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大海》【教案课件】(23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致大海》【教案课件】(23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0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长春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8-12-03 09:32:20

内容文字预览


《致大海》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致大海》是俄国浪漫主义诗人普希金的一首政治抒情诗,全诗通过海之恋,海之思,海之念的“三步曲”,表达了诗人反抗暴政,反对独裁,追求光明,讴歌自由的思想感情。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结合时代背景理解抒情主人公复杂的心绪。
过程与方法目标:
理解大海的象征意义和借物抒情的手法。
体会诗歌中联想的重要作用及对主题的表现作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感受到这首诗所具有的震撼人心的力量。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正确理解大海的象征意义,揣摩诗的意境。
教学难点:
结合时代背景理解抒情主人公复杂的心绪。
课前准备:
资料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曾经沧海难为水”,大海的美是永远也说不尽的。面对辽阔的大海,诗人会情不自禁的放声高歌,我们学过曹操的《观怆海》,请同学们回忆一下:“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咏志”。不仅仅中国诗人歌咏大海,外国诗人也歌咏大海。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欣赏俄国伟大诗人普希金的著名政治抒情诗——《致大海》。
正式讲课前,我们来看看俄罗斯这块富饶的土地,这片神奇的土地养育了无数璀璨的文学天才,他们创造了无数令世界震惊的文学巨著。同学们能举出一些作家和他们的作品来吗?
列夫·托尔斯泰《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高尔基《海燕》、《母亲》、《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契诃﹙he﹚夫,世界著名短篇小说家《变色龙》;果戈里《死魂灵》;肖洛霍夫《静静的顿河》、《被开垦的处女地》、《他们为祖国而战》,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索尔仁琴尼《日内瓦医生》,揭露了当时苏联一些鲜为人知的秘密;莱蒙托夫《童僧》、《恶僧》、《假面舞会》、《当代英雄》。众多的大师里面,有一位大师特别耀眼,别林斯基曾亲切地称呼他为“俄罗斯第一艺术的诗人”,他就是普希金。那么,普希金的生平经历是怎样的呢?他的诗歌为什么如此的出名呢?
2.作者简介
普希金:(1799——1837),19世纪俄罗斯民族的伟大诗人。在俄罗斯文学中,他是积极浪漫主义的开创者,也是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生于莫斯科一个贵族家庭,从小受到文学的熏陶,13岁开始写诗,15岁公开发表诗作。1817年在皇村学校毕业后进外交部任职,广泛结交优秀的贵族青年,写下一些歌颂自由、反对专制暴政的充满激情的诗篇。1820年被沙皇政府流放到南方。1826年从流放地回到莫斯科在沙皇的监视下埋头写作。1837年在决斗中被杀害。除了一些叙事诗、小说,他一生写了近九百首抒情诗。他的诗具有明快的哀歌似的忧郁、旋律般的美、高度的思想性和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别林斯基赞誉他的诗:“所表现的音调的美和语言的力量到了令人惊异的地步;它像海波一样柔和、优美,像松脂一样鲜明,像水晶一样透明、洁净,像春天一样芬芳,像勇士击剑一样坚强有力。”高尔基说:“我开始读普希金的诗,如同走进了一片树林的草地,到处盛开着鲜花,到处充满着阳光。”
3.背景透视
《致大海》写于1824年。1820年,普希金因创作了大量的政治诗而引起沙皇的惊恐。被沙皇政府放逐到南高加索,由于他热爱自由,不愿阿谀逢迎奥德萨总督,于1824年又被革职遣送到他父母的领地米哈伊洛夫斯克村(第二次流放)。他在奥德萨,长期与大海相依为伴,把奔腾的大海看作自由的象征。当他将要远离奥德萨尔向大海告别的时候,万千思绪如潮奔涌,忧郁而又愤激的诗篇酝酿在胸。诗人在奥德萨开始写作,而在米哈伊洛夫斯克村最后完成这一篇诗作——《致大海》。
4.齐读题目---致大海
【设计意图】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最直接的学习动力。此环节,通过作者及作者的写作背景,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内驱力。
二、初读诗歌,整体感知
1.听录音,圈出本课生字词。
2.全班学生齐读课文。
3.正音。要求读准以下字词的读音:
魅惑 徘徊 喧腾 絮语 束缚 喧响 覆亡 暴虐
3. 本诗是一首抒情诗,诗人对大海的感情是什么?怀念、礼赞。
4.诵读诗歌,想一想:文章可大致分为几个部分?
1-2 诗人与大海告别;3-13 诗人面对大海产生的联想;14-15 诗人再次与大海告别。
【设计意图】听配乐朗读,感染学生,激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调动起学生的朗读兴趣,反复诵读,力争结合课下注释并利用工具书理解文意,把握文章基本内容。
三、快乐思考,理解精髓
思考以下问题,小组交流后,班内展示。
1.本诗是一首写大海的抒情诗,那么,普希金笔下的大海有什么特征?他抒发了对大海的什么感情?
明确:自由、翻滚起伏、闪烁壮观、沉郁、喑哑、幽静、任性、喜怒无常、深沉、有力、阴郁、倔强。表达了对大海的热爱和赞颂。
2.大海的自由、翻滚起伏、闪烁壮观、幽静、深沉、有力是令人赞赏的,然而,沉郁、喑哑、任性、喜怒无常、阴郁、倔强却是消极的,让人厌恶的。既然大海具有消极厌恶的一面,那么,诗人为什么还要对大海的这些特点大加赞赏呢?请同学们思考一下,大海有没有象征意义?象征着什么?
明确:象征着自由。
3.从哪里看得出来?
明确:诗歌的第一句“再见吧,自由的原素”,把大海称为“自由的原素”就揭示了这种象征意义。
4.诗人虽然热爱自由、追求自由,可是,他得到自由了吗?从诗歌中哪里看得出来?
明确/:没有得到自由,从诗歌第6、7、13节可以看得出来。
5.诗人一个人静悄悄地,茫然的徘徊在海边,为了得到自由,他向大海倾吐了自己的愿望,说明他把大海当成了自己的什么人呢?
明确:知己和朋友。
6.诗中哪里还体现出诗人把大海当成自己的知己和朋友呢?
明确:第二节,他称呼大海说“彷佛友人的忧郁的絮语”。
7.诗人面对大海时,除了想到自己的不自由外,还想到了什么?想到了哪些人物?
明确:想起了拿破仑和拜伦。
8.诗人为什么想起了拿破仑和拜伦呢?他们和大海有什么关系呢?
明确:拿破仑是个“用剑开辟自由的英雄”,拜伦更是位“自由之神所悲泣的歌者”,他们和大海一样,都是自由的象征。
9.不管是拿破仑、拜伦也好,还是大海也好,他们都是自由的象征,而自己却没有自由。既然没有自由,诗人又该怎么办呢?
诗中最后两节给出了答案:在不自由和压抑中,诗人永远不会忘记大海,并且要把大海的一切带到森林,带到寂静的荒原。表明了诗人会怎么做?
明确:永远不会忘记自由,会为自由勉励自己,为自由奋斗不已。
10.在蓝天、白云之下,时而幽静时而咆哮的大海,是自由的象征。《致大海》通过讴歌大海,抒写了诗人对自由的向往,表现了诗人在沙皇专制的残酷统治下,不屈不挠,追求理想的执着精神。全诗感情奔放自由、意象开阔,诗人对大海称“你”,向大海倾吐他的苦闷之情,是一曲悲壮而凄美的自由颂歌。以为前苏联著名诗人曾这样说:“从那时起,凡在海滩上徘徊的人,在那浅浅的小船和空旷的黄沙之间,借着心、目光和耳朵,他会听到,普希金的诗句像金屑那样散撒……”。
【设计意图】在反复的诵读中,小组合作探究,体会大海的象征意义,把握文中所表达的情感。
四、课堂小结,拓展延伸
欣赏诗歌,首先必须把握诗歌的意象。意象是溶注了诗人思想情感的物象,它往往又具有某种象征意义,本诗中的“大海”既是自由精神的象征,也是诗人借景抒情的对象,因而“大海”浸透了诗人的主观情感。把握了此点便等于掌握了解读诗歌的钥匙,另外要欣赏品味诗歌深刻的内涵和佳妙之处,还必须通过反复的诵读,只有这样涵泳咀嚼才能探微览胜,深入佳境。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了升华了课文主旨,老师总结全文。
五、作业布置
1.诵读全文。
2.完成课时练
六、板书设计
致大海 普希金
呼唤大海,与大海话别
由大海引起联想——自比拿破仑和拜伦(对自由精神不懈追求)
呼唤大海,照应开头
教学反思:
这堂课中,我努力营造了一个情感的氛围,调动了学生的兴趣,对学生进行了正面的激励,使学生在学习中获得了良好的情感体验。基于“注重合作学习,养成相互切磋的习惯”的理念,课堂进行多维对话和交流。在合作交流的平台上,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思想不断碰撞、激发,新的思想不断生成,这是人的生命本质的体现,一旦学生感到了很想说话,精神被点亮的时候,许多意想不到的创意就产生了,让学生在充分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的基础上通过反复阅读赏析《致大海》。
课件23张PPT。1、结合时代背景理解抒情主人公复杂的心绪。
2、理解大海的象征意义和借物抒情的手法。
3、体会诗歌中联想的重要作用及对主题的表现作用。
4、感受到这首诗所具有的震撼人心的力量 “曾经沧海难为水”,大海的美是永远也说不尽的。面对辽阔的大海,诗人会情不自禁的放声高歌,我们学过曹操的《观怆海》,请同学们回忆一下:“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 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咏志”。不仅仅中国诗人歌咏大海,外国诗人也歌咏大海。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欣赏俄国伟大诗人普希金的著名政治抒情诗——《致大海》。
我们来看看俄罗斯这块富饶的土地,这片神奇的土地养育了无数璀璨的文学天才,他们创造了无数令世界震惊的文学巨著。同学们能举出一些作家和他们的作品来吗?高尔基《海燕》
《母亲》
《童年》
《在人间》
《我的大学》契诃﹙he﹚夫《变色龙》《静静的顿河》
《被开垦的处女地》
《他们为祖国而战》《日内瓦医生》《童僧》
《恶僧》
《假面舞会》
《当代英雄》 众多的大师里面,有一位大师特别耀眼,别林斯基曾亲切地称呼他为“俄罗斯第一艺术的诗人”,他就是普希金。那么,普希金的生平经历是怎样的呢?他的诗歌为什么如此的出名呢? 他的诗具有明快的哀歌似的忧郁、旋律般的美、高度的思想性和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别林斯基赞誉他的诗:“所表现的音调的美和语言的力量到了令人惊异的地步;它像海波一样柔和、优美,像松脂一样鲜明,像水晶一样透明、洁净,像春天一样芬芳,像勇士击剑一样坚强有力。”高尔基说:“我开始读普希金的诗,如同走进了一片树林的草地,到处盛开着鲜花,到处充满着阳光。”作者简介背景透视《致大海》写于1824年。1820年,普希金因创作了大量的政治诗而引起沙皇的惊恐。被沙皇政府放逐到南高加索,由于他热爱自由,不愿阿谀逢迎奥德萨总督,于1824年又被革职遣送到他父母的领地米哈伊洛夫斯克村(第二次流放)。他在奥德萨,长期与大海相依为伴,把奔腾的大海看作自由的象征。当他将要远离奥德萨尔向大海告别的时候,万千思绪如潮奔涌,忧郁而又愤激的诗篇酝酿在胸。诗人在奥德萨开始写作,而在米哈伊洛夫斯克村最后完成这一篇诗作——《致大海》。魅惑 徘徊 喧腾 絮语
束缚 喧响 覆亡 暴虐记一记本诗是一首抒情诗,诗人对大海的感情是什么?怀念、礼赞诵读诗歌,想一想:文章可大致分为几个部分?1-2 诗人与大海告别;
3-13 诗人面对大海产生的联想;
14-15 诗人再次与大海告别。 自由、翻滚起伏、闪烁壮观、沉郁、喑哑、幽静、任性、喜怒无常、深沉、有力、阴郁、倔强。 本诗是一首写大海的抒情诗,那么,普希金笔下的大海有什么特征?他抒发了对大海的什么感情?热爱和赞颂象征着自由 大海的自由、翻滚起伏、闪烁壮观、幽静、深沉、有力是令人赞赏的,然而,沉郁、喑哑、任性、喜怒无常、阴郁、倔强却是消极的,让人厌恶的。既然大海具有消极厌恶的一面,那么,诗人为什么还要对大海的这些特点大加赞赏呢?请同学们思考一下,大海有没有象征意义?象征着什么?从哪里看得出来? 诗歌的第一句“再见吧,自由的原素”,把大海称为“自由的原素”就揭示了这种象征意义。没有得到自由,从诗歌第6、7、13节可以看得出来。 诗人虽然热爱自由、追求自由,可是,他得到自由了吗?从诗歌中哪里看得出来?知己和朋友 诗人一个人静悄悄地,茫然的徘徊在海边,为了得到自由,他向大海倾吐了自己的愿望,说明他把大海当成了自己的什么人呢? 第二节,他称呼大海说“彷佛友人的忧郁的絮语”。 诗中哪里还体现出诗人把大海当成自己的知己和朋友呢?
诗人面对大海时,除了想到自己的不自由外,还想到了什么?想到了哪些人物?拿破仑拜伦 诗人为什么想起了拿破仑和拜伦呢?他们和大海有什么关系呢?拿破仑是个“用剑开辟自由的英雄”,拜伦更是位“自由之神所悲泣的歌者”,他们和大海一样,都是自由的象征。 在不自由和压抑中,诗人永远不会忘记大海,并且要把大海的一切带到森林,带到寂静的荒原。表明了诗人会怎么做? 不管是拿破仑、拜伦也好,还是大海也好,他们都是自由的象征,而自己却没有自由。既然没有自由,诗人又该怎么办呢? 永远不会忘记自由,会为自由勉励自己,为自由奋斗不已。 在蓝天、白云之下,时而幽静时而咆哮的大海,是自由的象征。《致大海》通过讴歌大海,抒写了诗人对自由的向往,表现了诗人在沙皇专制的残酷统治下,不屈不挠,追求理想的执着精神。全诗感情奔放自由、意象开阔,诗人对大海称“你”,向大海倾吐他的苦闷之情,是一曲悲壮而凄美的自由颂歌。以为前苏联著名诗人曾这样说:“从那时起,凡在海滩上徘徊的人,在那浅浅的小船和空旷的黄沙之间,借着心、目光和耳朵,他会听到,普希金的诗句像金屑那样散撒……”。 欣赏诗歌,首先必须把握诗歌的意象。意象是溶注了诗人思想情感的物象,它往往又具有某种象征意义,本诗中的“大海”既是自由精神的象征,也是诗人借景抒情的对象,因而“大海”浸透了诗人的主观情感。把握了此点便等于掌握了解读诗歌的钥匙,另外要欣赏品味诗歌深刻的内涵和佳妙之处,还必须通过反复的诵读,只有这样涵泳咀嚼才能探微览胜,深入佳境。 1.复述 全文。
2.完成课时练同学们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