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单元达标测试卷
时间:120分钟 满分:120分
一、积累与运用(27分)
1.根据拼音写汉字或给加点字注音。(7分)
(1)当过路的人看见它,不外是fēng zī chuò yuē( )的小庙。
(2)每一个生态系统总是时刻不断地进行着能量交换和物质xún huán( )。
(3)那边,天空静静地在gǒng( )形的山上休憩( )。
(4)叫到谁的名字,谁就过来,飞到男孩的手里,并属于他,听凭他抚摩( ),听凭他询问,听凭他送给别人。
(5)市民们在这个由音乐凝成的城市里来往màn bù( ),周旋在永恒的韵律( )之中。
2.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3分)
A.看着那一片巨大的黄色沙地深深刺痛我们的心,使我们个个心情沉重。
B.从古希腊开始,英雄都是神祇和将军,而罗曼·罗兰却认为英雄的伟大不在于他的体魄,而在于他的心灵和品格。
C.异种鱼换核能否得到新的杂种鱼呢?我国科学家首先解决并提出了这个问题。
D.南极洲恐龙化石的发现,为支持地壳在进行缓慢但又不可抗拒的运动提供了证据。
3.依次填入下面横线处的句子,语序恰当、语意连贯的一组是( )(3分)
“浅阅读”对我们增长学问、开阔眼界无疑会起到促进作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它使知识向精、深、专的方向挺进。“深阅读”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国民素质的提升更加重要。
①而“深阅读”就是深度阅读,它讲究反复咀嚼、品味、思考
②但是,“浅阅读”本身存在无法克服的缺点和不足
③那么这对于国家和民族的危害将是灾难性的
④如果仅限于“浅阅读”,过分热衷于“浅阅读”
⑤表现为走马观花、浅尝辄止、泛泛而读
A.①②④⑤③
B.②①④③⑤
C.⑤④③①②
D.②⑤④③①
4.下列句子出自哪本古代典籍?根据句意选择。(3分)
(1)言必信,行必果。 ( )
(2)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 )
(3)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 )
A.《大学》 B.《孟子》
C.《论语》 D.《中庸》
5.经典著作是经岁月淘洗的精神食粮,阅读经典不可或缺。请根据要求,完成相关题目。(11分)
(1)下面是一段关于“为什么要阅读经典”的文字,请概括出经典作品的四种功能。(每点不超过六个字)(4分)
今天,我们为什么要阅读经典作品?仰望夜空,你吟出“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流淌一份乡情;送别友人,你脱口而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传递一份旷达。这份对经典之美的体悟,融入我们的基因里。更何况,作为一个中国人,如果你不想抛弃自己的民族文化传统,那么阅读代表传统文化的典范性文本,是继承传统的一种极佳方式。但其意义又不止于传承,就个人而言,阅读经典文本是使阅读者经历一番文化濡染的过程。受文化濡染比较多的人和受濡染比较少的人,其气质是截然不同的。当很多人都发生气质的变化时,一个时代的社会风气就会随之发生变化。
答:①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 ④____________________
(2)阅读下面方框内“如何阅读名著”的短文,联系全文,将空缺处的内容补写完整,注意语意连贯。(3分)
阅读名著以自读为主,掌握一些基本的阅读方法很有必要。下列方法供参考:
一、不妨先读前言、后记和目录。这样就对这本书的写作背景、作者情况、写作目的和大致内容有个初步的了解,犹如①________。
二、略读与精读相结合。略读全书,有利于整体把握主要内容;②________。二者结合 ,收获更多。
三、③________。可以抄名言、写摘要、做批注、写心得等,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习惯。
答:①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回目”是中国传统小说常见的标题形式,常常采用对仗的方式,一方面概括章节内容,另一方面暗示结构主题。下面是以“回目”的形式为两篇经典文章拟写的标题,请参照下面的示例,补充出空缺之处。(4分)
示例:《智取生辰纲》——杨志押送金银担,吴用智取生辰纲。
①《唐雎不辱使命》:唐雎 __________而使命不辱,秦王藏祸心却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孔乙己》:小酒店大世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尝尽人生酸辛。
二、阅读探究(38分)
(一)阅读下面这首古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行路难
李 白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6.诗中的“顾”“济”是什么意思?请选择一个回答。(3分)
7.诗句“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运用典故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愿望?请简要分析。(3分)
(二)阅读下文,回答问题。(14分)
阅读危机是心灵缺氧
①培根曾经说,阅读是一种消遣。从大众文化的层面上理解,以前大部分普通中国人也是为了消遣才读书。在被称为“文化热”的20世纪80年代,人们印象最深的就是门庭若市的新华书店和各类书摊,阅读是那个相对匮乏同时也相对悠闲时代的精神消遣。但这种热情并不专属于阅读,而是一种对精神生活丰富性的渴求,随后以《渴望》为代表的电视连续剧就以新的形式抢占了人们晚饭后的时光。
②因此,信息时代所谓的阅读危机多少被夸大了,只不过是新的文化形式和消遣方式取代了传统的读书而已。从整体上看,人们的精神生活更丰富了而不是更贫瘠了,获取知识的渠道更方便了而不是更封闭了。100多年前,尼采也曾对报纸的出现忧心忡忡,认为这种快速折损的消耗品将会干扰人们对经典阅读的兴趣,后来证明他多虑了。
③这么说并不意味着阅读危机不存在,而是说它需要被更清晰地表达。当我们说自己不读书时,意思常常是没有读书的时间或心情,而不是说无书可读,这背后是一种时间焦虑。中国社会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就逐渐进入了一个加速奔跑的时代,时间成了稀缺资源。尤其到了信息和时间都碎片化的网络时代,人们在不停地快速切换中,表现得像某种焦虑症患者。
④因此,阅读危机的实质是,人们由于缺乏以专注阅读为主要形式的精神深呼吸,而陷入被大量信息垃圾围困的心灵缺氧状态。刚看了五分钟电子书,就被弹出的新闻链接吸引了注意力;这一分钟还在为某一公共事件激愤不已,下一分钟可能就因为某个段子开怀大笑。照这个趋势,未来人类的心智结构或将改变,变得像金鱼一样只有7秒钟的记忆。同时,由于缺乏深度的内心体验,网络时代人们的精神气质开始变得雷同。
⑤慢下来,读读书,不仅仅以阅读的名义进行,更应该站在保护一颗健全心灵的高度,站在人文危机的高度来看待。如果说社会发展是一匹骏马,阅读及其代表的人文精神就应该是驾驭它的缰绳,不应该任由它在我们手上滑落。——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8.作者认为,真正的阅读危机是什么?请从原文中找出。(3分)
9.文章主要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请任写两种。(4分)
10.第②段中画线句子有什么作用?(3分)
11.文章最后一句话给你怎样的启示?(4分)
(三)阅读下面的小说,完成后面小题。(18分)
爷爷的黄豆
王琼华
爷爷是染布的。他爱吃黄豆出了名。
在镇子西头,爷爷十七岁那年唰唰地架起了好几口大染锅。这吃饭的手艺是“偷”来的。爷爷从小喜欢跑进大染坊找老板的儿子玩耍。有时老板的儿子跟私塾先生念书,爷爷便蹲在一旁,直愣愣地盯着热气腾腾的大染锅。爷爷蹲着看染布时,就从兜里摸出几粒炒熟的黄豆塞到嘴里嚼,这样一蹲就是一两个时辰。“呆瓜!”染布师傅往往这么笑话爷爷。当爷爷染出第一锅布时,大家才知道爷爷并不呆。
那年,家里遭了大灾,爷爷架起几口大锅开始染布。开业那天,镇子里所有人都听到爷爷一边敲锣一边喊话,开张头半个月染布不收钱,染坏了一赔二。爷爷没钱请帮工,自己把麻绳往肚子上一勒,一把黄豆往嘴巴里一塞,一边香甜地嚼着,一边搅动大染锅。当爷爷嚼完三四把黄豆时,青布便染成了。青色衬着爷爷额头的汗珠,沉稳得像傍晚袭来的夜幕。
后来,爷爷的技艺越来越精湛,生意越做越大。于是,小染坊成了镇子里最大的染坊。那名声像染布匠拿搅锅棍敲锅一样,咣咣当当响得很。在嚼着一把又一把黄豆时,爷爷兜里也开始响着咣咣当当的银圆声。
有了钱,除了每天有滋有味地多嚼几把黄豆,还娶了奶奶。
在我的记忆里,爷爷一谈到自己就笑呵呵,一谈到父亲就唉声叹气。
闲时,爷爷经常是一边慢慢地嚼着黄豆一边跟我聊天,像在咀嚼他的一生。他说,父亲是一个“倒钱筒”。父亲是爷爷的独苗,奶奶宠着他,惯着他。听爷爷说,父亲才十岁,就开始进大烟馆。没钱,就赊账。烟馆老板拿着赊账本来讨钱时,爷爷才明白是怎么一回事。
父亲就像一棵荒野的树那样疯长。
我十岁那年,三天三夜,父亲跟人赌输了。大染坊被抵了赌债。那一天爷爷没有嚼他的黄豆,唉声叹气,一脸乌云。
搬出大染坊时,爷爷习惯性地掏出黄豆,迟疑了一下,爷爷这回没有把黄豆塞进嘴巴,而是把黄豆一路撒在地上。
没几年,爷爷病得不行了。父亲依然整天不着家,爷爷的安危只是他耳边刮过的一阵微风。
去世前的那个晚上,爷爷示意我到他跟前,他手中攥着一个小布袋,打开来,是些黄豆。昏暗的灯光下,豆子显得金灿灿的,爷爷说,这辈子只剩下这点儿黄豆了。他的声音很轻,连他旁边油灯的火苗都没有动一下。他颤巍巍地拈出一颗豆子,习惯性地放入口中,又想嚼它。不知是黄豆太硬还是爷爷老了,牙口不行,他没嚼动,又把豆子放入袋中。
他叹叹气,说这辈子就爱这黄豆,人走了带上它,也算留个念想儿。他慈爱地对我说,如果你长大了真活不下去,可以再到爷爷这里来拿这黄豆吃。不过,你要是争气,最好就别来扰我了。他语气中满是沮丧。
我愣愣的,不太明白,点了点头。
第二天早晨,爷爷走了,手里紧紧攥着那一小袋嚼不动的黄豆。邻居帮忙葬了爷爷后,父亲才回来。没人怪他,他在邻里眼中只是一个能够看得见的影子。
父亲长号着,声音凄厉,如同塌了脊梁。大家都知道他为什么哭。整整两天两夜,他雇了好几个人把小院子掏了一遍又一遍,最后连瓦背也全掀掉了,还是没有找到传说中爷爷那几坨金子。他疯了。
后来,一个金匠跟我说爷爷确实有几坨金子。不过,爷爷临终前偷偷让他把它们打成了一颗颗金珠子。
我蓦然明白,爷爷那一小袋黄豆是什么了。爷爷给我留了一笔活命钱。
这笔活命钱,我一直没有拿,爷爷给予我的财富远比那些金珠子还要金贵。
现在我有了自己的企业,人们称我是什么“著名企业家”。不久前,一次慈善大会上,我说了死后捐出全部财产。
为什么这么做?有记者问我,我一时语塞,眼前浮现出爷爷那一小袋最后的黄豆。
(选自王琼华《最后一碗黄豆》,有删改)
12.下列对这篇小说内容和表现手法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小说以第一人称的方式叙事,叙写了祖孙三代人的人生故事,语言平实,感情真挚,情节发展脉络清晰。
B.小说中的“父亲”赌钱输掉染坊,“爷爷”搬家那一天“没有嚼他的黄豆”,表现了“爷爷”对生活彻底绝望的心情。
C.小说中的“我”明明知道金珠子在哪里,但坚决不取用,这与“父亲”的所作所为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D.作者综合运用动作描写、语言描写等多种方法,尤其擅长于捕捉典型的细节,将人物个性刻画得鲜明突出。
13.小说中画横线的语段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请从结构和内容两方面加以分析。(4分)
14.结合全文,请简要分析“爷爷”的个性特征。(4分)
15.小说中说“爷爷给予我的财富远比那些金珠子还要金贵”,“爷爷给予我的财富”具体指的是什么?(3分)
16.请写出两条你读这篇小说所收获的人生感悟。(4分)
三、写作(55分)
17.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哲学家在草地上给弟子们上最后一课时,问:“如何除掉这些杂草?”弟子甲说:“用铲子铲。”乙说:“用火烧。”丙说:“撒上石灰。”丁说:“连根拔去。”哲学家说:“都试一下。如果没有除掉,一年后再来此相会。”
一年后,弟子们都来了,哲学家没有来。但他的弟子看到满地茂盛的庄稼而无一根杂草,终于悟到了一个真理:欲无杂草,必须种上庄稼。
要求:请根据阅读后的感悟和联想,写一篇文章。立意自定,文体自选(诗歌除外),标题自拟,不少于600字。
答案:
一、1.(1)丰姿绰约 (2)循环 (3)拱 qì (4)mó
(5)漫步 lǜ
2.B 点拨:A项成分残缺,去掉“看着”;C项语序不当,“解决并提出”改为“提出并解决”;D项搭配不当,“运动”后面加上“这一理论”。
3.D
4.(1)C (2)A (3)B
5.(1)①体悟经典之美;②继承传统文化;③经历文化濡染;④发生气质变化。
(2)①掌握了打开书的大门的钥匙
②精读细节,有利于不断提高欣赏能力
③学会做读书笔记
(3)①护国土 自取其辱
②充满世态炎凉 孔乙己屡落第
二、(一)6.示例一:“顾”的意思是:看。 示例二:“济”的意思是:渡。
7.像姜尚垂钓碧溪,闲待出山,又像伊尹做梦,乘船经过日月旁边。诗人借用姜尚和伊尹的典故,表达了自己希望得到统治阶级的重视和任用,从而施展才华和抱负的愿望。
(二)8.人们由于缺乏以专注阅读为主要形式的精神深呼吸,而陷入被大量信息垃圾围困的心灵缺氧状态。
9.道理论证;举例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任写两种即可)
10.用尼采多虑报纸的出现这一事例,证明所谓的阅读危机多少还是有点被夸大了;新的文化形式和消遣方式取代了传统的读书并不是那么令人担忧;人们的精神生活更丰富了,获取知识的渠道更方便了。
11.我们应该通过阅读,获得精神养分,驾驭自己的生活,引导社会健康发展,而不是丢失人文精神,信马由缰。(意思相近即可)
(三)12.B
13.结构上:这一段是过渡段,起承上启下的作用。内容上:这一段是全文叙事的转折点,上文写爷爷创业的成功,下文开始写到父亲,写了父亲的败家给爷爷带来的伤痛。
14.①聪明好学,技艺精湛。他“偷学”染布,无师自通,而且技艺越来越精湛,善于经营,生意越做越大。②吃苦耐劳,勤奋苦干。他刚开染坊时,没钱请帮工,全靠自己挥汗如雨地苦干。③生活简朴,专注执着。他有了钱仍旧过普通人的生活,只是每天有滋有味地多嚼几把黄豆。他对生意过于专注执着,忽视了对儿子的教育。④慈爱温和,内心顽强。他经常跟孙子聊天,希望孙子“争气”,临死给孙子留“活命钱”。尽管他对败家的儿子失望,但他对生活并不绝望。
15.“爷爷给予我的财富”指的是精神财富,具体指爷爷的精神品质对“我”的影响以及爷爷的人生经验和教训给“我”的启示,尤其是对物质财富要有清醒的认识。
16.示例:①精神财富的传承比物质财富更为重要,精神的力量才能真正改变人生;②幸福生活是靠自己的奋斗得来的;③对孩子真正的爱不是溺爱,是要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价值观,重视精神品质的养成;④单纯的物质财富并不会让人幸福,相反可能带来生活中的不幸;⑤人的健康成长需要长辈的正确教育、引导;⑥人要善于吸取经验教训,才能成就梦想。(写出两条即可)
三、17.这是一则很有哲理的作文材料,它给了写作的主题:“欲无必有,欲有必无”。“无”与“有”是两个抽象的概念,草地上要“无草”,则要“有庄稼”,这是含义深刻的比喻,“草”比喻生活中的假、恶、丑,“庄稼”比喻真、善、美。
点拨:审此类题目时要注意化抽象为具体:要使一个人没有贪心,就必须用良心占据他的心灵;要使一个人不虚荣,就必须以真诚占据他的心灵;要使一个人没有怨恨,就必须以宽容占据他的心灵;要使一个人不再麻木,就必须以清醒占据他的头脑;要使一个人不再冷漠,就必须以爱心充斥他的心灵,等等。 例文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