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高中语文新人教版选修《语言文字应用》同步训练:第一课走进汉语的世界(4份)(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2018年高中语文新人教版选修《语言文字应用》同步训练:第一课走进汉语的世界(4份)(含解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62.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8-12-01 08:18:19

文档简介

第一节 美丽而奇妙的语言
         ——认识汉语
拓展作业 
一、积累运用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组的读音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
A.宿仇/宿将 翘首/憔悴 差可告慰/差强人意
B.殷红/殷切 俊俏/讥诮 恪守不渝/溘然长逝
C.巨擘/糟粕 疤痕/奇葩 封妻荫子/绿树成荫
D.溃脓/馈赠 翩跹/纤维 曲径通幽/曲意逢迎
解析:A项,sù,qiáo,chā;B项,yān/yīn,qiào,kè;C项,bò/pò,bā/pā,yìn/yīn;D项,huì/kuì,xiān,qū。
答案:A
2.下列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祸起萧墙 予人口实 美轮美奂 沽名钓誉
B.越俎代疱 振聋发聩 明枪暗剑 天翻地覆
C.云烟氤氲 怀瑾握瑜 甘拜下风 掉以轻心
D.烽火兵燹 销声匿迹 无上光荣 无事生非
解析:B项,“疱”应为“庖”,“剑”应为“箭”。
答案:B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使用最恰当的一项是(  )
A.昆虫身怀非凡的拟态本领,把生存环境以极其精湛的写实笔法复述出来,伪装成枯叶、竹节或花朵,甚至伪造上面的破损和虫斑。
B.这伙犯罪嫌疑人白天睡觉,凌晨驾车流窜于市区,攀爬雨水管道登堂入室,在居民家中疯狂地实施盗窃。
C.本届中国花卉博览交易会上,来自国内外的各种名贵鲜花琳琅满目,形态各异的花卉与扑鼻而来的花香吸引了众多游客。
D.城镇建设既要考虑未来发展的长远方向,也要考虑历史形成的客观事实,因此实际推进过程中要实事求是,量力而行地去做。
解析:B项,登堂入室:比喻学问或技能由浅入深,循序渐进,达到更高的水平。望文生义。C项,琳琅满目:比喻各种美好的东西很多,多指书籍或工艺品。适用对象错。D项,“量力而行”与“做”重复。
答案:A
4.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小说不仅仅是语言的艺术,    ,    。    ,    。    ,    ,反之亦然。正是在这个意义上,连最激进的后现代主义批评家阿多诺也承认,“一个艺术作品的艺术性就在于其能否表达时代的真理内容”。本来这是个常识,现在却被技术主义的文学观故意把水搅浑了。?
①实现得越彻底越复杂越丰富,它的艺术性也就越高 ②而不是看它举着什么主义什么派的大旗 ③是关于社会生活和作家情感的艺术 ④衡量小说的艺术性要看小说的效果 ⑤更是以语言文字塑造形象的艺术 ⑥小说对表现对象实现的程度才是衡量其艺术性的标准
A.③⑤④②⑥①     B.⑤③⑥①④②
C.⑤③④②⑥① D.③⑤⑥①④②
解析:根据关联词语和句意,⑤应紧接首句,然后③在⑤的基础上再递进一层。后面再讲评价小说艺术性的标准,顺序是④②⑥①。故C项正确。
答案:C
二、表达交流
5.把下面这个长句改写成几个较短的句子,可以改变语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
他的著作用康德、叔本华的美学思想,就境界的主客体及其对待关系、境界的辩证结构及其内在的矛盾运动、境界美的分类与各自特点,对境界这一中国传统的美学范畴进行了详细的阐释。
解析:这个句子的主干是“他的著作对境界这一中国传统的美学范畴进行了详细的阐释”,“用康德、叔本华的美学思想”则表明了阐释的依据,“就境界的主客体及其对待关系、境界的辩证结构及其内在的矛盾运动、境界美的分类与各自特点”则表明了阐释的内容。
参考答案:他的著作对境界这一中国传统的美学范畴进行了详细的阐释,阐释的依据是康德、叔本华的美学思想,阐释的内容既有境界的主客体及其对待关系,也有境界的辩证结构及其内在的矛盾运动,还有境界美的分类与各自特点。
6.作家冯骥才曾经用三个形象生动的比喻妙论散文、小说和诗歌的不同特点。他说:“一个人自由自在地走在路上,就像散文;一个人忽然被推到水里,就成了小说;一个人从大地上被弹射到月亮上,那就是诗歌。”请据此说出散文、小说和诗歌的不同特点。(每空不超过6个字)
散文:         ;小说:         ;诗歌:         。?
参考答案:形式自由 情节曲折(或“跌宕”) 想象丰富(或“跳跃性大”)
第二节 古今言殊
                ——汉语的昨天和今天
拓展作业 
一、积累运用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被
禹汤被之矣(        )
信而见疑,忠而被谤(        )
将军身被坚执锐(        )
被发行吟泽畔(        )
一日昼寝帐中,落被于地(        )
大雪逾岭,被南越中数州(        )
(2)本
凡植木之隆,其本欲舒(        )
盖亦反其本矣(        )
此之谓失其本心(        )
今存其本不忍废(        )
本末倒置(        )
抑本其成败之迹(        )
(3)道
怀其璧,从径道亡(        )
从郦山下,道芷阳间行(        )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
伐无道,诛暴秦(        )
于是废先王之道(        )
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
道不同,不相为谋(        )
闻操已向荆州,晨夜兼道(        )
道之以政(        )
(4)复
昭王南征而不复(        )
更若役,复若赋,则何如(        )
明年复攻赵,杀二万人(        )
山重水复疑无路(        )
王辞而不复(        )
有北面复匈奴之志(        )
参考答案:(1)经历,经过 表示被动 通“披”,穿 通“披”,散开 被子 覆盖 (2)草木的根或茎干 根本,基础 本来,原来 版本,稿本 根本,基础 推究 (3)路,道路 取道 道理,规律 道义 主张,思想,学说 说,谈论 主张,思想,学说 走路、赶路 通“导”,引导 (4)返回,回来 恢复 再,又 重叠 回答 报复
2.指出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活用类型,并加以解释。
(1)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       )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
朝服衣冠(            )
既来之,则安之(          )
(2)正襟危坐而问客曰(         )
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          )
先天下之忧而忧(         )
襟三江而带五湖(       )
吾得兄事之(            )
(3)左右欲刃相如(             )
宾主尽东南之美(         )
而耻学于师(          )
小学而大遗(            )
(4)渔人甚异之(         )
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
沛公欲王关中(        )
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        )
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 (                )
参考答案:(1)固: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牢固/水:名词活用为动词,游泳/朝:名词作状语,在早晨/安: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安居 (2)正:形容词活用为动词,整理/能、善:形容词活用为名词,有才能的人、好的意见/先: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先/襟、带: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襟、以……为带/兄:名词作状语,像对待兄长那样 (3)刃:名词活用为动词,杀/美:形容词活用为名词,俊杰/耻: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耻/小、大:形容词活用为名词,小的方面、大的方面 (4)异: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异,感到奇怪/美: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美/王:名词活用为动词,称王/礼:名词活用为动词,礼遇/弱: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弱
3.根据文言句式的知识,完成下面的题目。
(1)下列各组句子中,句式不相同的一项是(  )
A.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B.故今之墓中全乎为五人也
刘备天下枭雄
C.《诗》三百篇,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
妪,先大母婢也
D.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
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解析:D项,一般陈述句/判断句。A、B、C三项均为判断句。
答案:D
(2)下列句中没有宾语前置现象的一项是(  )
A.甚矣,汝之不惠
B.古之人不余欺也
C.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
D.臣实不才,又谁敢怨
解析:A项为主谓倒装,B、C、D三项均为宾语前置。
答案:A
4.请用斜线(/)给下面的短文断句。
孟子曰舜之居深山之中与木石居与鹿豕游其所以异于深山之野人者几希及其闻一善言见一善行若决江河沛然莫之能御也。
(《孟子·尽心上》)
解析:文言文断句的前提是理解大意,在此基础上,可根据标志词辅助断句。如“曰”“矣”“哉”等词后可断开,并列结构中间可断开。此题“曰”后断开;两个“与”前断开;“闻”“见”对举,断开。
答案:孟子曰/舜之居深山之中/与木石居/与鹿豕游/其所以异于深山之野人者几希/及其闻一善言/见一善行/若决江河/沛然莫之能御也。
二、表达交流
5.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①子华①使于齐,冉子为其母请粟。子曰:“与之釜②。”
请益③。曰:“与之庾。”
冉子与之粟五秉。
子曰:“赤之适齐也,乘肥马,衣轻裘。吾闻之也,君子周急不继富。”
(《论语·雍也》)
②孟子曰:“可以取,可以无取,取伤廉;可以与④,可以无与,与伤惠⑤。”
(《孟子·离娄下》)
注①子华:公西赤。下文的“冉子”即冉求。②釜:一釜合当时六斗四升。下文的“庾”,一庾合当时二斗四升;下文的“秉”,一秉合当时一百六十斗。③益:增加。④与:给。⑤惠:恩惠,德惠。
公西赤能否接受冉求给予的“五秉”之粟?为什么?请综合以上选段简析。
解析:此题考查对文段内容的理解分析。以孟子的分析为根据,再结合材料①概括即可。
参考答案:公西赤不能接受冉求给予的“五秉”之粟。因为对方妄施恩惠,不符合“周急不继富”的原则;公西赤如果接受冉求妄施的恩惠,就会有损廉洁。
第三节 四方异声
       ——普通话和方言
拓展作业 
一、积累运用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
A.皱纹/骤然 杀戮/山麓 琼楼玉宇/群龙无首
B.挟制/偕同 竹笋/损失 柳暗花明/扭转乾坤
C.肋骨/擂台 嗟叹/街道 追根溯源/素昧平生
D.游泳/踊跃 祝贺/豁达 倾家荡产/轻装简从
解析:A项,zhòu,lù,qióng/qún;B项,xié,sǔn,liǔ/niǔ;C项,lèi,jiē,sù;D项,yǒng,hè/huò,qīng。
答案:C
2.下列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不相同的一项是(  )
A.弹劾/弹丸之地    哽咽/狼吞虎咽
责难/多难兴邦
B.鲜活/寡廉鲜耻 泊位/淡泊明志
叶韵/一叶知秋
C.大度/审时度势 长进/身无长物
解救/浑身解数
D.参差/扪参历井 披靡/风靡一时
畜牧/六畜兴旺
解析:A项,tán/dàn,yè/yàn,nàn;B项,xiān/xiǎn,bó,xié/yè;C项,dù/duó,zhǎng/cháng,jiě/xiè;D项,cēn/shēn,mǐ,xù/chù。
答案:C
3.下列词语中,字形和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
A.决窍 吊胃口 忤视(wǔ)  流水淙淙(cónɡ)
B.坐镇 流线形 跻身(jī) 大发横财(hènɡ)
C.贸然 咏叹调 勾当(ɡòu) 前倨后恭(jù)
D.凭添 必需品 瞭望(liào) 按捺不住(nài)
解析:A项,“决”应为“诀”;B项,“形”应为“型”;D项,“凭”应为“平”,“捺”应读“nà”。
答案:C
4.下列词语中,字形和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
A.副增长   融会贯通   擘画(bò)
越俎代庖(páo)
B.独角戏 绵里藏针 讣告(fù)
一哄而散(hòng)
C.座上宾 轻歌曼舞 曲折(qǔ)
大腹便便(pián)
D.编者按 严惩不怠 唱和(hè)
吹毛求疵(cī)
解析:A项,“副”应为“负”;C项,“曲”应读“qū”;D项,“怠”应为“贷”。
答案:B
5.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鹧鸪(zhè)       咋舌(zhé)
杀手锏(jiǎn) 弱不禁风(jīn)
B.着落(zhuó) 供职(gōng)
马铃薯(líng) 妄自菲薄(fěi)
C.蔓菁(mán) 创伤(chuāng)
露马脚(lòu) 果实累累(léi)
D.弄堂(lòng) 摈弃(bìng)
冠心病(guān) 杀一儆百(jǐng)
解析:A项,“咋”应读“zé”;B项,“供”应读“gòng”;D项,“摈”应读“bìn”。
答案:C
6.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不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拜谒 哽咽 液晶 弃甲曳兵 奖掖后学
B.虔诚 乾坤 掮客 潜移默化 黔驴技穷
C.山麓 贿赂 辘轳 勠力同心 碌碌无为
D.阡陌 悭吝 翩跹 谦谦君子 牵强附会
解析:A项,都读“yè”;B项,都读“qián”;C项,都读“lù”;D项,“跹”读“xiān”,其余都读“qiān”。
答案:D
二、表达交流
7.请拟一条以“说普通话”为内容的公益广告词。要求:主题鲜明,感情真挚,构思新颖,语言简明(10~20字)。
解析:这道题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生活:要讲普通话,推广普通话。
答案:示例说地地道道普通话,做堂堂正正中国人。/会说普通话,“知音”遍中华;说好普通话,“知音”遍天下。/“知音”才更知心——请讲普通话。/普通话——标准音,让中华儿女更“知心”。/说普通话,迎四方宾客;用文明语,送一片真情。
8.一个时期以来,广播电视中方言节目频现。校报记者请你结合此现象谈谈对推广普通话的看法。
参考答案:①推广普通话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到地方文化和地方传统的问题。②推广普通话并不意味着要消灭方言,但也不宜任意扩大方言的影响。③虽然普通话是正式交流语言,但不必在任何地方都使用普通话,那样不现实。④推广普通话应考虑我国的实际,不能一刀切,不能操之过急。
第一课检测卷
(时间:120分钟 满分:120分)
一、(18分,每小题3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祥瑞(xiáng)    馥郁(fù)
窈窕(yǎo) 蟾宫折桂(chán)
B.聪颖(yǐng) 仰慕(mò)
芳馨(xīn) 龙驹凤雏(chú)
C.幽婉(wǎn) 荣膺(yīng)
醇美(chún) 岁稔年丰(shěn)
D.涟漪(yī) 富庶(shú)
澄澈(chéng) 万壑争流(hè)
解析:B项,“慕”应读“mù”;C项,“稔”应读“rěn”;D项,“庶”应读“shù”。
答案:A
2.下列各句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简单并可预料的故事情节、眼花缭乱的视觉效果、很少需要用字幕的单字对白,成为好莱坞影片走向世界的“通行证”。
B.那一张张发黄的照片,承载着历史遗迹,能给人带来无限的回忆和遐想,让人浮想联翩,追忆逝去的青春岁月。
C.早餐店伙计笑容满面,软糯的普通话带着江南的味道,如一杯米酒,绵软悠长,清甜如怡,让人温暖。
D.他老到地说:“具有这种锐利眼光、能够看清事实真相的人,可以任意支配整个世界及其知识财富,拥有多彩的人生。”
解析:C项,“怡”应为“饴”。
答案:C
3.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①解玺璋推出的新作《君主立宪之殇:梁启超与他的“自改革”》,聚焦梁启超主张“自改革”的这段历史,让我们重回那个波谲云诡的年代。
②提到贪官,老百姓心里往往出现这样一个形象:大腹便便的肚子,油光锃亮的脑门儿,穿着扣不上扣子的西装,还架着一副显得很诚善的黑框眼镜。
③今年暑假,我和几个小伙伴几经艰辛,终于登上了西岳华山绝顶。立于巅峰,放目远眺,天无涯际,我顿觉自己渺小,登高自卑之感油然而生。
④钱锺书先生是一个十分难得的奇才,他知识渊博,学养丰富,治学严谨,其文章达到了不赞一词的地步。
⑤没有强大的创新设计、生产制造能力,国家实力的提升就无从谈起,民族复兴的宏伟蓝图也只能是空中楼阁。
⑥随着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越来越多的农村劳动力进城务工,农村人口越来越少,有些山区甚至出现了十室九空的现象。
A.①②④      B.②③⑥
C.①④⑤ D.③⑤⑥
解析:②大腹便便:肚子肥大的样子(含贬义)。与后面的“肚子”语意重复。③登高自卑:登高山从底下开始,比喻事情循序进行。不是看见高山而觉得自己很渺小的意思。此处望文生义。⑥十室九空:十户人家九家空,形容天灾人祸使得人民流离失所的悲惨景象。不合语境。
答案:C
4.中国古代以农立国,因此有不少词语的来源与农作物相关,下列对于各词语来源的说明有误的一项是(  )
A.庄稼成熟曰“稔”;古时庄稼多一年一熟,故称一年为“一稔”。
B.“莠”是长得像禾苗的杂草;“良莠不齐”是指好人坏人都有,混杂在一起。
C.“糟糠”是粗劣的酒滓和谷皮;“糟糠之妻”是指粗俗鄙陋的妻子。
D.禾谷抽穗开花曰“秀”;“苗而不秀”是以禾苗成长了却不抽穗开花来比喻人有好的资质,却没有成就。
解析:“糟糠”,旧时穷人用来充饥的酒糟、米糠等粗劣食物。“糟糠之妻”指贫穷时共患难的妻子。
答案:C
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普通流感患者无须特殊治疗,但应注意休息,多喝水,体温高时可服用感冒清热颗粒、双黄连口服液等药物,一般情况下病情一周以内即可减少。
B.最近,我市的社区店除了食品、药品和日杂零售外,又出现了一些家居品牌社区店,开始为居民提供各类家居用品。
C.各地政府部门在进一步完善结构性减税政策的同时,应努力减轻企业的税外负担,尤其要严正法纪,惩处某些公权单位向企业利用权力变相索贿的违法行为。
D.中国传统节日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是弘扬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文化载体,传承传统节日文化有利于增强民族凝聚力。
解析:A项,搭配不当,应将“减少”改为“缓解”或“减轻”。B项,不合逻辑,“食品、药品和日杂零售”并列不当。C项,语序不当,应把“利用权力”移到“向企业”前。
答案:D
6.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中国茶有红、绿、青、黄、白、黑六大类2 000多种,外形千姿百态,香气各具特色,滋味风格迥异,效能各不相同。    。    ,它是茶叶品质的综合表现。    ,它是茶叶品质的综合反映。     。    。?
①香气高、滋味醇、叶底匀、汤色清,是好茶,反之则劣
②所谓外形是指干茶的芽叶比例、有无锋苗以及老嫩、松紧、整碎、净杂、鲜暗等的程度
③条索紧、嫩度好、锋苗多、色泽润,是好茶,反之则劣
④所谓内质是指香气的高低、纯杂、长短,滋味的浓淡、强弱、鲜淳、苦涩,叶底的嫩度、色泽、净匀度,汤色的鲜活、明亮程度
⑤不管差别多大,选择茶叶的方法是相同的,都离不开看外形、品内质
A.②③④①⑤      B.②③④⑤①
C.⑤②④③① D.⑤②④①③
解析:第⑤句的“差别”承接上文的“迥异”“各不相同”,总说选择茶叶的方法是看外形和品内质;接下来按照从外形到内质的顺序分说:第②④句依次阐释外形和内质的内涵,第③①句依次从外形和内质方面说明好茶的标准。
答案:C
二、(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7~9题。
①直到今天,很多文学史论著作还喜欢把屈原说成是“爱国诗人”。这也就是把一个政治概念放到了文学定位前面。“爱国”?屈原站在当时楚国的立场上反对秦国,是为了捍卫滋生自己生命的土地、文化和政权形式,当然合情合理,但是这里所谓的“国”并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国家”,我们不应该混淆概念。在后世看来,当时真正与“国家”贴得比较近的,反倒是秦国,因为正是它将统一中国,产生严格意义上的国家观念,形成梁启超所说的“中国之中国”。我们怎么可以把中国在统一过程中遇到的对峙性诉求,反而说成是“爱国”呢?
②有人也许会辩解,这只是反映了楚国当时当地的观念。但是,把屈原说成是“爱国”的是现代人。现代人怎么可以不知道,作为诗人的屈原早已不是当时当地的了。
③寻常老百姓比他们好得多,每年端午节为了纪念屈原包粽子、划龙舟的时候,完全不分地域。不管是当时被楚国侵略过的地方,还是使楚国灭亡的地方,都在纪念。当年的“国界”,早就被诗句打通,根本不存在政治爱恨了。老百姓比文化人更懂得:文化无界,文化无价。
④在诸多同类著作中,我独独推崇章培恒、骆玉明主编的那一部《中国文学史》对屈原的分析。正是政治上的障碍,指引了文学的通道。落脚点应该是文学。
⑤我的说法可能会更彻底一点:那些日子,中国终于走到了应该有个性文学的高点上了,因此有一种神秘的力量派出一个叫屈原的人去领受各种心理磨炼。让他切身体验一系列矛盾和分裂,然后再以自己的生命把这些悖论冶炼为美,向世间呈示出一个最高坐标:什么是第一等级的诗,什么是第一等级的诗人。
⑥简单说来,这是一种通向辉煌的必要程序。
⑦抽去任何一级台阶,都无法抵达目标,不管那些台阶对攀缘者造成了多大的劳累和痛苦。即便是小人诽谤、同僚侧目、世人疑惑,也不可缺少。
⑧甚至,对他自沉汨罗江,也不必投以过多的政治化理解和市井式悲哀。郭沫若认为,屈原是看到秦国军队攻破楚国首都郢,才悲愤自杀的,是“殉国难”。我觉得这恐怕与实际情况有一点出入。屈原自沉是在郢都被攻破之前好几年,时间不太对。还有一些人认为是楚国朝廷中那些奸臣贼子不想让屈原活着,把他逼死的。在宽泛的意义上这样说说也未尝不可,但一定要编织出一个谋杀故事,却没有具体证据。
⑨我认为,他做出自沉的选择有更深刻的因素。当然有对现实的悲愤,但也有对生命的感悟,对自然的归依。在弥漫着巫风神话传统的山水间,投江是一种凄美的祭祀仪式。他投江后,民众把原来祭祀东君的日子转移到他的名下,前面说过的包粽子、划龙舟这样的活动,正是祭祀仪式的一部分。
(节选自余秋雨《寻觅中华》,有改动)
7.下列关于屈原“爱国诗人”身份界定的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把屈原称为“爱国诗人”,这是把政治概念放到了文学定位前面,是以政治来框定文化,让文化成为政治的衍生的错误做法。
B.虽然屈原站在当时楚国的立场上反对秦国,但这里所谓的“国”并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国家”。既然,此“国”非“爱国”之“国”,“爱国诗人”一说显然是站不住脚的。
C.现代人把屈原称为“爱国诗人”,却忽略了“作为诗人的屈原早已不是当时当地的了”这一事实,走入了文化研究的误区。
D.端午节老百姓对屈原的纪念,不以楚国为界,正是屈原超越国界的明证。屈原的确是一个爱国者,但屈原作为一个诗人的意义却超越了一个普通的爱国者。
解析:D项,“屈原的确是一个爱国者”错,原文是“我们怎么可以把中国在统一过程中遇到的对峙性诉求,反而说成是‘爱国’呢”。
答案:D
8.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章培恒、骆玉明主编的《中国文学史》,由于对屈原的分析与作者所持观点一致,所以在众多文学史中独独受到了作者的推崇。
B.屈原人生中所经历的任何磨炼,对于他成为第一个站在个性文学的高点上的诗人,都是必不可少的。
C.屈原自沉汨罗江,原因众说纷纭,但无论是“殉难说”还是“逼死说”都缺乏足够有力的史实支撑,因此,对于屈原自沉汨罗江,大可不必投以过多的政治化理解和市井式悲哀。
D.老百姓在端午节以包粽子、划龙舟这些方式来表示对屈原的纪念,正和屈原以投江这样的祭祀仪式来结束自己生命的最后选择达成了一致。
解析:A项,作者推崇的是“章培恒、骆玉明主编的那一部《中国文学史》对屈原的分析”。
答案:A
9.下列对原文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章培恒、骆玉明对屈原的分析认为,是“政治上的障碍,指引了文学的通道”。也就是说,屈原有美好的政治主张,但参加政治活动时过于理想化、情感化和自信,缺少周旋能力,难于与环境协调。这一切,在造成人生悲剧的同时也造就了优秀文学。
B.作者认为,屈原所承受的各种磨炼,是“一种通向辉煌的必要程序”,“抽去任何一级台阶,都无法抵达目标”。在作者看来,屈原之所以成为了一个第一等的诗人,正是因为他经历了诸多磨难。
C.既然对环境和自己的命运无法把握,那自沉汨罗江不妨看作是屈原作为生命句号的最好的方式。而这一方式的选择,更成就了诗人的伟大。也就是说作者认为作为诗人的屈原是伟大的,意义非凡的,而作为政治家的屈原却是毫无可取之处的。
D.政治失意,造成了屈原的人生悲剧,却也成就了一个伟大的诗人。屈原对所处的环境与个体的政治命运无能为力,但他选择了投江这样一种祭祀仪式来结束自己的生命,自觉体现了诗人对生命的感悟和对自然的归依。
解析:C项,“而作为政治家的屈原却是毫无可取之处的”于文无据。
答案:C
三、(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0~13题。
房乔,字玄龄,齐州临淄人。幼聪敏,博览经史,工草隶,善属文。年十八,本州举进士,授羽骑尉。父病绵历十旬,玄龄尽心药膳,未尝解衣交睫。太宗徇地渭北,玄龄杖策谒于军门,太宗一见,便如旧识,署渭北道行军记室参军。玄龄既遇知己罄竭心力知无不为贼寇每平众人竞求珍玩玄龄独先收人物致之幕府及有谋臣猛将皆与之潜相申结各尽其死力。玄龄在秦府十余年,常典管记,每军书表奏,驻马立成,文约理赡,初无稿草。高祖尝谓侍臣曰:“此人深识机宜,足堪委任。每为我儿陈事,必会人心,千里之外,犹对面语耳。”隐太子以玄龄、如晦为太宗所亲礼,甚恶之,谮之于高祖,由是与如晦并被驱斥。隐太子将有变也,太宗令长孙无忌召玄龄及如晦,令衣道士服,潜引入门合计事。及太宗入春宫,擢拜太子右庶子,赐绢五千匹。贞观元年,代萧瑀为中书令。论功行赏,以玄龄及长孙无忌、杜如晦、尉迟敬德、侯君集五人为第一,进爵邢国公,赐实封千三百户。三年,拜太子少师,固让不受,摄太子詹事,兼礼部尚书。明年,代长孙无忌为尚书左仆射,改封魏国公,监修国史。既任总百司,虔恭夙夜,尽心竭节,不欲一物失所。闻人有善,若己有之。明达吏事,饰以文学,审定法令,意在宽平。不以求备取人,不以己长格物,随能收叙,无隔卑贱。论者称为良相焉。高宗居春宫,加玄龄太子太傅,仍知门下省事,监修国史如故。寻以撰《高祖、太宗实录》成,降玺书褒美,赐物一千五百段。其年,玄龄丁继母忧去职,特敕赐以昭陵葬地。未几,起复本官。太宗亲征辽东,命玄龄京城留守,手诏曰:“公当萧何之任,朕无西顾之忧矣。”军戎器械,战士粮廪,并委令处分发遣。玄龄屡上言敌不可轻,尤宜诫慎。寻与中书侍郎褚遂良受诏重撰《晋书》。二十二年,驾幸玉华宫,时玄龄旧疾发,诏令卧总留台。及渐笃,追赴宫所,乘担舆入殿,将至御座乃下。太宗对之流涕,玄龄亦感咽不能自胜。敕遣名医救疗,尚食每日供御膳。若微得减损,太宗即喜见颜色;如闻增剧,便为改容凄怆。后疾增剧,遂凿苑墙开门,累遣中使候问。上又亲临,握手叙别,悲不自胜。皇太子亦就之与之诀。寻薨,年七十。废朝三日。
(选自《旧唐书·房玄龄传》)
10.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玄龄既遇/知己罄竭心力/知无不为/贼寇每平众人/竞求珍玩/玄龄独先收人/物致之幕府/及有谋臣/猛将皆与之潜相申结/各尽其死力
B.玄龄既遇知己/罄竭心力/知无不为/贼寇每平/众人竞求珍玩/玄龄独先收人物/致之幕府/及有谋臣猛将/皆与之潜相申结/各尽其死力
C.玄龄既遇知己/罄竭心力/知无不为/贼寇每平众人/竞求珍玩/玄龄独先收人/物致之幕府/及有谋臣猛将/皆与之/潜相申结/各尽其死力
D.玄龄既遇/知己罄竭心力知/无不为/贼寇每平/众人竞求珍玩/玄龄独先收人/物致之幕府及有谋臣/猛将皆与之潜相申结/各尽其死力
答案:B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礼部:六部之一,中国古代官署,掌管国家的典章制度、祭祀、贡举、户籍等事项。
B.丁……忧:丁忧是祖制,朝廷官员的父母亲若死去,无论此人任何官何职,从得知丧事的那一天起,必须回到祖籍守丧二十七个月。
C.《晋书》:二十四史之一,房玄龄、褚遂良等人合著。叙事自司马懿始,到刘裕取代东晋为止。
D.薨:古时对不同级别的人的死有不同说法,天子死曰崩,诸侯死曰薨,大夫死曰卒,士死曰不禄,庶人死曰死。
解析:A项,户籍应该由户部掌管。
答案:A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房玄龄从小就很聪明,书法、文章俱佳。父亲生病时间很长,他尽心服侍。
B.房玄龄与唐太宗李世民一见如故。房玄龄尽心尽力为李世民出谋划策,延揽人才。
C.房玄龄一度因被人中伤,被李世民驱斥,后又被召回。
D.李世民将房玄龄比作汉高祖的萧何。房玄龄病重之际,得到了皇帝厚待。
解析:C项,应为“被高祖李渊所驱斥”。
答案:C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不以求备取人,不以己长格物,随能收叙,无隔卑贱。(5分)
(2)若微得减损,太宗即喜见颜色;如闻增剧,便为改容凄怆。(5分)
参考答案:(1)他不以求全来选人,不用自己的长处来要求他人,看他的才能任用,不因他人的地位卑贱而排斥。
(2)如果他的病略能减退,太宗就高兴得露出喜色;如果听说病情加重,就变得满面凄怆。
四、(14分)
14.请用一句话给“日晕”下定义。要求:语言简明,表达连贯,不超过50字。(5分)
10日上午,上海天空出现了罕见的“三个太阳”这一奇观。就此,记者采访了有关专家。中国科学院专家告诉记者,这是一种叫作“日晕”的气象现象,和云层的折射有关,那些并不是真的太阳,而是太阳光折射形成的晕。“日晕”现象一般发生在晴朗的冬季,由于它形成的条件比较复杂,所以并不常见。
专家告诉记者,“日晕”的发生主要和太阳周围的云层有关系。在高空,当温度下降到零下20 ℃,甚至零下30 ℃时,随着高空水汽的凝聚,云层中的水汽会变成大量的冰晶;当云层达到一定的厚度,冰晶的密度也越来越大;当冰晶达到一定大的密度时,就会使太阳的光线发生折射,云层的位置不同,光晕位置也会不同,所以就出现了好像几个太阳同时在天上的现象。
解析:首先,筛选出主要信息,即日晕的形成条件和它的形成原理。其次,选用合适的句式:“日晕是……气象现象。”最后,把主要信息填入句中,并确保语句简明连贯。
参考答案:日晕是一种发生在晴朗的冬季的由含有足够冰晶的云层折射太阳光而形成的气象现象。
15.在中国旅游报社主办的“全国旅游景区徽标、门票、宣传口号展评大赛”评奖中,四川九寨沟风景名胜区获得唯一一个徽标一等奖。九寨沟徽标图案由雪山和云朵组成,
形似眼睛,简单的图形却表达了深刻的意义。请你从赞美九寨沟自然风光和保护九寨沟自然环境两个角度分别为这个徽标配上一句宣传口号。(4分)
解析:徽标结构像人的眼睛,所以,拟写的宣传口号要跟眼睛有关。我们通过眼睛可以欣赏九寨沟的自然风光,我们要像保护自己的眼睛一样保护九寨沟的自然环境。要大胆合理地联想,注意准确运用修辞手法。
答案:示例(1)九寨沟,一眼可以看尽世间美景。(2)像保护自己的眼睛一样保护九寨沟。
16.仿照下面的句式,以“理想/幻想”或者“光荣/虚荣”为话题写一组句子,字数大体相同即可。(5分)
例:魅力/权力
魅力是一种软力量,权力是一种硬力量。魅力像和煦的春风,让人心旷神怡;权力像陡峭的冰山,让人心生敬畏。
参考答案:(理想/幻想)理想是合理的设想,幻想是空洞的梦想。理想像海上的灯塔,让人明确方向;幻想像空中的楼阁,让人沉醉迷失。
五、(60分)
17.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香樟对白杨说:“你的叶子到了冬天就落光了,光秃秃的树枝真难看,哪像我,终年翠绿,枝繁叶茂,美丽无比。”白杨说:“是的,我不如你:春天来了,我绽绿;冬天来了,我凋零。就这么平常而简单。”不久,一场大雪降临了,香樟身上满是翠绿的叶子,雪堆积在上面,最后由于重量太大把树枝压断了。白杨由于叶子已经落尽了,全身枝丫伸展,安然无恙,轻松自如。
要求:(1)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自拟题目;(2)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3)不要套作,不得抄袭;(4)不少于800字,写一篇记叙文或议论文。
提示根据材料内容,下面的立意可供参考:外表美丽不一定能适应环境,有时是一种负担;要正确看待自己与他人;盲目自负要不得;平平常常活得自在;踏踏实实地去体会简单的生活;舍与得;繁与简;优缺点(长短处)的转化;适度哲学,现实中的生存艺术。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