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鸦喝水》教学设计及反思
教材分析
《乌鸦喝水》是人教版一年级上册第13课,是一篇优秀的寓言故事。这一单元的主题是“遇到困难怎么办?动动脑筋,你一定会有解决的办法”。课文讲的是一只乌鸦口渴了,发现了一个瓶子,可瓶口太小,水不多,它放进石子喝着了水的事,可以看出乌鸦很聪明,遇到困难能想办法解决。全文内容生动有趣,通俗简洁,适合儿童朗读和讲述。学习本文不仅要学习一些生字和新词,更要引导学生感悟到乌鸦的聪明能干,从中受到启发。
学情分析
小学一年级语文学情分析
本班学生46人,男生24人女生22人,本孩子的识字水平不一,有的认字较多,有的认字较少,学生之间的差异给老师的教学带来了不少麻烦,老师在授课中可以充分利用学生资源,让学生之间相互学习相互提高。
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
1 认识11生字,学会5个生字,认识部首“攵”。
2 能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在朗读中积累词语。
过程与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理解、朗读、分析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用多种方法,激发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喜欢阅读,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2.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学会文中的生字,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出乌鸦的感情变化;明白遇到困难应仔细观察,认真思考的道理。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二次备课
一、导入新课,围绕课题引导学生质疑
1、今天老师给小朋友们带来了一位新朋友。(课件出示乌鸦的图片)认识它吗?(认识)它是谁?(乌鸦)乌鸦虽然不是一只好看的鸟,但是却很聪明,爱动脑筋,今天我们来共同学习一篇课文看看乌鸦是怎样解决难题的。
2、(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3、读了这个课题你想知道些什么?
生:我想知道乌鸦为什么喝不到水?
生:乌鸦喝到水了吗?
生:乌鸦是怎么喝到的水?
……
(设计意图:鼓励学生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培养学生质疑能力。)
二、初读课文,感知全文。
指导初读,布置要求。学生初读课文后,教师引导:
1、小朋友们真聪明,提出了这么多有意义的问题,下面就请同学们带着这些问题去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把课文读通顺;圈出课文的生字词并标出课文自然段。(学生自由练读课文,教师巡视指导。)
2、刚才同学们读的很投入,相信课文中的生字你一定会读了。(课件出示生字、词语:自由读,指明读,开火车读、男女生对读。)
3、生读,教师相机正音。
(设计意图:在识字教学中让学生互教互学,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再加上教师的激励性语言,学生认字的积极性高涨。)
4、分自然段朗读课文,思考提出的问题。
5、小组先讨论,再交流读懂的问题。(教师参与小组讨论。)
(设计意图:把阅读和质疑问难结合起来,让学生在读中学会问,在疑中加强读,使其在阅读中提出问题,初步交流阅读中发现的问题。)
三、研读课文,感悟内容。
(一)学读第一自然段。
(出示课文第一自然段内容,学生自读。)
1、乌鸦口渴了,到处找水喝。小朋友,你有过口渴的时候吗?(生齐答:有。)口渴的时候感觉怎样?(生自由说:难受、着急、真想喝个饱、到处找。)
2、那这只乌鸦口渴了,是怎么做的呢?(动画演示)谁来说一说(生回答怎样找)
3、师相机描述:你们看,这只乌鸦这里找找,那里找找,能去的地方都找过了,这就叫——“到处”(课件出示,理解到处的意思。)
4、乌鸦口渴了,到处找水喝,它找到了水吗?你从哪一句话知道的?(指名读第二句)
5、师读:它看见一个瓶子,里面有半瓶水,这时的乌鸦会怎么想呢?(指名说。学生可能会说真是太好了,我终于找到水了……)
6、是呀,它多高兴呀!它找了那么多的地方,现在终于找到水了,你能读出它的高兴吗?(指名读,读出惊喜)
7、找到了水,它喝着了吗?(出示多媒体图像,引导学生观察)乌鸦为什么一开始喝不到水?
师引导,学生回答:
(1)乌鸦的嘴太大了,放不进瓶子里。
(2)不,是瓶口太小了。
(3)水太少了,如果这时是满满的一瓶水,它应该能喝到一点儿。
8、师评价:你们观察得很仔细,想得也很有道理。乌鸦想喝水,可又喝不着,此时的乌鸦一定是更着急了。你能把这十分着急的语气读出来吗?
9、自由练读,指名读、齐读第一自然段。(着重指导“到处”、“水不多”、“口又小”,读出乌鸦喝不着水着急的语气。)
10、学生自我评价朗读。
(以读为主,通过范读、引读、自由读、指名读的朗读方式,指导学生在读中熟悉课文,理解课文,使学生在多读中悟得读的方法,在多读中悟情。)
(二)、合作探究学习第二、第三自然段。
1、乌鸦好不容易找到了水,可是由于水只有半瓶,瓶口又小,怎么也喝不着,聪明的乌鸦想到了一个好办法,是什么办法呢?请小朋友自己读读课文二、三自然段,找一找乌鸦想到的办法是什么。(自由读,然后指名读出乌鸦想到的办法,教师相机出示句子。)
2、小组合作研究乌鸦是怎么喝上水的?边研究边做实验。(每个小组有一个盛水的紧口瓶和一些小石子。先讨论乌鸦喝不到水的原因,再双手模拟乌鸦的嘴,体会一个一个的意思,并观察水面渐渐升高的过程。)
3:你们发现瓶子里的水有什么变化?
生:我发现水升高了。
生:我发现水是慢慢升高。
生:放进石子,水就升高一点点,再放进石子,水又升高一点点。
4、:因为石子是一个一个地放,所以水是一点一点地升高,慢慢升高,书上用哪个词来说?生(齐):渐渐。(课件出示句式)
(设计意图:根据学生喜新求变、活泼好动的天性以及形象思维为主的特征,把实践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合作动手做实验,不仅激发了兴趣,调动了思维,还沟通了语文与其他学科的联系,培养了他们综合应用的能力。)
5、渐渐你知道是什么意思了吗?
生:是慢慢的意思。
生:是一点一点的意思。
6、不错,渐渐就是慢慢的意思,下面大家注意看屏幕。(课件演示渐渐一词慢慢的升入句子中。)你们懂了吗?请大家一起把水渐渐升高的句子读一读。(生齐读。)
7、能用渐渐说一句话吗?
生:天气渐渐的变暖和了。
生:我渐渐的长大了。
……
(设计意图:这样设计的目的在于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便于学生对这些抽象词的理解,感受“渐渐”一词的意思,并让学生学着用“渐渐”说一句话,积累了语言,提高学知识、用知识的能力。)
8、指导朗读二、三自然段。(用不同的方式朗读:找朋友读,小组合作读,个人表演读等。)
9、学生自我评价。(学生自由评价,教师相机鼓励、表扬。)
四、拓展思维,展开想象
1、如果旁边没有小石子,你们该怎么办呢?
生:用吸管吸。
生:把瓶子打碎。
生:把瓶子放倒。
……
(设计意图:激发学生的想象力,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为小乌鸦出谋划策,在不断的讨论中产生思维碰撞,闪现思想火花,交流各自看法,激发了学生的兴趣。)
2、你喜欢这只乌鸦吗?(课件出示乌鸦)为什么?
生:喜欢,因为它爱动脑筋。
生:因为它善于观察。
生:因为它遇到困难不害怕肯想办法。
……
(设计意图:再次鼓励学生尽情地想、说,充分表达自己的见解,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以进一步提高。)
五、小结全文
今天小朋友们学得很好!学了这篇课文,使我们懂得了:不论遇到什么困难,只要肯动脑筋,就能想出解决问题的办法。
板书设计
乌鸦喝水
水不多 口又小——喝不着
放石子 —— 喝 着
教学反思
在教学《乌鸦喝水》这篇课文时,我把握了“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文本内容,遵循儿童的认知特点来选择教学策略,设计安排教学环节,以学生的情感活动为主线,以“质疑、探究、感悟”的学习思维方式架设文本与学生间的交流平台。实施有效的调控,发挥了教师的主导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充分利用网络资源中丰富多彩、图文并茂的特点,使课堂教学出现张驰有致的教学格局。就质疑方面来说,我充分地让学生质疑课题,让学生讨论,在质疑中提出问题,从而引起了学生的阅读兴趣。
我在课堂中还创设了学生主动参与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给学生提供了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机会,受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如文中二、三自然段写乌鸦想办法喝着水,传统的教学通常是教师演示,让学生理解喝着水的过程,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状态。为了让学生尝试探索新知的经历和获得新知的体验,我设计了让学生在自读课文的基础上,4人小组合作动手做实验,研究乌鸦喝着水的过程。通过亲手实践,学生亲眼目睹了这一过程,比起教师的口说或读课文效果要来得快得多,小组合作动手做实验不仅验证了乌鸦做法的正确性,而且培养了学生亲身实践的能力。
课末,在拓展这一环节,我就以“如果瓶子旁边没有小石子,乌鸦该怎么办呢?”这样一个问题让学生想象,在教师的启迪下,学生纷纷打开了思维的窗口,展开了想象的翅膀,最后,我又提出:“你们喜欢乌鸦吗?为什么?”教师激发学生的想象,不限制学生的思维,不仅使学生在语文实践过程中提高了自己的语文能力,同时也沟通了语文与生活的联系。总之,教师不只是课堂教学的实施者、组织者、主导者,更是语文学习的主要参与者之一。课堂是学生展现自我的大舞台,在这个舞台上孩子们扮演了各种角色,让他们在这舞台上尽情地创造表现自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