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高考试卷评价暨2007年高考备考研讨会资料(内蒙赤峰)[下学期]

文档属性

名称 2006年高考试卷评价暨2007年高考备考研讨会资料(内蒙赤峰)[下学期]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148.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化学
更新时间 2006-10-05 11:05: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006年高考试卷评价暨2007年高考备考研讨会(化学)
专家简介:吴琼-----北京教育学院海淀分院,化学特级教师,多年潜心研究高考,中国教育电视台、北京教育电视台高中化学主讲教师。国家级刊物《考试》、《高中数理化》编委。
新一轮高考改革始于1999年,高考科目设置的改革是改革的一个方面。这项改革的初衷是基于现实世界的科学活动是各学科的综合活动,在教育过程中,综合能力的培养不能脱离现实生活,其最终的指向是社会实践。现代科学观也要求学生不能仅仅静止的、孤立的接受学科体系,而应将学科体系在头脑中经过整合、重组而形成更加符合客观规律的动态的科学观。
实践过程中,理科综合能力的测试题如涉及多学科的知识则与现行教师培养模式和教学方式不相吻合,使得考查有较大难度。目前理科综合能力测试题力求在物理、化学、生物各学科自身的综合上下功夫,而很少在学科间的综合上做文章。这一做法符合现阶段中学教学的实际。
与单科测试相比,由于理科综合能力测试卷将物理、化学、生物三个学科的考查综合在一起,对学生的思维方式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从单科练习过渡到进行综合考试的过程中,学生的学习成绩将有较大幅度的下降。经过较为得当的练习,学生在逐渐适应综合考试的方式之后,考试成绩会基本恢复正常。但是,在此过程中,有少数学生因为各种原因,成绩始终不能得到有效的恢复,对这些学生而言,综合测试的考试形式,对其成绩造成了较大的影响。研究显示,在组合综合能力测试卷时,物理、化学、生物三个学科的试题顺序、试题难度、各学科总赋分以及各学科的题量均会对综合测试的结果产生影响。
2006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的理科综合能力测试,在统一的考试大纲、统一的命题指导思想下,命制了多份试题,其中包括教育部考试中心组织命制的全国甲卷、全国乙卷和分省自主命题的重庆卷、四川卷、天津卷和北京卷,共6份试题。这6份试题的难度与试卷结构各有差异,但从总体来看,这些试题都突出了对化学基本概念和基本规律的考查。在强调对基本知识和基本规律掌握的同时, 试题还注重对考生能力的考查,从而使得试卷有较好的区分度,既满足了高校选拔新生的要求,同时对中学教学也起到了良好的导向作用。
一、试题特点分析
高考科目设置改为“3 + 文综/理综”以来,始终坚持了高考改革的方向,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具有“稳中有变,变中求新”的鲜明特点,对高考内容的改革作出了积极的探索,成功地促进了学生的发展,对中学化学教学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整理和提炼命题思路有以下特点。
1.始终坚持对化学基础知识和主干知识的考查
高考命题时,命题范围和试题要求与《中学化学教学大纲》、高考《考试说明》以及现行教材的要求一致,化学试题考查所选取的知识点始终围绕着化学学科的基础知识、主干知识和核心内容展开。要求考生能准确规范地使用化学用语表述问题。试题学科特色浓郁,知识层次鲜明,既有描述性知识又有迁移性和创新性知识,从而保证各种水平的考生都有其发挥的空间,控制好测试的难度和区分度。
2.提高了对化学学科内综合知识的考查
化学试题中选择题的命制较为稳定,试题间呈现出较好的梯度,一些历年考试中复现率非常高的精品题,在考试中依然出现,对稳定中学化学教学,引导师生关注学科本质起到了较好的导向作用。在化学的主观性试题中,则强调了化学学科内的综合考查。这种学科内综合首先表现在试题打破了化学知识块间的界线,同时在试题的呈现形式上也有不同程度的融合。试题将化学的基本理论、元素化合物知识、化学实验以及化学计算综合在一起考查,要求考生对化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更加深入实质,同时对考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3.强化了对化学学科能力的考查
化学试题特别突出对化学学科能力的考查,试题对观察能力、实验能力、思维能力和自学能力均有考查。同时高考试题还突出了对学生使用化学用语的考查。
4.试题的呈现方式有突破
从命题的角度分析,化学试题的呈现方式较为轻松、活泼、灵活多样,用简单的装置土、坐标图、局部的周期表等较为新颖的信息给予方式,取代了枯燥的文字叙述,做到图文并茂,让人赏心悦目。同时,试题题干的叙述科学、明确、简洁、规范,问题的设置能做到多层次、多角度,在总体难度不大的情况下,考查到的化学知识较为全面,分析的过程较为灵活,从而使能力强的考生得到较好的发挥,充分展现出自己的水平,体现出高考的公平性和选拔性,提高了考试的信度和效度。
二、试题类型分析
对高考化学试题类型分析,有多种分类方法。
(1) 按照题型分类有:选择题、填空题、简答题、实验题、作图题、计算题等;
(2) 按照能力考查的要求分类有:分别侧重于观察能力、实验能力、思维能力和自学能力的考查;
(3) 按照考查要求的层次分类有:了解、理解、综合应用三个层次;
(4) 按照难度分类有:容易题、中等难度题和难题;
(5) 按照试题特分类有:基础性试题和发展性试题;
在试题类型的划分上,一般说来不能绝对化,只是尽量反映出该试题的特点。
三、典型例题分析
【2006年北京理综27小题】(14分)
高考原题:铝和氢氧化钾都是重要的工业产品。请回答:
(1)工业冶炼铝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铝与氢氧化钾溶液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工业品氢氧化钾的溶液中含有某些含氧酸根杂质,可用离子交换膜法电解提纯。电解槽内装有阳离子交换膜(只允许阳离子通过),其工作原理如图所示。
①该电解槽的阳极反应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通电开始后,阴极附近溶液pH会增大,请简述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除去杂质后的氢氧化钾溶液从液体出口______________(填写“A”或“B”)导出。
分析:这是一道涉及电化学知识、元素化合物知识、电解质溶液等无机化学的综合题。所考查的全部是现行教材中的内容再现。利用这道题,我们可以看出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对教材的关注程度、掌握程度和最终落实的情况。
1.教学中对教材的关注和落实还有不足之处
从学生完成该题的情况看,教学中对教材的重视还不够,教材中的相关内容还没有得到真正的落实。例如
小题号 考查内容 教材中位置 平均分 难度
(1) 工业冶炼铝的化学方程式 人教版第二册P94 1.0871 36.57%
(2) 铝与氢氧化钾溶液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人教版第二册P80 1.6113 53.71%
可以看出,尽管是现行教材中原封不动的内容,但相当数量的学生没有掌握,出现的主要问题有:
① 不知道工业冶炼铝的方法,所以用加C 、CO、Fe、H2 等还原剂还原氧化铝的方法或用电解氯化铝的方法;更有甚者错将铝热反应认为是工业冶炼铝的方法。如
3C + 2Al2O3 === 3CO2↑ + 4Al ;3CO + Al2O3 === 3CO2↑ + 2Al
2Fe + Al2O3 === Fe2O3 + 2Al ; Al2O3 + 3H2 === 2Al + 3H2O
2AlCl3 === 2Al + 3Cl2↑ ; 2Al + Fe2O3 === Al2O3 + 2Fe(铝热反应)
② 不能正确的书写反应条件,将通电(电解)的条件,错写成“高温”“加热”“△”等。
③ 将铝与氢氧化钾溶液反应的生成物错写成O2;由于在反应物中漏写了水分子,导致离子方程式不能配平;将金属铝Al错写成Al3+ 等是第(2)问中的主要错误。
1. 分析过程出错,导致得出错误的结论
在第(3)问中,由于对电解池中阴极和阳极的分析出现错误,导致对电解槽的阳极反应式写成阴极的电极反应式:2H+ + 2e- == H2↑
2. 将阳极的电极反应式与吸氧腐蚀的电极反应式混淆
还有少数学生错将电解槽阳极的电极反应式写为:O2 + 2H2O +4e- == 4OH-
4. 不会分析,表述不准确、不完整
解释通电开始后,阴极附近溶液pH 增大的原因,是本次高考化学试题中唯一的一道简答题。从答案要求看,要从“原因—过程—结果”三个层次作答,即“由于H+在阴极放电,促进了水的电离,使阴极附近的OH- 浓度增大”。
从答题的情况看,有些学生不能抓住问题的实质或完全没有思路,根据阴极附近溶液pH增大,就简单的回答“因为有OH- 生成。”、“由于O2 + 2H2O +4e- == 4OH- 产生OH- 。”、“含氧酸根离子电离出OH- 。”、“通电后,大量的OH- 向阴极游去。”、“因为OH- 会向阴极移动。”、“阴极吸引K+ ,留下大量OH- ,所以溶液的pH 会增大”、“由于阳离子交换膜的存在,使阴离子只能在阴极附近,所以OH- 浓度增大”等等。
27题分数分布曲线 27题难度曲线
从上面的分数分布图中可以看出,本题有6个人数较多的得分点,分别是:0、2、5、8、11、14分。可见在试题发展的过程中,不同程度的考生被留在不同的台阶上,使得本题具有较强的甄别功能。从本题的难度曲线分析,高分考生略有优势,而总分较低的考生表现出较多的问题。结合本题的特点分析,在教学过程中对教材的重视程度、对双基的真正掌握和落实、对教学基本要求的检查仍是教师们要关注的问题。本题中总分较低的考生所表现出的问题,应当引起教师们的重视和反思:对学生的特点和问题是否心中有数?对教材内容的落实是否达到了要求?对学生表述问题时的障碍和不足作了哪些强化?……
总之,本题紧扣教材内容,几乎就是教材相关内容的再现。学生出现的问题,更需要从教学的角度去反思。
【2006年北京理综28小题】(14分)
高考原题:有X、Y、Z三种元素,已知:
①X2-、Y-均与Y的气态氢化物分子具有相同的电子数;
②Z与Y可组成化合物ZY3,ZY3溶液遇苯酚呈紫色。
请回答:
(1)Y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化学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2)将ZY3溶液滴入沸水可得到红褐色液体,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此液体具有的性质是_________________(填写序号字母)。
a.光束通过该液体时形成光亮的“通路”
b.插入电极通直流电后,有一极附近液体颜色加深
c.向该液体中加入硝酸银溶液,无沉淀产生
d.将该液体加热、蒸干、灼烧后,有氧化物生成
(3)X单质在空气中燃烧生成一种无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①已知一定条件下,每1 mol该气体被O2氧化放热98.0kJ。若2mol该气体与1 mol O2在此条件下发生反应,达到平衡时放出的热量是176.4 kJ,则该气体的转化率为_________。
②原无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与含1.5 mol Y的一种含氧酸(该酸的某盐常用于实验室制取氧气)的溶液在一定条件下反应,可生成一种强酸和一种氧化物,若有1.5×6.02×1023个电子转移时,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分析:作为化学学科的最后一道试题,强调利用物质结构、胶体、基本计算、氧化还原的概念、守恒等知识和学科思想,去推导和表述物质的组成、性质和可能的反应。
28题分数分布曲线 28题难度曲线
尽管这是化学的最后一道题,但并不是最难的一道题。统计显示,该题的平均分为6.25分,难度为0.45。由于难度控制的较好,绝大多数考生都在尽力的完成本题,并取得了相应的分数。从难度曲线看,该题的区分功能较强,具有对考生整体的甄别功能。
从学生完成的情况看,主要问题有:
1. 将HClO4 判断成 HClO3 、HCl、KClO3、HClO、Fe(OH)3 、HBrO4 等物质;或将化学式写成名称;还有少数学生没有或以为不用判断出Y为何种元素,导致用HYO4来表示该水化物的化学式。
2. 制备氢氧化铁的离子方程式表述有错误或不准确
① 化学式出错,离子符号和化学式混用
在书写该离子方程式时,FeCl3、HCl 等物质没有改写成离子符号,表现成离子方程式和化学方程式的书写随意。
② 不注明反应条件或所注反应条件不准确
题目中已经明确指出:“将FeCl3溶液滴入沸水……”,所以此时的反应条件为“加热”或水的状态为“沸水”。但不少同学对此反应条件视而不见,没有按照要求将其注出,或将反应条件注成“高温”“催化剂”等。
③ 认为此时所的氢氧化铁为沉淀而使用了“↓”。
由于对“溶液”、“胶体”和“沉淀”三者在表示时方法上的差异不敏感,相当数量的学生在Fe(OH)3后加了“↓”符号,也有部分学生则不在Fe(OH)3后注明“胶体”。
④ 不能准确反映该反应的特点
将FeCl3溶液滴入沸水中,在此反应条件下该水解反应进行的较为完全,所以应用“==”表示该反应的程度。但有些同学,考虑到该反应是水解反应,就用可逆号来表示反应进行的程度,而没有考虑本反应具体的反应条件。
3.在第(4)问中,要求学生书写一个特定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学生反应出来的问题主要是化学式出错,如将HClO3写成HClO4或HClO、将HClO3写成HMnO4、将H2SO4写成H2SO3、将ClO2写成Cl2O等。
高温
高温
高温
高温
通电
高温
Page 7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