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版六年级上册《望大陆》教案+教学反思

文档属性

名称 语文版六年级上册《望大陆》教案+教学反思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3.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语文S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8-11-29 14:59:20

图片预览

内容文字预览

望大陆
教学目标:
1.使促学生独立认识“兮、殇”2个生字;能正确、熟练并有感情地背诵全首诗。?
2.指导学生朗读课文,体会诗中所表达出的于佑任先生浓浓的爱国情感。
教学重点:
体会诗中所表达的于右任先生浓浓的爱国情感。
教学难点:
指导学生朗读课文,体会诗中所表达出的于佑任先生的爱国情感。
【教具、学具】
【教具、学具】
1.教具:PPT课件
2.学具:收集有关于于右任老先生及他所写的《望大陆》的资料。
【授课类型】
新授。
【教学方法】
教师:质疑、引导、点拔。
学生:自读自悟、合作探究。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一)谈话导入,走近作者。(展示课件,让学生初步了解作者于佑任。)
曾有这样的一位诗人,一位富有民族感和责任感的诗人,他于1879 年生于陕西三原,1949年离开大陆前往台湾,从此就开始了长达半个多世纪的漂泊生涯。期间他多次想回到大陆看看,可惜都不能成行,临终之时写下了一首震撼中华民族的哀歌《望大陆》,诗歌一发表就立刻打动无数中国人的心。(展示课件,出示文中诗句):“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故乡;故乡不可见兮,永不能忘。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大陆;大陆不可见兮,只有痛哭。天苍苍,野茫茫;山之上,国有殇!”
(二)我们今天就来学习于右任老先生临终前写的这首哀歌《望大陆》。板书课题。生齐读课题。
二、初读诗歌,了解诗歌大意
(一)自读诗歌。
1.自读诗歌,扫清字词障碍,读准字音。 注意:“兮”“殇”都是一声;“殇”读 ,翘舌音。 (展示课件中的两个必需会认的两个生字。)
2.分小组读。要求:把诗读通顺、读流利。
3.抽生朗读,检查朗读情况。
范读、点拨,引导学生读出诗歌节奏。
(二)学生默读,初步理解诗意,把不懂的地方注上记号。
(三)全班交流,师相机点拨。(展示课件中两个生字的意思。便于学生进一步理解诗意。)
1.兮:文言助词,相当于现在的“啊!”
2.殇:死难者。
三、细读诗歌,体会诗歌感情(展示课件第,显示全文,重点指出对“望”字的理解。)
(一)默读诗歌,说说作者想要表达什么样的思想感情。(思念的故乡、思念的大陆、浓浓的爱国情感。)
(二)你是从文中哪些地方体会到的?
1:故乡不可见兮,永不能忘。
2:大陆不可见兮,只有痛哭。
3:我死后要将我葬于高山上,我要望大陆、望故乡,因为故乡有我的亲人。
4:山之上,国有殇。
5:我从“望”字体会到诗人强烈期盼两岸统一,渴望回归大陆的心情,“望”字在这儿有望眼欲穿的意思。
师相机点拨,指导朗读。
(三)指导有感情地朗读。
教师谈话:这几节小诗,是一份遗言,一段绝唱,一首哀歌。它饱含于右任先生期望叶落归根、祖国统一的一往情深,它打动了无数中国人的心,它在人们的心中产生了强烈的共鸣。两岸的同胞共同吟诵着,声音回荡在海峡两岸,让我们再次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感受十三亿中国人对祖国统一的期盼之情。
(四)领悟诗歌的表达方法。
1.为什么这首诗一经披露,就震撼全中国、打动无数人的心呢?
2.学生默读感悟。
3.全班交流。师相机点拨。(学生围绕诗直抒胸臆,情真意切;用语精炼等方面来谈即可)
4.教师归纳:作者通过简单精炼的语句直接告诉了我们故乡是永远不能忘记的,看不见大陆他会痛哭的,这种表现手法称为直抒胸臆。
(五)试着背诵诗文。
四、升华、拓展
(一)这种脍炙人口的爱国诗歌又何止这一首呢?这种深深怀念祖国的诗人又何止这一个呢?我们一起来读一读于老的其他诗歌以及其他诗人写的爱国诗歌。
1.于老其他的诗:“长恨天涯隔一水,头白鸳鸯各自飞,两岸心声都是泪,一寸相思一寸灰”。 (展示课件中关于于老的其它爱国诗。)
2.余光中的《乡愁》。(展示课件中有关余光中的诗篇《乡愁》)
(二)如今,香港和澳门已回归,我们正企盼阻隔半个世纪的台湾早日回到母亲的怀抱!相信,一个统一富强,繁荣昌盛的中国不久将屹立于世界东方!到此,于右任先生将会含笑九泉!
五、课外作业:(课件出示课外作业)
搜集有关于怀念家乡的诗句。

【板书设计】:
7 望大陆
?
故乡 —不能忘

望 爱国

大陆 — 痛哭
【教学反思】
《望大陆》是语文第十一册第二单元的阅读课,是诗人于右任的作品。整首诗的字里行间思乡、爱国之情,以及期盼台湾回归大陆的殷殷之情。
在这篇课文的教学中,要以读代讲、从读中悟,个人学习与他人合作的学习方法,让学生从诵读中感受诗句所表达出的感情。
要以学生自我感悟,以教师的引导为辅。注重对课文的理解。在有限的时间里扩大教学容量,提高教学效率。
让学生从读中感悟。通过录音范读、小组读、个人读等多种方式指导学生朗读,学生熟读成诵,激发对课文的深刻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