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 题西林壁课件(20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5 题西林壁课件(20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9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8-11-29 17:34:4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题西林壁
(宋)苏轼
作者介绍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今四川眉山)人,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他的诗、文、书、画都很专精,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被合称“三苏”。

创作背景
地理位置
庐山,又名匡山,在浔阳(即今江西九江)市庐山市境内,海拔1474米,古人云“匡庐奇秀甲天下”,历代诗人墨客相继慕名而来,陶渊明、谢灵运、李白等1500余位相继登山,留下了许多珍贵的名篇佳作。


创作背景
人物经历
苏轼一生坎坷,屡遭贬谪,这首七绝作于1084年(宋神宗元丰七载)与友人参廖同游庐山时,瑰丽的山水触发逸兴壮思,于是写下了五首庐山纪游诗。《题西林壁》是最后一首。

创作背景
情感寄托
诗人由黄州贬赴汝州,途径九江,初游庐山,题在西林寺壁上的一首诗。他看到:正看庐山,高岭横空;侧看庐山,峭拔成峰;远近高低,形态各异。想到:为什么总看不清庐山真面目呢?恐怕只是因为自身在这山中的缘故吧!阐述了“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道理。



古诗诵读
题西林壁
宋 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内容解析
不识:看不清、认不清
面目:面貌,这里指庐山的风景。
题西林壁
宋 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只缘:只因为
此:这

内容解析
组词:缘故、缘分、良缘
造句:不知什么缘故,明明今天上学迟到了。
名句引用: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王安石



部首:纟
结构:左右
总笔画:12画
词性:名词
造字法:形声
形近字:喙

小牛试刀

1、请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这首诗的大意?
横着看,庐山是一条山岭,连绵不断;侧着看却仿佛变成了一座山峰。
向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看到的庐山的景色却各不相同。
我之所以认不清庐山的本来面目。
是因为自己身在这岑峦叠翠的深山之中。

咬文嚼字

2、你能分析本诗所运用的手法和作者寄托的感情吗?
这首古诗既描绘了庐山变化多姿的美丽风景,又借物喻理。要想认识事物的本质,必须客观、全面地把握,冷静地分析,才不会被局部现象所迷惑。

庐山美景





















拓展阅读
望庐山瀑布
唐 李白
日照香炉生紫烟,
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
疑是银河落九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