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麓版九下历史 第30课 经济大危机和罗斯福新政 课件 (共32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岳麓版九下历史 第30课 经济大危机和罗斯福新政 课件 (共32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7.9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岳麓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8-11-30 14:20:5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30课 经济大危机和罗斯福新政

新课探究
1.1924—1929年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繁荣”
柯立芝总统时期
(1923—1929年)出现了“柯立芝繁荣”。大规模标准化的生产方式渗透到无线电产品、电冰箱、吸尘器等消费品的生产中,这些产品的低廉价格使得它们能够进入寻常百姓家,美国在西方各国中率先迎来大众消费的曙光。
柯立芝总统
20世纪20年代繁荣时期的美国汽车长龙
新课探究
2.经济危机的爆发
(1)爆发标志:
1929年10月24日,美国纽约证券交易所股票崩溃
(2)原因:繁荣背后潜藏着许多矛盾
(3)特点:波及范围广、持续时间长、破坏性大
(4)影响:严重的经济危机引起政治危机
根本原因:生产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私有制之间的矛盾;
直接原因:生产与消费的矛盾;
新课探究
  1929年初,新总统胡佛在就职演说中宣称:“我们对国家的未来毫不忧虑,它光辉灿烂,充满希望。”
  然而,好景不长,随着1929年10月24日华尔街股票市场的崩溃,危机首先在美国爆发了。胡佛总统基本延续传统的自由放任政策,使得经济危机迟迟得不到解决。
美国总统胡佛
新课探究
1929年10月24日,美国纽约证券交易所股票崩溃,这一天被称为“黑色星期四”。
黑色星期四的华尔街
新课探究
1929年10月29日上午的纽约股票交易所
新课探究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特点及其表现:
新课探究
经济危机的影响:经济危机引发了政治危机,社会动荡,矛盾尖锐,示威游行、罢工斗争不断,资本主义民主制度被推到了崩溃的边缘。
特点 表现
波及范围广 迅速扩展到整个资本主义世界,涉及农业、金融、商业、工业等各个领域。
持续时间长 长达4年(1929年--1933年)
破坏性大 资本主义世界工业产量1933年比1929年下降44﹪,国际贸易额下降60﹪以上,大批银行倒闭。
1929—1933年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危机情况表
新课探究
项目 美国 德国 英国 法国 日本 世界
外贸缩减 46.2﹪ 40.6﹪ 28.4﹪ 16.5﹪ 8.4﹪ 1/3
工业下降 70﹪ 69.1﹪ 50﹪ 48﹪ 50﹪ 2/3
失业人数 1700万 476万 近300万 85万 300万 近3000万
美国爆发经济危机人们排起长队领救济金
新课探究
无家可归的人
失业者搭建的简陋棚屋(1931年)
新课探究
英国失业者街头求职
在工作介绍所外等待的英国失业者
1、当时社会制度决定过剩产品不可能无偿分配给劳动人民;
2、产品过剩只是相对的;
3、资本家为追求高利润,盲目扩大生产,压低工人工资,劳动人民购买力低下
新课探究
工人砸碎工厂的玻璃
新课探究
1.背景:经济危机严重,罗斯福就任美国总统,推行“新政”。
2.“新政”的手段和目的:
用国家干预经济的办法使经济尽快复苏


新课探究
罗斯福
(1882—1945年)
3.“新政”的内容:
新课探究
罗斯福新政主要内容
新课探究
项目 主 要 内 容 效 果
财政方面 改革银行制度,通过《紧急银行法案》,恢复银行信用。   银行复兴,存款迅速增加。
农业方面 整顿农业,限制主要农产品的生产,销毁过剩农产品,由政府给予农场主补偿。 农产品生产得到控制,农业开始恢复。
工业方面 调整工业(是新政的中心措施),通过《工业复兴法》,制定公平经营规章。 加强政府对工业生产的控制,缓和了阶级矛盾。
就业方面 以工代赠,兴建公共工程,政府组织筑路、造林、水利等工程。 增加就业机会,提高生产和消费能力。
社会保障领域 创立全国性的养老制度和失业保险体制,资金由政府、雇员和资方三方负担。 缓和了社会矛盾。
罗斯福在签署文件
罗斯福在发表讲话

  1933年3月12日,罗斯福通过无线电广播发表“炉边谈话”,向公众解释关闭银行的原因及联邦政府重整金融系统的措施,同时宣布将陆续让有偿付能力的银行重新开业。
新课探究
你怎样看待美国政府限制农产品生产,销毁过剩的农产品,由政府给农场主补偿的措施?
  (1)一方面,解决了农产品产量过剩的局面,对农业复苏起了一定作用。其中获利最多的是大农场主和大种植园主;
  (2)另一方面,采取毁灭粮食和牲畜的办法保证利润,恰恰是资本主义腐朽性的证明。
新课探究
罗斯福与美国农民进行交谈
新课探究
蓝鹰标志

  罗斯福政府成立“全国复兴署”,由它协调国家、企业主和劳工之间的相互关系,共同拟定公平竞争法规……凡是接受法规的企业,一律发给印有“我们尽我们的职责”的蓝鹰标志。
新课探究
 一周五天工作制是怎样来的?
  1938年6月,在罗斯福的要求下,美国国会通过了《公平劳动标准法》,它规定雇员每周工作40小时。由于早已实行每天8小时工作制,这样就开始了每周工作五天的制度。此后,这个制度为世界许多国家所采用。
新课探究
田纳西水利工程
  1933年美国政府成立了田纳西流域管理署,负责对田纳西河进行综合治理。这是当时美国兴办的最大的工程。它保护了3000万英亩的农田,使整个流域居民的平均收入提高了9倍。
新课探究
遭遇经济不景气而骨瘦如柴的人获得免费的面包和汤

  1935年8月,美国国会通过了《社会保险法》。内容有:养老金制度、失业保险制度、对残废、无谋生能力者提供救济。
新课探究
你认为罗斯福新政“新”在哪里?
1.国家干预经济,克服放任自由的竞争,减少或避免了经济危机的发生;
2.对生产关系局部调整,使美国由私人垄断资本主义走向美国式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实质:在维护资本主义制度前提下,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
新课探究
  罗斯福新政有何影响?你认为取得成功的原因有哪些?
新课探究
逐渐恢复繁荣的美国街头
美国公民领取的失业保险卡
新课探究
使人民的生活得到改善,民主制度得到巩固,经济危机得到缓解;新政开创了国家大规模干预经济的先河,对西方经济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新课探究
是在资本主义经济大危机关头,通过国家对经济的调节和干预挽救资本主义制度的大胆改革。
罗斯福新政的特点:
  1929——1933年的世界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历史上最深刻、破坏性最大的危机。它根源于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
  20年代,美国经济在快速发展中也使生产和消费的矛盾不断尖锐化,直接导致危机的爆发。
  在危机的沉重打击下,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各自寻找对策。美国通过罗斯福新政,使危机在很大程度上得到缓和,为资本主义继续向前发展开创了一条新的道路。
  但德国和日本却采取了与美国截然不同的政策,走上了另外一条道路。
课堂小结
1.1932年,美国工业生产指数比1929年下降了46.2%,有13万家以上工厂倒闭。农产品批发价格下跌了54%,农民的农业净收入从61亿美元降到20亿美元,100多万家农场破产,许多农民流离失所。导致这一现象出现的原因是( )

A.罗斯福新政的实施 B.法西斯政权的建立
C.经济大危机的爆发 D.马歇尔计划的实施
C
随堂训练
2.罗斯福新政的中心措施是(   )
A.整顿银行 B.国家对工业的调整
C.政府补贴工业 D.加强对经济的干预
3.罗斯福新政的措施主要新在(   )
A.用改良的而不是扩张的方式克服危机
B.采取国有化的形式
C.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和指导
D.兴建公共设施,减少失业队伍
B
C
随堂训练
4.1933年美国实行“新政”,对“新政”表述不正确的是(  )
A.中心措施是国家对工业的调整
B.目的是加强对经济的干预和指导
C.从根本上消除了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D.取得了一定成效
C
随堂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