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22张PPT。崔颢黄 鹤 楼作者简介:崔颢,(?—754),汴州(今河南开封)人,盛唐诗人。足迹遍及江南塞北,诗歌内容广阔,风格多样。著有《崔颢集》。 黄鹤楼,屹立在武汉市长江大桥武昌桥头的黄鹤矶上。始建于三国吴黄武二年(公元223年)。它背靠蛇山,俯瞰长江,重檐翼舒,气势轩昂宏伟。远远望去,峥嵘的楼影隐现于缥缈的烟霭之中,壮丽辉煌,宛如仙宫琼殿,自古就有“天下绝景”之誉,曾与湖南的岳阳楼、江西的滕王阁并称为我国江南三大名楼。历代文人墨客登楼吟诗作赋,畅抒情怀,留传至今的诗词逾千首,文赋过百篇。现今的“黄鹤楼”景区,时逢盛世,规制超前,为“全国旅游胜地四十佳”之一。黄鹤楼 位于湖北武汉,历代名士崔颢、李白、白居易、孟浩然、王维、杜牧、贾岛、陆游、杨慎、张居正等都先后到这里游乐,吟诗作赋。诗词中的黄鹤楼 唐代诗人崔颢的题咏,使黄鹤楼赢得“天下江山第一楼”的美誉。《黄鹤楼》这首诗运用了优美的神话传说,写出黄鹤楼的来历、登楼所见以及触景生情引起的乡愁。宋代人把这首诗推为唐人七律第一。诗词中的黄鹤楼唐朝大诗人李白经过武昌,也登上黄鹤楼,放眼楚天,胸襟开阔,诗兴大发,正要提笔写诗时,却见到崔颢的诗,自愧不如,只好说:“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崔颢题诗,使李白搁笔,崔颢从此名气大盛。大约黄鹤楼边的“搁笔亭”就是因此而建的。
李白十几首诗里都涉及到黄鹤楼。《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李白的千古绝唱,感情真挚,自然流畅,景色绚丽,神姿昂然,风流天下,传之久远。黄鹤楼的地理位置黄鹤楼的命名由来
白云黄鹤图 东吴黄武二年(公元223年),东吴主孙权下令在武昌江边倚着蛇山建一座城池。当时,孙权的主要对手曹操与东吴隔江而制。因此,长江天险的防守对东吴来说非常重要。为了随时掌握江上的情况,在修建武昌城的时候,还在沿江修建了一座望楼。这座望楼,就是黄鹤楼的雏形。
随着历史的演变,黄鹤楼逐渐失去了它的军事价值,而成为人们饮酒消遣,欣赏风景的好去处。在一千七百多年的漫长历史中,黄鹤楼可以说是饱经沧桑,受尽磨难。它先后十余次毁于战乱,或意外失火。先后十余次被毁,又十余次被重建。黄鹤楼最后一次被毁是在公元1884年,最后一次重建是在1981年动工,1984年建成的。黄鹤楼的历史沿革《黄鹤楼》图片欣赏上倚河汉 下临江流《黄鹤楼》图片欣赏《黄鹤楼》图片欣赏《黄鹤楼》图片欣赏《黄鹤楼》图片欣赏黄鹤楼 唐--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 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 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 烟波江上使人愁。(七言律诗)写作背景:唐代诗人崔颢游宦到了湖北武昌的黄鹤楼有感而作。写景:描写了在黄鹤楼头俯视长江两岸所见景色。 抒情: 作者感叹仙人骑鹤,人去楼空,悠悠千载,于是抚今追昔,有世事沧桑的感慨,并因日暮而生思乡之情。你
会
吗
?1.根据书下注释翻译整首诗。
2.勾画重点词。
3.明确诗人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注解】
1、黄鹤楼:故址在湖北武昌县,民国初年被火焚毁,传说古代有一位名叫费文的仙人,在此乘鹤登仙。也有人作昔人已乘白云去。
2、悠悠:久远的意思。
3、历历:清晰、分明的样子。
4、鹦鹉洲:在湖北省武昌县西南,根据后汉书记载,汉黄祖担任江夏太守时,在此大宴宾客,有人献上鹦鹉,故称鹦鹉洲。 诗人在诗的末尾两句抒发了怎样的情感? 诗人在最后两句写到日暮时分,江上烟波浩渺,暮霭苍茫,视线阻隔,家乡不见,更增旅人思乡情怀,诗写出极度苍茫空阔,抒发了诗人强烈的思乡情怀。
前四句写仙人及仙鹤的传说,抒发世事茫茫的感慨 。后四句抒发日暮思归的情思。 诗由传说入笔,写由黄鹤楼而生发的联想,叙昔人黄鹤,杳然已去,给人以无限渺然的感觉。后四句转而实写楼上所见所感,并由此引起乡愁。尾联以烟波江上日暮思归之情结束,使诗意重归于开头那种渺茫的境界。这首诗意境开阔,虚实相映,情景交融,情味悠长。
小结 首联↘ ↗人去楼空
登临怀古 ——→惆怅、失落、孤寂
颔联↗ ↘岁月苍茫
?
颈联↘ ↗晴朗明丽
写景抒情 ——→思乡、忧愁
尾联↗ ↘悠长缠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