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武汉市华师一附中2018年秋九年级化学第6单元课题1金刚石、石墨和C60达标训练

文档属性

名称 湖北省武汉市华师一附中2018年秋九年级化学第6单元课题1金刚石、石墨和C60达标训练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43.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
科目 化学
更新时间 2018-11-29 15:11:1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湖北省武汉市华师一附中2018年秋九年级化学
第6单元课题1金刚石、石墨和C60达标训练
一、选择题
1. 科学家发现由C60制取的化合物M具有抑制艾滋病毒的作用,下列叙述错误的是(C)
A.由C60制取M的过程中发生了化学变化
B.化合物M中含有碳元素
C.C60中的碳原子比石墨中的大
D.C60在空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碳的反应是化合反应
2.下列关于金刚石、石墨和C60的叙述,正确的是(B)
A.都由碳原子构成 B.都属于碳单质
C.硬度都很大 D.都是黑色固体
3.古代一些书法家、画家用墨书写或绘制的字画能够保存很长时间而不变色,这是因为(B)
A.纸张的质量好
B.碳的化学性质在常温下比较稳定
C.碳在高温下化学性质活泼
D.碳在任何条件下都不与其他物质反应
4.广告词“钻石恒久远,一颗永流传”体现钻石的性质是(C)
A.硬度大 B.不能导电
C.化学性质稳定 D.熔点低
5.石墨和C60的物理性质有很大的差异,其原因是(A)
A.石墨和C60中碳原子的排列方式不同
B.构成它们的原子数目不同
C.石墨和C60由不同种原子构成
D.构成它们的原子大小不同
6.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D)
A.金刚石、石墨和C60在氧气中充分燃烧,产物都是CO2
B.碳和氧气的质量比不同,生成物可能不同
C.碳在充分燃烧和不充分燃烧时都放出热量
D.碳燃烧后所得产物一定是化合物
7.下列关于“碳在氧气中充分燃烧”的说法,正确的是(D)
A.产生蓝色火焰
B.化学反应方程式为C+O2CO2
C.生成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D.各物质之间的质量比为12∶32∶44
8.在公共场所,利用“活性炭+超滤膜+紫外线”组合工艺可获得直饮水,示意图如图所示,步骤①中活性炭的主要作用是(B)

A.还原 B.吸附
C.导电 D.消毒
9.将一块烧红的木炭放入充满氧气的集气瓶里,塞住瓶口,反应停止后,木炭有剩余。取出木炭,向集气瓶中注入足量澄清石灰水,石灰水不变浑浊,说明集气瓶中的气体主要是(A)
A.CO B.CO2
C.CO2、CO D.O2、CO2
10.下列关于碳单质的说法错误的是(D)
A.石墨具有导电性,可用于制作干电池的电极
B.金刚石硬度大,可用来钻凿坚硬的岩层
C.碳单质都是由碳元素组成的,其化学性质相似
D.C60是一种新型化合物
11.下列关于碳单质用途的叙述中,错误的是(C)
①用石墨作润滑剂 ②活性炭用作电冰箱的除味剂
③防毒面具里用焦炭吸收有毒气体 ④制糖工业中用炭黑来吸附有色物质 ⑤C60应用在超导、催化、材料、医学等领域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③④ D.④⑤
12.单层石墨称为石墨烯,这种“只有一个碳原子厚的碳薄片”被认为是目前世界上最薄、最坚硬、传导电子速度最快的新型材料。下列关于石墨烯的叙述中正确的是(B)
A.石墨烯属于化合物
B.石墨烯的化学式为C
C.石墨烯中碳元素的化合价为+4
D.石墨烯的硬度小于金刚石
13.实验测得某物质中只含有碳元素,这种物质(D)
A.一定是一种单质
B.一定是石墨
C.可能是二氧化碳
D.可能是单质,也可能是混合物
14.科学家提出“硅是未来的石油”,已知制备粗硅的反应为SiO2+2CSi+2X↑。下列说法正确的是(B)
A.X的化学式为CO2
B.该反应体现了C的还原性
C.反应前后原子总数发生了变化
D.C发生了还原反应
二、综合题
15.“轻轨电车”(如图)是近年来新兴的城市交通工具,其具有污染小的优点。当轻轨电车开动时,轻轨电车上裸露的电刷沿架空电线滑动,电刷材料中含有石墨。选择石墨作电刷材料是因为其具有 导电性 和 润滑性 (填物质的性质)。?

16.如图是木炭与氧化铜反应的实验装置图,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实验过程中,可观察到左侧试管中的现象是 黑色粉末变成红色 。?
(2)网罩的作用是 集中火焰,提高温度 。?
(3)实验结束后,应先 将导管从澄清石灰水中移出 ,再 停止加热 。?

17.某校化学课外活动小组对碳与氧气反应时氧气用量与产物成分的关系进行研究:取12 g碳与一定质量的氧气在密闭容器中燃烧,测得以下数据:
氧气的质量/g 8 16 24 32 40
产物的成分 CO CO CO和CO2 CO2 CO2
产物的质量/g 14 28 36 44 44


根据上表,判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D)
A.m(O2)≤16 g时,此时碳不完全燃烧,生成CO
B.m(O2)≥32 g时,此时碳完全燃烧,生成CO2
C.16 gD.将3 g碳放入盛有6 g氧气的密闭容器中燃烧,生成的气体为CO2
18.(佛山中考)碳在地壳中的含量不高,但它的化合物数量众多,而且分布极广。根据所学知识回答:

(1)图①为碳原子的结构示意图,碳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为 4 ,在化学反应中 不易 (填“易”或“不易”)得失电子。?
(2)图②③④对应三种碳单质:图②单质的名称是 金刚石 ,图③单质的名称是 石墨 ,图④单质的化学式是 C60 。?
(3)C为+4价,Cl为-1价,由C和Cl组成的化合物的化学式为 CCl4 。?
19.将几块经过烘烤并冷却后的木炭(或活性炭)投入充满红棕色二氧化氮气体的集气瓶中,如图所示。

(1)一段时间后观察到集气瓶内红棕色 消失 (填“变深”“不变”或“消失”),烧杯中液面 下降 (填“上升”“下降”或“不变”)。出现此现象的原因是活性炭具有 吸附 作用,使集气瓶中气体压强 小于 (填“大于”“等于”或“小于”)外界大气压。?
(2)根据木炭或活性炭的这一性质,写出其在生产或生活中的一种用途: 制糖工业中用活性炭作脱色剂(或防毒面具里用活性炭作滤毒剂等) 。?
20.有如图所示的转化关系:
黑色粉末A
与木炭粉的
 混合物
(1)写出各物质的化学式:
A CuO ;B Cu ;C CO2 ;D CO 。?
(2)写出以上各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① C+2CuO2Cu+CO2↑ ;?
② 2Cu+O22CuO ;?
③ C+CO22CO 。?
21.我国劳动人民在五千年前就会使用木炭炼铜。在化学实验室里模拟炼铜,既可用传统的实验装置(如图甲),也可用改进的微型实验装置(如图乙)。某化学兴趣小组采用图乙装置,开展以下探究活动。

(1)写出木炭与CuO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C+2CuO2Cu+CO2↑ ,该反应中失去氧原子的物质是 CuO ,发生了 还原 反应。?
(2)判断木炭与CuO已经发生化学反应的依据是 黑色固体中逐渐有红色固体产生,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
(3)使用图乙装置与使用图甲装置相比,其优点是 操作简单(或节约药品,合理即可) (写出一条即可)。?
(4)用图甲装置进行实验,若实验结束后先停止加热,可能会引起的后果是 液体倒流,引起试管炸裂 。?
22.在学习过程中,小雨同学提出一个问题:碳燃烧时可能生成CO2,也可能生成CO,那么碳与氧化铜反应生成的气体也有多种可能吗?
【提出猜想】猜想一:生成的气体中只有CO2;
猜想二:生成的气体中只有CO;
猜想三:生成的气体中既有CO2,又有CO。
【查阅资料】浸有磷钼酸溶液的氯化钯试纸遇CO2无明显变化,遇到微量的CO会立即变成蓝色。
【设计方案】通过上述资料和已学知识,小雨初步设想用浸有磷钼酸溶液的氯化钯试纸和澄清石灰水对碳与氧化铜反应生成的气体进行检验。根据小雨的设想,请你完成下列填空:
(1)若试纸不变色,石灰水变浑浊,则只有CO2;
(2)若试纸 变蓝 ,石灰水 无明显现象 ,则只有CO;?
(3)若试纸 变蓝 ,石灰水 变浑浊 ,则既有CO2,又有CO。?
【实验验证】经过思考之后,小雨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

实验步骤:
①打开弹簧夹,先通一会儿纯净、干燥的N2;
②关闭弹簧夹,点燃酒精灯加热。
【实验结论】(4)小雨通过分析实验现象,确认猜想三是正确的,请你写出玻璃管中可观察到的现象: 黑色粉末逐渐变成红色 。?
【反思与交流】(5)实验开始通一会儿N2的目的是
 排出装置内的空气,防止碳与氧气反应干扰碳与氧化铜反应产物的检验 。?
(6)请从环保的角度分析该实验装置的不完善之处: 缺少一氧化碳尾气处理(吸收)装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