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科版物理八年级第六章熟悉而陌生的力第四节 科学探究:速度的变化
同步练习
1.汽车的速度是50km/h,这句话的意思是( )
A.汽车每小时的运动速度是50千米 B.汽车通过的路程是50千米/小时
C.汽车每小时通过的路程是50千米/时 D.汽车每小时通过的路程是50千米
2.平时我们经常说“第2秒”和“前2秒”,它们所指的意思是不一样的,一辆小车在平直的公路上行驶,在前1s内通过了10m,前2s内通过了20m,前3s内通过30m,则这辆小车( )
A.在第1s内一定是做匀速直线运动 B.在第3s内可能静止
C.在前3s内一定都做变速直线运动 D.在前3s内可能做匀速直线运动
3.某汽车以4m/s的速度通过300m,接着以6m/s的速度通过300m,它在全程的平均速度是( )
A.4m/s B.5m/s C.6m/s D.4.8m/s
4.某人沿直线从甲地到乙地共用100min,在第一个10min内走过80m,在第二个10min内走了10m,则下述说法中正确的是( )
A.他第一个10min内的平均速度为0.2m/s B.他第二个10min内的平均速度为0.02m/s
C.他前20min内的平均速度为0.6m/s D.甲、乙两地相距1000m
5.北京到天津的铁路线长147km,一列火车用1.5h从北京到天津,这列火车的平均速度是 km/h合 m/s.147km= m= mm= nm。
6.“五一节”期间,很多外地游客乘坐重庆长江索道,体验重庆的“立体交通”。如图所示,长江索道全长约1165m,某次单程运行时间为233s,则索道在该次运行的平均速度为 m/s。驶离站台后,车厢里的游客以对面的建筑为参照物,判断自己是 (选填“运动”或“静止”)的。
7.一小球从空中下落,历时6s,下落时运动速度越来越快,已知小球最后2s通过的路程是14m,这个小球在最后2s内的平均速度为 ,6s内的平均速度v 7m/s(填“>”“<”或“=”)。
8.为了参加首届动物奥林匹克运动会,猎豹正在进行刻苦地训练,他报的项目是400米短跑,为了尽可能发挥到最好的程度,他命令一只山羊准备场地并帮助测出全程前200m、后200m的平均速度,那么:
(1)山羊应该选取的测量工具是: ;
(2)如图,则前200m、后200m,全程中的平均速度分别为 m/s、 m/s、 m/s。
(3)试分析这三种平均速度的大小关系及其原因 。
9.某班同学在用皮尺和秒表测平均速度时,四位计时员记录了王军同学跑步通过10m、20m、30m、40m处的时刻,并记录在下表中。
路程s/m
10
20
30
40
时间t/s
3.2
5.2
6.8
9.2
(1)从20m处到40m处的平均速度为 m/s
(2)全程的平均速度为 m/s(结果取2位小数)
10.钢球沿 20m长的斜面滚下后,又在水平地面上滚动 25m距离才停止。钢球在斜面和地面上滚动时间分别是5s和10s,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钢球在斜面上的平均速度为5m/s B.全程的平均速度为3m/s
C.地面上的平均速度4m/s D.平均速度为2m/s
11.一个小球从空中自由落下,经5s落地,已知小球最后2s下落的高度是80m,则小球在整个下落过程中的平均速度是( )
A.等于40m/s B.大于40m/s C.小于40m/s D.无法确定
12.寓言《龟兔赛跑》中说:乌龟和兔子同时从起点跑出,兔子在远远超过乌龟时,便骄傲地睡起了大觉。等它一觉醒来,发现乌龟早己悄悄地爬到了终点,后悔不已。在整个赛跑过程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乌龟始终比兔子跑得慢 B.兔子始终比乌龟跑得快
C.兔子的平均速度大 D.龟的平均速度大
13.一个运动物体在前2s内的平均速度是3m/s,后3s内的平均速度是5m/s,则它在5s内的平均速度是( )
A.3.5m/s B.4m/s C.4.2m/s D.4.5m/s
14.钢球沿25m长的斜面滚下后,又在水平地面上滚动了35m的距离才停止。钢球在斜面和地面上滚动时间分别是5s和10s,则钢球在斜面上的平均速度是 m/s,在水平地面上的平均速度是
m/s,在整个路程上的平均速度是 m/s。
15.物理实验课上,某实验小组利用带有刻度尺的斜面、小车和数字钟测量小车的平均速度,如图所示,图中显示的是他们测量过程中的小车在甲、乙、丙三个位置及其对应时刻的情形,显示时间的格式是“时:分:秒”。
(1)小车从斜面下滑过程中“测量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实验的原理是 。需要的测量工具有刻度尺和 。
(2)由图可知,小车从乙位置运动至丙位置的平均速度是 m/s;
(3)小组同学们讨论后认为实验时斜面的倾斜度 一些(填“大、小”)。
16.小明在“测小车的平均速度”的实验中,设计了如图的实验装置:小车从带刻度(分度值为1mm)的斜面顶端由静止下滑,图中的方框是小车到达A、B、C三处时电子表的显示(数字分别是“小时:分:秒”)
(1)该实验是根据公式 进行测量的。
(2)实验中为了方便计时,应使斜面坡度较 (填“大或小”)
(3)请根据图中所给信息回答:sAB= cm,tBC= s,vAC= m/s。
(4)实验前必须学会熟练使用电子表,如果让小车过了A点后才开始计时,则会使所测AC段的平均速度vAC偏
(填“大”或“小”)
(5)该小车是在做 运动。(填“匀速”或“变速”)
17.在“测变速直线运动的平均速度”的实验中,一实验者测得小车从斜面顶端运动到斜面底端通过的路程是1m,全程所用时间是5s,前半程所用时间是3s,那么小车前半程的平均速度是
m/s,后半程的平均速度是 m/s,全程的平均速度是 m/s。
18.小芳同学用带刻度尺的长木板和木块组成了如图所示的装置进行实验,图中显示的是她测量过程中的小车在甲、乙、丙三个位置及其对应时间的情形,显示时间的格式是“时:分:秒”。她想通过测量各阶段的平均速度从而找出小车的运动规律。
(1)测量平均速度的实验原理是 。
(2)为了测出平均速度,除了刻度尺外还需要的测量工具是 。
(3)补充完成实验表格。
路段
路程(cm)
运动时间(s)
平均速度(cm/s)
甲到丙
s1=
t1=6
v1=
甲到乙
s2=26
t2=2
v2=
乙到丙
s3=26
t3=
v3=
(4)根据计算结果可以得出:从斜面顶端向下运动的小车做 运动。
19.小芳同学早上7:00从家里出发到校上课,7:05﹣﹣7:15在早餐店吃早餐,在7:25到达学校,已知小芳同学家到学校的路程是1.8km。则小芳同学在此过程中的平均速度是( )
A.1m/s B.2m/s C.2.5m/s D.1.2m/s
20.一物体由甲地到乙地做变速直线运动,通过全程的前一段路程的速度为v1,后一段路程的速度为v2,则( )
A.全程平均速度是
B.若前后段经过的两段路程相等,则全程平均速度为
C.若前后两段路程所用的时间相等,则全程平均速度为
D.以上说法都不正确
21.一辆汽车以80km/h的速度从射洪匀速驶向遂宁,到达遂宁后立即以100km/h 的速度匀速返回射洪。该汽车在整个往返过程中的平均速度为( )
A.75 km/h B.88.89 km/h C.90 km/h D.72 km/h
22.一辆客车以10m/s的速度驶上某一段斜坡,经过16s到达坡顶,接着又以16m/s的速度经6s到达另一侧的坡底,该车上下坡的平均速度为( )
A.13 m/s B.12 m/s C.12.3 m/s D.11.6 m/s
23.某同学假期外出郊游时,用半小时走了2km的路程。休息半小时后,又用30min走了25km的路程。那么他在前半小时的平均速度是 km/h;他在全程的平均速度是 km/h。
24.用每秒闪光10次的照相装置拍摄到小球从A到F的频闪照片如图所示,分析照片可知,从A到F运动了 路程,从B到E的平均速度为 。
25.在测平均速度的实验中(如图),斜面应选择 (填“较大”或者“较小”)坡度,这样设计是为了实验中便于测量 。若秒表每格为1s,则该实验中,小车通过全程的平均速度是
m/s.实验中,小车通过上半程的平均速度
(选填“大于”、“小于”或“等于”)小车通过下半程的平均速度。
26.在变速运动中,用总路程除以总时间,得出的速度叫 。平均速度计算公式:v= 。
27.短跑运动员在百米竞赛中,测得第7s末的速度为9m/s,第10秒末达到终点时的速度为10.2m/s,则运动员在全程中的平均速度为 。
28.如图所示,下图是关于小车沿斜面下滑平均速度测量实验:
(1)该实验的原理是: ,用到如图所示的实验器材外,还缺少的器材是 。
(2)若图中停表每格为1s,那么实验中小车通过前半段路程的平均速度是 m/s;小车通过全程的平均速度是 m/s
(3)实验中为了方便计时,应使斜面的坡度 (选填“较小”或“较大”)
29.根据所学知识填空。
(1)如图是八年级八班的同学测平均速度实验装置,斜面应选择较 (选填“大”或“小”)坡度,实验中金属片的作用是 ,这样设计是为了实验中便于测量 。小车通过上半程的平均速度 小车通过下半程的平均速度(选填“大于”、“小于”或“等于”);若秒表每格为1s,则小车通过全程的平均速度是 。
(2)“测量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实验的原理是 。
(3)小明在完成“测量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后,还想用上图所示实验装置从斜面下滑物体的运动快慢与哪些因素有关。他对小车下滑快慢的因素进行如下猜想:
猜想一,与斜面的高度有关;猜想二,与斜面的长度有关。
为了验证猜想一,他设计的方案是将小车分别从斜面上不同高度处由静止释放,测出下滑时间。通过测量,发现每次下滑的时间不同,于是得出猜想一是正确的。请对张刚这一探究作出评价,指出他存在的问题是: 。
30.如图所示,是实验小组的同学们用斜面和滑块做“测量物体的平均速度”的实验情形。当滑块自顶端A出发开始计时,分别滑至B和斜面底端C时依次停止计时,显示时间的数字钟的时间格式是“时:分:秒”。
(1)除了停表,实验中用到的测量工具还有 ;
(2)滑块由A滑至C的过程中平均速度是 m/s;
(3)滑块在AB段的平均速度vAB和在BC段的平均速度vBC的大小关系是vAB vBC(选填“>”“<”或“=”)。
(4)如果滑块自顶端A出发后才开始计时,到达C点时停止计时,则测得AC段的平均速度比实际值 (选填“偏大”或“偏小”)。
(5)为了测量小车运动过程中下半程的平均速度,某同学让小车从B点由静止释放。测出小车到达C点的时间,从而计算出小车运动过程中下半程的平均速度,它的做法正确吗? ,理由是 。
31.小明在“测小车的平均速度”的实验中,设计了如图的实验装置:小车从带刻度的斜面顶端由静止下滑,图中小长方形的数据是小车到达A、B、C三处时电子表显示的时间。
(1)该实验的原理是 。
(2)实验中,应使斜面坡度较 (填“大”或“小”),目的是 。
(3)实验前必须学会熟练使用电子表,如果让小车过了A点后才开始计时,则会使所测得AC段的平均速度 (填“偏大”或“偏小”)。
(4)请根据图中所给信息完成下表:
路程s/cm
时间t/s
平均速度v/m?s﹣1
AB段
AC段
BC段
32.某同学乘坐出租车上学,下车后司机给了他一张车费发票,如图所示,请根据发票上的数据:
(1)计算出租车在这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
(2)如果以3km为起步价,则出租车的起步价为多少元?
33.晓峰同学骑自行车从家路过书店到学校上学,家到书店的路程为1 800m,书店到学校的路程为3 600m;当他从家出发到书店用时5min,在书店等同学用了1min,然后二人一起又经过了10min才到达学校。求:
(1)晓峰骑车从家到达书店这段路程中的平均速度是多少?
(2)晓峰从家到学校的全过程中的平均速度是多大?
34.周末小林一家驾车从韶关市区内到南雄珠矶巷游玩,汽车行驶0.5h到达40km远的仁化,再以90km/h的平均速度行驶1h到目的地。求:
(1)韶关市区到仁化,汽车行驶的速度是多少km/h?
(2)韶关市区到南雄珠矶巷,汽车的平均速度是多少km/h?
35.暑假,小明一家要乘动车去上海参观世界博览会,小明了解他们所要乘的车次如附表。附表:泉州到上海南站动车时刻表
(1)乘D3204动车从泉州到上海需要多少时间?
(2)从泉州到上海的平均速度是多少?
车次
出发站
出站时间
目的站
到站时间
公里数
D3204厦门﹣上海
泉州
11:55
上海南
17:25
1100km
沪科版物理八年级第六章熟悉而陌生的力第四节 科学探究:速度的变化 同步练习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点评】解题时应真正、全面理解:匀速直线运动的概念。物理学中有很多定义、概念,只有全面、正确地理解物理定义、概念,才能正确解题,学好物理。
3.【分析】根据速度的变形公式求出汽车匀速行驶100m和300m所需要的时间,从而求出全程的时间,全程的平均速度根据公式v=即可求出。
【解答】解:∵v=
∴汽车前300m用的时间:
t1===75s,
后300m用的时间:
t2===50s,
则全程的平均速度v===4.8m/s。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速度的计算,关键是对速度公式及其变形的灵活运用,要知道求全程的平均速度必须知道总路程和总时间,是解决本题的关键。
4.【分析】平均速度等于总路程除以总时间,计算时注意单位换算。
【解答】解:
A、第一个10min内的平均速度 =≈0.13m/s;
B、第二个10min内的平均速度=≈0.02m/s;
C、前20min内的平均速度v===0.075m/s;
D、从甲地到乙地的距离,条件不足,无法计算。
故选:B。
【点评】计算前20min内的平均速度时,应用总路程除以总时间,不能取前两个十分钟速度的平均值。
5.【分析】此题是有关求平均速度的题目,已知总路程和总时间,可利用公式v=计算速度;速度的国际单位是m/s,常用单位是km/h,这两个单位之间的换算关系是1m/s=3.6km/h,再根据km/h和m/s的进率来换算。
本题根据长度和时间的单位的进率进行换算。换算的步骤为:原来的数字、乘号、进率、后来的单位。
【解答】解:
∵S=147km,t=1.5h,
∴v===98km/h;
98km/h=98×m/s=27.2m/s。
147km=147×103m=1.47×105m;147km=147×106mm=1.47×108mm;147km=147×109nm=1.47×1012nm。
故答案为:98,27.2;1.47×105;1.47×108;1.47×1012。
【点评】此题考查了速度的计算和速度单位间的换算,牢记速度m/s和km/h的进率,不仅可以提高单位换算的准确率,还可以节省作题时间,是一道最基本的计算题。
6.【分析】(1)根据公式v=计算平均速度;
(2)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相对于参照物来说物体位置发生变化则是运动的,否则是静止的。
【解答】解:(1)长江索道全长s=1165m,单程运行时间为t=233s,
索道在该次运行的平均速度为:v===5m/s。
(2)驶离站台后,车厢里的游客以对面的建筑为参照物,游客与地面位置发生了变化,所以游客自己是运动的。
故答案为:5;运动。
【点评】此题主要考查的是学生对速度的计算和运动静止相对性的理解和掌握,基础性题目。
7.【分析】先利用公式v=求出最后2s的平均速度,小球做自由落体运动,下落的速度越来越大,据此判断在这6s内的平均速度的大小范围。
【解答】解:最后2s的平均速度:
v===7m/s,
小球做自由落体运动,速度是越来越快,全程的平均速度小于最后2s的平均速度(7m/s)。
故答案为:7m/s;<。
【点评】本题考查平均速度的计算,关键是知道做自由落体运动的物体速度是越来越快,全程的平均速度小于最后2s的平均速度,这是本题的难点。
8.【分析】要测量平均速度,需要用皮卷尺测量距离,用停表测量时间,根据速度公式求出平均速度。
利用前半段的距离和时间计算前半段的平均速度。
利用后半段的距离和时间计算后半段的平均速度。
利用全程的距离和时间计算全程的平均速度。
【解答】解:(1)用皮卷尺测量距离,用停表测量时间。
(2)v前===40m/s,
v后===50m/s,
v全===44.4m/s。
(3)前半段平均速度小,后半段平均速度大,全程平均速度处于二者之间,这是因为全程平均速度等于总路程除以总时间。
故答案为:(1)皮卷尺;停表;(2)40;50;44.4;(3)前半段平均速度小,后半段平均速度大,全程平均速度处于二者之间,这是因为全程平均速度等于总路程除以总时间。
【点评】本题最容易出现错误,有些同学求前半段和后半段速度的平均值做全程的平均速度是错误的。
9.【分析】根据公式v=,通过读表格可知王军运动的时间,已知该同学的运动路程,根据公式v=,求出平均速度。
【解答】解:(1)从20m处到40m处的运动时间:t=9.2s﹣5.2s=4s,路程s=40m﹣20m=20m,
平均速度v===5m/s;
(2)由表格可知,全程的路程s全=40m,通过全程所用的时间,t全=9.2s,
全程的平均速度:v全==≈4.35m/s。
故答案为:(1)5;(2)4.35。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由表格提供已知条件求平均速度,是一道基础题。
10.【分析】已知斜面长度和钢球滚动时间,可以得到钢球在斜面上滚动的平均速度;已知钢球在水平地面上滚动的距离和所用时间,可以得到钢球在水平地面上的平均速度;已知钢球滚动的总距离和所用时间,可以得到钢球在整个过程中的平均速度。
【解答】解:
钢球在斜面上的平均速度是v1===4m/s;
钢球在水平地面上的平均速度为v2===2.5m/s;
钢球在全程的平均速度为v===3m/s。
故选:B。
【点评】此题考查的是平均速度的计算,需要清楚的是:平均速度不等于速度的平均;全程的平均速度等于总路程除以总时间,某一段的平均速度等于此段路程与时间之比。
11.【分析】先利用公式求出最后2s的平均速度,小球做自由落体运动,下落的速度越来越大。
【解答】解:最后2s的平均速度,
小球做自由落体运动,速度是越来越快,全程的平均速度小于最后2s的平均速度。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平均速度的计算,关键是知道做自由落体运动的物体速度是越来越快,全程的平均速度小于最后2s的平均速度,这是本题的难点。
12.【分析】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基本方法有三种:
(1)在时间相同的情况下比较运动路程的长短,路程长的运动的快。
(2)在路程相同的情况下比较运动时间的长短,运动时间短的运动的快。
(3)在运动时间和路程都不相同的情况下,比较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单位时间内通过路程长的运动的快。
【解答】解:
在兔子睡觉之前,兔子和乌龟运动的时间相同,乌龟通过的路程少,所以兔子跑的快。
在整个过程中,兔子和乌龟通过的路程相同,乌龟用的时间短,所以乌龟运动的快(即乌龟的平均速度大)。
因此选项A、B、C中的说法都不对。
故选:D。
【点评】本题的解题关键是了解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两种基本方法和理解平均速度的概念,平均速度等于一段路程与其所对应的时间的比值(兔子睡觉的时间也必须计算在内)。
13.【分析】利用速度公式的变形公式s=vt分别计算出前2s和后3s通过的路程,再用总路程除以总时间,求出平均速度。
【解答】解:由v=得,
物体在前2秒通过的路程:s1=v1 t1=3m/s×2s=6m;
后3 秒通过的路程:s2=v2 t2=5m/s×3s=15m;
物体在5s内的路程:s=s1+s2=6m+15m=21m;
总时间t=5s,物体在5s内的平均速度:
v===4.2m/s。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了求物体的平均速度,熟练应用速度公式及其变形公式即可正确解题。
14.【分析】(1)已知斜面长度和钢球滚动时间,可以得到钢球在斜面上滚动的平均速度;
(2)已知钢球在水平地面上滚动的距离和所用时间,可以得到钢球在水平地面上的平均速度;
(3)已知钢球滚动的总距离和所用时间,可以得到钢球在整个过程中的平均速度。
【解答】解:钢球在斜面上的平均速度是:
v1===5m/s;
钢球在水平地面上的平均速度为:
v2===3.5m/s;
钢球在全程的平均速度为:
v====4m/s。
故答案为:5;3.5;4。
【点评】此题考查的是平均速度的计算,需要清楚的是:平均速度不等于速度的平均;全程的平均速度等于总路程除以总时间,某一段的平均速度等于此段路程与时间之比。
15.【分析】(1)在用斜面小车测量平均速度的实验中,要测量小车运动的路程和时间,用到刻度尺和秒表,并代入公式v=进行计算;
(2)有图片读出小车通过的路程和所用时间,利用v=计算从乙到丙过程中的平均速度;
(3)若要计时方便,应使所用的时间长些。
【解答】解:(1)实验中要利用公式v=计算小车平均速度;
实验中要用刻度尺测量小车运动的路程,用秒表测量小车运动的时间;
(2)小车从乙位置运动至丙位置通过路程:s=64.0cm﹣0cm=64.0cm=0.640m,
所用时间:t=00:05:10﹣00:05:06=4s,
平均速度:v===0.16m/s;
(3)若要计时方便,应使斜面的坡度小一些,是为了减小小车运动的速度,使小车在斜面上通过的时间更长。
故答案为:
(1)v=;秒表;
(2)0.16;
(3)小。
【点评】“测小车的平均速度”的实验,关键是知道实验原理和方法,会根据平均速度的公式v=比较平均速度的大小。
16.【分析】(1)平均速度的公式是:v=;
(2)斜面坡度越大,物体下滑速度越大,运动时间越短,时间不容易记录,由此选择合适的坡度;
(3)从图中读出AB、AC的长从而得到BC长,读出通过BC及AC所用的时间,利用速度公式计算小车在AC段的平均速度;
(4)让小车过了A点才开始计时,会导致时间的测量结果偏小,由此可知平均速度的误差;
(5)根据上半段和下半段小车运动时间比较可知小车的运动情况。
【解答】解:(1)测小车的平均速度的实验是根据公式v=进行测量的;
(2)实验中为了方便计时,要使物体运动速度慢一些,所以斜面坡度要小;
(4)已知刻度尺分度值为1mm,sAB=10.00cm﹣5.00cm=5.00cm,tBC=15:35:23﹣15:35:22=1s,
sAC=10.00cm﹣0.00cm=10.00cm,
tAC=15:35:23﹣15:35:20=3s,
则vAC==≈3.33cm/s=0.0333m/s;
(4)让小车过了A点后才开始计时,计时晚,故所计时间偏小,由v=可知,计算出的平均速度偏大;
(5)由图知,小车上半段所用时间tAB=2s,下半段的时间tBC=1s,相同的路程小车所用时间不同,所以小车在做变速运动。
故答案为:(1)v=;(2)小;(3)5.00;1;0.0333;(4)大;(5)变速。
【点评】本题考查了测量平均速度原理、速度的计算以及误差的分析,从图上正确读出小车通过各段路程和对应的时间是关键。
17.【分析】利用公式v=计算小车上半段路程、下半段路程及全程的平均速度。
【解答】解:小车前半程的平均速度v1===0.17m/s;
后半段路程的平均速度v2===0.25m/s;
全程的平均速度v===0.2m/s。
故答案为:0.17;0.25;0.2。
【点评】此题考查了速度公式的应用,在代入数据时,注意路程和时间的同一。
18.【分析】(1)公式v=既能用于匀速直线运动求速度,又能用于变速直线运动求平均速度。
(2)要测量平均速度,需要用刻度尺和秒表测出路程和时间;
(3)在斜面上测量小车运动的平均速度必须测出路程和时间,根据给出的距离,读出对应的时间,用公式v=算出平均速度;
(4)根据求出各段的平均速度比较可以得出物体的运动情况。
【解答】解:(1)平均速度是指某段时间内的路程与这段时间的比值,所以测小车平均速度的实验原理为v=;
(2)要测量平均速度,需要用刻度尺和秒表测出路程和时间,根据公式v=求出平均速度;
(3)小车从甲位置到丙位置,通过路程s1=90.0cm;
小车从甲位置到丙位置的速度v1===15cm/s;
小车从甲位置到乙位置的速度v2===13cm/s;
小车从乙位置到丙位置所用时间t3=00:05:10﹣00:05:06=4s;
小车从乙位置到丙位置的速度v3===16cm/s;
(4)根据求出的各段的平均速度可以看出,小车各段的平均速度是不相等的,所以小车做的是变速运动。
故答案为:(1)v=;(2)秒表;(3)90;15;13;4;16;(4)变速。
【点评】公式v=适用于变速运动中求平均速度,一定注意用一段时间内的路程除以对应的时间,才能准确的求出平均速度。
19.【分析】先算出小芳同学从家里出发到校所用的时间,根据速度公式v=就可求出从家到学校的平均速度。
【解答】解:小芳同学从家里出发到校所用的时间t=7:25﹣7:00=25min=1500s,
从家到学校的平均速度是v===1.2m/s。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了速度公式的计算,注意在此过程中包括吃早餐的时间。
20.【分析】平均速度等于全程的路程除以总时间;
分别求出前一半时间和后一半时间内的路程,根据平均速度的定义式求出全程的平均速度;
根据速度公式求出物体在前一半时间和后一半时间的路程,得出全程的路程,再利用总路程除以总时间求全程的平均速度。
【解答】解:A、平均速度等于全程的路程除以总时间,前后两段的路程不确定,无法计算平均速度大小,故A错误;
B、若前后段经过的两段路程相等,设全程的路程为s,则物体前一半路程所用时间为t1′,后一半路程用时t2′,
则t1′==,t2′==,
故全程的平均速度:v===.故B错误;
C、若前后两段路程所用的时间相等,设运动的总时间为2t,则根据v=可得:
前一半时间的路程s1=v1t,后一半时间的路程s2=v2t,
全程的平均速度v平均===;故C错误;
D、综合ABC可知,D正确;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的是平均速度的求解方法,总起来说这道题的思路不复杂,主要是考查平均速度和时间以及路程的关系,需要注意的是变量太多,要细心处理。此题为中档题。
21.【分析】设甲地到乙地的距离为s,根据速度公式求出整个往返过程中的时间,然后用总路程除以总时间即可求出汽车在往返过程中的平均速度。
【解答】解:设甲地到乙地的距离为s,
根据v=可得:
甲地到乙地所需的时间t1==,
乙地到甲地所需的时间t2==,
车在整个往返过程中的平均速度v===≈88.89km/h。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了平均速度的计算,关键是知道平均速度等于总路程除以总时间。
22.【分析】全程的路程除以全程的时间等于平均速度。
【解答】解:s=vt=10m/s×16s+16m/s×6s=256m,
t=16s+6s=22s,
客车上下坡全程的速度为:v==≈11.6m/s。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了速度公式的应用,注意平均速度等于总路程除以总时间。
23.【分析】知道前半小时的路程和时间,根据速度公式求出速度大小;知道全程的路程和时间,根据速度公式求出全程的平均速度。
【解答】解:前半小时平均速度:v1===4km/h;
全程的平均速度:v===18km/h。
故答案为:4;18。
【点评】全程的平均速度,一定用全程的路程和时间进行计算,全程的时间包括中间的休息时间。
24.【分析】(1)使用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读数时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
(2)会计算物体的平均速度:平均速度等于路程除以其对应时间。
【解答】解:因为每秒闪光10次,所以闪光一次的时间为0.1s,
由图可知小球运动的AF段路程为s=9.98cm﹣6.00cm=3.98cm;
BE段路程为s=8.80cm﹣6.40cm=2.40cm,时间为t=0.1s×3=0.3s,
BE段小球的平均速度为:v===8cm/s。
故答案为:3.98cm;8cm/s。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刻度尺的读数及速度的计算,解题的关键是正确读出小球运动的路程和正确计算出小球运动的时间。
25.【分析】(1)斜面坡度越小,小车速度变化越慢,小车运动时间越长,越方便时间的测量;
(2)从图中秒表读出小车通过全程所用时间和小车运动距离,利用速度公式求小车通过全程的平均速度;
(3)求出前半程、后半程所用的时间,利用速度公式求前半程和后半程的平均速度,进行比较。
【解答】解:(1)实验中斜面应保持较小的坡度,这是为了便于测量时间;
(2)小车运动距离s=0.5m+0.5m=1m,t=5s,
小车通过全程的平均速度:
v===0.2m/s;
(3)上半程平均速度:v1==≈0.17m/s,
下半程平均速度:v2===0.25m/s,
v1<v2,所以小车通过上半程的平均速度小于小车通过下半程的平均速度。
故答案为:较小;时间;0.2;小于。
【点评】本题考查了测量平均速度原理、速度的计算,考查了学生分析实验数据得出结论的能力,属于基础题目。
26.【分析】根据平均速度的定义分析第一空;第二空根据路程=速度×时间代入对应的字母列式即可。
【解答】解:在变速运动中,用总路程除以总时间,得出的速度叫平均速度。平均速度计算公式:v=。
故答案为:平均速度;。
【点评】考查平均速度的概念及公式,内容简单,属于基础知识。
27.【分析】已知跑完全程的路程和时间,根据公式V=可求全程的平均速度。
【解答】解:由题意知:s=100m,t=10s;
v===10m/s;
故答案为:10m/s。
【点评】解决本题注意排除干扰因素:他起跑后第7s末的速度是9m/s,第10秒末的速度是10.2m/s;
挖掘关键字词:“百米赛”告诉路程;“第10s末到达终点”告诉时间。
28.【分析】(1)探究小车速度变化的实验原理是:速度公式v=;实验还需要测量路程的刻度尺;
(2)由图中数据可知前半段和全段的路程和时间,再根据 v=求出小车通过前半段路程的平均速度和通过全程的平均速度进行比较,即可得到小车沿斜面下滑过程中,速度的变化情况。
(3)若要计时方便,应使所用的时间长些。
【解答】解:
(1)测小车平均速度的实验原理是:v=;
在实验中,除图所示的实验器材外,还缺少刻度尺;
(2)由图可知,全段的路程s=60cm=0.6m,前半段路程s1=30cm=0.3m,
全程所用的时间t=5s,前半段路程所用的时间t1=3s;
小车通过前半段路程的平均速度:
v1===0.1m/s;
小车通过全程的平均速度:
v===0.12m/s。
(3)若要计时方便,应使斜面的坡度小一些,是为了减小小车运动的速度,使小车在斜面上通过的时间更长。
故答案为:(1)v=;刻度尺;(2)0.1;0.12;(3)较小。
【点评】“测小车的平均速度”的实验,关键是知道实验原理和方法,会根据平均速度的公式v=计算平均速度的大小。
29.【分析】(1)测平均速度实验装置,斜面坡度越小,小车速度变化越慢,小车运动时间越长,越方便时间的测量;
实验中金属片的作用是使小车在同一位置停下,便于准确测量小车移动的距离;
读出前半程、后半程所用的时间,利用速度公式求前半程和后半程的平均速度,进行比较即可。
(2)测量小车在斜面上的平均速度,需要测量斜面长度和运动时间,利用速度公式v=求解。
(3)注意控制变量法的应用,根据速度公式知道所用时间的长短不仅与速度有关,还与通过的路程有关。
【解答】解:(1)实验中斜面应保持较小的坡度,这是为了避免坡度大时,小车运动的速度较快,时间太短,造成测量过程中误差过大;实验中金属片的作用是使小车在同一位置停下,便于准确测量时间;
据图可以看出,小车上半段的时间是3s,下半段的时间是2s,所以据v=可知,s相同,下半段的时间短,故下半段的平均速度大;
据图可知,全程的路程是s,总时间是5s,故故全程的平均速度是:v===0.2m/s;
(2)本实验依据的原理是v=;
(3)方案是将小车分别从斜面上不同高度处由静止释放,在此过程中没有控制斜面的长度一定,所以会造成时间的不同。同时根据t=可知,路程也会影响所用时间的长短。
故答案为:(1)小;使小车在同一位置停下;小车的运动时间;小于;0.2m/s;
(2)v=;(3)改变高度时,没有控制长度一定(或路程不同,不能只通过时间比较运动快慢)。
【点评】本题考查了测量平均速度原理、速度的计算和控制变量法的应用,考查了学生分析实验数据得出结论的能力,属于中档题。
30.【分析】(1)测平均速度的实验中,需要用刻度尺测路程,用秒表测运动时间;
(2)由平均速度公式可以求出平均速度。
(3)根据图示及表中数据求出小车的运动时间,然后由平均速度公式求出平均速度;
(4)让小车过了B点才停止计时,会导致时间的测量结果偏大,平均速度会偏小;
(5)根据后半段路程速度的大小进行分析。
【解答】解:(1)根据v=知,在实验中,应该用刻度尺测量小车的路程s,用停表测量时间t;
(2)(3)由图可知sAC=40cm=0.4m,sAB=40cm﹣20cm﹣5cm=15cm=0.15m,sBC=20cm+5cm=25cm=0.25m,tAC=14:35:04﹣14:35:00=4s,tBC=14:35:04﹣14:35:02=2s,tAB=14:35:02﹣14:35:00=2s,
所以滑块由A滑至C的过程中平均速度vAC===0.1m/s;
滑块由A滑至B的过程中平均速度vAB===0.075m/s,
滑块由B滑至C的过程中平均速度vBC===0.125m/s,
所以vAB<vBC。
(4)如果让小车过了A点后才开始计时,则测量时间偏小,根据速度公式v=可知AC段的平均速度vAC会偏大;
(5)所测时间不是运动过程中下半程的时间;小车从A到C的过程中通过B点时的速度不为0;小车通过AC段的时间与AB段的时间之差才是下半程BC段的时间,因此他的做法不正确。
故答案为:(1)刻度尺;(2)0.1;(3)<;(4)偏大;(5)不正确;因为所测时间不是运动过程中下半程的时间;小车从A到C的过程中通过B点时的速度不为0;小车通过AC段的时间与AB段的时间之差才是下半程BC段的时间。
【点评】本题考查了测平均速度的测量工具及实验原理、求平均速度等问题,是一道基础题,熟练掌握基础知识即可正确解题。
31.【分析】(1)根据公式v=;
(2)若要计时方便,应让下车下滑速度慢些,运动的时间长些;
(3)如果让小车过了A点后才开始计时,计时过晚,使所计时间偏小;
(4)刻度尺的分度值为1cm,SAB为小车在A、B两点前端刻度值之差;
tBC由B、C两点的时刻之差求出;
要计算出VAC,需确定AC的长度和时间,用公式v=计算。
【解答】解:(1)平均速度是指某段时间内的路程与这段时间的比值,计算公式为v=。
(2)斜面坡度越大,小车沿斜面向下加速运动越快,过某点的时间会越短,计时会越困难,所以为使计时方便,斜面坡度应小一些。
(3)计时晚,所计时间偏小,用公式v=算出的速度偏大。
(4)由图知,sAB=10.0cm﹣5.0cm=5.0cm,
tAB=15:35:22﹣15:35:20=2s
所以vAB===0.025m/s;
由图知,sAC=10.0cm,
tAC=15:35:23﹣15:35:20=3s
所以vAC==≈0.033m/s;
由图知,sBC=5.0cm,
tBC=15:35:23﹣15:35:22=1s
所以vBC===0.05m/s;
故答案为:
(1)v=;(2)小;方便计时;(3)偏大;
(4)
路程s/cm
时间t/s
平均速度v/m?s﹣1
AB段
5.0
2
0.025
AC段
10.0
3
0.033
BC段
5.0
1
0.05
【点评】“测小车的平均速度”的实验,一定学会读出路程和时间,按平均速度的定义代入v=算出平均速度。
32.【分析】(1)由车票可知出租车走的路程和时间,利用速度公式求其平均速度;
(2)以3km为起步价,是指3km以内收起步价的钱,超过3km,每千米收2元,据此求起步价。
【解答】解:
(1)由车票可知,s=6km=6000m,t=10:05﹣10:00=5min=300s
出租车的速度:
v===20m/s;
(2)以3km为起步价,设起步价为a,由题知:
a+(6km﹣3km)×2元/km=16元,
解得:a=10元。
答:(1)出租车在这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为20m/s;
(2)如果以3km为起步价,则出租车的起步价是10元。
【点评】本题考查了速度公式的应用和起步价的计算方法,知道起步价的含义是本题的关键。
33.【分析】(1)已知家到书店的路程与运动时间,由平均速度公式求出从家到达书店这段路程中的平均速度;
(2)求出全程的路程与运动时间,由平均速度求出全程的平均速度。
【解答】题:
(1)已知s1=1800m,t1=5min=300s
平均速度:v1===6m/s;
(2)已知s2=1800m+3600m=5400m,t2=5min+1min+10min=16min=960s
则全程的平均速度:v2===5.625m/s。
答:(1)从家到书店的平均速度为6m/s;
(2)从家到学校全过程的平均速度为5.625m/s。
【点评】熟练应用平均速度公式是正确解题的关键,解题时要注意路程与时间的对应性,尤其是全程的时间计算是本题的易错点。
34.【分析】(1)已知路程和时间,根据v=求出汽车从韶关市区到仁化的速度;
(2)求出总路程和总时间,根据v=求出平均速度。
【解答】解:(1)汽车从韶关市区到仁化的速度:
v1===80km/h;
(2)汽车从仁化到南雄珠矶巷的路程:
s2=v2t2=90km/h×1h=90km,
韶关市区到南雄珠矶巷的总路程为:
s=s1+s2=40km+90km=130km,
总时间:t=0.5h+1h=1.5h,
韶关市区到南雄珠矶巷,汽车的平均速度:
v==≈86.7km/h。
答:(1)韶关市区到仁化,汽车行驶的速度是80km/h;
(2)韶关市区到南雄珠矶巷,汽车的平均速度是86.7km/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