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66张PPT。12 词四首人教版·九年级下册渔家傲·秋思
江城子·密州出猎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满江红(小住京华)作者简介 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谥号文正。苏州吴县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
范仲淹幼年丧父,母亲改嫁。大中祥符八年(1015),范仲淹苦读及第,历任兴化县令、秘阁校理、陈州通判、苏州知州等职,因秉公直言而屡遭贬斥。康定元年(1040),与韩琦共任陕西经略安抚招讨副使,采取“屯田久守”方针,巩固西北边防。庆历三年(1043),出任参知政事,发起“庆历新政”。不久后,新政受挫,范仲淹被贬出京,皇祐四年(1052),改知颍州,范仲淹扶疾上任,于途中逝世。追赠兵部尚书、楚国公,谥号“文正”,世称范文正公。
他倡导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思想和仁人志士节操,影响深远。有《范文正公文集》传世。 1038年西夏昊称帝后,连年侵宋。由于积贫积弱,边防空虚,宋军一败再败。1040年,词人任陕西经略副使兼延州知州。延州为西夏入关要冲,战后城寨焚掠殆尽,戍兵皆无壁垒,散落城中。范仲淹镇守西北边疆期间,既号令严明又爱抚士兵,深为西夏所惮服,称他“腹中有数万甲兵”。这首词就是他身处军中的感怀之作。 创作背景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能准确背诵和默写全词。? 2.品味词中描写的边塞风光。
3.体会词的韵味以及作者的思想感情。 ?渔家傲·秋思
塞下∕秋来∕风景异,
衡阳雁去∕无留意。
四面∕边声∕连角起,
千嶂里,
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
燕然未勒∕归无计。
羌管悠悠∕霜满地,
人不寐,
将军白发∕征夫泪。范仲淹感知诗意渔家傲·秋思
[宋]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
衡阳雁去∕无留意。
四面∕边声∕连角起,
千嶂里,
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
燕然未勒∕归无计。
羌管悠悠∕霜满地,
人不寐,
将军白发∕征夫泪。 西北边疆秋来风景与中原不同,大雁南飞衡阳,无半点留恋之意。四周边塞的各种声音连同军中号角一同响起,崇山峻岭中,云雾弥漫,残阳西沉,孤城紧闭。
浊酒一杯遥寄万里思乡绪,边患未平,功业未成,还乡的打算无从谈起。听惯了幽怨的羌笛,见惯了秋霜满地,征人夜深不能睡,将军白发长,士卒热泪泣。1.上下两阕分别写什么? 上阕:写景
下阕:抒情 2.写的是何时何地的景色?哪个字统领了全部景色的特点? 描写的是塞下秋景;一个“异”字统领全景。 3.作者写了哪些景物?异在哪里? (1)衡阳雁去无留意。 “衡阳雁去”,实为“雁去衡阳”,“无留意”这是突出边塞的异常苦寒——秋一到,雁就无留恋之情,这与家乡是大异的。3.作者写了哪些景物?异在哪里? (2)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边声连角起”表明战事紧,“孤城闭”显示敌人强恶,戒备森严。再加上群山连绵,狼烟落日,构成一幅边塞黄昏的苍凉景色。——这与内地的繁华景象迥然不同。 4.下片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从哪句话可以读出? 悲伤——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5.为什么会这样?词中哪句话点出了原因?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这是全词的核心,作者揭示了自己和征夫们的矛盾心理:既思念万里之外的家乡,却又为家国未定,功业难成而不甘归退。 怎样理解“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面对一杯浊酒,映着将军花白的头发和士兵的眼泪。抒发了作者壮志难酬的感叹和思乡忧国的情怀;还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对朝廷不修武备、不重边功的愤懑心情。写作特色 1.用近乎白描的手法,在上片描摹出了一幅寥廓荒僻、萧瑟悲凉的边塞鸟瞰图。
2.通过景物描写、气氛渲染,使全词意境开阔苍凉,抒发边关将士壮志难酬和思乡忧国的情怀。 通过对塞外秋景荒凉的描写,表现了戍边将士的英雄血性、忧国忧民、思念家乡的情怀,同时反映了北宋王朝消极的防御政策造成的严重后果。 ?渔家傲范仲淹衡阳雁去
边声连起
千嶂孤城
长烟落日异渲染荒凉萧瑟气氛 上阕写景泪家万里- 归无计
羌管悠-霜满地
燕然未勒抒发思乡报国之情下阙抒情借景
抒情苍凉悲壮, 沉郁雄浑拓展延伸 《渔家傲·秋思》是范仲淹镇守西北边陲时军中生活的真实写照。发挥想象,用自己的话描述作者笔下的情景。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眉州眉山人,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画家。
苏轼是北宋中期文坛领袖,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有很高的成就。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与黄庭坚并称“苏黄”;其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其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亦善书,为“宋四家”之一;工于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作品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等。 宋神宗熙宁八年,是苏轼到密州上任的第二年。当时,蝗旱相连,而西北方的西夏和辽不断袭扰边境。爱国心切,一贯主张抗敌的苏轼,在贬官外任中,不但尽力解除人民的疾苦。还时刻准备要驰骋疆场,为国效力。这年十月,他与同僚出猎,作此词。这首词,是他写的第一首,也是最为典型的一首豪放词。 创作背景 1.了解词中用典的意义,掌握学习诗歌的方法。?
2.培养想象能力,体会作者立功报国的英雄气概。
3.培养朗读能力,准确背诵默写本词。?理解词意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老夫我暂且发一发少年的狂劲,左手牵着黄犬,右臂托着苍鹰,我头戴锦缎帽子,身着貂鼠皮袍,上千人马奔赴平坦的山冈。为了酬报全城的人跟随太守,我将亲自射杀那猛虎,要以千古英雄孙权为榜样。 畅饮酒,胸怀宽广胆气壮。鬓发花白如染霜,那又有什么妨碍!只盼望有手持符节的人来云中,但不知朝廷何时才能派遣冯唐似的使臣?到那时,我定将拉开雕弓如满月,瞄准西北方,箭箭射向天狼星。1.词的上下片分别写的什么? 上片写场面,下片抒怀。2.你能概括上片的内容吗? 描绘出猎的威武场面。3.太守的形象是怎样的?他的特点是什么? “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威风凛凛4.找出描写出猎队伍的句子?出猎队伍有什么特点? “千骑卷平冈”。威武雄壮,场面浩大。5.少年的“狂”表现在哪里? 一狂:出猎须报知人民跟随二狂:出看须“倾城”三狂:猎必射虎四狂:自比孙郎6.用自己的话描述太守出猎的壮观场面。 左手牵着黄犬,右臂托着苍鹰,戴上锦帽,穿上貂裘,率领众多的随从,纵马狂奔,飞快地越过小山冈。 7.下片哪个词集中抒发了作者的情怀?开张——豪壮 8.本词引用了三个典故,分别表达什么意思?(1)亲射虎,看孙郎。
(2)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
(3)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抒发自己的豪情壮志——要像孙郎(孙权, 作者自喻)那样建功立业。 表达作者希望朝廷能像派冯唐赦免魏尚那样重用自己。 表达了自己要报效国家,抵御入侵者,建功立业的决心。 结合全词,谈谈太守的“狂”具体表现在哪些地方? 狂①老夫聊发少年狂②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③千骑卷平冈④为报倾城随太守⑤亲射虎,看孙郎⑥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⑦会挽雕弓如满月⑧西北望,射天狼豪情英姿阵容场面气概信心忠心雄心写作特色 1.这首词通篇纵情放笔、气概豪迈,一个“狂”字贯穿全篇。
2.作品融叙事、言志、用典为一体,调动各种艺术手段形成豪放风格,多角度、多层次地从行动和心理上表现了作者宝刀未老、志在千里的英风与豪气。 这首词通过描写一次出猎的壮观场面,借历史典故抒发作者杀敌卫国的雄心壮志,表达了为国效命的坚定决心和爱国思想,并委婉表达了期盼得到朝廷重用的愿望。 借孙权射虎的典故,表现作者的少年狂气。运用冯唐持节的典故,希望得到朝廷的重用,能建功立业。运用射天狼的典故,表达了自己杀敌报国的志向。拓展延伸 继《江城子·密州出猎》后,苏轼又写出了许多经典之作,如《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等,同学们不妨课后读一读,深入体会词人的风格和豪情。 一首豪放词,一幅壮阔画,一杯酣畅酒,一腔报国情! 辛弃疾 (1140-1207),南宋爱国词人。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辛弃疾存词600多首。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和战斗精神是辛词的基本思想内容。他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豪放派词人、爱国者、军事家和政治家。
与苏轼并称“苏辛”,作品有《稼轩长短句》。 辛弃疾21岁时,就在家乡历城(今山东济南)参加了抗金起义。起义失败后,他回到南宋,当过许多地方长官。他安定民生,训练军队,极力主张收复中原,却遭到排斥打击。后来,他长期不得任用,闲居近二十年。宋孝宗淳熙十五年(1188年)冬天,辛弃疾与陈同甫在铅山瓢泉会见,即第二次“鹅湖之会”。陈同甫为人才气豪迈,议论纵横,自称能够“推倒一世之智勇,开拓万古之心胸”。他先后写了《中兴五论》和《上孝宗皇帝书》,积极主张抗战,因而遭到投降派的打击。这次他到铅山访辛弃疾,留十日。别后辛弃疾写《贺新郎·把酒长亭说》词寄给他,他和了一首;以后又用同一词牌反复唱和。这首《破阵子》大约也是作于这一时期。创作背景
1.能准确朗读、背诵全词。?
2.理解内容,体味意境,体会名句“了却君王天下事,羸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3.感悟词中表达的爱国情怀,及报国无门壮志难酬的悲怆之情。?学习目标 醉了挑灯观看宝剑的青锋,梦里醒来,听见号角声在军营中响 起。在各个军营里兵士们(欢欣鼓舞地)分吃烤熟的肉食,各种乐器合奏出悲壮粗犷的战歌,肃杀的深秋,我在战场大阅兵。
战马像的卢那样跑得飞快,弓箭像惊雷那样令人心惊,完成收复北方的宏图伟业,能赢得生前身后的一世英名。可惜,壮志未酬白发生,空怀一腔报国情! 1.上片一、二句写了“我”的哪些活动?梦见了什么? 写作者夜里酒醉后挑灯观看宝剑,睡梦中又回到当年的军营。 2.三、四句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现了什么? 对偶。突出表现了军营的雄壮,表现了将军及战士们高昂的战斗情绪。 3.“沙场秋点兵”中哪个字用得好? “秋”。
写出了肃杀的气氛和作战时的季节 ,突出了沙场点兵的豪迈、壮美。 4.下片前四句描写了什么?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描写了战斗场面,充分表达了作者的爱国激情和雄心壮志。 5.“了却君王天下事”中的“天下事”指的是
的国家大事。 收复北方 6.“可怜白发生”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作者身怀抗金收复失地的理想,却一直得不到任用。岁月蹉跎,白发丛生。感情从豪壮中陡然低落,表达了作者壮志难酬、报国无门的悲愤心情。 7.作者何处“可怜”?是可怜自己老了吗?结合作品,谈谈你的理解。①毕生杀敌报国的志向终未实现;②杀敌之策不为统治者采纳,致使收复中原大业不成;③身已老迈,胸怀报国之志,但赋闲在家,得不到任用,壮志难酬;④只能以酒为伴,在醉梦中重温杀敌报国的情景。鬓如霜志难酬可怜 辛弃疾说自己写《破阵子》是“赋壮词”,试结合作品解释“壮”表现在哪些方面? 从题材上看:写的是军营中的生活情景,看剑、听角声和塞外曲,分八百里炙,沙场秋点兵,骑快马、挽强弓,这种情境极其勇猛、雄壮。 从思想感情上看:表达的是为国立功的雄心壮志。从语言风格上看:全词壮丽而不“纤巧”。写作特色 1.运用对比,以壮衬悲。梦里沙场的恢宏壮阔、战争的意气豪放与“白发生”、志难酬的现实形成强烈对比,抒发了壮志难酬、英雄迟暮的悲愤心情。
2.意境雄奇。生动地描绘了一位披肝沥胆、忠一不二、勇往直前的将军形象。
3.结构打破常规,自成一体。前九句写得酣恣淋漓,却以末句否定前九句,加重末句失望低落之情。 作者追忆自己当年在起义军中激烈的战斗生活,抒发了渴望杀敌报国的雄心壮志;表现壮志未酬、报国无路的悲愤之情。 杀敌报国的迫切现实梦境现实壮志难酬的悲愤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拓展延伸 如果你是辛弃疾的挚友陈同甫,看到这首词后,你会对辛弃疾说些什么?以此为主题写一篇300字左右的文章。满江红(小住京华)
秋瑾 秋瑾(1875-1907),女,字璇卿,号竞雄,别名鉴湖女侠,山阴(今浙江绍兴)人,中国民主革命烈士,中国女权和女学思想的倡导者。第一批为推翻满清政权和数千年封建统治而牺牲的革命先驱,为辛亥革命做出了巨大贡献;提倡女权女学,为妇女解放运动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1907年7月15日就义于绍兴轩亭口,年仅32岁。
秋瑾的作品以1904年东渡日本为界,前期(1891-1904), 咏物写景、感事抒怀、思念亲友;后期(1904-1907),抒革命豪情及对祖国前途的忧虑。 1903年,秋瑾丈夫王廷钧捐得户部主事,随夫去北京居住。时值八国联军入侵后不久,她目睹民族危机的深重和清政府的腐败,决心献身救国事业,而王廷钧无心国事。中秋节,秋谨与王廷钧发生冲突,离家出走,寓居于北京阜城外的泰顺客栈,后由吴芝瑛出面调解,而秋瑾下决心冲破家庭牢笼,投身革命,不久即东渡日本留学。这首词是她在中秋节的抒怀之作。 创作背景
1.能准确朗读、背诵全词。?
2.学习作者借典故抒情的方法。
3.理解词的内容及其蕴含的感情,学习作者的政治抱负和爱国热情。?听读诗歌·感受诗情整体感知满江红 秋谨 小住京华,早又是中秋佳节。为篱下黄花开遍,秋容如拭。四面歌残终破楚,八年风味徒思浙。苦将侬强派作蛾眉,殊未屑!
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算平生肝胆,因人常热。俗子胸襟谁识我?英雄末路当磨折。莽红尘何处觅知音?青衫湿! 我在京城小住时日,转眼间就又到了中秋佳节。篱笆下面的菊花都已盛开,秋色明净,就像刚刚擦洗过一般。四面的歌声渐歇,我也终如汉之破楚,突破了家庭的牢笼,如今一个人思量着在浙江时那八年的生活况味。他们苦苦地想让我做一个贵妇人,其实,我是多么的不屑啊!
今生我虽然不能身为男子,加入他们的行列。但是我的心,要比男子的心还要刚烈。想想平日,我的一颗心,常为别人而热。那些俗人,心胸狭窄,怎么能懂我呢?英雄在无路可走的时候,难免要经受磨难挫折。在这莽莽红尘之中,哪里才能觅到知音呢?眼泪打湿了我的衣襟。翻译小住京华,早又是中秋佳节。 简洁地交代了写作的地点、时间及作者的心绪。“早又是”三个字,十分传神地把作者对时光飞逝、年华虚度的郁闷暗暗流露出来。 为篱下黄花开遍,秋容如拭。 “为篱下黄花开遍”,化用陶渊明“采菊东篱下”和李清照的“人比黄花瘦”,写秋色,但主要是用来表现自己初离家时的矛盾心情,既有冲破家庭牢笼后的喜悦,也有佳节独自寓居客栈、青春蹉跎无可奈何的失落幽怨之情。四面歌残终破楚,八年风味徒思浙。 作者用《史记·项羽本纪》中汉军破楚的故事,比喻说明自己终于冲破家庭牢笼。 苦将侬强派作蛾眉,殊未屑! “苦将侬强派作蛾眉”进一步说明表面上过着贵妇人的生活,实则奴仆不如的“八年风味”。“蛾眉”写出作者不能做男儿的遗憾之情。“殊未屑”表明作者对贵妇人的生活并不留恋,相反加以蔑视 。 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 这四句是鉴湖女侠的自我写照,运用“身与心、列与烈”两句四字谐音而意义不同的显著变化,表达她的抱负、志向和思想感情的转变,正是接“苦将侬强派作蛾眉,殊未屑!”的进一步思想发展。 算平生肝胆,因人常热。 表明她是一个富有感情的人,常为关心他人而热情高涨。“因人常热”反用《东观汉记·梁鸿传》中“不因人热”,有“处冷地而举热肠”(秋瑾《致琴文书》)之义。 莽红尘何处觅知音?青衫湿! 运用典故,抒发知音难觅,不禁潸然泪下的苦闷心情。“青衫湿”出自白居易的《琵琶行》中的“江州司马青衫湿”,极言作者对自己前途的担心和忧虑。 俗子胸襟谁识我?英雄末路当磨折。 写自己知音难觅的苦闷之情。 写作特色 1.本词基调高昂,语言刚健清新。通过层层表述,曲折地反映了革命者参加革命前的复杂矛盾心情,真切感人。
2.善用典故抒写心绪。词中有直接化用,也有反说其语,写出作者的彷徨苦闷之情。 这首词是秋瑾在中秋节的抒怀之作,反映了她对时局的忧虑,对婚姻的不满,对自己女性身份的不平,以及内心涌动的英雄气概,走向革命前的苦闷、矛盾复杂的心情。秋瑾绝命书痛同胞之醉梦犹昏,
悲祖国之陆沉谁挽?
日暮穷途,徒下新亭之泪;
残山剩水,谁招志士之魂?
不须三尺孤坟,中国已无干净土;
好持一杯鲁酒,他年共唱摆仑歌。
虽死犹生,牺牲尽我责任;
即此永别,风潮取彼头颅。
壮志犹虚,雄心未渝,
中原回首肠堪断! 拓展延伸
孙中山为秋瑾烈士题词“巾帼英雄”
1939年周恩来题词“勿忘鉴湖女侠之遗风”。
秋瑾烈士纪念碑 课件23张PPT。第三单元12.词四首zhàng yānmèiqíngtiǎohuī zhìxièdínóng层峦叠嶂雕刻 还写作烤肉演奏擦不屑,轻视属类,范围激动B【解析】八百里:指牛。此处用典。4.下列诗句朗读节奏划分有误的一项是( )(3分)A.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B.算/平生肝胆,因人/常热C.酒酣胸胆/尚开张D.衡阳/雁去/无留意C【解析】C.酒酣/胸胆尚开张。 5.默写句子。(9分)(1)____________________,衡阳雁去无留意。(2)酒酣胸胆尚开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____________________,弓如霹雳弦惊。(4)四面歌残终破楚,____________________。(5)《渔家傲·秋思》中,范仲淹借酒抒发思乡之情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辛弃疾在《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中表达其建功立业的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塞下秋来风景异鬓微霜 又何妨 马作的卢飞快八年风味徒思浙浊酒一杯家万里 燕然未勒归无计 了却君王天下事 赢得生前身后名6.文学常识填空。(21分)(1)《渔家傲·秋思》的作者________,字________,谥号文正。________(时期)政治家、文学家。我们学过其散文名篇《____________》。(2)《江城子·密州出猎》的作者________,字________,号________。“唐宋八大家”之一,________派词人的主要代表。与父亲________、弟弟________合称“三苏”,与________并称“苏黄”,与________并称“苏辛”。(3)《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的作者________,字________,号________。________(时期)________派词人。他与另一位山东济南的词人________并称“济南二安”。(4)《满江红》的作者________,字璿卿,号________,别署____________,中国民主革命烈士。范仲淹希文北宋 岳阳楼记苏轼子瞻东坡居士豪放苏洵 苏辙黄庭坚辛弃疾辛弃疾幼安稼轩南宋豪放李清照秋瑾竞雄鉴湖女侠一、课内阅读(2018·柳州) (一)江城子·密州出猎 苏轼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1.本词中“孙郎”指的是________。上阕描写的是____________的场景。(2分) 2.赏析“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2分)孙权冬季打猎“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活用典故,作者拿魏尚自比,表达了希望能重新得到朝廷的重用,立功报国的思想感情。(2018·百色)(二)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辛弃疾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3.这首词,从题材上看是写____________;从思想感情上看表达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从语言风格上看是________。所以,词作者在题目中称之为“壮词”,十分妥帖。(3分) 4.赏析句子“醉里挑灯看剑”。(3分)军旅生活为国立功的雄心壮志刚健动作描写(神态、细节描写),写词人在夜里酒醉后挑亮灯芯观看宝剑,表达词人渴望早日奔赴战场杀敌的急切心情。 (三)满江红 秋瑾小住京华,早又是中秋佳节。为篱下黄花开遍,秋容如拭。四面歌残终破楚,八年风味徒思浙。苦将侬强派作蛾眉,殊未屑! 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算平生肝胆,因人常热。俗子胸襟谁识我?英雄末路当磨折。莽红尘何处觅知音?青衫湿!5.本词上阕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 6.有人评价秋瑾这首词“基调高昂,语言刚健清新”,试联系诗歌内容加以分析。(4分)表达了词人不愿过贵妇人的生活,意欲突破家庭束缚,追求自由,投身革命的思想感情。“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运用短句,节奏明快,格调高昂,将身不能为男儿,心却不让须眉的苦闷表达得淋漓尽致。“平生肝胆”“英雄末路”等词句脱口而出,不加雕饰,显得清新自然,却又刚健质朴。而结语真实表达了自己知音难觅,不禁潸然泪下的苦闷。 (四)渔家傲·秋思 范仲淹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7.“塞下秋来风景异”的“异”字突出了边塞风光的独特。请你发挥想象,用自己的话说说词的上阕描绘了一幅怎样的风景。(3分) 8.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3分)A.望着南飞的大雁,想着远在万里之遥的故土,借一杯浊酒排遣心中的思念。B.出征的誓言未能实现,今夜又找不到回家的路途,这更加重了征人的愁绪。C.夜寒霜浓,耳畔的悠悠羌笛之声更勾起了征人的乡愁,这样的夜怎能入睡?D.旷日持久的守边让将士们熬白了黑发,流下思乡的泪,但他们仍矢志不渝。秋风裹挟西北的风沙,拍打着紧闭的城门,一行大雁毫无留意地向南飞去。号角声起,边声随之而起。层峦叠嶂里,暮霭沉沉,只有这一座孤城无言静立。B“今夜又找不到回家的路途”是错误的,是因为“燕然未勒归无计”才更加重了征人的愁绪。 二、课外阅读(一)阮郎归·初夏 苏轼绿槐高柳咽新蝉。薰风初入弦。碧纱窗下水沈烟。棋声惊昼眠。 微雨过,小荷翻。榴花开欲然。玉盆纤手弄清泉。琼珠碎却圆。9.词的上阕采用________手法,突出了环境________的特点。(2分) 10.试分析下阕最后两句中“弄”和“碎”两字的妙处。(2分)以动衬静清幽一个“弄”字表现出佳人戏水时天真、可爱、喜悦的情态;一个“碎”字把水珠四溅、破碎落地的动态表现得十分生动。(2018·潍坊)(二)浣溪沙① 欧阳修堤上游人逐画船,拍堤春水四垂天。绿杨楼外出秋千。 白发戴花君莫笑,六幺②催拍盏频传。人生何处似尊前!【注释】①:此词大约作于作者知颍州时。②:六幺:绿腰,曲调名。11.上阕中“逐”“出”两字极为精妙。请任选一字,赏析其表达效果。(2分) 12.词的下阕写出了作者怎样的情态?其中蕴含着怎样的情感?(3分)“逐”字有追逐的意思,突出了游人之多、兴致之高,表现了众人游春的热闹情景。“出”字有飞出、荡出的意思,突出了荡秋千人的情态,使画面富有生机。写出了作者旷达不羁、乐而忘形的情态。蕴含着作者追求欢乐、排遣苦闷的情感。(三)【甲】菊 秋瑾铁骨霜姿有傲衷,不逢彭泽志徒雄。夭桃枉自多含妒,争奈黄花耐晚风!【乙】满江红 秋瑾小住京华,早又是中秋佳节。为篱下黄花开遍,秋容如拭。四面歌残终破楚,八年风味徒思浙。苦将侬强派作蛾眉,殊未屑! 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算平生肝胆,因人常热。俗子胸襟谁识我?英雄末路当磨折。莽红尘何处觅知音?青衫湿! 13.甲诗中提及一位文化名人,请写出他的名字。诗中提及这个人用意何在? 14.两首诗词都写到了菊花(黄花即菊花),请结合具体诗句,谈谈甲乙两首诗词写菊花各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彭泽”即彭泽令,代指晋代以爱菊而闻名的陶渊明。甲诗中,诗人托物言志,借菊花能经历风霜不畏严寒的特性来表达自己的坚强、孤傲的性格;乙词中,诗人写菊花,交代季节为秋天,渲染了一种悲伤的气氛,奠定了全词的感情基调,表达了作者的伤感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