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百花园二
【教学目标】
1.认识比喻句的好处,并能用指定的比喻词写句子。
2.总结、交流读书方法。
3.学习、积累中华古典优秀爱国诗文。
4.语文大课堂活动:“今日家乡”,培养学生积极自主参与,自由选择合作伙伴,自
己策划调查采访方案,自主确定汇报展示方案的方式的能力,提高学生搜集、整理资料的能力。
5.自由作文:培养学生自己选择内容,自主选择文体样式,自主写作并修改的能力。
【重点】
1.认识比喻修辞,并能运用。
2.培养搜集、整理资料的能力。
3.积累优秀爱国诗文。
【难点】
1.“语文大课堂”活动中学生搜集、整理资料能力的提高。
2.自由作文,提高自主写作能力。
【教具、学具】
1.教具:PPT课件
2.学具:学生搜集优秀爱国诗文以及有关“今日家乡”变化的资料。
【授课类型】综合性学习
【教学方法】诵读法、品读法、感悟法
【课时安排】3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认识比喻句的好处,并能用指定的比喻词写句子。
2.总结、交流读书方法。
3.学习、积累中华古典优秀爱国诗文。
【教学过程】
一、拓展与交流
(一)谈话引入:同学们,本单元的几篇文章用不同的表达方法,以不同的内容,表达了中华儿女那炽热的爱国情怀。同学们在学完本单元课文后,一定有自己的感受和收获,与大家交流交流吧!
(二)学生自主回顾本组课文的学习,整理自己学习本组课文的收获或感受。
(三)学生交流自己的收获或感受。
(四)(课件出示“宁宁”与“丫丫”的对话。))分角色读书上“宁宁”与“丫丫”的对话,读后学生自主概括他们所交流的内容。
?(五)教师小结。
二、理解与运用
(一)过渡:刚才,同学们从不同方面谈了自己学习本单元课文时的收获,其中有不少同学谈到文章在写法上带给自己的收获或感受,你们真会读书。
接下来请看下面两组句子,注意体会带点词语的意思,比较每组的两个句子表达上哪一句好,说说为什么。(课件出示下面两组句子,让同学们品评。)
1.A.到了正午,天安门广场已经成了人的海洋,红旗翻动,像海上的波浪。
B.到了正午,天安门广场到处都是人,许多红旗翻动起来。
2.A.每一声炮响,全场就响起一阵雷鸣般的掌声。
?B.每一声炮响,全场就响起一阵十分响亮的掌声。
(二)学生交流,体会句子中画横线的词语所用的打比方的修辞手法,把句子描绘的情景表现得更加形象、具体。
1.两组句子写法上的不同:
(课件出示课本中的句子。)???????????
2.说一说:每组的第一句是用什么比喻什么?
3.说一说:比喻的修辞手法有什么好处?
4.课件展示其他比喻句,让生感受比喻句的特点及比喻词的变化。
5.实际运用:(课件出示课堂作业。)
学习用打比方的方法来写句子,要用上指定的比喻词。
“……像……”“……般的……”。
三、积少成多
(一)过渡:本单元的课文都是表现作者爱国情感的。其实,从古至今,不同时代都有不少具有强烈爱国情感的人物和诗、文出现,请看《己亥杂诗》(课件出示课堂这首诗并展示作者简介。)。
(二)简介作者情况。
(三)学生自读这首诗,有不理解的地方自己通过查阅资料、借助注解去解决。
1.学生自主学习。
2.教师反馈点拨。
?(四)教师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己亥杂诗》,并背诵。
(五)师生展示交流自己搜集到的有关爱国的诗句、格言,并争取背诵自己喜欢的句子。
(课件展示以下有关爱国的诗句和格言。)例如: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示儿》(宋·陆游)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过零丁洋》(宋·文天祥)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岳阳楼记》(宋·范仲淹)
◎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
《白马篇》(三国·曹植)
◎一寸丹心为报国,两行清泪为思亲。
《立春日感怀》(明·于谦)
◎粉身碎骨寻常事,但愿牺牲报国家。
《失题》(清·秋瑾)
◎只解沙场为国死,何须马革裹尸还。
《出塞》(清·徐锡麟)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日知录》(清·顾炎武)
(六)教师小结。
??
【板书设计】
文百花园二
拓展与交流
理解与运用
积少成多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语文大课堂“今日家乡”调查采访口语交际。培养学生积极自主参与,自由选择合作伙伴,自己策划调查采访方案,自主确定汇报展示方案的方式的能力,提高学生搜集、整理资料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激情引入话家乡(课件出示歌曲《谁不说俺家乡好》,以音乐导入,激发兴趣。)
同学们,家乡是生育我们养育我们的地方。那里的人、事、景、物都会给我们留下深刻的印象,我们每个人说到自己的家乡都会油然而生一种亲切感、亲近感,都会对家乡充满深厚的感情。可是,你知道乡过去是怎么样的吗?你注意到今日家乡的变化吗?今天,就让我们来说说自己的家乡吧。
二、畅所欲言说变化
(一)家乡成就我知道。
1.我们家乡在哪些方面取得了突出的成就,请同学们仔想想,把想到的家乡所取得的突出成就写下来。
2.家乡成就大分享:
同学们畅所欲言,夸夸自己家乡所取得的突出成就。
(二)家乡变化我关注。
?1.今日的家乡除了刚才同学所讲的成就之外,你所在的城市、乡镇、社区、村庄还有哪些方面发生了重要的变化呢?请同学们自己想想,把自己知道的一些重要变化先记在本子上。
2.全班交流自己家乡所发生的一些重要变化。?如:家乡交通工具的变化,居民住宅的变化,公共设施的建设和保护,人们生活水平的变化,人们生活环境的变化,家乡某种特产的推销变化……
3.讨论:在家乡的这么多变化中,你最关注的是哪方面的变化?为什么要关注它?
?三、深入查访知变化
(一)确定调查对象。
同学们,刚才你们交流了自己最关注的家乡的某一个方面的变化,你们想去深入了解在这方面过去与现在的差别,以及它发生这样变化的原因吗?请你确定一个想去深入了解的家乡的变化。
(二)确定查访小组。
1.请确定同一个调查对象的同学组成一个小组(一组最多不超过4—5人)。
2.组内分工。
(三)调查和采访注意事项。(课件出示调查和采访注意事项。)
1.调查采访的途径:
(1)组成小组去相应的地方去调查、采访(商店、大街、家庭……)。
(2)可以采访爷爷、奶奶或其他人,可以去图书馆、书店,?还可以上网查阅,搜集相关反映家乡发展变化的资料,有条件的可以搜集实物、图片或录像等。
2.调查、采访要及时记录调查和采访的时间、地点和数据等。(注意过去的状况和现在的状况要记清楚。)如果要去某些单位调查、采访,可以先到学校开一份证明。
3.快速有效查阅资料的方法介绍——浏览。
(1)什么是浏览?(A.粗略地看一遍。B.一种快速阅读的方法。)学会“浏览”的阅读方法有什么好处?(学会浏览,可以让我们在信息量日益加大的今天,更高效、更省时地获取更多的信息,提高学习效率。)?从说成就到说变化,层次清楚。
(2)怎样浏览?
请生看“指南针”里三个小朋友的话,了解浏览的基本方法。(课件出示三个小朋友的对话)
(3)小结:浏览能帮助我们高效、省时地获取更多的信息,提高学习效率,我们在本次调查、采访中去图书馆、书店、上网查阅时一定要运用好这种方法。
(四)查访资料的整理与分析。
同学们,完成了调查、采访的任务后,对调查、记录和搜集到的资料要进行对比、汇总、分析和整理。以“今日家乡”为题,写一份表格形式的调查报告。
?(五)、同学评价各组发言交流的情况。
五、教师小结
从“肯定各组的成果、关注倾听的情况、点评发言情况、激发热爱家乡的情感”等方面进行小结。
【板书设计】
语文百花园二
明确要求
倾听发言
准备提纲
全班展示
第三课时
【课时目标】
自由作文:培养学生自己选择内容,自主选择文体样式,自主写作并修改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 ?同学们,本次习作为自由习作,你想写什么就写什么,你想用什么文体写就用什么文体写,只要能把自己想要表达的意思清楚、真实、有感情、语句通顺地写出来就可以了。我们一起来看看书上的要求吧。
二、明确习作要求(课件出示习作要求)
? ?引导学生从习作要求中找出本次习作的具体要求。
1.不限内容,不限文体。?
2.要把自己想表达的意思写清楚,内容要具体、感情要真实、语句要通顺。?
3.要拟一个恰当的题目让学生明确发言交流时的注意事项,能培养学生有条理表达的能力。
?三、习作指导
??1.确定自己本次习作的范围。
??请同学们先在“人、事、景、物”中确定出自己打算写的范围。
??2.确定自己本次习作的内容。?如果写人:确定写谁,突出他(她)的什么,打算用什么相关的材料。?如果写事:确定写哪件印象深刻的事,为什么要选择这件事来写,打算安排哪些相关的材料。?如果写景:确定写哪处景物,突出它的什么特点,打算按怎样的顺序来写。??如果写物:确定写什么,突出它的什么特点,打算安排哪些相关的材料。
??3.根据自己确定的习作内容,拟定一个恰当的题目:要注意题目的新颖,能引起读者的兴趣最好。
??4.确定本次习作的文体:你打算用记叙文、读后感、日记、诗歌还是书信体来写,请确定出来。
??5.根据自己选择的内容及文体,编写一个写作提纲。?
四、学生自由作文
教师在下面巡视检查。?
五、习作修改
学生写好后,先自己检查修改,再和同学互相交换修改。?同学们交换修改应从“语句是否通顺、内容是否具体、写得是否真实”等几方面进行。
六、教师评讲、点评学生习作
重点从“要把自己想表达的意思写清楚,内容要具体、感情要真实、语句要通顺”等几方面来点评学生习作。
【板书设计】
语文百花园二
明确要求
准备提纲
自由作文
【教学反思】
本单元的教学借助视频和PPT课件提供感性材料,让学生更直观地感受。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学会生字新词,积累了优秀诗文。对于自由习作,采取逐步提示的方法引导学生探讨,让学生在自主交流中分析写作特点,品味语言,积累词句。语文教学离不开语言文字的训练,而单纯的语言文字训练是枯燥的,只有恰当地穿插在阅读教学中,语文教学才会更有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