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节《物质的密度(2)》重点归纳与精析提升
【知识梳理】
1.密度公式:ρ=。
变形公式:m= 、V= 。
2.密度公式的应用。
(1)利用公式 求出物质的密度,再对照密度表就可以 物质。还可用于鉴别物质是否纯净,物体是否空心等。
(2)由公式m= 可知,通过测量体积可以求出不便直接测量的物体的质量。
(3)由公式 可知,通过测量质量可以求出不便直接测量的物体的体积。
【知识广场】
细微差别中的重大发现
19世纪末,英国物理学家瑞利在精确测量各种气体的密度时,发现由空气中取得的氮的密度是1.2572千克/米3,由氨制得的氮的密度是1.2505千克/米3。虽经多次重复测量,但仍然存在这个奇怪的差异。后来,他与化学家拉姆塞合作,于1894年从空气中取得的氮里分离出另一种当时还未知的气体——氩,这个谜才解开。原来,氩的密度较大,从空气中取得的氮混有少量氩,它的密度就比由氨制得的纯氮的密度稍大。这是科学史上一个很有名的故事,它说明在科学实验中,尽可能精确地进行测量是多么重要。瑞利由于不放过这一细微差异而执著地研究下去,终于发现了氩元素,并荣获1904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
【精选例析】
【例1】如图4.3-4所示是用烧杯盛装某种液体时,液体和烧杯的总质量m和液体体积V的关系图像,根据图像判断下列结论中正确的是 ( )
A. 根据图像不能求得烧杯的质量
B. 根据图像可以求得烧杯的质量为60克
C. 因图像不过原点,所以该液体的质量和体积不成正比关系
D. 根据图像可以求得液体的密度为1.0×103千克/米3
由图可知,当V=0时,m=20克,即烧杯的质量为20克;当V=60厘米3时,m=80克,即m液=80克-20克=60克,根据ρ===1.0克/厘米3=1.0×103千克/米3;由图中液体的质量与对应的液体体积数据可知,该液体的质量和体积成正比关系。
对图像题,一定要分析清楚纵坐标和横坐标分别表示什么量,充分挖掘图像中的相关信息,再根据题意分析到位。
【例2】把一个鸡蛋放入盛满酒精的杯子中,会溢出48克酒精,若将它浸入盛满水的杯子中,则溢出水的质量( )
A. 等于48克 B. 小于48克
C. 大于48克 D. 都有可能
【解析】 本题中鸡蛋的体积是相同的,其放入酒精和水中后,溢出的液体的体积也是相同的,但酒精的密度小于水的密度,根据密度公式ρ=可知,体积相同,密度越大,质量越大。
【例3】 某同学在路上捡到一个金黄色的戒指(戒指的体积为0.5厘米3,质量为4.45克),本想随手扔了,可边上有人说,这可是金戒指。请根据已学过的知识和密度表,判断这个戒指是不是金戒指。
我们可以通过密度公式求出该戒指的密度,再查密度表,与材料密度比较,从而判断是不是金戒指。
【重点归纳】
1.利用密度公式解题时,ρ、m、V的量值必须是同一物体在同一物态的量值,要注意一一对应。为了避免出现张冠李戴的现象,在运用公式解题时,应在表示各物理量的字母的右下角添加角标。
2.固体、液体的密度一定比气体的密度大,但固体的密度不一定比液体的密度大。
【巩固提升】
1.在寒冷的冬天,室外水管被冻裂的原因是( )
A. 水管里的水结成冰后,密度变大
B. 水管本身耐寒程度不够而破裂
C. 水管里的水结成冰后,质量变大
D. 水管里的水结成冰后,体积变大
2.将一瓶水倒掉一些后,剩余的水( )
A. 质量变小,密度变小
B. 质量不变,密度不变
C. 质量变小,密度不变
D. 质量变小,密度变大
3.已知人体的密度和水的密度相近,那么一个普通中学生的体积大约为( )
A. 0.5米3 B. 0.05米3
C. 0.005米3 D. 0.0005米3
4.用铝和其他材料制成甲、乙、丙三个大小不同的实心正方体,它们的体积分别为1×10-3米3、8×10-3米3和2.7×10-2米3,称得它们的实际质量分别为3千克、21.6千克和54千克。可能是由纯铝制成的是(已知ρ铝=2.7×103千克/米3) ( )
A. 没有 B. 甲
C. 乙 D. 丙
5.冬天户外的水缸常会破裂,这里因为( )
A. 水缸里的水结成冰后,密度变大
B. 水缸本身耐寒程度不够而破裂
C. 水缸里的水结成冰后,质量变大
D. 水缸里的水结成冰后,体积变大
6.科学家发现中子星密度可达1.0×1014吨/米3,一个体积为33.5厘米3(大小似乒乓球)的中子星的质量是( )
A. 3.35×1012千克 B. 3.35×106千克
C. 3.35×109千克 D. 3.35×103千克
7.甲、乙两个物体质量之比为3∶2,体积之比为1∶3,那么它们的密度之比为( )
A. 1∶2 B. 2∶1
C. 2∶9 D. 9∶2
8.在副食店中,商家常用如图所示的“提子”来度量液体物品的质量。如果用刚好能装0.5千克酱油的“提子”来量度白酒,则对装满一“提子”的白酒质量的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已知ρ酱油>ρ白酒) ( )
A. 等于0.5千克 B. 小于0.5千克
C. 大于0.5千克 D. 以上判断均不正确
9.如图所示,三个相同的烧杯分别装有质量相同的酒精、水、盐水,则装酒精的是(ρ盐水>ρ水>ρ酒精) ( )
A. 甲 B. 乙
C. 丙 D. 无法判断
10.下列四个不同规格的量筒,每组数字中,前面的是量筒的最大测量值,后面的是量筒的最小刻度值。要想一次并尽可能准确地测出100克密度为0.8×103千克/米3的酒精的体积,那么应选用的合适的量筒是( )
A. 50毫升,5毫升 B. 250毫升,5毫升
C. 100毫升,2毫升 D. 400毫升,20毫升
11.“全碳气凝胶”固体材料是我国科学家研制的迄今为止世界上最轻的固体材料,其坚固耐用程度不亚于高强度的合金材料,并且能承受1400 ℃的高温,而密度只有3千克/米3。已知某飞机采用密度为6×103千克/米3的高强度合金材料制造,需要合金1.2×105千克,若采用“全碳气凝胶”代替合金材料,则需要“全碳气凝胶”的质量为 千克。
12.某车间制作电动机需要横截面积为2毫米2的铜漆包线(密度为8.9×103千克/米3),现有一捆这种型号的漆包线15千克,那么这捆漆包线有多长?(精确到0.1米)
13.如图所示,一个瓶子里有一点水,乌鸦喝不到水,就衔了很多小石块填到瓶子里,水面上升到了瓶口,乌鸦喝到了水。若瓶子的容积为450毫升,内有0.2千克的水,乌鸦投入其中的石块的体积是 ,石块的质量是 。(已知石块密度为2.6×103千克/米3)
14.有一天,小妍的爷爷在古玩市场看中了一个价值6000元、据说是清朝的“金元宝”,想要买回来,但是又怕受骗。小妍说:“爷爷,我不懂古玩,但我可以帮你识别真金。”于是她就带上器材跟着爷爷去了。只见她先拿一只瓶子装满水,旋紧瓶盖后称得总质量为350克;然后打开瓶盖,在瓶中放入质量为50克的“金元宝”,“金元宝”完全浸没在水中,溢出水后,称得瓶子及其内物体的总质量为396克,你能猜出小妍识金的原理吗?
15.为了判断一个铁球是不是空心的,某同学测得如表所示数据(ρ铁=7.9×103千克/米3):
铁球的质量m/克
量筒内水的
体积V水/毫升
量筒内水和铁球的
总体积V总/毫升
79
60
75
(1)该铁球是空心的,还是实心的?写出计算过程。
(2)若铁球是空心的,空心部分的体积是多大?
(3)若在空心部分注满水银,则整个球的总质量是多大?(ρ水银=13.6×103千克/米3)
第3节《物质的密度(2)》重点归纳与精析提升参考答案
【知识梳理】
1.密度公式:ρ=。
变形公式:m=ρV、V=。
2.密度公式的应用。
(1)利用公式ρ=求出物质的密度,再对照密度表就可以鉴别物质。还可用于鉴别物质是否纯净,物体是否空心等。
(2)由公式m=ρV可知,通过测量体积可以求出不便直接测量的物体的质量。
(3)由公式V=可知,通过测量质量可以求出不便直接测量的物体的体积。
【精选例析】
【例1】答案D
【例2】答案C
【例3】 该戒指的密度ρ===8.9克/厘米3<19.3克/厘米3,故不是金戒指。
应用公式计算时要做到四有:有必要的文字说明,有公式,有运算过程,有单位。
【巩固提升】
1. (D) 2. (C) 3. (C) 4. B) 5. (D)
6. (A) 7. (D) 8. (B) 9. (A) 10. (B)
11. 60千克。
12.【解】 根据密度公式,有V=,又由V=Sl,可得l===842.7米。
13.如250厘米3, 0.65千克。(已知石块密度为2.6×103千克/米3)
【解析】 V水===200厘米3,V石=V瓶-V水=450厘米3-200厘米3=250厘米3,m石=ρ石V石=2.6克/厘米3×250厘米3=650克。
14.【解】 V金元宝=V排水===4厘米3,ρ===12.5克/厘米3,查密度表得ρ金=19.3克/厘米3,因此该“金元宝”不是真金的。
15.【解】 (1)ρ铁=7.9×103千克/米3=7.9克/厘米3,79克实心铁球的体积V实===10厘米3,由表中数据可知,质量相同的该铁球的体积V=75毫升-60毫升=15毫升=15厘米3>10厘米3,则铁球是空心的。(2)铁球空心部分的体积V空=V-V实=15厘米3-10厘米3=5厘米3。(3)空心部分注满水银后,水银的质量m水银=ρ水银V空=13.6克/厘米3×5厘米3=68克,整个球的质量m=79克+68克=147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