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届高考语文大二轮复习教师用书

文档属性

名称 2019届高考语文大二轮复习教师用书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2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8-11-29 22:06:4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论述类文本阅读
从文本题材看,呈现出多样性特点。选文涉及经济、艺术、美学、历史等诸多领域,且都具有思想性、知识性,文化内涵深厚。从命题形式看,本大题一般设置3个小题,题型均为单项选择题,选择错误项或正确项。试题所涉文本内容从局部到整体,试题难度随题序逐步增加。从考查内容看,重点考查《考试大纲》规定的“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归纳内容要点”“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等考点。
D 
提取要点,整体把握
1.梳思路,明结构。
勾画关键词和关键句(中心句、总领句、总结句)等。对勾画内容进行提取、整合,梳理出文章思路。理清文章围绕论点是如何展开说理的,把握段落之间的逻辑关系,注意某一段落的各分句间的逻辑结构和逻辑层次,把握观点和材料的关系。只有从整体上把握住了上述内容,对“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的理解才不至于出现偏差,对“文中的信息”的筛选和整合才不至于出现遗漏,对文中“内容要点”的归纳、“中心意思”的概括和“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分析概括才不至于出现偏移或错位。
段落之间和语句之间常见逻辑顺序有:由一般到特殊,由具体到抽象,由主要到次要,由现象到本质,由原因到结果,由概念到运用等。论述类文章的行文思路和结构层次,往往会有一些明显的语言标志,但有些文章没有明显的标志,我们可以依据段落之间的观点和材料之间的关系,进行概括梳理。
2.会文意,释观点。
依据勾画的重点词句及文章结构,弄清文章论述了什么问题,主要观点和看法是什么,涉及什么内容。
3.理材料,定意图。
梳理文章中的事例、事理材料,将材料与作者的评述性文字相参照,明确作者引用材料的意图。
D 
真题文本
有效信息
(2018·全国Ⅰ卷)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后面题目。
①,兴起于先秦,当时一大批富有创见的思想家喷涌而出,蔚为思想史之奇观。,诸子之学与先秦时代相联系;,诸子之学则不限于?先秦而绵延于此后中国思想发展的整个过程,这一过程至今仍没有终结。
②诸子之学的是历史的承继性以及思想的创造性和突破性。“新子学”,即新时代的诸子之学,也应有同样的品格。这可以从“”和“”两个方面来理解。一般而言,“照着讲”主要?从历史角度对以往经典作具体的实证性研究,诸如训诂、校勘、文献编纂,等等。这方面的研究涉及对以往思想的、,既应把握历史上的思想家实际说了些什么,也应总结其中具有创造性和生命力的内容,从而为今天的思考提供重要的思想资源。
第一步 阅读全文,勾画文中信息要点
[勾画符号:重要词语用“”标示,重要句子用“____”标示。]
1.重要词语。
第一类:诸子之学 在狭义上 在广义上
第二类 内在品格 照着讲 接着讲 回顾、反思 关联
第三类 无法分离 反思批判 发展过程 突破 推进
提示:第一类,对诸子之学内涵和外延做了界定;第二类,阐释诸子之学的内在品格;第三类,指出“新子学”应追求的目标。
2.重要句子。
提示:①段末句介绍诸子之学内涵,②③段首句从“照着讲”和“接着讲”两个维度进行分析,④段的首句分析“照着讲”与“接着讲”的辩证关系。
③与“照着讲”相关的是“接着讲”。从思想的发展与诸子之学的看,“接着讲”接近诸子之学所具有的思想突破性的内在品格,它意味着延续诸子注重思想创造的传统。以近代以来中西思想的互动为背景,“接着讲”无法回避中西思想之间的关系,在中西之学已相遇的背景下,“接着讲”同时展开为中西之学的交融,从更深的层次看,这种交融具体展开为世界文化的建构和发展过程。中国思想传统与西方的思想传统都构成了世界文化的重要资源,而世界文化的发展,则以二者的互动为其重要前提?。这一意义上的“新子学”,同时展现为世界文化发展过程中创造性的思想系统。相对于传统的诸子之学,“新子学”无疑获得了新的内涵与新的形态。
④“照着讲”与“接着讲”二者。从逻辑上说,任何新思想的形成,都不能从“无”开始,它总是基于既有的思想演进过程,并需要对既有思想范围进行反思批判。“照着讲”的意义,在于梳理以往思想,打开前人思想的丰富内容,由此为后继的思想提供理论之源。在此意义上,“照着讲”是“接着讲”的出发点。然而?,仅仅停留在“照着讲”,思想便容易止于过去,难以继续前行,可能无助于思想的创新。就此而言,在“照着讲”之后,需要继之以“接着讲”。“接着讲”的基本精神,是以往思想或以往思想,而新的思想系统的形成,则是其逻辑结果。进而言之,从现实的过程看,“照着讲”与“接着讲”总是相互渗入:“照着讲”包含对以往思想的逻辑重构与理论阐释,这种重构与阐释已内含“接着讲”;“接着讲”基于已有的思想发展,也?相应地内含“照着讲”。“新子学”应追求“照着讲”与“接着讲”的统一。
(摘编自杨国荣《历史视域中的诸子学》)
3.简短批注。
?“不限于”分析诸子之学时,以中国思想发展整个过程为基点,眼光需要长远。
?“主要”,事物中关系最大、起决定作用的。可以设置以主次混淆的错误选项。
?“前提”,命题者往往设置条件关系颠倒的错误选项。
? “然而”,命题者往往设置转折关系倒置的错误选项。
?“也”字前后是并列关系,可以设置以偏概全的错误选项。
第二步 提取要点,整体把握
1.梳思路,明结构。
思路:按总—分顺序论述,为总分总结构。
2.会文意,释观点。
从“照着讲”和“接着讲”等两个维度阐释诸子之学的内在品格得到承继、创造和突破的观点。
3.理材料,定意图。
②③段,在明确摆出分论点之后,都列举了典型的论据,主要是理论论据。这些论据,有的具体、翔实,有的概括,但都有力地证明了相应的分论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D )
A.广义上的诸子之学始于先秦,贯穿于此后中国思想史,也是当代思想的组成部分。
B.“照着讲”主要指对经典的整理和实证性研究,并发掘历史上思想家的思想内涵。
C.“接着讲”主要指接续诸子注重思想创造的传统,在新条件下形成创造性的思想。
D.不同于以往诸子之学,“新子学”受西方思想影响,脱离了既有思想演进的过程。
【考点定位】 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能力,能力层级为B。
【解析】 A项,是对第1段“诸子之学,兴起于先秦”“不限于先秦而绵延于此后中国思想发展的整个过程,这一过程至今仍没有终结”的整合转述,由“兴起于先秦”“绵延于此后中国思想发展的整个过程”“至今仍没有终结”可知其正确无误;B项,是对“主要从历史角度对以往经典作具体的实证性研究”“涉及对以往思想的回顾、反思”的正确整合与转述;C项,是对“‘接着讲’接近诸子之学所具有的思想突破性的内在品格,它意味着延续诸子注重思想创造的传统”的提炼概括;D项曲解文意,“‘新子学’受西方思想影响,脱离了既有思想演进过程”理解错误。相关信息在原文第2自然段结尾处:“这一意义上的‘新子学’,同时表现为世界文化发展过程中创造性的思想系统。相对于传统诸子之学,‘新子学’无疑获得了新的内涵与新的形态。”“脱离了既有思想演进的过程”于文无据。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
A.文章采用了对比的论证手法,以突出“新子学”与历史上诸子之学的差异。
B.文章指出理解“新子学”的品格可从两方面入手,并就二者的关系进行论证。
C.文章以中西思想交融互动为前提,论证“新子学”“接着讲”的必要和可能。
D.文章论证“照着讲”“接着讲”无法分离,是按从逻辑到现实的顺序推进的。
【考点定位】 本题考查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能力层级为C。
【解析】 A项是对文章论证方法和中心的概括,其中,“对比的论证手法”错,文中没有使用对比论证手法,且“以突出‘新子学’与历史上诸子之学的差异”理解错误,本文论证的是如何发展诸子之学,使“诸子之学的内在品格得到承继、创造和突破”;B项,是对文章第2段内容的概括,信息语句为“‘新子学’也应有同样的品格”“这可以从‘照着讲’和‘接着讲’两个方面来理解”、第4段首句“‘照着讲’与‘接着讲’二者无法分离”等语句,稍加整合即可;C项,是对第3段内容概括分析,相关语句为“以近代以来中西思想的互动为背景”“这种交融具体展开为世界文化的建构和发展过程”“‘新子学’,同时展现为世界文化发展过程中创造性的思想系统”“无疑获得了新的内涵与新的形态”等,对其稍加整合即可;D项,是对文章第4段内容及层次的分析,由“在此意义上”“从现实的过程看”可判定其正确性。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B )
A.对经典进行文本校勘和文献编纂与进一步阐发之间,在历史上是互相隔膜的。
B.面对中西思想的交融与互动,“新子学”应该同时致力于中国和世界文化的建构。
C.“照着讲”内含“接着讲”,虽然能发扬以往的思想,但无助于促进新思想生成。
D.“新子学”要参与世界文化的发展,就有必要从“照着讲”逐渐过渡到“接着讲”。
【考点定位】 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能力层级为C。
【解析】 A项“在历史上是互相隔膜的”错,不符合文意,原文的相关语句为“从历史角度对以往经典作具体的实证性研究,诸如训诂、校勘、文献编纂”“研究涉及对以往思想的回顾、反思”,并无“历史上互相隔膜”内容;B项,是对第3段“同时展开为中西之学的交融,从更深的层次看,这种交融具体展开为世界文化的建构和发展过程”“这一意义上的‘新子学’”的整合概括,与文本内容相符;C项“照着讲”“无助于促进新思想的生成”理解错误,原文为“可能无助于思想的创新”,是说一种或然及可能性,而非必然的判定;D项“从‘照着讲’逐渐过渡到‘接着讲’”的“逐渐过渡”错误,根据第4段“‘新子学’应追求‘照着讲’与‘接着讲’的统一”,可知,选项错误。
[热点一] 论证分析题的精准判断
一、题型解读
1.题干表示明确
通常为“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实质上是全面考查对论点、论据、论证方式三者关系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考查学生的逻辑思维。
2.选项设置灵活
侧重考查理论的前提
(2018·新课标全国卷Ⅱ)2.A文章以数字化记忆带来的威胁为立论的事实基础,论证了人被数据控制的危险。
侧重考查论证的角度
(2018·新课标全国卷Ⅰ)2.B文章指出理解“新子学”的品格可从两方面入手,并就二者的关系进行论证。
侧重考查论证的思路(结构)
(2017·新课标全国卷Ⅰ)2.D对于气候正义,文章先交代背景,接着逐层分析,最后梳理出了它的内涵。
侧重考查论证方法
(2018·新课标全国卷Ⅰ)2.A文章采用了对比的论证手法,以突出“新子学”与历史上诸子之学的差异。
侧重考查论点与论据的关系
(2017·新课标全国卷Ⅱ)2.C文章论述青花瓷崛起的轨迹,为中外交往推动明代社会转型的观点提供了例证。
特别提示
1.“立论”就是针对客观事物或问题,直接提出自己的见解和主张,阐明其理由,表明自己的态度。
2.“立论的前提”就是指如果没有这个东西,后面有关论点的相关论证不能成立,没有意义。主要指文本写作背景、原因等,为论点的提出和论述提供理由。
二、解题技巧
1.增强整体阅读意识。论述类文本阅读的本质就是能够把握论点、论据和论证,这种题型就是针对这一本质来考的。因此,它比往常任何时候更需要整体阅读。考生先要把文本整体阅读一两遍,弄清楚文章的观点是什么、段落结构是怎样的、文章的重点概念有哪些、哪些是事实性知识、用了哪些论据、文章是如何论证的。当然,这种整体阅读也是有路径可循的,只要边读边画,把段的中心句、结论句、段落间的过渡句及文眼句等重要句子勾画出来,稍加概括、思考,全文的论点、论证思路及主要论据和论证方法也就大体出来了。这是答该题最重要的前提。
2.双向阅读,把握关键。“双向阅读”指的是既要阅读选项,理解选项意思,又要阅读选项涉及的文本内容,重点在后者。后者的阅读要做到关联处“瞻前顾后”,细节处仔细咀嚼。在句子关联处“瞻前顾后”,明白句子之间的逻辑关系、结构关系,进而明确句子层次,最后明白作者的说理思路。在细节处仔细咀嚼,就是在重要句子的含意、长句子的结构、文中事实论据的完整意思及其论证的观点等细节处进行咀嚼、揣摩,这些细节部位关乎对选项的正确判断,不可忽视。
3.找出选项敏感点(设误点),找到判断的方向。 既然是对文本论证的专项考查,那么考查点就放在了论证的分析上,其敏感点(设误点)不外乎三点:论点、论证与论据。具体说来,要抓住选项的几处敏感点:(1)论证的论点(重点),尤其是论据要证明的观点是否准确;(2)论证的思路与层次(既有全文的论证思路,又有段内的论证层次和角度);(3)论证方法的使用,如例证法、引证法、喻证法、对比论证法和因果论证法等,要判断它们是否在论证中使用到了。
G  
(2018·皖中名校10月联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人工智能安全性问题的根本问题,并不在于它能否真正超越人类,而在于它是否是一种安全可靠的工具和人类是否对其拥有充分的控制权。就像高铁、飞机等交通工具那样,虽然它们的速度远远超过了人类,但人类拥有绝对控制权,所以人们相信它们是安全的。
为了实现对其控制的目标,首先需要对人工智能的自主程度进行限定。虽然人工智能发展迅速,但人类智能也有自己的优势,比如目前人工智能的认知能力还远不如人类智能。我们可以充分发挥人工智能在信息存储、处理等方面的优势,让它在一些重大事件上做人类的高级智囊,但最终的决定权仍在人类。比如,当我们把人工智能应用于军事领域时,我们可以利用人工智能来评估危险程度,以及可以采取的措施,但是否应该发动战争、如何作战等重大决策,还是需要掌握在人类自己手里。正如霍金斯所说的那样:“对于智能机器我们也要谨慎,不要太过于依赖它们。”
与限定人工智能的自主程度类似,我们也需要对人工智能的智能水平进行某种程度的限定。从长远来看,人工智能是有可能全面超越人类智能的。从人工智能的发展历程来看,尽管它的发展并非一帆风顺,但短短六十年取得的巨大进步让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将来它会取得更大的突破。从世界各国对人工智能高度重视的现实情况来看,想要阻止人工智能的发展步伐是不现实的,但为了安全起见,限定人工智能的智能程度却是完全可以做到的。
我们应当还需要成立“人工智能安全工程”学科,建立人工智能安全标准与规范,确保人工智能不能自我复制,以及在人工智能出现错误时能够有相应的保护措施以保证安全。人们对人工智能安全问题的担忧的另一主要根源在于,人工智能的复制能力远胜于人类的繁衍速度,如果人工智能不断地复制自身,人类根本无法与其抗衡。因此,在人工智能的安全标准中,对人工智能的复制权必须掌握在人类手中。同时,建立人工智能安全控制许可制度,只有人工智能产品达到安全标准,才允许进行商业推广和使用。
从源头上看,人工智能安全问题是由人工智能技术造成的,可见,科学技术研究并非无禁区。技术的发展成熟固然是解决安全问题的关键因素,但任何技术都有不确定性,且科技产生的问题通常不能仅仅依靠科技本身得到圆满解决。因此,解决人工智能安全问题还需要充分发挥外部进路的重要作用。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D )
A.在人工智能安全性问题上,如果人类没有绝对控制权,就无法确保其安全可靠。
B.人工智能发展迅速,但在认知能力上还远不如人类,因为人类智能有自身优势。
C.人工智能的发展并非一帆风顺,但从发展现状来看,其发展步伐是难以阻止的。
D.人工智能的复制性是人类难以抗衡的,人类要建立人工智能安全控制许可制度。
【解析】 原文是“如果人工智能不断地复制自身,人类根本无法与其抗衡”,这只是一种假设,且只要人类建立安全控制制度,还是能控制住人工智能的,也不是“无法抗衡”的。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B )
A.文章以人工智能的可控性为立论前提,并由此指向保证人工智能安全性的具体措施。
B.文章从限定自主程度和智能水平两个方面入手,分析如何应对人工智能的安全问题。
C.文章在论证中关注人工智能的发展现状,强调人类要在人工智能发展中持积极态度。
D.文章先明确态度,接着分析对策,最后强调人工智能安全问题需发挥外部进路作用。
【解析】 文章前面第二和第三自然段从限定自主程度和智能水平两个方面谈人工智能的安全性问题,但第四自然段“建立人工智能安全标准与规范”也是在分析如何面对人工智能的安全性问题。所以这里表述不够全面准确。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D )
A.人类在发展过程中拥有对很多事物的绝对控制权,人工智能安全的问题也应该会有解决的方法。
B.人工智能可以为人类解决很多问题提供信息帮助,但人类要把握最终决定权,而不能依赖它们。
C.人工智能全面超越人类存在着一定的可能性,但人类也可以在发展中限定人工智能的智能程度。
D.科学技术研究有禁区,因而人工智能安全问题的出现也是必然的,解决这一问题需要多方努力。
【解析】 强加因果关系,并不是科学研究有禁区直接导致人工智能的安全性问题。
[热点二] 选择题选项的精读与推断
综观全国卷三篇论述类文本阅读的36个选项,其设项方式可分三个类型:信息转述、分析论证、判断推理。
1.信息转述
命题者为了考查考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能力,落实《考纲》中的考点——(1)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2)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会对文本中的一些重要词语、概念、句子做正确或错误的解读。这种解读其实就是对文本内容的一种转述,要求考生对这种转述的正误做出判断。进行转述时,命题者从以下几个角度设置了选项。
(1)压缩概括
所谓压缩概括,就是对原文的有些内容,进行信息筛选整合,提取其主干或关键信息,进行压缩概括,然后让考生判断其是否与原文内容相符。比如:
例 1  【2018新课标全国卷Ⅰ】1.A.广义上的诸子之学始于先秦,贯穿于此后中国思想史,也是当代思想的组成部分。
对应原文:在广义上,诸子之学则不限于先秦而绵延于此后中国思想发展的整个过程,这一过程至今仍没有终结。
【解析】 选项对原文内容进行了压缩。命题者提取了文段中划波浪线的关键信息,进行了重新组合,构成选项,表达的意思是与原文相符合的。
(2)混淆关系
混淆关系,是指选项在转述原文内容信息时,故意把原文中句子之间的关系弄错,比如,原文句间关系是顺承,选项说成目的;原文是并列,选项为因果;原文为未然,选项为已然;原文为主宾关系,选项却主宾颠倒等等。需要考生细心比对两者之间的关系是否一致。比如:
例 2 【2018新课标全国卷Ⅱ】1.B.人的主体身份所以被数据化,是因为个人信息选择性删除所耗费的成本太高。
对应原文:在大数据时代,数字化、廉价的存储器、易于提取、全球覆盖作为数字化记忆发展的四大驱动力,改变了记忆的经济学,使得海量的数字化记忆不仅唾手可得,甚至比选择性删除所耗费的成本更低。
【解析】 强加因果。“人的主体身份所以被数据化”与“个人信息选择性删除所耗费的成本太高”没有直接的因果关系。“个人信息选择性删除所耗费的成本太高”是大数据时代的一个结果,根本原因是“海量的数字化记忆唾手可得”,而且成本低。
(3)信息遗漏或添加
信息遗漏或添加,是指选项在转述原文内容时,故意遗漏一些关键信息,比如遗漏一些条件,导致结果不能成立;或故意添加一些信息,依据上下文语境分析,这些添加的信息也不能成立。要求考生仔细比对选项与原文,判断选项所转述的信息在增减方面是否与原文相一致。比如:
例 3 【2018新课标全国卷Ⅱ】3.B.遗忘是个人和社会的一种修复和更新机制,是我们面对现实和想象未来的基础。
对应原文:不论是个人的遗忘还是社会的遗忘,在某种程度上都是一种个人及社会修复和更新的机制。
【解析】 选项删除“在某种程度上”这个限制语,改变了原文观点。
(4)范围不一致
选项在转述原文时,涉及到的时间、空间、数量范围与原文不一致。需要考生在比对信息时加以注意。一般来说,这个陷阱,考生只要细心,还是比较容易识别的。比如:
例 4 【2017新课标全国卷Ⅱ】1.C.明代社会往往被认为是保守的,但青花瓷的风格表明当时社会比较开放和进步。
对应原文:明初往往被认为是保守的,那么青花瓷的例子,则可以使人们对明初文化的兼容性有一个新的认识。事实上,与明代中外文明的交流高峰密切相关,明代中国正是通过与海外交流而走向开放和进步的,青花瓷的两次外销高峰就反映了这一点。
【解析】 原文“明初往往被认为是保守的”,这里的“明初”,指的是明代初期,而选项为“明代”,两者在时间范围方面不一致,故此项不正确。
2.分析论证
所谓分析论证,在这里是指分析文本的论证过程。这是一种新的题型,需要考生对论述类文本从论述文的文体角度对文章进行宏观及微观的解读,明确中心论点是什么,有哪些分论点,运用了哪些论据材料,不同的论据材料有何作用,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论证过程怎样,论证结构如何,等等。分析其所设选项,此题型的命题特点有:
(1)分析论证过程
选项对文本的某些语段或全文,从论点、论据、论证方法等方面做综合性分析评价,评价语言观点鲜明、简明精要。需要考生对文本的论证过程有全面而准确的解读,才能判断选项的评价是否正确。比如:
例 5 【2017新课标全国卷Ⅰ】2.C.文章在论证中以大量篇幅阐述代际公平,彰显了立足未来的气候正义立场。
【解析】 对文本论证主体做分析。其中“在论证中以大量篇幅阐述代际公平”是对的,但“彰显了立足未来的气候正义立场”分析不正确,立足的应是当代,目的是保护后代的利益。
(2)分析论证结构
选项对语段或整个文本的论证结构作分析评价。考生在解读文本时,需要准确理解论证内容,从而理清句间关系、段间关系,进而把握语段或全文的论证结构。比如:
例 6 【2017新课标全国卷Ⅲ】2.A.围绕着乡村记忆的保护,文章逐层递进地论证了留住乡愁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解析】 此项对文本整体论证结构做了分析,正确。
(3)分析论据作用
选项抓住文本的某些论据,分析它论证了什么观点,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来进行论证的。比如:
例 7 【2017新课标全国卷Ⅱ】2.A.文章第一段通过元明两代瓷器的比较,论证了瓷器发展与审美观念更新的关系。
对应原文:青花瓷发展的黄金时代是明朝永乐、宣德时期,与郑和下西洋在时间上重合,这不能不使我们思考:航海与瓷器同时达到鼎盛,仅仅是历史的偶然吗?从历史事实来看,郑和下西洋为青花瓷的迅速崛起提供了历史契机。近三十年的航海历程推动了作为商品的青花瓷大量生产与外销,不仅促进技术创新,使青花瓷达到瓷器新工艺的顶峰,而且改变了中国瓷器发展的走向,带来了人们审美观念的更新。这也就意味着,如果没有郑和远航带来活跃的对外贸易,青花瓷也许会像在元代一样,只是中国瓷器的诸多品种之一,而不会成为主流,更不会成为中国瓷器的代表。由此可见,青花瓷崛起是郑和航海时代技术创新与文化交融的硕果,中外交往的繁盛在推动文明大交融的同时,也推动了生产技术与文化艺术的创新发展。
【解析】 依据原文内容分析,元明两代瓷器的比较,这一论据是用来论证文段中的观点“郑和下西洋为青花瓷的迅速崛起提供了历史契机”的。故此项分析不正确。
3.判断推理
所谓判断推理,就是命题者在设置选项时,对文本的某些内容作出分析判断,或根据文本内容作出分析推理,得出结论。需要考生在正确全面解读文本的基础上,判定选项的判断推理是否正确。设项方式主要分为判断与推理两种情形。
(1)判断。比如:
例 8 【2017新课标全国卷Ⅰ】1.B.与气候变化有关的国际公平和国内公平问题,实际上就是限制排放的问题。
对应原文:因而存在气候变化的国际公平和国内公平问题。公平原则应以满足人的基本需求作为首要目标,每个人都有义务将自己的“碳足迹”控制在合理范围之内。比如说,鉴于全球排放空间有限,而发达国家已实现工业化,在分配排放空间时,就应首先满足发展中国家在衣食住行和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的基本发展需求,同时遏制在满足基本需求之上的奢侈排放。
【解析】 原文认为公平原则是以满足人的基本需求作为首要目标,首先满足发展中国家在衣食住行和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的基本发展需求,可以多一些排放,发达国家已实现了工业化,应少一些排放。可见,与气候变化有关的国际公平和国内公平问题,实际上是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排放量多与少的问题,而不是“限制排放的问题”。故此项分析判断不正确。
(2)推理。比如:
例 9 【2017新课标全国卷Ⅰ】3.A.如果气候容量无限,就不必对气候变化进行伦理审视、讨论气候的正义问题。
比对原文:2000年前后,一些非政府组织承袭环境正义运动的精神,开始对气候变化的影响进行伦理审视,气候正义便应运而生。气候正义关注的核心主要是在气候容量有限的前提下,如何界定各方的权利和义务,主要表现为一种社会正义或法律正义。
【解析】 原文内容表明,气候容量有限,所以才对气候变化进行伦理审视,讨论气候的正义问题。由此可推出,如果气候容量无限,就不必进行前述工作。所以推理正确。
G  
(2019·武汉部分市级示范高中10月联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最近,中华有声历史资料数字化工程惹上了官司。有人批评其质量堪忧,有人质疑其在数字化过程中,将一些珍贵的原声母带交给日本公司,使这些母版文物有可能被盗录和损毁。谁是谁非,当事人各执一词。然而此次事件,使传统文化资源的数字化工程得以进入公众视野。
保护音像遗产就是保护我们的集体记忆,通过数字化方式保存我国珍贵的音像档案意义重大,但关键在于其获得永久性保存后,如何才能变成活的文化?在全球化、信息化、数字化时代,传统文化资源面临着双重悖论。
第一重悖论,在全球化时代,大众流行文化成为传统文化的掘墓人。同时,全球化时代又呼唤传统文化的复兴。以电影、电视、流行音乐为代表的大众流行文化,用“全球通用”的审美标准席卷全球,鲸吞蚕食各国各地区传统文化的生存空间,迅速消弭多样性、异质化的地方性文化。这种全球趋同化的大众流行文化浪潮,使得很多非西方社会的民族和人群,愈益面临失去独特文化身份的危险。只有接续传统文化的根脉,复兴传统文化资源,我们才能在全球化浪潮中站稳脚跟,获得文化身份和价值情感认同。
第二重悖论,信息化、数字化既给传统文化的生存发展带来威胁,也为其重焕生机提供契机。为什么从前人们喜欢看戏,现在不喜欢呢?这变化的背后就是信息化、数字化的技术力量。在信息、交通都不发达,文化娱乐活动匮乏时,建立在地域文化基础上的传统文化,得以较好地传承发展。随着信息和交通的便捷,尤其是进入信息化、数字化时代后,地域色彩浓厚的传统文化面临巨大冲击。当人们打开智能手机,就可以观看电影、电视、视频时,很多人就不愿意走进剧院看那些古老的地方剧种了。传统戏剧如此,其他领域和门类的传统文化亦然。但是,信息化、数字化是一种技术力量,它们打破了传统文化的传播限制,使其有可能在全球范围内获取知音。如3D全景声京剧电影《霸王别姬》,从2014年登陆好莱坞杜比剧院后热度一直不减。这种蕴藏着强烈独特的民族文化基因密码、原汁原味的中国传统文化,在不同的国家和地区,不同的文化语境里被认同、被赞叹,真正走向了世界。
对于传统文化的抢救、保护和传承,一定要跳出“死文化”的陈旧观念,不能把传统文化变成活标本、木乃伊。要充分借助信息化、数字化的技术力量,借助大众流行文化巨大的承载力和传播力,使传统文化以鲜活的形态,渗透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之中,成为大众文化趣味、艺术审美的一部分。唯有如此,传统文化才能再度获得复兴和繁荣。
(摘编自封寿炎《数字时代,传统文化如何保护传承》)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 )
A.中华有声历史资料数字化工程因质量堪忧且存在盗录和损毁母版文物的可能而惹上官司。
B.不只是传统戏剧,其他领域门类的传统文化 也面临着信息化、数字化所带来的严重威胁。
C.信息化、数字化的技术力量改变了人们的文化娱乐方式,很多人不愿走进剧院观赏戏剧。
D.文中用“木乃伊”形容通过数字化方式获得永存后却因脱离大众而失去生命力的传统文化。
【解析】 因果不当。将主观可能当作客观事实。从文中第一段“可能被盗录和损毁。谁是谁非,当事人各执一词”及后面论述,不能得出中华有声历史资料数字化工程惹上官司是质量堪忧且存在盗录和损毁母版文物的可能这两个原因。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C )
A.文章由中华有声历史资料数字化工程惹上官司引出传统文化资源数字化工程这个话题。
B.文章主要论述了传统文化资源在当下所面临的双重悖论,挑战大于机遇,富有辩证性。
C.文章以3D全景声京剧电影在好莱坞热映为例,论证了全球化时代呼吁传统文化的复兴。
D.文章在提出问题后,又用大量篇幅分析问题,最后提出了解决问题的一系列具体方法。
【解析】 文章以3D全景声京剧电影在好莱坞热映为例,论证了技术力量使传统文化复兴、繁荣的可能性。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 B )
A.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脉,它让我们在全球化时代扎根并获得文化身份和价值情感认同。
B.将传统文化资源数字化保存意义重大,而如何将传统文化资源转为活的文化也是关键问题。
C.建立在地域文化基础上的传统文化,在信息和交通愈发便捷的全球化时代,必将遭遇淘汰。
D.只要以大众喜闻乐见的形态呈现传统文化,并借助技术的力量,就能让传统文化重焕生机。
【解析】 A项逻辑颠倒,不是传统文化让我们在全球化浪潮中扎根并获得文化身份和价值情感认同,是只有接续传统文化的根脉,复兴传统文化资源,我们才能在全球化浪潮中站稳脚根,获得文化身份和价值情感认同。C项,“必将遭遇淘汰”说法片面,在全球化、信息化、数字化时代,传统文化资源面临着双重悖论,掘墓与复兴、威胁与生机,其实也就是说,机遇与挑战并存。D项说法绝对化,由文章最后一段可知,传统文化再度获得复兴和繁荣的前提条件很多,不仅包括借助技术力量和改变呈现形态,还包括借助大众流行文化的承载力和传播力,以及使其成为大众文化趣味、艺术审美的一部分等。
论述类文本阅读 巩固练(一)
一、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题目。
晚明时期,商业出现空前繁荣,对中国思想文化的变迁产生了重要影响,其中一个重要的表现就是通俗文化的兴起。商业出版的繁荣特别是图书产品结构的变化,既得益于城镇和以工商业者为主体的市民阶层的兴起,又反过来促进了市民阶层这一新兴受众群体的增长。与此同时,相当一部分士大夫的生活方式、人生态度、价值观念以及审美取向和阅读情趣都发生了很大变化,逐渐与市民阶层趋同。这些因素都进一步促进了通俗文化的传播。
虽然早在宋元时期白话小说就已开始兴起,但当时主要是作为说书人的底本而存在,主要依靠说唱进行传播,很少刊刻,即使偶有刊刻,也大都是以单篇形式流传。从明代嘉靖年间开始,很多书坊开始刊行这类白话小说。现在我们所熟知的四大名著中的《西游记》就是在嘉靖时成书并刊行的,《水浒传》和《三国演义》虽然成书于元末明初,但其广泛刊行也是始于嘉靖年间。《三国演义》《水浒传》和《西游记》商业出版的巨大成功,刺激了同类小说的创作。《三国演义》刊刻后,一大批历史演义小说创作出来并很快得以刊行。《西游记》畅销后,神魔小说的创作和刊刻也出现了一个高峰。一些书坊还组织编纂和刊刻了三大名著的续本,如《西游补》《续编三国志后传》《后水浒传》等。
除了传统的历史演义小说和神魔小说外,晚明反映普通市民阶层生存状态和价值观念的世情小说的刊刻更是异常繁荣,其中长篇以《金瓶梅》为代表,短篇小说集则以“三言”“二拍”为代表。晚明时期,很多知名文人还积极投身小说的编纂和点评工作中,尤以李贽、陈继儒为代表。文人士大夫的热心参与使白话小说这类新的文学体裁逐渐被社会接受,也使白话小说成为继汉赋、唐诗、宋词之后又一个重要文学体裁。
除了白话小说之外,日用类书的大量出版也是晚明通俗文化繁荣的一个重要方面。晚明时期,随着商业出版的繁荣,日用类书的编纂和刊刻蔚然成风,出版的日用类书几乎囊括了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有很强的实用性和娱乐性。如晚明绝大多数的日用类书中都有“风月门”“笑谈门”“酒令门”“戏术门”“棋谱门”“琴学门”等,且这类内容占有相当大的篇幅。
晚明商业出版的繁荣以及由此带来的通俗文化的兴起,打破了精英阶层对知识的垄断,阅读不再是文人士大夫的专利,普通市民阶层由此成为图书的受众。为了便于粗识文字的普通市民阶层阅读,晚明书坊刊刻的通俗作品和日用类书不仅注重语言通俗性,而且大部分图书都配有很多的注释和注音。如熊大木编纂的《唐书志传》中,卷四第三十四节有一句:“尔兄日前饮酒至酣。”对“饮酒至酣”,编者做了注释:“半醉也。”此类注音注释显然旨在为粗识文字的读者最大限度地扫除阅读障碍。
综上可见,商业出版是晚明通俗文化繁盛的重要驱动力,正是凭借商业出版,通俗文化开始进入公共传播领域,从而一定程度赋予了商业出版大众传播属性。
(摘编自张献忠《晚明商业出版与通俗文化的勃兴》)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C )
A.《三国演义》《西游记》商业出版的巨大成功使得同类小说出现了创作和刊刻高峰。
B.白话小说因为文人士大夫的参与而被社会逐渐接受,成为一个重要的文学体裁。
C.受白话小说出版繁荣的影响,日用类书大量出版,成为晚明通俗文化繁荣的标志。
D.晚明书坊刊刻的《唐书志传》配有注释是为了方便粗识文字的普通市民阶层阅读。
【解析】 原文并无“受白话小说出版繁荣的影响,日用类书大量出版”的信息。“标志”一说也不准确。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C )
A.文章主体部分从白话小说和日用类图书的大量出版方面阐述了通俗文化的传播。
B.文章以《金瓶梅》及“三言”“二拍”的盛行为例论述了晚明世情小说刊刻的繁荣。
C.文章采用引用论证、举例论证、比喻论证等多种论证方法,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D.文章结尾部分进一步指出商业出版与通俗文化之间的关系,使文章论述严密。
【解析】 原文并没用到比喻论证。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 B )
A.晚明时期,正式市民阶层这一新兴受众群体的增长促进了通俗文化的传播。
B.宋元时期,白话小说的传播主要依靠说唱,偶有刊刻,也多以单篇形式流传。
C.成书于元末明初的《水浒传》《三国演义》直到同类小说成功后才开始广泛刊行。
D.伴随通俗文化的兴起,普通市民阶层逐渐取代文人士大夫成为阅读的主体。
【解析】 A项,“正是市民阶层这一新兴受众群体的增长促进了通俗文化的传播”错误,原文是“这些因素都进一步促进了通俗文化的传播”,可知不只是市民阶层这一新兴受众群体的增长才促进了通俗文化的传播,还有士大夫的变化;C项,根据原文可知是《水浒传》的商业出版成功才刺激了同类小说的创作;D项,“普通市民阶层逐渐取代文人士大夫成为阅读的主体”分析错误,原文“普通市民阶层由此成为图书的受众”并无主体之意。
二、(2018·郑州二模)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题目。
“忘言得意”是玄学在认识方法上提出的一个主要观点,也是中国传统哲学的重要思维方式之一。玄学大家王弼在《老子指略》里说:“夫欲定物之本者,则虽近必自远以证其始。夫欲明物之所由者,则虽显而必自幽以叙其本。”这里的“本”“始”即他所谓无形无象、无称无名的“道”。郭象也同样强调,欲求圣人之道,不应停留在有形之“迹”上,而应当进而把握其“无迹”之“所以迹”。因此,“忘言得意”的实质,就是认识事物不要停留在迹象上,而要深入内部去把握其根本。就这方面而言,“忘言得意”反映了人们深化对宇宙、社会认识的要求。
对于“得意”,王弼认为要通过言象获得,而郭象不仅仅讲“寄言以出意”,还更多地强调通过“超言绝象”的“冥合”去获得。无论哪一种,都强调要充分发挥认识主体的能动作用,而“得意”之深浅,又与认识主体的素质有着密切的关系。就此而言,这种认识方法包含了由外而内、由内而外、得之于外、证之于内、内外合一、主客通明的过程。这也正是中国传统哲学思维方法中的一些最重要的特点。
“忘言得意”论不仅在中国传统哲学的思维方式上有着重要的意义,而且对中国传统文学艺术的创作论,尤其是欣赏论也有着巨大的影响。中国人最注重得意于言外,喜欢那些“意犹未尽”“韵味无穷”的文学艺术作品。对于只能就眼前呈现的形象来评论文学艺术的人,则认为他根本不够一个真正欣赏者的资格。苏轼就在一首论画诗中写道:“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赋诗必此诗,定非知诗人。”
中国这种传统的欣赏论,给文学艺术欣赏者带来了极大的自由。同一对象,不同的欣赏者从不同角度、以不同心情去欣赏,往往各有所得。即使是同一欣赏者,在不同的环境和心情下,对同一欣赏对象也往往有不同的体会。欣赏者可以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以至可以完全离开创作者的原意,体会出另一种新意来。
玄学的“忘言得意”论,无论在思维方式上,还是在文学艺术的欣赏上,都表现出一定的主观随意性。这从一方面来说,反映了中国传统思维方式缺乏精确性的弱点,然而从另一方面来说,却又反映了中国传统思维方式的主观能动性和灵活性,并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起到解放思想的作用。如玄学本身,即是借用这种思维方式,才把人们的思想从两汉今文经学的荒诞和古文经学的繁琐中解放出来,从而开创了一种简约而深邃的义理之学。宋明理学正是继承着这一方法而发展起来的。
(摘编自楼宇烈《玄学与中国传统哲学》)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B )
A.“忘言得意”是中国传统哲学的重要思维方式之一,也是一种简约而深邃的义理之学。
B.“忘言得意”中的“言”不仅可指语言,还可指形象,“意”则可理解为本质、韵味。
C.“忘言得意”论对中国传统文艺的创作者和欣赏者影响巨大,给他们带来了极大的自由。
D.“得意”的深浅,取决于认识主体素质的高低,这正是中国传统哲学思维的重要特点。
【解析】 A项,混淆概念。“也是一种简约而深邃的义理之学”错,从原文最后一句看出,“义理之学”跟“忘言得意”不是一个概念。C项,范围扩大。原文只说到“忘言得意”论“给文学艺术欣赏者带来了极大的自由”,未提及给“创作者”也带来了“极大的自由”。D项,曲解文意。根据原文可知,“中国传统哲学思维的重要的特点”是指“由外而内、由内而外、得之于外、证之于内、内外合一、主客通明”,而不是该项所说的“‘得意’的深浅,取决于认识主体素质的高低”。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B )
A.文章引述的王弼、郭象有关“本”“始”“迹”“所以迹”的观点,是揭示“忘言得意”实质的依据。
B.文章引用苏轼论画诗中的句子,可直接证明中国人在艺术欣赏中有注重得意于言外的特点。
C.对于“忘言得意”论在思维方式和文艺欣赏上表现出的主观随意性,文章辩证分析,指出利弊。
D.文章先论述“忘言得意”作为认识方法的意义,再论述“忘言得意”对文艺欣赏的影响,最后总结。
【解析】 “可直接证明……”理解错误。“可直接证明”的应是“只能就眼前呈现的形象来评论文学艺术的人……根本不够一个真正欣赏者的资格”。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C )
A.根据王弼的思想,如果仅仅着眼于事物的“近”“显”之处,就无法把握事物的根本。
B.对如何才能“得意”,王弼与郭象看法有所不同,但都强调发挥认识主体的能动作用。
C.欣赏作品时,欣赏者的体会若与创作者的意图完全不同,就会更有新意和价值。
D.若不借用“忘言得意”的思维方式,玄学就很难把人们的思想从两汉经学中解放出来。
【解析】 无中生有。从原文中推不出“……就会更有新意和价值”这一结论。
论述类文本阅读 巩固练(二)
一、(2018·安庆二模)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题目。
在率先掌握铜冶炼技术之后,华夏民族逐渐发展出闪烁着民族文化精神和鲜明美学特质的金属艺术。金属艺术熔炼着民族历史。《左传》记述,夏朝君主夏启令九州牧贡献青铜铸鼎,刻以各州形胜之地和奇异之物,以一鼎象征一州,于是九州定鼎成为夏王问鼎天下的标志。金属艺术凝聚着技术进步。汉代长信宫灯不仅外观精美雅致,更是一件科学性、艺术性与实用性高度结合的艺术作品:灯壁可开合转向,以调节灯光的强弱和方向;灯烟经执灯宫女铜像右臂进入中空的体内,再进入盛水的灯座中,避免污染空气。精美绝伦的制作工艺和巧妙独特的艺术构思令人叹为观止。金属艺术也承载着文化交流。唐代鎏金舞马衔杯银壶就是不同民族文化交融的物证。汉代丝绸之路带来中亚和西亚的金银器加工技术,与中原的技法交流融合,在唐代达到新的高度。得益于精湛的揲探技法,银壶上骏马的细节才能表现清晰,口鼻眼的轮廓、躯干的肌肉线条都历历可见,形象呼之欲出。而皮囊形的壶身,显然是借鉴了游牧民族的器物形制。能工巧匠们萃取了各民族的艺术精华,创造出国宝级艺术珍品。
随着时间推移和社会发展,我国古代金属艺术的工艺技巧日趋精湛,作品更加注重装饰性,强调复杂的手工技法,艺术风格越来越华丽繁复。加之金属属于贵重材质,特别是黄金和白银是古代稀有的材料,用金银等加工制成的金属艺术品,更是华美珍贵的质料与精致繁复的技艺的结晶,具有市场和艺术的双重价值。工业革命的兴起推动世界的现代化进程,科技的飞速进步、机械化大生产的普及使得各类金属制品进入寻常百姓家,通信的发达和国际交往的频繁使得东西方艺术风格交流碰撞,追求简洁、几何化的现代审美风格逐渐风靡。而对于传统手工艺价值的反思和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也随之兴起,当代金属艺术在手工艺与机械工艺的碰撞之下应运而生。
当代金属艺术一方面重视体现传统手工艺的审美价值,强调与自然的和谐、对非完美的宽容、对过程的展示和对感性的释放;另一方面不断汲取机械工艺的优长,将新材料、新技术引入金属艺术创作,使金属艺术创作的材质从传统拓展到各类合金乃至综合材料,金属艺术工艺从传统发展到先进机械工艺乃至3D打印等。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当代金属艺术上承民族传统工艺的精神,下启独立审美表达、先进工艺技术与国际融合创新的未来。
(节选自王晓听《熔古铸今话金工》,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C )
A.夏启命令九州牧贡献青铜铸鼎,于是一鼎象征九州就成为夏王统治天下的标志。
B.汉代长信宫灯外观精美雅致,它的制作工艺和独特艺术构思至今仍然无法企及。
C.唐代鎏金舞马衔杯银壶萃取各个民族的艺术精华,它属于我国国宝级艺术珍品。
D.古代只有用金银加工制成的艺术品,才算质料华美珍贵与技艺精致繁复的结晶。
【解析】 A项,偷换概念,用“一鼎象征九州”偷换了原文“以一鼎象征一州,九州定鼎”。B项,曲解文意,原文“令人叹为观止”曲解为“至今仍然无法企及”。D项,改变范围,原文“用金银等”缩小为“只有用金银”。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D )
A.文章阐明了金属艺术发展意义,即熔炼民族历史、凝聚技术进步与承载文化交流。
B.文章概括了我国古代金属艺术特征,指出工业革命兴起促进当代金属艺术的诞生。
C.文章分析了当代金属艺术的两大特征,既体现传统工艺价值又汲取机械工艺优长。
D.文章先举例论证,继而对比论述古今金属艺术,最后进一步地论述当代金属艺术。
【解析】 错在“继而对比论述古今金属艺术”,论述我国古代金属艺术的特点与论述当代金属艺术产生的原因,不构成对比关系。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D )
A.如果没有率先掌握铜冶炼技术,华夏民族发展独特的金属艺术就失去源头。
B.如果没有丝绸之路带来文化交流融合,唐代金属艺术就很难达到新的高度。
C.我国古代金属艺术追求作品装饰性与技法复杂精湛,所以风格愈趋华丽繁复。
D.当代金属艺术创作只因引入新材料与新技术,所以其发展突破了传统限制。
【解析】 错在“只因”缩小范围,突破传统的原因不仅仅是“引入新材料与新技术”。
二、(2018·上饶二模)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题目。
在早期儒家思想中,诚、信确实是两个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概念。联系在于,作为伦理道德范畴,两者内容基本相同,可以通用;区别在于,诚是一个形而上的本体范畴,信仅仅是形而下的实践概念。自孟子始,把信与诚结合在一起,这对信概念的发展完善起到了重要作用。诚是信的灵魂,信的行为因诚而立。诚与信,是天道与人性的关系。诚反映客观世界的本真状态,是自然法则;信反映社会交往的基本要求,是做人的准则。
信是平等主体之间处理相互关系的道德原则。尽管人伦之中不平等关系居多,但在人们的社会生活实践中,无论是熟人社会还是陌生人社会,都是平等交往的关系居多数,因而信对于人生更重要,具有广泛而现实的意义。儒家之信所蕴含的平等价值,对于现代社会而言,仍然有着借鉴指导意义。现代社会是民主政治,强调权利平等;现代社会是市场经济,强调交易平等;现代社会是法治社会,强调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无怪乎,近代革命先驱谭嗣同虽然主张整体废除三纲五伦,却强调要保留朋友一伦。在他看来,“五伦中于人生最无弊而有益,无纤毫之苦,有淡水之乐,其为朋友乎!”保留朋友一伦的意义在于“一曰‘平等’,二曰‘自由’,三曰‘节宣惟意’。总括其意,曰不失自主之权而已矣”。
每个人的人生都会经常遇到如何立身处世的问题,信是人生立身处世之基,人而无信,则寸步难行,孔子说:“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车兒,小车无辄,其何以行之哉?”儒家运用信的概念于政治领域,主要是为统治者获得民心提供警示。我国传统政治伦理一直强调“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诚信是治国安邦的基本要求,诚信与礼义合治国家,不仅可以赢得本国百姓的民心,而且可以使其他国家的老百姓慕名而归。
先秦诸子百家都关心和认同信的观念,儒家关切尤甚。信是儒家重要的思想范畴,构成传统伦理道德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中国人道德品质和人格塑造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传统社会能够基本做到和谐相处、交易有序、守望互助、团结友爱,都受赐于儒家之信的观照和浸润。信不仅是传统社会坚守的伦理准则,更是现代社会不可或缺的行为规范,是全世界都能够接受和必须遵守的最低限度的伦理道德原则。
(摘编自夏海《儒家之信所蕴含的现代意义》)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D )
A.诚是自然法则,信是做人的准则,所以诚与信,是天道与人性的关系。
B.儒家之信所蕴含的平等价值,实质上就是强调民主法治,权利人人平等。
C.儒家把信运用于政治领域,是为统治阶级的服务,并没有考虑百姓的利益。
D.信作为一种道德规范,受到了普遍的认同,对现代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解析】 A项,强加因果,诚与信是互为表里的关系。原文“诚反映客观世界的本真状态,是自然法则;信反映社会交往的基本要求,是做人的准则”是对“诚与信,是天道与人性的关系”的诠释。B项,“民主法治,权利人人平等”是现代社会强调的,并非“儒家之信所蕴含的平等价值的实质”。C项,“并没有考虑百姓的利益”说法绝对,原文“主要是为统治者获得民心提供警示”“可以赢得本国百姓的民心”。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B )
A.文章开篇把“诚”和“信“两个概念做了比较,阐明了两者辩证统一的关系。
B.文章用谭嗣同的例子是为了论证五伦之中以不平等关系居多,但朋友一伦是平等的。
C.文章第三段分别从信是立身处世之基和信是治国安邦之道两个角度阐述了信的意义。
D.文章使用了比较论证、引用论证、举例论证等多种方法,增强了论证的说服力。
【解析】 用谭嗣同的例子是为了论证儒家之信所蕴含的平等价值对于现代社会仍然有着借鉴指导意义。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C )
A.在早期儒家思想中,“诚”和“信”是两个意义高度重叠又有一定区别的概念。
B.信是任何一种社会都必需的道德原则,人如果没有信,则难以立足于世。
C.诚信治国,统治者首先要做到讲信用、守信诺,这样就可以赢得百姓的心。
D.儒家之信是传统社会基本能够和谐相处、交易有序、守望互助、团结友爱的前提。
【解析】 说法绝对。原文是“诚信是治国安邦的基本要求”,把“诚信与礼义合治国家”,才“可以赢得本国百姓的民心,而且可以使其他国家的老百姓慕名而归”。
 文学类文本阅读
专题1 小说阅读
2018年全国卷对小说的考查一般是3道题(一道选择题,两道简答题),赋分15分。选择题,一般为四选一的形式,内容丰富多彩,包括人物性格和心理分析、故事情节作用分析、细节描写的作用分析、表现手法作用分析、小说主题概括和审美取向分析、语言风格赏析等;简答题,人物形象分析是历年必考题,其次是某种物象在文中的作用分析,其他还有细节作用、线索作用的分析等;探究题,主要是探究结构技巧,某个情节的作用,还有探究人物形象。
D 
一、线性简图
提要钩玄,连点成线。在阅读的时候,逐段提取小说的主要内容,用线性流程的方式串联起来。如:
标题——段意1——段意2——(……)——末段——中心。
需要说明的是:(1)逐段为主,跨段为辅;(2)不求标准,只求方便理解;(3)后期可据需调整、补充;(4)有时可能考虑背景;(5)中心(容易的、明显的,先写出;隐藏的、难度大的,据后面问题需要再补);(6)竖式、横式,凭个人习惯。
线性,能更直观、醒目地凸显内容前后关联,方便阅读与解题。概要过程中,标记文中情感或观点倾向明显的词句,甚至可以只用一些简写词语。
线性简图实际就是梳理概括情节。情节是构成小说的基本要素,人物、环境都以情节为依托,靠情节来串联,所以用线性简图来浓缩、把握情节是阅读小说的基础、起点。因情节关联的内容较多,牵涉的范围较广,往往成为命题者关注的重点。当然也该成为我们备考的重点。
二、问题定位
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区域定位,确定所提问题在文章与线性简图中的位置,明确分析的起点。二是知识定位,确定考查的是什么知识(也就是考点),适当展开回忆,借理论知识来指导思维与答题的方向。一旦明确了考点,怎么答题,一般有几个要点等立刻会清晰起来,组织答案时只是把理论具体化。
三、瞻前顾后
就是立足问题的位置,在线性简图上由近到远,或者由前往后,联系标题、不同的段落、中心,来参照,来细化,来助解。每联系一次,参照的语境、对象变化一次,可能就是一个答案的要点,一个得分点!
如果说语境方面的“前”“后”是文本空间的话,那么,还要协调好时间上的三个“前后”——要关注“三人”:命题者、作者、阅卷者。
1.关注命题者——审清指令
(1)问题的题干:答题角度、范围等。
(2)分值的提示(分值与要点个数有一定的关系)。
2.关注作者——读懂文章
在指令的指示下,有目的、有选择地精读文章。理材料,寻文脉,品语言,辨技法,明含意等。
3.关注阅卷者——精准作答
(1)条理意识,采点答题。
(2)精准意识,挖深吃透(依问作答,原文优先)。
(3)专业意识,术语、模式。
(4)规范意识,书写工整。
D 
真题文本
有效信息
(2018· 全国新课标卷Ⅰ)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赵一曼女士
阿 成
①伪满时期的哈尔滨市立医院,如今仍是医院。后来得知赵一曼女士曾在这里住过院,我便翻阅了她的一些资料。
②赵一曼女士,是一个略显瘦秀且成熟的女性。在她身上弥漫着拔俗的文人气质和职业军人的冷峻。在任何地方,你都能看出她有别于他人的风度。
③赵一曼女士率领的抗联活动在小兴安岭的崇山峻岭中,那儿能够听到来自坡镇的钟声,冬夜里,钟声会传得很远很远。钟声里,抗联的兵士在森林里烤火,烤野味儿,或者唱着“火烤胸前暖,风吹背后寒……战士们哟”……这些都给躺在病床上的赵一曼女士留下清晰回忆。④赵一曼女士单独一间病房,由警察昼夜看守。
一、线性简图
通过勾画重要语句,理清小说的故事情节
赵一曼形象(①~②)——赵一曼被捕(③~⑧)——疗伤、逃走及最后牺牲(⑨~)——赵一曼被枪杀前的遗书(~)
⑤ 白色的小柜上有一个玻璃花瓶,里面插着丁香花。赵一曼女士喜欢丁香花。这束丁香花,是女护士韩勇义折来摆放在那里的。听说,丁香花现在已经成为这座城市的“市花”了。
⑥她是在山区中了日军的子弹后被捕的。滨江省警务厅的大野泰治对赵一曼女士进行了严刑拷问,始终没有得到有价值的回答,他觉得很没面子。
⑦大野泰治在向上司呈送的审讯报告上写道:
⑧赵一曼是中国共产党珠河县委委员,在该党工作上有与赵尚志同等的权力。她是北满共产党的重要干部,通过对此人的严厉审讯,有可能澄清中共与苏联的关系。
⑨1936年初,赵一曼女士以假名“王氏”被送到医院监禁治疗。
⑩《滨江省警务厅关于赵一曼的情况》扼要地介绍了赵一曼女士从市立医院逃走和被害的情况。
?赵一曼女士是在6月28日逃走的。夜里,看守董宪勋在他叔叔的协助下,将赵一曼抬出医院的后门。一辆雇好的出租车已等在那里。几个人上了车,车立刻就开走了。出租车开到文庙屠宰场的后面,韩勇义早就等候在那里,扶着赵一曼女士上了雇好的轿子,大家立刻向宾县方向逃去。
?赵一曼女士住院期间,发现警士董宪勋似乎可以争取。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分析,她觉得有把握去试一试。
?她躺在病床上,和蔼地问董警士:“董先生,您一个月的薪俸是多少?”
?董警士显得有些忸怩,“十多块钱吧……”
?赵一曼女士遺憾地笑了,说:“真没有想到,薪俸会这样少。”
?董警士更加忸怩了。
?赵一曼女士神情端庄地说:“七尺男儿,为着区区十几块钱,甘为日本人役使,不是太愚蠢了吗?”
?董警士无法再正视这位成熟女性的眼睛了,只是哆哆嗦嗦给自己点了一颗烟。
?此后,赵一曼女士经常与董警士聊抗联的战斗和生活,聊小兴安岭的风光,飞鸟走兽,她用通俗的、有吸引力的小说体记述日军侵略东北的罪行,写在包药的纸上,董警士对这些纸片很有兴趣,以为这是赵一曼女士记述的一些资料,并不知道是专门写给他看的。看了这些记述,董警士非常向往“山区生活”,愿意救赵一曼女士出去,和她一道上山。
?赵一曼女士对董警士的争取,共用了20天时间。
对女护士韩勇义,赵一曼女士采取的则是“女人对女人”的攻心术。
半年多的相处,使韩勇义对赵一曼女士十分信赖。她讲述了自己幼年丧母、恋爱不幸、工作受欺负,等等。赵一曼女士向她讲述自己和其他女战士在抗日队伍中的生活,有趣的、欢乐的生活。语调是深情的、甜蜜的。
韩护士真诚地问:“如果中国实现了共产主义,我应当是什么样的地位呢? ”
赵一曼女士说:“你到了山区,一切都能明白了。”
南岗警察署在赵一曼女士逃走后,马上开车去追。
追到阿什河以东20多公里的地方,发现了赵一曼、韩勇义、董宪勋及他的叔父,将他们逮捕。
赵一曼女士淡淡地笑了。
赵一曼女士是在珠河县被日本宪兵枪杀的。
那个地方我去过,有一座纪念碑。环境十分幽静,周围种植着一些松树。
我去的时候,在那里遇到一位年迈的老人,他指着石碑说,赵一曼?我说,对,赵一曼。
赵一曼被枪杀前,写了一份遗书:
宁儿:
母亲对于你没有能尽到教育的责任,实在是遗憾的事情。
母亲因为坚决地做了反满抗日的斗争,今天已经到了牺牲的前夕了。
母亲和你在生前是永久没有再见的机会了。希望你,宁儿啊!赶快成人,来安慰你地下的母亲!我最亲爱的孩子啊!母亲不用千言万语来教育你,就用实行来教育你。
在你长大成人之后,希望不要忘记你的母亲是为国而牺牲的!
一九三六年八月二日
(有删改)
二、问题定位
定向阅读,带着问题去读、去思。要在线性简图的指引下确定文字区间,进行文字检索或提取。
1.(1)A项,信息区间在第①~段,提取关键词“成熟”“气质”“冷峻”“风度”。
(2)B项,信息区间在第⑧段,提取关键词“权力”“重要干部”“严厉审讯”“澄清”。
(3)C项,信息区间在第段,提取关键词“ 赵一曼?”“赵一曼。”。
(4)D项,信息区间在?~段,提取关键词“似乎可以争取”“试一试”“遗憾地笑了”“小说体”“攻心术”“淡淡地笑了”。
2.先信息定位,回忆相关理论知识。
小说第③~段集中写到“拔俗的文人气质和职业军人的冷峻”,提取关键词“清晰回忆”“丁香花”“始终没有得到”“遗书”“反满抗日”。然后瞻前顾后去理解,结合赵一曼的言行举止去分析概括。
3.结合线性简图发现,相关文字区间在全文。明确历史与现实交织穿插,①~凸现明显。本题的分析,要结合线性简图,在人物、情节、主题方面寻找。
三、使用原则
依据线性简图检索信息的方式有两种,一种比较机械,遵循线性简图的流程顺序,从前到后,逐一检索,寻找相似、相关的信息;另一种比较灵活,从近到远——可以是语句信息空间位置上的远近,也可以是意义联系上的远近;打乱了线性简图的流程。建议从第一种方式练起,这样不容易遗漏答案的要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B )
A.小说以“赵一曼女士”为题,不同于以往烈士、同志、英雄等惯常用法,称谓的陌生化既表达了对主人公的尊敬之意,又引起了读者的注意。
B.“通过对此人的严厉审讯,有可能澄清中共与苏联的关系”,这既是大野泰治向上级提出的建议,也暗示他已从赵一曼那里得到有价值的回答。
C.“他指着石碑说,赵一曼?我说,对,赵一曼。”两个陌生人之间有意无意的搭讪,看似闲笔,实则很有用心,说明赵一曼仍活在人们的记忆里。
D.医院是“我”与赵一曼的连接点,小说由此切入主人公监禁期间鲜为人知的特殊生活经历,在跨越时空的精神对话中再现了赵一曼的英雄本色。
【考点定位】 本题考查考生对文章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的能力,能力层级为C(分析综合)和D(鉴赏评价)。
【解析】 A项,是对小说标题含义及作用的诠释,与小说内容契合;B项“也暗示他已经从赵一曼那里得到有价值的回答”错,是小说中大野泰治在给上司的报告中,陈述的一种假设:如果赵一曼女士投降,产生的影响,“暗示”一说无中生有;C项是对小说收束段相关情节作用的诠释,言浅意深,纸短情长,与小说内容吻合;D项,是对小说环境中典型场景作用的阐释,有利于表现小说特有的穿越时空的“精神对话”,分析正确。
2.小说中说赵一曼“身弥漫着拔俗的文人气质和职业军人的冷峻”,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6分)
【答案】 ①文人的气质,喜欢丁香花,情趣不俗;时常深情、甜蜜地回忆战斗生活,文雅浪漫;用大意与真情感化青年,智慧过人;②军人的冷峻:遭严刑拷打而不屈服,意志坚定;笑对即将到来的死亡,从容淡定;充满母爱而又不忘大意,理智沉稳。
【考点定位】 本题考查鉴赏作品形象的能力,能力层级为D(鉴赏评价)。
【解析】 题干给出了概括的两个角度:“拔俗的文人气质”和“职业军人的冷峻”。解答此题,要首先从文中找出哪些地方体现着这两个性格特征,然后分点分析即可。如“拔俗”的文人气质,她对丁香的喜爱,她用温情和诗意的语言文字感化护士韩勇义和董警士,使他们了解民族大义,投身到抗日运动之中。“职业军人的冷峻”,如她在敌人的严刑之下毫不屈服,面对死神“淡淡地笑了”,表现了他的凛然大义和从容淡定;在对儿子的教导上,充满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气节。
3.小说中历史与现实交织穿插,这种叙述方式有哪些好处?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6分)
【答案】 ①既能表现现当代人对赵一曼女士的尊敬之情,又能表现赵一曼精神的当下意义,使主题内蕴更深刻;②可以拉开时间距离,更加全面地认识英雄,使人物形象更加立体;③灵活使用文献档案,与小说叙述相互印证,使艺术描写更真实。
【考点定位】 本题考查分析作品的体裁特征和表现手法的能力,能力层级为C(分析综合)。
【解析】 题干已经明确了“历史和现实交织穿插”这一手法,因此,答题时首先要思考从“历史”的角度写的好处:真实、客观,能让人们理解英雄、敬仰英雄。从现实角度看历史,能让当今的人们铭记历史,凸显小说的现实意义。两者的交织穿插,利于灵活叙事,相互印证,体现艺术的真实。
[热点一] 客观题
小说阅读客观题涉及多个角度,既要考虑小说的情节、主题思想,也要考虑人物形象,还要考虑小说的多种表现手法的运用。小说阅读的客观题信息含量大,包含对小说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理解分析。
Z 
一、洞悉玄机
1.由题干“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或正确的)”可见,本题命题着眼于小说的“内容”和“艺术特色”,其中:
“内容”包含:
(1)人物的性格和心理的概括分析(人物);
(2)故事的情节概括及作用分析(情节);
(3)环境特点及环境作用分析(环境);
(4)小说主题概括和分析等(主题)。
“艺术特色”包含:
(1)刻画人物的手法;
(2)展开情节的手法;
(3)环境描写的手法;
(4)语言风格的赏析。
2.选项书写的格式是“引用+分析”或“引用+判断”,错误点常常在“分析”或“判断”。
3.ABCDE选项顺序和文章123……段落顺序大致对应,且以“分”—“ 总”顺序编写题目选项。
二、四个比对
对比故
事情节
一是看选项复述的小说情节、细节,与原文相比,有无“添枝加叶”(复述情节的过程中,故意添加小说情节里没有的内容)、“张冠李戴”(复述情节的过程中,把这个人物的想法、说法等,转嫁给另一个人物)、“强加因果”(分析情节、人物时,强加因果关系,或对原因、结果的分析不正确)等。
二是看选项分析的小说情节、细节的作用,与原文相比,有无“偏离创作意图”。
对比人
物个性
看选项概括的小说人物个性,与原文相比,有无“曲解人格”(概括人物性格时,或歪曲,或贬低,或拔高)等。
对比思
想意蕴
看选项分析的小说主旨、情节内涵、人物语言行为等,与原文相比,有无偏离作者的思想情感、歪曲作者的创作意图等。
对比艺
术手法
看选项分析的小说艺术特色,有无“手法误判”(错误地界定小说的表达方式、修辞手法、表现方法)、“效果误解”(对小说表达方式、修辞手法、表现方法追求的效果进行错误解读)等。
J 
(2018·新课标全国卷Ⅱ)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有声电影
老 舍
二姐还没看过有声电影。可是她已经有了一种理论。在没看见以前,先来一套说法,不独二姐如此;此之谓“知之为知之,不知为知之”也。她以为有声电影便是电机嗒嗒之声特别响亮而已。不然便是当电人——二姐管银幕上的英雄美人叫电人——互相巨吻的时候,台下鼓掌特别发狂,以成其“有声”。她确信这个,所以根本不想去看。
但据说有声电影是有说有笑而且有歌,她才想开开眼。恰巧打牌赢了钱,于是大请客。二姥姥三舅妈,四姨,小秃,小顺,四狗子,都在被请之列。
大家决定看午后两点半那一场,所以十二点动身也就行了。
到了十二点三刻谁也没动身。二姥姥找眼镜找了一刻来钟;确是不容易找,因为眼镜在她自己腰里带着呢。跟着就是三舅妈找钮子,翻了四只箱子也没找到,结果是换了件衣裳。四狗子洗脸又洗了一刻多钟,总算顺当。
出发了。走到巷口,一点名,小秃没影了。折回家里,找了半点多钟,没找着。大家决定不看电影了,找小秃更重要。把新衣裳全脱了,分头去找小秃。正在这个当儿,小秃回来了;原来他是跑在前面,而折回来找她们。好吧,再穿好衣裳走吧,反正巷外有的是洋车,耽误不了。
二姥姥给车价还按着老规矩,多一个铜子不给。这几年了,她不大出门,所以现在拉车的三毛两毛向她要,不是车价高了,是欺侮她年老走不动。她偏要走一个给他们瞧瞧。她确是有志向前迈步,不过脚是向前向后,连她自己也不准知道。四姨倒是能走,可惜为看电影特意换上高底鞋,似乎非扶着点什么不敢抬脚。她过去搀着二姥姥,要是跌倒的话,这二位一定是一齐倒下。
三点一刻到了电影院。电影已经开映。这当然是电影院不对;二姐实在觉得有骂一顿街的必要,可是没骂出来,她有时候也很能“文明”一气。
既来之则安之,打了票。一进门,小顺便不干了,黑的地方有红眼鬼,无论如何不能进去。二姥姥一看里面黑洞洞,以为天已经黑了,想起来睡觉的舒服;她主张带小顺回家。谁不知道二姥姥已经是土埋了半截的人,不看回有声电影,将来见阎王的时候要是盘问这一层呢?大家开了家庭会议。不行,二姥姥是不能走的。至于小顺,买几块糖好了,吃糖自然便看不见红眼鬼了。事情便这样解决了。四姨搀着二姥姥,三舅妈拉着小顺,二姐招呼着小秃和四狗子。看座的过来招待,可是大家各自为政的找座儿,忽前忽后,忽左忽右,离而复散,分而复合,主张不一,而又愿坐在一块儿。直落得二姐口干舌燥,二姥姥连喘带嗽,四狗子咆哮如雷,看座的满头是汗。观众们全忘了看电影,一齐恶声地“吃——”,但是压不下去二姐的指挥口令。二姐在公共场所说话特别响亮,要不怎样是“外场”人呢。
直到看座的电筒中的电已使净,大家才一狠心找到了座。不过,还不能忘了谦恭呀,况且是在公共场所。二姥姥年高有德,当然往里坐。可是四姨是姑奶奶呀;而二姐是姐姐兼主人;而三舅妈到底是媳妇;而小顺子等是孩子;一部伦理从何处说起?大家打架似的推让,把前后左右的观众都感化得直叫老天爷。好容易一齐坐下,可是糖还没买呢!二姐喊卖糖的,真喊得有劲,连卖票的都进来了,以为是卖糖的杀了人。
糖买过了,二姥姥想起一桩大事——还没咳嗽呢。二姥姥一阵咳嗽,惹起二姐的孝心,与四姨三舅妈说起二姥姥的后事来。老人家像二姥姥这样的,是不怕儿女当面讲论自己的后事,而且乐意参加些意见,如“别人都是小事,我就是要个金九连环。也别忘了糊一对童儿!”这一说起来,还有完吗?说也奇怪,越是在戏馆电影场里,家事越显着复杂。大家刚说到热闹的地方,忽,电灯亮了,人们全往外走。二姐喊卖瓜子的;说起家务要不吃瓜子便不够派儿。看座的过来了,“这场完了,晚场八点才开呢。”
只好走吧。一直到二姥姥睡了觉,二姐才想起问:“有声电影到底怎么说来着?”三舅妈想了想:“管它呢,反正我没听见。”还是四姨细心,说看见一个洋鬼子吸烟,还从鼻子里冒烟呢。“鼻子冒烟,和真的一样,你就说!”大家都赞叹不已。
(有删改)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S  
思考角度
文本对应
A.小说塑造了市井妇女的群像,同时对其中人物也分别作了较为精细的刻画,如“外场”人二姐、“特意换上高底鞋”的四姨、“不大出门”的二姥姥。
1.二姥姥三舅妈,四姨,小秃,小顺,四狗子,都在被请之列。
2.她确信这个,所以根本不想去看。
3.二姥姥找眼镜找了一刻来钟;确是不容易找,因为眼镜在她自己腰里带着呢。
4.四姨倒是能走,可惜为看电影特意换上高底鞋,似乎非扶着点什么不敢抬脚。
B.在公共场所电影院观看具有私密性的“电人巨吻”并发狂鼓掌,或是在这一场合大谈家事而心安理得,都是作者眼中当时社会生活的怪现象。
1.不然便是当电人——二姐管银幕上的英雄美人叫电人——互相巨吻的时候,台下鼓掌特别发狂,以成其“有声”。
2.说也奇怪,越是在戏馆电影场里,家事越显着复杂。大家刚说到热闹的地方,忽,电灯亮了,人们全往外走。
C.小说开头部分写二姐等人对有声电影无知,结尾写大家对有声电影“赞叹不已”,较为完整的描写了普通市民令人啼笑皆非的思想意识转变过程。
三舅妈想了想:“管它呢,反正我没听见。”还是四姨细心,说看见一个洋鬼子吸烟,还从鼻子里冒烟呢。
分析:小说没有写市民的“思想意识变化过程”,结尾的“赞叹不已”是随意的附和,不是对有声电影的真正认知。
D.小说标题为“有声电影”,既是指有声电影这一新奇事物,也可指二姐等人在电影院里一系列“有声”的喧哗表现,可谓一语双关。
1.但据说有声电影是有说有笑而且有歌,她才想开开眼。
2.大家打架似的推让,把前后左右的观众都感化得直叫老天爷。
Z  
C
G  
(2018· 福州期末)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题目。
城市鸟巢
黄学友
在金生居住的这座城市里,不用说找到一只鸟巢,就连一只在天空中飞翔的小鸟都很难看到。可金生却找到了一只鸟巢,还是在自己家的阳台上。
事情的经过是这样的。
这天是周六,金生一大早起床后,要到阳台上呼吸一些新鲜空气。刚踏上阳台,一只鸟就从某个角落“扑棱”一声飞向天空,在天空划了一道美丽的弧线后消失了。金生就在阳台上找那只鸟留下的蛛丝马迹。最后,他在阳台一角的一个瓷罐里找到了一只鸟巢。他为自己的发现感到兴奋。
他已经忘记了那只瓷罐是什么时候放到阳台角落里的。那是他的母亲来城里看他时,从乡下带来的,说是让他放在厨房里当盐缸用。可他觉得这只瓷罐太古老,又粗糙,与现时流行的用具格格不入,就随手把它放在了阳台的角落里,想不到它竟成了鸟儿的栖身之地。
金生再仔细去看瓷罐里的鸟巢,那巢穴编制的很牢也很密。它的外一层是用一些干枯的枝棒织成,里面铺满了松软的杂草。他抬起头望一眼这高楼林立的城市,心里想:“那只鸟是从什么地方衔来的这么多枯枝棒和杂草呢?”
金生还在鸟巢里发现了三颗鸟蛋,鸟蛋的壳上布满了美丽的花纹。他刚要用手去拿,却又马上停了下来。因为小时候他听人说过,遇见鸟窝如果动里面的鸟蛋,那鸟就永远不再回来了。他没有去动那些好看的鸟蛋,他希望那飞走了的鸟儿再回来,仍然把这里当作自己的家,尽快让那三颗鸟蛋孵出美丽的小鸟。
阳台上的鸟巢成了他的牵挂。他除了百般呵护外,还每天在阳台上撒一把小米,喂鸟儿。鸟儿不仅回到了鸟穴,住在了阳台上,还渐渐地与金生产生了感情,见到金生不再害怕,不再飞走。金生不断地走近鸟巢,仔细观察那三颗美丽的鸟蛋,盼他早一天孵化。终于有一天,那三颗鸟蛋变成了三只黄嘴鸟丫。小鸟刚刚睁开两只圆圆的小眼时,在巢穴里躁动不安地“喳喳”叫,像对这个世界充满了新奇。金生是一个业余摄影爱好者,自然想到了把这一景色摄入镜头,于是就跑回房间取来了照相机,把镜头对准了瓷罐。可他马上感觉到角度不对。因为鸟巢在瓷罐里,要想镜头对准鸟巢,还需走近瓷罐。角度选好了,这时大鸟嘴里也衔着一只小虫飞了回来,站在了瓷罐沿上,三只小鸟抬着头“喳喳”叫着抢要虫食。金生快速按下了快门,把这一精彩的时刻留在了相机里。
没多长时间,金生拍的照片获得了野生动物保护一等奖。
金生的照片获奖后,有不少人慕名来他家观看阳台上的鸟巢。这天来了一名参观者,是一位年逾花甲的老人,戴一副深度眼镜,脸上布满了沧桑。金生把他领到阳台上的鸟巢前时,他似乎对里面的小鸟并不感兴趣,而是用两只深邃的眼睛好奇地紧紧盯着瓷罐。他问:“这只瓷罐是从什么地方弄来的?”金生回答:“是我娘从乡下带来的。”那人刚要用手动那瓷罐,被金生阻拦了。于是那人就俯下身去仔细观看,甚至还边观看边环绕鸟巢转了几圈,然后站直了身说:“好东西,好东西啊!”金生不知他说的“好东西”是指小鸟?鸟巢?还是瓷罐?只是一脸茫然地站在那里。那人思忖片刻说:“你的这只瓷罐我买了。”金生先是一怔,然后摇了摇头。那人就打着手码说:“我出八万元。”金生又摇了摇头。那人咬咬牙说:“十万元怎么样,你该同意了吧?”金生还是摇了摇头,那人很惋惜地叹了一口气走了。那人走后,金生才知道那人是个古董商。他已看准装着鸟巢的瓷罐是一件稀有的古董。
后来又有人出高价来买金生阳台上那只瓷罐,依然都被金生拒绝了。金生不是嫌买家出的价格低,是为了那只鸟巢。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D )
A.“事情的经过是这样的”,这句话后四段属于补充的内容,交代了金生发现鸟巢的时间、地点和过程,也表现鸟巢出现的突然和不可思议。
B.从发现鸟巢到拒绝出售瓷罐,金生心理经历了变化过程:发现时的“兴奋”、细看时的“疑虑”、呵护时的“牵挂”、拒绝出售时的“珍惜”。
C.作者善于刻画人物特点,从动作、语言、神态、心理等角度描绘了金生从发现鸟巢到守护鸟巢的发展变化,人物形象渐趋饱满。
D.金生对古董商说的“好东西”感到茫然,是因为他们的价值取向不同:古董商重视的是瓷罐的经济价值,金生关注的是鸟巢的生态价值。
【解析】 金生对古董商说的“好东西”感到茫然,只是因为古董商语焉不详。最后金生坚决不卖瓷罐的情节,才能表明两人的价值取向不同。
2.作者不避其繁地描绘古董商试图购买瓷罐、与金生商讨的过程,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请简要说明。(6分)
【答案】 (1)使故事生出波澜,推动情节发展;(2)让金生在守护鸟巢与获取利益的冲突中坚定选择,使人物形象更鲜明生动;(3)使不同人物的价值观对比鲜明,进一步彰显主题。
【解析】 解答此题,可从小说的情节、人物形象、主题方面进行分析。在情节上,详细描写古董商试图购买瓷罐的情节,打破了之前金生呵护鸟巢的和谐平静,让故事陡生波澜,推动情节发展。在人物形象的塑造上,越是强调古董商想要购买瓷罐,越能突显出金生对鸟巢的呵护,体现金生在经济利益与守护鸟巢之间选择守护鸟巢的坚决。在小说主题上,详细描写这一过程,反映出两人不同的价值观,有利于在对比中突显小说主题。
3.“瓷罐“这个物象的选择体现作者的匠心,请结合作品加以分析。(6分)
【答案】 (1)内涵丰富。母亲从乡下带来的瓷罐,既是鸟儿安巢之处,也是人与鸟、人与人情感沟通的寄托物。(2)瓷罐与鸟巢共生,构成作品的线索,使情节更集中、紧凑。(3)围绕瓷罐的命运,不同的价值观发生碰撞,突出保护鸟儿、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主题。
【解析】 分析小说事物形象的作用,可从结构和内容两方面展开。结构上,以鸟巢所在之地形象存在的瓷罐是小说的线索,小说的情节均围绕这一物象展开。内容上,瓷罐具有丰富含义,它首先是鸟筑巢之所;其次,这一瓷罐寄托了鸟儿对金生的信任,金生对鸟儿的呵护,它是人和鸟之间情感沟通的象征;同时也是人与人价值观碰撞的体现,金生和古董商对瓷罐的态度体现出两人不同的价值观念,在对比中突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主题。
[热点二] 情节类
小说情节是指在小说提供的特定环境中,由于人物之间的相互关系、与环境间的矛盾冲突而产生的一系列生活事件发生、发展直至解决的整个过程。故事情节的巧妙安排对于刻画人物和表现主题有着重要意义。
Z 




设问
1.请梳理本文的脉络(情节)。
2.文中共写了哪几件事?请依次加以概括。
3.请概括小说中×××的变化历程。
审题
1.题干中有“情节”“脉络”“历程”等字样。
2.题干中有“概括”“梳理”等字样。
模式
1.时间顺序: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2.空间顺序:一个场面就是一个情节,场面变化,情节就变化
3.文章线索:事物线、情感线、对比线等。




设问
1.×××部分在人称运用上有什么特点?有何效果?
2.本文在叙述手法上有何特色?请赏析。
3.本文的故事情节是怎样展开的?
4.本文在构思上别具特色,请赏析。
审题
题干中有“线索”“叙述”“情节展开”“构思”“布局”等字样。
模式
1.明确指出使用了哪种手法。
2.结合文本简要分析这种手法是如何运用的。
3.指出使用这种手法所达到的艺术效果。




设问
1.文中的×××情景在小说中起到什么作用?
2.某段写的××事物、人物在小说中有什么作用?
3.小说情节安排很有特色,请结合相关情节作简要分析。
审题
1.题干中有××情节(情景、段、开头、结尾等)字样。
2.题干中有“作用”“意义”“效果”等字样。
模式
×××情节(事物)在文中有……作用,突出了……,表现了……




设问
1. 小说为什么要以……结尾?(结尾这样安排有何作用?)谈谈你的看法。
2.探究结尾的意蕴(特点和艺术效果)。
3.×××情节中,作者使用了“欧·亨利笔法”,试作简要分析。
审题
1.审清是单一问还是综合问。单一问:只问结尾段的含意,或对表现人物或情节的作用。综合问:笼统地问结尾在文中的作用。
2.审清题型。有分析题,如设问方式③;有探究题,如设问方式①②。
模式
情节作用+结构作用+表现人物作用
1.点明情节特点,如戛然而止,出人意料却合乎情理,补充情节等。
2.点明结构作用,如呼应上文,结构完整。
3.点明人物作用,如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鲜明。
4.点明主旨、情感作用,如深化主旨,加深情感。个别还能引起读者深思,令人感到回味悠长等。
J 
(2017·新课标全国卷Ⅰ)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天 嚣
赵长天
风,像浪一样,梗着头向钢架房冲撞。钢架房,便发疟疾般地一阵阵战栗、摇晃,像是随时都要散架。
渴!难忍难挨的渴,使人的思想退化得十分简单、十分原始。欲望,分解成最简单的元素:水!只要有一杯水,哪怕半杯,不,一口也好哇!
空气失去了气体的性质,像液体,厚重而凝滞。粉尘,被风化成的极细极小的砂粒,从昏天黑地的旷野钻入小屋,在人的五脏六腑间自由遨游。它无情地和人体争夺着仅有的一点水分。
他躺着,喉头有梗阻感,他怀疑粉尘已经在食道结成硬块。会不会引起别的疾病,比如矽肺?但他懒得想下去。疾病的威胁,似乎已退得十分遥远。
他闭上眼,调整头部姿势,让左耳朵不受任何阻碍,他左耳听力比右耳强。
风声。丝毫没有减弱的趋势。
他仍然充满希望地倾听。
基地首长一定牵挂着这支小试验队,但无能为力。远隔一百公里,运水车不能出动,直升机无法起飞,在狂虐的大自然面前,人暂时还只能居于屈从的地位。
他不想再费劲去听了。目前最明智的,也许就是进入半昏迷状态,减少消耗,最大限度地保存体力。
于是,这间屋子,便沉入无生命状态……
忽然,处于混沌状态的他,像被雷电击中,浑身一震。一种声音!他转过头。他相信左耳的听觉,没错,滤去风声、沙声、钢架呻吟声、铁皮震颤声,还有一种虽然微弱,却执着,并带节奏的敲击声。
“有人敲门!”他喊起来。
遭雷击了,都遭雷击了,一个个全从床上跳起,跌跌撞撞,竟全扑到门口。
真真切切,有人敲门。谁?当然不可能是运水车,运水车会揿喇叭。微弱的敲门声已经明白无误地告诉大家:不是来救他们的天神,而是需要他们援救的弱者。
人的生命力,也许是最尖端的科研项目,远比上天的导弹玄秘。如果破门而入的是一队救援大军,屋里这几个人准兴奋得瘫倒在地。而此刻,个个都像喝足了人参汤。
“桌子上有资料没有?当心被风卷出去!”
“门别开得太大!”
“找根棍子撑住!”
每个人都找到了合适的位置,摆好了下死力的姿势。
他朝后看看。“开啦!”撤掉顶门棍,他慢慢移动门闩。
门闩吱吱叫着,痛苦地撤离自己的岗位。当门闩终于脱离了销眼,那门,便呼地弹开来,紧接着,从门外滚进灰扑扑一团什么东西和打得脸生疼的沙砾石块,屋里霎时一片混乱,像回到神话中的史前状态。
“快,关门!”他喊,却喊不出声。但不用喊,谁都调动了每个细胞的力量。
门终于关上了。一伙人,都顺门板滑到地上,瘫成一堆稀泥。
谁也不作声。谁也不想动。直到桌上亮起一盏暗淡的马灯,大家才记起滚进来的那团灰扑扑的东西。
是个人。马灯就是这人点亮的。穿着毡袍,说着谁也听不懂的蒙语。他知道别人听不懂,所以不多说,便动手解皮口袋。
西瓜!从皮口袋里滚出来的,竟是大西瓜!绿生生,油津津,像是刚从藤上摘下,有一只还带着一片叶儿呢!
戈壁滩有好西瓜,西瓜能一直吃到冬天,这不稀罕。稀罕的是现在,当一口水都成了奢侈品的时候,谁还敢想西瓜!
蒙古族同胞利索地剖开西瓜。红红的汁水,顺着刀把滴滴嗒嗒淌,馋人极了!
应该是平生吃过的最甜最美的西瓜,但谁也说不出味来,谁都不知道,那几块西瓜是怎么落进肚子里去的。
至于送瓜人是怎么冲破风沙,奇迹般地来到这里,最终也没弄清,因为谁也听不懂蒙语。只好让它成为一个美好的谜,永久地留在记忆中。
(有删改)
小说以“渴”为中心谋篇布局,这有什么好处?请简要说明。(5分)
S  
思考角度
文本对应
情节
“渴”作为线索,贯穿小说的始终,使情节更简洁明了。
形象
“渴”能集中表现队员在困境中的状态和感受,在这样的困境中,他们竟调动所有能力开门救助敲门人,表现了乐于助人的品质。
主题
更好地突出“帮助别人,也是帮忙自己”“各民族一家亲”的主旨。
Z  
①省去许多不必要的叙述交代,使情节更简洁;②集中描写人物在特定环境下的状态与感受,使主题更突出。
G  
(2018·清远期末)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题目。
补 课
聂连新
物理老师聂志刚准备利用双休日为班上的几个后进生补补课,没想到前脚刚跨进教室,后脚就被老婆桂花拽住了:“都什么时节了,人家的豆种早发芽破土了,咱家的地还没翻身。天气预报说了,明天有小到中雨,要是天黑以前没把三厢地翻完,你莫想进俺个家门。”不由分说,桂花粗壮有力的大手抓住聂志刚的肩膀就往外拖。聂志刚推了推眼镜,回头对着教室喊:“先回去吧,看情况今天是补不成了,下个星期再来,先回去吧。”
农村教师就是这样的,一会儿教室讲台,一会儿田间地头,一会儿西装笔挺,一会儿赤膊挑粪。不过打聂志刚调到毕业班后,就一门心思扑在教学上,很少过问家务事了。桂花上要侍候七十多岁的婆婆,下要照顾两个年幼的娃子,里里外外忙得也确实不易。
回到家里,聂志刚顾不得换件衣服,掮了把锄头就出了屋门。时令已是清明过后了,金黄的油菜花开得满坡都是,成群的蜜蜂在花朵间随意翻飞,和煦的阳光照得人直想打盹,两个歇脚的挑夫坐在草垛上点火抽烟,好一幅田园风光图啊!聂志刚走在地间的小路上,头一次觉得亲近大自然的感觉是这样爽,难怪晋代诗人陶潜弃官归田,过得悠然自得无比惬意。
也不知道是什么原因,聂志刚今天浑身是使不完的劲,锄头在他手里就像握着根拐杖,下锄、掀土、磕碎,似乎都不用费力气。两个时辰不到,三厢地就给他翻得只剩下晒席那么大一片了。照这样的进度,在天黑之前完成桂花指定的任务是不成问题的,甚至可以收个早工,舒舒服服地洗个热水澡,说不定还可以完成下星期的讲义呢。想着这些,聂志刚就嘻嘻地笑了。
吃中午饭的时候,桂花给他又是端水,又是递毛巾,又是拍打身上的碎土。桌子上也特别的丰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