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科版高中化学高中二年级第一学期9《初识元素周期律》单元测试题(解析版)

文档属性

名称 沪科版高中化学高中二年级第一学期9《初识元素周期律》单元测试题(解析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32.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沪科版
科目 化学
更新时间 2018-12-03 14:21:1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初识元素周期律》单元测试题
一、单选题(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
1.元素周期律的发现为人类认识元素间的规律做出了巨大贡献。下列关于元素周期表和元素周期律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在元素周期表左上方的元素比右下方的元素金属性强
B. 在金属和非金属的分界处可以找到冶炼活泼金属的还原剂
C. 同周期主族元素电子层数相同,但最外层电子数逐渐增多,因此从左到右原子半径逐渐增大
D. 不同主族元素的单质从上到下熔沸点变化不完全相同
2.aA、bB、cC、dD、eE均为短周期元素。已知D与E同主族,其中d=,c-l=,c-d=。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原子半径:E>D>C
B. 元素A与B一定同主族,且B为第3周期元素
C. 元素C的最高价氧化物属于碱性氧化物
D. 元素E的常见氧化物有2种,且它们之间可以相互转化
3.铝和铍的性质十分相似,下列关于铍性质的推断正确的是( )
A. 铍能与强酸强碱溶液起反应 B. 氢氧化铍可溶于氨水
C. 氧化铍易溶于水 D. 氧化铍的化学式为Be2O3
4.原子序数依次相差1,且由小到大排列的A、B、C、D、E五种短周期元素。下列是有关这五种元素的叙述,其中正确的是(  )
①若A的阳离子比E的阴离子少8个电子,则D一定是非金属元素
②若D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是强酸,则E的单质在常温下为气态
③若A的单质既能与强酸又能与强碱反应且都放出氢气,则这五种元素在同一周期
④若A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是强碱,则E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是强酸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③④ D. ②④
5.X、Y、Z、R、W是原子序数递增的五种短周期主族元素,周期数之和为11,其中Y元素最高化合价与最低化合价代数和为2, Z和R可形成R2Z和R2Z2型化合物,R是五种元素中原子半径最大的,Z和W是同族元素,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简单离子半径人小顺序为:W>Z>R
B. X2Z2的电子式为:
C. X2Z的沸点比X2W的沸点高
D. Y元素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浓溶液可以用铝制容器盛装
6.与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肯定无关的是( )
A. 元素的原子序数 B. 原子的核电荷数 C. 原子的质子数 D. 原子核内的中子数
7.短周期元素M、W、X、Y、Z的原子序数依次增大,质子数之和为37。M和W形成的某种化合物可作制冷剂,Y和Z能形成ZY2型离子化合物。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Y元素没有正价
B. M、W元素组成的化合物中一定只含极性共价键
C. W、X、Y三种元素的简单氢化物稳定性:Y>X>W
D. X和Z形成的化合物ZX2中,阳离子和阴离子的数目之比为1:1
8.2016年IUPAC命名117号元素为Ts?(中文名“”,tián),Ts的原子核外最外层电子数是7。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Ts是第七周期第ⅦA族元素 B. Ts的同位素原子具有相同的电子数
C. Ts在同族元素中非金属性最弱 D. HTs?易溶于水,稳定性强,还原性强
9.下列各性质中不符合右图示关系的是( )

A. 还原性 B. 熔点
C. 与水反应的剧烈程度 D. 原子半径
10.W、X、Y、Z、R属于短周期元素。已知它们都不是稀有气体元素,W的原子半径是所属周期中最大,X元素的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为m,次外层电子数为n,Y元素的原子L层电子数为m+n,M层电子数m-n,Z元素与Y元素同主族,R元素原子与X元素原子的核外电子数之比为2∶1。下列叙述中,错误的是( )
A. 分别由Y、Z组成的单质一定都为原子晶体
B. W与X形成的两种化合物中阴、阳离子的个数比均为1∶2
C. Y、Z、R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酸性强弱顺序:R>Z>Y
D. X的氢化物比R的氢化物稳定,X的氢化物熔沸点比R的氢化物低
11.在元素周期表的非金属元素与金属元素分界线附近可以找到( )
A. 耐高温材料 B. 新型农药材料
C. 半导体材料 D. 新型催化剂材料
12.根据下表信息,判断以下叙述正确的是( )
部分短周期元素的原子半径及主要化合价
元素代号 L M Q R T
原子半径/nm 0.160 0.143 0.112 0.104 0.066
主要化合价 +2 +3 +2 +6、—2 —2

A. 氢化物的沸点为H2T2R B. 单质与稀盐酸反应的剧烈程度为L
C. M与T形成的化合物具有两性 D. L2+与R2-的核外电子数相等
13.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碘晶体是分子晶体,加热升华过程中只需克服分子间作用力
B. CaO和CH4熔点不同,是因为两者所含化学键类型不同
C. 二氧化硅晶体属于原子晶体,每个Si通过共价键与4个O结合
D. 2016年IUPAC命名117号元素为Ts,Ts是第七周期ⅦA族元素
14.有M、R两种主族元素,已知M2-与R+核外电子数之和为20,则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M与R的质子数之和一定等于19 B. M、R可能分别处于第二周期和第三周期
C. M、R可能分别处于第六主族和第一主族 D. M和R的质子数之差可能等于7
15.前20号主族元素W、X、Y、Z的原子序数依次增大。W的原子最外层电子数是次外层电子数的3倍。X、Y、Z分属不同的周期,它们的原子序数之和是W原子序数的5倍。含有元素Z的盐的焰色反应为紫色。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原子半径的大小W
B. 简单氢化物的热稳定性W>X
C. X、Y的简单离子具有相同的电子层结构
D. 工业上通过电解W、Y组成的化合物制备单质Y

二、填空题
16.在1~18号的短周期主族元素中,表中的字母分別代表一种元系。请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D的元素符号_________;
(2)写出C的最高价氧化物的电子式_________;
(3)E和F分别形成的气态氢化物中,最稳定的是________(填氢化物的化学式);
(4)A与B的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的碱性最强的是________(填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的化学式)。
17.同一周期相邻的A、B、C三种元素,都是短周期元素,A的最高价氧化物的化学式是A2O,11.6gB的氢氧化物恰好能与200mL2mol/L盐酸完全反应,B原子核中质子数与中子数相等。回答以下问题:
(1)B的相对原子质量______,原子序数______(写出计算过程2分)。
(2)A和C各是什么元素?A______,B______。
(3)写出A、C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合物反应的离子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
18.原子序数由小到大排列的四种短周期主族元素X、Y、Z、W,其中Z、W两原子的核外电子数之和为X、Y两原子核外电子电子数之和的三倍,Y、Z左右相邻,Z、W位于同一主族。
(1)Y元素是________(填元素名称)。
(2)由X、Y、Z三种元素组成的盐中存在的化学键为____________。
(3)解释WZ2的水溶液显酸性的原因_____________(用方程式表示)。
(4)某物质由Na、Y、Z三种元素组成,取该物质配成的溶液,滴加AgNO3溶液,有白色沉淀生成,再滴入稀HNO3,白色沉淀溶解,该物质的分子式为________。
(5)分别均由X、Y、Z、W四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A和B,它们之间能以物质的量1:1进行反应。写出A与B两溶液反应的离子方程式_______________。
(6)Y2X4是一种可燃性的液体,其燃烧产物之一是大气中的主要成分。1.60g Y2X4在氧气中完全燃烧放出热量31.2 kJ(25℃),请写出Y2X4完全燃烧的热化学反应方程式______________。
19.下表为元素周期表的一部分,请参照元素①-⑧在表中的位置,用化学用语回答下列问题:
族 周期 IA 0
1 ① ⅡA ⅢA ⅣA ⅤA ⅥA ⅦA
2 ② ③ ④
3 ⑤ ⑥ ⑦ ⑧


(1)③、④、⑤、⑥简单离子半径由小到大的顺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
(2)②、⑦、⑧的最高价含氧酸的酸性由强到弱的顺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3)①、④、⑤、⑧中的某些元素可形成既含离子键又含极性共价键的化合物,写出其中一种化合物的电子式:______。
(4)由表中元素形成的常见物质X、Y、Z、M、N可发生以下反应:

(a)X溶液与Y溶液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_________,
(b)N→⑥的单质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

三、推断题
20.前四周期元素A、B、C、D、E的原子序数依次增大,基态A原子核外电子占据3个轨道,基态B原子核外电子占据3个能级且每个能级上电子数相等,C的双原子单质分子中σ键和π键数目之比为1:2,D的最高正化合价和最低负化合价之和等于4;基态E原子核外有6个未成对电子。
(1)基态E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式为______;基态D原子核外电子占据的能量最高的能级符号为_____________。
(2)A元素的各级电离能如下:
能级(I) I1 I2 I3 I4 I5
电离能/kJ·mol-1 800.6 2427 3660 25026 32827


分析上表数据知,相邻两个电子的电离能中,I3和I4之间差异最大,其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
(3)A、B、C元素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酸性依次增强,其原因是________。
(4)氯元素与A、B、C元素组成的共价分子ACl3、BCl4、CCl3中,中心原子采用sp3杂化、立体构型为三角锥形的是_______(填分子式)。
(5)(DC)4为热色性固体,且有色温效应。低于-30℃时为淡黄色,室温下为橙黄色,高于100℃时为深红色。在淡黄色→橙黄色→深红色的转化中,破坏的作用力是____;在常压下,(DC)4高于130℃分解为相应的单质,这一变化中破坏的作用力是_______。在B、C、D的简单气态氢化物中,属于非极性分子的是______(填分子式,下同),常与Cu2+、Zn2+、Ag+等形成配离子的是_______________。
(6)A、C形成立方晶体,晶体结构类似金刚石,如图所示。已知:该晶体密度为ρg·㎝-3,NA代表阿伏伽德罗常数的值。

①该晶体的化学式为__________。
②在该晶体中,A与C形成共价键的键长(d)为_____pm。
21.部分短周期元素的性质或原子结构如下表:
元素编号 元素性质或原子结构
T M层上有6个电子
X 最外层电子数是次外层电子数的2倍
Y 常温下单质为双原子分子,其氢化物水溶液呈碱性
Z 元素最高正价是+7价
W 其单质既能跟酸反应,又能跟强碱溶液反应,都产生H2


(1)元素X在周期表中的位置____________;他的一种同位素(含8个中子)可测定文物年代,这种同位素的符号是_______。
(2)元素Y与氢元素形成一种离子YH+ 4 ,写出该微粒的电子式_______(用元素符号表示)。
(3)探寻物质的性质差异是学习的重要方法之一,T、X、Y、Z四种元素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中化学性质明显不同于其他三种的是_______(填化学式)。Z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与W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元素Z与元素T相比,其原子得电子能力较强的是_______(用元素符号表示),下列表述中能证明这一事实的是_______(填序号)。
①常温下Z的单质和T的单质状态不同
②Z的氢化物比T的氢化物稳定
③一定条件下Z和T的单质都能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

四、计算题
22.某元素的核素为X,其氯化物XCl21.11 g配成溶液后,需用20 mL 1 mol·L-1的AgNO3溶液才能把氯离子完全沉淀下来。已知X核素中有20个中子。
(1)计算X的质量数为多少?
(2)指出X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
23.把主族元素X的最高价氧化物X2O 4.7g溶于95.3g水中,得到溶质质量分数为5.6%的溶液,Y与X位于同一族,12gY的氢氧化物与400mL0.75
molL-1的盐酸完全中和,Z与Y同周期,标准状况下5.6L ZO2 为16g。则
(1)X的相对原子质量为__________________;
(2)Y的氧化物为_______化合物;
(3)Z的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化学式为____________。

五、实验题
24.如何利用实验室常见的药品试剂探究11号~17号元素的金属性逐渐减弱,非金属性逐渐增强?已知实验室有你想用到的仪器和药品、试纸等一切用品。
猜想与假设:
(1)用_________三种金属分别与水反应,通过观察生成气泡的速率便会得出从________到_________金属性逐渐减弱。
(2)因实验室不可能有硅单质,但可以测0.1mol/L的_________ 溶液和_________ 溶液及Na2SO4溶液的 pH,推断三种盐溶液的水解情况,得出_________、_________ 、硫酸三种最高价含氧酸的酸性强弱顺序是__________,从而得出从__________非金属性逐渐增强。
(3)制取饱和的氯水和饱和的氢硫酸溶液,用将__________方法,通过__________现象便直接得出非金属性S比Cl弱。
设计和实施方案:
(1)用列表的方式(从实验方案、实验现象、有关化学方程式)完成你的实验报告中的实验内容。__________________。
(2)实验结论是___________。
(3)请你用物质结构理论知识解释结论_________。
25.(Ⅰ)某学生为了探究锌与盐酸反应过程中的速率变化,他在100mL稀盐酸中加入足量的锌粉,用排水集气法收集反应放出的氢气,实验记录如下(累计值):
时间(min) 1 2 3 4 5
氢气体积(mL/SPT) 50 120 232 290 310




(1)上述时间段中(填0~1、1~2、2~3、3~4、4~5 min)反应速率最大的是
_____________min,其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
(2)求2~3分钟时间段以盐酸的浓度变化来表示的该反应速率__________________ 。
(3)如果反应太激烈,为了减缓反应速率而又不减少产生氢气的量,他在盐酸中分别加入等体积的下列溶液,你认为可行的是(填编号) __________ 。
A.蒸馏水 B.NaCl溶液 C.Na2CO3溶液 D.CuSO4溶液
(Ⅱ)某同学做同周期元素性质递变规律实验时,自己设计了—套实验方案,并记录了有关实验现象如下表(表中的“实验方案”与“实验现象”前后不—定是对应关系)
实验方案 实验现象
①用砂纸擦后的镁带与沸水反应,再向反应液中滴加酚酞 A.浮于水面,熔成小球,在水面上无定向移动,随之消失,溶液变成红色。
②钠与滴有酚酞试液的冷水反应 B.有气体产生,产生的气体可在空气中燃烧,溶液变成浅红色。
③镁带与2mol/L盐酸反应 C.反应不十分剧烈,产生的气体可以在空气中燃烧。
④铝条与2mol/L盐酸反应 D.生成白色胶状沉淀,继而沉淀消失。
⑤向氯化铝溶液中滴加氢氧化钠溶液至过量 E.剧烈反应,产生的气体可以在空气中燃烧。

请你帮助该同学整理并完成实验报告
(1)实验目的:_________________。
(2)实验用品:仪器:①砂纸,②试管,③胶头滴管,④酒精灯,⑤试管夹、试管架,⑥滤纸,⑦镊子,⑧小刀,⑨玻璃片,⑩锥形瓶(100mL)等;
药品:钠、镁条、铝条、2mol/L,的盐酸、AlCl3溶液、氢氧化钠溶液等。
(3)填写与实验方案相对应的实验现象(从上表“实验现象”中选择),并完成有关离子方程式
实验方案 实验现象(填写字母代号) 有关离子方程式
① _________ Mg+2H2O(热水)==Mg(OH)2+H2↑
② 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 _________ Mg+2H+==Mg2++H2↑
④ 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
⑤ _________ Al3+ + 3OH- = Al(OH)3↓
___________________




(4)实验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该同学在本实验④中用去m克纯固体,反应完毕后无固体剩余,共收集到VL气体(SPT)下,该同学欲求此固体的原子量的表达式为________(用含m和V的式子表示)。
试卷第8页,总9页

参考答案
1.D
【解析】A.如金属性Na<Ca、H为非金属性而Be为金属,元素周期表中左上方的元素金属性不一定比右下方的元素金属性强,A错误;B.金属和非金属的分界处附近的元素,既表现一定的金属性,也表现一定的非金属性,可以寻找半导体材料,B错误;C.同周期主族元素,自左而右核电荷数增大,原子核对核外电子吸引增强,原子半径减小,C错误;D.如卤族元素单质自上而下,单质的熔沸点升高,而碱金属自上而下,单质的熔沸点降低,D正确,答案选D。
2.D
【解析】
试题分析:根据题意知,aA、bB、cC、dD、eE均为短周期元素,D与E同主族,其中d=e/2,则D为氧元素,E为硫元素,又c-l=(d+e)/2 ,则c=13,C为铝元素,b—a=10。A、D为氧元素,E为硫元素,C为铝元素,根据微粒半径比较原则知,原子半径:Al>S>O,即C>E>D,错误。B、元素A与B可能为氦元素和镁元素,不在同主族,错误;C、元素C的最高价氧化物为氧化铝,属于两性氧化物,错误;D、元素E的常见氧化物有2种,为SO2和SO3,它们之间可以相互转化,正确。
考点:考查元素推断及相关物质的性质。
3.A
【解析】
A.铝和铍的性质十分相似,Al能与能与强酸或强碱溶液起反应,则铍也能与强酸或强碱溶液起反应,A正确;B.铝和铍的性质十分相似,氢氧化铝不溶于水,则氢氧化铍也不溶于水,B错误;C.氧化铍与氧化铝性质相似,氧化铍难溶于水,C错误;D.Be的化合价为+2,氧化物化学式为BeO,D错误,答案选A。
点睛:本题考查元素周期表与元素周期律的应用,根据已有知识进行迁移应用,注意对角线规则以及位构性关系的灵活应用。
4.A
【解析】①若A的阳离子比E的阴离子少8个电子,E形成阴离子,一定为非金属性,选项①正确;②若D的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是强酸,则D可能为N、S或Cl,对应的E可能为O、Cl或Ar,氧气、氯气、氩气常温下都是气体,选项②正确;③若A的单质既能与强酸又能与强碱反应且都放出氢气,则A为Al,B为Si,C为P,D为S,E为Cl,五种元素都处于第三周期,选项③正确;④若A的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是强碱,则A为Na,E为P,磷酸属于中强酸,选项④错误。答案选A。
点睛:本题考查结构性质位置关系应用,难度适中,答题时注意对基础知识的理解掌握,通过对1-18号元素的特征理解来掌握本题。
5.B
【解析】X、Y、Z、R、W是原子序数递增的五种短周期主族元素,周期数之和为11,其中Y元素最高化合价与最低化合价代数和为2, 则Y为N元素,Z和R可形成R2Z和R2Z2型化合物,R是五种元素中原子半径最大的,可知R为Na元素,Z为O元素,Z和W是同族元素,则W为S元素,根据周期数之和为11,则X为第一周期的H元素;A.O2-和Na+的离子结构相同,核电荷数大离子半径小,S2-比O2-、Na+多一个电子层,离子半径最大,则简单离子半径大小顺序为:S2->O2->Na+,故A正确;B.H2O2是共价化合物,其电子式为,故B错误;C.H2O分子间存在氢键,其沸点比H2S的沸点高,故C正确;D.常温下Al遇浓硝酸钝化,则常温下浓硝酸溶液可以用铝制容器盛装,故D正确;答案为B。
6.D
【解析】分析:元素周期表分为7个横行,即7个周期和18个纵行,其中7个主族、7个副族、1个Ⅷ族和1个0族,结合周期和族的含义解答。
详解:把电子层数相同的元素按原子序数递增顺序从左到右排成一横行,共有7个横行。把不同横行中最外层电子数相同的元素按原子序数递增的顺序从上到下排成一纵行,共有18纵行。因此与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有关的是元素的原子序数,又因为原子序数=核电荷数=质子数,所以原子的核电荷数和原子的质子数也与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有关,肯定无关的是原子核内的中子数。
答案选D。
7.B
【解析】
分析:短周期元素元素M、W、X、Y、Z的原子序数依次增大,M和W形成的某种化合物可作制冷剂,化合物为氨气,则M为H、W为N;Y和Z能形成ZY2型离子化合物,为MgF2,Z为Mg,Y为F,质子数之和为37,X质子数为37-1-7-9-12=8,X为O元素。
详解:A. Y元素为氟元素,没有正价,故A正确;B. M、W元素组成的化合物N2H4中含极性共价键(N-H)和非极性共价键(N-N),故B错误;C.同周期从左到右氢化物的稳定性增强, W、X、Y三种元素的氢化物稳定性:Y>X>W,故C正确;D. X和Z形成的化合物MgO2中,阳离子和阴离子的数目之比为1:1,故D正确;故选B。
点睛:本题考查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律,解题关键:把握原子序数、元素化合物知识来推断元素,侧重分析与应用能力的考查,易错点D,过氧根离子O22-是原子团,不是两个离子。
8.D
【解析】元素周期表中第七周期0族应当排列118号元素。A、117号元素位于118号左侧即ⅦA族,所以Ts是第七周期第ⅦA族元素,A正确;B、同位素是同种元素不同原子之间的互称,因此Ts的同位素原子具有相同的电子数,B正确;C、元素周期表同一列从上往下非金属性依次减弱,所以Ts在同族元素中非金属性最弱,C正确;D、同主族从上到下非金属性逐渐减弱,所以HTs稳定性差,D错误,答案选D。
9.B
【解析】A.碱金属元素中,随着碱金属的核电荷数的增大,元素的金属性逐渐增强,单质的还原性逐渐增强,故A正确;B.碱金属元素中,随着碱金属的核电荷数的增大,金属晶体的金属键作用力减弱,熔点逐渐降低,故B错误;C.碱金属元素中,随着碱金属的核电荷数的增大,元素的金属性逐渐增强,与水反应的剧烈程度逐渐增大,故C正确;D.碱金属元素中,随着碱金属的核电荷数的增大,核外电子层数逐渐增多,电子层数越多,半径越大,故D正确;故选B。
10.AD
【解析】试题分析:W、X、Y、Z、R均为短周期元素,它们都不是稀有气体元素,在短周期元素原子中,W元素原子半径最大,则W为Na元素;X 元素的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为m,次外层电子数为n,Y元素的原子L层电子数为m+n,M层电子数m-n,则m+n=8,故X只能有2个电子层,则n=2,故m=8-2=6,可推知X为O元素;Y元素M层电子数=6-2=4,则Y为Si元素;Y元素与Z元素同主族,可推知Z为C元素;R元素原子与X元素原子的核外电子数之比为2:1,可知R原子核外电子数为16,则R为S元素,A、单质硅与电子碳均可以形成原子晶体,但碳60形成的是分子晶体,A不正确;B、氧化钠与过氧化钠中阴、阳离子的个数之比均为1:2,故B正确;C.酸性强弱顺序为:硫酸>碳酸>硅酸,故C正确;D、水分子之间存在氢键,其熔沸点高于硫化氢,故D错误,答案选AD。
考点:考查元素周期表的结构以及元素周期律的应用
11.C
【解析】
【分析】
根据元素周期表中的元素分布及元素常见的性质来解题,一般金属延展性较好,可用于做合金,金属元素和非金属元素交界处的元素可以制作半导体材料,一般过度金属可以用来做催化剂,农药分为有机和无机,一般非金属元素可以制作有机农药,由此分析解答。
【详解】
A.在过渡元素找中耐高温的材料,选项A错误;
B.非金属元素位于右上方,非金属可以制备有机溶剂,部分有机溶剂可以用来做农药,选项B错误;
C.在金属元素和非金属元素交接区域的元素可以用来做良好的半导体材料,像硅等,选项C正确;
D.可以用于做催化剂的元素种类较多,一般为过渡金属元素,选项D错误。
答案选C。
【点睛】
本题考查了元素周期表中,金属元素一般可以用来做导体或合金等,如镁铝合金;
如硅等,位于金属元素和非金属元素交接区域,用来做良好的半导体材料;
非金属可以制备有机溶剂,部分有机溶剂可以用来做农药;
一般为过渡金属元素可以用于做催化剂。
12.C
【解析】都是短周期元素。由元素的化合价可知,T只有-2价,则T为O元素,由此可知R为S元素。L、M、Q只有正价,原子半径L>Q,则L为Mg元素,Q为Be元素,原子半径M的介于L、Q之间,则M为Al元素。A. H2O分子间形成氢键,使得H2O的沸点升高,所以氢化物的沸点为H2T>H2R,故A错误;B.金属性Mg比Al强,所以单质与稀盐酸反应的剧烈程度为L>M,故B错误;C.M与T形成的化合物是氧化铝,是两性氧化物,故C正确;D.L2+的核外电子数为12-2=10,R2-的核外电子数为16-(-2)=18,不相等,故D错误。故选C。
13.B
【解析】A. 碘晶体是分子晶体,分子间只有分子间作用力(范德华力),所以加热升华过程中只需克服分子间作用力,A正确;B. CaO和CH4熔点不同,是因为两者晶体类型不同,前者形成离子晶体,后都可形成分子晶体,通常离子晶体的熔点较高,而分子晶体的熔点较低,所以B不正确; C. 二氧化硅晶体属于原子晶体,每个Si通过共价键与4个O结合,每个O与2个Si成键,形成空间网状结构,C正确;D. 2016年IUPAC命名117号元素为Ts,根据元素周期表的结构可以判断,若第7周期排满,最后一个是零族的118元素,所以Ts是第七周期ⅦA族元素,D正确。本题选B。
14.D
【解析】
A.M2-离子与R+离子核外电子数之和为20,则质子数之和为20+1-2=19,A正确;B.若M为Na,R为O,分别处于第三周期和第二周期,B正确;C.若M为Li,R为S,分别处于第ⅠA主族和第ⅥA主族,C正确;D.若M为Na,R为O,质子数之差为11-8=3,若M为Li,R为S,质子数之差为16-3=13,不可能为7,D错误。答案选D。
点睛:本题考查位置、结构、性质,明确信息得出M、R为何种元素是解答本题的关键。从离子的核外电子数之和为20可推出M、R两种原子的核外电子数之和为19,则M为Na,R为O或M为Li,R为S,注意举例排除法的灵活应用。
15.C
【解析】W的原子最外层电子数是次外层电子数的3倍,则W次外层电子数为2,最外层电子数为6,则W为氧(O)元素;含有元素Z的盐焰色反应为紫色,则Z为钾(K)元素;W、X、Y、Z的原子序数依次增大,X、Y、Z分属不同的周期,所以X、Y、Z应分别属第二、三、四周期。X为第二周期的主族元素,且X的原子序数大于W,则X应为氟(F)元素;X、Y、Z的原子序数之和是W原子序数的5倍,W为8号元素,X为9号元素,Z为19号元素,则有9+Y+19=40,所以Y为12号元素,即Y为镁(Mg)元素。
A、主族元素原子电子层数越多,半径越大,电子层数相同时,核电荷数越大,半径越小。所以W、X、Y、Z的原子半径大小顺序为:X<W<Y<Z,故A错误;B、W(O)与X(F)处于同一周期,同周期主族元素,从左至右,非金属性逐渐增强,其对应的氢化物的稳定性逐渐增强,故氢化物稳定性为W<X,故B错误;C、X(F)与Y(Mg)的最简单离子分别为F-、Mg2+,两种离子的电子层结构均与Ne相同,故C正确;D、W(O)、Y(Mg)组成的化合物为MgO,MgO熔点太高,不适合用于电解,工业上制备Mg,一般是通过电解MgCl2,故D错误。故选C。
16. N HF NaOH
【解析】根据元素在周期表中的相对位置可知A~F分别是Na、Al、C、N、F、Cl。则
(1)D是氮元素,元素符号是N;(2)C的最高价氧化物是二氧化碳,属于共价化合物,电子式为;(3)E和F的非金属性是F>Cl,非金属性越强,氢化物越稳定,因此最稳定的是HF;(4)A与B的金属性是Na>Al,金属性越强,最高价氧化物水化物的碱性越强,则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的碱性最强的是NaOH。
17. 24 12 Na Al Al(OH)3+OH-=AlO2-+2H2O
【解析】本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元素性质。
(1) 同一周期相邻的A、B、C三种元素,A的化合价为+1,所以B的化合价为+2,B的氢氧化物为B(OH)2,设B的相对原子质量为b,
B(OH)2 + 2HCl =BCl2+H2O
(b+17×2)g 2mol
11.6g 2mol/L×0.2L
b=24
B的相对原子质量是24, B是镁,其原子序数为12。
(2)A和C各是什么元素?A是钠, B是铝。
(3)A、C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反应的离子方程式:Al(OH)3+OH-=AlO2-+2H2O。
18. 氮 离子键和共价键(或离子键和极性键、配位键) SO2+H2OH2SO3、H2SO3H++HSO3- NaNO2 H++HSO3-=H2O+SO2↑ N2H4(l)+O2(g)=N2(g)+2H2O(l)△H=-624kJ· mol-1
【解析】原子序数由小到大排列的四种短周期主族元素X、Y、Z、W,Y、Z左右相邻,Z、W位于同一主族,设Y的原子序数为x,则Z的原子序数为x+1,W的原子序数为x+9,设X的原子序数为y,Z、W两原子的核外电子数之和为X、Y两原子核外电子电子数之和的三倍,则(x+1)+(x+9)=3(x+y),所以x+3y=10,若y=1,x=7符合题意,可推断出X为H,Y为N,Z为O,W为S,综上所述:X为氢,Y为氮,Z为氧,W为硫。
(1)Y为N,名称为氮,故答案为:氮;
(2)由X、Y、Z三种元素组成铵盐,铵根离子与硝酸根离子以离子键结合,N、H,N、O之间以共价键结合,故答案为:离子键和共价键;
(3)WZ2的水溶液显酸性,是因SO2+H2OH2SO3、H2SO3H++HSO3-,故答案为:SO2+H2OH2SO3、H2SO3H++HSO3-;
(4)物质由Na、Y、Z三种元素组成,亚硝酸银微溶于水,硝酸银能溶于水,则该物质为NaNO2,故答案为:NaNO2;
(5)均由H、N、O、S四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A和B,A和B都能和碱反应,A还能和酸反应,则A为NH4HSO4,B为NH4HSO3,二者之间的离子反应为H++HSO3-=H2O+SO2↑,故答案为:H++HSO3-=H2O+SO2↑;
(6)3.20g N2H4的物质的量为:=0.1mol,0.1mol该物质在氧气中完全燃烧放出热量62.4kJ(25℃),则1molN2H4燃烧放出624kJ的热量,热化学反应方程式为N2H4(l)+O2(g)=N2(g)+2H2O(l)△H=-624kJ?mol-1,故答案为:N2H4(l)+O2(g)=N2(g)+2H2O(l)△H=-624kJ?mol-1。
19.Al3+H2CO3>H2SiO3 或 Al3++3NH3·H2O=Al(OH) 3↓+3NH4+ 2Al2O3(熔融) 4Al+3O2↑
【解析】
【详解】
由元素在周期表中位置,可知①为H、②为C、③为N、④为O、⑤为Na、⑥为Al、⑦为Si、⑧为Cl。
(1)③、④、⑤、⑥简单离子的电子层结构相同,核电荷数越大离子半径越小,故离子半径:Al3+<Na+<O2-<N3-,故答案为:Al3+<Na+<O2-<N3-;
(2)同主族最高价含氧酸的酸性减弱,同周期最高价含氧酸的酸性增强,②、⑦、⑧的最高价含氧酸的酸性由强到弱的顺序是:HClO4>H2CO3>H4SiO4或H2SiO3,故答案为:HClO4>H2CO3>H4SiO4或H2SiO3;
(3)①、④、⑤、⑧元素为H、O、Na、Cl,①、④、⑤、⑧中的某些元素可形成既含离子键又含极性共价键的化合物有NaClO或NaOH等,均为离子化合物,如氢氧化钠的电子式为:,次氯酸钠的电子式为,故答案为:或;
(4)M是仅含非金属的盐,所以M一定是铵盐,Z→N→⑥的单质,⑥为Al,推断N是氧化铝,Z是氢氧化铝,根据产物结合反应:X+Y+H2O→Al(OH)3+NH4+ 可知,该反应为铝盐和一水合氨的反应,则X溶液与Y溶液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Al3++3NH3+3H2O=Al(OH)3↓+3NH4+。
(a)X溶液与Y溶液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Al3++3NH3+3H2O=Al(OH)3↓+3NH4+,故答案为:Al3++3NH3+3H2O=Al(OH)3↓+3NH4+;
(b)?N→⑥的单质的反应为电解熔融氧化铝得到金属铝,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Al2O34Al+3O2↑,故答案为:2Al2O34Al+3O2↑。
20. 1s22s22p63s23p63d54s1或[Ar]3d54s1 3p 硼原子的I3、I4对应的2个电子分別处于不同的能层或硼原子失去第3个电子后,达到稳定结构,不易再失去电子(或其他合理说法) B、C、N的非金属性依次增强或H3BO3、H2CO3、HNO3的非羟基氧原子个数依次为0、1、2 NC13 分子间作用力或范德华力 化学键或共价键或极性键 CH4( NH3 BN ×1010
【解析】试题分析:因为A、B、C、D、E为原子序数依次增大的前四周期元素,基态A原子核外电子占锯3个轨道,基态B原子核外电子占据3个能级且每个能级上电子数相等,则基态B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式为:1s22s22p2,故B为C元素;基态A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式为:1s22s22p1,故A为B元素;C的双原子单质分子中σ键和π键数目之比为1:2,则C为N元素;基态E原子核外有6个未成对电子,则E处于第四周期,外围电子排布为:3d54s1,为Cr元素;D的最高正化合价和最低负化合价之和等于4,为S元素。综上分析,A为B元素、B为C元素、C为N元素、D为S元素、E为Cr元素。
(1)E为Cr元素,基态E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式为:1s22s22p63s23p63d54s1或[Ar]3d54s1;D为S元素,基态D原子核外电子占据的能量最高的能级符号为3p。
(2)基态B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式为:1s22s22p1,所以硼原子失去第3个电子后,达到稳定结构,不易再失去电子(或者说,硼原子的I3、I4对应的2个电子分別处于不同的能层),因此硼原子相邻两个电子的电离能中,I3和I4之间差异最大;。故答案为:硼原子失去第3个电子后,达到稳定结构,不易再失去电子(或硼原子的I3、I4对应的2个电子分別处于不同的能层)。
(3)B、C、N的非金属性依次增强,所以B、C、N元素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酸性依次增强;或者说,含氧酸可表示为:(HO)mROn,酸的强度与酸中的非羟基氧原子数n有关,n越大,酸性越强。故答案为:B、C、N的非金属性依次增强(或H3BO3、H2CO3、HNO3的非羟基氧原子个数依次为0、1、2)。
(4)BCl3中硼原子价层电子对个数=3+×(3?3×1)=3,且不含孤电子对,采用sp2杂化,分子构型为平面三角形;CCl4分子中碳原子价层电子对个数=4+×(4?4×1)=4,且不含孤电子对,采用sp3杂化,分子构型为正四面体型;NCl3分子中价层电子对个数=3+(5?3×1)=4,采用sp3杂化,该分子中含有一个孤电子对,所以其空间构型是三角锥型。故答案为:NCl3。
(5)由已知(SN)4高于130℃时分解,破坏的是化学键(或共价键或极性键);在低于该温度时发生的颜色变化中,破坏的作用力是分子间作用力(或范德华力)。C、N、S的简单气态氢化物中,CH4呈正四面体结构,四条键的极性刚好抵消,所以是非极性分子;NH3分子为三角锥形,氮原子为顶点,整个分子正负电荷中心不对称,所以是极性分子;硫最外层有6个电子,它和两个氢原子形成两对共用电子对后还有2对孤对电子,一共有4对电子在硫周围,这四对电子呈四面体型结构,其中两个方向被氢占据,还有2个方向被孤电子对占据,所以分子呈V型,正负电荷中心不能重合,为极性分子。NH3中H的电子云严重偏向N,使得N的孤对电子十分突出,配位能力很强,常与Cu2+、Zn2+、Ag+等形成配离子。综上分析,答案为:分子间作用力或范德华力;化学键或共价键或极性键;CH4;NH3。
(6)如图,B(白色)占据立方体的8个顶点和6个面心,所以有8/8+6/2=4个;N(黑色)占据八分之一个晶胞的中心,共4个,故该晶体的化学式为:BN;设晶胞边长为a、键长为d,则d=a,根据已知条件可得:a=pm = pm,所以d=×pm。
21. 第二周期 ⅣA 614C H2CO3 Al(OH)3+3H+===Al3++3H2O Cl ②
【解析】T的M层上有6个电子,为S元素,X的最外层电子数是次外层电子数的2倍,为C元素,Y常温下单质为双原子分子,其氢化物水溶液呈碱性,Y为N元素,Z的元素最高正价是+7价,为Cl元素;W的单质既能跟酸反应,又能跟强碱溶液反应,都产生H2,则W为Al元素。
(1)X为C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位于第二周期 ⅣA族, 146C具有放射性,常用于测定文物年代,故答案为:第二周期 ⅣA族; 146C;
(2)元素Y与氢元素形成一种离子为NH4+,其电子式为,故答案为:;
(3)T、X、Y、Z四种元素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分别为硫酸、碳酸、硝酸、高氯酸,其中硫酸、硝酸、高氯酸为强酸,碳酸为弱酸,化学性质明显不同于其他三种的是碳酸。高氯酸与氢氧化铝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Al(OH)3+3H+=Al3++3H2O,故答案为:H2CO3; Al(OH)3+3H+=Al3++3H2O;
(4)同周期自左而右,非金属性增强,故非金属Cl>S;①状态为熔沸点高低不同,属于物理性质,不能比较非金属性强弱,故①错误;②非金属性越强氢化物越温度,Z的氢化物比T的氢化物稳定,说明非金属性Z>T,即Cl>S,故②正确;③一定条件下氯气与硫都能与氢氧化钠溶液,但不能比较元素的金属性强弱,故③错误,故答案为:Cl;②。
点睛:本题考查了位置结构与性质的关系,为高频考点,试题侧重于学生的分析能力的考查,正确推断各元素名称为解答关键。本题的易错点为T、X、Y、Z四种元素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的化学性质的区别。
22.(1)40 (2)第4周期 第ⅡA族
【解析】n(Cl-)=n(Ag+)=1 mol·L-1×20×10-3 L=0.020 mol;所以n(XCl2)=0.010 mol;M(XCl2)=111 g·mol-1,M(X)=111 g·mol-1-71 g·mol-1=40 g·mol-1;易得X的相对原子质量为40,所以质量数也为40,又知X核素中含20个中子,故质子数为40-20=20,即为钙(Ca)。
23. 39 离子 H2SO4
【解析】本题考查元素推断,(1)X的最高价氧化物是X2O,即X为IA族,X2O与水反应生成XOH,设X的相对原子质量为a,则有4.7×2×(a+17)/[(2a+16)×100]×100%=5.6%,解得a=39;(2)因为X和Y属于同主族,则Y属于IA族元素,Y的氢氧化物是YOH,与盐酸恰好完全反应,即n(YOH)=400×10-3×0.75mol=0.3mol,则M(YOH)=12/0.3g·mol-1=40g·mol-1,即Y的相对原子质量为(40-17)=23,即Y为Na,无论是Na2O还是Na2O2都是离子化合物;(3)ZO2的物质的量为5.6/22.4mol=0.25mol,即ZO2的摩尔质量为16/0.25g·mol-1=64g·mol-1,即Z为S,其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是H2SO4。
24. 钠、镁、铝 钠 铝 Na2SiO3 Na3PO4 H2SiO3 H3PO4 H2SiO3<H3PO4<H2SO4 Si到S 饱和氯水滴加到饱和氢硫酸溶液中的 溶液中有浅黄色沉淀生成
实验方案 实验现象 有关化学方程式
用砂纸擦后的镁条、铝条分别投入到盛有沸水的小烧杯中, 再分别滴加酚酞 投入镁条的试管有大量气泡产生,滴加酚酞后溶液变成浅红色;投入铝条的试 管中无明显现象 Mg+2H2OMg(OH)2+H2↑
将一绿豆粒大小的钠投入到盛有冷水且预先滴有酚酞的小烧 杯中 钠浮于水面上,迅速熔成闪亮小球四处游动,有响声,随之消失,溶液很快变 红色 2Na+2H2O═2NaOH+H2↑
用玻璃棒分别蘸取 0.1mol/L 的Na2SiO3(aq)、Na3PO4(aq)、Na2SO4(aq)测 其 pH Na2SiO3(aq)的 pH比Na3PO4(aq)的pH大且都大于7;Na2SO4(aq)的 pH 为7(中性) SiO32—+2H2OH2SiO3+2OH— PO43—+H2OHPO42—+OH—
用滴管向盛有5mL饱和氢硫酸溶液的试管中滴加饱和的氯水 试管中有淡黄色沉淀生成 Cl2+H2S═2HCl+S↓

金属性:Na>Mg>Al,非金属性:Si<P<S<Cl Na、Mg、Al、Si、S、Cl原子核外都有三个电子层,但最外层电子数依次为1、2、3、4、6、7,原子半径随电子数增多而减小,所以原子核对最外层电子的吸引力依次增强,失电子能力减弱,得电子能力增强
【解析】
【详解】
猜想与假设:
(1)将第三周期的钠、镁、铝分别与水反应,可观察到从钠到铝生成气泡的速率在减小,则从钠到铝的金属性在减弱,故答案为:钠、镁、铝;钠;铝;
(2)根据盐有弱才水解,无弱不水解的规律,来测定硅酸钠溶液、磷酸钠溶液、硫酸钠溶液的pH,pH在减小,则硅酸的酸性最弱,硫酸的酸性最强,从而得出非金属性Si<P<S,故答案为:Na2SiO3;Na3PO4;H2SiO3;H3PO4;H2SiO3<H3PO4<H2SO4;Si到S;
(3)因氯气具有氧化性,硫化氢具有还原性,则将饱和氯水滴加到饱和氢硫酸溶液中,会观察到溶液中有浅黄色沉淀生成,则说明Cl的非金属性大于S,故答案为:饱和氯水滴加到饱和氢硫酸溶液中的;溶液中有浅黄色沉淀生成;
设计和实施方案:
(1)根据镁条、铝条都要用砂纸打磨后放入沸水中镁反应,铝无明显现象,而钠与冷水反应,Na2SiO3(aq)的 pH比Na3PO4(aq)的pH大且都大于7;Na2SO4(aq)的pH为7(中性),饱和氯水滴加到饱和氢硫酸溶液中,会观察到溶液中有浅黄色沉淀生成,故答案为:
实验方案 实验现象 有关化学方程式
用砂纸打磨后的镁条、铝条分别投入到盛有沸水的小烧杯中, 再分别滴加酚酞 投入镁条的试管有大量气泡产生,滴加酚酞后溶液变成浅红色;投入铝条的试 管中无明显现象 Mg+2H2OMg(OH)2+H2↑
将一绿豆粒大小的钠投入到盛有冷水且预先滴有酚酞的小烧 杯中 钠浮于水面上,迅速熔成闪亮小球四处游动,有响声,随之消失,溶液很快变 红色 2Na+2H2O═2NaOH+H2↑
用玻璃棒分别蘸取 0.1mol/L 的Na2SiO3(aq)、Na3PO4(aq)、Na2SO4(aq)测 其 pH Na2SiO3(aq)的 pH比Na3PO4(aq)的pH大且都大于7;Na2SO4(aq)的 pH 为7(中性) SiO32—+2H2OH2SiO3+2OH— PO43—+H2OHPO42—+OH—
用滴管向盛有5mL饱和氢硫酸溶液的试管中滴加饱和的氯水 试管中有淡黄色沉淀生成 Cl2+H2S═2HCl+S↓



(2)根据金属与水反应的剧烈程度可知金属性Na>Mg>Al,根据非金属最高价含氧酸的酸性可知非金属性 Si<P<S<Cl,故答案为:金属性:Na>Mg>Al,非金属性:Si<P<S<Cl;
(3)因Na、Mg、Al、Si、S、Cl原子核外都有三个电子层,但最外层电子数依次为1、2、3、4、6、7,原子半径随电子数增多而减小,所以原子核对最外层电子的吸引力依次增强,失电子能力减弱,得电子能力增强,则第三周期从左到 右元素的金属性在减弱,非金属性在增强,故答案为:Na、Mg、Al、Si、S、Cl原子核外都有三个电子层,但最外层电子数依次为1、2、3、4、6、7,原子半径随电子数增多而减小,所以原子核对最外层电子的吸引力依次增强,失电子能力减弱,得电子能力增强。
【点睛】
本题考查了验证元素周期律的实验方案的设计,难度较大。解答本题要有清晰的解题思路,根据题干“金属性逐渐减弱,非金属性逐渐增强”,将Na、Mg、Al、Si、S、Cl分为两组,结合金属性和非金属性的强弱的判断方法分别设计实验进行验证。
25. 2~3 min 随着反应进行,放热,温度升高,反应速率加快。 0.1 mol/(L?min) A、B 验证第三周期金属元素的金属性的递变规律 ①B ②A 2Na+H2O═2Na-+2OH-+H2↑ ③E ④C 2Al+6H+═2Al3++3H2↑ ⑤D Al(OH)3+OH-═AlO2-+2H2O 同周期从左到右元素的金属性逐渐减弱,金属性:Na>Mg>Al
【解析】(Ⅰ)(1)从表中数据看出2 min~3 min收集的氢气比其他时间段多,主要的原因是金属与酸的反应属于放热反应,随着反应进行,温度升高,反应速率加快,故答案为:2~3 min;随着反应进行,温度升高,反应速率加快;
(2)在2~3min时间段内,生成标况下氢气的体积为:232mL-120mL=112mL,n(H2)=0.005mol,由2HCl~H2可知:消耗盐酸的物质的量为0.01mol,则υ(HCl)= =0.1mol/(L?min),故答案为:0.1mol/(L?min);
(3)改变化学反应速率的方法有:改变溶液的浓度、改变溶液的温度、改变固体的表面积等。A.加蒸馏水,溶液的体积增大,浓度降低,反应速率减小,但生成的气体的量不变,故A正确;B.加NaCl溶液,溶液的体积增大,浓度降低,反应速率减小,但生成的气体的量不变,故B正确;C.Na2CO3溶液使得盐酸的浓度减小,反应速率减慢,盐酸的量减少,产生氢气的量减少,故C错误;D.加CuSO4溶液,能形成铜锌原电池,加快反应速率,故D错误;故答案为:AB
(Ⅱ)(1)根据题意“某同学做同周期元素性质递变规律实验时”以及所做实验可以判断,本实验的实验目的是:验证第三周期金属元素的金属性的递变规律,故答案为:验证第三周期金属元素的金属性的递变规律;
(3)①用砂纸擦后的镁带与沸水反应,再向反应液中滴加酚酞,其现象应是:有气体产生,产生的气体可在空气中燃烧,溶液变成浅红色,即B.②钠与滴有酚酞试液的冷水反应,反应方程式是2Na+H2O═2NaOH+H2↑,其离子方程式是2Na+H2O═2Na-+2OH-+H2↑,其现象应该是:浮于水面,熔成小球,在水面上无定向移动,随之消失,溶液变成红色,即A.③镁带与2mol/L的盐酸反应,其现象应是:剧烈反应,产生的气体可以在空气中燃烧,即E.值得注意的是镁比铝活泼,因此与盐酸反应,镁比铝剧烈.④铝条与2mol/L的盐酸反应,其化学方程式是2Al+6HCl═2AlCl3+3H2↑,即离子方程式是2Al+6H+═2Al3++3H2↑,其现象是:反应不十分剧烈,产生的气体可以在空气中燃烧,即C.⑤向氯化铝溶液中滴加氢氧化钠溶液至过量,其现象:生成氢氧化铝白色胶状沉淀,继而在氢氧化钠过量时氢氧化铝与氢氧化钠反应使沉淀消失,即D.本实验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是:Al3++3OH-═Al(OH)3↓,Al(OH)3+OH-═AlO2-+2H2O.故答案为:①B;?②A;2Na+H2O═2Na-+2OH-+H2↑;③E;④C;2Al+6H+═2Al3++3H2↑;⑤D; Al(OH)3+OH-═AlO2-+2H2O;?
(4)根据实验①②,说明与水反应时钠比镁剧烈,即钠的金属性比镁强.根据③④,说明与同浓度的盐酸反应,铝比镁剧烈,即铝的金属性比镁强.⑤说明氢氧化铝既能与酸反应,又能与碱反应,即氢氧化铝既有酸性又有碱性,因此铝既有金属性又有非金属性.由以上分析第三周期,金属元素的金属性由强到弱的顺序是:Na>Mg>Al,即同周期从左到右元素的金属性逐渐减弱.故答案为;同周期从左到右元素的金属性逐渐减弱,金属性:Na>Mg>Al;
(5) 设铝的原子量为M。
2Al+6H+═2Al3++3H2↑
2Mg 3×22.4L
mg VL
=,解得:M=,故答案为: 。
点睛:本题把金属元素的性质与实验结合起来,探究同周期元素金属性的递变规律,具有较大的思维容量,能较好地训练学生比较、归纳、分析、思考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