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课 《谈作文》 【教案课件】(29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8课 《谈作文》 【教案课件】(29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8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长春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8-12-03 09:06:58

文档简介


《谈作文》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谈作文》告诉我们在今后写作的时候,养成一字不肯放松的咬文嚼字的谨严态度。朱光潜先生在本文中用大量事实论证了古今中外,在文学语言的运用上,都不能离开这一条:刻苦的追求和严格的选择。其目的就是为了让人们对更能准确表情达意的“炼字”给予足够重视。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提炼文章观点,并进行分析评价,借鉴吸收。
过程与方法目标:
小组交流、探讨、质疑思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合作、敢于挑战权威、乐于创新的精神。养成刻苦推敲祖国语言文字“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的习惯。
教学重点:
反复诵读,深入体会文章内容,从中获得写作上的启示。?
教学难点:
品味作者关于如何作文所提出的主张,并进行质疑思辨。
课前准备:
课前资料 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1.同学们,一提到“咬文嚼字”这个词,人们往往会觉得这是对有些人为了卖弄学问而在某些字句上故意纠缠的极大讽刺,很少会想到有什么积极意义。的确,如果你查词典,你会发现词典上的三个解释无一不含贬义。而今天,当你读过了朱光潜先生这篇《谈作文》,你会发现,这个成语被赋予了一种新的含义,它对我们养成好的写作习惯有着极为重要的指导意义。
2.作者简介
朱光潜(1897—1986),现代美学家、文艺理论家,笔名孟实、孟石,安徽桐城人。早年曾在武昌高等师范学校、香港大学、英国爱丁堡大学、伦敦大学、法国斯特拉斯堡大学学习,并获博士学位,回国后曾任北京大学教授、中国美学学会会长、中国外国文学学会常务理事、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香港大学名誉教授等职。代表作有《文艺心理学》《诗论》《谈文学》《谈美》《西方美学史》等。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朱光潜主要从事美学研究工作,试图/以马克思主义指导自己的学术研究,成为美学界一个重要流派的代表。此外,他还致力于翻译西方美学名著,在批判继承美学遗产方面,做出了卓有成效的努力。他的《西方美学史》是第一部系统论述西方美学历史的著作。
【设计意图】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最直接的学习动力。此环节,结合学生日常生活实际,了解作者,能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内驱力,为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做好铺垫。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 阅读课文。(教师巡视,指导阅读。)
2. 交流初读体验。此环节,教师尽量不做引导不/做过多评价,给学生创设原汁原味地思考与交流的空间,保留学生最初的阅读体验。
3.朗读课文,把握内容。
(1)全班学生齐读课文。
(2)正音。要求读准以下字词的读音:
怏(yàng)怏然 ??惭怍(zuò)  誊 (téng)清 蹩脚bié 咬文嚼字 jiáo
临帖(tiè) 妥(tiē)帖  奚落(xī)句读dòu 心劳力拙zhuō
(3)理解词语
百孔千疮:比喻破坏的地方很多,或弊病很多。 
嗤之以鼻:用鼻子吭气,表示看不起。
倚马千言:晋朝恒温领兵北伐,命令袁虎靠着马批公文,一会儿就写成七张纸,而且做得很好。比喻作文才思敏捷。
误尽苍生:耽误和误导全天下的人 。
神而明之,存乎其人。
注释:要真正明白某一事物的奥妙,在于各人的领会。
出处:《易·系辞上》:“化而裁之,存乎变;推而行之,存乎通;神而明之,存乎其人。”
(4)请同学们复述课文,梳理文章情节:
第一部分:第1-2段作者通谈及自己生平的两大憾事引出要谈论的有关作文的话题。
第二部分:第3-9段通过大量例子并借用美术学的术语写出了作者所倡导的三种作文之法。
第三部分:第10段 作者向初学写作者推荐《文章作法》一书。
★作者在文中就如何作文都提出了哪些见解和主张?
作者认为,“在一切艺术里,天资和人力都不可偏废”。写文章一定要经过刻苦的推敲揣摩的训练。
初学作文的途径是临帖和写生,且二者都不可偏废。
另外写生还要从描写文和记叙文练起。
【设计意图】督促学生课前预习,力求扎扎实实地掌握基础知识,做到字对音正,从而达到积累字词的目的,并梳理文章思路。
四、研读文章,深入理解(学生小组研讨,并在班上交流讨论结果)
1. 同样是写一流作家对自己文章的推敲揣摩,作者列举了五个人的例子,从中可以看出作者怎样修改观?
因为这五个人的侧重点不一样。写福楼拜和莫泊桑是从结果上让人体味出他们对于文章的推敲功夫;而其他三人都是通过再现其过程来表明修改功夫的。这三人中又有不同,甘地的沉思一日就属于·写前修改,小泉八云的修改属于写中修改,而托尔斯泰的修改则属于写后修改,从中可以看出作者认为作文的修改是应贯穿于作文的全过程的,即写前修改——写中修改——写后修改。
2.文章前六段用相当一部分篇幅列举了众位名家的事例意在说明什么问题?
在一切艺术里,天资和人力都不可偏废,而且主要在人力。古今许多第一流作者大半都经过刻苦的推敲揣摩的训练。
质疑:按照作者的观点,那中国古代也有许多人落笔即成美文且不刊一字,这样的事情该作何解释呢?
大家能够不迷信权威,敢于提出自己的见解,这非常难得,但请同学们认真读文本“古今许多第一流作者大半都经过刻苦的推敲揣摩的训练”,作者在这里用词很严密谨慎,他并没有否定极个别天才的意思。其实,人们在惊叹于《滕王阁序》的一气呵成,字字珠玑,句句精妙的同时,谁又能否认天资聪颖的王勃自幼便勤奋好学这一点呢?
3.透过文字,你能解读出作者为什么大力主张对文章的修改要“咬文嚼字”吗?
因为在作者看来,“咬文嚼字”,不只是在表面上斟酌文字的分量,而实际上也是调整思想和情感,因为从来没有一句话换一个说法而意味仍完全不变。作者曾在其他的文章中说过这样一句话,“文学是艰苦的事,只有刻苦自励,推陈翻新,时时求思想情感和语言的精练与吻合,你才会逐渐达到艺术的完美。”
质疑:我觉得对于文字的锤炼,那是一辈子的事,对于初学写作的中学生来说应不必拼命追求“推”和“敲”之间的差异。只要把自己的内心感受写出来,把自己最想说的话说出来,把自己的真实状态写出来,哪怕文学粗疏一点也没关系,哪怕段落模糊一点也没关系。
这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问题。对于文中作者的观点,可赞成,也可反对,也可两种观点杂糅,也就是说,在初学作文时语言要力争真实、准确,一定要下“咬文嚼字”的功夫,这是写好文章的基础。但要适可而止,不能在此耽误过多的时间,因为文字和情感的完全吻合不是一朝一夕之功,而是需要人一辈子的积淀和锤炼的。
4.文章提到,中学生应该从描写文和记叙文入手练起,这两种文做好了,议论文是很容易办的。你如何理解这句话的含义?
这句话是说记叙和描写是议论文写作的基础,因为使用事实论据,让事实说话,是写议论文章常用的基本方法,而使用好事实论据的前提是具备相当的记叙和描写能力,所以只要记叙和描写这两种文做好了,议论文是很容易办的。
质疑:只要记叙和描写这两种文做好了,议论文真的就很容易写好了吗?
那倒未必,写好议论文并非易事,除了有记叙和描写的良好基础外,其观点必须正确。作者所持的观点应该符合人类进步发展的大趋势,要切合实际,实事求是,不能绝对、片面。这就要加强思想修养、努力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要学会从人生的意义和国家、人类发展的层面思考问题;还要养成实事求是的思想方法;说自己真心想说的话。另外,议论文还讲究论证要有严密的逻辑性,这实质上还是认识和思维的问题。同学们还要在深入认识事物、认真思考问题上下很大的工夫。
5.作者指出了初学作文的途径是临帖和写生,并且声明,二者都不可偏废。可惜,目前对这二者都比较忽视,尤其忽视临帖。同学们不妨讨论一下:作者指出的途径对不对?如果对,应该怎样去实施?
作者指出的途径道出了作文的真谛,我们学写作文就应该多读多练,也就是作者所说的临帖和写生。
6.文章写法上都有什么样的特点?
书信的文体,详略得当的结构,作者与读者交谈的姿态,自然的过渡,准确的用词,诚恳的态度,中肯的劝导等,作者自然平淡的文风水到渠成。
【设计意图】通过反复诵读,小组讨论交流,充分理解文章表达的情感。
五、链接实际,学以致用。
学生讨论:学习本文你受到哪些启发?作为一名中学生应如何学做作文?
【设计意图】联系学生的写作实际,探讨本文可以吸收借鉴的观点,培养学生独立发表见解的习惯。
六、课堂小结,拓展延伸
1.通过本文的学习,在今后写作的时候,养成一字不肯放松的咬文嚼字的谨严态度。朱光潜先生在本文中用大量事实论证了古今中外,在文学语言的运用上,都不能离开这一条:刻苦的追求和严格的选择。其目的就是为了让人们对更能准确表情达意的“炼字”给予足够重视。
福楼拜对他的学生莫泊桑说:“无论你所要讲的是什么,真正能够表现它的句子只有一句,真正适用的动词和形容词也只有一个,就是那最准确的一句、最准确的一个动词和形容词。其他类似的却很多。而你必须把这唯一的句子、唯一的动词、唯一的形容词找出来。”这说的正是同样的道理。
2.作文的修改要贯穿作文的全过程,学习写作要从记叙文和描写文练起。
3.学习吸收作者提出初学作文的途径:临帖和写生。养成广泛读书、勤于积累、不辍练笔的好习惯。
4.我们看名家作品,除了可以学到一些知识上的内容,还可以从文章本身得到很多写法上的启示,如作者平等的姿态,谈话的方式所形成的自然的文风、作者明了清晰的结构布局、晓畅通俗的表达、广博深厚的学养等方面都让我们受益匪浅。
5.朱光潜三立座右铭
第一次,是在香港大学教育系求学时。他以“恒、恬、诚、勇”这四个字作为自己的座右铭。恒,是指恒心,即无论做人做事,都要持之以恒、百折不挠。恬,是指恬淡、简朴、克己持重,不追求物质上的享受。诚,是指诚实、诚恳,襟怀坦白,心如明镜,不自欺,不欺人。勇,则是指勇气,志气,勇往直前的进取精神。这四个字不仅集中反映了朱光潜先生求学时的精神状态,而且贯穿了他的一生。朱光潜先生曾说:“这四个字我终生恪守不渝。”
第二次,是在英国爱丁堡大学学习时。朱光潜先生兴趣广泛,学过文学、心理学和哲学。经过比较和思索,他发现美学是他最感兴趣的,是文学、心理学和哲学的共同联络线索,于是把研究美学作为自己终身奋斗的事业。当时,他的指导老师著名的康德专家史密斯教授竭力反对。他告诫朱光潜说,美学是一个泥潭,玄得很。朱光潜先生认真思索后,决定迎着困难上。这时,他给自己立下这样一条座右铭:“走抵抗力最大的路!”从此,他全身心地投入到美学研究中,终于写出了《悲剧心理学》、《文艺心理学》、《变态心理学》等具有开创意义的论著。
第三次,是在20世纪30年代。座右铭共6个字“此身、此时、此地。”此身,是说凡此身应该做而且能够做的事,决不推诿给别人;此时,是指凡此时应该做而且能够做的事,决不推延到将来;此地,是说凡此地(地位、环境)应该做而且能够做的事,决不等待想象中更好的境地。在这条座右铭的激励下,朱光潜先生不断地给自己树立新的奋斗目标,在他80多岁时,依然信心十足地承担起艰深的维柯《新科学》的翻译任务。
朱光潜先生三次所立的座右铭,由于环境不同,侧重点自然有异。第一次,主要是确立做人求学之志;第二次,侧重点是理想、事业的抉择;第三次,在学有所成后,对自己明确而具体的要求。从朱光潜先生三立座右铭中,我们除了看到一个自我砥砺、矢志以求的形象外,难道不应该获取更多的人格力量和思想的启迪吗?
【设计意图:在认真品读中,总结全文,充分了解朱光潜三立座右铭,以达到学为所用的好习惯。】
七、布置作业
学习并吸收作者的观点,做好读书笔记,持续读书积累。并写一篇写人的记叙文,要求将修改贯穿于作文的始终。
八、板书设计
谈作文
途径:临帖和写生
好习惯:广泛读书、勤于积累、不辍练笔
教学反思:
本课的教授重在突出学生在教师引导下的自主探索和发现感悟。本文故事性较强,可因势利导,将学生引入故事的情境之中,使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所以,在作者的引导下了解作文的真谛,就是学写作文就应该多读多练,也就是作者所说的临帖和写生。
课件29张PPT。1、提炼文章观点,并进行分析评价,借鉴吸收。
2、小组交流、探讨、质疑思辨。
3、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合作、敢于挑战权威、乐于创新的精神。养成刻苦推敲祖国语言文字“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的习惯。 同学们,一提到“咬文嚼字”这个词,人们往往会觉得这是对有些人为了卖弄学问而在某些字句上故意纠缠的极大讽刺,很少会想到有什么积极意义。的确,如果你查词典,你会发现词典上的三个解释无一不含贬义。而今天,当你读过了朱光潜先生这篇《谈作文》,你会发现,这个成语被赋予了一种新的含义,它对我们养成好的写作习惯有着极为重要的指导意义。 朱光潜(1897—1986),现代美学家、文艺理论家,笔名孟实、孟石,安徽桐城人。早年曾在武昌高等师范学校、香港大学、英国爱丁堡大学、伦敦大学、法国斯特拉斯堡大学学习,并获博士学位,回国后曾任北京大学教授、中国美学学会会长、中国外国文学学会常务理事、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香港大学名誉教授等职。代表作有《文艺心理学》《诗论》《谈文学》《谈美》《西方美学史》等。作者简介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朱光潜主要从事美学研究工作,试图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朱光潜主要从事美学研究工作,试图 以马克思主义指导自己的学术研究,成为美学界一个重要流派的代表。此外,他还致力于翻译西方美学名著,在批判继承美学遗产方面,做出了卓有成效的努力。他的《西方美学史》是第一部系统论述西方美学历史的著作。
潜主要从事美学研究工作,试图怏怏然yàng  ?? 惭怍zuò 
誊清téng   蹩脚bié
咬文嚼字jiáo 临帖tiè
妥tiē帖  奚落xī
句读dòu 心劳力拙zhuō我会读百孔千疮:
嗤之以鼻:
倚马千言:
误尽苍生:
神而明之,存乎其人。
我理解……比喻破坏的地方很多,或弊病很多。  用鼻子吭气,表示看不起。晋朝恒温领兵北伐,命令袁虎靠着马批公文,一会儿就写成七张纸,而且做得很好。比喻作文才思敏捷。耽误和误导全天下的人 。注释:要真正明白某一事物的奥妙,在于各人的领会。
出处:《易·系辞上》:“化而裁之,存乎变;推而行之,存乎通;神而明之,存乎其人。”
请同学们复述课文,梳理文章情节。第一部分:第1-2段作者通谈及自己生平的两大憾事引出要谈论的有关作文的话题。
第二部分:第3-9段通过大量例子并借用美术学的术语写出了作者所倡导的三种作文之法。
第三部分:第10段 作者向初学写作者推荐《文章作法》一书。
作者认为,“在一切艺术里,天资和人力都不可偏废”。写文章一定要经过刻苦的推敲揣摩的训练。
初学作文的途径是临帖和写生,且二者都不可偏废。
另外写生还要从描写文和记叙文练起。 作者在文中就如何作文都提出了哪些见解和主张? 同样是写一流作家对自己文章的推敲揣摩,作者列举了五个人的例子,从中可以看出作者怎样修改观?甘地的沉思一日就属于·写前修改小泉八云的修改属于写中修改托尔斯泰的修改则属于写后修改 作者认为作文的修改是应贯穿于作文的全过程的,即写前修改——写中修改——写后修改。 文章前六段用相当一部分篇幅列举了众位名家的事例意在说明什么问题?在一切艺术里,天资和人力都不可偏废,而且主要在人力。古今许多第一流作者大半都经过刻苦的推敲揣摩的训练。快乐思考质疑:按照作者的观点,那中国古代也有许多人落笔即成美文且不刊一字,这样的事情该作何解释呢? 大家能够不迷信权威,敢于提出自己的见解,这非常难得,但请同学们认真读文本“古今许多第一流作者大半都经过刻苦的推敲揣摩的训练”,作者在这里用词很严密谨慎,他并没有否定极个别天才的意思。其实,人们在惊叹于《滕王阁序》的一气呵成,字字珠玑,句句精妙的同时,谁又能否认天资聪颖的王勃自幼便勤奋好学这一点呢?
透过文字,你能解读出作者为什么大力主张对文章的修改要“咬文嚼字”吗? 因为在作者看来,“咬文嚼字”,不只是在表面上斟酌文字的分量,而实际上也是调整思想和情感,因为从来没有一句话换一个说法而意味仍完全不变。作者曾在其他的文章中说过这样一句话,“文学是艰苦的事,只有刻苦自励,推陈翻新,时时求思想情感和语言的精练与吻合,你才会逐渐达到艺术的完美。”快乐思考 质疑:我觉得对于文字的锤炼,那是一辈子的事,对于初学写作的中学生来说应不必拼命追求“推”和“敲”之间的差异。只要把自己的内心感受写出来,把自己最想说的话说出来,把自己的真实状态写出来,哪怕文学粗疏一点也没关系,哪怕段落模糊一点也没关系。 这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问题。对于文中作者的观点,可赞成,也可反对,也可两种观点杂糅,也就是说,在初学作文时语言要力争真实、准确,一定要下“咬文嚼字”的功夫,这是写好文章的基础。但要适可而止,不能在此耽误过多的时间,因为文字和情感的完全吻合不是一朝一夕之功,而是需要人一辈子的积淀和锤炼的。 文章提到,中学生应该从描写文和记叙文入手练起,这两种文做好了,议论文是很容易办的,你如何理解这句话的含义?这句话是说记叙和描写是议论文写作的基础,因为使用事实论据,让事实说话,是写议论文章常用的基本方法,而使用好事实论据的前提是具备相当的记叙和描写能力,所以只要记叙和描写这两种文做好了,议论文是很容易办的。快乐思考 质疑:只要记叙和描写这两种文做好了,议论文真的就很容易写好了吗? 那倒未必,写好议论文并非易事,除了有记叙和描写的良好基础外,其观点必须正确。作者所持的观点应该符合人类进步发展的大趋势,要切合实际,实事求是,不能绝对、片面。这就要加强思想修养、努力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要学会从人生的意义和国家、人类发展的层面思考问题;还要养成实事求是的思想方法;说自己真心想说的话。另外,议论文还讲究论证要有严密的逻辑性,这实质上还是认识和思维的问题。同学们还要在深入认识事物、认真思考问题上下很大的工夫。快乐思考 作者指出的途径道出了作文的真谛,我们学写作文就应该多读多练,也就是作者所说的临帖和写生。 写法 书信的文体,详略得当的结构,作者与读者交谈的姿态,自然的过渡,准确的用词,诚恳的态度,中肯的劝导等,作者自然平淡的文风水到渠成。 学习本文你受到哪些启发?作为一名中学生应如何学做作文?我来说:多写多练多读书学会修改……临帖和写生 养成广泛读书、勤于积累、不辍练笔的好习惯。 通过本文的学习,在今后写作的时候,养成一字不肯放松的咬文嚼字的谨严态度。朱光潜先生在本文中用大量事实论证了古今中外,在文学语言的运用上,都不能离开这一条:刻苦的追求和严格的选择。其目的就是为了让人们对更能准确表情达意的“炼字”给予足够重视。 我们看名家作品,除了可以学到一些知识上的内容,还可以从文章本身得到很多写法上的启示,如作者平等的姿态,谈话的方式所形成的自然的文风、作者明了清晰的结构布局、晓畅通俗的表达、广博深厚的学养等方面都让我们受益匪浅。
第一次,是在香港大学教育系求学时。他以“恒、恬、诚、勇”这四个字作为自己的座右铭。恒,是指恒心,即无论做人做事,都要持之以恒、百折不挠。恬,是指恬淡、简朴、克己持重,不追求物质上的享受。诚,是指诚实、诚恳,襟怀坦白,心如明镜,不自欺,不欺人。勇,则是指勇气,志气,勇往直前的进取精神。这四个字不仅集中反映了朱光潜先生求学时的精神状态,而且贯穿了他的一生。朱光潜先生曾说:“这四个字我终生恪守不渝。” “第三次,是在20世纪30年代。座右铭共6个字“此身、此时、此地。”此身,是说凡此身应该做而且能够做的事,决不推诿给别人;此时,是指凡此时应该做而且能够做的事,决不推延到将来;此地,是说凡此地(地位、环境)应该做而且能够做的事,决不等待想象中更好的境地。在这条座右铭的激励下,朱光潜先生不断地给自己树立新的奋斗目标,在他80多岁时,依然信心十足地承担起艰深的维柯《新科学》的翻译任务。 朱光潜先生三次所立的座右铭,由于环境不同,侧重点自然有异。第一次,主要是确立做人求学之志;第二次,侧重点是理想、事业的抉择;第三次,在学有所成后,对自己明确而具体的要求。从朱光潜先生三立座右铭中,我们除了看到一个自我砥砺、矢志以求的形象外,难道不应该获取更多的人格力量和思想的启迪吗?
学习并吸收作者的观点,做好读书笔记,持续读书积累,并写一篇写人的记叙文,要求将修改贯穿于作文的始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