小结:儿子领悟了母亲教给的“好好儿活”,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上敢勇地前进,让有缺憾的生命不再缺憾。面对自己的成功,他一次又一次地怀念起母亲。作者在他的很多作品中都先后提到了他的伟大的母亲,是母亲的“好好儿活”,让他好好地活了下来,并用笔代替双腿走出了一条非常人能走的路。(板书总结)
三.以“妈妈,我想对你说”为话题,表达对母亲的感恩。以小组为单位,畅所欲言,优者到讲台上讲一讲。
板书设计:
走进母亲怎样的好好儿活;    感受作者怎样的好好儿活;    思考我们要怎样好好儿活。   走进秋天——读出味道    走出怀念——读出思考
【教学反思】
《秋天的怀念》一文主要是通过对母亲的动作、语言、神态的细致描写来刻画形象的。于是,教学本文时,我就从这些细微处入手,引导学生体会“扑”“抓”“忍”动作背后母亲的心情,让学生感受到母亲对作者那种深沉的爱。抓住“央求”“喜出望外”“高兴”“敏感”等词语,让学生反复品读,分析母亲心情变化的原因,从而感受到母爱是小心翼翼,母爱是善解人意,母爱是一种担心,母爱是一种坚持,母爱是一种力量……于是学生终于明白,原来母爱就是平凡中的伟大。在课上,把自己的感情融入进去,通过多次朗读,孩子们也融进了文本,感情也自然流露。让孩子们走出文本,学会感恩。 ??? 本文的情感目标是让学生体会到母亲的无私和伟大,从而激发他们感恩之心。课文的结尾我安排了这样一个说话的环节,让学生以《妈妈,我想对您说》为题,表达自己对母亲的感激之情。在学生们一字一句的倾诉中,课文的情感目标得到了深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