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专题25个[上学期]

文档属性

名称 高三专题25个[上学期]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2.6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化学
更新时间 2006-05-24 19:35:00

文档简介

张家港高级中学2004届高三化学第二轮复习资料
第十二讲:常见物质的实验室制法
编稿人:樊晓芳 审核人:王旭红
1、 考纲要求
1、掌握常见气体的实验室制法(包括所用试剂、仪器装置、反应原理和收集方法);
2、会根据反应物状态、反应条件、气体性质选择合适的发生、净化、收集和尾气处理装置;
1、
3、掌握几种重要的无机物的制取。
2、 双基回顾
(一)、气体发生装置的类型(根据原理、反应物状态和反应条件等来选择)
1.固体或固体混合物加热制备气体,可用实验室制备 的装置。 如右图所示,可制备的气体有 等。
注意:(l)试管口应稍 倾斜,以防止产生的 在管口冷凝后倒流而引起试管破裂。(2)铁夹应夹在距试管口 处。
2.块状固体与液体的混合物在常温下反应制备气体,可用 制备,当制取气体的量不多时,也可采用简易装置 可制备气体有 等。
注意:在用简易装置时,如用长颈漏斗,漏斗颈的下口应 ,否则起不到液封的作用;
3.固体与液体或液体与液体的混合物加热制备气体,可用实验室制备
的装置,如右图所示。可制备的气体有: 等。
注意:先把 药品加入 ,然后加入 药品。
(二)、几种气体制备的反应原理
H2 O2
Cl2 HCl
SO2 NO2
NH3 CO2
NO C2H2
CO C2H4
(三)、气体的收集
1. 难溶或微溶于水,与水不发生化学反应的气体,都可用 收集。例如H2、O2、NO、CO、CH4、CH2=CH2、CH≡CH等。
2. 不与空气发生反应,且其密度与空气密度相差较大的气体,都可用 收集。 式量大于29的气体如Cl2、HCl、CO2、SO2、H2S气体可用瓶口向 的排空气法收集。如式量小于29的气体,如H2、NH3、CH4可用瓶口向 的排空气取气法收集。
(四)、气体的净化与干燥
1. 气体的净化与干燥装置
气体的净化常用洗气瓶、干燥管。如图所示。
2.气体的净化
选择气体吸收剂应根据气体的性质和杂质的性质而确定,
所选用的吸收剂只能吸收气体中的杂质,而不能与被提纯的气体反应。一般情况下:
①易溶于水的气体杂质可用 来吸收;②酸性杂质可用 物质吸收;
③碱性杂质可用 物质吸收; ④水分可用 来吸收;
⑤能与杂质反应生成沉淀(或可溶物)的物质也可作为吸收剂。
3.气体干燥剂
常用的气体干燥剂按酸碱性可分为三类:
①酸性干燥剂,如浓硫酸、 。
能够干燥显 或 的气体,如CO2、SO2、NO2、HCl、H2、Cl2 、O2、CH4等气体。
②碱性干燥剂,如 。
可以用来干燥显 性或 性的气体,如NH3、H2、O2、CH4等气体。
③中性干燥剂,如 等,
可以干燥中性、酸性、碱性气体,如O2、H2、CH4等。
注意:在选用干燥剂时,有还原性的气体不能选用有 的干燥剂。能与气体反应的物质不能选作干燥剂,如不能用CaCl2来干燥NH3(因生成 CaCl2·8NH3),不能用浓 H2SO4干燥 NH3、H2S、HBr、HI等。
三、例题评析
[例1]下列反应适用于实验室制氢气的是( )。
①锌与稀硫酸反应②甲烷热分解③电解稀硫酸④赤热的炭与水蒸气反应
A.只有① B.①② C.①③ D.①②④
[例2](92年上海)(1)在没有现成的CO2气体发生器的情况下,请你选用下图中的部分仪器,装配成一个简易的、能随开随用、随关随停的CO2气体发生装置。应选用的仪器是(填入仪器的编号) 。
(2)若用上述装置制取CO2气体,而实验室只有稀硫酸、浓硝酸、水、块状纯碱、块状大理石,比较合理的方案应选用的药品是 。
[例3]在加热的条件下用NH3还原CuO可以制得纯净的N2和活性铜粉(途径I);用该活性铜粉与空气反应又制得较纯净的N2(途径II)。由于N2在实验室制备常需要用到有毒和易使人致癌的NaNO2,上述方法因CuO与Cu的循环使用,且制出的N2可基本满足要求,故倍受人们关注。下面给出了按途径I和途径II制N2必需的几种实验仪器,其它必要的仪器如铁架台、铁夹、铁圈、石棉网、酒精灯等仪器均未列出。请按下列要求填写空白:
(1)按途径I制N2时用浓氨水作原料至少需要用到上述仪器中的哪些仪器 (请按气流从左到右顺序列出仪器序号)
(2)按途径II制N2时,至少需要用到上述仪器中的哪些仪器 (请按气流从左到右顺序列出仪器序号的接口顺序)
(3)按途径I制N2时你所选定的仪器组装的装置中,实验时需要加热的仪器序号是
(4)按途径II制N2时,原料气(空气)是通过向 中加入 而送入反应器的
(5)为了保证途径I制得的N2比途径II制得的N2纯净,是在仪器 中加入
以除去杂质气体
(6)写出在仪器(A)中所发生的化学方程式:
[例4]用下面两种方法可以制得白色的Fe(OH)2沉淀。
方法一:用不含Fe3+的FeSO4溶液与用不含O2的蒸馏水配制的NaOH溶液反应制备。(1)用硫酸亚铁晶体配制上述FeSO4溶液时还需加入 。
(2)除去蒸馏水中溶解的O2常采用的方法 。
(3)生成白色Fe(OH)2沉淀的操作是用长滴管吸取不含O2的NaOH溶液,插入FeSO4溶液液面下,再挤出NaOH溶液。这样操作的理由是 。
方法二:在如图装置中,用NaOH溶液、铁屑、稀H2SO4等试剂制备。
(1)在试管Ⅰ里加入的试剂是 。(2)在试管Ⅱ里加入的试剂是 。
(3)为了制得白色Fe(OH)2沉淀,在试管Ⅰ和Ⅱ中加入试剂,打开止水夹,塞紧塞子后的实验步骤是 。
(4)这样生成的Fe(OH)2沉淀能较长时间保持白色,其理由是 。
3、 课堂练习
1、下列实验能成功的是-------------------------------------------( )
A.用食盐、浓硫酸、MnO2混和加热制Cl2 B.将铜丝伸入硫蒸气中得到CuS
C.将白磷放在试管里加强热,冷却后得到红磷
D.足量Cl2通入FeCl2溶液后,将溶液蒸干并灼烧,可得到Fe2O3
2、下列物质的制备合理的是---------------------------------------( )
①硫化铝:将氯化铝溶液与硫化钾溶液混和后过滤;②氯化亚铁:过量的铁与氯气加热反应;③硫酸亚铁:铁先在氧气中燃烧,其产物再与硫酸反应;④硫酸铜:铜先氧化成氧化铜,再与硫酸反应;⑤硫化铜:将铜丝与硫蒸气直接反应
A.④ B.②③⑤ C.③④ D.全部
3、向下列元素的氯化物的水溶液中加入适量的氢氧化钠溶液后,不能得到白色沉淀是 A.Fe B.Al C.Zn D.Cu ( )
4、下面是实验室制取氨气的装置和选用的试剂,其中错误的是
A B C D
5、下列5个有SO2气体产生的反应中:
① S + O2 == SO2
② Na2SO3+ H2SO4(浓) == Na2SO4 + SO2↑+ H2O
③ Cu + 2H2SO4(浓) == CuSO4 + SO2↑+ 2H2O
④ C + 2H2SO4(浓) == CO2 ↑+ SO2↑+ 2H2O
⑤ 4 FeS2 + 11 O2 == 2 Fe2 O3 + 8 SO2
(1)适宜于作实验室制取SO2气体的反应有 (填序号,下同)
(2)现有一套实验室用MnO2和HCl(浓)反应制取Cl2的装置,若采用该装置制取SO2气体,则应选择的反应原理是
6、有一乡村中学由于条件所限,仅有一大一小两种试管和稀硫酸。甲、乙两个学生找来铝制废牙膏皮,各自设计了一种装置,制取并收集一试管氢气。
(1)哪个学生设计的装置比较合理? ,用较合理的装置制取氢气,要使氢气充满收集氢气的试管,应该采取的措施是
(2)实验室还可用 代替稀硫酸与铝反应制取氢气,其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 。(必须与上述反应原理不相同)
7、简述用铁粉制取少量氧化铁;用铜粉制取少量硫化铜的实验步聚
第十二讲:常见物质的实验室制法答案
例题评析
[例1]A [例2](1)acde (2)浓硝酸、水、块状大理石
[例3] (1) BACD或EACD (2) gabf
(3) BA或(E)A (4) E或分液漏斗 、 蒸馏水或水
(5) C 、 浓硫酸
(6) 2NH3+3CuO == N2+3Cu+3H2O 2Cu+O2== 2CuO
[例4] 方法一 (1)稀H2SO4 铁屑
(2)煮沸
(3)避免生成的 Fe(OH)2沉淀接触O2
方法二 (1)稀 H2SO4 铁屑
(2)NaOH溶液
(3)检验试管Ⅱ出口处排出的氢气的纯度。当排出的H2纯净时,再夹紧止水夹。
(4)试管Ⅰ中反应生成的H2充满了试管Ⅰ和试管Ⅱ,且外界空气不容易进入。
课堂练习
1、 AD 2、A 3、D 4、AC
5、(1)②③ (2)③
6、(1)乙 将小试管伸入的试管底部,待小试管中充满气体后,再慢慢将大试管提起
(2)NaOH溶液 2Al + 2 OH- + 2 H2O == 2AlO2- + 3H2↑
7、【答】:(1)把铁粉放在燃烧匙中加热后,迅速将燃烧匙插入盛满氯气的集气瓶中,铁粉燃烧生成氯化铁。
(2)冷却后,往集气瓶中加入少量馏水并振荡,使生成的氯化铁充分溶解于水,然后加入氢氧化钠溶液,生成氢氧化铁沉淀。
(3)过滤,把滤渣转移到蒸发皿中灼烧,就可得到氧化铁粉未。
【答】:(1)将少量铜粉放入盛有稀硝酸的烧杯中,振荡,使铜粉全部溶解。
(2)过滤,在滤液中滴入硫化钠溶液,再过滤,用蒸馏水洗涤滤渣,最后将滤渣烘干就得硫化铜粉未。
〖提示〗:直接加热硫与铜的混和物得到的不是硫化铜,而是硫化亚铜!
EMBED PBrush铁
教学内容
1.掌握铁元素的知识网络;
2.以与的相互转化为例,理解变价金属元素的氧化性、还原性;
3.掌握Fe2+、Fe3+的检验方法.
二、学习指导
(一)铁及其化合物间的相互转化
1.关于Fe的三种氧化物
(1)Fe与O2反应,随着外界条件和两者量的相对多少不同,生成的产物不同。
3Fe+2O2(纯) Fe3O4
2Fe(过量)+O2 2FeO(炼钢)
4Fe+3O2 2Fe2O3
生成Fe3O4的反应还有:
3Fe+4H2O(g) Fe3O4+4H2
注意:该置换反应有一定的可逆性。
4H2+Fe3O4 3Fe+4H2O
(2)关于铁锤的成分及形成
钢铁发生电化腐蚀时,Fe 参与电极反应的产物为Fe2+,后与OH—反应生成Fe(OH)2;因其不稳定,又转变成Fe(OH)3失去部分水变成Fe2O3·nH2O.
(3)
比较: FeO Fe2O3 Fe3O4
俗名 铁红 磁性氧化欠
与HCl反应 FeO+2H+=Fe2++H2O Fe2O3+6H+=2Fe3++3H2O Fe3O4+8H+=Fe2++2Fe3++4H2O
与HNO3反应
与HI反应
试一试:完成上表中空缺的离子反应方程式?
思考:HCl、HNO3、HI都是强酸,HNO3、HI分别与三种氧化物反应与HCl有何不同?为什么?
提示:HNO3属于氧化性酸,HI属于还原性酸,而FeO、Fe3O4中易被氧化,Fe3O4、Fe2O3中易被还原。
3FeO+10H++NO3—===3Fe3++NO↑+5H2O
3Fe3O4+28H++NO3—===9Fe3++NO↑+14H2O
Fe3O4+8H++2I—===3Fe2++I2+4H2O
Fe2O3+6H++2I—===2Fe2++I2+3H2O
2.关于Fe元素的两种氢氧化物
Fe(OH)2 Fe(OH)3
颜色 白 露置于空气中 红褐色 经灰绿灯色
化学性质 ① 4Fe(OH)2+O2+6H2O= 4Fe(OH)3(不稳定) (较稳定)
②Fe(OH)2+2H+=Fe2++2H2O Fe(OH)3+3H+=Fe3++3H2O
③3Fe(OH)2+10H++NO3—=3Fe3++NO↑+8H2O Fe(OH)3与HNO3反应同②
④Fe(OH)2与HI反应同② 2Fe(OH)3+6H++2I—=I2+2Fe2++6H2O
思考:用可溶性碱分别与Fe2+、Fe3+反应可制得Fe(OH)2和Fe(OH)3。实际操作时有何不?通过哪些方法可避免生成Fe(OH)2中会有Fe(OH)3?
提示:关键在于无孔不入O2和Fe3+存在。
①驱氧法:如用同煮沸过的NaOH溶液
②隔氧法:如用长滴管吸取NaOH溶液后插入亚铁盐溶液面下加入;又如在液面上加某些合适的有机溶剂液封。
③还原法:在FeSO4溶液中加入Fe钉,或者用Fe与稀H2SO4反应新制的FeSO4溶液,生成的H2又可驱赶O2.
④电化法。
(二)Fe、Fe2+、Fe3+相互转化关系——“铁三角”
思考:Fe为什么可表现为+2或+3价?由哪些因素决定其价态?
提示:Fe是过渡元素中的典型代表,与主族元素的原子结构不同的是次外层电子未达饱和。亦可进一步失去电子,若失去最外层2e,则呈现+2价;若次外层再失去1e,则呈现+3价,且Fe3+的电子层结构相对比Fe2+稳定.
Fe反应后形成的产物呈何价态,一般由下列因素来决定.
(1) 氧化剂的氧化性强弱.
Fe3+
Fe
Fe2+
(2) 氧化剂的用量及外界条件
Fe+HNO3(浓) 钝化
钝化过的Fe 不反应 有Cu生成

“敲铁成铜”
Fe+4HNO3(过量)=Fe(NO3)3+2H2O+NO↑
3Fe(过量)+8HNO3=3Fe(NO3)2+4H2O+2NO↑
思考2。如何选用合适还原剂将Fe3+(aq)还原成Fe?
提示:要区别Fe2O3和Fe3+(aq).
若将Fe2O3还原为Fe,可选用H2、C、CO或Al中任意一种。但这些还原剂不能把溶液中Fe3+还原为Fe。
若用H2S、I—、Fe、Cu等还原剂只能将Fe3+还原为Fe2+.
若用足量的Zn或Mg等比Fe活泼的金属,则可将Fe3+最终还原成Fe.反应可分二步来理解。
Zn+2Fe3+===2Fe2++Zn2+
Zn+Fe2+===Fe+Zn2+
(三)Fe2+和Fe3+鉴别
Fe2+ Fe3+
水溶液颜色 浅绿 棕黄
加入NaOH Fe2++2OH—==Fe(OH)2↓4Fe(OH)2+O2+2H2O==4Fe(OH)3 白 →灰绿 → 红褐色 Fe3++3OH—==Fe(OH)3↓ (红褐色)
加入Na2CO3 Fe2++CO32—==FeCO3↓ 灰白 2Fe3++3CO32—+3H2O=2Fe(OH)3↓+3CO2↑ 红褐
加入KSCN Fe2++2SCN—=Fe(SCN)2 无色 Fe3++3SCN—=Fe(SCN)3 血红色
加入 Fe3++6C6H5OH→[Fe(C6H5O)6]3—+3H+ 紫 色
加KI—淀粉 2Fe3++2I—=2Fe2++I2 I2使淀粉变蓝
通入SO2 2Fe3++SO2+2H2O=2Fe2++SO42—+4H+
通入Cl2 2Fe2++Cl2=2Fe3++2Cl—
通入H2S 2Fe3++H2S=2Fe2++S↓(淡黄色)+2H+
加入KMnO4/H+ 5Fe2++MnO4—=5Fe3++Mn2++4H2O
注意1:颜色特征.有关Fe元素参与的反应常伴有颜色变化.而且几乎包括“赤、橙、黄、绿、青、蓝、紫”各种颜色.它们是鉴别、检验、推断的重要根据.如Fe3+与SCN—的反应非常灵敏,只要有微量的Fe3+存在,即可用SCN—检验出.
又如Fe3+与C6H5OH反应所得溶液呈紫色,可用作苯酚的定性检验,反之也可检验Fe3+是否存在.
注意2:鉴别Fe2+和Fe3+的方法丰富多样,但从加入的试剂性质来分无非是如下几种:
①加碱法(NaOH、Na2CO3)
②络合法(KSCN、 )
③氧化法(Cl2、MnO4—/H+)
④还原法(H2S、KI—淀粉)
三、典型例析
例1.某溶液中有NH4+、Mg2+、Fe2+和Al3+四种离子,若向其中加入过量的NaOH溶液,微热并搅拌,再加入过量盐酸,溶液中大量减少的阳离子是( )
A.NH4+ B.Mg2+ C.Fe2+ D.Al3+
反应,生成的产物又都能与盐酸作用.是 否能恢复到原状况分析时请特别注意操作。如果未“微热”,则NH4+ NH3·H2O NH4++NH 4+的量并不减少,如果不“搅拌”或隔绝空气的条件下:Fe2+ Fe(OH)2 Fe2+,Fe2+ 也不会减少,正因“微热并搅拌”,使NH3·H2O NH3↑,Fe(OH)2 Fe(OH)3 Fe3+从而使NH4+、Fe2+的量减少.
对于Mg2+、Al3+的反应情况是比较明了的.它们的转变过程分别如下:
Mg2+ Mg(OH)2 Mg2+
Al3+ AlO2— Al3+
故本题答案:A、C
例2.某化学兴趣小组做制取FeS的实验,他们在空气中加热硫粉和铁粉的混合物。现有浓H2SO4、浓HNO3、稀HCl、稀HNO3、FeCl3溶液,NH4SCN溶液及氨水,简述用最简便可靠的实验方法检验残余固体中是否含有少许Fe2O3.
解析:先判断下述方法是否得当。
若呈血红色,说明原有Fe2O3
取样 溶液
若不呈血红色,说明原无Fe2O3
分析:该方法忽视了H2S还原Fe3+的反应。
FeS+2H+== Fe2++H2S↑
Fe2O3+6H+==2Fe3++3H2O
H2S+2Fe3+==2Fe2++S↓+2H+
按照此法,即使原来含有Fe2O3,最后也看不到血红色,显然方法不合理。
正确的方法:
若有淡黄色沉淀,则说明原有Fe2O3
取样
若无淡黄色沉淀,是说明原无Fe2O3
例3.分析下列框图
试回答:
(1)A中含________________。 (2)B中含_______________。
(3)C中含________________。 (4)D中含_______________。
(5)E是__________________。 (6)F是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要推出合金A中的两种成分Fe、Al是不困难的,难就难在其余两种。在此,有2个地方会束缚一般的推断,障碍之一是对合金概念的理解不当。误以为合金必然是金属组成。障碍之二是除Al外想不出还有其它单质与碱液反应。根据白色沉淀D部分不溶于过量HCl,则可推知A中含有Si,B固体中不溶于HCl固体加热可得无色、无刺激性、不可燃气体说明该固体为C。
本题涉及到了两种金属,两种非金属,综合程度高。
答案:(1)Fe、Al、C、Si (2) C、Fe
(3)NaAlO2、Na2SiO3 (4) Al(OH)3、H2SiO3
(5)H2 (6)CO2
巩固练习
(一)选择题
1.将铁片投入到下列溶液中不放出气体,并且铁片质量减轻的是( )
(A)CuSO4 (B)H2SO4 (C)AgNO3 (D) FeCl3
2.铁制容器能盛放浓硝酸而不被腐蚀的原因是( )
(A)浓HNO3具有强酸性 (B)浓HNO3具有强氧化性
(C)铁不能与浓HNO3反应 (D)铁属于不活泼的金属
3.在常温下,将铁片投入下列溶液中,溶液的质量几乎没有变化的是( )
(A)盐酸 (B)浓硫酸 (C)硝酸银 (D)浓硝酸
4.过量的灼热的铁丝伸入到盛Cl2的集气瓶中,反应生成( )
(A)FeCl2 (B)FeCl3 (C)FeCl2和FeCl3 (D)无法确定
5.红热的铁与水蒸气作用,生成氢气和( )
(A)氧化亚铁 (B)氧化铁 (C)四氧化三铁 (D)氢氧化铁
6.下列物质中,不呈黑色的是( )
(A)Fe3O4 (B)Fe2O3 (C)Fe(OH)3 (D)FeO
7.要除去FeCl3溶液中的少量FeCl2杂质,应加入的试剂为( )
(A)热的浓H2SO4 (B)冷的HNO3 (C)H2S (D)Cl2
8.将铁的化合物溶于盐酸,滴加KSCN溶液不发生颜色变化,再加入适量氯水,溶液立即呈红色。该化合物是下列物质中( )
(A)Fe2O3 (B)FeCl3 (C)Fe2(SO4)3 (D)FeO
9.下列物质中,能与溴化铁溶液反应的是( )
①Cl 2 ②CO2 ③KSCN ④C6H5OH ⑤NaHCO3
(A)①④⑤ (B)②④⑤(C)①③⑤  (D)①③④⑤
10.浅绿色的Fe(NO3)2溶液中存在如下平衡:Fe2++2H2O Fe(OH)2+2H+,若向该溶液中滴加足量盐酸,则溶液的颜色
(A)变黄 (B)绿色更深 (C)绿色更浅 (D)无变化
11.将锌、铁、铝、镁四种金属中的两种组成的混合物10g,与足量的盐酸反应产生的氢气在标准状况下为11.2L,则混合物中一定含有的金属是( )
(A)锌 (B)铁 (C)铝 (D)镁
12.某晶体溶液中加入Fe2+的溶液,再加入稀硝酸溶液立即变红,另取该晶体加入NaOH浓溶液共热产生一种能使湿润红色石蕊试纸变蓝的气体。则这种晶体是( )
(A)KSCN (B)NH4SCN (C)NH4Cl (D)FeCl3
13.已知某硫酸、硫酸亚铁、硫酸铁混合液100mL中,各阳离子浓度相等,硫酸根离子总浓度是6mol·L—1,此溶液中还可溶解的铁粉的质量为( )
(A)11.2g (B)16.8g (C)33.6g (D)5.6g
14.向一定量的Fe、FeO、Fe2O3的混合物中,加入100mL1mol·L—1的盐酸,恰好使混合物完全溶解,放出224mL(标准状况)的气体。所得溶液中,加入KSCN溶液无血红色出现,那么若用足量的CO在高温下还原相同质量的此混合物,能得到铁( )
(A)11.2g (B)5.6g (C)2.8g (D)无法确定
15.将3.48Fe3O4完全溶解在100mL1mol/L硫酸中,加入25mLK2Cr2O7溶液,恰好使溶液中Fe2+全部转化为Fe3+,Cr2O72—还原为Cr3+。则K2Cr2O7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为( )
(A)0.05mol/L (B)0.1mol/L (C)0.2mol/L (D)0.3mol/L
16.由FeO、Fe2O3和Fe3O4组成的混合物,测得其中铁元素与氧元素的质量比为21:8,则这种混合物中FeO、Fe2O3、Fe3O4的物质的量之比可能是( )
(A)1 :2 :1 (B)2 :1 :1(C) 1 :1 :1 (D)1 :1 :3
17.将1.12克铁粉加入2摩/升氯化铁溶液25毫升中,充分的反应后,其结果是( )
(A)铁有剩余 (B)往溶液中滴入无色KSCN溶液,显红色
(C)Fe2+与Fe3+物质的量之比为6 :1
(D)氧化产物与还原产物的物质的量之比为2 :5
18.铁、镁、铝3种金属,分别和同体积同浓度的盐酸反应,同温同压下,产生相同体积的氢气,则参加反应的金属( )
(A)所失去的电子数目相等 (B)质量相等
(C) 物质的量相等 (D)质量比是28 :12 :9
19.含n克硝酸的稀溶液恰好和m克铁粉完全反应,若有n/4克HNO3被不原成NO,n:m可能是( )
(A)1 :1 (B)2 :1 (C) 3 :1 (D)9 :2
20.向铁和Fe2O3的混合物中加入足量稀H2SO4,充分反应后生成FeSO4溶液,当生成的Fe2+和H2的物质的量之比为4 :1时,反应中关系量正确的是( )
(A)被氧化的铁与被还原的铁离子物质的量之比为1 :1
(B)被氧化的铁与被还原的铁离子物质的量之比为2 :1
(C)被氧化的铁与被还原的铁离子物质的量之比为1 :2
(D)被氧化的铁与被还原的铁离子物质的量之比为1 :3
(二)填空题
21.某硝酸与过量铁粉反应,共生成4.48L(S、T、P)N2O气体。如改与铝粉反应(生成NO气体),最多可溶解铝______g.
22.将7g铁粉与100mL 4mol/L稀HNO3反应,放出NO气体,反应后溶液中所存在的离子浓度由大到小的顺序为__________________.
23.现有CuCl2和FeCl2的混合液400mL,测定其中[Cl—]=amol/L,投入过量的锌粉bg,充分反应过滤,所得残渣固体洗涤干燥后,质量为cg.
(1)原混合溶液中[Fe2+]=________,[Cu2+]=_________.
(2)b的数值范围是____________.
(3)c的数值越大,说明混合液中CuCl2的含量越_________,C的最大值为_______.
24.向FeCl3溶液中加入a g铜粉,搅拌全部溶解,然后再向其中加入b g铁粉,经充分反应后得滤渣c g ,若已知a>b>c,则推断c g滤渣是________,滤液中存在的阳离子是_________.
(三)计算
25.在1LFe2(SO4)3和CuSO4的混合溶液中加入过量铁粉20g,最后得到1L0.5mol/L的FeSO4溶液和16g固体沉淀物。求原混合液中Fe2(SO4)3和CuSO4的物质的量的浓度。
26.2.24gFe粉与50mL稀HNO3刚好完全反应(HNO3还原产物是NO),向反应后所得溶液加入50mL0.2mol/L的KI溶液,I—恰好被氧化成单质碘.求原HNO3的物质的量浓度.
参考答案
(一)1.D 2.B 3.B、D 4.B 5.C 6.B、C 7.C 8.D
9.D 10.A 11.C 12.B 13.A 14.C 15.B 16.C、D
17.B、C 18.A、D 19.C、D 20.A
(二)21.13.5 22.[NO3—]>[Fe2+]>[Fe3+]>[H+]>[OH—]
23.(1)[Fe2+]=mol/L
[Cu2+]=mol/L
(2)b>Ba
(3)高,b-0.2a
24.Cu,Cu2+、Fe2+
(三)25.Fe2(SO4)3:0.1mol/L,CuSO4:0.2mol/L 26.2.4mol/L
加入HCl(足量)
加入HCl(足量)
NH4SCN(少量)
过量
OH—
过量
OH—
OH—
H+

O2H+
H+
OH—
H+
H+
OH—
OH
OH
CuSO4溶液
氧化膜破坏
敲 击
常温
S、I2、H+、Cu2+、Fe3+等
弱氧化剂
Cl2、Br2、热浓H2SO4、HNO3等
强氧化剂
高温
高温
570℃~1400℃
高温
点燃
12
1高三化学复习学案-溶解度曲线
张家港高级中学 王旭红
一、考纲要求
1、会查找指定温度时物质的溶解度,并根据溶解度判断溶解性。
2、理解温度对溶解度的影响及溶解度曲线表示的意义。
二、双基回顾
(一)溶解度曲线上点的意义
1.溶解度曲线上的点表示物质 ,溶液所处的状态 。
2.溶解度曲线下面的面积上的点,表示溶液所处的状态是 状态。
3.溶解度曲线上面的面积上的点,依其数据配制的溶液为对应温度时的 溶液,且该溶质有剩余。
4.两条溶解度曲线的交点,表示在该点所示的温度下,两种物质的 相等。
如:右图为硝酸钾和氯化钠的溶解度曲线。由图可知:
(1)当温度______时,硝酸钾与氯化钠的溶解度相等。
(2)当温度______时,氯化钠的溶解度大于硝酸钾的溶解度。
(3)图中P点表示KNO3对应的溶液是______
(4)当温度为10℃时,硝酸钾的溶解度是______ 。
(二)溶解度曲线变化规律
1.大多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随湿度升高而增大,曲线为"陡升型",如 。
2.少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受湿度的影响很小,曲线为"缓升型",如 。
3.极少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随湿度的升高而减小,曲线为"下降型",如 。
4.气体物质的溶解度均随湿度的升高而减小(纵坐标表示体积),曲线也为"下降型",如氧气。
(三)溶解度曲线的意义
固体的溶解度曲线可以表示如下几种关系:
(1)同一物质在不同温度时的不同溶解度的数值;(2)不同物质在同一温度时的溶解度数值;
(3)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变化影响的大小;(4)比较某一温度下各种物质溶解度的大小等。
如:右图是A、B、C三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
(1)溶解度受温度变化影响最小的是 。
(2)a点说明A、B两物质的溶解度在t2℃时 。
(3)当温度低于t1℃时,A、B、C三种物质的溶解度大小关系为
(4)当温度由t2℃降低到t1℃时,从B和C的饱和溶液中所得到晶体的质量大小关系为 。
三、例题评析
例1、右图是M、N两种不含结晶水的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t1℃时,N比M的溶解度大
B、温度从t1℃升高到t3℃时,N的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将增大
C、M比N的溶解度大 D、N中含有少量M时,可用降温结晶法提纯N
例2、如图:是几种盐的溶解度曲线。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400C时,将35g食盐溶于100g水中,降温至00C时,可析出氯化钠晶体
B、200C时,硝酸钾饱和溶液的质量分数是31.6%
C、600C时,200g水中溶解80g硫酸铜达饱和。当降温至300C时,可析出30g硫酸铜晶体
D、300C时,将35g硝酸钾和35g食盐同时溶于100g水中,蒸发时先析出的是氯化钠晶体
例3、摩尔质量为M g·mol-1的某物质溶解度曲线如右图所示,现有t2℃时300 g该物质的溶液,恒温蒸发掉50 g水后,溶液恰好达到饱和,此饱和溶液的密度为ρ g·cm-3,则其物质的量浓度为 mol·L-1。若将饱和溶液降温到t1℃,析出晶体(不含结晶水)的质量为 。
例4、A、B两种化合物的溶解度曲线如右图。现要用结晶法从A、B混和物中提取A。(不考虑A、B共存时,对各自溶解度的影响。)
(1)取50克混和物,将它溶于100克热水,然后冷却至20℃。若要使A析出而B不析出,则混和物中B的质量百分比(B%)最高不能超过多少?(写出推理及计算过程。)
(2)取W克混和物,将它溶于100克热水,然后冷却至10℃。若仍要使A析出而B不析出,请写出在下列两种情况下,混和物中A的质量百分比(A%)应满足什么关系式。(以W、a、b表示。只需将答案填写在下列横线的空白处.)
当W<a+b时,A%
当W>a+b时,A% 。
四、课堂练习
1、X、Y两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右图。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A、X的溶解度大于Y的溶解度
B、T3℃时,100g水中溶解了m2gX,降温至T2℃时溶液可恰好达到饱和
C、T3℃时,100g水中溶解了m3gX,降温至T2℃时可析出(m3-m2)g晶体(不含结晶水)
D、T2℃时,X与Y的溶解度相同
2、a、b、c三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右图所示。
(1)t1℃时三种物质的溶解度的大小顺序是______ 。
(2)t3℃时,将a、b、c分别溶解在50g水中,均形成了饱和溶液,冷却到t1℃时析出晶体最多的是______。 (3)n点表示______。
(4)为从混有少量c的a中提纯a,可采用_____ 法。
(5)t1℃时,取50ga的饱和溶液,将其温度升高到t2℃时溶液中a的质量分数将______(填“变大”或“变小”或“不变”)。
3、T3OC时,将A、B、C三种物质分别溶于100克水中,制成饱和溶液.这三种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而变化的曲线如右图.从T3降至T1,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T3OC时,由A物质所形成的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最大
B.T2OC时,由A、C两物质形成的溶液质量分数相等
C.T1OC时,由B物质所形成的溶液质量分数最大,C的最小
D.T1OC时,由A物质所形成的溶液的质量分数最小
4、溶解度曲线中的任何一点都表示溶液的一种特定状态。当溶液状态发生变化时,表示溶液状态的点的位置(坐标)也将发生相应的改变。某固态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试根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 A点的意义是______。
(2)若A、B两点的溶液在保持温度不变的情况下各加20g水,A点的溶解度将______(填“增大”或“减小”或“不变”),A、B的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______(填“前者大”或“后者大”或“相等”)。
(3)当处于A、B点状态的该溶液分别发生下列变化(其他条件不变)时, 试参考表中例示描述A、B点的变动过程。
A点的变动 B点的变动
①升高温度 向右平移
②降低温度
③蒸发溶剂
④稀释溶液
(4)将该溶液从状态A改变为B有多种途径。试设计并简述一操作最简单、结果最准确的实验途径:
五、拓展训练(课后)
A、B两化合物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现欲用结晶法从A、B混合物中提取A(不考虑A、B共存时对各自溶解度的影响).取m g(大于30g)混合物,将它溶于50g热水中然后冷却至20℃,要使A析出,而B不析出,试证明混合物中B的质量分数最高不超过15/m×100%.
高三化学复习学案-溶解度曲线答案
双基回顾
(一) (1)等于25(2)小于25(3)不饱和(4)20克
(三) (1)C (2)相等 (3)A>C>B (4)B>C
例题评析
例1、解析:由图可看出,t1℃时N比M的溶解度大,(A)正确。因N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降低,故从t1℃升高到t3℃时N的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将减小,(B)错。温度高于t2℃时M的溶解度大于N,温度低于t2℃时,M的溶解度小于N,(C)错。N中含有少量M时,可用升温结晶法提纯N,(D)错。本题的答案为(A)。
例2、D
例3、 g
例4、 (1)在20℃时,若要B不析出,该溶液中B的质量不能超过20克,由于A、B质量共50克,所以这时A的质量超过30克,大于它的溶解度,A析出,符合题意。即50克×B%≤20克,B%≤40%或B%<40%。
(2)
课堂练习
1、A
2、(1)b>c=a (2)a (3)t2时a、b的溶解度相等 (4)降温结晶(5)不变
3、C
4、:(1)表示T2时该物质溶解度为S2g
(2)不变 前者大
(3)
向右平移
沿曲线下移 向左平移至曲线,再沿曲线下移
不动 垂直上移至曲线,不再变动
垂直下移 垂直下移
(4)将A状态的该溶液降温至T1,过滤除去析出的该物质晶体后,将溶液升温至T3
拓展训练
设m g混合物中含A物质mA g,含B物、质mB g.B的质量分数为wB.
??由溶解度曲线可知:
??20℃如B不析出,mB≤30/100×50g,即mB≤15g
??20℃如A不析出,mA≤20/100×50g,即mA≤10g
??依题意有如下关系式
??
??
??由于m g大于30g,综合①、②,可得wB≤100%.
??故混合物中B的质量最高不超过15/m×100%.
PAGE
6化学反应速率与化学平衡 (上)
教学内容
1. 掌握化学反应速率的表示方式、计算方法及重要规律.
2.了解活化分子、活化能、有效碰撞等概念
3.理解并运用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
4. 掌握化学平衡的概念、特征、标志
5. 掌握平衡常数的表达式、作用。
二、学习指导
(一)化学反应速率
1. 概念:
化学反应进行的快慢定量描述——化学反应速率----在反应中,某物质的浓度(一般指物质的量浓度)随时间的变化率
2表示:一般用单位时间内某一种反应物或生成物的物质的量浓度的变化值来表示.
表达式: vi=ΔC/Δt
单位: mol/(L× s) 、 mol/(L×min)等.
3. 注意
(1) 以上所指的反应速率是平均反应速率而不是瞬时反应速率.
(2) 同一反应在不同时刻,瞬时反应速率不同.
(3) 同一反应在不同时间内,平均反应速率不同.
(4) 同一反应在同一时间内,用不同物质来表示的反应速率可能不同.
(5) 中学阶段计算的是平均反应速率,图示的应是瞬时速率.
3. 规律
对于同一反应:mA(g)+nB(g) pC(g)+qD(g)
同一时间:vA:vB:vC:vD
=ΔnA:ΔnB:ΔnC:ΔnD
=ΔCA:ΔCB:ΔCC:ΔCD
=m:n:p:q
即反应速率的数值之比等于这些物质在化学方程式中的化学计量数之比。
4. 图示
对于一般反应:
aA + bB ==== cC + dD
反应物A的浓度随时间的变化曲线如图所示。
在t1~t2内,平均反应速率以A的浓度变化
表示为:
v (A) = -Δc(A)/Δt = -(c2-c1)/(t2-t1)
对于某一反应,各反应物或生成物的起始浓度是不一定的,但在同一时间内各物质的浓度变化(ΔC)却是一定的.作浓度(C)—时间(t)图一定要符合这一变化规律
如: 有关2SO2+O2 2SO3反应的下列图象正确的是( )
抓住规律:V(so2)∶V(o2)∶V(so3)=2∶1∶2
ΔC(so2)∶ΔC(o2)∶ΔC(so3)=2∶1∶2
另外,对一可逆可应,必须同一时刻达到化学平衡,所以正确答案:B
(二) 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
1. 内因:物质本身结构及性质是反应速率的主要决定因素.
例如:石油、煤的形成需要极其漫长的历史,而爆炸性的反应却在瞬间完成.
分子要起反应,必须相互接触碰撞,但并不是每一次都能发生化学反应,能发生化学反应的只是少数能量较高的“活化”分子,“活化”分子所进行的碰撞叫有效碰撞。活化能是活化分子的平均能量与反应物平均能量之差。
如图所示,图中E表示活化分子的平均
能量;Ea、Ea’分别表示正、逆反应的活化能;
E1、E2分别表示反应物分子和生成物分子的
平均能量。由图可以看出:
正反应的活化能:Ea = E – E1
逆反应的活化能:Ea’ = E – E2
若Ea < Ea’,表示正反应放热,逆反应吸热。
图 活化能的概念
2. 外因:外界条件在一定范围内影响反应速率.如浓度、温度、压强、催化剂及其它.
(1) 温度:升高温度不论对放热反应还是吸热反应,反应速率总是增大的.
一般每升高10℃,反应速率增大到原来的2-4倍.
在浓度一定时,温度升高,反应物分子的平均能量增加,反应物分子中活化分子百
分数增加,有效碰撞次数增多,从而加大了反应速率。
注意:
温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实际上是比较复杂的,有的反应随温度的升高,反应速率不一定加快。例如用酶催化的反应,酶只有在适宜的温度下活性最大,反应速率才达到最大。故在许多工业生产中温度的选择不许考虑催化剂的活性温度范围。
(2) 浓度:(其它条件不变)
① 若增加一种物质的浓度(不论是反应物还是生成物)后,活化分子百分数增加,单位体积内活化分子数目增多,有效碰撞次数增多,反应速率总是加快;反之,则减小.
② 固体或纯液体浓度视为常数,它们物质的量的变化不会引起反应速率的变化,故不能用它表示反应速率.但固体颗粒的大小导致接触面的大小,故影响反应速率.
(3) 压强:有气体物质参与,其它条件不变.
1 增大压强,容器体积减小反应速率总是增大.反之减小.
2 恒容条件,增加与反应无关的气体,容器总压增加,但与反应有关的气体物质各自的分压不变,各自浓度不变,故反应速率不变.
3 恒压条件,增加与反应无关的气体,容器体积增加,对于反应有关的气体物质相当于减压,故反应速率减小.
总之,有气体参加的反应,压强的影响,实质上是指容器容积的改变,导致各气体的浓度同等程度的改变,从而影响反应速率.
4.催化剂对反应速率的影响
催化剂是通过降低反应的活化能,使活化分子百分数增大,活化分子增多来加快反应速率的。催化剂虽然在反应前后的质量和化学性质没有发生变化,但它却参与了化学变化过程,改变了原来的反应历程。
需要注意的是:
(1)对于可逆反应,催化剂能同等程度地改变正、逆反应速率。在一定条件下,正反应的优良催化剂必定是逆反应的优良催化剂。
(2)使用催化剂只能改变反应途径,不能改变反应的始态和终态,故催化剂只能加快反应达到平衡时的时间,而不能改变平衡状态,反应的热效应也和催化剂的存在与否无关。
(3)催化剂只能加速热力学上认为可以实现的反应,对于热力学计算不能发生的反应,任何催化剂都不能改变反应发生的方向。
(4)催化剂可以加快化学反应速率,也可以减慢化学反应速率,前者称之为正催化剂,后者称之为负催化剂。通常情况下,正催化剂用得较多,因此,若无特殊说明,都是指正催化剂而言。
5. 其它:如光、射线、超声波、反应溶剂、反应物的颗粒大小、形成原电池等因素等均可能引起化学反应速率的变化.
(三)化学平衡的概念
一定条件下的可逆反应里,正反应速率和逆反应速率相等,反应混合物中各组成成分的百分含量保持不变,这一状态称作化学平衡状态.
可逆反应
(1) 前提
外界条件一定
v正=v逆≠0(同种物质)
(2)特征
百分含量不随时间而变化(各种物质)
(四)化学平衡的标志
1.等速标志:v正=v逆
指反应体系中的同一种物质来表示的正反应速率和逆反应速率相等.对不同种物质而言,速率不一定相等.
何谓“v正=v逆”?如何理解?
以N2+3H2 2NH3 反应为例
单位时间、单位体积内
①若有1mol N2消耗,则有1mol N2生成(同种物质,物质的量相等、词性相反)
②若有1mol N2消耗,则有3mol H2生成(同侧不同种物质,物质的量之比=系数对应比,词性相反.)
③若有1mol N2消耗,则有2mol NH3消耗(异侧物质,物质的量之比=对应系数比、词性相同)
④若有1mol N≡N键断裂,则有6mol N-H键断裂(其它与上述相似)
注意 对象 词性
同种(侧)物质 相反
异侧物质 相同
2.百分含量不变标志
正因为v正=v逆≠0,所以同一瞬间同一物质的生成量等于消耗量.总的结果是混合体系中各组成成分的物质的量、质量、物质的量浓度、各成分的百分含量、转化率等不随时间变化而改变.
3.对于有气体参与的可逆反应
1)从反应混合气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考虑

当△ng≠0, 一定时,则标志达平衡.
当△ng=0,为恒值,不论是否达平衡.
若有非气体参与:不论△ng是否等于0,则当一定时,可标志达平衡
实例: ① H2(g)+I2(g) 2HI(g) △ng=0
② SO2(g)+O2(g) 2SO3(g) △ng≠0
③ C(s)+O2(g) CO2(g) △ng=0
④ CO2(g)+C(s) 2CO(g) △ng≠0
在实例反应①中,总为恒值.
在反应②、③、④中,只要反应未达平衡,则不为定值.反之当为一定值,不随时间变化而变化时,则标志着达到平衡状态.
2)从气体密度考虑:

恒容:总为恒值,不能作平衡标志
当各成分均为气体时 △ng=0. 总为恒值,同上
△ng≠0. 为一定值时,则可作为标志
恒容:为一定值时,可作标志
恒压:△ng=0. 为一定值时,可作标志
3)从体系内部压强考虑:
∵恒容、恒温.n(g)越大,P越大
∴不论各成分是否均为气 △ng=0.则P为恒值,不能作标志
体、只需考虑△ng. △ng≠0.则当P一定时,可作标志
4)从体系内部温度考虑
当化学平衡尚未建立或平衡发生移动时,反应总要放出或吸收热量.
若为绝热体系,当体系内温度一定时,则标志达到平衡.
(五)化学平衡常数
对于可逆反应aA + bB ==== cC + dD,在一定温度条件下,可逆反应无论从正反应开始或是从逆反应开始,也无论起始时反应物浓度的大小,反应达到平衡时,各物质的浓度有如下关系:,式中Kc称为平衡常数,Kc仅随温度变化。
平衡常数是表明化学反应在一定条件下进行的最大程度(即反应限度)的特征值,一般可认为,平衡常数越大,反应进行得越完全。
注意:
(1) 如果有固体或纯液体参加反应或生成,它们的浓度视为1,例如:
CaCO3(s) ==== CaO(s) + CO2(g)
Kc == [CO2]
(2) 稀溶液中进行的反应,如有水参加,水的浓度也视为1,不写在平衡关系式中;非水溶液中进行的反应,如有水参加或生成,则水的浓度必须写入平衡关系式。
三、典型例析
例1. 根据以下叙述回答下列问题.
把0.6mol X气体和0.4mol Y气体混合于2L容器中,使它们发生反应:
3X(气)+Y(气) nZ(气)+2W(气).
5 min末已生成0.2 molW,若测知以Z浓度变化表示的平均反应速率为0.01 mol/(Lmin),则:(1)上述反应中系数n的值是( )
A.1 B.2 C.3 D.4
(2) 5 min末时,Y的消耗量占原有量的百分数是( )
解析 (1) vW===0.02(mol/Lmin)
∵ vW : vZ=0.02 : 0.01=2 : n
∴ n=1
(2) ΔnY : ΔnW=1 : 2
ΔnY=×ΔnW=×0.2=0.1(mol)
×100%=25% .
例2 足量的Fe粉与一定量的盐酸反应,反应速率太快,为了减慢反应速率,但又不影响产生氢气的总量,应加入下列物质中的 .
A.水 B.NaCl(固) C.NaCl溶液 D. Na2SO4溶液
E.NaNO3溶液 F.NaOH溶液 G.Na2CO3溶液 H.NaAc溶液 I.CuSO4溶液
解析 ① 减慢反应速率 降低[H+]
稀释:用水、无关的盐或其它溶液
变成弱酸:如NaAc
② 氢气总量不变 总的不变
由上可知,A、C、D加入的物质均可起到稀释作用,NaCl(固)无此作用;而NaNO3溶液加入后,存在H+、NO3-,与Fe反应无H2,故必须考虑HNO3的强氧化性.从而必须注意:并非所有的强酸强碱盐溶液都合适.
另外,HCl与F、G、H中溶质均反应
HCl+NaOH=NaCl+H2O
2HCl+Na2CO3=2NaCl+H2O+CO2↑
HCl+NaAc=NaCl+HAc
由三个反应可知,NaOH、Na2CO3与HCl反应使H+→H2O,而常温下Fe不跟H2O反应,无H2放出;NaAc与HCl反应生成了弱酸HAc,但常温下Fe仍能与HAc反应,速率减小,但H2量不变:2HCl~2HAc~H2.故HCl经反应必须能生成稳定的弱酸才可行.
再有CuSO4的加入,与Fe发生反应生成Cu附在Fe上,插在溶液中构成了无数微电池,大大加快反应速度.但因Fe足量,HCl量一定,故H2总量不变.
本题答案:A、C、D、H.
例3. 已知在800K时,反应:
CO(g) + H2O(g) ==== H2(g) + CO2(g)
若起始浓度c(CO) = 2mol L-1,c(H2O) = 3mol L-1,则反应达平衡时,CO转化成CO2的转化率为60%,如果将H2O的起始浓度加大为6 mol L-1,试求此时CO转化为CO2的转化率。
解: 由第一次平衡时CO的转化率可求出平衡时各物质的浓度:
[CO] = 0.8 mol L-1,[H2O] = 1.8 mol L-1,[H2] = 1.2 mol L-1,[CO2] = 1.2 mol L-1
据此,求出Kc的值:
假设第二次平衡时,CO的转化浓度为x。
CO(g) + H2O(g) ==== H2(g) + CO2(g)
起始浓度/ mol L-1 2 6 0 0
平衡浓度/ mol L-1 2-x 6-x x x
解得:x = 1.5 mol L-1
故CO的转化率为:
巩固练习
一、选择题
1.在aL的密闭容器里,于一定温度进行2A(气)+B(气) 2C(气)的可逆反应。容器内开始加入下列各组物质,在达到平衡时逆反应速率最大的一组物质是( )
A.2molA和1molB B.1molA和1molB
C.1molA和2molB D.1molB和1molC
2.反应4NH3+5O2 4NO+6H2O在5L的密闭容器中进行,半分钟后,NO的物质的量增加了0.3mol,则此反应的平均速率(表示反应物的消耗速率或生成物的生成速率)为( )
A、 B、
C、 D、
3.200C,将10ml 0.1mol/l Na2S2O3溶液和10ml 0.1mol/l的H2SO4溶液混合,2分钟后溶液中明显出现浑浊。已知温度每升高100C,化学反应速率增大到原来的2倍,那么500C时,同样的反应要看到明显浑浊,需要的时间是( )
A、15秒 B、20秒 C、40秒 D、48秒
4.下列条件下,反应A+B C的反应速率最大的一组是( )
A、常温下20ml溶液含A、B各0.001mol
B、常温下0.05mol/l的A、B溶液各10ml
C、标准状况下0.1mol/l的A、B溶液各20ml
D、常温下100ml溶液含A、B各0.01mol
5. 将KClO3加热分解,在0.5min内放出5mL氧气;加入MnO2后,在同样温度下,0.2min
内放出50 mL O 2.则加入MnO2后的反应速率是原来的( )
A.10倍 B.25倍 C.50倍 D.250倍
6. 在体积vL的密闭容器中进行如下反应:mA+nB pC+qD,在t min内用A物质表示
的平均反应速率为am/ρmol/(Lmin),则t min时间内,D增加的物质的量为( )
A. patm/q mol B.atm/q mol C.avm/ρmol D. aqvt/ρ mol
7..可逆反应2SO2+O2 2SO3,正反应速率分别用v表示,逆反应速率用v表示,速率单位为mol/(L·min).当反应达到化学平衡时,正确的关系是( )
A.VSO3=VSO3 B.VO2=VSO2=VSO3
C.VO2=VSO2 D.VSO2=VSO3=VO2
8. 对于反应M+N→P,如果温度每升高10℃,化学反应速率增加到原来的3倍,在10℃ 时,完成反应的10%需81min,将温度升高到30℃时,完成反应10%需要的时间为 ( )
A. 9 min B.27 min C.13.5 min D.3 min
9.在恒温下的密闭容器中,有可逆反应A2(g)+B2(g) 2AB(g),达到平衡的标志是
A 容器内总压强不随时间变化
B 混和物中A2、B2和AB的百分含量一定
C 混和物中A2、B2和AB各浓度相等
D 单位时间内生成n mol A2 ,同时生成n mol B2
10.3A(g)+B(g) XC(g)+2D(g)
在容器为2升的密闭容器中,使3molA和2.5molB发生以上反应,经过5分钟后达到平衡状态,生成1molD,经测定5分钟内C的平均反应速率是0.1mol/(l·min),根据计算结果判断以下结论错误的是
A 5分钟内A的平均反应速率是0.15mol/(l·min)
B 平衡时,B的转化率是20%
C A的平衡浓度是0.5mol/l
D 在其他条件不变时,增大压强,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
11.某反应2A(g)+B(g) C(g),经过10秒后A为0.2mol/l,B物质的浓度降低了0.02mol/l,则A物质的起始浓度为( )
A、0.6mol/l B、0.24mol/l C、2.4mol/l D、4.2mol/l
12. 可逆反应X(g)+Y Z(g)+R,达到平衡时,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升高温度[x]/[Z]的比值减小,表明反应是吸热反应
B.增大压强,平衡不移动,说明Y、R都是气体
C.若Y是气体,增大x的浓度会使Y的转化率增大
D.增大压强,混合气体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一定增大
13.可逆反应mA(气)+nB(气) pC(气)+qD(气),反应经10分钟达到平衡,反应刚
开始到达平衡时各物质的浓度改变是:A减少 mol/L,B减少a mol/L, D增加
mol/L.若将平衡混合气体压缩到原来体积的1/2时,平衡不移动,则m∶n∶p∶
q是( )
A.1∶1∶1∶1 B.1∶3∶3∶1
C.1∶3∶2∶2 D.3∶1∶2∶2
14.设C+CO2 2CO-Q1 反应速率为v1 ,N2+3H2 2NH3+Q2 反应速率为v2
对于上述反应,当温度升高时,v1和v2的变化情况为( )
A.同时增大 B.同时减小
C.v1增大,v2减小 D.v1减小,v2增大
15.甲萘醌(维生素K)有止血作用,它可用2-甲基萘氧化制得,反应中常用乙酸作
催化剂,该反应放热,可表示为
催化剂
氧化剂 (甲萘醌)
在某次合成反应中,用1.4g(0.01mol)的2-甲基萘才制得0.17g(0.001mol)甲萘
醌.已知该次合成反应的速率是大的,导致产率低的原因是( )
A. 使用了过量的催化剂
B. 没有用乙酸作催化剂而改用其它催化剂
C. 把反应混合物加热
D. 所生成的甲萘醌为沉淀物
(二)填空:
16.在合成氨的反应中,已知H2、N2和NH3的起始浓度分别为3mol/l、1 mol/l和0.1mol/l,在一定条件下测的=0.3 mol/(l·m),3分钟后NH3的浓度是________
17. 某温度时,浓度都是1 mol/L的两种气体X2和Y2,在密闭容器中反应生成Z,若测得反应开始10分钟后,[X2]为0.4 mol/L,[Y2]为0.8 mol/L,生成物[Z]为0.4 mol/L,
则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Z用X、Y表示)是 .
18.把除去氧化膜的镁条投入盛有稀盐
酸的试管里,实验测得氢气产生的速率随时
间的变化情况如图所示.其中
1 t1~t2速率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2 t2~t3速率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19.Fe3+和I-在水溶液中发生如下反应:2 I- + 2 Fe3+ 2 Fe2+ + I2(水溶液)
(1) 当上述反应达到平衡后,加入CCl4萃取I2,且温度不变,上述平衡______移动(选填:向左、向右、不)。
(2) 上述反应反应的正向速度和Fe3+、I-的浓度关系为:V=KC I-C Fe3+ (K为常数)
C I (mol/L) C Fe3+(mol/L) V(mol/L.s)
① 0.20 0.80 0.032K
② 0.60 0.40 0.144K
③ 0.80 0.20 0.128K
通过所给的数据计算得知:在
V=KC I-C Fe3+ 中。M、n的值为______{选填A、B、C、D}
A. m=n=1 B. m=1,n=2 C. m=2,n=1 D.m=n=2
三.计算题:
20.I-浓度对反应速度的影响_____ Fe3+浓度对反应速度的影响.(选填大于、小于、等于)CO的中毒是由于CO与血液中血红蛋白的血红素部分反应生成碳氧血红蛋白:
CO + Hb·O2 O2 + Hb·CO
实验表明,Hb·O2的浓度即使只有Hb·O2浓度的2%,也可造成人的智力损伤。抽烟后,测得吸入肺部的空气CO和O2的浓度分别为10-6mol·L-1和10-2mol·L-1,并已知37℃时上述反应的平衡常数K=220,那么,此时Hb CO的浓度是Hb·O2的浓度的多少倍?
参考答案
1.A 2 .CD 3.A 4.D 5.B 6.D 7.AC 8.A
9.B 10.CD 11.B 12.BD 13.C 14. C 15. C
16.0.7(mol/l)
17. 3X2+Y2 2X3Y
18. ①t1→t2的速率变化主要原因:Mg与HCl反应放出的热量,使温度升高,导致总反应速率增大.
②t2→t3速率变化主要原因:随反应进行,到一定时候, [H+]降低显著,使总反应速率减小.
19. ⑴向右 ⑵ C 大于
20.解 依题意得

m
n
m
n

当有非气体物质参与时晨时
恒压:
若各物质均为气体
生成物
反应物
反应热
E1
E2
Ea’
Ea
E
O 反应过程


O t1 t2 时间


c1
c2
12
1基本概念(下)
主要内容:
1.了解和总结常见的化学用语(化学式、最简式、电子式、结构式、结构简式)
2.掌握常用化学量(原子量、式量、摩尔)
3.理解化学基本定律(质量守恒定律、阿佛加德罗定律及推论)及其应用
二、学习指导
(一)化学用语
1.区分元素符号不同方位数字表达的含义
元素化合价
该原子质量数 离子所带电荷数
±n
A n±
微粒个数 α
Z m
元素核电荷数 分子中原子个数
2.辨别表示物质组成或结构式子的优劣
意义 不足 实例
最简式 能表示各原子或离子最简比 不能确定具体个数 乙烷CH3氯化钠NaCl
分子式(化学式) 能表示分子的组成 不能反映原子间成键情况 H2O C2H4
电子式 能表示原子、离子、分子、基等其中各原子最外层电子数及成键形式 不能说明分子的空间构型
结构式 能反映分子中各原子间结合方式 不能表明未成键电子情况 不能说明分子的空间构型
结构简式 反映结构、突出官能团、省去单键 不能说明分子的空间构型 乙烯 H2C=CH2乙醇CH3CH2—O—H
注意:用电子式表示物质的形成过程
无论形成的是离子化合物还是共价化合物,左边均是原子的电子式,右边是该物质的电子式。
(二)化学量
1.比较元素原子量和原子原子量
原子原子量 元素的原子量(平均)
Mi- -A1..a%+A2.b%+……
原子近似原子量 元素的近似原子量(平均)
=质量数=Ai =A2.a%+A2.b%+……
由此可知:对于有同位素的元素来说
(1)原子的原子量≠原子的质量数≠元素原子量
(2)质量数针对原子而言,元素无质量数
(3)元素的原子量不仅与其各同位素原子量有关,还与其在自然界中所占的原子百分比有关。
(4)原子百分比(a%、b%…)指各种原子的个数百分比或物质的量百分比,而非质量百分比,但两者可换算。
2.式量与摩尔质量
式量 摩尔质量
概念单位 化学式中所有原子原子量总和无 1mol物质具有的质量g/mol
关系 数值相等
3.物质的量及阿佛加德罗常数(NA)
①物质的量是一个基本物质量,单位:mol
②某物质含有阿佛加德罗数个构成该物质的微粒,该物质的物质的量为1mol
③构成该物质的微粒是指保持其化学性质的微粒。如
1mol纯硫酸含NA个H2SO4个分子
1molNaCl则含NA个Na+、NA个Cl—
④NA=12g碳所含的原子数≈6.02×1023个/mol
4.气体摩尔体积:
概念:在标准状况下(S.T.P),1mol任何气体所占的体积都约是22.4L.
①标准状况0℃(273K)、1.01×105Pa.
②任何气体:指可为纯净物,也可以互不反应的混合气体
③单位:L/mol
小结:物质的量与基本化学量间的关系
微粒数N(个)
气体体积 ×22.4(L/mol) 物质的量 ÷V(L) 物质的量浓度
V0(L) S.T.P n(mol) C(mol/L)
×M(g/mol)
物质的质量m(g)
关于式:
n====C.V
(三)基本定律
1.阿佛加德罗定律及推论的应用
由PV=nRT=RT变形可得
PM=RT=ρRT
(1)标况时 M=22.4ρ0(ρ0指标况下气体密度)
(2)同温同压时: ===(N1、N2指气体分子数)
若V1=V2,则n1=n2,N1=N2 ——即阿佛加德罗定律
(3)同温同压时:==D相(相对密度)
若m1=m2,则==
若V1=V2,则==
(4)同温同体积容器中:
=
若m1=m2,则=
应用:混合气体的平均摩尔质量
(1)已知混合气体在标况时密度
=22.4ρ0
(2)已知混合气体各成分的式量及物质的量或物质的量分数或同温同压下体积分数
==∑Mi·ni%=∑MiVi%
(3)已知混合气体各成分的式量及质量百分数
==
=
(4)已知混合气相对于另一种式量为M的气体密度(相对密度D)(相同条件)
=D.M
2.质量守恒定律
定律:参加反应的各物质质量总和=反应生成物的质量总和
本质:反应前各种原子的种类及个数相同
意义:是书写化学方程式及其计算的依据
三、典型例题讲评
例1.固体A的化学式为NH5,它的所有原子的最外层都符合相应的稀有气体原子的最外层子结构。该物质适当加热就分解成两种气体。试回答下列问题:
(1)固体A属于_________ 晶体,它的电子式为_________
(2)A溶于水后,溶液呈________性(酸、碱或中性),其原因是(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解析:化学式为NH5的物质,学生常简单地认为其结构简式应为:
从该结构式中可看出,N原子最外层有5对共用电子对,共10个电子,不合题意,联系NH4Cl可较易推测出。
(1)A为NH4H,其电子式为 属离子晶体。
(2)溶液呈碱性。 NH4H+H2O=NH3·H2O+H2↑
例2.某固体A在一定湿度下分解生成固体B、气体C和气体D
A(s)===B(s)+C(g)+4D(g)
若测得生成的气体的质量是同温同压下相同体积氢气的10倍,且当所所气体在标准状况下的体积为22.4L时,所得B的质量为30.4g,则A的摩尔质量是( )
A.130.4g/mol B.50.4g/mol C.182.4g/mol D.252g/mol
解析 该反应涉及到不同状态的物质,气体物质C和D组成的混合物的=20g/mol
 B(s) ~C(g) +4D(g)
MB 5mol
30.4g 1mol
MB=30.4×5=152(g/mol)
故 MA=MB+5=152+5×20=252(g/mol)
本题正确答案为D
例3.120℃、101.3gkpa条件下,有2LH2O、2LCO、1LCO2、0.5LO2和1LH2组成的混合气体.将混合气体通过分别放有足量Cu粉、C粉和CuO粉的三个灼热的反应管.假设气体通过每个反应管都能充分反应,且不论三个反应管以何种顺序排列,问:
(1)尾气是否有可能是单一气体?________(填“可能”或“不可能”).若可能,该气体是__________
(2)原气体中是否有几种(或一种)不可能再存在于尾气之中 __________(填“有”或“没有”)若有.它们(或它)是______________.
(3)原气体中是否有几种(或一种)肯定存在于尾气中?_________(填“有”或“没有”).若有,它们(或它)是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有三个反应管,若按不同顺序排列可能有6种情况.若一一讨论,则费时费力。
现以质量守恒考虑,无论三种物质先后怎样,只有消耗O2的反应而无生成O2的反应且三种固体均足量,故最后尾气中肯定不会有O2.
又H元素不会以固体的形式留在反应管中,最终可能以H2也可能以H2O形式出现,但两者不会共存于尾气中同理,原气体中的CO、CO2中的C元素也不可能留在反应管中,最终可能以CO或CO2形式存在于尾气中.
答案:
(1)不可能
(2)有,O2
(3)没有
例4.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标准状况下,以任意比例混和的甲烷和丙烷的混合物22.4L,所含的分子数约为NA个
B.标准状况下,1L辛烷完全燃烧后,所生成气态产物的分子数为NA个
C.常温常压下,1mol氦气含有的电子数为4NA
D.1Lmol/L的盐酸中含1molHCl分子
解析 A.根据气体摩尔体积可知,1mol任意气体(可分混合气)含NA个分子,故A正确
B.辛烷(C8H18)在通常情况下已为液体,在标准状况下,更不会是气体.
C.氦气为单原子分子(He),1mol氦气所含电子数应为2NA个
D.盐酸溶液中无HCl分子
本题正确答案:A
巩固练习
(一)选择题:
1.N的质量数为14,在微粒[NH3T]中,电子数、质子数、中子数之比为( )
A.10 :7 :11 B.10 :11 :9 C.10 :11 :8 D.11 :9 :10
2.NH溶于重水后,生成的一水合氨和水合氢离子均正确的是( )
A.NH2D·H2O和D3O+ B.NH3·DHO和D3O+
C.NH3·D2O和HD2O+ D.NH2D·DHO和DH2O+
3.某元素M形成气态单质分子M2有三种,其分子量依次为70、72、74,其物质的量之比为9 :6 :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元素M存在三种同位素
B.M的一种同位素原子质量数为36
C.质量数为35的同位素其原子百分含量为755
D.M2的平均分子量为72
4.已知碳元素存在三种同位素12C,13C,14C,氧有两种同位素:16O和18O,它们可以组成分子量不同的二氧化碳分子的种数为( )
A.5 B.6 C.7 D.8
5.化学反应:aM+bN=cW+dE,已知20gM和10.5gN恰好完全反应,生成16.5gE,则M与W的摩尔质量之比为( )
A.10a :7c B.7a :10c
C.10c :7a D.7c :10a
6.6.8gA物质和19.6gB物质完全反应生成6.4gC物质、0.2molD物质、7.2gE物质,则D的摩尔质量为( )
A.12.8g B.64g C.32g/mol D.64g/mol
7.A、B、C3种物质各15g,发生如下反应:A+B+C→D,反应停止后生成D30g,然后在残留物中加入10gA,反应又继续开始,待反应再次停止后,反应物中只余C.根据上述推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第一次反应停止时B剩余9g
B.第一次反应停止时C剩余6g
C.反应中A和C的质量比是5 :3
D.第二次反应后C剩余5g
8.在一定体积的容器中加入1.5mol氙气和7.5mol氟气,于400℃和2633Kpa压强下加热数小时,然后迅速冷至25℃,容器内除得到一种无色晶体外,还余下4.5mol氟气则所得无色晶体产物中,氙和氟的原子个数之比是( )
A.1 :6 B.1 :4 C.1 :3 D.1 :2
9.把氢氧化钠滴入相同物质的量浓度的硫酸铜溶液中有沉淀生成,由实验可知,氢氧化钠溶液和硫酸铜的体积比3 :2时,残留在溶液中的Cu2+的量极小(可以认为Cu2+全部沉淀)此时生成的沉淀的化学式可能是( )
A.Cu(OH)2 B.Cu2(OH)2SO4 C.CuSO4·5H2O D.Cu4(OH)6SO4
10.某非金属X的最低负价为-m,它的最高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分子中有b个氧原子,则这种酸的分子式为( )
A.H2b-8+mXOb B.H2b-8-mXOb C.H -2b-m+8XOb D.Hm+8+2bXOb
1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2.3gNa变为Na+时,失去0.1NA个电子
B.18g重水(D2O)所含的电子数为10NA个
C.28g氮气所含原子数为NA个
D.20℃.1.01×105Pa时,11.2LO2所含的原子数为NA个
12.下列事实中能说明氯的单质是双原子分子的是( )
A.氯气在水中部分反应,生成等物质的量HCl和HClO
B.氯原子的最外层上有7个电子
C.电解NaCl水溶液,每得到2g氢气,则可得到71g氯气
D.在标准状况下,71g氯气占有22.4L体积
13.在进行气体体积的有关计算中,被研究的气体实际体积与计算值十分接近,由此可见这种被研究的气体所处的状态是( )
A.低温高压 B.高温高压 C.低温低压 D.高温低压
14.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1.6gNH所含的电子数为NA个
B.0.5LPH=2的H2SO4溶液中含有NA个H+
C.17g氨中共价键数目为NA
D.2NA个硫酸分子与196g磷酸含相同的氧原子
15.电解普通水(H2O)和重水(D2O)的混合物,通电一段时间后,两极共生成气体18.5g,其体积为33.6L(S.T.P),在所生成的气体中,D和H的原子个数比是( )
A. 1 :2 B. 2 :3 C.1 :3 D.2 :5
16.如果mg氨气含x个原子,则2mg硫化氢中含有的分子数为( )
A.0.25x B.0.5x C.2x D.4x
17.下列物质中含原子个数最多是( )
A.0.4molO2 B.5.6LCO2(S.T.P)
C.4℃时5.4mLH2O D.10gNe
18.在标准状况下,下列气体中密度最小的是( )
A.4.48LN2O B.140gCO
C.1LCl2 D.1.5molH2S
19.在标准状况下,质量相同的气体A和B,B的体积小于A的体积,则它们的分子量(MA、MB)的相互关系是( )
A.MA>MB B.MA=MB
C.MB>MA D.无法确定
20.气体A与气体B的摩尔质量之比为4 :1,则它们在同温、同压、同体积时,A与B的分子个数比为( )
A.4 :1 B.1 :4 C.1 :1 D.2 :1
21.同温同压下质量相同的气体,其密度与下列各量的关系中成立的是( )
A.与所占体积成正比
B.与其物质的量成正比
C.与其物质的质量成正比
D.与其摩尔质量成正比
22.质量相同的两种气体A和B,在相同条件下,A的密度小于B,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A占的体积比B大
B.A的物质的量比B多
C.A的分子数比B多
D.A的式量比B大
二、填空题
23.将4mLO2和3mlNxHy(y>x)混合气体在150℃和1.05×105Pa下点燃,完全反应后,恢复到原来的温度与压强时,测得反应后N2、O2、H2O(g)混合气体比原混合气体的密度减少3/10.
(1)此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用NxHy表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推算NxHy化学式的根据是_________________
(3)x与y的关系式为__________________
24.金属X和非金属Y可直接化合生成化合物XY,甲、乙、丙三人分别做X和Y的化合实验,充分反应时每人所用X和Y的质量各不相同,但总质量均为10g.有关实验数据如下表:
X用量 Y用量 得XY量
甲 8g 2g 8g
乙 6g 4g 8g
(1)利用表中数据判断X和Y反应时,X和Y的质量比为___________
(2)若丙同学在实验中得到6gXY,则丙同学X和Y的用量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
25.化合物E(含两种元素)与NH3反应,生成化合物G和H2,化合物G的式量约为81;G分子中硼元素(B原子量为10.8)和氢元素的质量分数分别是40%和7.4%由此推断:
(1)化合物G的分子式为____________
(2)反应消耗1molNH3,可生成2molH2,组成化合物E的元素是_______和______
(3)1molE和2molNH3恰好完全反应,化合物E的分子式为________
26.从某些方面看,氨和水相当,NH和H2O+(常写成H+)相当,NH和OH—相当,NH2—(有时还包括N3—)和O2—相当,已知在液氨中酸发生下列两个反应:
(1)NH4Cl+KNH2=KCl+2NH3
(2)2NH4I+PbNH=PbI2+3NH3
请写出能在水溶液中发生与上述两个反应相当的反应方程式(1)_________________(2)___________________.
三、实验题
27.为了测定某烷烃样品(丁烷,并含少量丙烷等气态烃)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设计了下面的实验:
①取一个配有合适胶塞的洁净、干燥的锥形瓶,准确称量,得质量m1(质量单位:g下同);
②往锥形瓶内通入干燥的该烷烃样品,塞好胶塞,准确称量;重复操作,直到前后两次称量结果基本相同,得到质量m2;
③往锥形瓶内加满水,塞好胶塞,称量得到质量m3.
已知实验时的温度压强不变(未测定具体数值),水的密度为ρ(水)g·L—1,空气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为29.0,空气的密度为ρ(空气)g·L—1,
回答下列问题:
(1)本实验的原理是(用文字具体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步骤②中为什么要复操作,直到前后两次称量结果基本相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一次称量前,锥形瓶塞紧胶塞后,在瓶口处的胶塞上做一记号,以后每次测量时胶塞塞入瓶口的位置都以为准,目的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本实验中收集样品的操作,可选用的方法是(填图中标号)___________.
A B
C D
(5)锥形瓶内空气的质量[m(空气)]用m1、m3、ρ(空气)、ρ(水)表示为_________.
(6)瓶中样品质量用m1、m2、m(空气)表示为_____________.
(7)由实验测得该烷烃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用m1、m2、m(空气)表示为_________.
参考答案
(一)1.B 2.B 3.C 4.C 5.C 6.D 7.D 8.B 9.D 10.A
11.A 12.D 13.D 14.D 15.C 16.A 17.C 18.B 19.C
20.C 21.D 22.D
(二)23.(1)NxHy+Yo2=2×N2+2yH2O
(2)质量守恒定律和阿佛加德罗定律
(3)2x+y=8
24.(1)3 :1 (2)
25.(1)B3N3H6 (2)B,H (3)B2H6
26.(1)HCl+KOH=KCl+H2O
(2)2HI+PbO=PbI2+H2O
三、(1)根据阿佛加德罗定律,同温同压同体积的不同气体的质量之比等于它们的相对分子质量之比
(2)为了保证瓶内的空气完全排出,并充满样品气体
(3)确保每次测量都在相同的体积下进行
(4)D (5)(m3-m1)·ρ(空气)/ρ(水)
(6)m2-m1+m(空气)
(7)29.0×(m2-m1)/m(空气)+29.0
12
2有机化学基础(一) 有机化学反应的基本类型
1、与CH2=CH2CH2Br—CH2Br的变化属于同一反应类型的是( )
(A)CH3CHOC2H5OH (B)C2H5ClCH2=CH2
(D)CH3COOHCH3COOC2H5
2、有机化合物I转化为II的反应类型是( )
( A )氧化反应 ( B )加成反应
( C )还原反应 ( D )水解反应
3、下列有机物中,能发生消去反应,又能发生取代反应和酯化反应的是( )
4、某有机物的结构简式为,它可以发生的反应类型有( )
(a)取代 (b)加成 (c)消去 (d)酯化 (e)水解 (f)中和 (g)缩聚 (h)加聚
( A )(a)(c)(d)(f) ( B )(b)(e)(f)(h) ( C )(a)(b)(c)(d)(f) ( D )除(e)(h)外
5、由溴乙烷制取乙二醇,依次发生反应的类型是( )
( A )取代、加成、水解 ( B )消去、加成、取代
( C )水解、消去、加成 ( D )消去、水解、取代
6、阿斯匹林的结构简式为: ,则1摩尔阿斯匹林和足量的NaOH溶液充分反应,消耗NaOH的物质的量为( )
( A )1摩 ( B )2摩 ( C )3摩 ( D )4摩
7、分子式为CnH2n1OH(n1)的醇不能发生消去反应,n的最小值是( )
( A )2 ( B )3 ( C )4 ( D )5
8、酒精在浓硫酸作用下,不可能发生的反应是( )
( A )加成反应 ( B )消去反应 ( C )取代反应 ( D )脱水反应
9、物质组成为C3H6O2的有机物,能与锌反应,由此可知不与它发生反应的物质是( )
( A )氢氧化钠溶液 ( B )苯酚钠 ( C )甲醇 ( D )食盐
10、某有机物,当它含有下列的一种官能团时,既能发生取代反应,氧化反应,酯化反应,又能发生消去反应的是( )
11、有机化学中取代反应范畴很广。下列6个反应中属于取代反应范畴的是(填写相应的字母) 。
12、氯普鲁卡因盐酸盐是一种局部麻醉剂,麻醉作用较快、较强,毒性较低,其合成路线如下:
请把相应反应名称填入下表中,供选择的反应名称如下:
氧化、还原、硝化、磺化、氯代、酸化、碱化、成盐、酯化、酯交换、水解
反应编号 ① ② ③ ④ ⑥
反应名称
13、能在有机物的分子中引入羟基官能团的反应类型有:(a)酯化反应,(b)取代反应,(c)消去反应,(d)加成反应,(e)水解反应。其中正确的组合有( )
( A )(a)(b)(c) ( B )(d)(e) ( C )(b)(d)(e) ( D )(b)(c)(d)(e)
有机化学基础(二) 高分子化合物单体的判断
1.下列物质属于天然有机高分子化合物的是( )
A.聚2-甲基-1,3-丁二烯 B.聚氯乙烯 C.聚丙烯 D.聚乙烯
2.构成下列结构片断蛋白质的氨基酸的种类数目为( )
A.2种 B.3种 C.4种 D. 5种
3.下面是一种线型高分子链的一部分:
由此分析,此高聚物的构成单体的结构简式为:
4.某种高分子化合物的结构简式如图所示:
合成它的单体可能有:①对苯二甲酸,②对苯二甲酸甲酯,③丙烯醇,④丙烯,⑤乙烯。其中正确的一组是
A.①② B.④⑤ C.①③ D.②④
5.工程塑料ABS树脂(结构简式如下),合成时用了三种单体,式中-C6H5是苯基
这三种单体的结构简式分别是:
、 、 .
6.(1)Nomex纤维是一种新型阻燃性纤维.它可由间苯二甲酸和间苯二胺在一定条件下以等物质的量缩聚合成.请把Nomex纤维结构简式写在下面的方框中:
(2)人造羊毛的性能在许多方面比天然羊毛更优良,其分子里存在如下结构:
合成它的单体是 、 、 。
7.已知苯酚与甲醛合成酚醛树脂的反应如图所示。则对-甲基苯酚与乙醛发生缩聚反应的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8.某种ABS工程树脂,由丙稀晴(CH2=CHCN,符号A)、1,3-丁二烯(CH2=CHCH=CH2,符号B)和苯乙烯(符号S)按一定比例共聚而得。
(1)A、B和S三种单体中,碳氢比(C∶H)值最小的单体是 。
(2)经元素分析可知该ABS样品的组成为CaHbNc(a、b、c为正整数),则原料中A和B的物质的量之比是 (用a、b、c表示)。
有机化学基础(三) 有机物分子中原子共线共面的确定
1.对于CH3—CH=CH—C≡C—CF3分子结构的描述
(1)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
(A)6个碳原子有可能都在一条直线上 (B)6个碳原子不可能都在一条直线上
(C)6个碳原子有可能都在同一平面上 (D)6个碳原子不可能都在同一平面上
(2)一定在同一直线上的碳原子个数为______。
(3)位于同一平面内的原子数最多有______个。
2.(1)下列有机分子中,所有的原子不可能处于同一平面的是( )
A.CH2=CHCN B.CH2=CH—CH=CH2
C.苯乙烯 D. 异戊二烯
(2)上述分子中所有原子一定处于同一平面的是( )
3.下列有机物分子中所有原子一定在同一平面内的是( )
4.如图所示分子中14个碳原子不可能处在同一平面上的是( )
5.化学式为C6H12的某烯烃的所有碳原子都在同一平面上,则该烯烃的结构简式为
___________________,其名称为_________;若分子式为C10H18的链烃分子中所有的碳
原子也有可能在同一平面上,它的结构简式为________________。
有机化学基础(四) 有机物燃烧规律
有机物燃烧的规律是中学有机化学基础中的常见题型,也是高考化学中的热点内容,许多学生对这些知识点往往容易产生混淆,现将其归纳总结如下:
有机物完全燃烧的通式:
烃:
烃的衍生物:
一.有机物的质量一定时:
1.烃类物质(CxHy)完全燃烧的耗氧量与成正比.
2.有机物完全燃烧时生成的CO2或H2O的物质的量一定,则有机物中含碳或氢的质量分数一定;若混合物总质量一定,不论按何种比例混合,完全燃烧后生成的CO2或H2O的物质的量保持不变,则混合物中各组分含碳或氢的质量分数相同。
3.燃烧时耗氧量相同,则两者的关系为:⑴同分异构体 或 ⑵最简式相同
例1.下列各组有机物完全燃烧时耗氧量不相同的是
A.50g乙醇和50g甲醚 B.100g乙炔和100g苯
C.200g甲醛和200g乙酸 D.100g甲烷和100g乙烷
解析:A中的乙醇和甲醚互为同分异构体,B、C中两组物质的最简式相同,所以答案为D。
例2.下列各组混合物中,不论二者以什么比例混合,只要总质量一定,完全燃烧时生成CO2的质量也一定的是
A.甲烷、辛醛 B.乙炔、苯乙烯
C.甲醛、甲酸甲酯 D.苯、甲苯
解析:混合物总质量一定,不论按什么比例混合,完全燃烧后生成CO2的质量保持不变,要求混合物中各组分含碳的质量分数相同。B、C中的两组物质的最简式相同,碳的质量分数相同,A中碳的质量分数也相同,所以答案为D。
例3:分别取等质量的甲烷和A(某饱和一元醇)、B(某饱和一元醛)、C(某稠环芳香烃含氧衍生物),若它们完全燃烧,分别生成了物质的量相同的CO2 .则:
⑴A的分子式为_______;B的分子式为_______,C的分子式为_________(C的分子式有多种可能,只写分子量最小的一种)。
⑵写出符合上述要求时,CH4和A、B、C的分子组成必须满足的条件是__________(以n表示碳原子数,m表示氧原子数,只写通式)。
解析:A、B、C中的碳的质量分数与甲烷中相同,⑴中A、B的分子式只要结合醇、醛的通式就可以求出答案。稠环芳香烃中最简单的是萘,通过增加氧原子维持含碳的质量分数不变可推出C .⑵的通式推导抓住每少16个氢原子增加一个氧原子即可。
答案:(1)A.C9H20O B.C8H16O C.C10H8O2 (2)CnH4n-16mOm
二.有机物的物质的量一定时:
1.比较判断耗氧量的方法步聚:①若属于烃类物质,根据分子中碳、氢原子个数越多,耗氧量越多直接比较;若碳、氢原子数都不同且一多一少,则可以按1个碳原子与4个氢原子的耗氧量相当转换成碳或氢原子个数相同后再进行比较即可。②若属于烃的含氧衍生物,先将分子中的氧原子结合氢或碳改写成H2O或CO2的形式,即将含氧衍生物改写为CxHy·(H2O)n或CxHy·(CO2)m或CxHy·(H2O)n·(CO2)m形式,再按①比较CxHy的耗氧量。
2.有机物完全燃烧时生成的CO2或H2O的物质的量一定,则有机物中碳原子或氢原子的个数一定;若混合物总物质的量一定,不论按何种比例混合,完全燃烧后生成的CO2或H2O的量保持不变,则混合物中各组分中碳或氢原子的个数相同。
例4.相同物质的量的下列有机物,充分燃烧,消耗氧气量相同的是
A.C3H4和C2H6 B.C3H6和C3H8O
C.C3H6O2和C3H8O D.C3H8O和C4H6O2
解析:A中C3H4的耗氧量相当于C2H8,B、C、D中的C3H8O可改写为C3H6·(H2O),C中的C3H6O2可改为C3H2·(H2O)2,D中的C4H6O2可改为C3H6·(CO2),显然答案为B、D。
例5.1molCxHy(烃)完全燃烧需要5molO2,则X与Y之和可能是
A.X+Y=5 B.X+Y=7 C.X+Y=11 D.X+Y=9
解析:根据烃燃烧通式可知,1molCxHy的耗氧量为,讨论易知,当x=3,y=8时合理,答案为C。
例6:有机物A、B只可能烃或烃的含氧衍生物,等物质的量的A和B完全燃烧时,消耗氧气的量相等,则A和B的分子量相差不可能为(n为正整数) ( )
A.8n B.14n C.18n D.44n
解析: A中的一个碳原子被B中的四个氢原子代替,A和B的分子量相差8的倍数,即答案A. 如果A和B的分子组成相差若干个H2O或CO2 ,耗氧量也不变,即分别对应答案C和D。
例7.有机化合物A、B分子式不同,它们只可能含碳、氢、氧元素中的两种或三种.如果将A、B不论以何种比例混和,只要其物质的量之和不变,完全燃烧时所消耗的氧气和生成的水的物质的量也不变.那么,A、B组成必须满足的条件是 .若A是甲烷,则符合上述条件的化合物B中,分子量最小的是(写出分子式) ,并写出分子量最小的含有甲基(-CH3)的B的2种同分异构体结构简式:
解析:A、B不论以何种比例混和,只要其物质的量之和不变,完全燃烧时生成的水的物质的量也不变,说明A、B中氢原子个数相同,所消耗的氧气也不变,则相差的碳原子应表示为(CO2)n的形式。
答案:A、B的分子式中氢原子数相同,且相差n个碳原子,同时相差2n个氧原子(n为正整数) ;C2H4O2,CH3COOH、HCOOCH3
三.一定量的有机物完全燃烧,生成的CO2和消耗的O2的物质的量之比一定时:
1.生成的CO2的物质的量小于消耗的O2的物质的量的情况
例8.某有机物的蒸气完全燃烧时,需要三倍于其体积的O2,产生二倍于其体积的CO2,则该有机物可能是(体积在同温同压下测定)
A.C2H4 B.C2H5OH C.CH3CHO D.CH3COOH
解析:产生的CO2与耗氧量的体积比为2:3,设该有机物为1mol,则含2mol的C原子,完全燃烧时只能消耗2mol的氧气,剩余的1mol氧气必须由氢原子消耗,所以氢原子为4mol,即该有机物可以是A,从耗氧量相当的原则可知B也正确。答案为A、B。
2.生成的CO2的物质的量等于消耗的O2的物质的量的情况
符合通式Cn·(H2O)m
3.生成的CO2的物质的量小于消耗的O2的物质的量的情况
⑴若CO2和O2体积比为4∶3 ,其通式为(C2O)n ·(H2O)m。
⑵若CO2和O2体积比为2∶1 ,其通式为(CO)n ·(H2O)m。
四.有机物完全燃烧时生成的CO2和H2O的物质的量之比一定时:
有机物完全燃烧时,若生成的CO2和H2O的物质的量之比为a:b,则该有机物中碳、氢原子的个数比为a:2b,该有机物是否存在氧原子,有几个氧原子,还要结合燃烧时的耗氧量或该物质的摩尔质量等其他条件才能确定。
例9.某有机物在氧气中充分燃烧,生成的水蒸气和二氧化碳的物质的量之比为1:1,由此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A.该有机物分子中C:H:O原子个数比为1:2:1
B.分子中C:H原子个数比为1:2
C.有机物必定含O D.无法判断有机物是否含O
答案:B、D
例10.某烃完全燃烧后,生成二氧化碳和水的物质的量之比为n:(n-1),此烃可能是
A.烷烃 B.单烯烃 C.炔烃 D.苯的同系物
答案:C
例11.某有机物6.2g完全燃烧后生成8.8g二氧化碳和0.3mol水,该有机物对氢气的相对密度为31.试求该有机物的分子式.
答案:C2H6O(乙醇)
五.有机物完全燃烧前后气体体积的变化
1.气态烃(CxHy)在100℃及其以上温度完全燃烧时气体体积变化规律与氢原子个数有关
①若y=4,燃烧前后体积不变,△V=0
②若y>4,燃烧前后体积增大,△V=
③若y<4,燃烧前后体积减少,△V=
2.气态烃(CxHy)完全燃烧后恢复到常温常压时气体体积的变化直接用烃类物质燃烧的通式通过差量法确定即可。
例12.120℃时,1体积某烃和4体积O2混和,完全燃烧后恢复到原来的温度,压强体积不变,该烃分子式中所含的碳原子数不可能是
(A)1 (B)2 (C)3 (D)4
解析:要使反应前后压强体积不变,只要氢原子个数可以等于4并保证能使1体积该烃能在4体积氧气里完全燃烧即可。答案:D
例13.两种气态烃以任意比例混合,在105℃时1 L该混合烃与9 L氧气混合,充分燃烧后恢复到原状态,所得气体体积仍是10 L.下列各组混合烃中不符合此条件的是
(A)CH4 C2H4 (B)CH4 C3H6 (C)C2H4 C3H4 (D)C2H2 C3H6
答案:B、D
3.液态有机物(大多数烃的衍生物及碳原子数大于4的烃)的燃烧,如果燃烧后水为液态,则燃烧前后气体体积的变化为:氢原子的耗氧量减去有机物本身提供的氧原子数的。
例14:取3.40ɡ只含羟基、不含其他官能团的液态饱和多元醇,置于5.00L的氧气中,经点燃,醇完全燃烧.反应后气体体积减少0.560L ,将气体经CaO吸收,体积又减少2.8L(所有体积均在标况下测定)。 则:3.4ɡ醇中C、H、O的物质的量分别为:C____; H______; O_______;该醇中C、H、O的原子个数之比为___________。
解析:设3.40ɡ醇中含H、O原子的物质的量分别为x和y 则:
x+16y=3.40ɡ-2.80L/22.4L·mol-1×12ɡ·mol-1 …………方程①
x/4 –y/2 =0.560L/22.4L·mol-1 …………方程②
⑴、⑵联解可得:x=0.300mol y=0.100mol 进而求得原子个数比。
答案:C. 0.125 mol、H. 0.300 mol、O.0.100 mol;
该醇中C、H、O的原子个数之比为 5∶12∶4。
有机化学基础(五) 同系物及同分异构体
1.下列物质进行一氯取代反应后,只能生成四种沸点不同产物的烃是
A.(CH3)2CHCH2CH2CH3 B.(CH3CH2)2CHCH3
C.(CH3)2CHCH(CH3)2 D.(CH3)3CCH2CH3
2.某烃的一种同分异构体只能生成一种一氯化物,该烃的分子式可以是
A.C5H12 B.C4H10 C.C3H8 D.C6H14
3.能发生银镜反应,并与丙酸互为同分异构体的是
A.丙醛 B.丙酸铵 C.甲酸乙酯 D.甲酸甲酯
4.相对分子质量为100的烃,主链为5个碳原子的同分异构体有
A.3种 B.4种 C.5种 D.6种
5.分子中有一个氢原子被氯原子取代生成两种同分异构体的是
A.乙烷 B.丙烷 C.环丙烷 D.苯
6.C3H8的分子中有两个氢原子被氯原子取代,可能的同分异构体有
A.3种 B.4种 C.5种 D.6种
7.分子中有3个-CH3的C7H16其可能的结构有
A.3种 B.4种 C.5种 D.6种
8.某苯的衍生物,含有两个互为对位的取代基,其分子式为C8H10O,其中不溶解于NaOH溶液的该衍生物的结构式有
A.1种 B.2种 C.3种 D.4种
9.已知甲苯的一氯代物有4种,则甲苯与氢气完全加成后的产物的一氯化物应该具有的种类数是
A.2种 B.4种 C.5种 D.7种
10.1-丙醇的蒸气和空气混合,通过灼热的铜网生成一种化合物,和该化合物互为同分异构体的是
11.已知丁基共有四种.不必试写,立即可断定分子式为C5H10O的醛应有
(A)3种 (B)4种 (C)5种 (D)6种
12.已知C12H12的烃分子结构表示为:,它在苯环上的二溴代物有9种,则其环上的四溴代物是 种
13.乙醇和甲醚互为同分异构体的下列事实中,最能说明二者结构式不同的是
A.乙醇溶于水,而甲醚不溶于水 B.乙醇跟金属钠反应放出氢气,而甲醚不能
C.甲醚比乙醇更易溶于油脂类物质中
D.把1份乙醇加入6份浓H2SO4,当加热到140℃时,可生成乙醚
根据以下叙述,回答第14和15题
苯并[a]芘是强致癌物质(存在于烟囱灰、煤焦油、燃烧烟草的烟雾和内燃机的尾气中)。它的分子由5个苯环并合而成,其结构可以表示为(I)和(II)式,这两者是等同的。现有结构式(A)-(D),其中
14.跟(Ⅰ)、(Ⅱ)式等同的结构式是
15.跟(Ⅰ)、(Ⅱ)式是同分异构体的是
16. A、B两种有机化合物,分子式都是C9H11O2N.
(1)化合物A是天然蛋白质的水解产物,光谱测定显示,分子结构中不存在甲基(-CH3).化合物A的结构式是
(2)化合物B是某种分子式为C9H12芳香烃一硝化后的唯一产物(硝基连在芳环上).化合物B的结构式是 .
17、1,2,3-三苯基环丙烷的3个苯基可以分布在环丙环平面的上下,因此有如下2个异构体。[Φ是苯基,环用键线表示,C、H原子都未画出]
据此,可判断1,2,3,4,5-五氯环戊烷(假定五个碳原子也处于同一平面上)的异构体数是
A.4 B.5 C.6 D.7
18. 菲的结构简式可表示为:,若菲分子中有1个H原子被Cl原子取代,则所得一氯取代产物有( )
A. 4种 B. 5种 C. 10种 D. 14种
19. 苯环上的二氯取代物共有多少种:
A.7种   B.8种   C.9种   D.10种
20.鸦片具有复杂的组成,其中的罂粟碱的分子结构如下:鸦片最早用于药物(有止痛、止泻、止咳作用),长期服用会成瘾,使人体质衰弱,精神颓废,寿命缩短。已知该物质的燃烧产物为CO2、H2O和N2,1 mol该化合物完全燃烧消耗O2的物质的量及在一定条件下与Br2发生苯环取代反应生成的一溴代物同分异构体的种数分别是
(A)23.25 mol;5 (B)24.5 mol;7
(C)24.5 mol;8 (D)26.5 mol;6
21.对复杂的有机物的结构,可以“键线式”简化表示。如有机物CH2=CH-CHO
可以简写成 。则与键线式为的物质互为同分异构体的是
 
22.分子式与苯丙氨酸()相同,且同时符合下列两个条件:①有带两个取代基的苯环 ②有一个硝基直接连接在苯环上的异构体的数目是
A.3 B.5 C.6 D.10
23.烯烃、一氧化碳和氢气在催化剂作用下生成醛的反应,称为羰基合成,也叫烯烃的醛化反应。由乙烯制丙醛的反应为:
由分子式为C4H8的烯烃进行醛化反应,得到醛的同分异构体可能有
(A)2种 (B)3种 (C)4种 (D)5种
24.有机物A可用B式表示,则有机物C的许多同分异体中,属于芳香醇的共有
(A)5种 (B)4种 (C)3种 (D)2种
25.立方烷(C8H8)、棱晶烷(C6H6)和盆烯(C6H6)是近年来运用有机合成的方法制备的具有如下所示立体结构的环状有机物。萜类化合物是广泛存在于动、植物界中的一类有机物(如月桂烯、柠檬烯),是由若干个含5个碳原子的异戊二烯单位组成的。
对上述有机物有如下说法:①盆烯、月桂烯、柠檬烯都能使溴水褪色;②棱晶烷、盆烯与苯互为同分异构体。③月桂烯、柠檬烯互为同分异构体。④立方烷、棱晶烷是烷烃的同系物。其中正确的是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26.对于立方烷(结构如上图所示),其分子式为 。其一氯代物有______种同分异构体;二氯代物有____种同分异构体;芳香烃中有一种化合物与立方烷互为同分异构体,该同分异构体的结构简式为
27.与立方烷具有相同最简式的一种有机物,其相对分子质量是立方烷的一半,该分子是由电石为原料合成的,它是合成某种橡胶的中间体,它也有多种同分异构体。
(1)它的一种链式结构的同分异构体的结构简式是 。该同分异构体的分子中,所有的原子是否共面 ,所有的碳原子是否共线 。
(2)它的另一种同分异构体的每个碳原子均达到饱和,且空间构型中碳与碳之间的夹角都相同,该同分异构体的分子中直接键合的三个碳原子间的夹角是 ,请画出它的空间构型 。
28.下列物质一定属于同系物的一组是
A.葡萄糖和蔗糖 B.乙二醇和丙三醇 C.C2H4O和C6H12O D.醋酸和硬脂酸
E.C6H5OH和C6H5CH2OH F.CH3Cl和CH2Cl2
29.如果定义有机物的同系列是一系列结构符合A-[-W-]-nB(其中n=0、1、2、3……)的化合物,式中A、B是任意一种基团(或氢原子),W为2价的有机基团,又称为该同系列的差。同系列化合物的性质往往呈现规律性的变化。下列四组化合物中,不可称同系列的是
A.CH3CH2CH2CH3 CH3CH2CH2CH3CH3 CH2CH2CH2CH2CH2CH3
B. CH3CH=CHCHO CH3CH=CHCH=CHCHO CH3CH=CHCH=CHCH=CHCHO
C.CH3CH2CH3 CH3CHClCH2CH3 CH3CHClCH2CHClCH3
D.ClCH2CHClCCl3 ClCH2CHClCH2CHClCCl3 ClCH2CHClCH2CHClCH2CHClCCl3
30.化学工作者把烷烃、烯烃、环烷烃、炔烃……的通式转化成键数的通式,给研究有机物分子键能大小的规律带来了很大的方便。设键数为I,则烷烃中碳原子数与键数的关系的通式为CnI3n+1,烯烃、环烷烃中碳原子数与键数的关系的通式为CnI3n,则苯的同系物中,碳原子数与键数关系的通式为
A.CnI3n-1     B.CnI3n-2 C.CnI3n-3 D.CnI3n-4
有机化学基础(六) 有机化学有关计算
1.10mL某气态烃,在50mL氧气中充分燃烧,得到液态水和35mL气体(气体体积均在同温同压下测定)此烃可能是
A.C2H6 B.C4H8 C.C3H8 D.C3H6
2.常温常压下,气体X与氧气的混合气体aL,充分燃烧后产物通过浓硫酸,并恢复到原来条件下时,体积为a/2 L,则气体X是(O2适量)
A.乙烯 B.乙炔 C.甲烷 D.丁二烯
3.室温下,1体积气态烃和一定量的氧气混合并充分燃烧后, 再冷却至室温,气体体积比反应前缩小了3体积,则气态烃是
A.丙烷 B.丙烯 C.丁烷 D.丁烯
4.乙烯和乙炔的混合物70mL加入200mL氧气(过量),使它们充分燃烧,冷却到原温度再除去水,气体体积为150mL,求乙烯和乙炔的体积各是多少
5.完全燃烧标准状况下某气态烷烃和气态烯烃的混合物2.24L,生成二氧化碳6.6g,水4.05g.求该混合气的成分和各成分的体积分数.
6.将0.1mol某烃的衍生物与标准状况下4.48L氧气混合密闭于一容器中,点火后发生不完全燃烧,得到CO2、CO和H2O的气态混合物.将混合气体通过浓硫酸时,浓硫酸质量增加了3.6g,通过澄清石灰水时,可得到沉淀10g (干燥后称量).剩余气体与灼热的氧化铁充分反应后再通入澄清的石灰水中,又得到20g固体物质(干燥后).
求:(1)该有机物的分子式.
(2)该有机物可与醇发生酯化反应,且可使溴水褪色,写出有机物的结构式.
7.某有机物由C、H、O三种元素组成,分子中含有8个原子,1mol该有机物含有46mol质子.完全燃烧该有机物在相同条件下测定CO2和水蒸气体积比为2:1。取2.7g该有机物恰好与30mL 1mol/L的碳酸钠溶液完全反应。
求:(1)有机物分子式; (2)有机物结构简式.
8.将100mLH2、C2H6和CO2的混合气体与300mLO2混合点燃,经充分反应并干燥后,总体积减少100mL.再将剩余气体通过碱石灰吸收,体积又减少100mL,上述体积均在同温同压下测定,求原混合气体各组分的体积.
9.某有机物10.8g完全燃烧生成7.2g水和15.68L(标准状况)二氧化碳,0.25mol此有机物质量为27g,求此有机物的分子式.又知此有机物有弱酸性,能与金属钠反应,也能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试推断此有机物的结构,写出可能的结构简式和名称

10.已知某不饱和烃含碳元素85.71%(质量分数)。1mol烃完全燃烧后生成的CO2全部被4mol/LNaOH溶液1.50L吸收,根据所得溶液中溶质的组成,推断相应不饱和烃的分子式。
11.某有机物0.1mol,与标准状况下5.6L氧气充分反应后,产物为CO、CO2、H2O的混合气体.将此混合气体通过浓硫酸,浓硫酸增重5.4g,再通过灼热氧化铜粉末,氧化铜质量减少1.6g;最后通过足量碱石灰,碱石灰增重8.8g.求该有机物的分子式.
12.常温下都为气态的混合气体,由分子内相同碳原子数的烯烃和炔烃组成.将它们与过量氧气混合加热到200℃点燃,充分燃烧后,再依次通过浓硫酸和碱石灰,分别减少7体积和10体积(相同条件下).试分析原混合气体的可能组成及体积比.
13.把m mol的C2H4跟n mol H2混合于密闭容器中,在适当的条件下反应达到平衡时生成P mol C2H6,若将所得平衡混合气完全燃烧生成CO2和H2O,需要氧气的物质的量为
A.(3m+n) mol B.(3m+n/2) mol
C.(3m+3p+n/2) mol D.(3m+n/2-3p) mol
14.乙炔和乙烯的混合气体完全燃烧时,所需氧气的体积是原混合气体的2.7倍,则该混合气体与足量的H2发生加成反应时,消耗H2的体积是原混合气体体积的
A.1.6倍 B.1.8倍 C.1.4倍 D.1.2倍
15.由乙炔、苯和乙醛组成的混合物,经测定,其中含碳的质量分数为72%,则氧的质量分数为 .甲酸甲酯与乙酸乙酯的混合物中氢的质量分数为6.67%,则碳的质量分数 .
16.在400K时,向有机物A的蒸气20mL中充入60mL氧气,引燃恰好完全反应,产生的CO2和H2O(气)的体积比为2:3,冷却到反应前状况时,混合气体的密度比反应前减少1/5,则有机物的分子式是 .
17.已知乙烷在高温下分解生成乙烯和氢气(C2H6→C2H4+H2),取乙烷部分分解后的气体5体积,在足量氧气中充分燃烧,可生成8体积的二氧化碳(相同条件下测定),则乙烷的分解率为 。
18.一种气态烷烃和气态烯烃分子内碳原子数相同.它们的混合物1体积在氧气中充分燃烧,生成2体积的CO2和2.4体积的水蒸气,(体积都是在相同条件下测得).试写出这种烃的分子式,并计算两者的体积比.
19.某有机物6.2g完全燃烧后生成8.8g二氧化碳和0.3mol水,该有机物对氢气的相对密度为31.试求该有机物的分子式.
20.某气态烃含碳、氢元素质量比6:1,又知同温、同压下该气体密度为氢气密度的14倍,求该烃的分子式.
21.在同温同压下,将1体积的某烯烃和4体积的某烷烃混合,此混合气体的体积是相同条件等质量氢气体积的1/12,则这两种烃是
A.C2H6和C2H4 B.CH4和C2H4 C.C2H6和C3H6 D.CH4和C4H8
22.某不纯有机物的主要成分是C9H8O4,杂质成分不含碳,已知此不纯物中含碳量为48%,则此不纯物中含C9H8O4的质量分数为
A.80% B.90% C.75% D.40%
23.一定量的乙醇在氧气不足的情况下燃烧,得到CO、CO2和水的总质量为27.6 g,若其中水的质量为10.8 g,则CO的质量是
(A)1.4 g (B)2.2 g (C)4.4 g (D)在2.2 g和4.4 g之间
有机化学能力提高(七) 信息给予题
1.HCN性质类似于HX,只是水解产物不同。—CN水解为—COOH,而—X水解为—OH。
写出A、B、C、D的结构简式:
A、 ,B、 ,C、 ,D、
2.烯烃在强氧化剂作用下,可发生如下反应:
以某烯烃A为原料,制取甲酸异丙酯的过程如下:
试写出A、B、C、D、E的结构简式。
3.已知:
用乙烯和其它无机物为原料合成环状有机物E (C6H8O4)的流程如下:
试写出A、B、C、D、E的结构简式。
4.已知CC可被冷稀的酸性高锰酸钾溶液氧化成二元醇,如:
现以甲基丙烯为原料合成有机玻璃D和环状化合物E(C8H12O4)
试写出A、B、C、D、E的结构简式。
5. 维纶的成分是乙烯醇缩甲醛。它可以由石油的产品为起始原料进行合成。先由乙烯、氧气和醋酸合成醋酸乙烯酯。
然后经过加聚、水解、缩聚制得。试写出各步反应中指定有机物的结构简式。(B、C 、D均为高分子聚合物)。
6. 某环状有机物分子式为C6H12O,其官能团的性质与链烃的衍生物的官能团性质相似,已知A具有下列性质: (1)能与HX作用
(3) 不能使Br2水褪色。
(4)
(5)
试写出A、B、C的结构简式。
7.从有机物C5H10O3出发,有如下图所示的一系列反应:
已知E的分子式为C5H8O2,其结构中无甲基、无支链、含环,D和E互为同分异构体,B能使Br2水褪色。试写出A、B、C、D、E及C5H10O3的结构简式。
9.已知下列反应可以发生:,又知醇和氨都有似水性(与水的性质相似),酯可以水解又可以醇解或者氨解。现以乙烯为原料合成维纶,其主要步骤如下:
(1) 生成A的化学方程式为
(2) 由C生成D和E的化学方程式为
(3) E的名称为
(4) 维纶的结构简式为
10.已知:
现有只含C、H、O的化合物A F,有关它们的某些信息如下:
(1) 写出化合物A、E、F的结构简式:
(2)写出B与足量的新制Cu(OH)2悬浊液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11.由本题所给①、②两条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①、已知有机分子中的烯键可发生臭氧分解反应。例如:
②、在碱存在下
从松树中分离得到的松柏醇,其分子式为C10H12O3,它既不溶于水,也不溶于碳酸氢钠溶液。下图为松柏醇的部分性质。
试回答:(1)写出化合物的结构简式:
松柏醇: B: C: D:
(2)写出反应类型:反应① 反应②
12.已知
分析下图变化,试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有机物的结构简式
A B C
D E F
(2)写出下列有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C →D
D →E
13.乙醇在浓H2SO4存在并加热的条件下可发生脱水反应(A),而产物在加热、加压和有H2SO4存在的条件下可发生水化反应(B),反应可能经历了生成中间体(①)这一步。
(1)如果将反应按取代、加成和消去分类,则A——F六个反应(将字母代号填入以下空白)中属于取代反应的是______ 属于加成反应的是_______ 属于消去反应的是_____
(2)按系统命名法,中间体(①)的名称是
(3)如果将原料C2H5OH中的羟基中的H用D标记成C2H5OD,则反应后的浓H2SO4中是否可能含有D?为什么?生成物之一的水中是否可能含有D?为什么?
(4) 如果将浓H2SO4用D标记成D2SO4,则生成物之一的水中是否可能含有D?为什么?
(5) 模仿上题反应原理,完成下列反应(不考虑反应条件,但须配平)
14.已知卤代烃的水解反应:R―X + H2O → R―OH + HX(X代表卤原子),某酯A的化学式为C6H8O4Cl2与有机物B、C、D、E的转化关系如图所示:
(1)写出A、B、C、D的结构简式:A B C D
(2)写出E—B的化学方程式:
(5) B在氢氧化钠溶液中水解后再酸化可以得到F,写出F发生缩聚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17.请根据以下补充知识解答第17题:
(R代表烃基,下同。)
1, 4―丁二醇是生产工程塑料PBT(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酯)的重要原料,它可以通过下图两种不同的合成路线制备,请写出相应物质的结构简式:
请写出A →H的结构简式:
有机化学能力提高(八) 一组与高科技相关的有机高分子测试题
2.感光高分子实施制作大规模集成电路不可缺少的材料,感光高分子在曝光是会发生二聚反应,生成不溶性的交联高分子硬化模。将未感光部分用溶剂或其他药品洗去,便可以制造集成电路等。常用的感光高分子有聚乙烯醇肉桂酸酯,它感光后的二聚交联高分子结构简式为(见下图):
(1)在感光前这种感光高分子(单分子)的结构简式为 。
(2)单分子的这种感光高分子材料可用肉桂酸(C6H5 C3H3O2)与一种烃反应而得其单体。试推断这种烃与肉桂酸生成肉桂酸乙烯酯单体的化学方程式:
3.盆烯是苯的一种同分异构体,其结构如右图:
(1)请推断盆烯的一氯取代物的异构体数目 ;二氯取
代物的异构体数目 。
(2)在现代化学发展的过程中,人们用盆烯合成多聚乙炔,这是一种具有庞大线性结构的共轭体系可作为分子导线使用:
为此人们设计了作为分子导线的分子开关(分子开关广泛用于最新发展的分子计算机中),其中构思最为巧妙的莫过于Six1和Higelin所设计并合成的N一邻羟亚苄基苯胺光控分子开关。
试通过分析判断,在上述两种状态中,(I)式可使电路处于 (断开、闭合)状态。原因是 。
4. 2000年10月10日,瑞典皇家科学院宣布,三位科学家因为对导电聚合物的发现和发展而获得本年度诺贝尔化学奖。他们是: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的艾伦-J-黑格 ( http: / / www. / nobel / Heeger.htm )、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的艾伦-G-马克迪尔米德 ( http: / / www. / nobel / MacDiarmid.htm )和日本筑波大学的白川秀树 ( http: / / www. / nobel / Shirakawa.htm )。1977年,白川教授等人发现,在塑料聚乙炔中添加碘这一杂质后,聚乙炔便像金属那样具有导电性。
(1)试写出聚乙炔的结构简式 。
(2)若已知白川英树发现银色的聚乙炔薄膜是纯净的反式聚乙炔,其结构片段如图所示:
请写出铜色的聚乙炔薄膜顺式聚乙炔的结构片段;

(3)导电聚合物的研究成果,还对分子电子学的迅速发展起到推动作用。日本的赤木教授成功合成了具有螺旋状链式结构的聚乙炔。试设想螺旋状链式结构的聚乙炔是否可以用来制成电子零件中不可缺少的线圈和电磁体 。
(4)现有银色的聚乙炔薄膜和铜色的聚乙炔薄膜以及聚苯乙烯的混合物共13g,若完全燃烧,则消耗的氧气及生成的二氧化碳的量能否确定?为什么?

(5)一种与聚乙炔具有相同最简式的有机物,其相对分子质量是52,该分子是由电石为原料合成的,它是合成某种橡胶的中间体,它有多种同分异构体。
A.它的一种链式结构的同分异构体的结构简式是 。该同分异构体的分子中,所有的原子是否共面 ,所有的碳原子是否共线 。
B.它的另一种同分异构体的每个碳原子均达到饱和,且空间构型中碳与碳之间的夹角都相同,该同分异构体的分子中直接键合的三个碳原子间的夹角是 ,请画
出它的空间构型 。
(6)另一种与聚乙炔具有相同最简式的有机物,其相对分子质量是104。
A.其分子式为 。
B.若该化合物分子的一氯代物只有一种同分异构体;则该有机物的结构简式为 。它的二氯代物有____种同分异构体;三氯代物有_______种同分异构体。
C.若该有机物为芳香烃,则其结构简式为 。该分子中,是否所有原子一定在同一平面内 。
D.最近,我国一留美化学家参与合成了一种新型炸药,它跟三硝基甘油一样抗打击、抗震,但一经引爆就发生激烈爆炸,据悉是迄今最烈性的非核爆炸品。该炸药的化学式可以看成B中分子的硝基取代物,同种元素的原子在分子中是毫无区别的。试在右图方框中画出其结构简式;若该化合物发生爆炸时只生成CO2和N2,请写出有关的化学方程式 。
有机化学能力提高(九) 有机综合测试
一、选择题(下列1-10题只有1个选项符合题意。11-15题有1-2个选项符合题意。每小题4分,共60分。)
我国科学家在1965年9月首先用人工方法合成牛胰岛素。 为了证实人工合成的胰岛素与天然的是否是同一物质,在人工合成牛胰岛素过程中掺入了放射性14C,然后将人工合成的牛胰岛素与天然的混合得到了放射性14C分布均匀的结晶物,从而证明了两者都是同一种物质,为我国在国际上首先合成具有生物活性牛胰岛素提供了有力证据。
1.在人工合成过程中掺入放射性14C的用途是
A. 催化剂 B. 媒介质 C. 组成元素 D. 示踪原子
2. 以上所述人工合成的牛胰岛素与天然结晶的是同一物质的依据是
A. 扩散作用 B. 渗透作用 C. 相似相溶原理 D. 物质结构相同
3.人工合成牛胰岛素,证明了下列哪个过程是可能的
A. 从无机小分子转化为有机小分子 B. 从有机小分子转化为有机高分子
C. 从有机高分子转化为多分子体系 D. 从多分子体系演变为原始生命
4.人造象牙的主要成分的结构简式是 -[CH2-O-]n-,可通过加聚反应生成它的单体是
  A.(CH3)2O      B.CH3CHO     C.CH3OH    D.HCHO
5.在国际环境问题中,一次性使用的聚苯乙烯材料带来的“白色污染”甚为突出。这种材料难以分解,处理麻烦。最近研究制出一种新型的材料能替代聚苯乙烯。它是由乳酸缩聚而生成的,该种材料可在乳酸菌作用下发生降解,下列关于聚乳酸的说法正确的是
A.聚乳酸是一种纯净物 B.其聚合方式与聚苯乙烯相似
C.其单体为 D.聚乳酸是一种线型高分子材料
6.以乙醇为原料,用下述6种类型的反应:①氧化;②消去;③加成;④酯化;⑤水解;⑥加聚,来合成乙二酸乙二酯(结构简式如图所示)的正确顺序是
A.①⑤②③④      B.①②③④⑤
C.②③⑤①④      D.②③⑤①⑥
7.综合治理“白色污染”的各种措施中,最有前景的是
A.填埋或向海中倾倒处理 B.热分解或熔融再生处理
C.积极寻找纸等纤维类制品替代塑料 D. 开发研制降解塑料
8.1993年的世界十大科技新闻称:中国学者许志福和美国科学家穆尔共同合成了世界上最大的碳氢分子,其中1个分子由1134个碳原子和1146个氢原子构成。关于此物质,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是烃类化合物B.常温下呈固态 C.具有类似金刚石的硬度 D.易被氧化
9.下列塑料只能一次性使用,不能热修补的是
A. 聚氯乙烯 B.酚醛树脂 C.聚甲基丙烯酸甲酯 D.聚苯乙烯
10.下列材料中属于功能高分子材料的是
①高分子膜 ②生物高分子材料 ③隐身材料 ④液晶高分子材料 ⑤光敏高分子材料 ⑥智能高分子材料
A.①②⑤ B.②④⑤⑥ C.③④⑤ D.全部
11.甲萘醌(维生素K)有止血作用,它可通过α-甲基萘的氧化制得,反应中常用乙酸作催化剂,该反应放热,可表示为:
在某次合成反应中,用1.4g(0.01mol)的α-甲基萘,才制得0.17g(0.001mol)甲萘醌,已知该反应的速率是快的。试判断导致其产率低的原因是
A.使用了过量的催化剂 B.没有用乙酸,而是使用其它催化剂
C.把反应混合物加热 D.所生成的甲基醌是沉淀物
12.下列有关高分子化合物性质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A.一般具有良好的绝缘性 B.均不溶于水,易溶与有机溶剂
C.均不耐热,受热后会熔化改变原有形状 D.一般比同质量金属强度大
13.右图为两种氨基酸的结构示意图,若二者通过肽键形成二肽,则形成的二肽共有几种结构
A.2种 B.三种C.四种D.五种
14.硅橡胶的主要成分如图所示,是由二氯二甲基硅烷经两种反应制成的,这两种反应是
A.消去、加聚 B.水解、缩聚 C.氧化、缩聚 D.水解、加聚
15.重氮甲烷(CH2N2)能与酸性物质反应:R-COOH+CH2N2→R-COOCH3+N2。下列物质中能与重氮甲烷反应但产物不是酯的是
A.H-CHO B.C6H5OH C.C6H5CH2OH D.C6H5COOH
二、填空简答题(共29分)
16.(6分)有机物的分子式为C6H12N4,分子中每个N原子分别与三个C原子键合,而每个C原子分别与两个N原子键合。分子中没有C=C双键和C-C单键。试写出该有机物的结构
简式_______;该分子中有____个六元环;每个六元环占有____个氮原子。
17. (4分)聚氨酯的主链含有-NHCOO-重复单元的一类新型高分子化合物,其单体是氰酸酯(如O=C=N-R-N=C=O)和多元醇(如HO-R’-OH)。其高聚物结构式如图所示:
(1)由上述异氰酸酯和多元醇合成高聚物的反应属于 反应(填“加聚”,“缩聚”)。
(2)写出由2,6-甲基苯二异氰酸酯(如右图所示)和1,3-丙二醇为单体生成高聚物的化学方程式:

18.(8分)有机物可以进行开环聚合。例:可进行开环聚合生成-(-CH2-CH2-O-)n-
请写出下列环状化合物开环聚合形成的高分子化合物的结构简式:
(1) 。
(2) 。
19.(11分)类似于卤素X2与苯的同系物的反应,卤代烃亦可进行类似反应,如均三甲苯与氟乙烷的反应。它们的反应经历了中间体(Ⅰ)这一步,中间体(Ⅰ)为橙色固体,熔点-15℃,它是由负离子BF4-与一个六元环的正离子组成的,正离子中正电荷平均分配在除划*号碳原子以外的另五个成环的碳原子上,见下图(Ⅰ)虚线。
(1) 从反应类型看,反应A属于 ,反应B属于 ,全过程属于 。
(2)中间体(Ⅰ)中画*号的碳原子的立体构型与下列化合物中画*号碳原子接近的是( )
A *CH≡CH B CH3*CH2CH3 C D
(3)模仿上题,完成下列反应(不必写中间体,不考虑反应条件,但要求配平)。
① + ——→
② (过量)+ CHCl3 ——→
③ + ——→ + HBr
三、计算推断(共11分)
20. CH3COCH3(CH3)3COMgBr(CH3)3COH
(CH3)3CMgBrABC + D
DE DF + G
以丙酮等常见有机物为原料,由上述反应能合成醇B,B能消去1分子水得到三种烯烃C、D、H,其中占C80%,D占20%,H因含量极低而未列出,C的臭氧化物E不能发生银镜,D的臭氧化物F能发生银镜,其中1gF最多可得金属银14.4g,G与Cl2在光照下反应时,可得三种酮的一氯取代物。
(1).(8分)写出下列物质的结构简式:
A B E G_______________
(2).(3分)用一个方程式表示B转化为C、D的反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有机化学专题练习答案
(一)、有机化学反应的基本类型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3
A B AC D B C D A D C ACEF C
12、①硝化 ②氯代 ③氧化 ④酯化 ⑥还原
(二)、高分子化合物单体的判断
1、A 2、B 3、 4、C
5、
6、
(1) (2)
7、
8、(1)1,3-丁二烯 (2)2c/(b-a)
(三)、有机物分子中原子共线共面的确定:
1、BC,4,10 2、(1)D (2) B 3、AD 4、BD
5、,2,3-二甲基-2-丁烯,
(五)、同系物和同分异构体: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B A C B B B A B B BD B 9 B AD B
16、(1) (2)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8 29 30
A B C A D C C A A D C C
26、C8H8,1,3,
27、(1) ,是,否 (2)60°,
(六)、有机化学计算:
1、AD 2、A 3、AD 4、乙烯 30mL,乙炔 40mL 5、CH4 75%,C3H6 25%
6、(1)C3H4O2 (2)CH2=CHCOOH 7、(1)C2H2O4 (2)HOOC-COOH
8、H2 25mL,C2H6 25mL,CO2 50Ml
9、C7H8O,邻、间、对-甲基苯酚
10、剩余:2mol Na2CO3和2mol NaOH → C2H4 剩余:3mol Na2CO3 → C3H6
剩余:2mol Na2CO3和2mol NaHCO3 → C4H8
剩余:1mol Na2CO3和4mol NaOH → C5H10 剩余:6mol NaOH → C6H12
11、C2H6O 12、删除 13、B 14、A 15、19.56%,40.02% 16、C2H6O
17、25% 18、V(C2H6)∶V(C2H4)=2∶3 19、C2H6O2 20、C2H4
21、D 22、A 23、A
(七)、信息给予题:
1、
2、
3、
4、
5、
6、
7、
9、
10、
11、
(2)加成,取代
12、
13、(1)CD,BE,AF (2)硫酸单乙酯
(3)硫酸中没有,水中有。乙醇的脱水并不是可逆反应。
(4)有。
(5)
14、
17、
(八)、有机高分子测试:
2、
3、(1) 3,7 (2) 闭合,Ⅰ中的分子完全是单双键交替形成了一个大的共轭分子
4、(1)
(3)可以
(4)能。因为最简式一样
(5)A.,是,否 B.60°,
(6) A.C8H8 B.立方烷,3,3 C.苯乙烯,否
D.C8 O16N4 = 8CO2↑+ 2N2↑
(九)、综合测试:
1、D 2、D 3、D 4、D 5、C 6、C 7、D 8、C 9、B 10、D 11、BC 12、BD
13、C 14、B 15、BC
16、 ,4,1
17、(1) 加聚
18、
19、(1)、加成,消去,取代 (2)、B
(3)、
20、湖北省黄冈中学2004届高三第二轮复习化学训练(四)
化学实验
本试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10分,答题时间100分钟
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H:I C:12 O:16 N:14 Cu:64 Fe:56 Zn:65 Na:23
第I卷(选择题 共54分)
一、选择题(本题包括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1.有下列仪器:①烧杯;②烧瓶;③试管;④锥型瓶;⑤表面皿;⑥坩埚,其中属于玻璃仪器,但可用于加热的有 ( )
A.仅②③ B.仅①②③④ C.仅①②③④⑤ D.①②③④⑤⑥
2.使用下列仪器时,其下端必须紧贴于承受器内壁的是 ( )
A.过滤漏斗 B.胶头滴管 C.滴定管 D.长颈漏斗
3.下列仪器:①量筒 ②普通漏斗 ③滴定管 ④容量瓶 ⑤分液漏斗 ⑥蒸馏烧瓶,常用于物质分离的是 ( )
A.①③⑤ B.②④⑥ C.②⑤⑥ D.③⑤⑥
4.测定硫酸铜晶体结晶水含量的实验操作过程中,造成实验数据偏高的原因是下列四项中的 ①坩埚用水洗后没有烘干;②加热时有少量晶体溅出;③把加热得到的白色粉末放在空气中冷却,称量;④加热后的粉末中有少量的黑色固体。 ( )
A.①②③ B.①② C.②③ D.①②④
5.用pH试纸测定某无色溶液的pH值时,规范的操作是 ( )
A.将pH试纸放人溶液中观察其颜色变化,跟标准比色卡比较
B.将溶液倒在pH试纸上,跟标准比色卡比较
C.用干燥的洁净玻璃棒蘸取溶液,滴在pH试纸上,跟标准比色卡比较,
D.在试管内放入少量溶液、煮沸,把pH试纸放在管口观察颜色,跟标准色卡比较
二、选择题(本题包括8小题,每小题3分,共24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6.在粗碘中含ICl和IBr等杂质,受热时,I2、ICl、IBr均可升华,在粗碘中加入一种物质后,再进行升华可制得精碘,应加入的物质是 ( )
A.H2O B.Zn C.KI溶液 D.CH3CH2OH
7.下列各组物质,只用水不能将它们区别开来的是 ( )
A.硫酸铜、碳酸钠和硫化铝三种粉末 B.甲醇、乙醇和溴苯三种液体
C.苯、乙醇、四氯化碳三种液体 D.氢氧化钠、硝酸铵和氯化钠三种固体
8.在实验室里可按下图所示的装置来干燥、收集气体R,多余的气体R可用水吸收则R是 ( )
A.HCl B.Cl2 C.CO D.NH3
9.用启普发生器制取和收集气体的实验步骤有:①检验气体纯度;②装入固体试剂;③检验仪器气密性;④收集气体;⑤注人液态试剂,其正确的操作顺序是 ( )
A.②⑤③①④ B.③⑤②①④ C.③②⑤①④ D.②③⑤①④
10.设计了四种制备气体的方案:①加热稀硫酸和乙醇制备乙烯;②加热稀盐酸和二氧化锰制氯气;③用稀硫酸和大理石制备二氧化碳;④用稀硝酸和硫化亚铁制备硫化氢。不宜采用 的方案有哪些 ( )
A.只有①和② B.只有②和③ C.只有③和④ D.①②③④
11.提纯含有少量Ba(NO3)2杂质的KNO3溶液,可使用的方法为 ( )
A.加入过量Na2CO3溶液,过滤,除去沉淀,溶液中补加适量硝酸HNO3
B.加入过量K2SO4溶液,过滤,除去沉淀,溶液中补加适量HNO3
C.加人过量Na2SO4溶液,过滤,除去沉淀,溶液中补加适量HNO3
D.加入过量K2CO3溶液,过滤,除去沉淀,溶液中补加适量HNO3
12.为了除去MgCl2酸性溶液中的杂质Fe3+,可在加热搅拌的条件下加入一种试剂,过滤后再加入盐酸,这种试剂是 ( )
A.NH3·H2O B.NaOH C.Na2CO3 D.MgCO3
13.要除去CO2气体中所含少量HCl气体,最好的方法是将混合气通过 ( )
A.饱和NaHCO3溶液 B.Na2CO3溶液 C.饱和石灰水 D.氨水
三、选择题(本题包括5小题,每小题4分共20分,每小题有一个或两个选项符合题意)
14.下列有关使用托盘天平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
A.称量前先调节托盘天平的零点
B.称量时左盘放被称量物,右盘放砝码
C.潮湿的或具有腐蚀性的药品,必须放在玻璃器皿里称量,其他固体药品可直接放在天平托盘上称量
D.用托盘天平可以准确至0.01g
15.在右图装置中,烧瓶中充满干燥的气体a,将滴管中的b液体挤入烧
瓶内,轻轻振荡烧瓶,然后打开弹簧夹,烧杯中的液体b呈喷泉状喷
出,最终几乎充满烧瓶,则a和b分别是 ( )
选项 a(干燥气体) b(液体)
A NO2 水
B CO2 4mol·L—1NaOH
C Cl2 饱和食盐水
D NH3 1mol·L—1HCl
16.现有一瓶物质甲和乙的混合物,已知甲和乙的某些性质如下:
物质 分子式 熔点(℃) 沸点(℃) 密度(6/cm3) 水中溶解性
甲 C3H6O2 —98 57.5 0.93 可溶
乙 C4H8O2 —84 778 0.90 可溶
据此,将甲和乙互相分离的最佳方法是 ( )
A.萃取法 B.升华法 C.分馏法 D.分液法
17.在下表中,欲用一种试剂Z来检验盐溶液中的离子X。在同时有离子Y存在时,此检验仍可以判别的是 ( )
试剂Z 离子X 离子Y
A.NH3·H2O Al3+ Mg2+
B.AgNO3 Cl— CO32—
C.Na2SO4 Ba2+ Mg2+
D.Ba(NO3)2 SO42— Cl—
18.下图是一套实验室制气装置,用于发生、干燥和收集气体,下列各组物质中能用这套装置进行实验的是 ( )
A.铜屑和浓硝酸 B.二氧化锰和浓盐酸
C.电石和水 D.碳酸钙和稀盐酸
第Ⅱ卷(非选择题 共56分)
四、(本题包括2小题共14分)
19.(6分)某同学设计用右图所示的装置将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进行分离和干燥。a、b均为活塞,试回答:(供选择的试剂:NaOH溶液、醋酸钠溶液、浓H2SO4、饱和食盐水、稀H2SO4、稀盐酸、碘水)。
(1)甲瓶中应装入的试剂是 溶液,乙瓶中应装入的试剂是
溶液,分液漏斗中应装人的是 溶液。
(2)当CO与CO2的混合气体通过该装置时,先分离得到的是 ,
活塞操作是 ,然后得到的是 ,活塞操作是 。
20.(8分)某学生为测定氯化铵和硫酸铵混合物中氯化铵的含量,按下图所示实验步骤进行实验:
回答下列问题:
(1)溶液A中溶质的化学式 ,物质C的化学式是 。
(2)用托盘天平称量样品,当天平平衡时,发现左盘错放砝码16g,游码为0.4g,则右盘样品实际质量是 g。
(3)若过滤使用的仪器和用品已有:滤纸、铁架台、铁圈、烧杯、漏斗、还需要补充的仪器或用品是 。
(4)证明A溶液滴加适量的操作方法是 。
(5)若物质C的质量为23.3g,则原混合物中NH4Cl的质量分数为 。
五、(本题包括2小题共14分)
21.(7分)根据硫酸铜晶体结晶水含量的测定实验;填写下列空白
(1)此实验操作顺序如下:①称量坩埚、晶体;②加热、冷却;③称量;④ ;⑤ ;⑥计算;⑦分析实验误差。
(2)用托盘天平称量的时候,若指针偏向左边,则表示(填写正确选项代码) 。
A.左盘重,样品轻 B.左盘轻,砝码重 C.右盘重,砝砝轻 D.右盘轻,样品重
(3)在进行加热时,应该用 来夹持坩埚;为了防止硫酸铜晶体失去结晶水时不完全,或发生CuSO4强热分解,造成实验产生误差,所以在加热操作中要① ,
② 。
(4)加热后的坩埚应放在 中冷却。如果放在空气中自然冷却,则会使实验结果的误差偏 。
(5)在进行④、⑤两步实验时,有时还要重复进行,这是由于 。
22.(7分)下面是用启普发生器制取氢气以还原氧化铜的装置图:
试回答下列问题:
(1)在启普发生器中:
A.仪器a、b、c各部件的名称分别a b c 。
B.锌粒是由 处加入,稀硫酸是由 加入。
C.检查装置气密性的方法是 。
(3)制取氢气不能直接用浓硫酸的理由是 。
(4)试管中的反应现象 。
六、(本题包括2小题共14分)
23.(4分)为了达到(I)栏中的实验要求,从(Ⅱ)栏中选定实验方法,从(Ⅲ)栏中指出实验现
象,并将所选答案的标号填人答案栏里
I实验要求 Ⅱ实验方法 Ⅲ实验现象 答 案
I Ⅱ Ⅲ
(1)除去乙醇中 的少量水分 (2)除去氯化钙 溶液中的少量氯 化铵 (3)除去溴化钠 溶液中的少量硫 化钠 (4)除去氯化钾 溶液所含的碘 (A)加入氢氧化钙并加热蒸发 (B)加入熟石灰 并加热蒸馏 (C)加入生石灰 并加热蒸馏 (D)加入无水酒精 (E)加入煤油, 并在分液漏斗中 振荡、静置 (F)加人氯水 (C)加入溴 (a)放出比空气轻、遇盐酸蒸气产生白烟的气体(b)放出比空气重,镁条能在其中燃烧的气体(c)馏出物为无色无味的气体(d)馏出物为无色且易挥发的液体(e)产生白色沉淀且放出气体(f)产生白色混浊,经过滤可除去(g)溶液分层,下层呈紫色,上层无色(h)溶液分层,上层呈紫色,下层无色(0溶液的淡黄色褪去,不分层 (1)(2)(3)(4)
24.(10分)用右图的装置制取氢气,在塑料隔板上放粗锌粒,漏斗的和带支管的试管中装有稀硫酸,若打开弹簧夹,则酸液由漏斗流下,试管中液面上升与锌粒接触,发生反应,产生的氢气由支管导出;若关闭弹簧夹,则试管中液面下降,漏斗中液面上升,酸液与锌粒脱离接触,反应自行停止。需要时再打开弹簧夹,又可以使氢气发生。这是一种仅适用于室温下随制随停的气体发生装置。
回答下面问题:
(1)为什么关闭弹簧夹时试管中液面会下降7
(2)这种制气装置在加入反应物前,怎样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3)从下面三个反应中选择一个可以用这种随制随停的制气装置制取的气体填人表格中
气 体 收 集 方 法 检 验
①大理石与盐酸反应制取二氧化碳 ②黄铁矿与盐酸反应制取硫化氢 ③用二氧化锰 催化分解过氧化氢制氧气
(4)食盐跟浓硫酸反应制氯化氢不能用这种随制随停的装置。试说明理由。
七、(本题包括2小题共14分)
25.(5分)实验室里怎样保存下列试剂:
(1)金属钾 (2)白磷 (3)水玻璃
(4)硝酸银溶液 (5)氢氟酸
26.(9分)某天然碱(纯净物)可看作由CO2和NaOH反应后的产物所组成。称取天然碱样品四份,溶于水后,分别逐滴加入相同浓度的盐酸溶液30mL,产生CO2的体积(标准状况)如下表:
工 Ⅱ Ⅲ Ⅳ
盐酸洛液的体积(mL) 30 30 30 30
样品(g) 3.32 4.15 5.81 7.47
二氧化碳的体积(mL) 672 840 896 672
(1)由第I组数据中的CO2体积与样品质量之比,可以推测2.49g样品进行同样的实验时,产生CO2 mL(标准状况)。
(2)另取3.32g天然碱样品于300℃加热分解至完全(300℃时Na2CO3不分解),产生CO2
112mL(标准状况)和水0.45g,计算并确定该天然碱的化学式。
(3)已知Na2CO3和HCl(aq)的反应分下列两步进行:
Na2CO3+HCl→NaCl+NaHCO3 NaHCO3+HCl→NaCl十CO2↑+H2O
由上表中第Ⅳ组数据可以确定所用的HCl(aq)的浓度为 mol/L
(4)依据上表所列数据以及天然碱的化学式,讨论并确定上述实验CO2(标准状况)体积y
(mL)与样品质量W(g)之间的关系式。
参考答案
1.B 2.A 3.C 4.D 5.C 6.D 7.B 8.A 9.C 10.D 11.D 12.D 13.A 14.CD 15.BD 16.C 17.CD 18.AD
19.NaOH溶液,浓H2SO4;稀H2SO4;(2)CO;开b关a;CO2;关b开a.
20.(1)BaCl2;BaSO4; (2)15.6 (3)玻璃棒 (4)取上层清液加入BaCl2溶液无沉淀产生。 (5)15.38%
21.解析:本实验的操作过程如下:
这是定量实验,要保证测量的数据准确,减少实验误差。
答案:(1)再加热、冷却、称量;(2)D;(3)坩埚钳;①不断用玻璃棒搅拌;②用小火加热,防止温度过高;(4)干燥管,偏小;(5)保证结晶水完全失去,提高实验的准确度。
翅.(1)A:a球形漏斗;b容器;c导气管;B、插导气管的口(或球形漏斗上部侧口)球形漏斗;C、当Zn粒和稀H2S04开始反应时关闭活塞。稀H2SO4被压回球形漏斗,液面保持不变。(2)a→c→b→e→f→d;(3)浓H2SO4有强氧化性跟Zn反应不放出H2;(4)CuO由黑色变为光亮的红色,管口有液滴生成。
实验要求I (1) (2) (3) (4)
方法Ⅱ C A C E
现象Ⅲ d a f h
23.
24.(1)关闭弹簧夹时,反应产生的气体使试管内液面上的压力增加,所以液面下降。(2)塞紧橡皮塞,夹紧弹簧夹后,从漏斗注入一定量的水,使漏斗内的水面高于试管内的水面,停止加水后,漏斗中与试管中的液面差不再变化,说明装置不漏气。(3)(只要回答出其中一种即可)
二氧化碳 向上排空气法 通人澄清石灰水中使石灰水变浑浊
硫化氧 向上排空气法 有臭鸡蛋味或用湿润PbAc2试纸检验
(4)因为:此反应需要加热且食盐是粉末状,有孔塑料板无法隔离食盐与浓硫酸。
25,(1)保存在煤油中;(2)保存在水中;(3)密封在带橡胶塞的玻璃试剂瓶中;(4)保存在棕色试剂瓶中;(5)保存在塑料试剂瓶中。
26.(1)672:3.32=V:2.49 V=504mL
第 8 页,共 9 页澧县一中高三化学备课组2004.4
新教材实验习题解读及“入微”与“创新” 实验习题例解
新教材实验习题部分
第一册P180 实验八
1、三种方法鉴别KBr溶液、Na2CO3溶液和盐酸。
2、证明KClO3的成分里含有钾、氧和氯三种元素。
4、通过实验用四种方法鉴别浓硫酸和稀硫酸。
5、通过实验除去NaCl晶体中混有的少量Na2SO4和Na2CO3
第二册P246—247 实验十三
2、怎样用实验证明Na2CO3的水解反应是吸热反应?
6、在六个玻璃瓶里分别盛有NaCl溶液、NaOH溶液、鸡蛋白的水溶液、苯酚溶液、乙醛溶液、淀粉稀溶液,怎样用实验方法进行鉴别?写出实验原理、步骤、所用试剂及观察到的现象。
7、某样品中含有KClO3和NaCl。试设计实验方案,通过使KClO3分解并测定氧气的体积,求得样品中KClO3的质量分数。要求绘出实验装置图,写出主要操作程序,并说明在实验中可能造成误差的原因。
第三册P92—94 实验六、七、八
第三册实验六明矾的检验:
设计实验方案并进行实验,检验明矾中的阴离子和阳离子。
几组未知物的检验
第三册实验七: 设计实验方案并对下列两组未知物分别加以检出。
未知物一:四种未知溶液[已知分别是Na2SO4溶液、MgSO4溶液、Al2(SO4)3溶液、FeSO4溶液]
要求检出其中所含的阳离子和阴离子。
未知物二:白色粉末[含有MgCl2、NaCl、(NH4)2SO4、(NH4)2CO3、KNO3五种物质中的任意三种]
第三册实验八实验习题:
1、设计实验:用三种方法制取氧气。
2、利用实验探索硫酸和锌反应制取氢气时硫酸的适宜浓度。
3、设计实验:鉴别Ba(NO3)2、KCl、AlCl3、CH3COOH四种溶液。
4、正确使用pH试纸检验NaCl溶液、K2CO3溶液、(NH4)2SO4溶液、明矾水溶液的酸碱性。用实验方法分别判断明矾水溶液、NaCl溶液、蔗糖水、淀粉溶液、用水稀释过的蓝墨水、一瓶未知液是不是胶体?写出实验方法和操作要点。
5、固体AlCl3和FeCl3混合物中含有少量FeCl2、Al2(SO4)3,请设计实验进行分离,以得到纯净的AlCl3和FeCl3。
6、设计实验:比较下列各物质分子中—OH上氢原子的活动性顺序。
①H—OH,② ③CH3CH—OH,④ ⑤
7、使用镁粉、盐酸、醋酸设计一个实验,证明在同温同压下,当上述两种酸的物质的量相同时,与镁粉反应生成氢气的体积也相同,但两者的反应速率不同。通过这个实验,能说明什么?
8、以硫粉、铁粉为基本反应物,设计一个实验来完成亚铁离子和三价铁离子的转变。(提示:硫化亚铁不溶于水,而溶液于稀盐酸,并生成亚铁离子和硫化氢气体,硫化氢有毒,水溶液呈酸性。)
新教材实验习题答案部分
第一册实验八答案:
4、 方法一:可用焰色反应鉴别。
方法二:可先加氯水,再加稀硝酸。
方法三:先用pH试纸(或用镁条)检验出盐酸,再用盐酸检验出碳酸钠。
2、将氯酸钾与适量的二氧化锰混合,盛在干燥的试管里,配上带有玻璃导管的单孔橡胶塞。加热,用排水法收集生成的气体,利用带火星的木条是否复燃来证明它是氧气,即氯酸钾中含有氧气素。
把玻璃导管从水槽中取出,再移去酒精灯。等试管冷却后,将试管中剩余的物质溶于水。滤去不溶于水的二氧化锰,用滤液做焰色反应。透过蓝色钴玻璃观察,焰色呈紫色,证明溶液中含有钾离子。再用硝酸银溶液检验滤液,有白色沉淀产生,沉淀不溶于稀硝酸,证明其中含有氯离子。即反应物氯酸钾中含有钾和氯元素。
5、方法一:可通过液体的密度大小以及粘稠度等物理性质来区分。
方法二:可分别加入铝片。
方法三:可分别加入铜片,加热。
方法四:在点滴板的孔穴中放入少量硫酸铜晶体(或火柴梗或纸片),再分别滴入两种酸。
4、本实验就先除去硫酸根,然后再除去碳酸根。将混有少量硫酸钠和碳酸钠的氯化钠晶体溶解后,滴加氯化钡溶液。待硫酸根离子沉淀完全后,再向浑浊液中加入碳酸钠溶液(如果先过滤,再加碳酸钠,会增加一次过滤操作)。用pH试纸测试浑浊液,若pH在7以上,表示所加碳酸钠已足量,钡离子沉淀完全(教师应明确告诉学生,此时如果取少量滤液,加入氯化钡溶液或碳酸钠溶液来检查都不是好方法)。将浑浊液过滤,加入适量盐酸,使溶液呈弱酸性,最好再把溶液加热近沸,以驱除溶液中溶解的二氧化碳,得到纯净的氯化钠溶液。将溶液蒸发,即可得到纯净的氯化钠晶体。
第二册实验十三答案:
2、在盛有水的试管中加入少量Na2CO3固体,使它溶解。再滴入2滴酚酞试液,溶液呈红色(CO+H2O HCO3-+OH-)。加热这种溶液,红色加深,说明升温后(OH-)增大,水解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从而证明Na2CO3的水解是吸热反应。
6、分别用玻璃棒蘸取少量溶液滴在pH试纸上,呈强碱性的原溶是NaOH溶液。
取5支洁净试管,分别加入少量溶液,然后分别滴入几滴碘水,试管出现蓝色的,原溶液为淀粉溶液。
取四种剩余未检出的溶液,分别加入4支试管中,再各加入少量浓硝酸,试管中产生黄色的,原溶液为蛋白质。
再在3支试管中分别加入余下未检出的溶液,加入新制取的Cu(OH)2沉淀并加热,试管中有红色沉淀产生的原溶液为乙醛溶液。
再在2支试管中分别加入最后两种未检出的溶液,分别加入少量FeCl3溶液,试管中有紫色出现的,原溶液为苯酚溶液,另一种为NaCl溶液。或是在最后两种未检出的溶液中加入AgNO3溶液,有白色沉淀产生的,原溶液为NaCl溶液,另一种则为苯酚溶液。
7、实验装置如图所示:
其中:大试管中的O2体积可抵消其原空气的体积;玻璃导管不应太长,应尽量短些;收集O2使用量筒等带有刻度的仪器;气体不必降至室温,否则会倒吸。如果在制取前即装配好制装置,会减小容器中空气占有量的误差。
第三册实验六答案:
1、取少量明矾放入烧杯中。向烧杯中加入蒸馏水,搅拌,配制成稀溶液。
2、在三支试管中分别加入约0.5mL稀明矾溶液。
3、向第一支试管中滴加NaOH溶液至过量。观察溶液中发生的现象。解释现象发生的原因,写出有关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4、向第二支试管中滴加BaCl2溶液和稀盐酸。观察溶液中民生的现象。解释现象民生的原因,写出有关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5、用一根洁净的铂丝蘸取第三支试管中的溶液,在酒清灯的外焰上灼烧。透过钴玻璃观察火焰的颜色。
6、另取少量明矾固体,放入一支干燥的试管中。用酒精灯给试管中的固体加热。观察试管内壁上的现象。解释现象发生的原因。
第三册实验七答案:
几组未知物的检验实验设计参考方案:
未知物一
1、给四种未知溶液编号。用四支试管分别取四种溶液各约1mL。向四支试管中各滴加5滴NaOH溶液。观察发生的现象。
2、将在上述实验中有沉淀生成的试管静置一会儿。观察沉淀的颜色。
3、倾去有沉淀生成的试管中的上层液体,向沉淀中继续滴加NaOH溶液。观察发生的现象。
4、向继续滴加NaOH溶液后仍无变化的沉淀中加入一定量的稀盐酸。观察发生的现象。
5、用步骤1中没有沉淀生成的溶液做焰色反应。观察火焰的颜色。
6、另用四支洁净的试管,各取约1mL的原溶液。向各试管中加少量稀硝酸。观察现象,再向各试管中滴加适量的BaCl2溶液。观察反应现象。
未知物二
1、 取药匙的白色粉末与等量的Ca(OH)2混合均匀后,放入一支干燥的试管中,用酒精灯加热(试管应如何倾斜?)。当有气体放出时,小心地嗅气体的气味,并用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试验。
2、另取半药匙白色粉末放在小烧杯中,加适量蒸馏水,充分搅拌。如有不溶物存在,将不溶物滤掉。将滤渣转移到另一个小烧杯中,并向小烧杯中滴加稀盐酸。观察沉淀是否溶解?是否存气体放出?如有气体放出,观察气体的颜色,并闻气体的气味。
3、用试管取少量上述滤液。滴加Ba(NO3)2溶液和稀硝酸,观察发生的现象。
4、用另一支试管取少量滤液。滴加AgNO3溶液和稀硝酸,观察发生的现象。
5、用另一支试管取少量滤液。滴加NaOH溶液,观察发生的现象。
6、用干净的铂丝蘸取滤液,在酒精灯火焰上灼烧,观察火焰的颜色,再透过钴玻璃现察火焰的颜色。
第三册实验八实验习题答案:
1、以氧气为例可以设计三种不同的实验方案来制备:没有催化剂,加热高锰酸钾固体;以二氧化锰作催化剂,加热氯酸钾固体;以二氧化锰作催化剂,加热液体双氧水。
2、取4份粗锌(或按锌粒与硫酸铜以50:1的比例混合),分别跟H2SO4的质量分数为60%、40%、20%、10%的硫酸溶液反应,从容不迫定时间内产生的氢气的体积来分析硫酸的适宜浓度。
3、学生可能提出一些方案,如:(1)先用酸碱指示剂将醋酸、氯化铝(因水解使溶液呈现酸性)确定下来,然后再用碱液、硫酸确定其他两种溶液;(2)用硝酸银溶液先确定出哪种是硝酸钡溶液,再用试剂分别确定其余的三种溶液;(3)使用碳酸钠溶液,只要一步操作就能把四种溶液区别出来。其中第三种方案是综合了碳酸钠分别与四种物质反应,有的无现象,有的有沉淀生成,有的有气泡生成,有的既有气泡又有沉淀生成。这种方案从反应的实验现象来看是明显的,且操作步骤也较简单,因此应为最佳选择。
4、检验溶液酸碱性时,使用pH试纸是简便而有效的方法。在用pH试纸检验NaCl溶液,K2CO3溶液、(NH4)2SO4溶液、明矾水溶液的酸碱性时,应注意让学生观察实验现象、作好实验记录,并回答上述溶液呈酸碱性的原因,再简要说明盐类水解的一般规律。在用实验方法判断上述物质是不是胶体时,学生可能提出多种方案,应引导学生选用比较简便的实验方法以,如用电泳实验来判断胶体,既费时,现象又不太明显,难以观察并判断;渗析等方法操作较复杂,也不宜采用。本实验采用丁达尔效应来判断为上策。
5、(1)溶解过滤:将混合物溶解过滤,除去不溶的硫酸银(少量微溶的硫酸银中的银离子与氯离子生成氯化银沉淀,溶液中会有)。(2)氧化Fe2+并除:向溶液中滴入适量氯水(检验溶液中的Fe2+是否都被氧化,可取少量溶液并加入赤血盐溶液来检验,以控制氧化剂的用量),然后用氯化钡溶液除去(检验溶液中的是否被除尽,也可取少量溶液用氯化钡溶液来检验)。(3)分离过滤(实验目的是将Fe3+、Al3+分开):向溶液中加入氢氧化钠溶液至白色沉淀消失,只见红色沉淀为止。过滤。(4)酸化:将滤渣移入烧杯,加入盐酸至滤渣完全溶解,得到Fe3+。向滤液中加入盐酸至白色沉淀不再增加,洗涤沉淀数次,然后再用盐酸将白色沉淀全部溶解,得到Al3+。(5)结晶:将含有Fe3+、Al3+的溶液分别倒入蒸发皿中加热蒸发,分别得到FeCl3、AlCl3。
6、在比较不同化合物分子中—OH上的氢原子的活泼性时,应该分析出各化合物结构上的差异,并通过与指示剂作用、跟碱液反应、跟活泼金属反应、跟新制取的氢氧化铜悬浊液反应等,来进行性质的比较,从而得出各化合物中氢原子活泼性的大小顺序。六种物质分子中—OH上的氢原子的活泼性由大到小的顺序是:②>④>⑤>①>③。
操 作 现 象 结论(—OH中氢原子活泼性顺序)
1、六种物质各取少量于试管中,各加入紫色石蕊试液2滴 ②、④变红,其他不变 ②、④>①、③、⑤
2、在②、④试管中,各加入少量碳酸钠溶液 ②中产生气体 ②>④
3、在①、③、⑤中各加入少量氢氧化钠溶液 ⑤由浑浊变澄清 ⑤>①、③
4、在①、③中各加入少量金属钠,加热 ①产生气体,并有燃烧现象,③产生气体,没有燃烧现象 ①>③
7、本实验可以相同物质的量浓度、相同体积的不同电解质溶液进行对比来加以设计。如图所示,将仪器装置固定后,观察反应情况。刚开始时盐酸与镁粉反应快,醋酸与镁粉反应慢,过一段时间以后,盐酸几乎完全反应,气泡很少,而醋酸与镁粉的反应速率较盐酸的快。最后至两个量筒中都不再逸出气体时,在同温同压下,收集到氢气体积几乎完全相同。因此从两种酸的物质的量相同、置换出的氢气体积相同,但反应过程中的反应速率不同,可在一定意义上说明醋酸溶液中存在着电离平衡,随着反应的进行,醋酸的电离平衡不断向右移动,直至完全反应。
注意:本实验所用烧瓶、导管长短、量筒的内体积都应该一样,酸的浓度应相同,还要注意镁粉表面不能氧化。
8、这个实验习题难度比较大,综合性强,涉及元素化合物知识、氧化还原理论和实验操作技能。从方法来看,可以设计为由铁转化为亚铁离子,然后再氧化;也可以设计为由铁与强氧化剂反应生成三价铁离子,然后再用还原剂还原。操作过程如下:(1)将铁粉与硫粉按7:4混合好放入大试管中,加热;(2)待产物冷却后,用酸酸化,过滤(注意对有毒气体的吸收);(3)用KSCN溶液检验溶液中含有Fe2+而不是Fe3+;(4)将制得的亚铁离子溶液放入试剂瓶中,加入不原铁粉,并把瓶盖盖好;(5)取5支试管,各加入5mL亚铁离子溶液,再分别滴加氯水、硝酸、漂白粉、高锰酸钾溶液和几粒过氧化钠,振荡,观察现象,然后向5支试管中分别加入几滴KSCN溶液,观察Fe2+是否已经转化为Fe3+;⑥分别取少量上述溶液(或另取氯化铁溶液),加入铁粉或KI溶液,观察Fe3+是否已经转化为Fe2+。
“入微”与“创新” 实验习题例解
化学实验考查的层次分为观察与识记,操作与运用,分析与表达,设计与评价四个层次; 化学实验考查的策略概述为“入微” 与“创新”:
例:操作与运用“入微”考查
题1: [2000年高考(广东卷)]回答下面问题:
(1)在进行沉淀反应的实验时,如何认定沉淀已经完全?
答:在上层清液中(或取少量上层清液置于小试管中),滴加沉淀剂,如果不再产生沉淀,说明沉淀完全。
(2)中学化学实验中,在过滤器上洗涤沉淀的操作是:
向漏斗里注入蒸馏水,使水面没过沉淀物,等水流完后,重复操作数次。
题2:[2001年高考(广东、河南卷)]用pH试纸测定溶液的pH,正确操作是:
把小块pH试纸放在表面皿(或玻璃片)上,用蘸有待测溶液的玻璃棒点在试纸的中部,试纸变色后,与标准比色卡比较来确定溶液的pH。
题3:[2001年全国高考]回答下面问题:
(l)分离沸点不同但又互溶的液体混合物,常用什么方法?答:蒸馏方法。
(2)在分液漏斗中用一种有机溶剂提取水溶液里的某物质时,静量分层后,如果不知道哪一层液体是“水层”,试设计一种简便的判断方法。
答:取一支小试管,打开分液漏斗的活塞,慢慢放出少量液体,往其中加入少量水,如果加水后,试管中的液体不分层,说明分液漏斗中,下层是“水层”,反之,则上层是水层。
题4:装置气密性检查基本方法:
请规范叙述: 。
题5:装置气密性检查创新方法之一:如图是为粗略地测定大气中二氧化硫含量而设计的实验装置。操作时用注射器抽去一定体积的空气流过试管中的稀的一定浓度确定体积的碘水溶液(含淀粉),溶液由
蓝色变无色,从而测定出一定体
积中二氧化硫的含量。
请用简单方法检验该套装置
的气密性:
深入细致思考创造性地解决教材改造的实验问题:
题6:下图所示为制取氯气的实验装置:
烧瓶中盛放的固体是MnO2和NaCl。请回答下列问题:
(1)盛放药品前,怎样检验此装置的气密性

(2)分液漏斗中盛放的液体是 ,打开活塞K,将分液漏斗中的液体加入烧瓶中,关闭分液漏斗的活塞,点燃酒精灯,烧瓶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3)D中盛入的液体是 ,其作用为 。
(4)B中盛放的液体是 ;收集氯气完毕,所进行的操作为
。B装置的作用是 。
(5)欲收集到干燥的纯净的氯气应对此装置进行一些改进。试画出改进的装置图,并标出装置中所盛放的药品: 。
题6答案:(1)将D装置中导管出口浸没在水面下,关闭分液漏斗活塞,打开K,加热A装置,D装置中有气泡冒出,关闭K,长劲漏斗中液面上升(B瓶中液面下降),说明装置不漏气。
(2)浓硫酸 NaCl+H2SO4(浓) NaHSO4+HCl↑
MnO2+4HCl(浓) MnCl2+Cl2+2H2O
(3)氢氧化钠溶液;吸收多余的氯气
(4)饱和食盐水;关闭活塞K,撤去酒精灯,
贮存多余的氯气,防止氯气污染环境。
(5)应在B、C装置之间连接如右图装置
题7:图是一个制取氯气并以氯气为原料进行特定反应的装置:
(1)A是氯气发生装置,其中的化学反应方程为______________。
(2)实验开始时,先点燃A处的酒精灯,打开旋塞K,让Cl2充满整个装置,再点燃D处酒精灯,连接上E装置。Cl2通过C瓶后再进入D。D装置的硬质玻璃管内盛有炭粉,发生氧化还原反应,其产物为CO2和HCl。试写出D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______________。装置C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
(3)在E处,紫色石蕊试液的颜色由紫色变为红色,再变为无色,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若将E处烧杯中溶液改为澄清石灰水,反应过程现象为______________。
(选填标号)(A)有白色沉淀生成;(B)无现象;(C)先生成白色沉淀,而后白色沉淀消失;(5)D处反应完毕后,关闭旋塞K,移去酒精灯,但由于余热的作用,A处仍有Cl2产生,此时B中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_,B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
题7答案.(1)4HCl+MnO2MnCl2+2H2O+Cl2↑
(2)2Cl2+2H2O(气)+C4HCl↑+CO2↑吸收Cl2中的HCl气体,提供D处所需水蒸气。(3)生成的HCl气体使紫色石蕊溶液变红,因未反应完的Cl2与H2O作用产生的HClO的漂白作用使红色消失。(4)B(5)瓶中液面下降,长颈漏斗内液面上升,贮存少量Cl2。


O

HO─C─OH
O

CH3─C─OH
—OH
PAGE
-1-湖北省黄冈中学2004届高三第二轮复习化学训练(一)
基本概念、基础理论
本试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10分,答题时间100分钟
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H:1 C:12 O:16 N:14 Cu:64 Fe:56 Zn:65
Na:23
第I卷(选择题 共54分)
一、选择题(本题包括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1.下列晶体熔化时化学键没有被破坏的是 ( )
A.冰醋酸 B.NaCI C.金刚石 D.SiO2
2.在蒸发皿中用酒精灯加热蒸干下列物质的溶液然后灼烧,可以得到该物质固体的是( )
A.AlCl3 B.Na2SO3 C.KMnO4 D.Na2CO3
3.下列分子中,属于含有极性键的非极分子的是 ( )
A.H2O B.Cl2 C.NH3 D.CCl4
4.最近医学界通过用放射性:14C标记的C印,发现一种C80的羧酸衍生物在特定条件下可通过断裂DNA杀死细菌,从而抑制艾滋病(AIDS)。有关14C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
A.与C80中普通碳原子的化学性质不同 B.与12C互为同位素
C.与12C的中子数相同 D.与C80互为同素异形体
5.下列电子式书写正确的是 ( )
二、选择题(本题包括8小题,每小题3分,共24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6.下列离子中还原性最强的是 ( )
A.S2— B.Cl— C.Se2— D.F—
7.一种新型燃料电池,它以多孔镍板为电极插入KOH溶液中,然后分别向两极上通乙烷和氧气,其电极反应式为C2H6 + 18OH—-14e—= 2CO32—+ 12H2O,7H2O+(7/2)O2+14e—=14OH-,有关此电池的推断正确的是 ( )
A.电解质溶液中CO3—向正极移动
B.放电一段时间后,KOH的物质的量浓度不变
C.通乙烷的电极为负极
D.参加反应的O2和C2H6的物质的量之比为7:1
8.下列离子方程式书写正确的是 ( )
A.在标准状况下,2.24 L CO2 通入l mol·L—1100 mL NaOH溶液中:CO2+2OH—=CO32—+H2O
B.向漂白粉溶液中通入过量的SO2气体:Ca2++2ClO—+SO2+H2O=CaSO3↓+2HClO
C.Na2S水解:S2—+2H2OH2S+2OH—
D.向AgNO3溶液中滴人过量氨水:Ag++2NH3·H2O=[Ag(NO3)2]++2H2O
9.在一定条件下,RO3—与R-发生如下反应:RO3—+5R—+6H+=3R2+3H2O,下列关于R元素及单质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R位于VA族 B.R的氢化物的水溶液属于强酸
C.RO3—中的R只能被还原 D.R2在常温常压下一定是气体
10.在2A+B3C十4D反应中,下列表示该反应速率最快的是 ( )
A.u(A)=0.5mol·L-1·min—1 B.u(B)=0.3mol·L—1·min—1
C.uC=0.8mol·L—1·min—1 D.u(D)=lmol·L—1·min—1
11.某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aFeCl2十bKNO3+cHCl=dFeCl3+eKCI+fX+gH2O,若b=l,d=3,则X的化学式为 ( )
A.N2 B.NO C.NO2 D.NH4Cl
12.“纳米技术”广泛应用于催化及军事科学中,“纳米材料”是指粒子直径在几纳米到几十纳米的材料。如将“纳米材料”分散到液体分散剂中,所得混合物具有的性质是(1nm=10—9m) ( )
A.能全部透过半透膜 B.有丁达尔现象
C.所得液体一定能导电 D.所得物质一定为悬浊液或乳浊液
13.下列溶液混合后,pH最大的是 ( )
A.0.1mol·L-1H2SO4与0.2mol·L-1氨水各50mL
B.0.1mol·L—1CH3COOH与0.1mol·L—1NaOH各5mL
C.pH=1的CH3COOH与pH=13的NaOH溶液各50mL
D.pH=1的盐酸与pH=13的NaOH溶液各50mL
三、选择题(本题包括5小题,每小题4分,共20分。每小题有一个或两个选项符合题意。)
14.下列情况与平衡移动无关的是 ( )
A.用KClO3制O2时常加入少量MnO2
B.CaCO3难溶于水,但易溶于盐酸
C.升温能使HAc溶液中c(H+)增大
D.在NaHS溶液中加入NaOH能使c(S2—)增大
15.某化合物的溶液中可能含有下列离子,当加入过量的氨水或过量NaOH溶液时,都有沉淀生成;另取该化合物的溶液,并加入铁粉,溶液的质量将增加,该溶液中一定含有 ( )
A.Fe3+ B.Cu2+ C.Al3+ D.Ag+
16.以下性质的比较中正确的是 ( )
A.分子中的键角:CH4>H2O>CO2
B.微粒半径:O2—C.单质熔点:Li>Na>K>Rb
D.晶体中的键能:C—C>C—Si>Si—Si ‘
17.设NA为阿伏加德罗常数,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
A.常温常压下,1mol甲基(一CH3)所含的电子数为9NA
B.质子总数为5NA的重水(D2O)物质的量是0.5mol
C.常温常压下,NA个甲烷分子的体积大于22.4L
D.0.1molK2O2与水反应时,转移的电子数为0.2NA
18.某温度下,在容积固定的密闭容器中发生可逆反应:A(气)+2B(气)2Q(气)。平衡时,各物质的浓度比为:c(A):c(B):c(Q)=1:1:2,保持温度不变,以1:1:2的体积比再充人A、 B、Q,则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
A.刚充人时反应速率,V正减小,V逆增大
B.达到新的平衡时,反应混合物中A、B的物质的量分数增加
C.达到新的平衡时,c(A):c(B):c(Q)仍为1:1:2
D.达到新的平衡过程中,体系压强先增大,后逐渐减小
第I卷答题卡
题号
答案
第Ⅱ卷(非选择题 共56分)
四、(本题包括2小题,共13分)
19.(6分)已知反应:AgF+Cl2+H2O→AgCl+AgClO3+HF+O2(未配平),不必配平此方程式,判断:
(1)若Cl2的系数为a,则AgF的系数为 ,判断的依据是 。
(2)若AgClO3的系数为b,O2的系数为c,则AgCl的系数为 ,判断的依据是 。
(3)在水溶液中N2H5+离子将Fe3+还原成Fe2+,发生如下反应:
N2H5++4Fe3+→4Fe2++Y+…,作为N2H5+的氧化产物Y可能是(填写化学式)

20.(7分)元素A、B、C都是短周期元素,它们的原子序数相对的大小为A(1)这三种元素所对应的气态氢化物中最不稳定的是(填化学式) ,该氢化物在空气中燃烧的化学方程式是 。
(2)它们的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中酸性最强的是 ,最弱的是 。(填酸的化学式)。
(3)BC4的电子式是: 。BC4不稳定,遇水易生成B的含氧酸及C的氢化物。近代海战中为了掩蔽军事目标,有的采用喷BC4和液氨的方法形成烟幕,有关化学反应可用方程式表示为: 。
五、(本题包括2小题,共16分)
21.(7分)如图所示,(图中有部分仪器未画出),有一容积为 300ml的注射器,与一个500ml的蒸馏烧瓶相连,烧瓶中有
0.384g铜片,现向烧瓶中加入18ml2.5mol·L—1的稀硝酸溶液,并 立即用锡箔包住的橡皮塞封住瓶口,试回答:
(1)为了提高此反应的速率,可用升高温度的方法,此时还需要用的仪器有 。
(2)反应开始后,烧瓶中可观察到的主要现象有:



(3)橡皮塞用锡箔包住的原因是:
(4)停止反应后,轻轻推拉注射器活塞,使气体与气体,气体与液体皆充分反应。若忽略体积的变化,最终溶液中NO3—的物质的量浓度与开始时相比( )
A.不变 B.变大 C.变小 D.无法确定
(5)在上述整个反应过程中,被还原的硝酸有 mol.
22.(9分)使用中学常用的实验器材,设计一个实验证实Ba(OH)2与H2SO4在溶液中的反应是离子反应,并回答下列问题:
①实验所需器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连接好装置
③开始实验
(1)反应前可以看到 ,说明 。
(2)反应开始一段时间,可以看到 ,说明 。
(3)当两种物质完全反应时,可以看到 ,说明 。
(4)继续操作,可以看到 ,说明 。
六、(本题包括2小题,共11分)
23.(6分)有一无色透明溶液,欲确定是否含有下列离子:K+、Mg2+、Al3+、Fe2+、Ba2+、NO3—、SO42—、Cl—、I—、HCO3—,取该溶液实验如下:
由此判断:
(1)、溶液中肯定存在的离子是 ,溶液中肯定不存在的离子是 。 (2)、为进一步确定其它离子,应该补充的实验及对应欲检验离子的名称(如为溶液反应,说明使用试剂的名称。不必写详细操作步骤)

24.(5分)有A、B、C、D四种无色溶液,它们分别是CH3COONa溶液、NH4Cl溶液、盐酸和Na2SO4溶液中的一种。
(1)已知A、B的溶液中水的电离度相同,A、C溶液的pH相同
A是 溶液,B是 溶液,C是 溶液。
(2)若B溶液中C(OH-)与C溶液中C(H+)相等,现将B的溶液稀释10倍后溶液的pH用pHB表示,C溶液的pH用pHc表示,则pHB+pHc (填大于或等于某个数)
七、(本题包括2小题,共16分)
25.(8分)在标准状况下,将N2和H2的混合气体100ml通人密闭的恒容容器中,达到平衡时,容器内的压强比反应前减小1/5,又测得反应后混合气体的平均摩尔质量为9g·mol-1,试求:
(1)原混合气体中N2、H2各多少毫升
(2)H2的转化率是多少
26.(8分)为测定事实上某氧化物(化学式为MO)中M是何种金属,做以下实验:称取该氧化物8.0g溶于适量的稀硫酸中,再配制成250.0mL溶液。取该溶液50mL用惰性电极进行电解,当刚好电解完全时,电极上析出M 1.28g。请通过计算回答以下问题。
(1)M是什么金属
(2)电解过程中,导线上通过了的电子个数是多少
(3)最初配制的溶液中,该金属离子物质的量浓度是多少
(4)若此电解液在电解后体积为40mL,此时溶液的pH值是多少
湖北省黄冈中学2004届高三第二轮复习化学训练题(一)
参考答案
1.A 2.D 3.D 4.B 5.C 6.C 7.C 8,D 9,B 10.B 11.B 12.B 13.B 14.A 、15.A 16.CD 17.D 18.D
19.提示:(1)从产物观察AgCl和AgClO3中,每个Ag对应一个Cl,而Cl2的系数为a,Cl原子数为2a,所以AgF的系数为2a.
(2)利用得失电子数相等
(3)N2H5++4Fe3+→4Fe2++Y+…,若两个—2价的N同时升高到x价,则化合价升高了2(x+2),化合价降低了4,2(x+2)=4.故x=0,产物为N2。
答案:(1)2a;质量守恒 (2)56+4c;得失电子数相等 (3)N2
20.答案:(1)SiH4;SiH4十2O2=SiO2+2H2O (2)HClO4 H2SiO3
21.答案:(1)酒精灯 (2)①铜片表面有气泡 ②烧瓶中气体呈红综色 ③烧瓶中,溶液变为蓝色 (3)防止橡皮塞腐蚀 (4)A (5)0.004
22.①烧杯、玻璃电极一对(碳棒)、导线、电源、灯泡、胶头滴管(滴定管)(1)灯泡明亮,溶液中存在大量Ba2+、OH—;(2)灯泡变暗,Ba2++2OH-+2H++SO42—=BaSO4↓+2H2O溶液中的离子浓度逐渐减小。(3)灯泡熄灭,溶液中离子浓度趋近于零。(4)灯泡逐渐变亮,溶液中离子浓度又逐渐增大。
23.(1)Mg2+、Al3+、NO3—、SO42—;Fe2+、Ba2+、I—、HCO3— (2)用焰色反应确定K+的存在;用原溶液、稀HNO3和AgNO3溶液发生沉淀反应确定Cl—的存在。
24.(1)NH4Cl CH3COONa 盐酸 (2)pHa+PHc>13 .
提示:(2)若CH3COONa的pH=12,则HCl的pH=2,将CH3COONa溶液稀释10倍后,由于水解程度加大,故CH3COONa的pH>11,故pHB十pHc>13; ·
25.设100mL混合气体中N2的体积为x,参加反应的N2的体积为y,依题意;
PAGE
第 8 页,共 9页基本概念(上)
主要内容:
1.从微观和宏观角度进一步认识物质的组成.
2.对物质进行较系统地分类并明白各种分类的依据.
3.比较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特征、本质
4.掌握无机反应的分类及依据
5.总结无机反应中的四大基本类型
二、学习指导
(1) 元素和微粒的区别
元素——宏观概念, 只论种类不论个数
1.概念的范畴不同
微粒——微观概念, 既论种类又论个数
元素——由核电荷数(即质子数)决定
2.决定种类的因素不同 原子——由质子数和中子数两者来决定
分子——由原子的种类、个数及结合方式(考虑同分异构体)决定
离子——由它的组成、结构及电荷数决定
例如:氢元素只有一种,氢原子有三种:氕(H) 氘(D)、氚(T).
H、、D、T相互形成的氢分子有六种。
想一想:若由两种氢原子(H、D)和两种氧原子(16O、18O)形成的水分子、过氧化氢分子各有几种?
提示:① 分析水分子时,固定一种氧原子,两种氢组合可有三种,再换一种氧原子,又有三种,共六种。
②分析过氧化氢分子时,两种氧组合可有三种,两种氢组合可有三种,这样就有九种,但不要忽视:H-16O-18O-D和D -16O-18O- H是两种不同的分子。注意分子不是左右对称。
(2) 物质的构成微粒
如何判断一种物质是由何种微粒构成
先看一个实例 :
下列均由分子构成的一组物质是( )
A. CH4, H2O, SiO2 B. CS2, O2, Cl2
C. P, C, SiH4 D. C2H4, H3PO4, NaCl
要解答此类问题,首先必须弄清每种化学式所指物质的晶体类型,以及每种微粒能构成物质的常见类别,现列表如下:
晶体类型 构成微粒 常见物质类别 实 例
原子晶体 原子 少数非金属单质、某些非金属氧化物 金刚石Si, SiO2
分子晶体 分子 某些非金属单质、气态氢化物和氧化物、酸、有机物 H2, O2, HCl, H2O, SO2, SO3, C2H4, C2H5OH
离子晶体 阴、阳离子 大多数盐(含铵盐)、强碱、大多数金属氧化物、金属氢化物 NaCl,NH4NO3 、NaOH, MgO、Na2O2、NaH等
由表可进一步找出下列关系
微粒 形成的物质种类
离子 单 质
原子
分子 化合物
如掌握以上知识,再看例题,则不难选出正确答案为B
(三)判别混合物和纯净物
首先抓住基本特征,列表比较如下:
纯净物 混合物
①有固定的组成和结构②有一定的熔、沸点③保持一种物质的性质 无固定组成和结构无一定的熔、沸点保持原有物质各自的化学性质
其次,要熟悉一些常见的混合物的名称、组分等
最后,对一些物质混合在一起,要注意有无反应的可能性(是否具备反应条件)、反应的完全性(反应若为可逆,一定得到的是混合物)、反应物间得投料比等诸多情况。
(四)比较“四同”
名称内容 同位素 同素异形体 同系物 同分异构体
相同点 质子数 元素 结构相似官能团种类和个数 化学式
不同点 中子数 分子构成或晶体结构 分子组成相差(CH2)n 分子结构
对象 原子 单质 有机物 有机物
物性 不同 不同 不同 不同
化性 几乎相同 相似 相似 相似或不同
实例 D. T O2、O3;红磷,白磷;金刚石,石墨 乙烯,丙烯;甲苯,乙苯 乙醇,甲醚;甘氨酸,硝基乙烷
(五)无机化合物的分类
1. 按组成、性质分类
金属氢化物 如NaH
非金属氢化物如HCl
组成 金属氧化物
非金属氧化物
碱性
性质 成盐氧化物 酸性
两性
不成盐氧化物 如NO, CO, NO2
特殊氧化物 如Na2O2, KO2, Fe3O4
是否含氧 含氧酸 如 HClO4
无氧酸 如HCl
电离出H+量 一元酸 如HNO3,HI
多元酸 如H3PO4, H2C2O4
酸根性质 氧化性酸 如浓H2SO4, HNO3, HMnO4
还原性酸 如HI, H2S
电离程度 强酸 如HCl, H2SO4
弱酸 如H2S. CH3COOH
挥发性 难挥发酸 如H3PO4, H2SO4
易挥发酸 如浓HCl, 浓HNO3
稳定性 稳定性酸 如HCl, H2SO4, H3PO4
不稳定性酸 如HNO3, HI, H2S, H2SO3
电离出OH-数 一元碱 NaOH, NH3·H2O
多元碱Ba(OH)2, Mg(OH)2
溶解性 可溶性碱 如NaOH, NH3·H2O
难溶性碱 如Mg(OH)2, Fe(OH)3
电离程度 强碱 如 KOH
弱碱 如NH3·H2O
正 盐 如 K2SO4
酸式盐 如 KHSO4
碱式盐 如 Cu2(OH)2CO3
复 盐 如 KAl(SO4)2·12H2O
络 盐 如 Na3AlF6
想一想:复盐和络盐有何区别?(提示:根据能否电离出络合离子。)
2. 按微粒间成键种类分
共价化合物: 如 CO2, SiO2
化合物
离子化合物 如 NaCl, NH4Cl
3.按能否电离来分
电解质 电离 强电解质
化合物 程度 弱电解质
非电解质
(六)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特征、本质等
1.特征:有无新物质生成
2.本质:有无化学键的断裂和形成
3.现象:物理变化――大小、形状、状态改变
化学变化——常伴有发光、发热、变色、析出沉淀等
4.实例:物理变化——蒸馏(分馏)、盐析、吸附、电泳、升华、焰色反应、金属
导电等
化学变化——干馏、电解、分解、水解、变性、同素异形体转变(大部分)等
(七)化学之“化”
1.风化——结晶水合物在室温和干燥的空气里失去部分或全部结晶水的过程.
注意:自然条件.
区别:CuSO4·5H2O CuSO4+5H2O
2. 催化——能改变反应速度,本身一般参与反应但质量和化学性质不变.
3. 歧化:同一种物质中同一种元素且为同一价态原子间发生的氧化—还原反应.
4. 酸化:向某物质中加入稀酸使之呈酸性的过程.
思考:KMnO4溶液为何用H2SO4酸化而不用HCl
提示:2MnO +16H+ +10Cl- = 2Mn2+ +5Cl2↑+8H2O
注意:酸化时不能与原溶质发生化学反应.
5.钝化:铝、铁致密氧化膜→阻止内层金属与酸继续反应
6.硬水软化——通过物理、化学方法除去硬水中较多的Ca2+、Mg2+的过程.
7.水化——烯、炔与H2O发生加成生成新的有机物.如乙烯乙醇,
8.氢化(硬化)——液态油在一定条件下与H2发生加成反应生成固态脂肪的过程.
作用:植物油转变成硬化油后,性质稳定,不易变质,便于运输等.
9.皂化——油脂在碱性条件下发生水解反应的过程.
产物——高级脂肪酸钠+甘油
10.老化——橡胶、塑料等制品露置于空气中,因受空气氧化、日光照射而使之
变硬发脆的过程.
11.硫化——向橡胶中加硫,以改变其结构(双键变单键)来改善橡胶的性能,减
缓其老化速度的过程.
12.裂化——在一定条件下,分子量大、沸点高的烃断裂为分子量小、沸点低的
烃的过程.
石油裂化— 目的——提高汽油的质量和产量.
13.酯化——醇与酸生成酯和水的过程.
14.硝化(磺化)——苯环上的H被—NO2或—SO3H取代的过程.
…(八)无机化学反应的分类
化合反应
分解反应
置换反应
复分解反应
氧化-还原反应
非氧化-还原反应
离子反应
非离子反应
可逆反应
完全反应
吸热反应
放热反应
每一类基本反应中,要特别注意反应的定义、规律和重要实例.如:
1.化合反应
思考:化合反应是指单质间生成化合物的反应吗
结论:不一定!化合反应即“多合一”的反应,根据反应物和生成物的种类,化合反应又可分为三种.
(1) 单质+单质→化合物
(2) 单质 + 化合物1 → 化合物
(3)化合物1 + 化合物2 → 化合物3
如: 2Fe+3Cl2 = 2FeCl3
2FeCl2+Cl2 = 2FeCl3
2FeCl3+Fe = 3FeCl2
4Fe(OH) 2 + O2 + 2H2O = 4Fe(OH)3
常见错误:认为只有FeCl3才能用化合反应制得,而FeCl2、Fe(OH)3不能用化合反应制得。
2.分解反应:
可简述为“一分多”,产物有多种,未必要单质。如;
(1) 难溶性碱 碱性氧化物 + 水
2)不稳定碱
(3)难溶性酸 酸酐 + 水
(4)不稳定酸
(5)碳酸盐、硝酸盐、铵盐加热分解,Agx见光分解等
3.置换反应
思考:有单质参与或生成的反应一定是置换反应吗
提示:反应物和生成物各两种且其中一种必定是单质的反应才称作置换反应.
注意:下列置换反应特别值得重视.
①2Na + 2H2O = 2NaOH + H2↑
②3Fe +4H2O Fe3O4 + 4H2↑
③F2 + 2H2O = 4HF + O2
④Cl2 + H2S = S + 2HCl
⑤2H2S + O2 = 2S + 2H2O
⑥2C +SiO2 = Si + 2CO
⑦2Mg +CO2 = 2MgO + C
⑧2Al +Fe2O3 = 2Fe + Al2O3
⑨C +H2O = CO + H2
⑩3Cl2 +2NH3 = N2 + 6HCl
⑾Si +4HF = SiF4+ 2H2
4.复分解反应
(1)本质:通过两种化合物相互交换成份,使溶液中原一种或几种离子浓度显著降低.
(2)离子浓度降低的形式: ①生成难溶性物质
②生成气体或易挥发物
③生成弱电解质
(3)基本类型:
①酸 + 碱 → 盐 + 水(中和反应)
②酸 + 盐 → 新酸 + 新盐
③碱 + 盐 → 新碱 + 新盐
④盐 + 盐 → 两种新盐
⑤碱性氧化物+酸 → 盐+水
(3)盐与盐可能发生的反应有:
①复分解 ②双水解 ③氧化—还原 ④络合反应
现列表比较如下:
类 型 条 件 弱 产 物 实 例
氧化还原 反 应 阴、阳离子具有强氧化性,强还原性 弱氧化性产物弱氧化性产物 2Fe3++S2-=2Fe2+ +S↓
双水解反应 阴、阳离子水解程度大且又无其它反应 弱 酸 弱 碱 2Al3++3S2-+6H2O =2Al(OH)3+3H2S↑
复分解反应 能生成难溶性盐 两种新盐 AgNO3+NaCl=AgCl↓+NaNO3
络合的反应 有中心体和强配体 稳定络合物 Fe3++6SCN-[Fe(SCN)6]3-
三、典型例析:
例1 下列所指物质属于纯净物的是( )
A. 分子式为C2H4Cl2的物质
B. 含Fe为72.41%的铁的氧化物
C. 常温下的二氧化氮
D. 按体积比为1:1混合NH3和HCl(同条件)
解析: A. 必须考虑同分异构现象,这在有机物中极为普遍, C2H4Cl2可代表1,1-二
氯乙烷和1,2-二氯乙烷.在无机物中一些固体非金属常直接用元素符合 表示.如C,S,P可代表碳,硫,磷的各种同素异形体,故这些符号均不明确所指物质, 不能认为一定是纯净物.
B. 铁的氧化物有FeO、Fe3O4、Fe2O3, 纯净的Fe3O4中Fe%为72.41%.但当
nFeO:nFe2O3=1:1时,所得混合物中Fe%也为72.41%.故不确定.但若题为
含Mg 60%的氧化镁是否属于纯净物呢 因氧化镁只有一种MgO,根据化学
式所求的Mg%与题供数据相同,则是属于纯净物.
C. 考虑可逆反应2NO2 N2O4,即可知道常温下不可能为纯净物,又如:
在加热,催化剂存在条件下,将SO2和O2按2:1混合。2SO2+O2 2SO3.因可逆,不可能完全转化为SO3.
D.考虑反应的完全程度、反应物的量及产物的种类.在此NH3+HCl=NH4Cl.故所得产物为纯净物.还值得注意的是题中是否提供反应条件.如常况下的氢氯混合气与氢氟混合气.因H2与Cl2反应必须强光或点燃,而H2与F2在冷暗处即可
例2 .科学家根据自然界存在的N2制取出N3,1998年底又制取了N5,1999年合成和分离了含高能量的N5+离子的化合物。最近科学家确认还存在着另一种足球分子N60。N5极不稳定,需保存在-80℃的干冰中;N5+离子由于其极强的爆炸性,又称为“盐粒炸弹”;N60与C60结构相似,并在受热或机械撞击后,其中积蓄的巨大能量会在一瞬间释放出来。
(1)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
A. N5常温下会剧烈爆炸,体积急剧膨胀,放出大量的热
B. N60的发现开辟了能源世界的新天地,将来会成为很好的火箭燃料
C. N2、N3、N5、N5+、N60互为同素异形体
D. 含N5+离子的化合物中既有离子键又有共价键
(2) 假如你是一个科学假,想设计用N5作火箭燃料发射火箭,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是________
解析:(1)同素异形体研究的对象是单质,N2、N3、N5、N60互为同素异形体,而N5+是一种离子,与它们不属于同素异形体。故C选项错误。
N5+离子是一种带电的原子团,原子团内部一定含有共价键,又含N5+离子的化合物中一定还有阴离子,阴、阳离子之间一定存在离子键的作用。故D选项正确。
(2) ① 怎样制得N5,并防止发生爆炸
②如何保存N5,如用何种容器?
③与传统燃料相比,成本如何?
例3. 已知x和y均是短周期元素中的同族元素的单质,W、V是化合物,它们有如下反应(系数,条件均略去):W+X→Y+V.试写出符合题意,且满足下列要求的化学方程式:
(1)W是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V是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W、V都是氧化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由已知条件可得W + X → Y + V
反应为置换反应,从已学过的置换反应和水的特点入手.
H2:M(金属) + H2O → M(OH)n + H2↑??
(1) H2O作反应物
O2:F2 + H2O → HF + O2?
因为金属是与H同主族且为短周期元素,则不难搜寻M为Na.
H2:H2 + 金属氧化物 → 金属 + H2O?
(2) H2O作产物???
2H2S + O2 = 2S + 2H2O
O2: 4HI + O2 = 2I2 + 2H2O
因为符合条件的只有H2S和O2的置换反应.
(3)W和V都是氧化物的反应有:
①2Mg +CO2 2MgO + C
②2Al +Fe2O3 Al2O3 + 2Fe(代表铝热反应一类)
③SiO2 + 2C 2CO + Si
因为X和Y为同主族元素.所以只有③满足
答案:(1)2Na + 2H2O = 2NaOH + H2↑
(2)2H2S + O2 = 2S + 2H2O
(3)SiO2+ 2C 2CO + Si
例4.将总质量为98.4g的FeCl2、CuCl2和NaBr三种固体的混合物溶于水后,通入足量的Cl2加热蒸发至干后称量残余固体,固体增重5.3g,再将残余固体溶于水,插入铁棒充分反应后,测得铁棒减轻9.6g.求原混和物中FeCl2的物质的量的百分含量.
解: 本题涉及到四个反应,其中两个“化合”、两个“置换”题目提供了前后
质量的改变值.故可采用差量法.但请注意每一结果有两个相反因素.
设混合物中FeCl2为Xmol、CuCl2为Ymol,NaBr为Zmol
127X+135Y+103Z=98.4        (1)
2FeCl2+Cl2=2FeCl3 增重g
2NaBr+Cl2=2NaCl+Br2 减轻g
-=5.3         (2)
   2FeCl3+Fe=3FeCl2 减轻g
CuCl2+Fe=Cu+FeCl2 增重8Yg
-8Y=9.6 (3)
解①②③方程可得
x=0.4 Y=0.2 z=0.2
FeCl2%=×100%=50%
巩固练习
(1) 选择:
1. 下列物质的性质属于物理性质的是 ( )
A.二氧化硫的漂白性
B.浓硫酸的脱水性
C.活性炭吸附NO2
D.AgI的感光性
2.下列物质分别属纯净物和混合物的是( )
A.结晶硫酸铜、铝热剂  B.王水、冰水
C.水煤气、绿矾     D.芒硝、福尔马林
3.下列物质属于盐类,且受热分解后的生成物全部属于氧化物的是( )
A. 氢氧化铁 B. 碳酸氢铵 C.碱式碳酸铜 D.高锰酸钾
4.下列化学使能代表某一种纯净物分子的是 ( )
A. C B.SiO2 C.C2H4O2 D.CH2Cl2
5.下列变化一定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
①焰色反应 ②发光发热 ③燃烧 ④爆炸 ⑤盐析 ⑥O2变成O3
A.①②③ B.①④⑤ C.③⑥ D.①②③④⑤
6.下列变化中,属于物理变化的是   (    )
  A. 油脂的氢化  B.S8受热变成S2
  C. 干冰升华   D. 煤的干馏
7. 下列变化属于复分解反应的是 ( )
A.用惰性电极电解CuCl2的溶液中,
B.硫代硫酸钠浓溶液中加盐酸
C.过氧化氢的浓溶液中加MnO2
D.用Na3PO4除去硬水中的Ca2+?
8. 下列情况能通过置换反应得到铁的是 ( )
A.铜与氯化亚铁常温下混合
B.一氧化碳通过灼热的四氯化三铁
C.氢气通入硫酸亚铁溶液
D.铝和氧化铁加热至高温
9. 下列过程中不存在置换反应的是( )
A.氯气通入水中 B.氟气通入水中
C.氯水与碘化钾溶液混合 D.金属钠投入到硫酸铜溶液中
10. 根据化学反应的本质是旧键断裂和新键形成这一观点,下列变化不属于
化学反应的是( )
A.白磷隔绝空气加热到260℃时转变成红磷
B.石墨在高温高压下转化为金刚石
C.木炭转化为活性碳
D.固态硫S8加热到444.6℃时转变成硫蒸气S2
11. 某固体化合物A不导电 ,但溶于水或熔化都能完全电离,.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A可为共价化合物 B. A一定是离子化合物
C. A是弱电解质 D. A是非电解质
12.由NaH2PO4脱水形成聚磷酸盐Na200H2P200O601,共脱去水分子的数目为
(A)198个 (B)199个 (C)200个 (D)201个
13.在相同条件下,如果1molH 原子所具有的能量为E1,由2molH原子生成1molH2分子后,1molH2的能量为E2.。则下列关系正确的是 ( )
A. 2 E1= E2 B. 2 E1> E2 C. 2 E114. 下列化合物只能用相应的单质化合而制得的是( )
A.FeCl2 B.AgCl C.Al2S3 D.Al2O3
15.在FeCl3与KSCN混合后的血红色溶液中,加入适量NaF晶体后,得到一
无色溶液,据此可知:( )
A.F-将Fe3+ 还原为无色物
B.NaF溶于水具有漂白性
C.F- 与Fe3+ 结合成沉淀物
D.F- 与Fe3+ 结合成更难电离的无色物质
16.要使溶液中的Ag+、Ba2+、Cu2+、Al3+、Mg2+等离子逐一形成沉淀析出,应选择的试剂及加入的顺序,下列各方案中正确的是( )
A.H2SO4-HCl-H2S-NaOH-CO2
B.NaCl-Na2SO4-Na2S-NaOH-CH3COOH
C.HCl-H2SO4-H2S-NaOH-CO2
D.Na2S-H2SO4-NaCl-NaOH-HCl
17. 下列推断正确的是( )
A.经测定某物质只含一种元素,则该物质一定是单质
B.阳离子、阴离子中均分别只含一种元素.则由这样阴、阳离子组成的物质一定是纯净物.
C.若既能与酸又能与碱反应且均生成盐的物质.则一定是两性氧化物
D.互为同位素的原子质量数一定不同,质量数相同的不一定是同种原子
18.现有Na2CO3、H2SO4、Ba(OH)2三种物质的物质的量浓度与体积都相等的溶液,若以不同顺序将它们中的两种混合起来,出现沉淀后过滤,再将滤液与第三种溶液混合起来,最终所得的溶液
A.一定呈酸性 B.可能呈碱性
C.可能呈中性 D.一定呈中性
19.重金属离子有毒性,是水体主要的污染物之一。甲、乙两厂废液均有一定毒性。甲厂废液经化验呈碱性,主要有毒离子为Ba2+离子,如将甲、乙两厂废液按一定比例混和,毒性明显降低,酸碱性也明显变化。则乙厂废液中可能含有的离子有(  )
A.K+和SO42- B.Cu2+和Cl- C.Cu2+和SO42- D.Ag+和NO3-
20.“绿色化学”是21世纪化学发展的主导方向。“绿色化学”要求从根本上消灭污染,它包括“原料的绿色化”、“化学反应的绿色化”、“产物的绿色化”等内容。其中“化学反应的绿色化”要求原料物质中所有的原子完全被利用且全部转入期望的产品中。下列符合“化学反应的绿色化”的是  (    )
①.用铁屑、氧化铜、稀硫酸为原料制取铜:CuO+H2SO4=CuSO4+H2O,Fe+CuSO4=FeSO4+Cu
②.用甲烷、一氧化碳合成乙酸乙酯:2CH4+2CO CH3COOC2H5
③.乙烯催化氧化制乙醛: 2C2H4+O2 CH3CHO
④.2M+N=2P+2Q,2P+M=Q (M、N为原料,Q为期望产品)
A.②③④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
二、填空推断
21. 哥伦比亚航天飞机曾用金属铝粉和高氯酸钦作为固体燃料。加热铝粉使其被氧气氧化放出大量热,促使混合物中的高氯酸铵分解。高氯酸铵分解时,产物除水蒸气和氧气外,其他组成元素均以单质气体的形式放出,因而产生巨大的推动力。试写出其中涉及的化学反应方程式。
22.
有A、B、C、D标签的四瓶无色溶液,已知它们是K2CO3、K2SO4、NaHSO4 和Ba(NO3)2.根
据下列实验现象,回答问题:
溶液
B+D
溶液 溶液 沉淀 溶液
A+D B+C
气体 沉淀 溶液 气体
A+B
沉淀
写出各瓶试剂中溶质的化学式:A 、B   、C   、D   .
23.X、Y、Z、是主族元素的单质;U、V是化合物.它们有如下反应(式中
系数和条件已省去)
① X+U → V+Y
② X+Z → V
③ Y+Z → U
(1)若X和Y的组成元素不是同一族.请写出符合①式的3个不同的化学方
程式,并配平.3个式子中的3种X和3种Y,分别由不同族的元素组成.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今有化合物W,它跟化合物U或CO2反应,都能生成单质Y.符合该条件并符合题设的3个一般方程的单质及化合物分别是(填化学式)
单质______________ 单质__________________
单质______________ 化合物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一)、1.C 2.A、C 3.C 4. D 5.C 6.C 7.D 8.D 9.A 10. C
11.B 12.B 13.B 14.C 15. D 16.C 17.D 18.B、C 19.C 20.A
(二)21.4Al+3O22Al2O3 2NH4ClO44H2O↑+2O2↑+N2↑+Cl2↑
22.A-KHSO4、 B- Ba(NO3)2 、 C-K2CO3、D-K2SO4、
23.(1)① C+H2O CO+H2
② Cl2+H2S=S+2HCl
③ 2Mg+CO2 2MgO+C
(2)Y-F2、Y-O2、Y-H2、W-Na2O2
点燃
催化剂
催化剂
高温
高温
高温
高温

Ca t.
高温
Δ
点燃
高温
高温
都属化合反应
根据反应热效应
根据反应进行的程度
根据参与反应微
无机反应
根据元素有无化合价改变
根据反应的基本形式

冷、浓
4
-
Δ



氧化物
氢化物
12
10有机物的组成
教学内容
1.了解有机物与无机物的主要区别
2.了解研究有机物的一般方法
3.学会识别有机物结构式(或简式)中各原子的连接顺序、方式、基因、官能团。
4.根据不饱和度(Ω)等确定某些复杂有机物的分子式
二、学习指导
(一)比较有机物和无机物的一般特征
有机物 无机物
种类 数百万种 十几万种
溶解性 大多难溶于水易溶于有机溶剂 大多易溶于水难溶于有机溶剂
晶体类型 大多为分子晶体 多数为离子晶体(盐类为主)其它有分子晶体、原子晶体等
熔沸点 多数较低 多数较高
是否为电解原 多数为非电解质 多数是电解质
反应特点 条件高、速度慢副反应多 大多迅速副反应少
可燃性 多数有 多数无
思考下列问题:
1.有机物的元素组成有何特点?有机物与无机物有无严格的界限?
2.导致有机物种类繁多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提示:
1.有机物一定含有C,还可能含有H、O、N、S、P、X(卤素)等。由于CO、CO2、H2CO3、CO32—(或HCO3—),金属碳化物等少数含C的物质其性质与无机物更相近,故属于无机物。有机物与无机物并无严格界限。如有机物一般具有可燃性。而CCl4可用于灭火;有机物一般不能导电,但科学家近几年发现了某些高聚物也具有导电性,如导电高聚物的聚乙炔;低级醇、羧酸易溶于水,但碳原子数较多的醇,羧酸难溶于水,这与分子极性的大小密切相关。
2.主要原因有如下三方面:
(1)C原子有4个价电子,能与其它原子形成4个共价键
单键、双键、叁键
(2)C原子间的结合方式不同
长链、环状
碳链异构
(3)普遍存在同分异构现象 官能团位置异构
类别异构
(二)研究有机物的一般方法:
最简式
元素分析 (实验式) 分子式 可能的各种
(化学式) 结构式
纯试样 相对分子 相对分子质量 结
质量测定 构

化学性质 官能团
(或光谱等手段)
利用燃烧分析法确定有机物的组成
1. 最简式的确定
样品 增重 增重
Wg 无其它产物 Wg Wg
WH= W= W
WC= W= W nC :nH :nO=::CxHyOz(最简式)
WO=W―WH―WC
若WH+WC=W,则Wo=0,即无氧
2.化学式(分子式)的确定
首先测得有机物的相对分子质量M,求出最简式的式量(M/)
=n有机物化学式(分子式):(CxHyOz)n
3.结构式的确定
符合同分子组成的物质往往有多种。即同分异构体现象极为普遍。除了用现代科技手段来直接测定有机物分子的键长、键角等其它参数来确定外,也可根据某分子有无同分异构体或数目的多少来反推有机物的合理结构.
例如:①根据CCl2H2无同分异构体说明CH4为正四面体而非平面正方形.
假设CH4为平面正方形,CCl2H2则有下列两种
显然与事实矛盾
②根据邻二氯苯无异构体来说明苯分子内无单、双键交替出现的结构
=
思考:①能否用CHCl3无异构体来说明CH4具有正四面体结构?
②能否用间二氯苯或对二氯苯无异构体来说明苯环上碳碳键完全等同?
(三)确定有机物分子组成的特殊方法
不饱和度(Ω)法。
(1)定义:与同碳数烷烃(链状)分子相差的H原子数的1/2称为烃或烃的含氯衍生物分子的不饱和度。
(2)特点:由于C、H、O、N、X等原子的形成价键数特点是:
原子 C H O N X
价键数 四 一 二 三 一
故实际计算时,可运用如下规则:
1 卤素原子(X)当成H。
②O原子多少不影响分子的不饱和度
③分子中增加n个N原子,则饱和有机物中也增加n个H原子。
如 C2H6~C2H5Cl
C2H6~C2H5OH(或CH3OCH3)
C2H6~CH3CH2—NH2
(3)小结几类有机物不饱和度计算方法:
有机物 分子式 不饱和度(Ω) H原子数 分子量(M)
烃 CxHy (2x+2-y)/2 2x+2-2Ω 12x+y
卤代烃 CxHyXz (2x+2-y-z)/2 2x+2-2Ω-z 12x+y+M(x)·z
烃含氧衍生物 CxHyOz (2x+2-y)/2 2x+2-2Ω 12x+y+16z
烃含氮衍生物 CxHyNz (2x+2+z-y)/2 2x+2+z-2Ω 12x+y+14z
烃的含氧、氮衍生物 CxHyOZN10 (2x+2+w-y)/2 2x+2+w-2Ω 12x+y+16z+14w
(4)奇偶特征的应用
以上表的氢原子数和分子量二栏可进一步总结出规律。
① 烃(CxHy)或烃的含氧衍生物(CxHyOz)中H原子数(y)和分子量(M)均为偶数
②烃含氮衍生物(CxHyNz)或烃的含氧、氮衍生物(CxHyNzOw)中H原子数(y)和N原子数(z)同奇或同偶,(当然未必相等)。分子量的奇偶性由H原子数(y)的奇偶性决定。
例如:判断某有机物的分子式C16H9N2O2是否合理?显然根据H、N不符合同奇同偶规律,该分子式不合理。
奇偶特征规律尤为适用于由“键线式”写出复杂有机物分子式的合理性判断。
(5)熟悉典型基团、官能团的不饱和度(Ω)
基因 C=C —C≡C— —C—
Ω 0 1 2 1 4 1
三、典型例析:
例1.某有机物令C、H、O、N四种元素,下图是该有机物的球棍模型。则该有机物的分子式为_______,写出该有机物的一种同分异构体,它的分子中含有两个—CH—,且是天然蛋白质水解的最终产物之一,则该同分异构体的结构简式为________
解析:球棍模型图示能清楚地说明原子间的成键情况。如何判断对应的原子种类?
根据C、H、O、N的成键特征:
碳四氢一氧二氮三
可写出该有机物的结构式:
分子式为:C5H11O2N
符合通式:CnH2n+1NO2
可能是一硝基烷和一元饱和氨基酸
而天然蛋白质水解的最终产物为α一氨基酸。
故符合要求的该同分异构体的结构简式
为:
例2.某烃分子式C15H24,其分子结构十分对称。通过实验证明,该烃分子中仅存在乙
|
烯基(CH2=CH—)、亚甲基(—CH2—)和次甲基(—CH—)三种基因,且已知乙烯基和次甲基必须通过亚甲基相连,相同基团间不连接。
(1)若该烃分子中没有碳环,则分子中乙烯基的数目为_______,亚甲基的数目为______,次甲基的数目为_______,亚甲基的数目为_______,次甲基的数目为________ ,该烃的结构简式为________
(2)若该烃分子中有一个碳环,则该烃的结构简式为__________.
解析:本题的难点在于根据有机物分子中原子间的成键规律、特点写出对应的结构。
结构中的乙烯基数可由分子的不饱和度来确定,注意亚甲基、次甲基中的C原子成键情况以及三种基团的连接要求。同时要正确理解“分子结构”十分对称的含义。
(1)C15H24分子的不饱和度
Ω==4
即乙烯基数为4,
进一步推知亚甲基数为5,次甲基数为2
该烃的结构简式为:
(2)因会有一个碳环,乙烯基仅有3个,分子又需十分对称,故结构简式为:
巩固练习
(一)选择:
1.碳的氧化物、碳酸及其盐作为无机物的原因是( )
A.结构简单 B.不是共价化合物
C.组成和性质跟无机物相近 D.不是来源于石油和煤
2.不属于有机物特点的是( )
A.大多数有机物难溶于水,易溶于有机溶剂
B.有机物的反应比较复杂,一般比较慢
C.绝大多数有机物受热不易分解,而且不易燃烧
D.绝大多数有机物是非电解质,不易导电,熔点低
3.有一类组成最简单的有机硅化合物叫硅烷,它的分子组成与烷烃相似。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A.硅烷的分子通式可表示为SinH2n+2
B.甲硅烷燃烧生成二氧化硅和水
C.甲硅烷的密度小于甲烷
D.甲硅烷的热稳定性强于甲烷
4.大气污染物氟里昂—12的分子式是CF2Cl2,它是一种卤代烃,关于氟里昂—12的说法错误的是( )
A.它有两种同分异构体
B.它可以看作甲烷分子中氢原子被氟、氯原子取代的产物
C.它是非极性分子
D.它的分子中碳原子的四个价键均已被充分利用
5.据报道,1995年化学家合成一种化学式为C200H200、含多个碳碳叁键(—C≡C—)的链状烃,则分子中含碳碳叁键最多可以是( )
A.49个 B.50个 C.51个 D.不能确定
6.有一系列有机化合物按以下顺序排列:CH3CH==CHCHO,CH3CH==CHCH==CHCHO,CH3(CH==CH)3CHO……在该系列有机物中,分子中碳元素的质量分数的最大值最接近于( )
A.95.6% B.92.3% C.85.7% D.75.0%
7.对于具有相同最简式的两种有机物关系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一定是同系物 B.一定是同分异构体
C.各元素的质量分数相同 D.分子式一定相同
8.1993年的世界十大科技新闻称:中国科学家许志福和美国科学家穆尔共同合成了世界上最大的碳氢分子,其中1个分子由1134个碳原子和1146个氢原子构成。关于此物质的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是烃类化合物 B.常温下呈固态
C.具有类似金刚石的硬度 D.易被氧化
9.式量为128的烃,它不可能是( )
A.烷烃 B.二烯烃 C.芳香族化合物 D.芳香烃
10.验证某有机物属于烃,应完成的实验内容是( )
A.只测定它的C、H比
B.只要证明它完全燃烧后产物只有H2O和CO2
C.只测定其燃烧产物中H2O与CO2的物质的量的比值
D.测定该试样的质量及试样完全燃烧后生成CO2和H2O的质量
11.维生素A对人体特别是对人的视力有重要作用,其结构简式如图1所示:
下述关于该化合物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维生素A的分子式为C16H25O
B.维生素A的一个分子中有3个双键
C.维生素A含有苯环结构
D.维生素A的分子中含有两种官能团
12.某期刊封面上有如下一分子的球棍模型图,图中“棍”代表单键或双键或三键。不同颜色的球代表不同元素的原子,该模型图可代表一种
A.卤代羧酸 B.酯 C.氨基酸 D.醇钠
(二)填空
13.结构中没有环状的烷烃又名开链烷烃,其分子式通式是CnH2n+2(n是正整数)。分子中每减少2个碳氢键,必然同时会增加1个碳碳键,它可能是重键(双键或三键)也可能是连结成环状烃,都称为增加了1个不饱和度(用希腊字母Ω表示,又名“缺氢指数”),例如若干
(1)请写出下列各烃分子的Ω
A. Ω=_________,
B. Ω=________,
C. (立方烷,正立方体的每个顶点上有一碳原子,每个碳原子上有一个氢原子)Ω=_________
(2)请写出五列烃基的Ω
D. (两价基团)Ω=________,
E. (三价基团)Ω=_______,
F.…C≡C… (两价基团)Ω=________;
(3)某烃B分子式是C1398H1278,它由4种基团组成,这4种基团分别是:
(3价);… … (2价); …C≡…(2价);(CH3)3C…(1价)
已知,该分子结构中没有发现苯环连接苯环,也没有发现炔键连接炔键的情况,试求B分子中含有的这4种基团各几个。
14.(1)由2个C原子、1个O原子、1个N原子和若干个H原子组成的共价化合物,H的原子数目最多为_______个,试写出其中一例的结构简式:_____________.
(2)若某共价化合物只含有C、N、H三种元素且以n(C)和n(N)分别表示C和N的原子数目,则H原子数目最多等于_____________个。
15.有的油田开采的石油中溶有一种碳氢化合物——金刚烷,它的分子立体结构如右图,
(1)由图中可知其分子式为____________;
(2) 它是由_______个六元环构成的立体笼状结构,其中有_______个碳原子为三个环共有;
(3)金刚烷的分子中有_______个“—CH2—”结构,________个“—CH—”结构,其
|
一氯代物有几种结构__________。
16.在烷烃分子中的基团—CH3、—CH2—、 —CH—、—C— 中的碳分子分别称
为伯、仲、叔、季碳原子,数目分别用n1、n2、n3、n4表示。例如
CH3—CH—CH—C—CH2—CH3 分子中n1=6 ,n2=1,n3=2,n4=1,试根据不同烷烃的组成,
分析出烷烃(除甲烷)各原子数的关系。
(1)烷烃分子中的氢原子数n0与n1、n2、n3、n4之间的关系是:n0=________或n0=_________;
(2)四种碳原子数之间的关系是n1=_________;
(3)若分子中n2=n3=n4=1,则该分子的可能的结构简式为(任写两种)_________或__________。
17.某链烃的化学式为C6H4,若分子中已有1个碳碳双键( C=C ),则含碳碳叁键
(—C≡C—)________个。分子式为C100H100的烃,最多可能含有________个碳碳叁键。1993年合成了某烃C1398H1278,测得该结构中含有4个碳碳双键,相同数目的 和—C≡C—,由此可以推测该烃分子中 的数目是_______个。
18.相邻同系物,当组成相差—CH2—原子团时共价键数目相差3,参看项下表烃同系物的碳原子数与共价键数关系:
分子式 CH4 C2H6 C3H8 C11H24
共价键数 4 7 10 34
(1)从表中数据分析,当烷烃碳原子数为n时,共价键数为_________。
碳原子数相同的不同类有机物,当组成相差2个H原子或1个O时,共价键数均相差1。
参看下表:
结构简式 CH3 CH3 CH2=CH2 CH3CH2 OH
共价键数 7 6 8
(2)从表中数据分析,当单烯烃原子数为m时,共价键数为________;某饱和一元醛碳原子数为x时,其共价键数为________。
参考答案
(一)1.C 2.C 3.CD 4.A、C 5.B 6.B 7.C 8.C 9.B 10.D
11.D 12.C
(二)13.(1)4,7,5 (2)4,4,2 (3)94,33,126,96
14.(1)7,H2N—CH2—CH2—OH (2)2n(C)+n(N)+2
15.(1)C10H16 (2)4,4 (3)6,4,2
16.(1)3n1+2n2+n3 ,2(n1+n2+n3+n4)+2
(2)n3+2n4+2
(3)CH3—CH2—CH—C—CH3, CH3—CH—CH2—C—CH3
17.2,25,126
18.(1)3n+1 (2)3m,3x+1
CH3
CH3
CH3
CH3
CH3
CH3
CH3
CH3
CH3
CH3
CH3
CH3
CH3
O
—C—C—
足量
NaOH
CO2
H2O
吸水剂
Mg(ClO4)3O2
燃烧
O2
12
1湖北省黄冈中学2004届高三第二轮复习化学训练(二)
元素及其化合物
本试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10分,答题时间100分钟
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H:I C:12 O:16 N:14 Cu:64 Fe:56 Zn:65 Na:23 Li:7
第I卷(选择题 共54分)
一、选择题(本题包括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1.在NH3、HNO3、H2SO4的工业生产中,具有的共同点是 ( )
A.使用吸收塔 B.使用尾气吸收装置 C.使用H2做原料 D.使用催化剂
2.为了确定某物质是否被部分氧化,所选试剂不合适的是(括号内为所选试剂) ( )
A.K2SO3(BaCl2) B.FeCl2(KSCN)
C.KI(淀粉溶液) D.白磷(紫色石蕊试液)
3.随着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方便的小包装食品已被广泛接受,为了防止富脂食品氧化变质,延长食品的保质期,在包装袋中常放人抗氧化物质,下列不属于抗氧化物质的是 ( )
A.生石灰 B.还原铁粉 C.亚硫酸钠 D.维生素C
4.某些不合格的建筑装饰材料,会缓慢释放出浓度过高、影响健康的气体,这些气体最常见的是 ( )
A.二氧化氮 D.二氧化硫 C.一氧化碳 D.甲苯等有机物蒸气和甲醛
5.工业生产从海水中提取镁的方法是 ( )
二、选择题(本题包括8小题,每小题3分,共24分。每小题有一个或两个选项符合题意。)
6.下列反应中,通入的气体既作氧化剂又作还原剂的是 ( )
A.Cl2通入石灰水中 B.CO2通人氢氧化钠溶液中
C.NO2通入水中 D.F2通入水中
7.铜粉放人稀硫酸溶液中,加热后无明显现象发生。当加入一种盐后,铜粉的质量减少,溶液呈蓝色,同时有气体逸出。该盐是 ( )
A.Fe2(SO4)3 B.Na2CO3 C.KNO3 D.FeSO4
8.KHC03和LiHCO3的混合物与相同质量的NaHCO3分别与盐酸反应,消耗盐酸的物质的量相同,则混合物中KHCO3与LiHCO3的质量比为 ( )
A.1:1 B.25:17 C.25:21 D.任意比
9.右图是制取和收集某气体的实验装置,可用于 ( )
A.用Zn粒与稀HCl反应制H2
B.用Na2O2与H2O反应制O2
C.用Cu与稀HNO3反应制NO
D.用MnO2与浓HCl反应制Cl2
10.某种混合气体,可能含有N2、HCl、CO。把混合气体依次通过足量的NaHCO3溶液和灼热CuO,气体体积都没有变化。再通过足量的Na2O2固体,气体体积减小,最后通过灼热的铜网,经充分反应后气体体积又减小,但还有剩余气体。以下对混合气体组成的判断,正确的是 ( )
A.一定没有N2;CO和HCl中至少有一种 B.一定有N2、HCl和CO
C.一定有N2;CO和HCl中至少有一种 D.一定有N2和HCl;没有CO
11.下列离子方程式正确的是 ( )
A.亚硫酸氢钠与过量的Ba(OH)2溶液混合HSO3—+Ba2++OH—=BaSO3↓+H2O B.碳酸氢钠水解HCO3—+H2OH3O++CO32—
C.氯气和水的反应Cl2+H2O=2H++Cl—+ClO—
D.用铂电极电解氯化钠溶液2Cl—+2H2OH2↑+Cl2↑+2OH—
12.在由Fe、FeO和Fe2O3组成的混合物中加入100mL1.00mol·L-1的硫酸,恰好使混合物完全溶解,并放出0.448L气体(标准状况),此时溶液中无Fe3+,则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
A.反应后所得溶液中的Fe2+与SO42—的物质的量之比为1:1
B.Fe、FeO、Fe2O3消耗硫酸的物质的量之比为1:1:2
C.混合物里,FeO的物质的量无法确定,但Fe比Fe2O3的物质的量多
D.混合物里,Fe2O3的物质的量无法确定,但Fe比FeO的物质的量多
13.将溶液(或气体)X,逐渐加入(或通人)到一定量Y溶液中,产生沉淀的量与加入X物质的量的关系如图,符合图中情况的一组物质的是 ( )
三、选择题(本题包括5小题,每小题4分,共2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14.浓盐酸和次氯酸钙能发生如下反应:Ca(ClO)2+4HCl(浓)→CaCl2+2C12↑+2H2O,用贮存很久的漂白粉和浓盐酸反应制得的氯气中,可能含有的气体杂质:
①CO2 ②HCl ③H2O(气) ④O2中的 ( )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③④ D.①④
15.某种组成为aCuCO3·bCu(OH)2的碱式碳酸铜矿样35.4g,与300mL 2mol·L-1盐酸恰好完全反应,若将等质量的这种混合物加热完全分解,可得CuO的质量为 ( )
A.30.6g B.24g C.19.2g D.16g
16.在一定条件下,将NO2、NO和O2的混合气体置于试管中,并将试管倒立于水槽中,充分反应后水面上升至充满容器,则原混合物中NO2、NO和O2的体积比正确的是 ( )
①1:1:1 ②4:3:l ③4:8:7 ④4:24:7 ⑤64:4:19
A.①②④ B.①②③ C.①③⑤ D.③④⑤
17.砒霜的主要成分是As2O3,剧毒,致死量为0.1g,As2O3是两性偏酸性氧化物,微溶于水,生成H3AsO3;该酸及其对应的盐也均有毒性,其中碱金属对应的盐溶于水,其他金属对应的盐均几乎不溶于水,下列关于处理一瓶含有砒霜废液的方案中正确的是 ( )
A.直接倒人下水道 B.经过滤后倒入下水道
C.加入足量生石灰后,倒入指定地点 D.加入足量氢氧化钠后,倒人指定地点
18.某无色溶液中含有三种离子,加入过量氨水有沉淀,过滤后滤液加入过量盐酸,又有沉淀生成,再过滤,滤液中加入过量碳酸钠溶液,仍有沉淀生成,原溶液中含有的离子可能是( )
A.Ag+ Fe3+ Ca2+ B.Al3+ Mg2+ Ba2+
C.Ca2+ Cu2+ Ba2+ D.Ag+ Mg2+ Ba2+
第I卷答题卡
题号
答案
第Ⅱ卷(非选择题 共56分)
四、(本题包括2小题,共14分)
19.(5分)为检验浓硫酸与木炭在加热条件下反应产生SO2和CO2气体,设计了如下图所示实验装置,a、b、c为止水夹,B是用于储气的气囊,D中放有用I2和淀粉的蓝色溶液浸湿的脱脂棉。
请回答下列问题:
(1)实验前欲检查装置A的气密性,可以采取的操作是

(2)此实验成败的关键在于控制反应产生气体的速率不能过快,由此设计了虚框部分的装置,则正确的操作顺序是 (用操作编号填写);
①向A装置中加入浓硫酸,加热,使A中产生的气体进入气囊B,当气囊中充入一定量气体时,停止加热;
②待装置A冷却,且气囊B的体积不再变化后,关闭止水夹a,打开止水夹b,慢慢挤压气囊,使气囊B中气体慢慢进入装置C中,待达到实验目的后,关闭止水夹b;
③打开止水夹a和c,关闭止水夹b;
(3)实验时,装置C中的现象为 。
(4)当D中产生 (多选不得分)现象时,可以说明使E中澄清石灰水变浑的是CO2,而不是SO2;
A.进气口一端脱脂棉蓝色变浅,出气口一端脱脂棉蓝色不变
B.脱脂棉上蓝色均变浅
C.脱脂棉上蓝色褪去
则装置D的作用为 。
20.(8分)Ag/a—A12O3是石油化学工业的一种重要催化剂,其中Ag起催化作用,a—A12O3是载体且不溶于硝酸,该催化剂的回收实验如下图所示,其中的转化反应为:
6AgCl+Fe2O3=3Ag2O+2FeCl3
阅读上述实验流程,完成下列填空:
(1)Ag/—A12O3加酸溶解应该选用装置 (选填a、b、c)。
(2)在实验操作(Ⅱ),如果用自来水代替蒸馏水进行洗涤,将会发生化学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
(3)实验操作(Ⅳ)所需玻璃仪器为 (填写三种)
(4)实验操作(Ⅶ)从AgNO3溶液获得AgNO3晶体需要进行的实验操作依次为

(a)蒸馏 (b)蒸发 (c)灼烧 (d)过滤 (e)冷却结晶
(5)已知:NO+NO2+2NaOH→2NaNO2+H2O; 2NO2+2NaOH→NaNO3+NaNO2+H2O NO和NO2的混合气体的组成可表示为NOx,该混合气体通人NaOH溶液被完全吸收时,x的值为 。
(a)x≤1.5 (b)x=1.5 (c)x≥1.5
(6)已知Ag/a—A12O3中Ag的质量分数,若计算Ag的回收率,还必须知道的实验数据为 和 。
五、(本题包括2小题,共14分)
(1)固体A是一种可由石灰石来制取的重要工业原料,由石灰石制取A过程中的化学方程式为: 。
(2)工业上曾利用C来制取B,在制取过程中还需加入一种 物质(填该物质的化学式)。
(3)上述变化中生成的C和过量的丙恰好能完全反应。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4)W与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22.(8分)如图所示
已知A、D、E、F是中学化学中的常见单质,B、C是氧化物,且B的式量是232。请填空:
(1)A是 ,E是 。(填化学式)
(2)D跟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
(3)C电解时,每生成1molA同时生成 molE。
(4)先将B溶于足量盐酸,再在用盐酸溶解后的溶液中通人足量Cl2,请写出全过程中有关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
六、(本题包括2小题,共14分)
23.Cl2通人70℃的NaOH水溶液中,发生氧化—还原反应,反应完成后,测得溶液中NaClO与NaClO3的物质的量之比为4:1,则:
(1)配平溶液中所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2)反应中的氧化剂是 ,氧化产物为 。 (3)此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 。
(4)已知生成0.1mol NaClO,反应中转移的电子总数是 mol,若溶液的体积正好为100mL,则溶液中NaCI的物质的量浓度为 mol/L。
24.(7分)A、B均为无色盐溶液,B的焰色反应呈黄色,一定条件下A、B可以发生图所示的物质之间的一系列变化:
若E和F均为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H不溶于酸,请填写下列空白。 (1)气体E的化学式为 ,气体F的化学式为 ,C中溶质的化学式为 。
(2)写出下列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C→E ;
D+C→H ;
(3)在混合溶液C中滴人几滴石蕊溶液,可见现象为

原因是 。
七、(本题包括2小题,共14分)
25.(6分)Cl2和NO2在室温下可以化合成一种新的气态化合物C,为了测定C的分子组成,进行以下实验:取总体积为5L的混合气体,测定反应后气体总体积y随着Cl2在混合气体中所占体积分数。的变化而发生变化的规律。实验测知当Cl2所占体积分数为20%或60%时,反应后的气体总体积均为4L。
(1)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2)讨论当x取不同值时,反应后气体总体积V随x变化的函数关系。
26.(8分)某化工厂以硫磺为原料生产硫酸,设空气中的氧气的体积分数为0.20,且不考虑各生产阶段的物料损失。试完成下列各题:
(1)如果该厂生产98%的硫酸10t。
①需要原料硫磺的质量是 t。
②需要消耗空气的体积(标准状况)为 m3。
(2)如果该厂每天生产98%的硫酸a t,在生产过程中为了使硫充分燃烧,且在下一步催化氧化时
不再补充空气,要求硫燃烧后的混合气体中氧
气的体积分数为b。已知该厂每天消耗空气2.24X104m3(标准状况)
①写出a和b的关系式。
②在图中画出a和b的关系曲线。
答案
1.D 2.A 3.A 4.D 5.D 6.AC 7.C 8.A 9.A 10.C 11.AD 12.AC 13.B 14.A 15.B 16.C 17.C 18.D
19.(1)关闭分液漏斗的活塞,打开止水夹a和b,关闭止水夹c,用手捂热(或微热)圆底烧瓶A,若C中有气泡冒出,移开手掌(或热源)后,C处导管内有水上升,则证明A装置的气密性良好。(2)③①② (3)品红溶液褪色 (4)A,除去SO2并检验SO2已被除净。
20.(1)a (2)Ag++Cl—=AgCl↓ (3)漏斗、烧杯、玻棒 (4)(b)(c)(d) (5)C (6)催化剂的质量、AgNO3的质量
(2)Na2CO3 (3)Ca(OH)2+2CO2=Ca(HCO3)2 (4)2Na2O2+2H2O=4NaOH+O2↑
22. (1)A、Al E、O2
(3)变红色,A为BaCl2,B为Na2SO3,因A与B是等物质的量混合(Na2SO3+BaCl2=2NaCl+BaSO3↓)所以电解NaCl饱和溶液得到的O2和BaSO3与H2SO4反应生成的SO2亦为等物质的量,即O2与SO2恰好完全反应:SO2+Cl2+2H2O=2HCl+H2SO4,最终得到C溶液只有酸性而无漂白性。
25.(1)A的化学式为NClO2,发生反应的化学式为:Cl2+2NO2=2NClO2
PAGE
第 1 页,共 10页化学反应速率与化学平衡 (下)
教学内容
1.化学平衡图象的特征分析
2.化学平衡问题研究的重要思维方
3.有关转化率的判断计算
二、学习指导
(一)化学平衡的图象问题研究
1. 作用: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的有关理论具有一定的抽象性,.运用各种图象能直观地反映可逆反应的变化规律及特点,.能从定性和定量两方面来分析和研究变化的因素、方向和程度.
2.方法:
(1)注重纵坐标和横坐标所对应的物理量.,只要其中一个物理量改变,就可能导致图象的改变.
例如 对一可逆反应从起始到达平衡,某反应物的A的百分含量)、A的转化率A分别对时间作图,曲线正好相反.
t1 t
A的百分含量与时间关系 A的转化率与时间关系
(2)弄清纵坐标和横坐标两种物理量之间的相互关系。.作图或析图时要注意变化的方向、趋势、程度,.如考虑是直线还是曲线?是上升还是下降?到一定时是否会不再改变?若是两条或两条以上的直线,斜率是否相同?若是两曲线,它们的曲率是否相等?……这一系列的问题必须思考清楚。.
(3)抓住关键的点:如原点、最高点、最低点、转折点(拐点)、交点等.。同样有一系列问题值得去好好思考,如该不该通过原点?有没有最高(或最低)点?为何有转折点、交点等?
3.图象类型
(1)横坐标——时间(t)
纵坐标——反应速率(v) 或某物质浓度(C)或某成分的百分含量(A%)
或某反应物的转化率(A)
特点:
①可逆反应从非平衡到达平衡以前,v、C、A% 、A均随时间(t)变化,到达平衡后,则不随时间而改变.。图象中一定将出现平行于横坐标的直线,简称“平台”.
②出现转折“平台”的先后取决于达到平衡所需要的时间.而时间的长短又取决于反应速率的大小.
温度(T)一定,压强(P)越大,V正、V逆越大,t越小
压强(P)一定,温度(T)越大,V正、V逆越大,t越小
T、P一定,使用正催化剂后V正、V逆均增大,t缩小.
③“平台”的相对高低,则由外界条件对平衡的影响来决定.“平台”越高,说明条件越有利于纵坐标对应物理量的提高.反之,则不利.
故可根据图象特点来分析可逆反应特点.
例1 已知某可逆反应mA(g)+nB(g) pC(g)+Q在密闭容器中进行反应,测得在不同时间t、温度T和压强P与反应物B在混合气中的百
分含量B%的关系曲线如图所示.
A.T1<T2,P1>P2,m+n>P,Q<0
B.T1> T2,P2>P1,m+n<P,Q<0
C.T2> T1,P2>P1,m+n<P,Q<0
D.T1> T2,P2>P1,m+n>P,Q>0
解析:①根据达到平衡的时间长短,可断定
T2<T1,P2>P1
②根据“平台”高低,可断定
低温有利于B%增大,说明逆反应是放热反应,即正反应为吸热,Q<0
高压有利.B%增大,说明增大压强,平衡逆移,故m+n<P.
由此可知,本题答案:B.
例2 如图所示,a曲线表示一定条件下可逆反
应:X(g)+Y(g) 2Z(g)+W(s)+Q的反应过程中X
的转化率和时间的关系.若使a曲线变为b曲线,可
采取的措施是 [ ]
A.加入催化剂 B.增大Y的浓度
C.降低温度 D.增大体系压强
解析:①达平衡所需时间b<a
正逆反应速率Vb >Va
②改变条件后x不变
平衡不移动
③该可逆反应ΔVg=0
可加催化剂或加压
答案:B、D.
在反应速率(v)-时间(t)图象中,在保持平衡的某时刻t1改变某一条件前后,V正、V逆的变化有两种:
V正、V逆同时突破——温度、压强、催化剂的影响
V正、V逆之一渐变——一种成分浓度的改变
现图示如下:
图 改变条件
增加反应物浓度
降低生成物浓度
升温或加压(Δng≠0)
(5)在浓度C-时间t图象中
改变温度瞬间,各物浓度不变,故平衡虽破坏,但各物质的浓度变化均连续.
改变压强瞬间,各物质浓度(气体)均突变.加压——突增,减压——突减.
改变某一成分浓度时,该成分浓度突变,其它物质不变,故变化是连续的.
例 3. 可逆反应N2+3H2 2NH3+Q,从反应开始经t1秒达平衡状态,因条件改变,平衡在t2秒时发生移动,在t3秒时,又达到新的平衡状态.试根据t2-t3秒曲线判断,下列图1、图2所表示的平衡移动方向和变化条件各是什么?
图1 图2
解析 图1中t2-t3曲线与原来连续变化,说明只可能改为变温度引起.NH3浓度下降,H2浓度增大,说明平衡是逆向移动,故变化的条件是升温.
图2中 ,t2时改变条件前后NH3 的浓度连续变化,而N2浓度突变,说明只能是增加N2浓度引起,平衡正向移动.
例 5.气态反应A+B C+D,其它条件不变,在有催化剂条件(a)时和无催化剂条件(b)时的反应过程中,有关的量(纵坐标)随时间(横坐标)的变化情况错误的是[ ]
解析:使用催化剂,同等程度改变正逆反应速度,缩短达到平衡所需时间,但不改变平衡状态。故不论有无催化剂,达到平衡时同一成分的百分含量相同。所以选项A错C对。选项D中似乎达平衡所需时间长短合理,但使用催化剂,反应速率不但不增大,反而减小,显然不合理。选项B正确。本题正确选项:B、C
例6..2.右图为条件一定时,反应
2NO+O2 2NO2+Q(Q>0)中NO的最大转
化率与温度变化关系曲线图,图中有A、B、C、D、
E五点,其中表示未达到平衡状态,且V正<V逆的
点是[ ]
A.B和C B.A和E
C.E D.A和C
解析:当条件一定时,反应的最大转化率一定是达平衡状态时。该图像与初中所学的溶解度曲线很相似。A、D所在的曲线上所有的点均为平衡时的状
态。曲线上下的点均为非平衡时的状态。反应从非平衡自发达平衡。
从图中可看出,B、C所在状态的转化率小于该温度平衡时。说明反应正向正反应方向移动。
即V正>V逆。而E所在状态的转化率大于该温度平衡时的,说明反应正向逆反应方向移动。
即V正<V逆。故本题选C.。
(2)横标——温度T
纵标——百分含量A% 或转化率A 或反应速率C
特点:①横坐标为T时,纵标对应的各物理量均随T变化而变化.
②若测得在不同温度下经过足够长时间达平衡时A%、αA、C均随T单调变化.
③若测得在不同温度下经过同一时间在某一时刻测得A%、αA、C随T变化而可能呈现先上升→达最高点→ 下降的变化趋势
例7. 下图表示外界条件(温度、压力)的变化对下列反应的影响.
L(s)+G(g) 2R(g)-Q(吸热)
在图中Y轴是指
A.平衡混合气中R的质量分数
B.平衡混合气中G的体积分数
C.G的转化率
D.L的转化率
解析 由图象可知:T↗,Y↓. G%↓,R%↗.
由反应可知:T↗,平衡正移. 反应物α↗.
答案:B.
例5 在容积相同的五个密闭容器中分别放
入同量的A2和B2,在不同温度下同时任其发生
反应:A2(g)+3B2(g) 2AB3(g),分别在
某一同时刻测得其中AB3所占的体积分数变化
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
A.正反应是放热反应
B.E、F二点尚未达到平衡
C.H、I二点尚未达到平衡
D.G、H、I三点可能已达平衡状态
解析 随着温度的升高反应速率加快.从G到H、I,AB3%所占的体积分数降低,能得出正反应是放热反应;E、F两点AB3%比G点低,原因是低温下反应速率慢,反应未达平衡状态.选C.
(二)解决化学平衡问题的重要思维方法
1.可逆反应“不为零”原则.
可逆性是化学平衡的前提,达到平衡时应是反应物和生成物共存的状态,每种物质的量不为零.
一般可用极限分析法推断. 即假设反应不可逆,则最多生成产物多少,有无反应物剩余,余多少.这样的极值点是不可能达到的,故可用确定某些范围或在范围中选择合适的量.
例3 在一定温度下将1 molCO和1mol水蒸气放在密闭容器中反应:CO+H2O CO2+H2,达平衡后测得CO2为0.6mol,再通入4mol水蒸气,达新平衡后CO2的物质的量可能是[ ]
A.0.6mol B.1mol C.0.8mol D.1.2mol
解析 加入H2O(g)平衡正移,n·CO2>0.6mol但不可能任意增大,根据“不为零”原则,1molCO即使完全反应也只可能生成1molCO2,所以0.6mol<nCO2<1mol.答案C合适.
2.“一边倒”原则
可逆反应,在条件相同时(等温等容),若达到等同平衡,其初始状态必须能互变,从极限角度看,就是各物质的物质的量要相当.因此可以采用一边倒的原则来处理以下问题:
(1)化学平衡等同条件(等温等容)
aA(g)+bB(g) cC(g)
①始 a b 0 平衡态Ⅰ
②始 0 0 c 平衡态Ⅱ
③始 x y z 平衡态Ⅲ
为了使平衡Ⅲ =Ⅱ=Ⅰ
根据“一边倒”原则,即可得
x+z=a +=1
y+z=b +=1
例8 温度、催化剂不变,向某一固定体积的密闭容器内按下列各组物质的量加入H2、N2、NH3,反应达平衡时;氨气浓度最大的一组是[ ]
A B C D
H2 6 1 3.5 5
N2 2 0 1 1.5
NH3 0 4 2 1
解析 2NH3 N2+3H2.根据反应“一边倒”换算.
B 0 2 6+1=7
C 0 2 3+3.5=6.5
D 0 2 1.5+5=6.5
由此可知,符合题意的是B.
3.“过渡态”方法.
思路:相同倍数增加各种反应物的浓度,相当于增大体系压强,根据平衡移动方向来确定转化率的变化情况.
例9. .一真空密闭容器中盛有1molPCl5,加热到200℃时发生反应.PCl5(g) PCl3(g)+Cl2(g),反应达到平衡时,PCl5所占体积百分数为M%.若在同一温度和同一容器中,最初投入的是2molPCl5 ,反应达平衡时,PCl5所占体积百分数为N%,则M和N的正确关系是[ ]
A.M>N B.M <N C.M=N D.无法比较
解析:从1molPCl5 到2molPCl5投料,相当于增大体系压强,对该可逆反应而言,促使平衡逆移,反应达平衡时,PCl5所占体积百分数增大,故选B.
巩固练习
(一)选择
1. 如右图所示表示平衡混合物中x的百分含量
在不同的压强下,随湿度变化的情况,在下列平衡体
系中,x可以代表用下横线标明的物质(反应中各物
质为气态)的是( )
A.N2+2H2 2NH3△H<0
B.H2+I2 2HI+△H<0
C.2SO3 2SO2+O2△H>0
D.4NH3+5O2 4NO+6H2O△H<0
2. 在溶积固定的4L密闭容顺中,进行可逆反应:
X(气)+2Y(气) 2Z(气)并达到平衡,在此过
程中,以Y的浓度改变表示的反应速率υ(正)、υ(逆)
与时间t的关系如右图,如图中阴影部分面积表示( )
A.X的浓度的减少 B.Y的物质的量的减少
C.Z的浓度的增加 D.X的物质的量的减少
3.今有反应X(g)+Y(g) 2Z(g)+ △H<0若反应
开始经t1秒后达到平衡,又经t2秒后,由于反应条件的
改变使平衡破坏,则t3时又达到平衡,如图表示,试分
析,以t2到t3秒曲线变化的原因因是( )
A.增大了X和Y的浓度
B.使用了催化剂
C.增加了反就体系的压强
D.升高了反应的湿度
4.可逆反应N2O5 N2O4+O2△H<0在t1时达到
平衡,然后在t2时开始加热,至一定湿度后停止加热并
增温,到t3时又建立平衡,下列各图解表示上述情况的是( )
A B C D
5.可逆反应aX(气)+bY(气) cZ(气)+dW(气) △H=Q
在压强P1、P2湿度T1、T2下,产物W 的质量与反应时间
t的关系如图。下列各项正确的是( )
A.P1>P2
B.Q<0
C.T1>T2
D.c+d>a+b
6.都符合两个图象的反应是(C%表法反应物质量分数,v表示速率,P表示压强,t表示时间)( )
(1) (2)
A.N2O3(g) NO2(g)+NO(g) △H<0
B.2NO2(g)+H2O(1) 2HNO3(1)+NO(g)+ △H<0
C.4NH3(g)+5O2(g) 4NO(g)+6H2O(g) △H<0
D.CO2(g)+C(s) 2CO(g) △H>0
7.对于反应A(气)+2B(气) 2C(气) △H<0,下面各图能正确反映在这一反应中,反应时间t,湿度T与平衡混合物中C的百分含量关系的是( )
A B C D
8.在密闭容器中发生反应2SO2+O2 2SO2(气),起始时SO2和O2分别为20mol和10mol,达到平衡时,SO2的转化率为80%,若从SO3开始进行反应,在相同的条件下,欲使平衡时各成分的体积分数与前者相同,则起始时SO3的物质的量及SO3的转化率分别为( )
A.10mol和10% B.20mol和20%
C.20mol和40% D.30mol和80%
9.右图中,a曲线表示一定条件下可逆反应X(g)
+Y(g) 2Z(g)+W(s)+Q的反应过程,若使a曲线变
为b曲线,可采取的措施是( )
A.降低湿度 B.增大Y的浓度
C.加入催化剂 D.增大体系压强
10.在密闭容器中发生反应:aX(气)+bY(气) cZ(气)+dW(气),反应达到平衡后,保持湿度不变,将气体压缩到原来的体积,当再次达到平衡时,W的浓度为原平衡的1.8倍,下列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 B.a+b<c+d
C.Z的体积分数增加 D.X的转化率下降
11.在等温、等容条件下有下列气体反应:2A(g)+2B(g) C(g)+3D(g)。现分别从两条途径建立平衡:Ⅰ.A和B的起始浓度均为2mol·L—1;Ⅱ.C和D的起始浓度分别为2mol·L—1和6mol·L—1.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Ⅰ和Ⅱ两途径最终达到平衡时,体系内混合气体的体积分数相同
B.Ⅰ和Ⅱ两途径最终达到平衡时,Ⅰ中A的转化率与Ⅱ中B的产率之和不为1
C.达到平衡时,Ⅰ途径的反应速率υ(A)等于Ⅱ途径的反应速率υ(A)
D.达平衡时,第Ⅰ条途径混合气体的密度为第Ⅱ条途径混合气体密度的1/2
12.对于可逆反应:A2(g)+3B2(g) 2AB3(g)+Q(Q>0),下列图像中正确的是( )
(二)填空
13.在一固定容积的密闭容器中,1molHI气体建立如下平衡2HI H2(g)+I2(g),此时
HI的转化率为25%,其它条件不变时再充入1molHI的气体,重新平衡后HI的转化率为
( )23%(填“>”“<”或“=”=
14.对于吸热反应A(g)+B(g) C(g)+D(g) A的转化率与压强(P)和湿度(T)的关系如
图所示则T1、T2、T3的关系是___________.
15.在一定条件下,可逆反应A+B Mc的变化如右图所示,已知坐标表示在不同湿度和
压强下生成物C在混合物中的质量分数,p为反应在T2的湿度时达到平衡后向容器加压的变化
情况,问:
(1)湿度T1_________T2(填<、>或==.
(2)正反应是_______反应(填吸热或和热).
(3)如果A、B、C均为气体,则m_______
2(填<、>或==
(4)当湿度和容积不变时,如在平衡体系中
加入一定量的某稀有气体,则体生活费的压强
_________,平衡______移动.
16.可逆反应2A(g)+B(g) nC(g)△H=Q,图甲为同温度不同压强时,混合气体中A的体积分数A%随反应时间变化的曲线;图乙为同一压强不同湿度时,混合气体中A的体积分数A%随反应时间变化的曲线试根据曲线确定
甲 乙
(1)P1与P2关系___________,n______3(填<、>或==
(2)T1与T2的关系是____________,Q______0(填<、>或==
17.某化学反应2A B+D在四种不同条件下进行,B、D起始浓度为见反应物A的浓度(mol/L)B随反应时间(min)的变化情况如下表:
实验序号 时浓 间 度湿度 0 10 20 30 40 50 60
1 800℃ 1.0 0.80 0.67 0.57 0.50 0.50 0.50
2 800℃ C2 0.60 0.50 0.50 0.50 0.50 0.50
3 800℃ C3 0.92 0.75 0.63 0.60 0.60 0.60
4 820℃ 1.0 0.40 0.25 0.20 0.20 0.20 0.20
根据上述数据,完成下列填空:
(1)在实验1,反应在10至20分钟时间内平衡速率为_________mol(L·min).
(2)在实验2,A的初始浓度C2=________mo/L,反应经20分钟就达到平衡,可推测实验2中还隐隐约约含的条件是_________________。
(3)设实验3的反应速率为V3,实验1的反应速率为V1,则V3________V1(填>、=、<=,且C3_________1.0mol/L(填>、=、<=
(4)比较实验4和实验1,可推测该反应是__________反应(选填吸热、放热)理由是
附:巩固练习中的第18题
18.二氧化氮在加热条件下能够分解成一氧化氮和氧气。该反应进行到45秒时,达到平衡(NO2浓度约为0.0125mol/L)。右图中的曲线表示二氧化氮分解反应在前25秒内的反应进程。
(1) 请计算前20秒内氧气的平均生成速度:
(2) 若反应延续至70秒,请在图中用实线画出25秒至70秒的反应进程曲线。
(3) 若在反应开始时加入催化剂(其他条件都不变),请在图上用虚线画出加化剂后的反应进程曲线。
(4) 写出该反应的化学平衡常数表达式:____________
19.把N2和H2按1:1(物质的量之比)混合均匀后分成四等份,分别充入A、B、C、D四个装有铁触媒的真空密闭容器中(容积不变),在保持相同湿度的条件下,四个容器相继达到化学平衡状态,分析下表数据,回答下列问题:
容器代号 A B C D
平衡时混合物平均式量 16 17
平衡时N2的转化率 20%
平衡时H2的转化率 30%
(1)平衡时,______________容器中NH3所占的比例最大。
(2)达到平衡时反应速率最小的容器是___________。
(3)四个容器的压强自小到大的排列次序是______________。
三、计算题
20.将N2和H2按一定比例混合,在相同状部下其密度是H2的3.6倍,取0.5mol该混合气体通入密闭容器内,使之发生反应,并在一定条件下达到平衡,已知反应达到平衡后容器内压强是要同条件下反应前压强的0.76倍。试求:
(1)反应前混合气体的N2和H2的体积比;
(2)达平衡时混合气体中氨的物质的量;
(3)平衡时N2的转化率。
参考答案
(一)1.D 2.C 3.D 4.CD 5.B 6.B 7.B 8.B 9.CD
10.C 11.AD 12.AC
(二)13.= 14.T1>T2>T3
15.(1)> (2)放热 (3)> (4)增大,不,
16.(1)P1<P2,= (2)T1<T2, >
17.(1)0.013 (2)1.0 ,催化剂
(3)>,> (4)由吸热湿度升高时,
平衡向右移动
18.
(1)5.5×10-4mol/L-s(注:不写单位扣分)
(2)图中实践
(3)图中虚线
k=
19.(1)A (2)C (3)A<D<B<C
三、20.(1)1 :4 (2) 0.12mol (3)60%

Z
使用负催化剂或减压(Δng=0)
使用正催化剂或加压(Δng=0)
降温或减压(Δng≠0)
t
A%
A
t1
12
1金属通论及碱金属
教学内容
1. 掌握金属的一般原子结构特征、金属活动顺序及其应用。
2. 掌握碱金属相似性、递变性和特殊性.
3.掌握以Na为代表的碱金属知识网络
4. 比较钠的两种氧化物、两种碳酸盐
二、学习指导
(一)金属概要
1.金属的原子结构及位置特征
最外层电子数较少(一般≤3) 位于周期表阶梯线左下方
原子半径较大(同周期) 处于各周期的前中部
从右→左、上→下,半径增大 越左越下金属性越强
2.金属活动顺序及其应用
活动性顺序 K Ca Na Mg Al Zn Fe Sn Pb(H) Cu Hg Ag Pt Au
原子还原性 强 弱
阳离子氧化性 弱 强
与O2化合难易
与H2O反应 冷水强碱+氢气 热水碱+氢气 高温水蒸汽金属氧化物+氢气
与酸反应 能置换非氧化性酸中的氢,由快到慢 与非氧化性酸一般不 与强氧化性酸均能反应但无H2生成 反应,溶于王水
与盐溶液反应 先与水反应后考虑碱与盐反应的可能性 排在前面的金属能把其后面的金属从盐溶液中置换出来
冶炼方法 电解法 还原法(常见还原剂)H2、CO、C、Al 加热分解法 物理富集法
3.金属单质制备
金属的活泼性如何,决定了它在自然界的存在形态及冶炼方法.如很活泼金属(Na),常温下与水即反应,故必须在无水体系中采用电化学方法,使其实现Na+→Na.而极不活泼的金属(Au),在自然界中即以单质形式存在,只需用物理方法.较活泼的金属(如Fe),在自然界主要以化合态存在于矿石中,在陨石中可发现单质铁.
金属单质制备小结:
电解法(K→Al) 2NaCl(熔融) 2Na+Cl2↑MgCl2(熔融) Mg+Cl2↑2Al2O3(熔融) 4Al+3O2↑
还原法(Zn→Cu) H2+CuO Cu+H2O3CO+Fe2O3 2Fe+3CO22Al+WO3 W+Al2O33C+Cr2O3 2Cr+3CO
加热法(Hg→Ag) 2HgO 2Hg+O2↑HgS+O2 Hg+SO2
注意 Na+KCl K+NaCl
由于沸点:Na>K,符合勒沙特列原理。
(二)Na为中心的知识网络
HCl
Na2S Na2O Na2O2 NaCl
NaH Na NaOH Na2CO3 NaHCO3
C6H5OH
C2H5ONa K C6H5ONa CH3COONa
(三)碱金属的相似性、递变性
被空气O2氧化 与H2O反应
3Li
11Na
19K
37Rb
55Cs
区分碱金属投入水中产生现象的异同:
现象: Li Na K Ru、Cs
共同点 浮、熔、游、
气、 红(酚酞) 沉
不同点: 不熔 熔 火球、轻微爆炸 立即燃烧 甚至爆炸
逐渐消失 很快消失
(四)比较钠的两种氧化物
Na2O Na2O2
电子式 Na+[ ]2-Na+ Na+[ ]2-Na+
化学键种类 离子键 离子键、非极性键
: 2:1 1:1
: 2:1 2:1
类 别 碱性氧化物 过氧化物(不属碱性氧化物)
颜 色状 态 白色固体 淡黄色固体
生成条件 4Na+O2 2Na2O (空气) 2Na+O2 Na2O2 (空气或氧气)
与H2O反应 Na2O+H2O=2NaOH 2Na2O2+2H2O=4NaOH+O2
与HCl反应 Na2O+2HCl=2NaCl+H2O 2Na2O2+4HCl=4NaCl+O2↑+2H2O
与CO2反应 Na2O+CO2=Na2CO3 2Na2O2+2CO2=2Na2CO3+O2
(五)比较碳酸钠和碳酸氢钠
Na2CO3 NaHCO3
俗名 纯碱、苏打 小苏打
晶体成分 Na2CO3·10H2O(易风化)
溶解性 易溶于水(20℃, S=22.2g) 溶于水(20℃, S=9.6g)
与H+反应剧烈程度 CO32-+2H+=CO2↑+H2O HCO3-+H+=CO2↑+H2O
与OH-反应 HCO3-+OH-=CO32-+H2O
热稳定性 很稳定850℃开始部分分解 不稳定2NaHCO3 Na 2CO3+H2O+CO2↑180℃完全分解
三、典型例析:
例1.试分析下列问题
思考1.为什么Li与H2O反应比Na与H2O反应缓慢得多?
思考2.碱金属均可保存在煤油中吗
解析1:一方面Li的活泼性弱于Na,另一方面是因为生成的LiOH微溶于水,覆盖在Li表面,使Li与H2O的接触面减小,反应速率降低.
值得一提的是:根据周期表中对角线相似规则,Li与Mg的化合物性质有相似性
如 Mg(OH)2 MgCO3 MgF2 难或微溶于水
LiOH Li2CO3 LiF (水溶性相似)
解析2:选择合适的保护液,必须符合以下条件:
① 不能与待保护的物质发生化学反应.
如乙醇能与Na等反应,故不能用醇、酸类等有机物.
② 密度比待保护的物质密度小.
只有让待保护物沉降在保护液下,才能起到不与空气接触的目的(即液封).否则,
浮在液面上,照常与空气接触,故Li不能用煤油保存.,应用石蜡油。
例2.请预测并解释下列实验可能有的现象
实验1:在一试管中加入3mL水,再加入3mL煤油,投入一小块Na.观察到的主要现象是__________
解析:主要现象:分层,煤油层在上,水层在下, Na在两层交界处不停转动,或上浮,后又下落、熔成闪亮小球.放出无色无气味气体. 最终慢慢消失。
原因:钠的密度介于水和煤油间,当钠与水接触即发生反应,产生的气体将钠推动上升。但进入煤油层不与其反应,气体逸出后,重力作用又使钠回落到水层,循环往复,钠块逐渐减小,最终消失。

实验2:将大小一样的K、Na放入煤油和水的混合液中,何者先反应完?
解析:钠块钾慢。
原因:
密度 K Na 煤油
0.86 0.97 0.8
产生的气体更易使钾上浮
实验3:
一小块Na投入到饱和澄清石灰水中,有何主要现象?
解析:主要现象:①有气体 ②溶液温度上升③出现混浊
主要原因:钠与水反应使溶液中OH-离子浓增大,且溶液温度升高,Ca(OH)2溶解度减小,溶解平衡逆向移动,导致Ca(OH)2部分析出
实验4:取等量的两小块钠,①将其中一份直接投入水中,②另一份用铝箔包好,刺上多个小孔,用镊子夹住放入水面下,充分反应后,两种操作,反应放出的H2量是否相等?
解析:①Na投入水中,熔成小球浮在水面上,部分Na就会与空气中的O2反应,生成Na2O,Na2O与H2O反应只生成NaOH,无H2放出.从而减少了与H2O反应的Na,也即影响产生H2量.
② Na在水下反应,避免了氧化,同时生成的NaOH又与铝箔反应,能进一步产生H2.
故产生的H2量②>①
例3. 将含O2和CH4的混合气体充入装有23.4g Na2O2的密闭容器中点燃,反应结束后,容器温度为150℃,压强为Opa.将残留物溶于水无气体逸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原混合气体中O2和CH4的体积比为2:1
B.原混合气体中O2和CH4的体积比为1:2
C.残留固体中有Na2CO3和NaOH
D.残留固体中只有Na2CO3
解析 若CH4与O2体积为1:2,则恰好反应,当气体产物通过Na2 O2后必有O2生成,不合
题意.
又根据氢、碳元素守恒,反应后的固体必为Na2CO3和NaOH的混合物.
由题意可知,最终反应后无Na2O2多余,也无气体多余.可用方程式的代数处理来求出CH4和O2的体积比.
CH4+2O2 CO2+2H2O
CO2+Na2O2=Na2CO3+O2
+ 2H2O+2Na2O2=4NaOH+O2
CH4+O2+3Na2O2=Na2CO3+4NaOH
VCH4:VO2=1:=2:1
故本题答案:B C
例4.某种H2和CO的混合气体,其密度为相同条件下O2密度的1/2.将3.2g这种混合气充入一盛有足量Na2O2的密闭容器中,再通入过量O2,并用电火花点燃使其充分反应,最后容器中固体的质量增加了( )
A.3.2g B.4.4g C.5.6g D.6.4g
解析 先分析下列两个反应
2Na2O2 + 2H2O = 4NaOH + O2
2Na2O2 + 2CO2 = Na2CO3 + O2
(1)从反应前后气体体积变化进行分析:
2H2O~O2, 2CO2~O2
即:2(H2 O, CO2) ~O2
任意比混合的H2O、CO2通过Na2O2后,其体积总为原体积的一半。
(2)从反应前后固体质量变化进行分析:
Na2O2~2NaOH, Na2O2~Na2CO3
反应过程中过氧化钠吸收了相当于组成为“H2、CO”的成分。
故最后容器中固体质量增加值即H2和CO的混合气体的质量。
从另一种角度看, 2H2+O2 =2H 2O
2CO +O2= 2CO2
燃烧H2 和CO混合气体所消耗的O2与H 2O、CO2和Na2O2反应放出的O2的物质的量相同。
本题答案:A
例5:把ag Na2O和a1g Na2O2分别加入等质量的bg水中(足量),结果得到同浓度的溶液,则a、a1的关系是_________
解析:先看常规方法:

62a1=78a
=.
计算不便。
再看 特殊方法:
Na2O+H2 O=2NaOH
1 mol 2 mol
Na2O2+H2O=2NaOH+O2
1 mol 2mol mol
1mol Na2O2比1mol Na2O多1molO,与H2O反应时多余的O以O2形式放出.
结论:等物质的量的Na2O和Na2O2与等量且足量的水反应,得到同浓度的溶液.
本题:n=n
==
试一试:
将a1gNa2 O溶于b1g水,a2gNa2O2溶于b2g水,均得到8%的NaOH溶液.若a1:a2=31:39.则 b1:b2=__________
答案:1:1
巩固练习
一、选择题(每一小题可能有1-2个选项符合题意)
1、下列物质在空气中易变质,但未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的是:
A、Rb B、K2O C、Na2O2 D、Na2CO3·10H2O
2、以下关于金属钠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钠在空气中能发生缓慢氧化而自燃
B、金属钠可保存在煤油中,也可保存在CCl4中
C、钠能和CuSO4溶液反应置换出Cu
D、钠投入水中立即熔化成小球,说明其熔点低且钠与水的反应是放热反应
3、关于氧化钠和过氧化钠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都可与CO2和H2O反应且都有同一种物质生成 B、都能漂白有色物质
C、露置于空气中最终能变成同种物质 D、均能和盐酸反应只生成盐和水
4、氢化锂(LiH)是一种离子化合物,可与水反应放出H2,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水溶液呈酸性 B、水溶液呈碱性 C、微粒半径Li>Li+ D、H-可被还原为H2
5、下列各组离子在同一溶液中能大量共存的组是:
A、H+、Li+、Cl-、OH- B、Na+、Ba2+、OH-、NO3-
C、K+、Na+、HCO3-、OH- D、Cs+、Na+、H+、CO32-
6、鉴别KHCO3和K2CO3粉末,可采用:
A、分别与同浓度的稀盐酸反应 B、分别与NaOH 溶液反应
C、分别加热检验有无气体生成 D、分别滴加石灰水看是否有沉淀生成
7、下列转变中,可以一步实现的是:
A、NaHCO3→Na2O B、NaOH→Cu(OH)2 C、NaNO3→NaCl D、Na2CO3→NaOH
8、下列离子方程式中正确的是:
A、钠和水反应 Na +2H2O = Na+ + 2OH- + H2↑
B、NaHCO3和足量Ca(OH)2溶液反应 Ca2+ + HCO3- +OH- = CaCO3↓+H2O
C、碳酸钙和稀盐酸反应 CO32- + 2H+ = H2O + CO2↑
D、Ba(OH)2和稀硫酸反应 Ba2+ + H+ + OH- + SO42- = BaSO4↓+ H2O
9、下列反应中,需加入氧化剂才能发生的是:
A、Na→NaOH B、Na2CO3→NaHCO3 C、Na2O2→NaOH D、Na2O→NaOH
10、关于Na2CO3、NaHCO3性质的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在水中溶解性:Na2CO3B、热稳定性:Na2CO3C、与同浓度酸反应的速率:Na2CO3 D、Na2CO3不能转化为NaHCO3,而NaHCO3能转化为Na2CO3
11、在下列反应中,Na2O2只表现出强氧化性的是:
A、2Na2O2 + CO2 2Na2CO3 + O2
B、Na2O2 + MnO2 Na2MnO4
C、2Na2O2 + H2SO4 2Na2SO4 + 2H2O + O2↑
D、5Na2O2 + 2MnO4- + 16H+ 10Na+ + 2Mn2+ + 5O2↑+ 8H2O
12、下列各组中的两物质反应时,反应条件或反应物用量的改变对生成物没有影响的是:
A、Na2O2与CO2 B、Na与O2 C、NaOH与CO2 D、C与O2
13、Na2O2和过量NaHCO3混合,在密闭容器中加热后,最后排出气体后,残留的固体物质是:
A、Na2O和Na2O2 B、Na2O2和Na2CO3 C、Na2CO3 D、Na2O2、NaOH和Na2CO3
14、可用于判断NaHCO3粉末中混有Na2CO3的实验方法是:
A、加热时有无气体放出 B、滴加盐酸时有无气体放出
C、溶于水后,滴加澄清石灰水,有无白色沉淀生成
D、溶于水后,滴加BaCl2溶液,有无白色沉淀生成
15、将CO2气体持续通入下列溶液中,最终有沉淀或晶体生成的是:
A、CaCl2溶液 B、澄清石灰水 C、Na2CO3饱和溶液 D、NaHCO3溶液
16、焰色反应每次实验都要用试剂洗净铂丝,这种试剂是:
A、NaOH溶液 B、硫酸溶液 C、Na2CO3溶液 D、稀盐酸
17、已知钡的活动性介于钾与钠之间,则下列说法能实现的是:
A、钡可从氢氧化钠溶液中置换出钠 B、钡能与水剧烈反应产生氢气
C、钡可以从氯化钾溶液中置换出钾 D、钡与水的反应比钾与水的反应剧烈
18、盛下列物质的容器敞口久置,其质量减少的是:
A、浓H2SO4 B、固体苛性钠 C、Na2O2 D、结晶碳酸钠
19、将一小块钠投入到CuSO4溶液中,不可能有的生成物是:
A、Cu B、H2 C、Cu(OH)2 D、Na2SO4
20、钠和铯都是碱金属元素,下列关于铯及其化合物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无水硫酸铯的化学式为Cs2SO4,它易溶于水
B、碳酸铯加热分解为CO2和氧化铯
C、铯可以从电解它的熔融的氯化物中得到
D、在Na、K、Rb、Cs中,Cs的熔点最低
二、填空题
21、使4.6g金属钠和水完全反应,被还原的水的质量是__________g。
22、有A、B、C、D四种溶液,分别是K2CO3、K2SO4、NaHSO4、Ba(NO3)2中的一种,现进行下列实验:A+C无明显变化;A+D无明显变化;B+D生成溶液及沉淀物E;B+C生成溶液F及沉淀;少量的E溶于过量F中生成溶液并放出气体。则A是________,B是________,C是________,D是________。
23、把CO2通入足量的NaOH溶液中,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
若继续通入CO2直到过量,则发现有细小晶体析出,原因是①_______②______③____,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该晶体制成的溶液分别与下列物质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①稀H2SO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KOH溶液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少量澄清的石灰水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4、有①Na2CO3、②NaHCO3、③Na2SO4、④NaHSO4四种物质,其中只能与盐酸反应的是___________,只能与NaOH溶液反应的是__________,既能与盐酸又能与溶液反应的是___________。(均填数字)
25、A、B、C三种物质均属于同一种金属的化合物。用铂丝蘸取A、B、C三种物质的溶液,在无色火焰上灼烧,均呈浅紫色(透过蓝色钴玻璃)。已知:A与B反应成为C;加热B得到D;D与A的水溶液反应生成B或者生成C;B可与酸和碱反应。则A是________,B是________,C是________,D是________。
26..四个密闭容器中分别各有1 mol下列物质:
Na2O2 Na2O2 Na2O2 Na2CO3
① ② ③ ④
NaHCO3 NH4HCO3 Ca(HCO3)2 NaHCO3
现加热至300oC,反应完全后排出气体,四个容器中残留固体物仅为Na2CO3的容器
是______
(三)计算题
27.已知氢化钠与水反应放出氢气.现有氢化钠和铝粉的混合物mg,与足量水充分反应后,收集到的气体为ng,试回答:
(1)若充分反应后得到只含一种物质的水溶液时,该物质是________;则原混合物中氢化钠与铝粉的物质的量之比为________,质量比为________.
(2)当物质的量之比:NaH:Al≤_______时,铝粉质量为_______;当物质的量之比:NaH:Al>_______时,铝粉的质量为________.
28.向铝粉和过氧化钠的混合物中加入足量水振荡,当混合物全部溶解后,待到无色透明
溶液并放出7g气体.向该溶液中滴加5 mol/L的盐酸,有白色胶状沉淀生成,当滴加
至280mL时,沉淀恰好溶解:试求混合物中Al和Na2O2的物质的量各为多少?
参考答案:
(一)1.BD 2.D 3.AC 4.BC 5. B 6. AC 7.BD 8.B 9.A 10.C
11.B 12.A 13.C 14.D 15.C 16.D 17.B 18.D 19.A 20.B
(二) 21.3.6g
22.K2SO4, Ba(NO3)2 , NaHSO4, K2CO3
23.CO2+2OH-=CO32-+H2O,水量减少、生成碳酸氢钠的质量大于碳酸钠的质量、
溶解度:碳酸氢钠小于碳酸钠。CO2+ H2O+Na2CO3 =2 NaHCO3
①HCO3-+H+ = CO2+ H2O ② HCO3-+OH-=CO32-+H2O
③2 HCO3- +Ca2+-+2OH-=CaCO3 + CO32- + H2O
24.①;④;②
25.KOH ,KHCO3, K2CO3, CO2
26. ②④
三、27.(1)NaAlO2; 1:1,8:9 (2)1:1 (m-4.8n)g
1:1 (36n-3m)g
28. Al-0.2 mol, Na2O2-0.4 mol
28
点燃


NaHCO3
常温
点燃
增 弱 低
<< <
伴随
自燃 爆炸
燃烧
剧烈

递 减 降 增 剧烈
剧烈
<<<
剧烈

性 键 点 递
<<

属 属 沸 度 很快 剧烈

金 金 熔 密 较慢 较缓慢
<<<

KCl

CH3COOH
C2H5OH
Ca(OH)2
碱石灰
H2
CO2
O2
S

O2

HCl
800℃
燃烧
高温
高温
高温

电解
电解
冰晶石
高温
电解
条件
产物
不与水反应
易 难
12
9张家港高级中学2004届高三化学第二轮复习资料
第十二讲:常见物质的实验室制法
编稿人:樊晓芳 审核人:王旭红
1、 考纲要求
1、掌握常见气体的实验室制法(包括所用试剂、仪器装置、反应原理和收集方法);
2、会根据反应物状态、反应条件、气体性质选择合适的发生、净化、收集和尾气处理装置;
1、
3、掌握几种重要的无机物的制取。
2、 双基回顾
(一)、气体发生装置的类型(根据原理、反应物状态和反应条件等来选择)
1.固体或固体混合物加热制备气体,可用实验室制备 的装置。 如右图所示,可制备的气体有 等。
注意:(l)试管口应稍 倾斜,以防止产生的 在管口冷凝后倒流而引起试管破裂。(2)铁夹应夹在距试管口 处。
2.块状固体与液体的混合物在常温下反应制备气体,可用 制备,当制取气体的量不多时,也可采用简易装置 可制备气体有 等。
注意:在用简易装置时,如用长颈漏斗,漏斗颈的下口应 ,否则起不到液封的作用;
3.固体与液体或液体与液体的混合物加热制备气体,可用实验室制备
的装置,如右图所示。可制备的气体有: 等。
注意:先把 药品加入 ,然后加入 药品。
(二)、几种气体制备的反应原理
H2 O2
Cl2 HCl
SO2 NO2
NH3 CO2
NO C2H2
CO C2H4
(三)、气体的收集
1. 难溶或微溶于水,与水不发生化学反应的气体,都可用 收集。例如H2、O2、NO、CO、CH4、CH2=CH2、CH≡CH等。
2. 不与空气发生反应,且其密度与空气密度相差较大的气体,都可用 收集。 式量大于29的气体如Cl2、HCl、CO2、SO2、H2S气体可用瓶口向 的排空气法收集。如式量小于29的气体,如H2、NH3、CH4可用瓶口向 的排空气取气法收集。
(四)、气体的净化与干燥
1. 气体的净化与干燥装置
气体的净化常用洗气瓶、干燥管。如图所示。
2.气体的净化
选择气体吸收剂应根据气体的性质和杂质的性质而确定,
所选用的吸收剂只能吸收气体中的杂质,而不能与被提纯的气体反应。一般情况下:
①易溶于水的气体杂质可用 来吸收;②酸性杂质可用 物质吸收;
③碱性杂质可用 物质吸收; ④水分可用 来吸收;
⑤能与杂质反应生成沉淀(或可溶物)的物质也可作为吸收剂。
3.气体干燥剂
常用的气体干燥剂按酸碱性可分为三类:
①酸性干燥剂,如浓硫酸、 。
能够干燥显 或 的气体,如CO2、SO2、NO2、HCl、H2、Cl2 、O2、CH4等气体。
②碱性干燥剂,如 。
可以用来干燥显 性或 性的气体,如NH3、H2、O2、CH4等气体。
③中性干燥剂,如 等,
可以干燥中性、酸性、碱性气体,如O2、H2、CH4等。
注意:在选用干燥剂时,有还原性的气体不能选用有 的干燥剂。能与气体反应的物质不能选作干燥剂,如不能用CaCl2来干燥NH3(因生成 CaCl2·8NH3),不能用浓 H2SO4干燥 NH3、H2S、HBr、HI等。
三、例题评析
[例1]下列反应适用于实验室制氢气的是( )。
①锌与稀硫酸反应②甲烷热分解③电解稀硫酸④赤热的炭与水蒸气反应
A.只有① B.①② C.①③ D.①②④
[例2](92年上海)(1)在没有现成的CO2气体发生器的情况下,请你选用下图中的部分仪器,装配成一个简易的、能随开随用、随关随停的CO2气体发生装置。应选用的仪器是(填入仪器的编号) 。
(2)若用上述装置制取CO2气体,而实验室只有稀硫酸、浓硝酸、水、块状纯碱、块状大理石,比较合理的方案应选用的药品是 。
[例3]在加热的条件下用NH3还原CuO可以制得纯净的N2和活性铜粉(途径I);用该活性铜粉与空气反应又制得较纯净的N2(途径II)。由于N2在实验室制备常需要用到有毒和易使人致癌的NaNO2,上述方法因CuO与Cu的循环使用,且制出的N2可基本满足要求,故倍受人们关注。下面给出了按途径I和途径II制N2必需的几种实验仪器,其它必要的仪器如铁架台、铁夹、铁圈、石棉网、酒精灯等仪器均未列出。请按下列要求填写空白:
(1)按途径I制N2时用浓氨水作原料至少需要用到上述仪器中的哪些仪器 (请按气流从左到右顺序列出仪器序号)
(2)按途径II制N2时,至少需要用到上述仪器中的哪些仪器 (请按气流从左到右顺序列出仪器序号的接口顺序)
(3)按途径I制N2时你所选定的仪器组装的装置中,实验时需要加热的仪器序号是
(4)按途径II制N2时,原料气(空气)是通过向 中加入 而送入反应器的
(5)为了保证途径I制得的N2比途径II制得的N2纯净,是在仪器 中加入
以除去杂质气体
(6)写出在仪器(A)中所发生的化学方程式:
[例4]用下面两种方法可以制得白色的Fe(OH)2沉淀。
方法一:用不含Fe3+的FeSO4溶液与用不含O2的蒸馏水配制的NaOH溶液反应制备。(1)用硫酸亚铁晶体配制上述FeSO4溶液时还需加入 。
(2)除去蒸馏水中溶解的O2常采用的方法 。
(3)生成白色Fe(OH)2沉淀的操作是用长滴管吸取不含O2的NaOH溶液,插入FeSO4溶液液面下,再挤出NaOH溶液。这样操作的理由是 。
方法二:在如图装置中,用NaOH溶液、铁屑、稀H2SO4等试剂制备。
(1)在试管Ⅰ里加入的试剂是 。(2)在试管Ⅱ里加入的试剂是 。
(3)为了制得白色Fe(OH)2沉淀,在试管Ⅰ和Ⅱ中加入试剂,打开止水夹,塞紧塞子后的实验步骤是 。
(4)这样生成的Fe(OH)2沉淀能较长时间保持白色,其理由是 。
3、 课堂练习
1、下列实验能成功的是-------------------------------------------( )
A.用食盐、浓硫酸、MnO2混和加热制Cl2 B.将铜丝伸入硫蒸气中得到CuS
C.将白磷放在试管里加强热,冷却后得到红磷
D.足量Cl2通入FeCl2溶液后,将溶液蒸干并灼烧,可得到Fe2O3
2、下列物质的制备合理的是---------------------------------------( )
①硫化铝:将氯化铝溶液与硫化钾溶液混和后过滤;②氯化亚铁:过量的铁与氯气加热反应;③硫酸亚铁:铁先在氧气中燃烧,其产物再与硫酸反应;④硫酸铜:铜先氧化成氧化铜,再与硫酸反应;⑤硫化铜:将铜丝与硫蒸气直接反应
A.④ B.②③⑤ C.③④ D.全部
3、向下列元素的氯化物的水溶液中加入适量的氢氧化钠溶液后,不能得到白色沉淀是 A.Fe B.Al C.Zn D.Cu ( )
4、下面是实验室制取氨气的装置和选用的试剂,其中错误的是
A B C D
5、下列5个有SO2气体产生的反应中:
① S + O2 == SO2
② Na2SO3+ H2SO4(浓) == Na2SO4 + SO2↑+ H2O
③ Cu + 2H2SO4(浓) == CuSO4 + SO2↑+ 2H2O
④ C + 2H2SO4(浓) == CO2 ↑+ SO2↑+ 2H2O
⑤ 4 FeS2 + 11 O2 == 2 Fe2 O3 + 8 SO2
(1)适宜于作实验室制取SO2气体的反应有 (填序号,下同)
(2)现有一套实验室用MnO2和HCl(浓)反应制取Cl2的装置,若采用该装置制取SO2气体,则应选择的反应原理是
6、有一乡村中学由于条件所限,仅有一大一小两种试管和稀硫酸。甲、乙两个学生找来铝制废牙膏皮,各自设计了一种装置,制取并收集一试管氢气。
(1)哪个学生设计的装置比较合理? ,用较合理的装置制取氢气,要使氢气充满收集氢气的试管,应该采取的措施是
(2)实验室还可用 代替稀硫酸与铝反应制取氢气,其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 。(必须与上述反应原理不相同)
7、简述用铁粉制取少量氧化铁;用铜粉制取少量硫化铜的实验步聚
第十二讲:常见物质的实验室制法答案
例题评析
[例1]A [例2](1)acde (2)浓硝酸、水、块状大理石
[例3] (1) BACD或EACD (2) gabf
(3) BA或(E)A (4) E或分液漏斗 、 蒸馏水或水
(5) C 、 浓硫酸
(6) 2NH3+3CuO == N2+3Cu+3H2O 2Cu+O2== 2CuO
[例4] 方法一 (1)稀H2SO4 铁屑
(2)煮沸
(3)避免生成的 Fe(OH)2沉淀接触O2
方法二 (1)稀 H2SO4 铁屑
(2)NaOH溶液
(3)检验试管Ⅱ出口处排出的氢气的纯度。当排出的H2纯净时,再夹紧止水夹。
(4)试管Ⅰ中反应生成的H2充满了试管Ⅰ和试管Ⅱ,且外界空气不容易进入。
课堂练习
1、 AD 2、A 3、D 4、AC
5、(1)②③ (2)③
6、(1)乙 将小试管伸入的试管底部,待小试管中充满气体后,再慢慢将大试管提起
(2)NaOH溶液 2Al + 2 OH- + 2 H2O == 2AlO2- + 3H2↑
7、【答】:(1)把铁粉放在燃烧匙中加热后,迅速将燃烧匙插入盛满氯气的集气瓶中,铁粉燃烧生成氯化铁。
(2)冷却后,往集气瓶中加入少量馏水并振荡,使生成的氯化铁充分溶解于水,然后加入氢氧化钠溶液,生成氢氧化铁沉淀。
(3)过滤,把滤渣转移到蒸发皿中灼烧,就可得到氧化铁粉未。
【答】:(1)将少量铜粉放入盛有稀硝酸的烧杯中,振荡,使铜粉全部溶解。
(2)过滤,在滤液中滴入硫化钠溶液,再过滤,用蒸馏水洗涤滤渣,最后将滤渣烘干就得硫化铜粉未。
〖提示〗:直接加热硫与铜的混和物得到的不是硫化铜,而是硫化亚铜!
EMBED PBrush张家港高级中学2004届高三化学第二轮复习资料
第十一讲:常用仪器及基本操作
编稿人:黄勇慧 审核人:王旭红
1、 考纲要求
1、 化学实验常用仪器的主要用途和使用方法。
2、 药品的保存和取用,仪器的洗涤
3、 几种基本实验的操作步骤和方法
4、 初步处理实验过程中的有关安全问题
5、 用正确的化学实验基本操作,完成规定的学生实验的能力
2、 双基回顾
(一)、常用化学仪器
1、 容器和反应器
可直接加热的有:
须隔石棉网加热的有:
不能加热的有:
2、 量器:量筒(精度 )、容量瓶、滴定管(精度 )、
天平 (精度 )、温度计。
3、 漏斗:普通漏斗:长颈漏斗:分液漏斗:
4、其它:干燥管、洗气瓶等
(二)、常用试剂的存放
①密封存放的是 、 、 、 :如
②棕色瓶存放是 的:如 等
③可在水中保存的是
④盛放碱性物质的试剂瓶不能用 而必须用 塞,
⑤强氧化剂、酸性物质等能腐蚀橡皮,有机物能对橡皮产生溶胀作用,故这些试剂用 塞
(三)、基本操作
1、仪器的洗涤 ①一般洗涤 ②特殊洗涤
2、试剂的取用 ①固体 ②液体
3、物质的加热、溶解、蒸发、过滤、溶液配制、中和滴定等
加热:①直接加热②垫石棉网加热③水浴加热
溶解:固体溶解要 、块状固体要研细、硫酸稀释防暴沸、气体溶解防
过滤:注意
4、仪器的装配
5、气密性的检查 ①常用方法、②特殊方法:
6、试纸的使用
常用试纸:石蕊试纸( )、pH试纸、淀粉碘化钾试纸等
遵循实验操作规程,实验操作中要注意五防:防暴沸、防爆炸、防失火、
防中毒、防倒吸
3、 例题评析
例题1、选择填空,再简要说明此选择的理由
(1) 某试管内装有约占其容积的1/10的溶液,则溶液的体积是(用字母回答)
A、约1mL B、约3mL C、无法判断
因为
(2)拟在烧杯中于加热条件下配置某溶液50mL,应选择的烧杯是(用字母回答)
A、400mL B、250mL C、100mL D、50Ml
因为
例题2 某学生做完实验后,采用以下方法洗涤所用仪器:①用稀硝酸清洗做过银镜反应的试管;②用酒精清洗做过碘升华的烧杯;③用浓盐酸清洗做过高锰酸钾分解实验的试管;④用盐酸清洗长期存放过三氯化铁的试剂瓶;⑤用氢氧化钠溶液清洗盛过苯酚的试管。其中操作正确的是---( )
A. ①③④⑤ B. ①②⑤ C. ①②③ D. 全部正确
例3、为了除去氯化钾中含有的少量硫酸镁的氯化钙杂质,需进行下列六项操作,先后次序正确的是 ①加水溶解 ②加热蒸发得到晶体 ③加入过量的氯化钡溶液 ④加入适量的盐酸 ⑤加入过量碳酸钾和氢氧化钾 ⑥过滤
-- -( )
A.①④③⑤⑥② B.①⑤③④⑥②
C.①③④⑥⑤② D.①③⑤⑥④②
例题4、已知化合物甲和乙都不溶于水,甲可溶于质量分数大于或等于98%的硫酸,而乙不溶。现有一份甲乙混合物的样品,通过实验加以分离,可得到固体甲。(实验中所用的过滤器是用于过滤强酸性液体的耐酸过滤器)
请填写表中空格,完成由上述混合物得到固体甲的实验设计。
序号 实验步骤 简述实验操作(不必叙述如何组装实验装置)
① 溶解 将混合物放入烧杯中,加入98%硫酸,充分搅拌直到固体不再溶解。



⑤ 洗涤沉淀
⑥ 检验沉淀是否洗净
四、课堂练习
1、下列实验操作时,一般情况下不应该相互接触的是----------( )
A. 用胶头滴管向试管滴液体时,滴管尖端与试管内壁
B. 向容量瓶中注入溶液时,移液用的玻棒与容量瓶颈内壁
C. 用移液管向锥形瓶内注液时,移液管的尖嘴与锥形瓶内壁
D. 实验室将气体HCl溶于水时,漏斗口与水面
2、.容量瓶中需标有①温度 ②浓度 ③容量 ④压强 ⑤刻度线⑥酸式或碱式六项中的-----------------------------------------------------------------( )
A.①③⑤ B.②④⑥ C.③⑤⑥ D.①②④
3、下列事故处理不正确的是--------------------------------------------( )
A. 不慎把浓硫酸沾在手上,立即用干布拭去,再用水冲洗
B. 不慎把苯酚沾在手上,立即用70℃以上的热水冲洗
C. 金属钠着火,用泡沫灭火机扑灭
D. 酒精灯不慎碰翻着火,用湿布盖灭
4.下列溶液使用时需临时配制的是---------------------( )
A. 氯水 B. 氨水 C. 氯化钙 D. 银氨溶液
5、下列实验操作中所用的仪器合理的是-------------------------------( )
A.用25毫升的碱式滴定管量取14.80毫升的NaOH溶液
B.用100毫升的量筒量取5.2毫升盐酸
C.用托盘天平称取25.20克氯化钠
D.用100毫升容量瓶配制50毫升0.1摩/升盐酸
6、实验中需用2.0摩/升的Na2CO3溶液950毫升,配制时应选用的容量瓶的规格和称取Na2CO3的质量分别为-----------------------------------( )
A.1000毫升,212克 B.950毫升,201.4克
C.100毫升,21.2克 D.500毫升,100.7克
7、某学生用天平称量固体时将样品和砝码错放位置,待天平平衡时,称得样品质量为10.5克(1克以下用游码),如按正确称法,此样品质量应为---
A.10.5克 B.10.0克 C.9.5克 D.11.0克---------------- ( )
8、除去食盐溶液中的Ca2+、Mg2+、SO42-等杂质,需加入NaOH、Na2CO3、BaCl2和盐酸,加入顺序正确的是 ( )
A.NaOH Na2CO3 BaCl2 HCl B.Na2CO3 BaCl2 HCl NaOH
C.BaCl2 HCl NaOH Na2CO3 D.NaOH BaCl2 Na2CO3 HCl
9、以下仪器中,可以不在室温下使用的是-------------------------------( )
A.漏斗 B.量筒 C.移液管 D.滴定管
10、.利用下图所示装置收集以下8种气体(图中烧瓶位置不得移动):
①H2 ②Cl2 ③CH4 ④HCl ⑤NH3 ⑥NO ⑦H2S ⑧SO2
(1)若烧瓶是干燥的,则由A口进气,在B口可收集的气体有(用数字表示,下同)【 】。
(2)若烧瓶充满水,可收集的气体有【 】,这时气体由【 】口进入。
(3)若在烧瓶内装入浓硫酸进行干燥气体,则可用此装置的气体有【 】,这时气体由【 】口进入。
(4)若烧杯是干燥的,不能用此装置来收集的气体是【 】。
第十一讲:常用仪器及基本操作答案
双基回顾
(一)、常用化学仪器
1、试管、坩埚、蒸发皿;烧杯、烧瓶、锥形瓶;集气瓶、试剂瓶、启普发生器、滴瓶
2、1mL、0.01mL、0.1克
(二)、常用试剂的存放
1 易吸水、易吸收酸性气体、易挥发、易被氧化的:浓硫酸、NaOH、CaC2、浓硝酸、浓盐酸、P4、苯酚等、②见光易分解的:氯水、AgNO3、KMnO4、H2O2、、HNO3等、③P4、液溴、④磨口玻璃塞软木塞或橡皮塞、⑤玻璃
(三)、基本操
3、搅拌、倒吸;一贴二低三靠;6、红色、蓝色
例题评析
例题1:C、试管有多种规格,未指明试管的大小规格
C、烧杯盛液体加热时,不应超过其容积的2/3,一般以其容积的1/2为宜,故选择的烧杯当然容积应比所配溶液的体积大一倍为最佳选择
例题2:解 用何种方法清洗仪器,关键在于了解污物是什么。本题中的污物分别如下:①银;②碘单质;③二氧化锰等;④氢氧化铁;⑤苯酚。在清洗时应考虑试剂可以和污物互溶或试剂和污物反应后生成可溶性的物质。本题的五种方法均正确。所以,正确答案为D。
例题3:D
例题4:过滤、安装好过滤装置,将①的悬浊液沿玻璃棒加入过滤器中过滤;
稀释(或沉淀)、在另一烧杯中,加入适量蒸馏水,将②的滤液沿玻璃棒慢慢加入该烧杯中,并不断搅拌,直至析出全部固体;
过滤、重新安装过滤装置,将③的悬浊液沿玻璃棒加入过滤器中过滤;
向④的过滤器中注入少量蒸馏水,使水面浸过沉淀物,等水滤出后,再次加水洗涤,连续几次;
用小试管从⑤的漏斗下口取出少量洗出液,滴入用盐酸酸化的BaCl2溶液,若没有白色混浊出现,则说明沉淀已洗净
课堂练习
1、A 2、A 3、BC 4、AD 5、A 6、A 7、C 8、D 9、A
10、②④⑦⑧;①③⑥、A;①②③④⑥⑧、B;⑥
EMBED PBrush
PAGE
5张家港高级中学2004届高三化学第二轮复习资料
第十三讲:物质的检验、分离和提纯
编稿人:陈宇 审核人:王旭红
[考纲要求]
物质的检验、分离和提纯是化学实验中的重要内容,也是高考的常考内容。试题可以是选择题,也有溶于融于推断、实验、简答题之中。这部分内容是以离子的检验、气体的制备和检验、元素化合物性质为知识基础,以化学实验基本操作,对材料的组织水平和语言表能力为基础进行考查,且考查的内容逐渐加深,形式渐趋多样化。
[双基回顾] §13.1常见物质的分离和提纯
(一)、物理方法物质
方法 适用范围 主要仪器 举例 注意事项
过滤
蒸发结晶
蒸馏分馏
升华
盐析
渗析 提纯、精制胶体溶液
(二)、化学方法分离和提纯物质
用化学方法分离和提纯物质时要注意:
①最好不引入新的杂质;②不能损耗或减少被提纯物质的质量
③实验操作要简便,不能繁杂。用化学方法除去溶液中的杂质时,要使被分离的物质或离子尽可能除净,需要加入过量的分离试剂,在多步分离过程中,后加的试剂应能够把前面所加入的无关物质或离子除去。
对于无机物溶液常用下列方法进行分离和提纯:
1. 固体中杂质的除去——溶解、生成气体、转化
例:除去NaCl中混有NH4Cl Na2CO3固体中的NaHCO3
铜片表面的CuO 、Fe2O3里混有少量的Al2O3杂质 ,
2、溶液中杂质的除去——生成沉淀法、生成气体、相互转化
例:在FeCl3溶液里含有少量FeCl2杂质
若在 FeCl2溶液里含有少量 FeCl3
除去酸性氯化铝溶液中的Cu2+,下列实验步骤顺序和试剂都正确的是( )
①通CO2气体 ②加盐酸 ③加过量NaOH溶液 ④加AlCl3溶液 ⑤过滤
A.③⑤④⑤② B.③⑤② C.③⑤①② D.③⑤①⑤②
3.气体中杂质的除去——溶解、转化
例:CO2中混有SO2 、 CO中混有CO2
[双基回顾] §13.2常见物质的检验
物质的检验通常有鉴定、鉴别和推断三类,它们的共同点是:依据物质的特殊性质和特征反应,选择适当的试剂和方法,准确观察反应中的明显现象,如颜色的变化、沉淀的生成和溶解、气体的产生和气味、火焰的颜色等,进行判断、推理。
鉴定通常是指对于某一种物质的定性检验,根据物质的化学特性,分别检出阳离子、阴离子,鉴别通常是指对分别存放的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进行定性辨认,可根据一种物质的特性区别于另一种,也可根据几种物质的颜色、气味、溶解性、溶解时的热效应等一般性质的不同加以区别。推断是通过已知实验事实,根据性质分析推求出被检验物质的组成和名称。我们要综合运用化学知识对常见物质进行鉴别和推断。应掌握以下物质的检验方法:
1、常见气体的检验:
H2 O2
Cl2 HCl
HBr CO
SO2 NO2
H2S CO2
NO NH3
2、常见阴离子的检验:
OH- SO42-
Cl- CO32-
Br- HCO3-
I- AlO2-
SO32- SiO32-
3、常见阳离子的检验:
H+ Ag+
NH4+ Cu2+
Na+ Fe3+
K+ Fe2+
Mg2+ Ba2+
Al3+
4.用一种试剂或不用试剂鉴别物质
用一种试剂来鉴别多种物质时,所选用的试剂必须能和被鉴别的物质大多数能发生反应,而且能产生不同的实验现象。常用的鉴别试剂有FeCl3溶液、NaOH溶液、Na2CO3溶液、稀H2SO4、Cu(OH)2悬浊液Ba(OH)2等。
5、不用其他试剂来鉴别一组物质,一般情况从两个方面考虑:
①利用某些物质的特殊性质(如颜色、气味、溶解性等),首先鉴别出来,然后再用该试剂去鉴别其他物质。
②采用一种试剂与其他物质相互反应的现象不同,进行综合分析鉴别
例题1、下列各组物质的稀溶液,不用其它试剂或加热,仅利用溶液间的相互反应,即可将它们鉴别开来的是:
A. KNO3 Na2SO4 CaCl2 BaCl2 B、H2SO4 Al2(SO4)3 NaCl NaOH
C. HCl Na2SO4 Na2CO3 Ba(OH)2 D.Na2SO4 BaCl2 Na2CO3 NaOH
例题2.在允许加热的条件下,只用一种试剂就可以鉴别硫酸铵、氯化钾、氯化镁、硫酸铝和硫酸铁溶液,这种试剂是
A NaOH B NH3H2O C AgNO3 D BaCl2
例题3.重金属离子有毒性。实验室有甲、乙两种废液,均有一定毒性。甲废液经化验呈碱性,主要有毒离子为Ba2+离子,如将甲、乙两废液按一定比例混合,毒性明显降低。乙废液中可能含有的离子是
A Cu2+和SO42- B Cu2+和Cl- C K+和SO42- D Ag+和NO3
【课堂练习】
1、可用于分离或提纯物质的方法有:
A.蒸馏 B.盐析 C.过滤 D.重结晶 E.升华 F.渗析
G.电解 H.加热分解.
下列各组混合物的分离或提纯应选用上述哪一种方法最合适?
(把选用的方法的标号填入括号内)
(1)除去Ca(OH)2溶液中悬浮的CaCO3微粒。( )
(2)除去Fe(OH)3胶体中混有的Cl-离子。( )
(3)除去乙醇中溶解的微量食盐。( )
(4)除去氧化钙中的碳酸钙。 ( )
(5)除去固体碘中混有的少量碘化钠。( )
2、(2001广东19)长期存放的亚硫酸钠可能会被部分氧化,现通过实验来测定某无水亚硫酸钠试剂的纯度。实验步骤如下:
①称量a g样品,置于烧杯中。
②加入适量蒸馏水,使样品溶解。
③加入稀盐酸,使溶液呈强酸性,再加过量的BaCl2溶液。
④过滤,用蒸馏水洗涤沉淀。
⑤加热干燥沉淀物。]
⑥将沉淀物冷却至室温后,称量。
⑦重复⑤、⑥操作直到合格,最后得到b g固体。
回答下面问题:
(1) 本实验中是否能用Ba(NO3)2代替BaCl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其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步骤③中加盐酸使溶液呈强酸性的目的是: ____________________
(3) 步骤⑦的“合格”标准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实验测得样品中无水亚硫酸钠的质量分数是:(列出算式,不需化简)
3.下列除去杂质的方法正确的是( )
A 除去N2中的少量O2:通过灼热的CuO粉末,收集气体
B 除去CO2中的少量HCl:通入Na2CO3溶液,收集气体
C 除去FeCl2溶液中的少量FeCl3:加入足量铁屑,充分反应后,过滤
D 除去KCl溶液中的少量MgCl2:加入适量NaOH溶液,过滤
4. 下列各组物质的溶液中,不用其它试剂就能鉴别出来的是( )
A.MgCl2 NaOH HCl KCl B、KCl Ba(NO3)2 KOH HNO3
C. CuSO4 NaCl NaNO3 BaCl2 D.BaCl2 Na2SO4 Na2CO3 HCl
5. 下列各组物质的稀溶液相互反应,无论是前者滴入后者,还是后者滴入前者,反应现象都相同的是( )
A NaHSO4和Ba(OH)2 B AlCl3和NaOH
C NaAlO2和H2SO4 D Ba(HCO3)2和Ba(OH)2
第十三讲:物质的检验、分离和提纯答案
§13.2常见物质的检验
例1 BC 例2 A 例3 A
【课堂练习】
1、分析:本题要求针对混合物性状不同,选择适宜的分离或提纯的方法:
(1)属液、固分离,适合用过滤法。
(2)除去胶体中的分子或离子杂质,适合用渗析法。
(3)采用蒸馏的方法可以将乙醇提纯。
(4)加热碳酸钙会分解转化成氧化钙。
(5)利用碘易升华的性质,采用升华法将其与NaI分离。
答案:1、C 2、F 3、A 4、H 5、E
2.
3.AC 4。AC 5、AD
EMBED PBrush
PAGE
1张家港高级中学2004届高三化学第二轮复习资料
第十三讲:物质的检验、分离和提纯
编稿人:陈宇 审核人:王旭红
[考纲要求]
物质的检验、分离和提纯是化学实验中的重要内容,也是高考的常考内容。试题可以是选择题,也有溶于融于推断、实验、简答题之中。这部分内容是以离子的检验、气体的制备和检验、元素化合物性质为知识基础,以化学实验基本操作,对材料的组织水平和语言表能力为基础进行考查,且考查的内容逐渐加深,形式渐趋多样化。
[双基回顾] §13.1常见物质的分离和提纯
(一)、物理方法物质
方法 适用范围 主要仪器 举例 注意事项
过滤
蒸发结晶
蒸馏分馏
升华
盐析
渗析 提纯、精制胶体溶液
(二)、化学方法分离和提纯物质
用化学方法分离和提纯物质时要注意:
①最好不引入新的杂质;②不能损耗或减少被提纯物质的质量
③实验操作要简便,不能繁杂。用化学方法除去溶液中的杂质时,要使被分离的物质或离子尽可能除净,需要加入过量的分离试剂,在多步分离过程中,后加的试剂应能够把前面所加入的无关物质或离子除去。
对于无机物溶液常用下列方法进行分离和提纯:
1. 固体中杂质的除去——溶解、生成气体、转化
例:除去NaCl中混有NH4Cl Na2CO3固体中的NaHCO3
铜片表面的CuO 、Fe2O3里混有少量的Al2O3杂质 ,
2、溶液中杂质的除去——生成沉淀法、生成气体、相互转化
例:在FeCl3溶液里含有少量FeCl2杂质
若在 FeCl2溶液里含有少量 FeCl3
除去酸性氯化铝溶液中的Cu2+,下列实验步骤顺序和试剂都正确的是( )
①通CO2气体 ②加盐酸 ③加过量NaOH溶液 ④加AlCl3溶液 ⑤过滤
A.③⑤④⑤② B.③⑤② C.③⑤①② D.③⑤①⑤②
3.气体中杂质的除去——溶解、转化
例:CO2中混有SO2 、 CO中混有CO2
[双基回顾] §13.2常见物质的检验
物质的检验通常有鉴定、鉴别和推断三类,它们的共同点是:依据物质的特殊性质和特征反应,选择适当的试剂和方法,准确观察反应中的明显现象,如颜色的变化、沉淀的生成和溶解、气体的产生和气味、火焰的颜色等,进行判断、推理。
鉴定通常是指对于某一种物质的定性检验,根据物质的化学特性,分别检出阳离子、阴离子,鉴别通常是指对分别存放的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进行定性辨认,可根据一种物质的特性区别于另一种,也可根据几种物质的颜色、气味、溶解性、溶解时的热效应等一般性质的不同加以区别。推断是通过已知实验事实,根据性质分析推求出被检验物质的组成和名称。我们要综合运用化学知识对常见物质进行鉴别和推断。应掌握以下物质的检验方法:
1、常见气体的检验:
H2 O2
Cl2 HCl
HBr CO
SO2 NO2
H2S CO2
NO NH3
2、常见阴离子的检验:
OH- SO42-
Cl- CO32-
Br- HCO3-
I- AlO2-
SO32- SiO32-
3、常见阳离子的检验:
H+ Ag+
NH4+ Cu2+
Na+ Fe3+
K+ Fe2+
Mg2+ Ba2+
Al3+
4.用一种试剂或不用试剂鉴别物质
用一种试剂来鉴别多种物质时,所选用的试剂必须能和被鉴别的物质大多数能发生反应,而且能产生不同的实验现象。常用的鉴别试剂有FeCl3溶液、NaOH溶液、Na2CO3溶液、稀H2SO4、Cu(OH)2悬浊液Ba(OH)2等。
5、不用其他试剂来鉴别一组物质,一般情况从两个方面考虑:
①利用某些物质的特殊性质(如颜色、气味、溶解性等),首先鉴别出来,然后再用该试剂去鉴别其他物质。
②采用一种试剂与其他物质相互反应的现象不同,进行综合分析鉴别
例题1、下列各组物质的稀溶液,不用其它试剂或加热,仅利用溶液间的相互反应,即可将它们鉴别开来的是:
A. KNO3 Na2SO4 CaCl2 BaCl2 B、H2SO4 Al2(SO4)3 NaCl NaOH
C. HCl Na2SO4 Na2CO3 Ba(OH)2 D.Na2SO4 BaCl2 Na2CO3 NaOH
例题2.在允许加热的条件下,只用一种试剂就可以鉴别硫酸铵、氯化钾、氯化镁、硫酸铝和硫酸铁溶液,这种试剂是
A NaOH B NH3H2O C AgNO3 D BaCl2
例题3.重金属离子有毒性。实验室有甲、乙两种废液,均有一定毒性。甲废液经化验呈碱性,主要有毒离子为Ba2+离子,如将甲、乙两废液按一定比例混合,毒性明显降低。乙废液中可能含有的离子是
A Cu2+和SO42- B Cu2+和Cl- C K+和SO42- D Ag+和NO3
【课堂练习】
1、可用于分离或提纯物质的方法有:
A.蒸馏 B.盐析 C.过滤 D.重结晶 E.升华 F.渗析
G.电解 H.加热分解.
下列各组混合物的分离或提纯应选用上述哪一种方法最合适?
(把选用的方法的标号填入括号内)
(1)除去Ca(OH)2溶液中悬浮的CaCO3微粒。( )
(2)除去Fe(OH)3胶体中混有的Cl-离子。( )
(3)除去乙醇中溶解的微量食盐。( )
(4)除去氧化钙中的碳酸钙。 ( )
(5)除去固体碘中混有的少量碘化钠。( )
2、(2001广东19)长期存放的亚硫酸钠可能会被部分氧化,现通过实验来测定某无水亚硫酸钠试剂的纯度。实验步骤如下:
①称量a g样品,置于烧杯中。
②加入适量蒸馏水,使样品溶解。
③加入稀盐酸,使溶液呈强酸性,再加过量的BaCl2溶液。
④过滤,用蒸馏水洗涤沉淀。
⑤加热干燥沉淀物。]
⑥将沉淀物冷却至室温后,称量。
⑦重复⑤、⑥操作直到合格,最后得到b g固体。
回答下面问题:
(1) 本实验中是否能用Ba(NO3)2代替BaCl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其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步骤③中加盐酸使溶液呈强酸性的目的是: ____________________
(3) 步骤⑦的“合格”标准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实验测得样品中无水亚硫酸钠的质量分数是:(列出算式,不需化简)
3.下列除去杂质的方法正确的是( )
A 除去N2中的少量O2:通过灼热的CuO粉末,收集气体
B 除去CO2中的少量HCl:通入Na2CO3溶液,收集气体
C 除去FeCl2溶液中的少量FeCl3:加入足量铁屑,充分反应后,过滤
D 除去KCl溶液中的少量MgCl2:加入适量NaOH溶液,过滤
4. 下列各组物质的溶液中,不用其它试剂就能鉴别出来的是( )
A.MgCl2 NaOH HCl KCl B、KCl Ba(NO3)2 KOH HNO3
C. CuSO4 NaCl NaNO3 BaCl2 D.BaCl2 Na2SO4 Na2CO3 HCl
5. 下列各组物质的稀溶液相互反应,无论是前者滴入后者,还是后者滴入前者,反应现象都相同的是( )
A NaHSO4和Ba(OH)2 B AlCl3和NaOH
C NaAlO2和H2SO4 D Ba(HCO3)2和Ba(OH)2
第十三讲:物质的检验、分离和提纯答案
§13.2常见物质的检验
例1 BC 例2 A 例3 A
【课堂练习】
1、分析:本题要求针对混合物性状不同,选择适宜的分离或提纯的方法:
(1)属液、固分离,适合用过滤法。
(2)除去胶体中的分子或离子杂质,适合用渗析法。
(3)采用蒸馏的方法可以将乙醇提纯。
(4)加热碳酸钙会分解转化成氧化钙。
(5)利用碘易升华的性质,采用升华法将其与NaI分离。
答案:1、C 2、F 3、A 4、H 5、E
2.
3.AC 4。AC 5、AD
EMBED PBrush
PAGE
1物质结构 元素周期律
本讲主要教学内容
1. 了解原子核外电子运动的特征、排布规律
2. 掌握元素周期表的结构、元素周期律
3. 学会用等量代换原理寻找等电子微粒
4. 比较各种简单微粒半径的大小.
5.比较四种化学键
6.区别键的极性和分子的极性
二、学习指导
(一)原子结构
质子 Z个
原子核
原子() 中子 (A-Z)个
核外电子 Z个
的含义:代表一个质量数为A,质子数为Z的原子
质量数(A)=质子数(Z)+中子数(N)
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二)电子运动特征及电子云
1. 电子运动特征
① 电子的质量极小(9.1095×10-31 kg)
② 电子运动速度极大(接近光速) ④ 电子运动无确定轨道
③ 电子运动空间极小(直径约为10-10m)
(三)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律
电子由内向外按能量由低到高分层排布
注意电子层的表示方法
电子层数(n) 1 2 3 4 5 6 7
符号 K L M N O P Q
能量大小 K(四).元素周期表的结构:
(1)周期:具有相同电子层的一系列元素列为一个周期:
周期序数=原子核外电子层数
(2)族:具有相同最外层电子数(主族)或价电子数(副族)的一系列元素称为一族.
第一周期 (2种)
三个短周期 第二周期(8种)
第三周期(8种)
七个周期 第四周期(18种)
(七个横行) 三个长周期 第五周期(18种)
第六周期(32种)
一个不完全周期 第七周期(21种)
七个主族(ⅠA - ⅦA)
十六个族 七个副族(ⅠB -- ⅦB)
(十八个纵行) 一个八族(Ⅷ)(含3个纵行)
一个零族(稀有气体)
主族元素:由长、短周期元素组成的族.
主族序数=最外层电子数=元素最高正化合价
(非金属元素:8-|负化合价|).
或 (非金属元素: 最高正化价+|负化合价| = 8
零族元素:
原子最外层电子已达稳定结构,故稀有气体在通常情况下难以发生化学反应:但与F2可在一定条件下反应,生成如XeF4等化合物,所以其惰性是相对的。
副族元素:全部由长周期元素组成的族.
副族序数=价电子数=最高正化合价
价电子:用来参与化学反应的最外层电子以及次外层或倒数第三层的部分电子.
(五)性质递变规律:
(1) 同周期元素递变性:
(2)
Na Mg Al
与冷水反应: 剧烈 缓慢
与热水反应: 更剧烈 明显且溶液呈碱性
与H+(酸溶液)反应: 很剧烈 剧烈 较为缓和
Mg(OH)2 Al(OH)3
与酸(H+)反应: 可溶(Mg(OH)2+2H+=Mg2++2H2O) 可溶(Al(OH)3+3H+=Al3++3H2O)
与碱(OH-)反应: 不溶 可溶(Al(OH)3+OH-=AlO2-+2H2O)
Si P S Cl
与H2化合条件 高温下,很少部分化合 高温 加热 光照或点燃
氢化物稳定性 极不稳定 不稳定 较不稳定 稳定
最高氧化物 SiO2 P2O5 SO3 Cl2O7
及其水化物 H4SiO4 H3PO4 H2SO4 HClO4
酸性 弱酸 中强酸 强酸 最强的酸(水溶液中)
结论: Na Mg Al Si P S Cl
金属性逐渐减弱, 非金属性逐渐增强
(2)同主族元素递变性:
:
族 ⅠA ⅡA ⅢA ⅣA ⅤA ⅥA ⅦA O
周期 非金属性逐渐增强
1 金 非 稀
2 属 金 有
3 性 属 气
4 逐 性 体
5 渐 逐 元
6 增 渐 素
7 强 金属性逐渐增强 增

小结:元素周期表中同周期,则主族元素性质的递变规律
项 目 同周期(从左到右) 同主族(从上到下)
价电子数(最外层电子数) 由1逐渐增到7 相同
主要化合价 最高正价由 +1→+7    负价由 -4→-1 最高正价相同
原子半径 逐渐减小(惰性气体除外) 逐渐增大
金属性与非金属性 金属性减弱非金属性增强 金属性增强非金属性减弱
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酸碱性 碱性减弱酸性增强 碱性增强酸性减弱
非金属的气态氢化物 生成由难到易稳定性由弱到强 生成由易到难稳定性由强到弱
得失电子能力 失电子由 大→小得电子由 小→大 得电子由 大→小失电子由 小→大
(六)构、位、性的相互关系
性 质
位同化学性质同
位近化学性质近 主族最外层电子数=最高正价(除O、F)
左→右 递变性 核电荷数和核外电子数决定电子得失能力
上→下 递变性、相似性
原子序数=质子数=核电荷数
位 置 主族序数=最外层电子数 结 构
周期序数=电子层数
(七)判断金属性或非金属性的强弱
金属性强弱 非金属性强弱
最高价氧化物水化物碱性强弱 最高价氧化物水化物酸性强弱
与水或酸反应,置换出H的易难 与H2化合的易难及生成氢化物稳定性
活泼金属能从盐溶液中置换出不活泼金属 活泼非金属单质能置换出较不活泼非金属单质
(八)比较微粒半径的大小
无论是原子还是离子(简单)半径,一般由原子核对核外电子的吸引力及电子间的排斥力的相对大小来决定.故比较微粒半径大小时只需考虑核电荷数、核外电子排斥情况.具体规律小结如下:
1. 核电荷数相同的微粒,电子数越多,则半径越大.即同种元素:
阳离子半径<原子半径<阴离子半径
如:H+<H<H-; Fe>Fe2+ >Fe3+
Na+<Na; Cl<Cl-
2. 电子数相同的微粒,核电荷数越多则半径越小.即具有相同电子层结构的微粒,
核电荷数越大,则半径越小.如:
(1)与He电子层结构相同的微粒:
H->Li+>Be2+
(2)与Ne电子层结构相同的微粒:
O2->F->Na+>Mg2+>Al3+
(3)与Ar电子层结构相同的微粒:
S2->Cl->K+>Ca2+
3. 电子数和核电荷数都不同的微粒:
(1)同主族的元素,无论是金属还是非金属,无论是原子半径还是离子半径从上到下递
增.
(2)同周期:原子半径从左到右递减.如Na>Cl
(3)同周期元素的离子半径比较时要把阴阳离子分开.同周期非金属元素形成的阴离子
半径大于金属元素形成的阳离子半径.如Na+<Cl-
如第三周期,原子半径最小的是Cl,
离子半径最小的是Al3+
(4)如既不是同周期,又不是同主族,比较原子半径时,要寻找到合适的中间者.
如Ge、P、O的半径大小比较,可找出它们在周期表中的位置,( )中元素为中间者.
(N) O
(Si) P
Ge
因为Ge>Si>P>N>O,故Ge>P>O
(九)比较四种化学键
化学键 离子键 共价键 配位键 金属键
成键微粒 阴、阳离子 原子 原子与原子原子与离子 金属阳离子与自由电子
键的强度 核间距越小、离子电荷数越大,离子键越强 键长越短,键能越大,共价键越强 同共价键 金属性越强,金属键越弱
存在 离子晶体 原子晶体、共价分子内、原子团 离子或多聚体分子或络合物等 金属晶体
实例 NaCl(固) SiO2晶体 CO2分子内 NH4+= 一般金属
(十)共价键与共价分子的极性
1.判断:
(1) 共 价 键
偏 移 不偏移
极性键 非极性键
异种元素原子成键 同种元素原子成键
(2) 共 价 分 子
均匀、对称 不均匀、不对称
非极性分子 极性分子
键有无极性 分子空间构型
2.关系:
均为非极性键 如:Cl2 P4
非极性分子 均为极性键 如:CCl4 CO2
含极性键、非极性键 如:C2H6
均为极性键 如:H2O NH3
极性分子
含极性键、非极性键 如:H2O2
3.几类常见构型的微粒
分子中原子数 类 型 分子形状 键 角 键的极性 分子的极性 代 表 物
1 A 球形 非 稀有气体
2 A2A B · · 非极 非极 H2、Cl2、N2HX、CO
3 A—B—C B A A · · · 180°>90° 极极 非极 CO2、CS2H2O、SO2
4 AB3AB3A4 平面正三角形三角锥正四面体(内空) 120°<109°2860° 极极非 非极非 BF3、SO3NH3、NF3P4
5 AB4AB4CAB2C2 正四面体四面体四面体 109°28 极极极 非极极 CH4、CCl4、SiH4CH3ClCH2Cl2
三、典型例题及解法点拨
例1如何寻找18电子的微粒?
寻找等电子微粒的技巧是结合元素周期表和等价代换思想,由此及彼,灵活迁移.
P3- S2-(HS-) Cl-
↑ ↑ ↑
SiH4 ← PH3 ← H2S ← HCl ← Ar (出发点)

PH4+ → K+ → Ca2+
↓ 等价代换
CH3-CH3 ← H2N-NH2←HO-OH ←F2 [F-OH-NH2-CH3]

O22-

CH3-NH2 → CH3-OH → CH3 -F → NH2OH → NH2F
例2 A、B分别为第三周期、第四周期同一主族的不同元素的原子,它们原子核内质子数均等于中子数.若A为ⅡA 族,其质量数为x,则B的质子数为Z,若A为ⅣA族,其质子数为y,则B的质量数为N.Z和N为下列哪一组值 ( )
A. Z:+18,N:2y+18 B: N: +18, Z:2y+18
C: Z: +8, N:2y+36 D: N: +18, Z:2y+36
解: 此题是有关元素周期表结构的考查。第三周期为短周期元素,而第四周期有过渡元素,但在ⅡA 族后才出现过渡元素.故当A为ⅡA 族,B质子数比A大8; 当A为ⅣA 族,B的质子数比A大18.根据质量数是质子数的2倍,即可得.
Z: +8, N:2(y+18)=2y+36
故正确答案为C.
例3.元素周期表中前7周期的元素数如下:
周期数 1 2 3 4 5 6 7
元素数 2 8 8 18 18 32 32
(1) 请分析周期数与元素数的关系,然后预言第8周期最多可能含有的元素种数为
(A)18 (B)32 (C)50 (D)64
(2)推测第8周期的最终的未知稀有气体的原子序数为
(A)168 (B)176 (C)170 (D)186
解析:(1)观察每一周期的元素数发现,它们都是偶数,进一步分析除以2后所得的数
周期数 1 2 3 4 5 6 7
元素数 2 8 8 18 18 32 32
2×1 2×4 2×4 2×9 2×9 2×16 2×16
2×12 2×22 2×22 2×32 2×32 2×42 2×42
从中可发现,它们遵循2×n2,除第一周期外,重复一次。故第八周期含有的元素为:
2×52,=50(种)。选C
(2) 推测第8周期的最终的未知稀有气体的原子序数制需要把前八周期的元素数相加可得。2 + 8 + 8+ 18+ 18+ 32+ 32 +50 = 168 选A
例4、A、B、C、D为周期表中前三周期元素,A元素原子的次外层电子数是最外层电子数的二分之一,B的阴离子核外只有一个电子层、C单质在标准状况下密度是1.43g/L,D元素的焰色反应呈黄色。将以上四种元素组成的结晶盐3.4g加热反至完全失去结晶水,其质量减少1.35g,所得无水盐中C元素的质量分数为39%,将该无水盐与适量盐酸作用得到一种弱酸,再将所得弱酸完全燃烧可得0.9g水和1.12L标准状况下的CO2,已知这种弱酸的一个分子中共有32个质子。试回答:①A、B、C、D四种元素各是什么元素?②求结晶盐化学式。
解析:A元素原子的次外层电子数是最外层电子数的二分之一,在前三周期元素中只有碳、硅符合。B的阴离子只有一个电子层,可推断B是氢。根据……所得到弱酸完全燃烧,知此弱酸为有机酸。故A为碳。
C的摩尔质量=1.43g/L×22.4L/mol=32g/mol,所以C是氧。
弱酸中:
n(C)==0.05mol
n(H)=×2=0.1mol
n(O)==0.05mol
所以弱酸的最简式为:CH2O,其中共有6+2+8=16个质子,根据一个分子中有32个质子,故弱酸化学式为:C2H4O2。即醋酸CH3COOH。
答案:①A为碳 B为氢 C为氧 D为钠
②CH3COONa·3H2O
例5..A+、B+、C-、D、E五种微粒(分子或离子),每个微粒均含有10个电子
.已知:
①A++C- D+E↑ ②B++C-2D
请回答以下问题:
(1)C-离子含有的化学键为____________
(2)具有相同空间构型的微粒是______和________,A+中键角为__________
(3)分别写出A+和D反应,B+和E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A++D: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E: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有题意可推得A+ 为NH4+,B+为H3O+,C- 为OH- ,D为H2O ,E为NH3(1)共价键 (2)NH3,H3O+,109°28
(3) NH4++H2O ≒NH3·H2O+H+.
NH3+H3O+ =+H2O
巩固练习
1、 选择题
1. 已知元素的原子序数,可推断原子的
①质子数 ②中子数 ③最外层电子数 ④核电荷数 ⑤核外电子总数
(A)①②③ (B)①④⑤ (C)②③④ (D)①③④⑤
2. A、B和C为短周期元素,A元素原子最外层只有一个电子,B 元素最外层有四个电
子,C元素L层有六个电子。由这三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其化学式不可能是
(A)A2BC4 (B)ABC4 (C)A4BC4 (D)A2BC3
3.L层上电子数是M层上电子数4倍的A元素,它和K层上电子数是L层电子数的1/3的B元素,形成化合物的化学式量为
(A)40 (B)48 (C)58 (D)72
4. 已知A2-、B-、C+、D2+、E3+五种微粒的核外电子数相等, 则它们对应的原子序
数由小到大的顺序是
(A)A>B>C>D>E (B)E>D>C>B>A (C)C>D>E>A>B (D)B>A>C>D>E
5.第四周期某主族元素的原子,它的最外电子层上有两个电子,下列关于此元素的叙述正确的是
(A)原子半径比钾的原子半径大 (B)氯化物难溶于水
(C)原子半径比镁的原子半径大 (D)碳酸盐难溶于水
6. X、Y是短周期元素,两者能组成化合物X2Y3。已知X的原子序数为n,则Y的
原子序数不可能是
A、n+11 B、n-6 C、n+3 D、n-5
7. .同主族元素所形成的同一类型的化合物,往往其结构和性质相似。化合物碘化
(PH4I)是一种晶体,下列对它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它是一种含有配位键、共价键的离子化合物
B、这种化合物加热时可能产生有色气体
C、这种化合物的水溶液呈酸性
D、这种化合物不能跟烧碱反应
8.据报道1994年11月9日德国科学家利用数亿个镍原子(28Ni)对数亿个铝原子(82Pb)
连续轰击数天后,制得一种新原子(暂用X表示),它属于一种新元素—第110号元素,这种新元素是有史以来制得的最重的元素存在时间不到千分之一秒。经分析它属于过渡元素。下列关于该元素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 这种原子()的中子数为159
B、 这种元素肯定是金属元素
C、 这种元素与铅(82Pb)属同一族
D、 这种元素属第三周期元素
9.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和它的气态氢化物的水溶液都是强酸,而且它的原子次外层
为8个电子的元素是
A、S B、Si C、Cl D、N
10、右图为周期表中短周期的一部分,若a原子的最外层 d
上有5个电子,则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 b c
A、 d单质可跟b的氢化物的水溶液反应
B、 原子半径a>b>c
C、 b的氢化物比C的氢化物稳定
D、 a的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比b的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酸性强
11.关于化学键的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
A. 离子化合物可能含共价键
B. 共价化合物可能含离子键
C. 离子化合物中只含离子键
D. 共价化合物中不含离子键
12. 同一主族的X、Y、Z三种元素, 已知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酸性由弱到强的
顺序是H3XO4 < H3YO4 < H3ZO4。下列推断正确的是
A、元素的非金属性强弱的顺序是X>Y>Z
B、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XH3>YH3>ZH3
C、气态氢化物的还原性XH3>YH3>ZH3
D、水溶液的pH值Na3XO413..下列递变规律正确的是
A、O、S、Na、K的原子半径依次增大
B、Na、Mg、Al、Si的还原性逐渐增强
C、HF、HCl、H2S、PH3的稳定性依次增强
D、KOH、Ca(OH)2、Mg(OH)2、Al(OH)3的碱性逐渐增强
14..金属钫(Fr)在自然界中含量极微,它的21个已知同位素都具有放射性,它是碱金
属中最重的元素。根据在周期表中的位置预言其性质,其中不正确的是
A、在已知元素中,它具有最大的原子半径
B、在空气中燃烧时生成化学式为Fr2O的氧化物
C、氧化物的水化物的化学式为FrOH,它应是极强的碱
D、其单质常温下跟水反应比钠活泼
15.下列物质中既有离子键又有共价键的一组是
(A)NaOH、H2O、NH4Cl (B)KOH、Na2O2、(NH4)2S
(C)MgO、CaBr2、NaCl (D)Al2O3、HCl、MgCl2
16. 关于化学键的说法正确的是
A、构成分子晶体的微粒一定含有共价键
B、由非金属元素组成的化合物不一定是共价化合物
C、非极性键只存在于双原子分子中
D、不同元素组成的多原子分子中的化学键一定是极性键
17.下列分子中,具有极性键的非极性分子是
A、CCl4 B、H2O C、Br2 D、CO2
18.下列变化中,不需要破坏化学键的是
A、干冰气化 B、氟化氢溶于水
C、石油裂化 D、氨气和氯化氢气体混合
19.在解释下列物质性质的变化规律与物质结构间的因果关系时,与键能无关的
变化规律是
A. 与硅相比,金刚石的硬度大,其熔、沸点也高
B. HF、HCl、HBr、HI的热稳定性依次减弱
C. 钠、镁、铝的熔、沸点逐渐升高
D. F2、Cl2、Br2、I2的熔、沸点逐渐升高
20. .A、B两元素的原子,分别获得两个电子形成稀有元素原子的电子层结构时,A 放
出的能量大于B放出的能量。C、D两元素的原子,分别失去一个电子, 形成稀有
元素原子的电子层结构时,D吸收的能量大于C吸收的能量。则B、A和C、D分别形
成的化合物,属于离子化合物可能性最大的是
A、C2A B、C2B C、D2A D、D2B
2、 填空
21、A、B、C是三种互不同族也不同周期的短周期元素,原子序数总和为26,它们可
以结成一种三原子化合物,这种化合物的化学式是________。
22、主族元素R的气态氢化物的化学式是RH4,它的最高价氧化物的式量与其氢化物的式量之比为1.85:1则R的原子量为________。
23、有X、Y、Z三种元素,已知①它们都是短周期元素,X和Z在同一周期②它们可以组成X2Z、ZY2、ZY 3③ZY3与水化合生成一种强酸,此强酸与X2Z反应可生成一种气体A,A和ZY2反应可得到单质Z,则X2Z是________,ZY3是________。A和ZY2反应的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4. .某元素原子的M层比N层多12个电子,它的L层要比M层少6个电子,它有两种常见的阳离子Xn+和Xm+(其中n>m)。
⑴Xn+的M层比N层多_____个电子,Xm+的L层比M层少_____个电子,Xn+的稳定性_____ Xm+的稳定性(大于或小于)
⑵X单质在氧气中燃烧产物的化学式为_________,X单质与稀硫酸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5.A、B、C三种物质,每个分子中都含有14个电子,其中A的分子属于非极性分子,但只有非极性键;B的分子也是非极性分子,但既有非极性键又有极性键,C的分子属于极性分 子.
则A的电子式__________B的电子式___________C的化学式是___________.
26.PtCl2(NH2)2成平面型结构,它可以形成两种固体:一咱为淡黄色,在水中溶解度小;
另一种为黄绿色,在水中溶解度较大,请在以下空格内画出这两种固体分子的几何构型
图:
淡黄色固体分子构型 黄绿色固体分子构型
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
说明黄绿色固体在水中溶解度较大的原因:
参考答案:
1、 选择题
1、D 2、B 3、A 4、B 5、CD 6、B 7、D 8、AB 9、C 10、CD
11.AD 12、C 13、A 14、AB 15、B 16、B 17、AD 18、A 19、D 20、C
2、 填空
21、HClO 22、28 23、Na2S、SO3、SO2+2H2S=3S+2H2O
24、(1)13 ,6 ,大于
(2)Fe3O4 , Fe + 2H+ = Fe2+ + H2 ↑
25.
26.
黄绿色固体在水中熔解度较大的原因是因为它是极性分子
18××2
电荷分布
共同决定
共用电子对
At
Po
Cs
Sb
Te
Ge
As
Al
Si
Be
B
F
元 素 周 期 表
元素种数
倒数第三层电子数≤32
次外层电子数≤18
最外层电子数不超过≤8。(K层为最外层不超过2个)
第n层容纳的电子数不超过2n2,
⑵“四不超” 原理
⑴能量最低原理
即用小黑点的疏密来表示电子在核外空间单位体积内出现机会的多少.
某一个点表示电子在某一时刻曾在此出现过,
注意
电子云
不能同时准确测定电子在某一时刻所处的位置和速度
形象描述
12
1碳、硅及新型无机非金属材料
教学内容
1.构建碳、硅元素的知识网络
2.掌握两种元素对应的单质,氧化物、酸及其盐的重要性质
3.了解硅酸盐工业和新型无机非金属材料
二、学习指导
(一)构建知识网络
一方面抓住典型物质作为核心,尽可能向外发散和向内收效,甚至可扩展到相关的有机知识,另方面要区分条件的不同(如温度、用量、酸碱性等),尽量分类整理,做到有序存档。
1.碳元素及其化合物的转化
2.硅元素及其化合物的转化
(二)典型构质的性质
1.单质碳 C原子间结合方式
(1)同素异形体的多样性
分子中所含C原子数不同
金刚石——原子晶体
原子晶体
石墨——混合晶体
分子晶体
(2)活性炭的重要性质和作用

多孔疏松结构→吸附力强→吸附气体或溶液里的某些有色物质。
↓实例
①去臭气——吸附水中有臭味物质(净化水)
②漂白——吸附某些食物和工业产品中的色素
③去毒——吸附有毒气体(如NO2、Cl2等)(用于防毒面具)
(3)碳的化学性质
常温:稳定
加热、高温或点燃:常表现还原性,作还原剂
一般加热时,C → CO2
高温时,C → CO
如: C+H2O CO+H2
2C+SiO2 2CO+Si
C+2CuO 2Cu + CO2
C+4HNO3(浓) CO2↑+4NO2↑+2H2O
想一想:为什么木炭燃烧时无火焰?
2.碳的氧化物
CO、CO2尽管用为碳的氧化物,但是两者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均有较大区别,可列表比较如下:
CO CO2
物理性质 无色无气味气体难溶于水 无色略带酸味气体能溶于水(1 :1)
毒性 有毒(与血红蛋白结合) 无毒(大量排放会导致温室效应)
化学性质 ①可燃性②还原性③不与碱液反应 ①一般不可燃烧,也不支持燃烧但Mg、Li能在CO2中燃烧②弱氧化性2Mg+CO2 C+2MgOC+CO2 2CO③与碱液反应
类别 不成盐氧化物 酸性氧化物
检验 点燃后在火焰上方罩上干燥的烧杯和用清石灰水润洗过的烧杯 能使清石灰水变浊但不能使品红褪色(有别于SO2)
实验室制法 HCOOH CO↑+H2O CaCO3+2HCl==CaCl2+CO2↑+H2O
工业制法 水煤气法:C+H2O CO+H2 煅烧石灰石法:CaCO3 CaO+CO2↑
思考下列小问题:
①如何除去CO中少量CO2?
②如何除去CO2中少量CO?
③如何分离CO和CO2?
3.比较CO2和SiO2
CO2和SiO2是同主族元素形成的高价氧化物。化学性质有一定的相似性,但物理性质和某些化学性质方面却有很大差异。
CO2 SiO2
与碱性氧化物反应 酸 性 氧 化 性
CaO+CO2=CaCO3 CaO+SiO2 CaSiO3
与碱液反应 2NaOH+CO2=Na2CO3+H2O SiO2+2NaOH = Na2SiO3+H 2O
与盐反应 C6H5Ona+CO2+H2O→ +NaHO3Na2SiO3+CO2+H2O=Na2CO3+H2SiO3↓NaAlO2+CO2+2H2O=Al(OH)3↓+NaHCO3 2Na2CO3+SiO2 Na2SiO3+CO2↑CaCO3+SiO2 CaSiO3+CO2↑(难挥发酸酐→易挥发酸酐)
与碳反应 C+CO2 2CO 2C+SiO2 Si+2CO
与H2O作用 CO2+H2O H2CO3 SiO2 H2SiO3 —H2O
与酸反应 不反应 只与HF反应SiO2+4HF=SiF4↑+H2O
晶体类型 分子晶体 原子晶体
熔点 低(易升华) 高
4.Si的非寻常性
(1)硅不活泼、但自然界无游离态,通常以硅酸盐形式存在
(2)硅不与一般的强酸、强氧化性酸反应,但常温却下HF反应,且能置换出其中的H。
Si+4HF==SiF4+2H2↑
(3)碳不与碱液反应,但硅常温即可与碱液反应并放出H2,表现出与Al有相似性。
Si+2NaOH+2H2O==Na2SiO3+2H2↑
2Al+2NaOH+2H2O==2NaAlO2+3H2↑
其它固体非金属即使与碱液反应,一般也无H2产生。如
3S+6NaOH==2Na2S+Na2SO3+3H2O
5.碳酸正盐和酸式盐
(1)溶解性:
①大多正盐难溶于水(除K+、Na+、NH4+)
而一般酸式碳酸盐均可溶于水
②同一种阳离子的盐
一般:酸式盐>正盐
如 Ca(HCO3)2>CaCO3
KHCO3>K2CO3
但 NaHCO3<Na2CO3
想一想:为什么在饱和Na2CO3溶液中通入足量的CO2有晶体析出?
提示:Na2CO3+CO2+H2O==2NaHCO3
106g 18g 168g
①溶剂水量减少
②生成NaHCO3质量比消耗的Na2CO3质量大
③同温下溶解性 NaHCO3<Na2CO3
(2)与酸反应的过程及速度(同条件)
H++CO32—==HCO3—
HCO3—+H+==H2O+CO2↑
放出气体速度:HCO3—>CO32—
(3)与碱液反应
Na2CO3+NaOH→不反应
NaHCO3+NaOH==Na2CO3+H2O
Na2CO3+Ca(OH)2==CaCO3↓+2NaOH
2NaHCO3+Ca(OH)2==CaCO3↓+Na2CO3+H2O
(4)热稳定性:
正盐>相应酸式盐
如: CaCO3 CaO+CO2↑
Ca(HCO3)2 CaCO3↓+H2O+CO2↑
Na2CO3 不分解
2NaHCO3 Na2CO3+CO2↑+H2O
(5)相互转化:
正盐(CO32—) 酸式盐(HCO3—)
(三)硅酸盐工业简介
水泥 玻璃(普通)
原料 石灰石、粘土 纯碱、石灰石、石英
设备 迴转窑 玻璃熔炉
反应 复杂的物理化学变化 Na 2CO3+SiO2 Na2SiO3+CO2↑CaCO3+SiO2 CaSiO3+CO2↑
主要成分 3CaO·SiO22CaO· SiO23CaO·Al2O3 Na2O·CaO· 6SiO2
特性 水硬性(加石膏调节硬化速度) 玻璃态物质(在一定温度范围内软化)非晶体
陶瓷:
(1)主要原料:粘土
(2)生产过程:混合→成型→干燥→烧结→冷却→陶器
(3)陶与瓷的制取区别: ①原料粘土的纯度不同
②烧制温度不同。
(四)新型无机非金属材料
特性:(1)耐高温,高强度
(2)有电学、光学、生物学特性或功能
三、典型解析
例1.把26g含有SiO2和CaCO3固体在高温下加热至质量不再改变,冷却后称重为17.2g。
(1)写出有关的化学反应方程式
(2)求生成CO2的体积(标况)
(3)求原混合物中所含SiO2的质量。
解析:(1)SiO2+CaCO3 CaSiO3+CO2↑
CaCO3 CaO+CO2↑
从上述反应也可比较出两种盐的热稳定性:CaSiO3>CaCO3
在此高温条件下,CaCO3不会过剩,故前后固体质量减少值即为CO2质量。
m(CO2)==26g-17.2g=8.8g
n(CO2)=0.2mol,V(CO2)= 4.48L
CaCO3 ~ CO2
100g 1mol
20g 0.2mol
m(SiO2)=26g-20g=6g
例2.矿泉水一般是由岩石风化后被地下水溶解其中可溶部分生成的,此处所措的风化作用是指矿物与水和CO2同时作用的过程。
例如钾长石(KalSi3O8)风化生成高岭土[Al2Si2O5(OH)4],此后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
2KalSi3O8+2H2CO3+9H2O==2K++2HCO3—+4H4SiO4+Al2Si2O5(OH)4.
(1)将上述复杂硅酸盐改写成氧化物形成
①KalSi3O8______________ ②Al2Si2O5(OH)4
(2)上述反应能够发生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
解:(1)将复杂硅酸盐化学式改写成氧化物时,只需将除O以外所有的元素写出其常见氧化物,并用“·”将它们合起来,但需注意各种原子个数比符合原来的组成。在某种(或几种)氧化物前加合适系数。
①KalSi3O8 K2O·Al2O3·6SiO2
②Al2Si2O5(OH4) Al2O3·2SiO2·2H2O
(2)分析反应前后物质的种类,可知属于酸与盐发生的复分解反应,是由于酸H2CO3>H4SiO4.发生了较强的酸制较弱的酸反应。
例3.现有Na2CO3溶液2mol/L、500mL和HCl溶液2mol/L750mL.若①向HCl溶液中逐滴加Na2CO3溶液 ②向Na2CO3溶液中逐滴加HCl溶液分别产生CO2多少?
解析n(Na2CO3)=1mol,n(HCl)=1.5mol,由于相互滴入的环境不同,发生反应不同。
①中HCl过量,发生反应产生的CO2不断逸出。设共产生xmolCO2
Na2CO3+2HCl==2NaCl+H2O+CO2↑
1 2
x 1.5
x=0.75mol
②中HCl不足,Na2CO3先转变为NaHCO3,后又部分转变成CO2,设生成CO2ymol,可由总守恒方程求解
Na2CO3+1.5HCl=Y CO2+(1-y)NaHCO3+1.5NaCl+H2O
由Na+守恒得:1-y+1.5=2×1
y=0.5(mol).
由此可见,先后滴入的次序不同,所得气体量不同,故可用相互滴入法来鉴别Na2CO3和HCl两种无色溶液。
想一想:如维持两种溶液浓度不变,Na2CO3溶液和HCl溶液均为1L,结果又如何呢?
巩固练习
1、 选择题(每小题有1~2个选项符合题意)
1.下列物质中不能用化合的方法制得的得( )
①SiO2 ②H2SiO3 ③Na2O2 ④FeCl2 ⑤FeCl3 ⑥CaSiO3
A.①③⑤ B.②④⑥ C.② D.②和④
2.近年来,科学家们研究得到一种新分子C60,有关C60的说法正确的是( )
A.是一种新型的化合物 B.和石墨都是碳的同素异形体
C.在纯氧中燃烧只生成惟一的产物CO2 D.其摩尔质量720g
3.下列各组物质前者为后者的酸酐的是( )
①Cl2O7、HClO ②SO2、H2SO4 ③NO2、HNO3 ④ SiO2、H4SiO4 ⑤Mn2O7、HMnO4
A.②③    B.③④   C.④⑤   D.①③④
4.已知反应C(石墨)===C(金刚石)为吸热反应,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石墨比金刚石稳定 B.金刚石比石墨稳定
C.石墨与金刚石一样稳定 D.以上说法都不对
5.将过量的CO2气体通入下列溶液中,最终溶液不变浑浊的是( )
A.CaCl2与NaOH的混合溶液 B.Ca(OH)2溶液
C.Na2CO3饱和溶液 D.Na2SiO3溶液
6.下列各组物质间,不能发生反应的是( )
A.二氧化硅与氧化钙(高温) B.二氧化硅与氢氧化钠(常温)
C.二氧化硅与碳(高温) D.二氧化硅与浓HNO3(常温)
7.去味剂可以除去冰箱里的一股特殊气味,下列物质可作去味剂的是( )
A.干冰 B.活性炭 C.氯气 D.二氧化碳
8.大气中CO2增多引起“温室效应”,你认为目前大气中的CO2主要来源于( )
A.植物的呼吸与腐烂放出CO2 B.人口增长,呼出的CO2增多
C.工业上大量燃烧含碳燃料 D.建筑工业的发展使大量碳酸盐分解
9.下列关于硅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硅是非金属元素,但它的单质是灰黑色有金属光泽的固体
B.硅的导电性能介于金属和绝缘体之间,是良好的半导体材料
C.硅的化学性质不活泼,常温下不与任何物质起反应
D.当加热到一定温度时,硅能与氧气等非金属反应
10.可以肯定溶液中大量存在CO32—的理由是( )
A.加入AgNO3溶液中产生大量白色沉淀 B.加入酸有无色无味气体产生
C.加入BaCl2溶液时有白色沉淀产生,再加稀盐酸沉淀溶解,产生可以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无色无味的气体
D.加入Ba(OH)2溶液有白色沉淀产生,再加稀盐酸,反应现象如C所述
11.下列离子方程式不正确的是( )
A.少量Na2CO3溶液滴入到硝酸中: H++CO32—===HCO3—
B.过量CO2通入到澄清的石灰水中:CO2+Ca2++2OH—===CaCO3↓+H2O
C.烧碱溶液与碳酸氢钙溶液混合:2OH—+Ca2++2HCO3—===CaCO3↓+CO32—+2H2O
D.小苏打溶液与氢氧化钡溶液反应:HCO3—+Ba2++OH—===BaCO3↓+H2O
12.在标准状况下,将CO2和CO的混合气体,密为g·L—1,充满一盛有足够Na2O2的密闭容器中(容积为22.4L),用间断的电火花引发至充分反应,反应完成后,对容器里存在的物质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存在0.5molCO B.存在0.125molO2
C.存在0.25molNa2CO3 D.存在0.5molNa2CO3
13.某二价金属碳酸盐和碳酸氢盐的混合物跟足量盐酸反应,消耗H+和产生CO2的物质的量之比为6 :5 ,该混合物中碳酸盐和碳酸氢盐的物质的量之比为( )
A.1 :1 B. 1 :2 C.1 :3 D.1 :4
14.下列材料的特征及用途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氧化铝陶瓷具有两性,可用来制造人造牙齿
B.氧化硅陶瓷耐高温且不易传热,可用来制造柴油机
C.光导纤维导光的能力很强,是非常好的通讯材料
D.人造刚玉硬度高,可用来制造刚玉球磨机
15.石英砂和焦碳在高温电炉中,可以合成金刚砂,金刚砂硬度很大,工业上用来作磨料,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是( )
A.金刚砂的化学成分是SiO2
B.反应方程式是SiO2+2C SiC+CO2
C.反应方程式是SiO2+3C SiC+CO
D.金刚砂的结构类似金刚石
16.把CO2通入NaOH溶液中,当CO2与NaOH完全反应时,其质量之比为11 :15,刚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溶液中除OH—外,只存在一种阴离子
B.溶液中溶质的物质的量之比为1 :1
C.反应后有CO2气体逸出
D.溶液中还可以吸收部分CO2
阅读下文,完成11~13题
硅晶体结构类似于类金刚石,低温下单质硅不活泼,与空气、水、酸均无作用,但可以与强碱和强氧化剂在适当湿度下作用,如硅能与卤素在加热或高温下生成四卤化硅,高价态硅的化合物可在高温下被碳、镁、氢气等还原剂单质硅;工业上也可用硅石与焦炭在高温下制金刚砂(SiC),某高纯硅炼制厂利用食盐、石英、水、焦炭为原料制取用作半导体材料的高纯硅。
17.假设根据每步反应建立一个生产车间,该高纯硅厂家需要几个车间( )
A.3个 B.4个 C.5个 D.6个
18.生产原理中没有涉及到的反应是( )
A.置换反应 B.复分解反应 C.化合反应 D.电解反应
19.该厂家不采用石英与焦炭直接制高纯硅的主要原因是( )
A.产量太低 B.产品中含SiC
C.产品中含有过量的硅石和焦炭 D.耗能太大
20.对于碳酸氢钠与碳酸钠的性质,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质量相同时,跟足量的盐酸反应相同条件下碳酸钠的产生的CO2体积多
B.物质的量相同时,跟盐酸完全反应碳酸钠消耗的盐酸是碳酸氢钠的2倍(盐酸浓度相同)
C.物质的量相同时,跟足量盐酸反应,在相同状况下,得到等体积的CO2
D.将它们分别加入澄清石灰水中都会产生白色沉淀
21.将一小块焦炭和mg氧气,同时放入装有压力表的密闭容器中,压力为P0,当在一定条件下充分反应后恢复到原湿度,压力为P1,且P0<P1<2P0,则加入的焦炭的质量W为( )
A.W≤ B.W≤
C.W> D.W=
22.某K2CO3样品中含有Na2CO3、KNO3和Ba(NO3)2三种杂质中的一种或两种。现将13.8g样品中加放足量水,样品全部溶解。再加入过量的CaCl2溶液,得到9g沉淀。对样品所含杂质的正确判断是( )
A.肯定有KNO3,肯定没有Na2CO3
B.肯定有KNO3,可能还含有Na2CO3
C.肯定没有Ba(NO3)2,一定有KNO3和Na2CO3
D.肯定没有Na2CO3和Ba(NO3)2
23.把7.4gNa2CO3·10H2O和NaHCO3组成的混合物溶于水,配成100mL溶液,其中[Na+]=0.6mol·L—1,若把等质量的混合物加热至恒重时,残留物质的质量是( )
A.5.28g B.4.22g C.3.18g D.2.12g
24.根据硅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推测,下列不可能具有的性质是( )
A.单质在通常状况下是固体
B.硅具有导电性 C.SiH4(硅烷)比CH4稳定
D.硅的常见化合价是+4
25.把xmolCO2通入含ymolCa(OH)2的石灰水中,充分反应后,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当x≤y时,生成100xg沉淀 B.当x≥y时,生成100yg沉淀
C.当y<x<2y时,生成100(2y-x)g沉淀
D.当2y≤x时,无沉淀生成
26.某无色混合气体可能含有CO2COH2O(气)H2中的一种或几种,依次进行下列处理(假设每次处理的反应完全):①通过碱石灰、气体体积变小。②通过赤热的氧化铜时,固体全部变为红色。③通过白色硫酸铜粉末时,粉末变为蓝色。④通过澄清石灰水,溶液变浑浊。由此可以确定混合气体中( )
A.一定含有CO、H2O,可能含有H2、CO中的一种或两种
B.一定含有CO、H2O,可能含有CO2、H2中的一种或两种。
C.一定含有CO和H2,可能含有H2O、CO2中的一种或两种
D.一定含有CO,可能含有H2O、H2中的一种或两种
2、 填空题或简答题
27.称取mgNa2CO3,恰好与20mL盐酸全部反应生成CO2、H2O和NaCl。
(1)这种盐酸的物质的量浓度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如果上述mgNa2CO3中混有K2CO3,那么这种盐酸的实际浓度比(1)测得的值_________(填“偏大”、“偏小”、“相同”,下同);
(3)如果上述mgNa2CO3中混有NaOH,那么这种盐酸的实际浓度比(1)测得的值_______;
(4)如果上述mgNa2CO3中混有NaHCO3,那么这种盐酸的实际浓度比(1)测得的值________。
28.工业生产的纯碱中常含有少量的NaCl等杂质,图所示实验装置是用来测定纯碱 中Na2CO3质量分数的实验方法示意力。其操作步骤如下:
①检验装置的气密性;
②在球形干燥管内填入颗粒状碱石灰,共总质量为W1;
③称取一定量的纯碱样品,其质量为W2,将其放入装置(B)中;
④将分液漏斗中的稀H2SO4缓缓注入B中,直至不再产生气体为止;
⑤打开开关a,缓缓鼓入空气约5min后,又称得干燥管的总质为W3。
请回答下列问题:
(1)实验中鼓入空气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装置(A)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装置(C)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Na2CO3的质量分数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9.工业上用生石灰与碳在2700℃高温作用下制电石和CO.现从理论上分析以Mg和石灰石为原料,按下图制取乙炔。
请填写:
(1)C的分子式是_________
(2)G与E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
(3)B与D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
该反应中氧化剂与还原剂的质量比是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一、1.C 2.B 3.C 4.A 5.B 6.D 7.B 8.C 9.C 10.C
11.A、B 12.B 13.B 14.A 15.A、B 16.B、D 17.B 18.B
19.C 20.A 21.D 22.C 23.C 24.C 25.B 26. C
二、(1)m mol/L (2)偏小 (3)偏大 (4)偏大
28.(1)把反应生成的CO2全部驱赶到D中吸收
(2)除去空气中少量的CO2;除去CO2中的H2O.
(3)×100%
高炉
高炉
高温
高温
高温
高温
OH—或△
H+或CO2+H2O



高温

+H2O
不与水化合
高温

高温
高温
OH
高温
高温
高温

浓H2SO4
高温
点燃


高温
高温
H2O
O2
C2H2
12
10化 学 计 算
1、 教 法 建 议
抛砖引玉
化学计算是从量的方面来反映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及变化规律的,它具有情境新颖,信息量大,化学知识丰富,综合性强等特点。它不仅能用来考查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自学能力,还用来考查学生应用各方面知识进行判断、推理和分析、综合的能力、逻辑思维、抽象思维的能力。因此,这类试题区分度较大,具有选拔优秀学生的功能
指点迷津
解计算题应注意,下面解题的思路和方法
1.认真审题要挖掘题给信息,明确试题的已知条件是什么,需求的是什么。
2.科学审题。在审题的基础上,还用有关的化学概念对题目进行分析和解剖,找出已知条件和未知条件之间量的关系,探求解题突破口和解题途径。
3.仔细解题:在确立解题途径后,列出各步算式,然后计算求解。解题过程中,还应注意各种方法及技巧的应用。如守恒法,差量法、关系式法、图象法等,熟练灵活地应用这些方法,会使解题得心应手,事半功倍,化不能为可能。
但解题时,应特别注意不能生搬硬套各种方法,为了方法而应用方法,一定要达到顺其自然,水到渠成的地步。
2、 学 海 导 航
化学计算一定要抓基础,重提高,高考中的两道计算题也各体现了这两个特点。
思维基础
(一)有关化学式的计算
1.通过化学式,根据组成物质的各元素的原子量,直接计算分子量。
2.已知标准状况下气体的密度,求气体的式量:M=22.4ρ。
3.根据相对密度求式量:M=MˊD。
4.由气态方程求式量:M=
5.混合物的平均分子量:
6.原子量
1 原子的原子量=
2 质量数=质子数+中子数
3 元素原子量:
A1、A2表示同位素原子量,a1%、a2%表示原子的摩尔分数
4 元素近似原子量:
A1、A2表示同位素原子量,a1%、a2%表示原子的摩尔分数
(二)有关化学方程的计算
1.步骤:
①正确写出有关化学方程式,并标出相关的量(物质的量或质量等)。
②把已知量(纯物质)和未知量(用x、y等表示)分别写在化学方程式中有关数值下面,确定对应关系:
③根据有关的量列出比例或列出方程或方程组求解。
2.注意:
①单位:同一物质所使用的单位必须一致,不同物质的单位可以不同。常用的单位有:克、升、摩尔等
②对气体使用体积时注意条件(温度及压强),否则气体体积无意义
③几种关系:
物质纯度=
产率=
转化率=
3.解题常用方法。(具体求法见例题)
①代数法;②关系式法;③差量法;④讨论法;⑤推断法;⑥十字交叉的方法;⑦列表图示或函数图象法;⑧等恒法。
(三) 溶液计算
1. 包括内容:
1 溶液构成的计算;
2 有关溶解度的计算(包括利用溶解度曲线解题);
3 溶质的质量分数溶液的配制及应用计算;
4 有关物质量浓度的计算;
5 电离度,pH值,H+离子、OH离子浓度的计算;
6 有关电化学的计算
2. 基本公式及关系:
(1)物质的量浓度:
①。
②稀释过程中溶质不变:C1V1=C2V2。
③同溶质的稀溶液相互混合:C混=
④质量分数换算为物质的量浓度:C=
(2)溶质的质量分数。

②(饱和溶液,S代表溶质该条件下的溶解度)
③混合:m1a1%+m2a2%=(m1+m2)a%混
④稀释:m1a1%=m2a2%
(3)有关溶解度的计算:
1 S=(饱和溶液:一定温度下)
2 S=(a%:饱和溶液质量分数)
3 把不饱和溶液变为饱和溶液的计算:
Ⅰ. 蒸发溶剂法
求出不饱和溶液中溶剂的质量a g和溶质的质量b g,再根据该温度的溶解度S,求出溶解b g溶质所需要的溶剂量x g。
则;故此时应蒸发的溶剂的量为a-x
Ⅱ. 恒温加入溶质的方法:
根据溶解度求算出a g溶液最多溶解溶质为y g:则100:a=S:y
Ⅲ. 改变温度:
根据a、b的值,计算出若此溶液为饱和溶液时溶解度Sˊ,则;再查溶解度表或溶解度曲线,找出相应的温度。
4 饱和溶液中析出晶体的计算:
Ⅰ. 溶质不含结晶水,蒸发溶剂的方法:
设饱和溶液蒸发a g溶剂后,恢复原温度时析出晶体x g,则(即,a g溶剂溶解x克晶体形成该温度下饱和溶液)
Ⅱ. 溶质含结晶水,蒸发溶剂的方法:
设饱和溶液蒸发a g溶剂后,恢复原温度时析出晶体M·nH2O为x g。且M的式量为m。

此种情况相当于将x克晶体中的溶质溶于结晶水及蒸发出的溶剂之后仍为饱和溶液,因为变化前后,剩余溶液总是饱和的。
Ⅲ. 若析出的晶体不含结晶水,降低温度析出晶体x g。

Ⅳ. 若析出的晶体含结晶水(M·nH2O,M式量为m),降低温度,析出晶体x克。原溶液为W克
根据剩余溶液为低温下饱和溶液列关系式:
5 有关pH值的计算:
Ⅰ. Ph=-lg[H+]
Ⅱ. KW=[H+][OH-]=10-14(25℃下)
Ⅲ. 弱酸[H+]=c·α;弱碱[OH-]=c·α。
(四) 化学反应速率的有关计算:
1. 化学反应速率计算;
2.化学平衡中转化率及各物质质量浓度的计算。
学法指要
【例1】 现有纯度为95%的气肥(NH4HCO3),杂质中不含氮元素,求含氮的百分率?
【分析】
法一:取样品100克,按纯度分步计算,纯NH4HCO3:100×95%=95g
含氮元素质量:95×16.8g
∴含氮量
法二:按对应关系式计算
设取样品100克,其中含氮元素x克
样品 NH4HCO3 N
79 14
100克 100×95% x克
比例式= x=16.84克
∴含氮量
【例2】 某丙三醇的水溶液中,丙三醇所含的氢原子数与水所含的氢原子数相等,则该溶液的质量百分比浓度是多少?
【分析】 ∵丙三醇所含氢原子数与水所含氢原子数相等。
∴nC3H8O3:nH2O=1:4
即浓度为
【例3】 27.2g铁粉和氧化铁的混合物,放入500mL的稀H2SO4中,发现固体完全溶解,并放出4.48L H2(标况),加入NH4SCN溶液后,无颜色变化,然后向溶液中加入2mol/L NaOH溶液,当溶液呈中性时,用掉NaOH溶液500mL,则原硫酸溶液的物质质量的浓度为( )。
A.4mol/L B. 3mol/L C. 2mol/L D. 1mol/L
【分析】 这是一道选择题,从题中叙述可看出至少涉及六个反应,条件多,反应关系多,许多学生摸不到头绪。若用守恒法求解,则易如反掌。不去研究反应过程,而是抓住反应的结果,最终溶液只是Na2SO4溶液
nNaOH=2nH2SO4(nNa:n=2:1)
H2SO4的物质浓度应为NaOH的,故选D。
【例4】 在120℃,1.01×105Pa,将1L乙醇,乙硫醇(CH3CH2SH)的混合蒸气5L O2混合,点火充分燃烧后,恢复到原状况,气体的密度为燃烧前的10/11,则乙醇和乙硫醇的物质的量之比为 。
解:此题可用差量法求解,问题可以大大地简化,差量可以是体积差量,也可以是质量差量,当反应物或产物为混合物时可考虑用差量法。由方程式分析:
CH3CH2OH——3O2 2CH3CH2SH——9O2
1L 3L 1L 4.5L
显然O2是过量的。
由质量守恒定律,反应前后总质量不变,则气体密度减小是由于体积增大之故。
【分析】 设1L混合气体中含CH3CH2OH xL,则含CH3CH2SH为(1-x)L。
CH3CH2OH+2O2 2CO2+3H2O ΔV
1 3 2 3 1
x
2CH3CH2SH+9S2 4CO2+2SO2+6H2O ΔV
2 9 4 2 6 1
(1-x)
则有
得x=0.2L, 1-x=0.8L
nCH3CH2OH:nCH3CH2SH=0.2:0.8=1:4
【例5】 用1.0mol/L NaOH溶液中和某浓度的硫酸时,其pH值和所加NaOH溶液的体积(V)关系如图5-1所示,原硫酸的物质的量浓度和反应后溶液的总体积是( )。
A. 1mol/L, 60ml B. 0.5mol/L, 80ml
C. 0.5mol/L, 40ml D. 1mol/L, 40ml
图5-1
【分析】 此题的特点是计算条件与图象相联系。由图象可知,未加NaOH溶液时,pH=0,[H+]=1.0mol/L, C酸=0.5mol/L;当加入40ml NaOH溶液时,pH=7,说明n(H+)=n(OH-),设反应后的总体积为Vml,则有:1.0×40=1.0×(V-40),V=80ml,正确答案为(B)。
解化学图象题必须抓住图象特征,分析辨识图中“原点”、“交点”、“转折点”等的意义,并与有关概念、反应规律、物质性质等相结合,综合思考,从中发现条件,确定关系。
【例6】 已知原子量:Li为6.9;Na为23;K为39;Rb为85。今有10.8g由某碱金属M及其氧化物M2O组成的混合物,加足量水充分反应后,溶液经蒸发和干燥得16g固体。据此可确定碱金属M是 。
A.Li B. Na
C. K D.Rb
【分析】 本题可用极值法求解,先根据边界条件(极值)确定极值的可能取值范围,然后再结合题给条件。确定答案。
若10.8g全部是M,由2M+2H2O=2MOH+H2↑可计算出生成MOH的质量为(式中a为M的原子量)。
若10.8g全部是M2O,由M2O+H2O=2MOH,可计算出生成MOH的质量为。
显然应满足
解不等式得:10.7【例7】 在2mol/L的NaOH溶液100ml中,通入CO2,生成了0.05mol的Na2CO3,求在标准状况下通入CO2的体积是多少升?
【分析】 CO2通入NaOH溶液发生反应,如果NaOH过量则生成Na2CO3,若NaOH少则生成NaHCO3。这要由CO2与NaOH的物质的量之比来决定。此题中CO2少,通入NaOH溶液仅生成0.05mol Na2CO3。也可以CO2量多,将NaOH全部转化为Na2CO3,CO2还有剩余又继续跟Na2CO3反应转化为NaHCO3后,余下0.05mol Na2CO3,因此本题有2个解。
(1) 设生成0.05mol Na2CO3,需xmolCO2
2NaOH+CO2 Na2CO3+H2O
1mol 1mol
xmol 0.05mol 则x=0.05mol
∴需CO2的体积为22.4×0.05=1.12升。
(2)设NaOH全部转化为Na2CO3时需ymol CO2,生成z mol Na2CO3
2NaOH + CO2 Na2CO3+H2O
2mol 1mol 1mol
2×0.1mol ymol zmol 得:
消耗的Na2CO3为0.1-0.05=0.05mol
设0.05mol Na2CO3转化为NaHCO3需yˊ摩CO3
Na2CO3+H2O+CO2=2NaHCO3
1mol 1mol
0.05mol yˊ 则yˊ=0.05mol。
∴共需CO2为0.1+0.05=0.15mol,体积为22.4×0.15=3.36(升)
∴生成0.05mol Na2CO3需CO2为1.12升或3.66升
化学方程式明确表明反应之间以一定量的关系、(如质量关系、物质的量关系或气体体积关系)进行反应,但有时题目中给出两个或两个以上反应物的量时,必须以不足量的反应物为准用其量进行计算,过量的反应物的量不做参照标准。
【例8】 某工厂由乙烯合成乙酸乙酯。已知:由乙烯生产出乙醇后,再由乙醇制乙醛,乙醛的产率是95%,乙醛制乙酸,乙酸的产率是90%,乙醇跟乙酸反应合成乙酸乙酯。求制醇所耗用的乙烯用量占总耗乙烯量的百分数?
【分析】 本题可用关系式法求解,设工厂用于生产乙酸的乙烯量为1
CH2 CH2→C2H5OH→CH3CHO CH3COOH
1 1×95% 1×95%×90% →CH3COOC2H5
CH2 CH2 C2H5OH
1×95%×90% 1×95%×90%
则制乙醇用乙烯占总耗乙烯的百分数为
【例9】 某化肥厂用NH3制备NH4NO3,已知:由NH3制NO的产率是96%,NO制HNO3的产率是92%,HNO3与NH3反应产生NH4NO3,则制备HNO3所用去的NH3的质量占总消耗NH3的质量分数是多少? (不考虑其它损耗)。
【分析】 本题涉及的内容是硝酸的工业制法,以及转化率、产率等知识,从反应方程式看,NH3+HNO3 NH4NO3,当NH3与HNO3的物质的量之比为1:1时,两者进行得最充分。而NHO3的获得则有如下关系。NH3—NO—NHO3,又属于各步计算的问题。
设转化为HNO3的NH3为xmol,则成生的HNO3为x×0.96×0.92=0.8832xmol,化合成NH4NO3又消耗NH3为0.8832x mol所以NH3(总)=x+0.8832x=1.8832x mol
故制备HNO3用去的NH3占消耗NH3的质量分数为
【例10】 电解普通水(H2O)和重水(D2O)的混合物,通电一段时间以后,两极共生成气体18.5g,其体积为33.6L(标况下),在所生成的气体中重氢和普通氢的原子个数比为:( )
A.2:3 B. 2:5 C. 1:2 D. 1:3
【分析】 由等价并列反应:
2H2O 2H2↑+O2↑, 2D2O 2D2+O2↑ 知:
n(混氢):n(O2)=2:1
故n(混氢)=,
由十字交叉法得:
D2 4 0.5
2.5 =
H2 2 1.5
答案:D
十字交叉法是巧解二元混合问题的一种常见的有效方法。若a、b分别表示某二元混合物中的两种组合A、B的量,c为a、b的相对平均值,nA/nB为二元混合体系中A和B的组成比,则:
(1) 十字交叉法的适用范围:根据以上说明,二元混合的一般计算方法是:
anA+bnB=c(nA+nB)
整理得:(a-c)nA=(c-b)nB 即: (即上述十字交叉式)所以,凡是能满足:anA+bnB=c(nA+nB)关系的混合问题,均能用十字交叉法。
(2)nA/nB表示什么量之比,要视参加交叉的a、b、c的意义而定,a或b或c的单位中分母是以何种物理量为标准的,nA/bB就是什么量之比。
【例11】 在31.8gCaCO3的质量。
【分析】 用极值法求解:
分析:
(不足量,适量)+OH-
CO2(过量)+OH-
讨论:
解法提示:假定31.8克混合物全是CaCO3,则产生CO20.32摩。
假定31.8克混合物全是MgCO3,则产生CO20.38摩。
则实际生成CO2量介于0.32~0.38摩之间。
又∵ OH-的量=0.2×3=0.6摩 0.5:1∴产物应是Na2CO3和NaHCO3。
解法①设Na2CO3a摩,NaHCO3和b摩
解得 a=0.25摩,b=0.1摩
解法② 2NaOH+CO2 Na2CO3+H2O
2 1 106
0.6 m n
解得,m=0.3摩,n=31.8g
Na2CO3+CO2+H2O 2NaHCO3 差量
1 62
34.9-31.8
解得 CO2=0.05mol,则CO2总量=0.35mol
最后,设CaCO3为x克,MgCO3为31.8-x克
则有
解得 x=15g
【例12】 将30g某两种金属的混合物投入足量盐酸中,产生11.2L的氢气(在标准状况下)。组成该混合物的可能的金属组是( )
A. Fe, Zn B. Sn, Zn C. Mg, Al D. Mg, Cu
【分析】 因为要在标准状况下产生11.2L氢气,各需要纯金属镁:12g、铝:9g、铁28g、锌:32.5g、锡:59.4g,而铜不反应,由此可见,组成混合物的两种金属,单独置换出11.2L氢气。一种质量要大于30g,另一种质量要小于30g,故答案为(A、D)
平均值法是一种将数学平均原理应用于化学计算的解题方法。它所依据的数学原理是:两个数M1和M2(M1>M2)的算术平均值一定介于二者之间,即M2<【例13】 已知热化学方程式:2H2(气)+O2(气) 2H2O(液)+571.6千焦
2CO(气)+O2(气) 2CO2(气)+586.7千焦
实验测知6gH2与CO混合气体,完全燃烧时放出115.83千焦热量。求混合气体中H2的质量百分含量。
【分析】 利用可燃烧物质与反应热的关系式进行计算。
设含H2为xmol,CO为ymol
2H2(气)+O2(气) 2H2O(液)+571.6千焦
2mol 571.6千焦
xmol 千焦
2CO(气)+O2(气) 2CO2(气)+586.7千焦
2mol 586.7千焦
xmol 千焦

∴H2的质量百分含量:
化学反应往往伴有放热或吸热的能量变化。据此,可将化学反应划分成放热反应(放出热量的反应)和吸热反应(吸收热量的反应),反应中放出或吸收的热量叫反应热。表示化学反应发生能量变化的化学方程叫热化学方程式,根据热化学方程式或反应热可以进行多方面的计算。
【例14】 将盛有10ml NO2和若干毫升O2的混合气体的量筒倒扣在盛水的水槽内,充分反应后在相同条件下剩余1ml无色气体。求原混合气体中氧气的体积是多少毫升?
【分析】 NO2与O2完全反应转化为HNO3,的化学方程式为:4NO2+O2+2H2O 4HNO3,反应后剩余1ml无色气体,说明NO2与O2反应后有一种剩余,可能是O2,也可能剩余的NO2转化为NO,因此要通过讨论法解此题。
解:①剩余气体为NO,设没有参加反应的NO2为xml
∵3NO2+H2O 2HNO3+NO
3ml 1ml
xml 1ml x=3ml
∴没有参加与O2反应的NO2为3ml(剩余1mlNO即剩余3ml NO2)
∴参加反应的NO2:10-3=7ml
设参加反应的O2为yml
4NO2+O2+2H2O=4HNO3
4ml 1ml
7ml yml y=1.75ml(O2)
②剩余气体为O2,设反应消耗z毫升O2
4NO2+O2+2H2O=4HNO3
4ml 1ml
10ml zml z=2.5ml
∴O2为1+2.5=3.5ml
在有些化学反应里瓜的剩余物是未知的或是不明确的,但这些未知的或不明确的剩余物是在有限范围内的.由于剩余物不同,使反应中反应物之间的量的关系有很大不同,因而也影响计算结果.在这种情况下必须进行讨论,也可以根据已知条件判断剩余物是什么。
【例15】 把BaSO3与500ml稀H2SO4反应,将生成的气体通入Ba(OH)2溶液。假设气体全部被吸收,得到的沉淀经干燥后称重为4.34g,求H2SO4的摩尔浓度。
【分析】 解1 BaSO3与稀H2SO4反应,生成SO2气体,将该气体通入Ba(OH)2溶液里生成不溶于水的BaSO3固体。解题的思路是根据生成的BaSO3的量求出反应物SO2的量,再根据SO2的量求出反应物H2SO4的量,即可求出H2SO4的浓度。
设生成4.34g BaSO3需xmol SO2
Ba(OH)2+SO2 BaSO3↓+H2O
1mol 1mol
xmol x=0.02mol
设消耗ymolH2SO4
BaSO3+H2SO4 BaSO4+H2O+SO2↑
1mol 1mol
ymol 0.02mol y=0.02mol
∴H2SO4的浓度:mol/L
解2 根据两步反应可知:若生成1mol BaSO3需1mol SO2气体,而要生成1mol SO2气体需要1mol H2SO4才能完成。所以最初反应物与最终生物的摩尔关系为
BaSO3——SO2——H2SO4
1mol 1mol 1mol
` 这样根据BaSO3与H2SO4间物质的量的对应关系列比例式求解即可,不需要计算SO2的量。
BaSO3+H2SO4 BaSO4↓+H2O+SO2↑
Ba(OH)2+SO2 BaSO3↓+H2O
∴BaSO3——SO2——H2SO4
1mol 1mol
设需要xmol H2SO4
BaSO3——H2SO4
BaSO3——H2SO4
1mol 1mol
mol xmol x=0.02mol
∴H2SO4的溶液的摩尔浓度:
对比两种解法,第二种方法简单。
在化工生产中从原料到产品的生产往往经过一系列的化学反应才完成,在计算原料与产品的关系时,不必再考虑中间产品的计算过程,可以直接利用对应关系进行计算。
无论在化工生产中还是在化学实验中,制某一产物往往要涉及多步化学反应,而非一步化学反应所能完成的。为了简便起见,可以根据化学方程式,找出最初反应与最终生成物之间的关系,根据关系式法进行计算,不需要逐步计算。
【例16】 某小苏打(NaHCO3)样品中含一定量的碳酸氢铵杂质,加热该样品,当剩余物质为原试样的一半时,再无气体产生。求该小苏打样品NH4HCO3的质量分数?
【分析】 NH4HCO3受热完全分解转化为NH3、CO2和水蒸气,分解产生的气体全部逸出,无剩余物质,NaHCO3受热分解转化为Na2CO3、CO2和水蒸气,分解产生的气体逸出,剩余物质为Na2CO3,利用剩余物质为原试样的一半的关系量建立方程计算。
设NaHCO3为xmol,所含NH4HCO3为ymol。
2NaHCO3 Na2CO3+CO2↑+H2O
2mol 1mol
xmol x/2mol
原试样质量:(84x+79y)g剩余物质质量:106=53xg
依题意:84x+79y=2×53x x=
则含NH4HCO3:
这类题的特点是题目中没有给出有关数据,只有文字叙述,但是题目中往往给出反应中或反应前后反应物生成物的量的关系,在解题时可根据比重的关系或假设一些数据,列出方程或方程组求解。
【例17】 铁和氧化亚铁混合粉末,在氧气流中高温灼烧,至完全转化为三氧化二铁,所得三氧化二铁的质量比原混合粉末的质量增加20%,求原混合粉末中氧化亚铁的质量分数。在氧气流中高温灼烧均转化为三氧化二铁,因而都使其质量增加,用差量法计算出增重的质量。建立方程求解。
设取铁1mol氧化亚铁xmol。 4Fe+3O2 2Fe2O3 Δm
4mol 320g 96g
1mol 24g
即1mol铁转化为三氧化二铁增重24g
4Fe+3O2 2Fe2O3 Δm
4mol 32g
xmol 8xg
则24+8x=(56×1+72x)×20% x=2mol
则当铁为1mol时,氧化亚铁为2mol。
所以氧化亚铁的质量分数为:
混合物的计算题较为复杂,因为混合物可以是同类物质,也可以是不同类物质混合,物质间的关系繁杂。因此解此类型题时必须了解混合物中各组成成分的性质,参与化学反应过程的各成分之间的数量关系,根据题目中的已知条件和未知条件其中的关系量,化学方程式列出比例式。方程或方程组求解。
【例18】 相同温度和压强下,体积比为1:9的HCl和H2O(g)混合气体,完全冷凝后所得盐酸的质量分数( )。
A.50% B.10% C.15.6 D.18.4%
【分析】 用估算法求解:
同温同压下气体体积比等于其物质的量之比。设HCl、H2O(气)的物质的量分别为1mol和9mol,盐酸的质量分数=
由于198.5接近200,据此估算盐酸的质量分数约为18%,选项中最接近的为18.4%。
答案:D
此法主要用于选择题的解答。有些计算选择题表面上看起来似乎需要计算,但只要注意审题,稍加分析,便可以目测心算,得到准确答案。
【例19】 在化合物X2Y和YZ2中,Y的质量分数分别为40%和50%,则在化合 物X2YZ3中,Y的质量分数约为( )
A. 35% B. 30% C. 25% D. 20%
【分析】 用特殊值法,设在X2Y中,Y的相对原子质量为40,则X的相对原子质量为30。在YZ2中,Y的相对原子质量若为40,则Z的相对原子质量为20。故在化合物X2YZ3中,Y的质量分数w为:
w(Y)==25%, 故选(C)。
根据题设条件,可取特殊值或抽象问题具体化,可获速解。
【例20】 在120℃时,把CH4与O2通入Na2O2的密闭容器中,用火花不断引燃,恢复原温度,最终压强为零,则以上几种物质的物质量之比满足什么关系式?
【分析】 解1 发生的化学反应有如下几个:
CH4+2O2CO2+2H2O ……①
2CO2+2Na2O2 2Na2CO3+O2 ……②
2H2O+2Na2O2 4NaOH+O2↑ ……③
为保证最终体系压强为零,则需将如上3个反应组合过程中必得CO2及H2O(气)消去。
所以①×2+②+③×2可得
2CH4+O2+6Na2O2 2Na2CO3+4NaOH
只要满足nCH4:nO2:nNa2O2=2:1:m(m≥6)即可:
解2 本题还可以根据条件直接写方程式
CH4+O2+Na2O2 Na2CO3+NaOH,
然后配平,求解。
【思维体操】
【例21】 将固体MnC2O4·2H2O放在一个可以称出质量的容器里加热,固体质量随温度变化的关系如图5-2所示(相对原子质量:H1.0,C12.0,O16.0,Mn55.0):纵坐标是固体的相对质量[其中A(50,1.00),B(100,0.800),C(214,0.800),D(280,0.400),E(943,0.43)]。
图5-2
说明在下列五个温度区间各发生什么变化,并简述理由:
0~50℃;50~100℃;100~214℃;214~280℃;280~943℃。
【分析】 0~50℃显然是MnC2O4·2H2O开始分解,猜测它首先失水:MnC2O4·2H2O=MnC2O4+2H2O,M (MnC2O4)/M(MnC2O4·2H2O)=143:179=0.80, 合理。
100~ 214℃显然是MnC2O4稳定存在的区域,没有发生什么变化。
214~280℃MnC2O4又将分解,联系H2C2O4 H2O+CO↑+CO2↑,估计MnC2O4=MnO+CO↑+CO2↑,M(MnO)/M(MnC2O4)×0.8=71/(143×0.8)=0.40,合理。
280~943℃固体质量增加,必是MnO与O2化合了。如果是MnO2,则M(MnO2)/M(MnO)×0.4=87/71×0.4=0.49,不合题意;如果是6MnO+O2=2Mn3O4,则M(Mn3O4)/3M(MnO)×0.4=229/(3×71)×0.4=0.43,合理。
【例22】 200℃时,11.6CO2和水蒸气的混合气体与足量Na2O2充分反应后,固体质量增加了3.6g,则原混合气体的平均分子量是( )。
A. 5.8 B. 11.6 C. 23.20 D. 64.4
【分析】 方法一:设原混合气体中CO2的物质的量为x,水蒸气的物质的量为y,则
2Na2O2+2CO2 2Na2CO3+O2↑ Δm
2mol 56g
x 28xg/mol
2Na2O2+2H2O 4NaOH+O2↑ Δm
2mol 4g
y 2yg/mol
则有:
故平均分子量为23.2,答案选C。
此法易想到,但计算费时。
方法二:由质时守恒定律可知,生成O2的质量为m(O2)=11.6g-3.6g=8.0g,即0.25mol
由 2Na2O2+2H2O 4NaOH+O2↑
2Na2O2+2CO2 2Na2CO3+O2↑
可得反应的CO2和H2O的物质的量必为O2的2倍,故n(CO2+H2O)=0.5mol
采用这种思路,可节约运算时间。
方法三:利用选择题的特点,估算。
因为混合物的平均分子量只可在18至44之间,在所有选项中只有C可能正确。
如此讲解,能充分发挥典型例题的作用,锻炼学生对题目的理解力、启发学生的解题思路。
【例23】 已知Cl-与Ag+反应生成AgCl,每次新生成的AgCl中又有10%见光分解成单质Ag及Cl2,Cl2又可以在水溶液中歧化成HClO3和HCl,而这样形成的Cl-又与剩余的Ag+作用生成沉淀,这样循环往复至最终,把有含1.1mol NaCl溶液,向其中加入足量的AgNO3求最终能生成多少克难溶物(Ag及AgCl) 若最后溶液体积为1L,求[H+]为多少。
【分析】 法一:根限的方法
发生的反应:
由AgCl每次分解为原来的10%,第一次分解得Ag,1.1×0.1mol;第二次共生成AgCl为1.1×0.1×分解得Ag,1.1×0.1××0.1;同理第三次得Ag,1.1×0.1×,则Ag的物质的量:
nAg=1.1×0.1+1.1×0.1××0.1+1.1×0.1×
=1.1×0.1×
=1.1×0.1×
=0.12mol
由上述3个方程式可知 AgCl——Cl2——H+,可知
同理:第一次分解后,AgCl剩余1.1×0.9;分解后又生成AgCl为1.1×0.1×。
第二次分解后:AgCl剩余1.1×0.1××0.9
第三次分解后:AgCl剩余1.1××0.9
则nAgCl=1.1×0.9+1.1×0.1
=1.1×0.9×
=1.1×0.9×
=1.08mol
则m总=1.08mol×143.5g/mol+0.12mol×108g/mol=167.94g
[H+]==0.12mol/L
法二:循环反应用求和法计算:
此题我们可以参照另一个循环反应,将NO2、O2及H2O共同反应所得产物,将分步反应求和得一个总的方程式。
∵AgCl只有分解,因而将下列反应配上相应的系数,
10Ag++10Cl-+AgCl++H2O=10AgCl+Ag+Cl2+HclO3+HCl化简得:
60Ag++55Cl-+6H2O=6Ag+6H++ClO3-+54AgCl
55mol 6 6 54
1.1mol x y z
得x=y=0.12mol z=1.08mol
其余参考法一。
法三 (电子守恒+过程分析)法。
1.反应方程式①AgNO3+NaCl=NaNO3+AgCl↓
②2AgCl2Ag+Cl2↑
③3Cl2+3H2O=5HCl+HclO3
④HCl+AgNO3=AgCl↓+HNO3
2. 每次新生成的AgCl有W%的解为Ag这一条件,可判断最终AgCl与Ag的物质的量之比为9∶1。
由电子得失守恒,有如下关系式:
则有关系式: 9AgCl—1Ag—HClO3—HNO3
化简 54AgCl—6Ag—HclO3—5HNO3
根据Cl元素守恒,则NaCl为54(AgCl)+1(HclO3)=55mol
55NaCl—54AgCl—6Ag—6H+(HClO3+5HNO3)
55 54 6 6
1.1mol x y z
x=1.08mol y=0.12mol z=0.12mol
其余参考法一。
【例24】 写出H2S燃烧反应的化学方程式。1.0L H2S气体和a L空气混合后点燃,若反应前后气体的密度和压强都相同(20℃,1.01×105Pa)试讨论:当a的取值范围不同时,燃烧后气体的总体之和V总(用含a的表达式表示)?(假设空气中氮气和氧气的体积比为4∶1,其它成分忽略不计)。
【分析】 法一:常规讨论法。
此题包括如下几个过程
2H2S+O2(不足) 2H2O+S ΔV………………①
2 1 3
x
2H2S+3O2(足) 2H2O+2SO2 ΔU…………②
2 3 2 3
y
当:时恰发生①反应即 V空气=a=L
……②即 V空气=L
将a表示在如图5-3的数轴上进行讨论
图5-3
讨论:则(1)当a≤升时,只发生反应①,O2不足量,以其为标准计算。
则可求得V总=1+a-a=(1+a)升
(2)当a≥升时,只有反应②,H2S不足量,以其为标准计算。
则可求得V总=1+a-(a-)升
(3)时,上述①②反应都发生,设上述①反应消耗的H2S为x升,上述②反应消耗的H2S为y升。
不必求x、y之具体值
V总=1+a-
法二:观察特点,巧解讨论
本题可理解为如下反应:
2H2S+O2 2H2O+S …………①ˊ
S+O2 SO2 ………………②ˊ
发现第二个反应无论发生与否,无论发生多少,对总的压强没有影响,本题只对讨论第①式即可以。
即:(1)当a≤升时,对反应①ˊ而言,O2足量,以其为标准计算。
V总=1+a-a=升
(2)当a≥升时,对反应①ˊ而言,O2足量,以H2S为标准计算。
【例25】 三种硝酸盐,受热分解如下:
由上述三种盐的一种或多种组成的混合物受热分解生成m升气体,被水吸收后剩余升气体,符合这一条件的三种气体组合可能是什么?
【分析】 本题的入手处是判断m升气体的组成,借此反推原混合物组成,借此反推原混合物组成,突破口为升气体如何。
气体只有两种可能:NO或O2
(1)若剩升为NO则,3NO2+H2O 2HNO3+NO
3 1
4NO2+O2+2H2O 4HNO3
4 1
4y y
4y+y= 得y=
∴O2为 升;NO2为;则=超出题目中最大的NO2与O2体积比(4∶1)
则升气体只能为O2
(2)若剩余升气体为O2
则:4NO2+O2+2H2O=4HNO3
4 1
4z z
z+4z=
得z=mL
∴NO2共Ml, O2为mL,即
讨论:①若固体是AgNO3则符合条件
②若固体为NaNO3与Cu(NO3)2物质量之比为1∶1混合亦符合条件
③若NaNO3与Cu(NO3)2之比为1∶1,再加入任意量的AgNO3亦可。
3、 智 能 显 示
心中有数
(1) 基本计算
1. 有关化学式的计算。
2. 有关化学方程式的计算。
3. 溶液中的有关计算。
4. 化学反应速率的有关计算。
(2) 常用的计算题解法及类型
1. 差量法;
2. 关系式法;
3. 极值法;
4. 讨论法;
5. 平均值法;
6. 十字交叉法;
7. 守恒法;
8. 特殊值法;
9. 估算法;
10. 多步反应计算;
11. 混合物计算;
12. 反应热计算;
13. 不明剩余物计算;
14. 过量计算
15. 无数据或缺数据计算;
16. 纯度及产率计算。
(3) 综合性题目,综合分析
动脑动手
【例26】 常温常压下把1mol由氨气和氧气组成的混合气体通入密闭容器中,在催化剂存在下加热使之充分反应,(设上一步充分反应后,下一步反应才发生),然后恢复到原来温度和压强。
(1) 写出容器内氨催化氧化以及一氧化氮氧化成硝酸的化学方程式。
(2)若原混合气体中氧气为xmol,最后在容器内产生的硝酸是ymol。试确定x在不同的取值范围内y=f(x)的函数表达式。
(3)在平面坐标系中画出函数图像。
【分析】 本题是一道典型的数形互相转换题。有一定的代表性,解析过程如下:
(1)4NH3+5O2 4NO+6H2O
4NO+3O2+2H2O 4HNO3
(2)建立x与y之间的函数关系式,必须依据上面两个方程式。y=f(x)必然是一个分段函数。随x的取值范围不同分为三段:
①当0②当时,提供的氧气发生了(1)中的两个反应,就是说,(1-x)mol氨气,其中有ymol氧化到硝酸,有(1-x-y)mol氧化成NO,根据电子转移数列式为:
4x=8y+5(1-x-y) y=(9x-5)
③当≤1时,有多少氨气就可以氧化为多少硝酸,所以y=1-x
(3)由于y=f(x)是一次函数,图象是直线,作图时,找出几个特殊点,每两点0—a,a—b,b—c连成线,即得所作的图象如图5-3所示。
i. 4NH3+5O2 4NO+6H2O
0ii. 4NO+3O2+2H2O 4HNO3当≤时,y=(9x-5)。x=可按2O2+NH3 NHO3
+H2O找出。生成硝酸为最多。图象a—b段。
iii. 当≤1时,图象为b—c段。
图5-3
每个函数式都可以在坐标中画出它的相应曲线,反之,坐标系中的曲线都有与其相对应的函数关系式。函数关系式和坐标系中的曲线图,它们只是表现方式不同,其内涵是一致说。化学计算题中的图形往往是一个或几个化学反应拼接而成的,凡是在图中出现拐点,就说明有不同的化学反应。反应方程式的计量数是作图或建立函数关系式的根本所在。
【例27】 过氧化钙是一种安全无毒的氧化物,通常含有部分CaO,且带有数量不等的结晶水。为分析某过氧化钙样品的组成,进行了如下实验:
①称取0.270g样品,灼热使之完全分解,生成CaO、O2和H2O,得到O2在标准状况下体积为33.6ml。
②另取0.120g样品,溶于稀盐酸,加热煮沸,使生成的H2O2完全分解。然后将溶液中的Ca2+完全转化成CaC2O4沉淀,经过滤洗涤后,将沉淀溶于热的稀硫酸,用0.0200mol·L-1KnO4溶液滴定,共用去31.0ml KmnO4溶液,化学方程式如下:
5CaC2O4+2KmnO4+2KmnO4+8H2SO4 K2SO4+2MnSO4+5CaSO4+10CO2↑+8H2O
(1) 写出CaO2的受热分解的化学方程式。
(2) 计算样品中CaO2的质量分数。
(3) 计算样品中CaO2·xH2O的x值。
【分析】 (1)2CaO2 2CaO+O2↑
(2)设样品中CaO2的质量分数为W。
(nCaO2=nˊCaO2)
W=0.800
(3)设0.120g样品中CaO2·xH2O和CaO各有m mol,n mol。
【例28】 由A、D、E、G四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的分子式为AxDy(E2G4)z,已知:①x、y、z为整数,且x+y+z=7;
②取8.74g该化合物溶于水,加入酸和强氧化剂,化合物中的E、G元素完全转化成气体化合物EG2,共2.688L(标况),其密度为1.965g/L,EG2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③发生上述反应后,A、D以阴离子存在于溶液中,往溶液中加入过量铁粉,其中使D离子全部还原所消耗的铁粉质量为0.56g;
④化合物D元素的质量分数为12.8%。
试通过计算和推理确定E、G、D、A各是什么元素,求出x、y、z的值,并写出该化合物的分子式。(注意:请按指定位置进行计算和推理)
求:(1)确定E和G,E是 ;G是 。
(2)确定x、y、z和D;
x= , y= , z= , D是 。
(3)确定A并写出化合物的分子式
A是 ;该化合物的分子式是 。
【分析】 (1)M(EG2)=1.965g.L-1×22.4L·mol-1=又因为: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所以,EG2是CO2,则E是碳元素,G是氧元素。
(2) n(CO2)=2.688L/22.4L·mol-1=0.12mol
8.7g化合物中n(C2O4)=0.12mol/2=0.06mol
因用过量Fe还原D离子,Fe只能被氧化为Fe2+,此时:n(Fe)=0.56g/56g·mol-1 =0.01mol;依题意估计D为Fe3+,于是,D(Fe3+)离子相当于物质的量为0.02mol,则D的相对原子质量为8.74g×12.8%÷0.02mol=56,所以估计正确,即D元素是Fe。
n(Fe3+)∶n(C2O4)=0.02∶0.06=1∶3,即y∶z=1∶3
又因为x+y+z=7,所以,只有x=3, y=1, z=3合理。
(3)因x=z=3。所以8.74g化合物中A和C2O4都为0.06mol,因此,A的相对原子质量是:
(8.74g-56g·mol-1×0.02mol-44g·mol-1×2×0.06mol)/0.06mol=39g·mol-1,则A是钾元素(K)。
答案:(1)碳;氧 (2)3,1,3;铁 (3)钾;K3Fe(C2O4)3
【例29】 常温下,把CH4和O2组成的混合气体共a mol通入装有4.68g Na2O2固体的密闭容器中,用电火花不断引燃,使之高温下充分反应,恢复至常温时,容器内压强几乎为零。
①讨论剩余固体成分与a的取值及CH4与O2的体积比值n之间的关系,并填写如下表格(可不填满,亦可补充)。
a取值 n=VCH4/VO2 剩余固体
②当剩余固体全部加入足量盐酸中,产生560mL气体(标况),剩余干燥的固体的质量是多少?
【分析】 反应的过程:
直接思考本题复杂,若换一个角度,将本题等效于另一种情况:
CH4先在O2中充分燃烧生成物质量之比为1∶2的CO2及H2O混合物,该混合物共同通入Na2O2,根据Na2O2的多少进行讨论。
讨论Ⅰ. 若Na2O2足量,则生成的CO2及H2O都与Na2O2反应。
则①+②+③得
3mol 6mol
a≤0.03mol 0.06mol
固体为Na2CO3、NaOH及Na2O2混合。
Ⅱ.若Na2O2略有不足,则①反应必须彻底反应(否则CH4剩余,压强不为零);Na2O2优先与CO2反应;当仍有Na2O2富余时才与余H2O反应。(若Na2O2先与H2O反应,则生成的NaOH又与CO2生成Na2CO3,等同于先发生②反应)
则:①+②得:
2.5mol 1mol
a=0.15mol 0.06mol
Ⅲ. 还有另一种情况
当Na2O2极不足量,即CO2又过量了,密闭容器中可能生成NaHCO3
则有CO2+H2O+Na2CO3=2NaHCO3 ……④
①×2+②+④得
2mol 11mol
0.06mol a=0.33mol
则将上述(a)(b)(c)组合方程式进行讨论
3 6
0.03mol 0.06mol
2.5 1
0.15mol 0.06mol
0.06mol 0.33mol
得ⅠⅡⅢⅣⅤⅥⅦ a取值 n=VCH4/VO2 剩余固体 备注
a<0.03mol 2∶1 Na2CO3,NaOH,Na2O2 只发生(a)反应
a=0.03mol 2∶1 Na2CO3,NaOH a……(a)
0.03mola=0.15mol 1∶1.5 Na2CO3 (b)
0.15mola=0.33mol n=4∶7 NaHCO3 (c)
a>0.33 无 无 此行可以不填
②产生的气体为560ml合0.56L为
讨论:(法一)
(aˊ)若按上表格Ⅱ情况反应,产生气体皆为CO2。
n(CH4)=n(Na2CO3)=n(CO2)==0.02mol<0.025mol(碳元素守恒)
不符合题意:
(bˊ)若CH4及O2都是0L,则剩余固体为Na2O2,产生气体皆为O2。
则n(O2)=n(Na2O2)=0.06=0.03mol>0.025mol。
不符合题意:
(cˊ)若按上表Ⅰ情况反应,这种情况实际介于(a)(b)情况之间,
∵ 0.02mol<0.025mol<0.03mol ∴ 此时应有可成立的解存在。
则n(CO2)+n(O2)=。
得a=0.015mol。
则原混合气体的组成为=0.01mol =0.005mol
剩余固体为 固体之和为5g
(dˊ)若按上表Ⅳ反应发生。
则n(Na2CO3)=n(CO2)=n(CH4)=0.15=0.06mol>0.025mol
不符合题意
(eˊ)若按上表Ⅲ情况反应,这种情况实际介于Ⅱ与Ⅳ之间:
根据(a)(d)讨论结果, 0.02mol<0.025mol<0.06mol可知
此范围内有合理值存在。
此时只发生上述(a)(b)两个组分反应,没参与(a)反应的CH4为xmol
参与b反应的CH4为ymol。则有:
设 2CH4+O2+6Na2O2 2Na2CO3+8NaOH………(a)
2 1 6 2 8
x 3x x 4x
CH4+1.5O2+Na2O2 Na2CO3+2H2O……(b)
1 1.5 1 1
y 1.5y y y

解得
此时的气体组分为
剩余固体为:
(fˊ)若上述V,VI情况反应,此时参与反应的CH4多于IV种情况,
产生的CO2也过量此时不合理,应舍去。
综上所述,剩余固体为5g或5.45g。
(法二),从结果进行讨论:
观察,上表的“a、n、剩余固体”表格,可发现剩余固体只有如下几种情况:
(aˊ)剩余固体全是Na2O2时,此时产生气体为n(O2)==0.03mol>0.025mol (舍去)
(bˊ)若剩余固体为NaHCO3+Na2CO3,设NaHCO3为xmol、Na2CO3为ymol由Na元素守恒(Na2O2原为0.06mol)
x+2y=0.06×2=0.12mol 得y<0.06mol
∴生成气体n(CO2)>0.025(不符合题意舍去)。
(cˊ)若剩余Na2CO3(设为xmol)+NaOH(设为ymol)
固体共为5.45g。
(dˊ)剩余固体为Na2CO3(xmol)+Na2O2(ymol)+NaOH(zmol)观察上述表格,此种情况对应的是组合反应(a)
2CH4+O2+6Na2O2 2Na2CO3+8NaOH
z:x=8:2 得z=4x……………………………………………………①
则Na元素守恒(来自于0.06mol Na2O2):2x+2y+z=0.06×2……②
产生气体为0.025mol:x+………………………………③
综上所述固体共为5.45g或5g。
本题属于一道大型讨论题目,需要较强的综合能力,要求学生能从宏观、微观等方面求解,将化学模型与数学方法紧密结合,属于极锻炼思维的一道题目。但其知识、方法皆在书内,属于中学要求范略之内的题目。
本题所提供的解法对于①问技巧之处在于先设计模型(CO2)及H2O混合之后通入Na2O2),再讨论出三个组合方程式(a)(b)(c)进行研究。
②问所提供的两种方法各有千秋,分别从过程及结果两个不同角度讨论固体的组成,所谓方法归纳同学们在学习时应注意体会。
当然,同学们也可以想一想,本题是否有更巧更好的解法?
4、 同 步 题 库
A 组
一、 选择题(每小题有1个正确答案,每小题3分,共60分)
1.标况下,N2在水中溶解度为0.024,则100ml水中溶解的N2质量约为( )。
A.O.0024克 B.0.003克 C.0.024克 D.0.24克
2.向含有0.078mol的FeCl2溶液中通入0.009mol Cl2,再加入含0.01molX2O72-的酸性溶液,使溶液中Fe2+恰好全部氧化,并使还原为X(n+1),则n值为( )。
A.2 B.3 C.4 D.5
3. 某容器中通入V升CO2,加入少量Na2O2后,气体体积缩小为W升,则被吸收的CO2的体积为(气体体积均在同温同压下测得)( )。
A.2W升 B.(V-W)升 C.2(V-W)升 D.(2V-W)升
4. 将18.4克NaOH和NaHCO3固体混合物在密闭容器中加热到约250℃,经充分反应后排出气体,冷却、称得剩余固体质量为16.6克,则原固体混合物中NaOH的质量分数为( )。
A.74.5% B.39% C.21.7% D.54.3%
5. 将4.34克Na、Na2O、Na2O2的混合物与足量水反应,在标准状况下收集到672ml混合气体,在该混合气体中放电,恰好完全反应,则Na、Na2O、Na2O2物质的量比为( )。
A.1∶1∶1 B.1∶1∶2 C.1∶2∶1 D.4∶3∶2
6. 某金属混合物3克投入水中,收集到1.12升(SPT)H2,则该金属混合物不可能为( )。
A.Li和Na B.Rb和Ca C.Na和Cu D.K和Na
7. 过氧化钠与足量NaHCO3混合后,在密闭容器中充分加热,排除气体物质后冷却,残留的固体物质是( )。
A.Na2O2,Na2CO3 B.Na2CO3
C.Na2CO3、NaOH D.Na2CO3、Na2O3、NaOH
8. 2.1克平均分子量为7.2的CO、H2组成的混合气体与足量的O2充分燃烧后立即通入足量的Na2O2固体中,固体质量增加( )。
A.2.1克 B.3.6克 C.7.2克 D.无法求得
9. 称取两份铝粉,第一份加足量浓NaOH溶液,第二份加足量盐酸,如果要放出等体积的气体(在同温同压下),两份铝粉的质量之比为( )。
A.1∶2 B.1∶3 C.3∶2 D.1∶1
10. 将Mg、Al、Fe分别投入质量相等的过量稀硫酸中,反应完全后各溶液的质量相等,则投入的Mg、Al、Fe三者的质量关系是( )。
A.Al>Mg>Fe B.Mg>Al>Fe C.Fe>Mg>Al D.Al=Mg=Fe
11. 将盛有熔融Al2O3(加冰晶石)、MgCl2、KCl的三个电解槽串联起来电解,相同时间内在阳极析出的Al、Mg、K的物质的量之比是( )。
A.1∶2∶3 B.2∶3∶6 C.3∶2∶1 D.6∶3∶2
12. 把等质量的金属镁分别放在:①纯氧中②空气中③CO2气中完全燃烧,得到固体物质的质量分别为W1、W2、W3,三者的大小关系是( )。
A. W1>W2>W3 B.W3>W1>W2 C.W1=W2=W3 D.W3>W2>W1
13. 用稀盐酸预处理强酸型阳离子交换树脂,使之转变为HR,并用蒸馏水洗涤至中性。然后,用该树脂软化100毫升含0.001摩Mg2+的中性溶液,使Mg2+完全被树脂所交换,再用100毫升蒸馏水洗涤树脂。将交换液和洗涤液收集在一起,该混合液的pH值为( )。
A.2.0 B.2.3 C.3.0 D.7.0
14. 有一溶液含x摩FeCl3和y摩CuCl2,向该溶液中加入足量的铁粉,充分作用后,再过滤其残渣发现质量小于加入铁粉的质量,则x∶y为( )。
A.等于2∶7 B.大于2∶7 C.小于2∶7 D.不能确定
15.分子量为m的血红蛋白中,含铁元素(原子量为A)的质量百分比为a%,一个血红蛋白分子中含有铁原子数为( )。
A. B. C.6.02×1023 D.m
16. 某含氧酸的钾盐(正盐),其化学式中有a个氧原子,所含另一种+6价元素R的原子个数为b,则0.5摩该盐中K+的物质的量是( )。
A.(a-b)摩 B.(2a-b)摩 C.(6a-2b)摩 D.(a-3b)摩
17. 在2升密闭容器中,发生以下反应:3A(气)+B(气)=2C(气)+D(气),若最初加入的A和B都是4摩,在前10秒钟内,A的平均反应速率为0.12摩/(升·秒),则10秒钟时,容器中B的物质的量是( )。
A.3.6摩 B.3.2摩 C.2.4摩 D.1.2摩
18. 在标准状况下,A升HCl气体溶于1升水中所得溶液的密度为ρ,则此盐酸的物质的量浓度是( )。
A.摩/升 B.摩/升
C.摩/升 D.摩/升
19. 将等量的x溶液,分别加进四个盛有10毫升2摩/升盐酸的烧杯,并均加水稀释50毫升,此时,x和盐酸缓和地进行反应,其中反应速率最大的是( )。
A.10毫升2摩/升 B.20毫升2摩/升
C.10毫升4摩/升 D.20毫升3摩/升
20. 在室温下,下列反应速率相等的是( )。
①20毫升0.1摩/升Na2S2O3和20毫升0.1摩/升H2SO4;②10毫升0.1摩/升Na2S2O3
和10毫升0.1摩/升H2SO4;③10毫升0.1摩/升Na2S2O3和10毫升0.05摩/升H2SO4;④20毫升0.05摩/升Na2S2O3和20毫升0.05摩/升H2SO4
A. ①和② B. ③和④ C. ②和③ D. ①和④
二、选择题(每小题有1~2个选项符合题意,每小题3分,共30分。有两个正确选项的,选对1个给1分)
21. W克难溶性碳酸盐MCO3加热完全分解为MO和CO2后,残留物的质量减少了P克,在MCO3中M的含量是( )。
A. B. C. D.
22. 在10毫升0.15摩/升Fe2(SO4)3、10毫升的0.20摩/升Kal(SO4)2和20毫升0.30摩/升(NH4)2SO4三种溶液中,分别加入足量的BaCl2溶液,所得沉淀的质量依次为x克、y克和z克。它们的关系是( )。
A.x>y>z B.z>y>x C.z>x>y D.x>z>y
23. 在四支试管中,分别加入0.2摩下表所列的酸和0.1摩金属,反应完全后,四支试管中所产生氢气的体积(标准状态下)最大的是( )。
试管编号 A B C D
酸 HCl HCl 稀H2SO4 稀H2SO4
金属 Fe Al Fe Al
24. 某饱和一元醛发生银镜反应时可析出21.6克银,等量的此醛完全燃烧时可生成8.96升(标准状况)CO2。则该醛是( )。
A.乙醛 B.2-甲基丙醛 C.丁醛 D.甲醛
25. 某不纯的硫铵化肥含氮量为19.5%,则可能含有的另一种化肥是( )。
A.CO(NH2)2 B.NH4NO3 C.NH4HCO3 D.K2SO4
26.100毫升0.02摩/升的石灰水吸收了标准状况下的二氧化碳67.2毫升,充分反应后产生的沉淀是( )。
A.0.1克 B.0.2克 C.0.3克 D.0.001摩
27. 25℃时,0.1摩/升某弱酸的电离度为1%,这溶液的pH值是( )。
A.3 B.1 C.1.3 D.11
28. 将pH值为8的NaOH溶液与pH值为10的NaOH溶液等体积混合后,溶液中的氢离子浓度最接近于( )。
A.(10-8+10-9)摩/升 B.(10-8+10-10)摩/升
C.(1×10-14+5×10-5)摩/升 D.2×10-10摩/升
29. 99毫升0.5摩/升硫酸跟101毫升1摩/升的氢氧化钠溶液混合后,溶液的pH值为( )。
A.0.4 B.2 C.12 D.13.6
30. 150℃时碳酸铵完全分解产生的气态混合物,其密度是相同条件下氢气密度的( )。
A. 96倍 B.48倍 C.12倍 D.32倍
三、填空题(每空3分,共42分)
31.化学反应N2O4 2NO2在O℃达到平衡时,测得其混合气体的密度是氢气的38倍,则此混合气体中,N2O4和NO2的物质的量之比是 ,质量比是 。
32.某二价金属氧化物质量为14克,当与盐酸反应全部转化为氯化物时质量27.8克,此金属的原子量是 。
33. 计算下列各题:
(1)pH=6的硫酸溶液稀释102倍后,溶液中的[H+]= 。
(2)pH=2和pH=4的硫酸溶液,等体积混合后,溶液的[H+]= ,pH= 。
(3)pH=2和pH=5的硫酸溶液,等体积混合后,溶液的[H+]= ,pH= 。
(4)pH=8和pH=10的NaOH溶液,等体积混合后,溶液中的[OH-]= ,[H+] ,pH= 。
34.合成氨反应在一定条件下达到平衡后:
(1)若降低温度,平衡向生成氨的方向移动,则该反应的逆反应为 热反应,测知生成1摩NH3时的反应热为46.2千焦,则氨分解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为 。
(2)若维持温度,压强不变,向容器中充入一定量氦气,上述化学平衡将 移动。
四、计算题
35.(8分)在一定浓度的硝酸银溶液Vml中,加入一定体积pH=1的稀盐酸,恰好使溶液Ag+完全沉淀,此时所得溶液体积为200ml,pH值为2,求原硝酸银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设混合液的体积等于混合前两溶液的体积之和)。
36.(10分)现有氧化铜和炭粉的混合物共Amol,将它在隔绝空气下加热,反应完全后,冷却得到残留固体。
(1) 写出可能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2)若氧化铜混合物中物质的量的比值为x(0x值 残 留 固 体
化学式 物质的量/mol
B 组
一、 选择题(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选项,每小题3分,共60分)
1. 加热37.6克M(NO3)2,其反应方程式为:2M(NO3)2 2MO+4NO2↑+O2↑,在标准状况下得到11200mL气体,那么M的摩尔质量是( )。
A.24克/摩 B.40克/摩 C.64克/摩 D.188克/摩
2.多少克二氧化锰与足量盐酸反应所生成的氯气,才能恰好跟0.5摩的铝与足量的硫酸反应所生成的氢气化合,生成氯化氢?( )
A.65.3克 B.29.0克 C.32.7克 D.86.9克
3. 已知20℃时硫酸钾的溶解度是11.1克,现有该温度下的硫酸钾溶液400克,其中含有硫酸钾25.0克,若要配成饱和溶液需加入硫酸钾的克数是( ).
A.11.0克 B.25.0克 C.15.0克 D.16.6克
4. 在150毫升/24%的硝酸溶液(密度为1.14克/厘米3)中,所含的硝酸和水的克数是( ).
A.40克,110克 B.36克,114克 C.41克,130克 D.45克,125克
5. 现有100克,10%的硫酸溶液,欲配成20%的硫酸溶液,需加入30%的硫酸溶液的克数是( ).
A.50克 B.100克 C.150克 D.200克
6. 在一定条件下,将物质的量之比为1∶3的N2和H2102克通入密闭容器中,达平衡后,测知混合气体的平均式量为12.5,则混合气中NH3的质量为( ).
A.28.35克 B.32.64克 C.38.40克 D.65.28克
7. 向20毫升pH=3的醋酸溶液中,逐滴加入0.2摩/升氨水,测得溶液的导电性变化如图5-4所示,据此可知加入氨水前醋酸的电离度为( ).
A.0.5% B.1.5% C.0.1% D.1.0%
图5-5
8. 已知合成氨反应的浓度变化情况如下:初始浓度为:N2:1.0摩/升,H2:3.0摩/升,NH3:O.2秒后浓度分别变为:N2:0.6摩/升,H2:1.8摩/升,NH3:0.8摩/升,若用NH3的浓度变化来表示的反应速率应为( ).
A.0.8摩/升·秒 B.0.4摩/升·秒
C.0.2摩/升·秒 D.0.6摩/升·秒
9. 空气的万分按体积计,大致是:氧气21%,氮气78%,惰性78%,惰性气体0.97%,空气的平均式量是( ).
A.28 B.29 C.30 D.31
10. 某气体含碳80%,含氢20%,在标准状况下,它的密度是1.34克/升,这种气体的化学式是( ).
A.CH4 B.C2H6 C.C3H8 D.C4H10
11. 有一种烃的衍生物,含碳54.5%、氢9.1%、氧36.4%,它的式量是44,并且发生银镜反应,此烃的衍生 物的结构简式是( )。
A.CH3OCH3 B.CH3COCH3 C.CH3CHO D.CH3CH2OH
12. 某有机物含碳40%、氢6.7%、氧53.3%,其式量是乙烷二倍,并且能与碳酸盐反应放出二氧化碳,该有机物的结构简式是( )。
A.HCOOCH3 B. C.CH3CH2OH D.CH3COOH
13. 在一定温度下,向饱和硫酸钠溶液中加入a克无水硫酸钠粉末,搅拌、静置后,析出b克Na2SO4·10H2O,则b-a的值是( )。
A. 原饱和溶液失去水的质量
B. 原饱和溶液中减少的硫酸钠的质量
C. 原饱和溶液中失去水和硫酸钠的质量
D. 析出晶体含有水的质量
14. 有X、Y、Z三种盐,已知(1)25℃,X的饱和溶液百分比浓度为15%;(2)25℃时,在100克浓度为10%的y溶液中加入5克Y(无水盐)后,恰好达到饱和;(3)25℃时,将一定量的Z溶液蒸发掉5.75克水再恢复到25℃,或保持25℃,向其中加入6.3克Z的结晶水合物(Z·9H2O式量=240)都恰好 形成饱和溶液,则25℃时,X、Y、Z的溶解度(均指无水盐)大小顺序正确的是( )。
A.X>Y>Z B.Z>Y>X C.Y>Z>X D.Z>X>Y
15. 下列混合气体,经点燃反应后得到纯净物的是( )。
A. 质量比为4∶7的氧气和一氧化碳
B. 体积比为5∶2的空气和氢气
C. 物质的量之比为2∶1的氢气和空气
D. 分子个数比为1∶2的甲烷和氧气
16. 将两种硫酸盐按一定比例共熔可制得化合物x,x溶于水能电离出K+、Cr3+、、若将2.83克x中的Cr3+全部氧化为,溶液中的离子可以和过量KI溶液反应,得到3.81克碘单质,(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6I-+14H+=2Cr3++3I2+7H2O);若向溶有2.83克x的溶液中加入过量的BaCl2溶液,可得4.66克沉淀,由此可推断x的化学式为( )。
①KCr(SO4)2 ②K2SO4·2Cr2(SO4)3 ③KCr3(SO4)5 ④2K2SO4·Cr2(SO4)3 ⑤Kr2SO4·Cr2(SO4)3 ⑥K3Cr(SO4)3
A. ①④ B. ②⑤ C. ①⑤ D. ③⑥
17.已知一种盐酸的物质的量浓度为C1,密度为d1,体积为V1;另一种盐酸的物质的量浓度为C2,密度为d2,体积为V2,将二者混合后,混合液的密度为d3,混合液的物质的量浓度是( )。
A. B.
C. D.
18. 各0.1摩的CH3COOH和CH3COONa配成1升混合溶液,已知其中[CH3COO-]>[Na+]。则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①[H+]>[OH-] ②[CH3COOH]+[CH3COO-]=0.2摩/升 ③[CH3COOH]>[CH3COO-] ④[CH3COO-]+[OH-]=0.1摩/升
A. ①② B.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19. 某二价金属碳酸盐和碳酸氢盐的混合物跟足量盐酸反应,消耗H+和产生CO2的物质的量之比为6∶5,该混合物中碳酸盐和碳酸氢盐的物质的量之比为( )
A.1∶1 B.1∶2 C.1∶3 D.1∶4
20. 硫在加热时能被N2O氧化成SO2。现用3.2克硫粉和224毫升(标准状况)N2O在加热下充分反应,反应结束后气体混合物在标准状况下的体积为( )。
A.112毫升 B.224毫升 C.336毫升 D.448毫升
二、选择题(本题包括10个小题,每小题3分,共30分。每小题有1个或2个选项符合题意。若正确答案只包括一个选项,多选时,该题为0分;若正确答案包括两个选项,只选一个且正确的给1分,选两个且都正确给3分,但只要选错一个,该小题不给分)
21. 相同条件下,通以相同电量,分别电解氯化铜溶液和硝酸银溶液,如果析出64克铜,则可析出银的质量为( )。
A.108克 B.54克 C.216克 D.64克
22. 有甲、乙、丙三瓶等体积物质的量浓度的NaOH溶液。若将甲蒸发掉一半水,在乙中通入少量CO2,丙不变。然后用同浓度H2SO4溶液滴定,完全反应后,所需H2SO4溶液的体积是( )。
A.甲=丙>乙 B.丙>乙>甲 C.乙>丙>甲 D.甲=乙=丙
23. 某硫酸溶液的浓度是x摩/升,质量百分比浓度是a%,则该溶液的密度是( )。
A.(克/毫升) B.(克/毫升)
C.(克/毫升) D.(克/毫升)
24. W克10%的食盐溶液要使其浓度增大一倍,可采用的方法是( )。
A. 再加入克食盐 B. 蒸发浓缩成克食盐溶液
C. 蒸发掉溶剂的一半 D. 加入2W克25%食盐溶液
25. 若将A克15%的硝酸钾溶液的浓度提高到30%可采用方法是( )。
A. 蒸发掉一半溶剂 B. 蒸发掉A/2克溶剂
C. 加入3A/14克硝酸钾 D. 加入0.15克硝酸钾,同时蒸发掉0.3克溶剂
26. 把CO2和NO的混合气体80毫升,缓缓通过足量的Na2O2,若温度和压强不变时,体积缩小为40毫升,则原试管中CO2和NO的体积比为( )。
A.2∶3 B.4∶7 C.8∶9 D.9∶2
27. 盛满NO2和N2的混合气体,将其倒立在水槽中,反应完全后水面上升的高度为试管高度的1/3,则原试管中NO2和N2的体积比为( )。
A.1∶1 B.2∶1 C.3∶1 D.3∶2
28. 室温下,在密闭容器中将24毫升H2S在30毫升O2里燃烧,冷却后,恢复到原温度,容器内的压强是原压强的( )。
A.0.5倍 B.0.55倍 C.0.37倍 D.0.33倍
29. 4摩H2S气体为112升(SPT)O2充入密闭干燥的容器中,引燃充分反应,反应物和生成物的物质的量之比是( )。
A.9∶8 B.1∶1 C.5∶4 D.9∶4
30.把50毫升氢氧化钠溶液加入到100毫升稀硫酸中,所得溶液的pH=1,如果氢氧化钠溶液和硫酸起始物质的量浓度相同,它们的浓度(单位:摩/升)是( )。
A.0.05 B.0.1 C.0.5 D.1
三、填空题(每空2分,共48分)
31. 把112毫升(标准状况)氯化钠溶解于水,配成500毫升溶液,该溶液的氢离子溶度为 摩/升,溶液的pH值为 。
32.合成氨反应:3H2+N2 2NH3,若反应器容积为1升,充入a摩H2和b摩N2,在适当条件下反应,达平衡时生成c摩NH3。则N2的转化率为 ,平衡时H2的体积百分数为 ,NH3的质量百分数 。
33.KHSO4溶液显 性,用方程式表示 ,KHCO3溶液pH 7(大于、小于、等于)用方程式表示 ;将上述两种溶液混合,现象是 ,离子方程式是 。
34.在合成氨反应中,如果N2和H2以1∶3(体积比)进入合成塔,出塔气体(平衡状态)中NH3占15%(体积百分比),则此时N2、H2占混合气体的体积百分比分别为N2 ,H2 。
35.向一密闭容器中通入SO2和O2,反应开始时测得SO4浓度为2摩/升,30秒后测得SO2的浓度为1.4摩/升。若用O2的浓度变化来表示此反应在30秒内平均反应速率VO2= 。在此反应开始后前15秒内的平均反应速率应该 V0(>、=或<)。
36.25℃时,100毫升水中含有 个氢离子,若在100毫升水中溶解0.4克SO3(假定溶液体积仍为100毫升),所得溶液的pH值 ,该溶液中水的电离度是 。
37.醋酸钠水溶液中,各种离子物质的量浓度由大到小的顺序是 。
38.氨水中加入固体NH4Cl,溶液的pH值 ,在烧碱溶液中加入少量固体NaNO3,溶液pH值 。(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39.等物质的量浓度的NaOH溶液与盐酸按3∶2体积比混合,所得溶液的pH值为12,它们的浓度为 。
40. 将1120毫升(标准状况)氯化氢溶解于水,配成500毫升溶液,则溶液中[H+]为 摩/升,溶液的pH值为 。
四、计算题(12分)
41.(4分)Na2CO3与稀盐酸的反应是分以下两步进行的:
Na2CO3+HCl NaHCO3+NaCl
NaHCO3+HCl CO2+H2O+NaCl
在Na+浓度为5摩/升的1000毫升NaOH和Na2CO3的混合溶液中,加入100毫升1.5摩/升稀盐酸后,测得溶液中与的物质的量之比为3∶1。计算原混合溶液中NaOH和Na2CO3的摩尔浓度。
42.现有AlCl3和FeCl3混合溶液,其中Al3+和Fe3+的物质的量之和为0.1摩,在此溶液中加入90毫升4摩/升的NaOH溶液,使其充分反应,设Al3+物质的量与总物质的量的比值为x(8分)
(1)根据反应的化学方程式计算x=0.4时,溶液中产生的沉淀是什么?物质的量有多少?
(2)计算沉淀中只有Fe(OH)3的x取值范围。请在右图中画出沉淀总量(摩)随x(0→1)变化的曲线。
(3)若Al3+和Fe3+的物质的量之和为A摩(A为合理数值)其它条件不变,求沉淀中同时有Fe(OH)3、Al(OH)3的x取值范围和各沉淀的物质的量(用含有A、x的式子表示)。
同步题库答案
A 组
一、1.B 2.A 3.C 4.D 5.D 6.A 7.B 8.A 9.D 10.A 11.B 12.B 13.A 14.B 15.A 16.D 17.B 18.C 19.D 20.A
二、21.A 22.C 23.D 24.BC 25.CD 26.AD 27.A 28.D 29.C 30.C
三、31.15∶8 30∶8 32.72
33.(1)1×10-17mol/L (2)5.05×10-3mol/L pH=2.3(3)5.005×10-3mol/L pH=9.7
34.(1)吸2NH3(气) N2(气)+3H2(气)-92.44焦
(2)不发生
四、35.0.011mol/L
36. 1) CuO+C Cu+CO↑ 2CuO+C 2Cu+CO2↑
x 残留固体
化学式 物质的量(mol)
x= Cu A
x= Cu A
x< Cu、C Ax(1-2x)A
x> Cu、CuO 2(1-x)A (3x-2)A
B 组
一、1.C 2.A 3.D 4.C 5.B 6.D 7.D 8.B 9.B 10.B 11.C 12.D 13.C 14.D 15.A 16.C 17.C 18.A 19.B 20.C
二、21.C 22.D 23.D 24.DB 25.BC 26.D 27.A 28.D 29.A 30.BD
三、31.0.01, 2 32.;
33. 酸;KHSO4=K++H++; 大于; +H2O H2CO3+OH-; 产生无色气体H++=CO2↑+H2O
34.21.2%, 63.7% 35.O.01mol/L·S;>36.6.02×1015; 1;1.8×10-13%
37. [Na+]>[CHCOO-]>[OH-]>[H+] 38.变小,不变 39.0.05mol/L 40.01,1
四、41.解:设原混合溶液中Na2CO3浓度为xmol/L,NaOH的浓度为ymol/L。
42.1)按反应Fe3++3OH-=Fe(OH)3↓
0.1-0.4×0.1=0.06mol 3×0.06=0.18mol 0.06mol
Al3++4OH-=+2H2O
0.4×0.1 4×0.04
剩余nOH-=0.09×4-0.06×3-0.04×4=0.02mol>0
∴有0.06摩Fe(OH)3沉淀
2)要使沉淀中无Al(OH)3, 至少需nOH-=4×0.1x摩 x最大值为0.1(1-x)×3+0.4x=0.9×4,x=0.6
∴在0≤x≤0.6时,沉淀只有Fe(OH)3
x=0时,Fe(OH)3沉淀量为0.1mol
x=0.4时,Fe(OH)3沉淀量为0.06mol
x=0.6时,Fe(OH)3沉淀量为0.04mol
在0.6≤x≤1内,总沉淀量:N总=0.1(1-x)+o.1x=0.04mol
3)3A(1-x)+4Ax=0.36 x=
Al(OH)3沉淀量为(Ax+3A-0.36)mol, Fe(OH)3沉淀量为A(1-x)mol
电解
电解
………①
………②
………③
2)
PAGE
1高三化学复习学案-溶解度曲线
张家港高级中学 王旭红
一、考纲要求
1、会查找指定温度时物质的溶解度,并根据溶解度判断溶解性。
2、理解温度对溶解度的影响及溶解度曲线表示的意义。
二、双基回顾
(一)溶解度曲线上点的意义
1.溶解度曲线上的点表示物质 ,溶液所处的状态 。
2.溶解度曲线下面的面积上的点,表示溶液所处的状态是 状态。
3.溶解度曲线上面的面积上的点,依其数据配制的溶液为对应温度时的 溶液,且该溶质有剩余。
4.两条溶解度曲线的交点,表示在该点所示的温度下,两种物质的 相等。
如:右图为硝酸钾和氯化钠的溶解度曲线。由图可知:
(1)当温度______时,硝酸钾与氯化钠的溶解度相等。
(2)当温度______时,氯化钠的溶解度大于硝酸钾的溶解度。
(3)图中P点表示KNO3对应的溶液是______
(4)当温度为10℃时,硝酸钾的溶解度是______ 。
(二)溶解度曲线变化规律
1.大多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随湿度升高而增大,曲线为"陡升型",如 。
2.少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受湿度的影响很小,曲线为"缓升型",如 。
3.极少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随湿度的升高而减小,曲线为"下降型",如 。
4.气体物质的溶解度均随湿度的升高而减小(纵坐标表示体积),曲线也为"下降型",如氧气。
(三)溶解度曲线的意义
固体的溶解度曲线可以表示如下几种关系:
(1)同一物质在不同温度时的不同溶解度的数值;(2)不同物质在同一温度时的溶解度数值;
(3)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变化影响的大小;(4)比较某一温度下各种物质溶解度的大小等。
如:右图是A、B、C三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
(1)溶解度受温度变化影响最小的是 。
(2)a点说明A、B两物质的溶解度在t2℃时 。
(3)当温度低于t1℃时,A、B、C三种物质的溶解度大小关系为
(4)当温度由t2℃降低到t1℃时,从B和C的饱和溶液中所得到晶体的质量大小关系为 。
三、例题评析
例1、右图是M、N两种不含结晶水的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t1℃时,N比M的溶解度大
B、温度从t1℃升高到t3℃时,N的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将增大
C、M比N的溶解度大 D、N中含有少量M时,可用降温结晶法提纯N
例2、如图:是几种盐的溶解度曲线。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400C时,将35g食盐溶于100g水中,降温至00C时,可析出氯化钠晶体
B、200C时,硝酸钾饱和溶液的质量分数是31.6%
C、600C时,200g水中溶解80g硫酸铜达饱和。当降温至300C时,可析出30g硫酸铜晶体
D、300C时,将35g硝酸钾和35g食盐同时溶于100g水中,蒸发时先析出的是氯化钠晶体
例3、摩尔质量为M g·mol-1的某物质溶解度曲线如右图所示,现有t2℃时300 g该物质的溶液,恒温蒸发掉50 g水后,溶液恰好达到饱和,此饱和溶液的密度为ρ g·cm-3,则其物质的量浓度为 mol·L-1。若将饱和溶液降温到t1℃,析出晶体(不含结晶水)的质量为 。
例4、A、B两种化合物的溶解度曲线如右图。现要用结晶法从A、B混和物中提取A。(不考虑A、B共存时,对各自溶解度的影响。)
(1)取50克混和物,将它溶于100克热水,然后冷却至20℃。若要使A析出而B不析出,则混和物中B的质量百分比(B%)最高不能超过多少?(写出推理及计算过程。)
(2)取W克混和物,将它溶于100克热水,然后冷却至10℃。若仍要使A析出而B不析出,请写出在下列两种情况下,混和物中A的质量百分比(A%)应满足什么关系式。(以W、a、b表示。只需将答案填写在下列横线的空白处.)
当W<a+b时,A%
当W>a+b时,A% 。
四、课堂练习
1、X、Y两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右图。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A、X的溶解度大于Y的溶解度
B、T3℃时,100g水中溶解了m2gX,降温至T2℃时溶液可恰好达到饱和
C、T3℃时,100g水中溶解了m3gX,降温至T2℃时可析出(m3-m2)g晶体(不含结晶水)
D、T2℃时,X与Y的溶解度相同
2、a、b、c三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右图所示。
(1)t1℃时三种物质的溶解度的大小顺序是______ 。
(2)t3℃时,将a、b、c分别溶解在50g水中,均形成了饱和溶液,冷却到t1℃时析出晶体最多的是______。 (3)n点表示______。
(4)为从混有少量c的a中提纯a,可采用_____ 法。
(5)t1℃时,取50ga的饱和溶液,将其温度升高到t2℃时溶液中a的质量分数将______(填“变大”或“变小”或“不变”)。
3、T3OC时,将A、B、C三种物质分别溶于100克水中,制成饱和溶液.这三种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而变化的曲线如右图.从T3降至T1,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T3OC时,由A物质所形成的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最大
B.T2OC时,由A、C两物质形成的溶液质量分数相等
C.T1OC时,由B物质所形成的溶液质量分数最大,C的最小
D.T1OC时,由A物质所形成的溶液的质量分数最小
4、溶解度曲线中的任何一点都表示溶液的一种特定状态。当溶液状态发生变化时,表示溶液状态的点的位置(坐标)也将发生相应的改变。某固态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试根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 A点的意义是______。
(2)若A、B两点的溶液在保持温度不变的情况下各加20g水,A点的溶解度将______(填“增大”或“减小”或“不变”),A、B的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______(填“前者大”或“后者大”或“相等”)。
(3)当处于A、B点状态的该溶液分别发生下列变化(其他条件不变)时, 试参考表中例示描述A、B点的变动过程。
A点的变动 B点的变动
①升高温度 向右平移
②降低温度
③蒸发溶剂
④稀释溶液
(4)将该溶液从状态A改变为B有多种途径。试设计并简述一操作最简单、结果最准确的实验途径:
五、拓展训练(课后)
A、B两化合物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现欲用结晶法从A、B混合物中提取A(不考虑A、B共存时对各自溶解度的影响).取m g(大于30g)混合物,将它溶于50g热水中然后冷却至20℃,要使A析出,而B不析出,试证明混合物中B的质量分数最高不超过15/m×100%.
高三化学复习学案-溶解度曲线答案
双基回顾
(一) (1)等于25(2)小于25(3)不饱和(4)20克
(三) (1)C (2)相等 (3)A>C>B (4)B>C
例题评析
例1、解析:由图可看出,t1℃时N比M的溶解度大,(A)正确。因N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降低,故从t1℃升高到t3℃时N的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将减小,(B)错。温度高于t2℃时M的溶解度大于N,温度低于t2℃时,M的溶解度小于N,(C)错。N中含有少量M时,可用升温结晶法提纯N,(D)错。本题的答案为(A)。
例2、D
例3、 g
例4、 (1)在20℃时,若要B不析出,该溶液中B的质量不能超过20克,由于A、B质量共50克,所以这时A的质量超过30克,大于它的溶解度,A析出,符合题意。即50克×B%≤20克,B%≤40%或B%<40%。
(2)
课堂练习
1、A
2、(1)b>c=a (2)a (3)t2时a、b的溶解度相等 (4)降温结晶(5)不变
3、C
4、:(1)表示T2时该物质溶解度为S2g
(2)不变 前者大
(3)
向右平移
沿曲线下移 向左平移至曲线,再沿曲线下移
不动 垂直上移至曲线,不再变动
垂直下移 垂直下移
(4)将A状态的该溶液降温至T1,过滤除去析出的该物质晶体后,将溶液升温至T3
拓展训练
设m g混合物中含A物质mA g,含B物、质mB g.B的质量分数为wB.
??由溶解度曲线可知:
??20℃如B不析出,mB≤30/100×50g,即mB≤15g
??20℃如A不析出,mA≤20/100×50g,即mA≤10g
??依题意有如下关系式
??
??
??由于m g大于30g,综合①、②,可得wB≤100%.
??故混合物中B的质量最高不超过15/m×100%.
PAGE
6卤素
主要内容:
1.以氯元素为核心的知识要点
2.卤素的相似性、递变性及特殊性
二、学习指导
(一)Cl2的化学性质 HCl + O2
光↑
HCl+HClO Na
点燃
HCl H2(纯) + H2O 高
安静燃烧 点燃 价
苍白色火焰 与非金属反应 与金属反应 Fe 金
白雾 点燃 属
HCl H2(混) Fe2+ 氯
爆炸 点燃或光照 +OH— 化
Cu 物
Fe3+ 点燃
Br2 Cl—+ClO—+H2O
或I2
小结:Cl2是一种很活泼的非金属单质,具有强氧化性,与金属、非金属反应时一般都作氧化剂,也可氧化许多较纸价具有还原性的物质。如Cl2+SO2+H2O==2HCl+H2SO4
Cl2+H2S==S↓+2HCl
Cl2+2HI==I2+2HCl
但在与水或碱的反应中,Cl2既作氧化剂又作还原剂,发生变化反应。与碱液反应,湿度不同,可能有不同的产物,如
常温:Cl2+2NaOH====NaCl+NaClO+H2O
加热:3Cl2+6NaOH====5NaCl+NaClO3+3H2O
注意:Cl—与ClO—(或ClO3—)在碱性条件下共存但在酸性条件下不共存。
Cl— ClO—(或ClO3—) Cl— ClO—(或ClO3—)
歧化 OH— 归化 H+
Cl2 Cl2
(二)氯化成分的多样性及其验证
1. 事实 结论
观察 淡黄绿色 存在Cl3
KI一淀粉 变 蓝
石蕊试液 先变红后褪色 存在H+、HClO
NaCO3 有气泡 存在H+
AgNO3 有白色沉淀 存在Cl—
思考:为何无HCl分子?
2.原因分析
Cl2 + H2O HCl + HClO

H++Cl— H++ClO—
离子方程式为:
Cl2 + H2O H+ + Cl— + HClO
2HClO 2HCl+O2↑
比较 新制氯水 久置(光照)氯水
分子 Cl2、HclO、H2O H2O
离子 H+、Cl—、ClO— H+、Cl—
想一想:
①新制氯水中H+、Cl—、ClO—离子浓度大小顺序如何?
②如何检验一瓶氯水是新制还是久置变质的?
③如何保存新制的氯水?
3.影响氯水中Cl2+H2O H++Cl—+HclO的化学平衡
加入物 成分浓度变化 平衡移动 应用
①可溶性氯化物 C(Cl—)↗ 左移 用饱和食盐水收集Cl2
或除去Cl2中的HCl
②酸 C(H+)↗ 左移 ClO—、Cl—、H+不共存
③碱 C(H+)↘ 右移 用NaOH吸收Cl2或用石灰乳制漂白粉
④光照 C(HClO)↘ 右移 氯水见光度质。
⑤NaHCO3 C(H+)↘ 右移 制高浓度HclO溶液
⑥NaHSO3 C(Cl2) ↘ 左移 使HClO浓度降低
(发生氯化—还原反应)
小结:HClO的性质
(1)弱酸性:HCl>H2CO3>HClO
漂白粉的漂白的原理:
Ca(ClO)2+CO2+H2O===CaCO3↓+2HClO
或Ca(ClO)2+2HCl===CaCl2+2HClO
思考:漂白粉长期露置于空气中失效,原因是?变质后的成分是什么?
(2)强氧化性
(3)漂白性
(4)不稳定性
(三)Cl2的制法
1.实验室制法
(1)原理:强氧化性物质和盐酸反应
↓如
MnO2. KmnO4. NaClO等
(2)反应:MnO2+4HCl(浓) MnCl2+Cl2↑+2H2O
注意:稀HCl与MnO2不反应。
2KmnO4+16HCl ==== 2MnCl2+5Cl2↑+2KCl+8H2O
(3)制气装置
①发生装置 ②净化装置 ③收集装置 ④尾气吸收
固+液 气 除去HCl 除去H2O 向上排气集气法
尾气处理
NaOH溶液吸收
2.工业制法
电解饱和食盐水(氯碱工业)
2NaCl+2H2O 2NaOH+H2↑+Cl2↑
(四)卤素的相似性、递变性、特殊性
氟 氯 溴 碘
单质物性 状态熔、沸点 气 气(易液化) 液(易挥发) 固(易升华)
Mp. Bp.↗
颜色 淡黄绿色 黄绿色 红棕色 紫黑色
颜色↗
密度 ρ↗
X2与H2O化合难易 条件 冷暗处 光照 加热 持续加热
条件越高
程度 剧烈爆炸 爆炸 缓慢 化合同时分解
剧烈程度越低
X2与H2O反应剧烈程度 2F2+2H2O=4HF+O2 X2+H2O HX+HXO(X—Cl.Br.I)
剧烈 缓慢 微弱 极弱
水溶性 与水反应生成HF酸 水中溶解性依次减小,有机溶剂中溶解性依次增大
与稀有气体反应 能,如生成XeF2、XeF4、XeF6、KrF2等 一般不与稀有气体反应
与淀粉显色反应 一般不反应 变蓝(I2特性)
化合价 只有—1价、无正价 有—1、+1、+3、+5、+7等
含氧酸 无含氧酸 有HXO、HXO2、HXO3、HXO4等
卤化银 色 AgF(白) AgCl(白) AgBr(淡黄) AgI(黄色)
水溶性 易溶 均难溶,且溶解度依次减小
感光性 难分解 见水均易分解感光性渐强
卤化钙(镁)水溶性 难溶 一般难溶
(四)卤素单质不同溶剂中呈现的颜色
X2 颜色溶剂 Cl2 Br2 I2
水 淡黄绿色 橙色 棕黄色
或CCl4 黄绿色 橙红色 紫红色
C2H5OH 褐色
注意①溴或碘单质能否与加入溶剂溶为一体,取决于Br2或I2在这些溶剂中的溶解性如何。
②溴水或碘水中加入一种溶剂是否出现分层现象,取决于溶剂与水是否互不相溶。
③水溶液中加有溶剂若有分层现象,有色层上层还是下层,取决于有机溶剂与水的相对密度大小。记住
>ρ水>ρ汽油(或苯)
(五)溴水褪色情况种种
(1)物理变化——萃取
足量萃取剂CCl4或苯加入到少量溴水中,充分振荡、静置、分液,所得水层几乎无色。
思考 萃取剂必须具备什么条件?
提示 ①萃取剂与被萃取的物质(又称萃取质)不发生反应
②萃取剂能更好地溶解萃取质
③萃取剂与原溶剂互不相溶且密度差异大。
(2)化学变化使溴水褪色
①加成反应:烯、炔 卤代烃
②取代反应:苯酚 三溴苯酚
③歧化反应:强碱溶液。3Br2+6OH—=5Br—+BrO3—+3H2O
Mg或Zn粉:Mg+Br2=MgBr2
④还原反应 H2S: Br2+H2S=S↓+2HBr
SO2: Br2+SO2+H2O=2HBr+H2SO4
SO32—: Br2+SO32—+H2O=SO42—+2H++2Br—
想一想:溴水中加入适量的FeCl2或KI能使其褪色吗?
提示:Br2+2Fe2+==2Br—+2 Fe3+ 棕

Br2 + 2I—== 2Br— + I2 色
结论:有反应发生,不一定能使溴水褪色,要注意生成物有无颜色。
三、典型例析
例1.将0.2molMnO2和50mL 12mol/L盐酸混合缓慢加热,反应完全后向留下的溶液中加入足量AgNO3溶液,生成AgCl沉淀物质的量为xmol(不考虑盐酸的挥发)
A.x=0.3 B.x<0.3 C.0.3<x<0.6 D.以上结论都不对
解析 MnO2+4HCl(浓) MnCl2+Cl2↑+2H2O
1mol 4mol
0.2mol 0.6mol
若认为0.6mol HCl不足,按其完全反应求出产生的Cl2,后再继续求解,则一种错误的解法。原因是当盐酸稀到一定程度时,就不能再与MnO2反应生成Cl2,故x只能是一个范围。
假设HCl完全反应:
4HCl ~ Cl2 ~ 2Cl—(被氧化)
4mol 2mol
0.6mol 0.3mol
余nCl_=0.6-0.3=0.3(mol)
生成AgCl:0.3mol
假设HCl未被氧化:nAgCL=nHCl=0.6mol
故x的取值范围是:0.3<x<0.6
本题答案:C
例2.取一定量的MnO2和KClO3混合加热,反应完全后,将剩余的固体和浓盐酸混合加热,反应完全后将溶液蒸干,得固体质量与原混合物质量相等,求MnO2在原混合物中的质量分数。
解析:本题包含2个反应. 只有2个反应的固体质量改变相互抵消,方可使最后所得固体与原固体质量相等。该死题可采用差量法求解。
设原有固体混合物100g,其中MnO2的质量为xg,则含KClO3为(100-x)g.
2KClO3 2KCl +3O2↑   △m固(减)
245 32×3 (100-x)
MnO2+4HCl Cl2↑+MnCl2+2H2O △m固(增)
87 39
x x
△m固(减)= △m固(增)
(100-x)=x
x= 46.6(g)
MnO2%=×100=46.6%
例3.某澄清透明待测液中可能含有NH4+、Mg2+、Al3+、Fe2+、Cu2+、Br—、NO3—、SO42—等离子的一种或数种,进行下列实验:
根据实验结果:
(1)判断待测液中有无SO32—离子,并写出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写出沉淀B的成分(要求说明B中肯定含有哪些物质?可能含有哪些物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写出①、②、③各步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Cl2 +BaCl2
适量 过滤 KI粉液

汽油
分层
KI淀粉液
过滤 ②
+H2S 加过量稀
NaOH溶液
无现象发生
+HCl +HCl

解析:判断有无SO32—,并不能根据原溶液通入H2S,无现象产生作出结论,因为SO32—与H2S并不反应,而应根据后面现象得知原溶液有Fe2+、Al3+,它们与SO32—要反应而不共,存。故待测液中无SO32—。因Cu2+与H2S要反应生成CuS(黑色),而Fe2+、Al3+、Mg2+、NH4与H2S均不反应,说明待测液中无Cu2+。
另根据过程①、②现象说明原溶液中会有Br—和Fe2+,它们分别被Cl2氧化成Br2和Fe3+进一步又把I—氧化成I2,使淀粉变蓝。
答:(1)原待测液无SO32—。因经分析原待测液中含有Fe2+、Al3+,它们与SO32—不共存。
(2)沉淀B中肯定有Fe(OH)3,可能有Mg(OH)2。
(3) ①Br2+2I—=I2+2Br—
②2Fe3++2I—=I2+2Fe2+
③AlO2—+H++H2O=Al(OH)3↓
巩 固 练 习
一选择题(每小题有1~2个正确答案)
1.将足量的氯气通入下列溶液中,溶液中溶质产生阴阳离子的结构都改变的是( )
A.AgNO3 B.Na2CO3 C.NaOH D.FeBr2
2.向溴水中通入(或加入)下列物质,溴水不褪色的是( )
A.KI B.KOH C.SO2 D.C2H4
3.下列试剂的保存方法错误的是( )
A.用棕色瓶保存氯水 B.用玻璃瓶保存氢氟酸
C.用玻璃瓶保存烧碱 D.液溴用水封密闭保存
4.已知反应8NH3+3Cl2=6NH4Cl+N2在常温下就能迅速进行。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该反应是置换反应,氧化性Cl2>N2
B.氧化剂与还原剂的物质的量之比是2 :3
C.被氧化的氨与未被氧化的氨的质量之比为1 :3
D.氧化产物与还原迁移的物质的量之比为6 :1
5.在实验室中制备HCl气体,下列方法中可行的是( )
①NaHSO4(固) ②H2SO4(浓)+HCl(浓)
③H2SO4(浓)+KCl(固)有 ④H2SO4(浓)+NaCl(固)+MnO2
A.只有①② B.只有①②③    C.只有①③④ D.①②③④
6.自来水可以用氯气水毒,某学生用这种自来水去配制下列物质的溶液,不会产生明显的药品变质问题是( )
A.AgNO3 B.FeCl3 C.Na2SO3 D.AlCl3
7.下列物质性质递变规律正确的是( )
A.酸性:HFO4>HClO4>HbrO4>HIO4 B.稳定性:HF>HCl>HBr>HI
C.酸性:HF>HCl>HBr>HI D.还原性:I—>Br—>Cl—>S2—
8.将某种卤化物和浓H2SO4和浓HCl加热制取Cl2时,有14.6gHCl被氧化,将所得气体全部用石灰水吸收,可得漂白粉质量是( )
A.氟化物 B.氯化物 C.溴化物 D.碘化物
9.实验室用MnO2和浓HCl加热制取Cl2时,有14.6gHCl被氧化,将所得气体全部用石灰水吸收,可得漂白粉质量是( )
A.14.3g B.25.4g C.28.6g D.50.6g
10.下列各组气体室温下可共存的是( )
A.H2和F2 B.HI和Cl2 C.HBr和NH3 D.H2和O2
11.关于氯化氢的叙述正确的是
①胃酸中含有HCl ②盐酸的酸性比相同浓度的氢氟酸强 ③氯化氢和盐酸是同一种物质④氯化氢的水溶液叫氢氯酸 ⑤氯化氢是一种浅黄绿色的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⑥不宜用浓盐酸制取CO2、H2 ⑦在通常状况下,1g水大约能溶解500g氯化氢 ⑧液态氢中氢离子浓度很大,故体现较强的酸性。
A.①②④⑥ B.①②③⑤⑦⑧   C.除③⑤⑥外 D.以上答案均不正确
12.碘缺乏病是目前已知的导致人类智力障碍的主要原因。为解决这一全国性的问题,我国已经开始实施“智力工程”,最经济可行的措施是①食盐加碘(盐)②面包加碘(盐)③大量食用海带 ④注射含碘药剂 ⑤食用碘酒 ⑥多晒太阳 ⑦多运动 ⑧食用碘油丸
A.①   B.①②③④  C.均可行 D.均不可行
13.将NaCl和NaBr的混合物mg,溶于足量的水配成500mL溶液A,再向其中通入足量的Cl2,充分反应后蒸发至干,得固体(m-2)g,则A溶液中Na+、Cl—的物质的量浓度之比不可能是
A.3 :2 :1 B.3 :1 :2 C.4 :3 :2 D.3 :1 :4
14.向NaCl溶液中滴入少量AgNO3溶液出现白色沉淀,再滴加少量KI溶液,沉淀转为黄色,继续滴加Na2S溶液,沉淀又变黑色。根据上述变化过程可知此三种沉淀物的溶解度关系为
A.AgCl >AgI>Ag2S     B.AgCl<AgI<Ag2S
C.AgCl=AgI=Ag2S D.无法判断
15.砹是原子序数最大的卤族元素,根据卤素性质的递变规律,对砹及其化合物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KAt核间距大于KBr B.NaAt熔点较高
C.砹在常温下为白色固体 D.砹易溶于水难溶于四氯化碳
16.浓盐酸和次氯酸钙能发生如下反应:
Ca(ClO)2+4HCl===CaCl2+2Cl2↑+2H2O,用贮存过久的漂白粉与浓酸反应制得的氯化中,可能含有的杂质气体是:①CO2 ②HCl ③H2O ④O2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②③  D.①④
17.某氯碱厂利用废铁皮制取净水剂FeCl3溶液,下列途径中最合理的是
A.Cl2FeCl3FeCl3溶液
B.Cl2HCl盐酸FeCl2溶液FeCl3溶液
C.Cl2HCl盐酸FeCl2溶液FeCl3溶液
D.Cl2、H2HCl盐酸
废铁Fe2O 3 →FeCl3溶液
18.将8.7gMnO2与含HCl14.6g的浓盐酸共热制取氯气,可制得Cl2的质量是
A.等于7.1g B.小于7.1g
C.大于7.1g,小于14.2g D.大于14.2g
19.某无色气体可能含HCl、HBr、SO2、CO2中的一种或几种。将该气体通入到适量氯水中,恰好完全反应,不再剩余气体。将所得到的无色溶液冷媒装在两支试管中,分别加入酸化的AgNO3溶液、酸化的BaCl2溶液,均产生白色沉淀。则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原气体中一定有SO2,一定没有HBr B.原气体中可能有SO2
C.原气体中一定有HCl D.不能确定有无HCl,但一定没有CO2
20.在一种酸性溶液中可能存在Fe3+、NO3—、Cl—、I—中的一种或几种离子,向该溶液中加入溴水,溴单质被还原,由此可推断溶液中
A.一定含有I—,不能确定是否含有Cl— B.可能含有NO3—、Cl—、I—
C.可能含有NO3— D.不含有Fe3+
21.在标准状况下有22.4L氯气和氢气的混合气体,在一密闭容器中充分反应后,将此气体冷却与1L1 mol/L的NaOH溶液充分反应,最后此溶液
A.一定显酸性 B.一定显碱性
C.可能显酸性,可能显碱性,可能显中性 D.以上答案均不正确
22.下列萃取与分液结合进行的操作(以煤油为萃取剂从碘水中萃取碘)中,错误的是
A.饱和碘水和煤油加入分液漏斗中后,塞上口部的塞子,用手压住分液漏斗口部,一手握住活塞部分,把分液漏斗倒转过来,用力振荡。
B.静置,待分液漏斗中溶液分层后,先使分液漏斗内外空气相通(准备放出液体)
C.打开分液漏斗的活塞,使全部下层液体沿承接液体的烧杯壁慢慢流出
D.最后继续打开活塞,另用容器承接并保存上层液体
23.密闭容器中充有H2、O2、Cl2,充分燃烧后无气体剩余,冷却后得以到的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33.6%,则原溶液中H2、O2、Cl2的体积比为
A.9 :4 :2 B.9 :4 :1 C.2 :1 :1 D.2 :1 :2
24.下列做法正确且必要的是
A.做铁在氧气里燃烧的实验时,在集气瓶底铺上一层细沙
B.碘化银放在棕色瓶里避光保存
C.常温下用稀硫酸跟氯化钠反应制取氯化氢
D.用长期存放的漂白粉漂白织物
25.已知H2+F2====2HF,2F2+2H2O===4HF+O2,HF+NaOH===NaF+H2O,现将若将aLH2和F2的混合气体在暗处发生爆炸性化合反应,用足量的NaOH溶液吸收铅制密闭容器中的气体,最后残余同条件下的气体bL,则原混合气体中F2 的体积可能是
A.(a+b)/2L B.(a-b)/2L C.(2a+b)/2L D.(a-2b)/2L
二、填空题
26.(1)下列装置(如下图所示)在实验室中可用来吸收的HBr气体的是________,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7.如图6—1所示,试管中集满了干燥的氯气,胶头滴管中装有供
反应的足量浓氨水。滴入浓氨水,开始时试管内发生的反应有氧化
还原反应:NH3+Cl2→N2+HCl并产生红光和白烟。
请根据以上反应和现象回答下列问题:
(1)标志反应全部完成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反应完毕后,将试管浸入水中倒立,取下滴管,有水进入试管。在室温时,进入试管内的水占试管容积的___________。
(3)反应中生成的白烟是_________。
(4)写出试管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8.按下面的实验过程填空:
通入Cl2 加CCl4
① 分层
KI—淀粉

KI
③ (下层)
(1)写出a、b、c、d四处的颜色:a________;b________;c________;d________;
(2)写出上述有关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9.用图示装置制取PCl3,在反应管D中放入足量的白磷,将氯报韧带不间断地通入,氯气与白磷就会发生反应,产生火焰,PCl3和PCl5物理常数如下表.
(1)为迅速得到的持续的氯气,若B中装的是MnO2,则A中应加________,对B还须_______。
(2)PCl3遇水会强烈水解,所以D、C、E仪器以及其中所装物质不可含水分。为此C中应装入_______,作用是___________;生成的PCl3在E中收集,为使PCl3冷凝,应在G中加入_________;在E的支管处所连接的仪器的名称是_________,其中所装无水CaCl2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H处导管需较长且较粗的原因是__________。
(3)装置末端导出的气体应用__________溶液进行处理,目的是____________。若要省去最后的溶液处理装置而不会影响整个实验,必须将K中无水CaCl2换成_________。
30.下框中的每一方格表示有关的一种反应物或生成物(生成C时的其他产物或其他反应中生成的水已略去),其 A、F为酸,D、E为盐。C、G为气体。

冷水
               
热KOH
溶液
(1)物质D是_______,F是_________。
(2)写出C与热KOH溶液质应的化学方程式,并标出电子转移的方向和数目。
(3)n molC无论按途径(Ⅰ),还是按途径(Ⅱ)最终生成的G的物质的量均为_______mol。其本质原因是__________。
三、计算题
31.在200mL FeCl3和FeCl2混合溶液中,加入0.10mol铁粉恰好完全反应,溶液中无Fe3+,取反应后溶液的1/100与Cl2反应,溶液中Fe2+有80%被氧化成Fe3+,向通入Cl2后的溶液中再滴入AgNO3溶液,产生白色沉淀0.028mol,求原溶液中FeCl3和FeCl2的物质的量浓度各是多少?
参考答案
一、1.D 2.A 3.B 4.BD 5.B 6.D 7.B 8.B 9.B 10.D
11.A 12.A 13.CD 14.A 15.CD 16.A 17.B 18.B 19.AD
20.AD 21.C 22.D 23.B 24.AB 25.B
二、26.BCD HBr极易溶于水,利用这些装置既可充分吸收,又可防止倒吸。
27.(1)不再放出红光和产生白烟 (2) (3)NH4Cl
(4)8NH3+3Cl2==6NH4Cl+N2
28.(1)棕黄,橙红,蓝,紫红
(2) ①2Fe2++4Br—+3Cl2==2Fe3++2Br2+6Cl—
②2Fe3++2I—==2Fe2++I2
③Br2+2I—==2Br—+I2
29.(1)浓盐酸,加热
(2)无水CaCl2(或P2O5);干燥Cl2;冷水或冰水;干燥管;防止空气中水分进入E使PCl3水解; 使PCl5冷却成固体而与PCl3分离且不堵塞。
(3)NaOH;吸怍未反应的Cl2防止污染空气;碱石灰。
30.(1)KClO3 ,HClO
(2)3Cl2 +6KOH == 5K + KO3 + 3H2O
(3),得失电子数相等
三、31.设原有FeCl3的物质的量浓度为C
2FeCl3 + Fe == 3FeCl2
2 1 3
0.2C 0.10 0.30
=
C=1mol/L
又设原有FeCl3 xmol,通入Cl2 ymol 共有FeCl2(0.3+x)mol
由电子守恒得:
(0.3+x)×0.8×1=y×2 ……①
由Cl—守恒得
(0.3+x)×2+2y=2.8 ……②
解①、②方程组得x=0.7mol y=0.4mol
C(FeCl2)==3.5mol/L


A
F
G
A
F
C
B
A
呈 d 色
呈 c 色
下层呈 b 色
上层呈 a 色
黄色液体
浅绿色
FeBr2溶液
滤液
C溶解
沉 淀
消 失
白色沉淀C
滤液
棕色沉淀B
变蓝色
变蓝色
下层
上层
白色沉淀A
NH、Br—、
Mg2+、NO、
Al3+、Cu2+、
Fe2+、SO、
SO

MnO2

电解
浓H2SO4
洗气
洗气
饱和食盐水



氯水
CuCl2
(棕黄烟)
Br—(或I—)
FeCl3
(棕烟)
Cl2
NaCl
黄色火焰
(白烟)
12
10张家港高级中学2004届高三化学第二轮复习资料
第十一讲:常用仪器及基本操作
编稿人:黄勇慧 审核人:王旭红
1、 考纲要求
1、 化学实验常用仪器的主要用途和使用方法。
2、 药品的保存和取用,仪器的洗涤
3、 几种基本实验的操作步骤和方法
4、 初步处理实验过程中的有关安全问题
5、 用正确的化学实验基本操作,完成规定的学生实验的能力
2、 双基回顾
(一)、常用化学仪器
1、 容器和反应器
可直接加热的有:
须隔石棉网加热的有:
不能加热的有:
2、 量器:量筒(精度 )、容量瓶、滴定管(精度 )、
天平 (精度 )、温度计。
3、 漏斗:普通漏斗:长颈漏斗:分液漏斗:
4、其它:干燥管、洗气瓶等
(二)、常用试剂的存放
①密封存放的是 、 、 、 :如
②棕色瓶存放是 的:如 等
③可在水中保存的是
④盛放碱性物质的试剂瓶不能用 而必须用 塞,
⑤强氧化剂、酸性物质等能腐蚀橡皮,有机物能对橡皮产生溶胀作用,故这些试剂用 塞
(三)、基本操作
1、仪器的洗涤 ①一般洗涤 ②特殊洗涤
2、试剂的取用 ①固体 ②液体
3、物质的加热、溶解、蒸发、过滤、溶液配制、中和滴定等
加热:①直接加热②垫石棉网加热③水浴加热
溶解:固体溶解要 、块状固体要研细、硫酸稀释防暴沸、气体溶解防
过滤:注意
4、仪器的装配
5、气密性的检查 ①常用方法、②特殊方法:
6、试纸的使用
常用试纸:石蕊试纸( )、pH试纸、淀粉碘化钾试纸等
遵循实验操作规程,实验操作中要注意五防:防暴沸、防爆炸、防失火、
防中毒、防倒吸
3、 例题评析
例题1、选择填空,再简要说明此选择的理由
(1) 某试管内装有约占其容积的1/10的溶液,则溶液的体积是(用字母回答)
A、约1mL B、约3mL C、无法判断
因为
(2)拟在烧杯中于加热条件下配置某溶液50mL,应选择的烧杯是(用字母回答)
A、400mL B、250mL C、100mL D、50Ml
因为
例题2 某学生做完实验后,采用以下方法洗涤所用仪器:①用稀硝酸清洗做过银镜反应的试管;②用酒精清洗做过碘升华的烧杯;③用浓盐酸清洗做过高锰酸钾分解实验的试管;④用盐酸清洗长期存放过三氯化铁的试剂瓶;⑤用氢氧化钠溶液清洗盛过苯酚的试管。其中操作正确的是---( )
A. ①③④⑤ B. ①②⑤ C. ①②③ D. 全部正确
例3、为了除去氯化钾中含有的少量硫酸镁的氯化钙杂质,需进行下列六项操作,先后次序正确的是 ①加水溶解 ②加热蒸发得到晶体 ③加入过量的氯化钡溶液 ④加入适量的盐酸 ⑤加入过量碳酸钾和氢氧化钾 ⑥过滤
-- -( )
A.①④③⑤⑥② B.①⑤③④⑥②
C.①③④⑥⑤② D.①③⑤⑥④②
例题4、已知化合物甲和乙都不溶于水,甲可溶于质量分数大于或等于98%的硫酸,而乙不溶。现有一份甲乙混合物的样品,通过实验加以分离,可得到固体甲。(实验中所用的过滤器是用于过滤强酸性液体的耐酸过滤器)
请填写表中空格,完成由上述混合物得到固体甲的实验设计。
序号 实验步骤 简述实验操作(不必叙述如何组装实验装置)
① 溶解 将混合物放入烧杯中,加入98%硫酸,充分搅拌直到固体不再溶解。



⑤ 洗涤沉淀
⑥ 检验沉淀是否洗净
四、课堂练习
1、下列实验操作时,一般情况下不应该相互接触的是----------( )
A. 用胶头滴管向试管滴液体时,滴管尖端与试管内壁
B. 向容量瓶中注入溶液时,移液用的玻棒与容量瓶颈内壁
C. 用移液管向锥形瓶内注液时,移液管的尖嘴与锥形瓶内壁
D. 实验室将气体HCl溶于水时,漏斗口与水面
2、.容量瓶中需标有①温度 ②浓度 ③容量 ④压强 ⑤刻度线⑥酸式或碱式六项中的-----------------------------------------------------------------( )
A.①③⑤ B.②④⑥ C.③⑤⑥ D.①②④
3、下列事故处理不正确的是--------------------------------------------( )
A. 不慎把浓硫酸沾在手上,立即用干布拭去,再用水冲洗
B. 不慎把苯酚沾在手上,立即用70℃以上的热水冲洗
C. 金属钠着火,用泡沫灭火机扑灭
D. 酒精灯不慎碰翻着火,用湿布盖灭
4.下列溶液使用时需临时配制的是---------------------( )
A. 氯水 B. 氨水 C. 氯化钙 D. 银氨溶液
5、下列实验操作中所用的仪器合理的是-------------------------------( )
A.用25毫升的碱式滴定管量取14.80毫升的NaOH溶液
B.用100毫升的量筒量取5.2毫升盐酸
C.用托盘天平称取25.20克氯化钠
D.用100毫升容量瓶配制50毫升0.1摩/升盐酸
6、实验中需用2.0摩/升的Na2CO3溶液950毫升,配制时应选用的容量瓶的规格和称取Na2CO3的质量分别为-----------------------------------( )
A.1000毫升,212克 B.950毫升,201.4克
C.100毫升,21.2克 D.500毫升,100.7克
7、某学生用天平称量固体时将样品和砝码错放位置,待天平平衡时,称得样品质量为10.5克(1克以下用游码),如按正确称法,此样品质量应为---
A.10.5克 B.10.0克 C.9.5克 D.11.0克---------------- ( )
8、除去食盐溶液中的Ca2+、Mg2+、SO42-等杂质,需加入NaOH、Na2CO3、BaCl2和盐酸,加入顺序正确的是 ( )
A.NaOH Na2CO3 BaCl2 HCl B.Na2CO3 BaCl2 HCl NaOH
C.BaCl2 HCl NaOH Na2CO3 D.NaOH BaCl2 Na2CO3 HCl
9、以下仪器中,可以不在室温下使用的是-------------------------------( )
A.漏斗 B.量筒 C.移液管 D.滴定管
10、.利用下图所示装置收集以下8种气体(图中烧瓶位置不得移动):
①H2 ②Cl2 ③CH4 ④HCl ⑤NH3 ⑥NO ⑦H2S ⑧SO2
(1)若烧瓶是干燥的,则由A口进气,在B口可收集的气体有(用数字表示,下同)【 】。
(2)若烧瓶充满水,可收集的气体有【 】,这时气体由【 】口进入。
(3)若在烧瓶内装入浓硫酸进行干燥气体,则可用此装置的气体有【 】,这时气体由【 】口进入。
(4)若烧杯是干燥的,不能用此装置来收集的气体是【 】。
第十一讲:常用仪器及基本操作答案
双基回顾
(一)、常用化学仪器
1、试管、坩埚、蒸发皿;烧杯、烧瓶、锥形瓶;集气瓶、试剂瓶、启普发生器、滴瓶
2、1mL、0.01mL、0.1克
(二)、常用试剂的存放
1 易吸水、易吸收酸性气体、易挥发、易被氧化的:浓硫酸、NaOH、CaC2、浓硝酸、浓盐酸、P4、苯酚等、②见光易分解的:氯水、AgNO3、KMnO4、H2O2、、HNO3等、③P4、液溴、④磨口玻璃塞软木塞或橡皮塞、⑤玻璃
(三)、基本操
3、搅拌、倒吸;一贴二低三靠;6、红色、蓝色
例题评析
例题1:C、试管有多种规格,未指明试管的大小规格
C、烧杯盛液体加热时,不应超过其容积的2/3,一般以其容积的1/2为宜,故选择的烧杯当然容积应比所配溶液的体积大一倍为最佳选择
例题2:解 用何种方法清洗仪器,关键在于了解污物是什么。本题中的污物分别如下:①银;②碘单质;③二氧化锰等;④氢氧化铁;⑤苯酚。在清洗时应考虑试剂可以和污物互溶或试剂和污物反应后生成可溶性的物质。本题的五种方法均正确。所以,正确答案为D。
例题3:D
例题4:过滤、安装好过滤装置,将①的悬浊液沿玻璃棒加入过滤器中过滤;
稀释(或沉淀)、在另一烧杯中,加入适量蒸馏水,将②的滤液沿玻璃棒慢慢加入该烧杯中,并不断搅拌,直至析出全部固体;
过滤、重新安装过滤装置,将③的悬浊液沿玻璃棒加入过滤器中过滤;
向④的过滤器中注入少量蒸馏水,使水面浸过沉淀物,等水滤出后,再次加水洗涤,连续几次;
用小试管从⑤的漏斗下口取出少量洗出液,滴入用盐酸酸化的BaCl2溶液,若没有白色混浊出现,则说明沉淀已洗净
课堂练习
1、A 2、A 3、BC 4、AD 5、A 6、A 7、C 8、D 9、A
10、②④⑦⑧;①③⑥、A;①②③④⑥⑧、B;⑥
EMBED PBrush
PAGE
5化学反应速率与化学平衡 (上)
教学内容
1. 了解化学平衡移动的概念
2.理解影响化学平衡的因素
3.掌握勒沙特列原理及其应用
4. 理解工业合成氨适宜条件的选择
二、学习指导
(1) 化学平衡移动
1.从正、逆反应速度是否相等分析:
一定条件 改变条件 新条件一定
v正=v逆≠0 v正≠v逆 v正=v逆≠0
平衡状态I 平衡破坏 平衡状态Ⅱ
平 衡 移 动
方向
取决于v正与v逆的相对大小
若v正>v逆, 则正移
若v正<v逆, 则逆移
若v正=v逆, 则不移
化学平衡状态是指在一定条件下正反应速率与逆反应速率相等的动态平衡状态。这种平衡是相对的,改变反应的某些条件,可以使正、逆反应发生不同程度的改变(也可能只改变正、逆反应速率的一种速率),原平衡状态被破坏,一定时间后,在新的条件下又建立新的平衡状态,这一过程就是化学平衡的移动。
2.从浓度商和平衡常数分析:
对于一个一般的可逆反应:aA + bB ==== cC + dD,在平衡状态时,平衡常数K=,浓度商Q与K具有相同的表达式,但其浓度(或压力)不像K那样特指平衡态。
当Q = K时,反应处于平衡状态;
当Q < K时,反应向着正方向进行;
当Q > K时,反应向着逆方向进行。
同样,欲破坏化学平衡状态,必须使Q ≠ K,
(二). 影响化学平衡的因素
mA(g)+nB(g) pC(g)+qD(g)+Q(放热),△ng=p+q-(m+n)
产生的影响条件的改变
浓 度 C(反应物)增大 C(反应物)减小 C(生成物)增大 C(生成物)减小 v正突增后减,v逆渐增,v正>v逆v正突减后增,v逆渐减,v逆>v正v逆突增后减,v正渐增,v逆>v正v逆突减后增,v正渐减,v正>v逆 正移 逆移 逆移 正移
压 强 增 大 压 强 ng<0 v正>v逆ng>0 v正、v逆均突增 v正<v逆△ng=0 v正=v逆 正移 逆移 不移
减 小 压 强 △ng<0 v正<v逆△ng>0 v正、v逆均突减 v正>v逆△ng=0 v正=v逆 逆移 正移 不移
温 度 升 温 v正、v逆均突增 Q>0, v正<v逆 Q<0,v正>v逆 逆移 正移
降 温 v正、v逆均突减 Q>0, v正>v逆 Q<0, v正<v逆 正移 逆移
催 化 剂 正催化剂 负催化剂 v正、v逆同等程度增大v正、v逆同等程度减小 不移动
思考:若在气体混和物中充入惰性气体,对化学平衡的移动有无影响?
解析:应分恒温恒压和恒温恒容两种情况进行讨论.
① 恒温恒压 : 充入惰性气体,密闭容器的体积体积增大,各组分浓度同等程度降低,其效果相当于减小平衡混和物的压强,因此,平衡向反应气体体积增大方向移动。如对合成氨反应来说,则向逆反应方向移动。图象如下:
V’逆
V’正
② 恒温恒容:充入惰性气体,似乎总压强增大了,但实际上容器体积不变,对平衡混和物各组成浓度不变,即原各气体分压不变,增大的惰性气体的分压与平衡体系无关,所以平衡不发生移动. 图象如下:
V正 V正’= V逆’
V逆
注意
①以上讨论适合于不与平衡混和物各组分反应的多种气体.不一定真为惰性气体。
②如可逆反应前后气态物质总物质的量不变,则化学平衡不受压强影响,上述恒温恒压、恒温恒容两情况都不会使化学平衡移动.
三、化学平衡移动原理----勒沙特列原理
1.定义:如果改变平衡系统的条件之一,如温度、压强或浓度,平衡就向减弱这个改变的方向移动。
2.实例:
分析下列实验: 反应式:(T一定)
2NO2 N2O4+Q(放热)
(红棕色)( 无色)
视线
起始平衡I 压缩 瞬间 最终平衡Ⅱ
色1 物理变化 色2 平衡移动 色3
颜色深浅顺序:
色2>色3>色1
由于在视线所指方向观察颜色深浅主要取决于NO2的浓度,在保持温度不变,增大容器内压强时,最终保持容器体积为原来的1/2时,则NO2的浓度CNO2、容器中压强有如下图示:
2C1>C3>C1 P1<P3<2P1
3.应用延伸:勒沙特列原理除了用于典型的可逆反应建立的平衡体系外,也可用于其它的平衡体系。如溶解平衡、电离平衡甚至多重平衡等。如①用难挥发酸制易挥发酸 ②用金属Na和KCl反应制K是利用K的沸点低于Na, 控制合适温度,使K成为气体从熔融混合物中分离出来,使反应得以进行,并非是Na、K还原性的强弱来决定的。
(四)合成氨工业简述
1.原料气的制备、净化
① 制N2:
物理方法:空气 液态空气 N2
化学方法: 空气 CO2+N2 N2
②制H2:
水蒸气 CO+H2 CO2+H2 H2
反应方程式为:
C+H2O(g)====CO+H2;CO+H2O(g)====CO2+H2
注意:制得的N2、H2需要净化,清除杂质,以防止催化剂“中毒”。
2.合成氨反应的特点
化学反应:N2+3H2 2NH3 △H=-92.4KJ
(1)可逆反应;
(2)正反应是放热反应;
(3)正反应是气体体积缩小的反应。
3.工业合成氨适宜条件的选择
在实际生产中,需要考虑反应速率、化学平衡、原料选择、产量和设备等多方面情况,以确定最佳的生产条件。
(1)温度、压强与化学平衡、反应速率的关系
将N2和H2按1:3组成的混合气在不同的温度和压强下长期放置,测得达到平衡时NH3的体积百分比如下图所示.
(a)压强不变时,温度越低, NH3%越大
(b)温度不变时,压强越高, NH3%越大
但是又存在如下问题:
a)温度低,反应速率降低.在较低温度下,从N2、H2开始到达平衡要花好几年时间,无实际意义
b)压强增高,对设备、技术、动力等要求相应提高.
适宜条件:①一般采用的压强是Pa
②选择适当的催化剂(铁触媒)
考虑催化剂的活性及反应速率
选择适当的温度(500℃)
(2)浓度对反应速率、化学平衡的影响
1 提高N2或H2的浓度,均可使反应速率增大. 对转化率()的影响如下:
当 CN2 ↗时,则N2↘,H2↗
当CH2↗时,则H2↘,N2↗
故向循环气中不断补充N2和H2 且N2、H2可循环使用
2 当降低NH3的浓度,平衡正移——使生成的氨冷却,成液态分离出.
4. 图示合成氨的原理
三、典型例析:
例1.对于下列二个平衡体系,增大压强(缩小容器体积)时,混合气体的颜色有何变化?)
(1)H2(g) + I2(g) ==== 2HI(g)
(2)2NO2(g) ==== N2O4(g)
析 根据平衡移动原理,可判断出平衡移动方向,但体系的颜色取决于有色物质的平衡浓度,要比较出第一次平衡时有色气体的浓度与第二次平衡时有色气体平衡浓度的大小,方可得出颜色的变化。
解 析:(1)增大压强,平衡不移动,但缩小了体积,[I2]增大,故体系颜色加深。
(2)增大压强,平衡正向移动,[N2O4]增大,由于,故[NO2]亦增大,故体系颜色也加深。
例2. 298K时,合成氨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为:
N2(气)+3H2(气) 2NH3(气)△H=-92.4KJ。在该温度下,取1 mol N2和3 mol H2放在一密闭容器中,在催化剂存在时进行反应,测得反应放出的热量总是小于92.4KJ。其原因是 。
解析:该反应是可逆反应,在密闭容器中进行将达到平衡,1 mol N2 和3 mol H2不能完全反应生成2 mol NH3 ,因而放出的热量总小于92.4KJ。
例3. 在容积相同的两密闭容器A和B中,保持温度为423K,同时向A、B中分别加入a mol及b mol HI(a>b),当反应2HI H2+I2(g)达到平衡后,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从反应开始至达到平衡,所需时间是tA>tB.
B 平衡时[I2]A=[I2]B
C 平衡时, I2蒸气在混和气体中的体积百分含量A容器中的大于B容器中的
D HI的平衡分解率 A=B
解析 本题分析时抓住两个关键:
(1)A、B容器中分别加入a mol及b mol HI(a>b),则压强Pa>Pb.
(2)化学方程式特点是:△Vg=0,故压强变化平衡不移动
根据压强对反应速度的影响,可得∵ PA>PB ∴ VA>VB ∴ tA<tB
根据反应特点,平衡不受压强变化的影响,,A和B容器中I2蒸气的体积百分含量相等.
但注意:平衡状态相同是指在平衡混和物中的百分含量相同,而不是浓度相等,∵PA>PB
∴[I2]A>[I2]B
由于平衡状态相同,当然HI的平衡分解率相同:A=B
本题选项D
注意:从本题可进一步明白:若反应速率、平衡浓度改变,但平衡不一定发生移动,而百分含量改变平衡则一定发生移动.
例4.可逆反应2A+B 2C(g)+Q (放热)随温度变化气体平均相对分子质量如图所
示,则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A和B可能都是固体
B.A和B一定都是气体
C.若B为固体,则A一定为气体
D.A和B可能都是气体
解析;从图示可知;升温使反应向平均分子量减小的方向移动。若A和B都是固体
则只有C一种气体,当然分子量不变。若A和B都是气体,则升温平衡逆移,而逆反应方向正是气体物质的量增大的方向,将导致平均分子量减小。但是否A和B一定都是气体呢?不一定!若B为固体,A又不能为固体,当升温平衡逆移,只有当气体质量减小时,才会使平均分子量减小,故此时A一定为气体。本题选项C、D。
巩固练习
(一)、选择题
1.在已经处于化学平衡的体系中,如果下列物理量发生变化,其中一定能表明平衡移动的是( )
A.反应混合物的浓度 B.反应物理的转化率
C.正、逆反应速率 D.反应混合物的压强
2.把氢氧化钙放入蒸馏水中,一定时间后达到如下平衡:Ca(OH)2(固)==== Ca2++2OH—,加入以下溶液,可使Ca(OH)2减少的是( )
A.Na2S溶液 B.AlCl3溶液
C.NaOH溶液 D.CaCl2溶液
3.在高温下反应2HBr(气) ==== H2(气)+Br2(气)—Q达到平衡时,要使混合气体颜色加深,可采取的方法是( )
A.减小压强 B.缩小体积
C.升高温度 D.增大氢气的浓度
4.现有三个体积相等的密闭容器,都进行下列反应:
CO2+H2 ==== H2O(气)+CO
反应所处的湿度相同,但起始浓度不同,其中甲:n(CO2)=n(H2)=a摩,乙:n(CO2)=a摩,n(H2)=2a摩,丙:n(CO2)=n(H2)=n(H2O气)=a摩,达到平衡时,CO的物质的量由大到小的顺序是( )
A.甲>乙>丙 B.甲>丙>乙
C.乙>丙>甲 D.乙>甲>丙
5.关于合成氨工业,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合成氨的反应是放热的,所以合成氨时温度越低,对氨的工业生产越有利。
B.根据合成氨的反应,增大压强能提高氨的生产率,所以在合成氨工业中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应尽量增大压强。
C.生产中常使用某种廉价易得的原料适当过量,以提高另一原料的转化率。
D.使用催化剂只加快反应速度,不影响平衡移动,因此对合成氨产量无影响。
6.已建立化学平衡的某可逆反应,当改变条件使化学平衡同正反应方向移动地,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①生成物的质量分数一定增加
②生成物的产量一定增加
③反应物的转化率一定增大
④反应物浓度一定降低
⑤正反应速率一定大于逆反应速率
⑥使用了合适的催化剂
A.①② B.②⑤ C.③⑤ D.④⑥
7.可逆反应mA(g)+nB ==== pC(g)+qD中,A和C都是无色气体,达平衡后,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若增加B的量,平衡体系颜色加深,说明B必是气体。
B.增大压强,平衡不移动,说明m+n一定等于p+q.
C.升温,A的转化率减小,说明正反应是吸热反应.
D.若B是气体,增大A的量,A、B转化率并不都增大。
8.两注射器中分别装有颜色相同的NO2(含N2O4)和Br2(气),将活塞同时向外拉,使气体体积扩大1倍,从垂直于活塞拉动的方向观察颜色,符合下列情况的是( )
A.Br2(g)颜色比NO2颜色深
B.NO2颜色比Br2(g)颜色深
C.两种气体的颜色一样
D.两种气体的颜色均比原来颜色浅。
9.不能用勒沙特列原理解释的现象是( )
A.碳酸钙不溶于水,但溶于盐酸。
B.我国氮肥厂大都采用500℃左右的高温下合成氨。
C.我国氮肥厂大都采用3×107Pa条件下合成氨。
D.用热的纯碱溶液洗油污时,去污效果好。
10.将CO和H2O(气)按物质的量为1 :2进行混合,在一定条件下反应CO+H2O(气) ==== CO2+H2达平衡时,CO的转化率为25%,则平衡混合气的平衡相对分子质量为( )
A.24 B.21.33 C.19.50 D.23
11.在一个固定体积的密闭容器中装入AmolN2,BmolH2,在一定条件达到平衡,生成CmolNH3,保持温度不变,平衡时与反应前压强之比为( )
A. B.
C. D.
12.反应A+B ==== 2C+Q(放热),已知C是气体,达平衡后同时升高温并降低压强,又达到新的平衡,若后次平衡时混合物中C的含量与前次平衡时相同,则下列推断正确的是( )
A.A不一定是气态物质 B.A一定是气态物质
C.B一定不是气态物质 D.B一定是气态物质
13.在一定湿度和压强下,N2O4 ==== 2NO2—Q(吸热)的反应在密闭容器中达到平衡,能提高N2O4分解率的措施是( )
A.降低体系的湿度
B.保持体积不变,通入NO2气,使体系压强增大
C.保持体积不变,通入N2,使体系压强增大一倍
D.保持压强不变,通入Ar气,使体系体积增大一倍
14.可逆反应X(g)+Y ==== Z(g)+R,达到平衡时,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升高湿度[x]/[Z]的比值减小,表时反应是吸热反应
B.增大压强,平衡不移动,说明Y、R都是气体
C.若Y是气体,增大x的浓度会使Y的转化率增大
D.增大压强,混合气体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一定增大
15.反应NH4HS (s)==== NH3(g)+H2S(g)在某一湿度达到平衡,下列各种情况中,不能使平衡发生转动的是( )
A.移走一部分NH4HS固体
B.其他条件不变时,通入SO2气体
C.容器体积不变,充入氮气
D.保持压强不变,充入氮气
16.对于Ma(g)+nB(g) ==== PC(g)+Qd(g)的平衡体系,当升高湿度时,体系的平衡分子量时氢气的相对密度从18.4变成167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m+n<p+q 正反应是吸热反应
B.m+n<p+g 正反应是放热反应
C.m+m>p+g 逆反应是放热反应
D.m+n>p+g 逆反应是吸热反应
17.当化学反应2NO(g)+O2(g) ==== 2NO2(g)在密闭容器中处于平衡状态时,几容器中加入18O原子含量较多的氧气,平衡发生转移,则在建立新平衡状态以前,NO和NO2中所含18O的原子分数与原平衡状态时18O的原子分数相比较,正确的说法是( )
A.均增大 B.均减小
C.NO中不变,NO2中增大 D.NO中增大的多于NO2中增大的
18.A、B、C、D表示易溶于水的弱电解质分子或离子,量在水溶液中存在下列化学平衡,加水稀释后,平衡向正方向转动的是( )
A.A+B ==== C+D
B.A+B ==== C+H2O
C.A+H2O ==== C+D
D.A+2B+H2O ==== C+D
19.在一定体积的密闭容器中充入3L气体A和5L气体B,在一定条件进和下述反应2A(气)+5B(气)=4C(气)+nC(气)反应守全后容器湿度不变,混合气压强是原来的81.5%,则化学方程式中n值是( )
A.2 B.3 C.4 D.5
20.在容积为20L的真空密闭容器中,充入0.1molH2和0.2mol碘蒸气,加热到t1℃后,发生反应:H2+I2(气) ==== 2HI+Q,测得H2的转化率为50%,再升温到t2℃时,HI的浓度又变成t1℃时的一半,整个过程中体积不变,则在t2℃时混合气体的密度为( )
A.2.12g·L—1 B.2.55 g·L—1 C.3.06 g·L—1 D.3.18 g·L—1
(二)填空题
21.在一密闭容器中,对可逆反应A(气)+B(气) ==== 2C(气)+Q进行五次实验,实验数据记录见下表。
实验次数 起始浓度c(mol/L) 反应条件
A B C 湿度t(℃) 压强P(Pa) 催化剂
① 1 5 0 200 1.01×106 有
② 1 5 0 200 1.01×105 有
③ 1 0 200 1.01×106 有
④ 5 0 20 1.01×105 有
⑤ 1 0 20 1.01×105 有
根据上表提供的数据判断,当反应达到平衡时:
(1)第_______次实验结果A的转化率最大;
(2)第_______次实验结果A的浓度最大;
(3)第_______次实验结果正反应速率最大。
22.在10℃和2×105Pa条件下,反应aA(气) ==== dD(气)+eE(气)建立平衡后,再逐步增大体系的压强(湿度不变),下表列出不同压强下重新建立平衡时D(气)的浓度CD压强(Pa)2×105 5×105 1×106
CD(mol/L)0.085 0.20 0.44
(1)压强从2×105Pa增大到5×105Pa过程中,平衡向_________(填正或逆)反应方向移动,反应方程中化学计量数关系_____________
(2)压强从5×105Pa增大到1×106Pa过程中,平衡向_________方向移动,其合理的解释是_________________
23.在重铬酸钾(K2Cr2O7)溶液中的存在如下平衡Cr2O72—+H2O ==== 2HCrO4— ==== 2CrO42—+2H+
(1)加入H2SO4,使K2Cr2O7溶液的pH值降低,则溶液中[Cr2O72—]与[CrO42—]的比值将_______________(填“增大”、“减小”、“不变”)
(2)向K2Cr2O7溶液中加入AgNO3溶液,发生离子互换反应,生成砖红色沉淀且溶液的pH值下降,生成的砖红色沉淀的化学式为____________.
(3)重铬酸钾在酸性溶液中是强氧化剂,例如它在H2SO4存在下把Fe2+离子氧化成Fe3+离子,本身被还原成Cr3+.该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
(三)计算题
24.右图装置中,容器甲内充有0.1molNO气体,
干燥管内装有一定量Na2O2,从气A处缓慢通入
CO2气体。恒温下,容器甲中活塞缓慢地由B向
左移动,当移至C处时,容器甲体积缩小至最小
,为原体积的,随着CO2的继续通入,活塞双
逐渐向右移动。
(1)已知当活塞移至C处时,干燥客中物质增加了2.24g,此时通入的CO2气体在标准状况下为多少升?容器甲中NO2转化为N2O4的转化率为多少?
(2)当活塞移至C处后,继续通入amolCO2,此时活塞恰好回至B处,则a值必小于0.01,其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一)
1.B 2.B 3.B、C 4.D 5.BC 6.B 7.AD 8.BD 9.B 10.B
11.A 12.AC 13.D 14.BD 15.AC 16.AD 17.A 18.C 19.A 20.B
(二)21.(1)④ (2)③ (3)①
22.(1)逆
(2)a<d+e
(3)当压强增大到相当高时,使E成炎非气体物质(固D的浓度在改变,说明D有为气体)导致a>d.故增大压强,平衡正移。
23.(1)增大。
(2)Ag2CrO4
(3)Cr2O72—+6Fe2++14H+=2Cr3++6Fe3++7H2O
(三)24. (1)1.792L 25%
(2)活塞由C向B移动时,平衡2NO2==== N2O4向左移动,使气体总物质的量增加。
无实际意义
平衡均正移


催化剂
催化剂
(去CO2)
赤热炭
H2O

燃烧
(去CO2)
压缩
蒸发
V
化学平衡
反 应 速 率
12
1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