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25张PPT。7 溜索阿城人教版·九年级下册 溜索是原始渡河工具,用两条或一条绳索,分别系于河流两岸的树木或其他固定物上。一头高,一头低,形成高低倾斜。溜索不仅可以溜渡人,而且还可以溜渡货物、牲畜等。今天让我们跟随阿城一起,去体验在翻滚咆哮的江水上、高峻险恶的峭壁间溜索的惊险。 阿城,原名钟阿城,1949年生于北京,作家、编剧。
1984年,出版个人首部短篇小说
《棋王》,1985年,担任电影《大明星》的编剧,从而开启他的编剧生涯。1996年,凭电影《芙蓉镇》入围第7届金鸡奖最佳编剧奖。2015年担任电影《刺客聂隐娘》的编剧,该片入围第52届金马奖最佳改编剧本奖。2016年,出版作品集《阿城文集》。 1.了解“溜索”这种原始的生活出行方式,学习文中人物不畏艰险、勇猛顽强的挑战精神。 2.学习以衬托、细节描写的手法突出人物形象的手法。 3.品味文中干净、洗练的语言。 4.揣摩文章内容,体会作品的深刻意蕴。整体感知自读课文·动手标记1.结合文下注释,利用工具书扫清阅读障碍。
2.熟悉文章内容,把握小说的三要素,理清情节。字词积累睹(dǔ) 腮(sāi) 呕(ǒu) 绞(jiǎo )
跺(duò) 迟疑 探视 俯(fǔ )身 顷(qǐng )刻
锱(zī )铢(zhū ):比喻极微小的数量。
盘桓(huán ):徘徊;逗留。
千钧(jūn )之力:形容力气很大。
战战兢(jīng )兢:形容恐惧得发抖或小心谨慎的样子。 三要素
环境:
人物:
情节:怒江大峡谷“我”、马帮(首领、汉子)“我”和马帮 飞渡峡谷情节梳理开端:屏气腿颤、心颤不已地抵达怒江江边。
发展:向峡上绳索进发。 高潮:开始溜索。精瘦短小的汉子先极其利索地溜索,剩下的汉子也决定溜索;汉子们将吓得几近崩溃的牛群以及驮子熟练沉着地运到对岸;最后首领和“我”溜索。
结局:溜索后离开。惊魂未定的我感觉牛们和“我”都长出了一口气。 1.小说一开始,就用了大量篇幅来描写自然环境,找出这些句子,体会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安排。 “万丈绝壁飞快垂下去,马帮原来就在这壁顶上。”
“怒江自西北天际亮亮而来,深远似涓涓细流,隐隐喧声腾上来,着一派森气。”
“俯望那江,蓦地心中一颤,惨叫一声。……只是再不敢轻易向下探视。” (1)运用了衬托的手法,通过“我”远眺感觉怒江“深远似涓涓细流”、俯瞰江底“蓦地心中一颤”,烘托出峡谷的险峻气势。
(2)以壁顶为观察点,变换视角,从视觉、听觉、内心感受多方面描写展示峡谷壁顶孤悬、高峻、险恶的特点。
(3)通过“一派森气”“蓦地心中一颤”等心理方面的细节描写充分抒发了“我”初次直面峡谷时的震颤、惊恐之情,让读者如临其境。 2.找出描写首领的句子,简要分析首领形象(身份)。 (1)“懒懒”地说话、“稳稳”地坐在马上。
(2)“敲一敲那索”,“吼”我过江。
(3)“瞟一眼”“哑声说”
(4)“一声呼哨”“飞到索头”“抽身跃下”
神态描写,表现他在怒江天险前的从容不迫、胸有成竹。动作、语言描写,表现他认真负责,关爱部下。动作、语言描写,表现他受人尊敬,与手下配合默契。动作描写,表现他的英雄气概,粗犷豪迈 。 3.本文用不少笔墨写牛,这对环境描写和人物刻画各有什么作用?以下列句子为例,谈谈你的体会。 (1)见前边牛们死也不肯再走,就下马向岸前移去。行到岸边,抽一口气,腿子抖起来,如牛一般,不敢再往前动半步。 “前边牛们死也不肯再走”描写出了牛面对怒江峡谷时的惊恐,烘托出峡谷孤悬、 高峻、险恶的特点。牛的惊恐和我“抽一口气”“腿子抖起来”的惊恐相互映衬。此时 “首领也只懒懒说是怒江”,我和牛的惊恐状与首领的冷静、沉着形成鲜明对比。 (2)牛们早卧在地下,两眼哀哀地慢慢眨。两个汉子拽起一条牛,骂着赶到索头。那牛软下去,淌出两滴泪,大眼失了神,皮肉开始抖起来。汉子们缚了它的四蹄,挂在角框上,又将绳扣住框,发一声喊,猛力一推。牛嘴咧开,叫不出声,皮肉抖得模糊一层,屎尿尽数撒泄,飞起多高,又纷纷扬扬,星散坠下峡去。过了索子一多半,那边的汉子们用力飞快地收绳,牛倒垂着,升到对岸。这边的牛们都哀哀地叫着,汉子们并不理会,仍一头一头推过去。 牛溜索前“早卧在地下”“两眼哀哀地慢慢眨”“大眼失神”“皮肉开始抖”,溜索中“牛嘴咧开,叫不出声,皮肉抖得模糊一层,屎尿尽数撒泄”逼真地描写出牛溜索前后惊恐失态之状,它们和等待溜索的“哀哀地叫着”的牛们一起烘托出峡谷的险恶;而这些牛们又反衬出这些赶牛溜索的汉子们的沉着、果断。 (3)牛们终于又上了驮,铃铛朗朗响着,急急地要离开这里。 牛们溜索后急急地要离开峡谷边,显示出它们仍然惊魂未定,这从侧面更加烘托出怒江峡谷的非同寻常的险恶。此时我 “顺风出一口长气”,牛和我仍然相互映衬。 总之,对牛的描写,从侧面表现怒江峡谷的高峻险恶;与“我”“战战兢兢”互相映衬,反衬首领及汉子的勇敢无畏。 4.结合前面的研讨,再次朗读课文,试发掘这篇小说所蕴含的意蕴。 (1)飞渡峡谷的情景:表现人在自然面前接受挑战, 战胜艰险。
(2)马帮的人际关系:体现团结协作、相互信任、关心爱护。
(3) “我”与首领的对照:表示人会在艰苦磨炼中成长。
(4)动物形象:隐喻人应该像雄鹰飞翔、像骏马奔驰,而不是像牛那样软弱畏缩。(首领的吼声“往下看不得,命在天上”,也隐隐与写鹰相呼应:人应像雄鹰搏击长空。) 小说中“我”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物? 谈谈“我”的作用。 1.故事(过溜索)的亲历者,增强故事的真实感。
2.小说的叙述者,线索作用,用“我”的所见所闻所感串联情节, 使情节更简洁,更集中。
3.过溜索的参与者,烘托环境,第一处“行到岸边,抽一口气, 腿子抖起来,如牛一般,不敢再往前动半步。”写“我”面对峡谷时的表现,侧面表现怒江峡谷的高峻险恶。 4.过溜索的参与者,反衬主要人物:我“战战兢兢跨上角框”“僵着脖颈盯住天”“急忙伸手在索上向身后拔去”是“我”在过溜索时的表现,与首领及汉子的勇敢无畏形成对比,反衬出首领及汉子的勇敢无畏。
5.体验者(代言者),代替作者抒情、议论,体现主旨及情感:“我”从战战兢兢不敢过溜索到受到首领及汉子们勇敢无畏的精神影响逐渐变得坚强,彰显了文章的主旨:对乐观向上人生态度的赞美,对平庸、畏难的厌弃。写作特色 1.巧妙地运用衬托手法。小说从正面写“马”“鹰”,从侧面写“牛”和“我”的表现,突出地衬托了首领及汉子们的冷静沉着、英勇豪迈。 2.善于用细节来描写物象。作者写景、写物、写人,不仅抓住了各自的特征来描摹,更是善于从中抓住细节来渲染环境,突出主题。 3.语言简洁凝练,选词炼字颇为讲究。如写汉子溜索,“三个汉子一个一个小过去”,“小”字不仅准确形象地写出了汉子们溜索时身形渐变的过程,还显现出人在大自然面前的渺小,更突出了不畏艰险、勇猛顽强的挑战精神,一个“小”字含义丰富又隽永。 这篇小说写“我”跟随马帮在奇险的怒江上,溜索过河的经历,表现了不畏艰险、勇猛豪迈的挑战精神,启示我们在生活中应乐观向上,而不能软弱畏缩。首领
及汉子牛、“我”鹰、马正面侧面溜索 阿城的另一篇小说《棋王》写得也很有意思,有兴趣的同学不妨找来读一读。课件21张PPT。第二单元7.溜 索zī zhūsāizhuìjuānqǐngjūn俯探踢mēnmèn铰断绞刑蛟龙盘桓断壁残垣持之以恒D【解析】D.“千钧之力”形容力量非常大,与语境不符,应用“锱铢之力”。4.下列对各句的修辞手法判断有误的一项是( )(3分)A.牛们早卧在地下,两眼哀哀地慢慢眨。(拟人)B.万丈下的怒江,倒像是一股尿水,细细流着。(比喻)C.铃铛们又慌慌响起来,马帮如极稠的粥,慢慢流向那个山口。(拟人、比喻)D.那马平时并不觉雄壮,此时却静立如伟人,晃一晃头,鬃飘起来。(拟人)D【解析】D.应是比喻。5.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3分)A.“前面牛死也不肯再走”描写出了牛面对怒江峡谷时的惊恐,烘托出峡谷孤悬、高峻、险恶的特点。B.溜索过程中,牛“叫不出声”、屎尿失禁,而赶牛溜索的汉子们则不慌不忙。牛的失态反衬出汉子们的沉着、果断。C.快到怒江峡谷时,领队“只懒懒说”“稳稳坐在马上”“笑一笑”,表现他在怒江天险前的从容不迫、胸有成竹。D.作者在写驼队飞渡峡谷时提到了一个精瘦汉子溜索时在空中盘旋的大鹰,鹰的存在干扰人溜索时的精力,表现出了作者惊恐的心情。D【解析】作者想告诉我们,人也应该像大鹰那样面对困境毫不畏惧退缩,赞美大鹰的无畏勇猛。A【解析】B.蓦地(mò);C.闷雷(mèn);D.顷刻(qǐng)。2.(2018·呼和浩特)综合性学习。(6分)校刊在建设校园文化的同时,也是全校师生展示才华的舞台。新华中学拟出版校刊——《学苑》,请你参加编辑工作。(1)校刊要依据内容设置栏目。栏目的名称应轻松、活泼、灵动,充分考虑学生的阅读心理。比如:“好人写真”就比“好人好事”灵动、新鲜。《学苑》将设置“校长讲话”“青春风景线”“读写沙龙”三个栏目,其中哪个栏目的名称不恰当?如何修改?(2分)校长讲话。将“校长讲话”改为“校长寄语”(或“校长心语”等)。 (2)校刊每一期内容往往有所侧重,刊物才有个性和特点。《学苑》下期新设“读懂诗人心声,感受家国情怀”专题,向全校同学征集对联宣传。下面是一位同学的来稿,他只写出了上联,请你对出下联,并回答这副对联“读懂”了哪位诗人的心声。(3分)上联:写现实刺积弊举世称圣下联:____________________ 诗人:________(3)校刊的质量取决于稿件的质量。为提高《学苑》编辑的写作水平,激发本校文学社成员的写作热情,编辑部将举办“读写的味道”座谈会。请你校对通知稿。(指出错误即可,1分)忧国难体民苦真情赋诗 杜甫 通 知 《学苑》编辑及文学社成员: 2018年4月23日上午在学校三楼举办“读写的味道”座谈会,请准时参加。 《学苑》编辑部 2018年4月16日正文没有具体时间、地点。 峡 谷 阿城山被直着劈开,于是当中有七八里谷地。大约是那刀有些弯,结果谷地中央高出如许,愈近峡口,便愈低。森森冷气漫出峡口,收掉一身黏汗,近着峡口,倒一株大树,连根拔起,似谷里出了什么不测之事,把大树唬得跑,一跤仰翻在那里。峡顶一线蓝天,深得令人不敢久看。一只鹰在空中移来移去。峭壁上草木不甚生长,石头生铁般锈着。一块巨石和百十块斗大石头,昏死在峡壁根,一动不动。巨石上伏两只四脚蛇,眼睛眨也不眨,只偶尔吐一下舌芯子,与石头们赛呆。因有人在峡中走,壁上时时落下些许小石,声音左右荡着升上去。那鹰却忽地不知去向。顺路上去,有三五人家在高处。临路立一幢石屋,门开着,却像睡觉的人。门口一幅布旗静静垂着。愈近人家,便有稀松的石板垫路。中午的阳光慢慢挤进峡谷,阴气浮开,地气熏上来,石板有些颤。似乎有了噪音,细听却什么也不响。忍不住干咳一两声,总是自讨没趣。一世界都静着,不要谁来多舌。走近了,方才辨出布旗上有个藏文字,布色已经晒退,字色也相去不远,随旗沉甸甸地垂着。忽然峡谷中有一点异响,却不辨来源。往身后寻去,只见来路的峡口有一匹马负一条汉,直腿走来。那马腿移得极密,蹄子踏在土路上,闷闷响成一团。骑手侧着身,并不上下颠。愈来愈近,一到上坡,马慢下来。骑手轻轻一夹,马上了石板,蹄铁连珠般脆响。马一耸一耸向上走,骑手就一坐一坐随它。蹄声在峡谷中回转,又响又高。那只鹰又出现了,慢慢移来移去。骑手走过眼前,结结实实一脸黑肉,直鼻紧嘴,细眼高颧,眉睫似漆。皮袍裹在身上,胸微敞,露出油灰布衣。手隐在袖中,并不拽缰。藏靴上一层细土,脚尖直翘着。眼睛遇着了,脸一短,肉横着默默一笑,随即复原,似乎咔嚓一响。马直走上去,屁股锦缎一样闪着。到了布旗下,骑手俯身移下马,将缰绳缚在门前木桩上。马平了脖子立着,甩一甩尾巴,曲一曲前蹄,倒换一下后腿。骑手望望门,那门不算大,骑手似乎比门宽着许多,可拐着腿,左右一晃,竟进去了。屋里极暗,不辨大小。慢慢就看出有两张粗木桌子,三四把长凳,墙里一条木柜。木柜后面一个肥脸汉子,两眼陷进肉里,渗不出光,双肘支在柜上,似在瞌睡。骑手走近柜台,也不说话,只伸手从胸口掏进去,捉出几张纸币,撒在柜上。肥汉也不瞧那钱,转身进了里屋。少顷拿出一大木碗干肉,一副筷,放在骑手面前的木桌上,又回去舀来一碗酒,顺手把钱划到柜里。骑手喝一口酒,用袖擦一下嘴。又摸出刀割肉,将肉丢进嘴里,脸上凸起,腮紧紧一缩,又紧紧一缩,就咽了。把帽摘了,放在桌上,一头鬈发沉甸甸慢慢松开。手掌在桌上划一划,就有嚓嚓的声音。手指扇一样散着,一般长短,并不拢,肥汉又端出一碗汤来,放在桌上冒气。一刻功夫,一碗肉已不见。骑手将嘴啃进酒碗里,一仰头,喉结猛一缩,又缓缓移下来,并不出长气,就喝汤。一时满屋都是喉咙响。不多时,骑手立起身,把帽捏在手里,脸上蒸出一团热气,向肥汉微微一咧嘴,晃出门外,肥汉梦一样呆着。阳光已移出峡谷,风又窜来窜去。布旗上下扭着动。马鬃飘起来,马打了一串响鼻。骑手戴上帽子,正一正,解下缰绳,马就踏起四蹄。骑手翻上去,紧一紧皮袍,用腿一夹,峡谷里响起一片脆响,不多时又闷闷响成一团,越来越小,越来越小。耳朵一直支着,不信蹄声竟没有了,许久才辨出风声和布旗的响动。3.下列对这篇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4分)A.小说开篇描写峡谷,着力突出了它的“险”“奇”“静”,对四脚蛇的描写,更是以动衬静,十分生动地表现了这些特点。B.肥汉“梦一样呆着”,是被骑手喝酒吃肉时的气概,以及酒后不同寻常的动作和表情所震撼,“呆”突出了肥汉的性格特征。C.小说文字简洁,注重细节描写。“布旗上有个藏文字”“藏靴上一层细土”,看似简单的两句话,却巧妙地暗示出人物的身份。D.小说擅长人物性格描写,尤其重视人物心理的细腻刻画,经常在人与人、人与景的对比与衬托中,凸显人物丰富复杂的内心世界。E.小说以“我”的耳闻目睹为线索,描写神奇的峡谷与质朴的边民,观察细致,笔法老练,用语奇崛,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CE【解析】A.描写峡谷,着力突出了它的“静”,并没有突出它的“险”与“奇”;B.“‘呆’突出了肥汉的性格特征”不对,只能写出他当时的情态;D.“尤其重视人物心理的细腻刻画”不对,文中几乎没有心理描写,而侧重人物的表情、动作等的描写。4.小说中三次写到鹰,分别表现了什么意图?请简要分析。(3分) ①“一只鹰在空中移来移去”,强化了山谷的荒凉僻静,为骑手的出现提供了独特的背景;
②“那鹰却忽地不知去向”,暗示骑手已经到来;
③“那只鹰又出现了”,空中自由飞翔的鹰与独来独往的骑手相互比照,丰富了骑手的形象内涵。5.小说中的“骑手”有哪些特点?请简要说明。(3分)①外形:相貌不凡,身体强壮,肌肉结实,有着朴质自然的力与美;
②举止:一人一骑,独行于峡谷中,虽山路崎岖,但因骑术高超而从容沉稳;
③性情:大口吃肉,大碗喝酒,不拘生活小节,粗犷而有野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