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26张PPT。第二课 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
课标要求
知道始皇帝的来历和郡县制度建立的史实
掌握秦汉时期中央集权制形成过程及对中国政治产生的影响。一、“六王毕,四海一”二、海内为郡县三、百官公卿一、“六王毕,四海一“材料一
“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百越之君,俯首系颈,委命下吏。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
——《过秦论》贾谊秦朝已经完成了军事上的“大一统”1、灭六国 自前230年至前221年,秦始皇采取远交近攻、分化离间、连横的策略,发动秦灭六国之战。
先后于秦始皇十七年(前230年)灭韩。
十九年(前228年)灭赵。
二十二年(前225年)灭魏。
二十四年(前223年)灭楚。
二十五年(前222年)灭燕。
二十六年(前221年)灭齐。建立了秦朝。图一2、修直道秦直道是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为阻止和防范北国匈奴贵族的侵扰,令大将蒙恬率30万大军用两年时间修筑了南起陕西林光宫,北至今内蒙古包头九原郡的一条南北长达700多公里的一条军事通道,秦直道是由咸阳通往北境阴山间最捷近的道路,大体南北相直,故称“直道”。图二实质:北方军事工程秦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年)遣大将蒙恬北逐匈奴,又西起甘肃临洮、东至辽东筑长城万余里,以防匈奴南进,史称秦长城。在固原地区境内,实际是在原先战国时期秦,赵,燕三国长城的基础上修建。一条蜿蜒的巨龙盘亘静卧于崇山峻岭之间。远远望去,雄伟壮观,气势非凡。这就是世界八大奇迹之一,是世界中古七大奇迹之一,被列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秦长城。3、修长城图三实质:北方防御工程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为了进一步统一岭南,派大军南征。但湖南和广西交界处的道路崎岖,湘江和漓江又互不相连,这给行军运粮带来极大的不便。为了解决运输问题,秦始皇命令史禄在湘江上源和漓江上源之间修筑一条运河,这就是灵渠。4、建灵渠图四实质:南方军事工程思考题:
秦始皇派兵统一六国、“南取百越之地”、“北筑长城而守藩篱”、修筑灵渠和直道……这些都是军事上的大一统,但俗话说“打天下容易,守天下难”,秦朝还需要进行哪方面的建设?政治
上述措施都是秦王朝维护统治边防上的政策,是军事上的大一统,一个王朝要想正常地运行下去,军事上的大一统是前提,此外势必离不开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
郡县制
三公九卿制度二、海内为郡县郡县制
秦统一后郡县制遂遍行于全国﹐司马迁说秦始皇分天下为三十六郡﹐《晋书》以为统一后又有所增设﹐可达四十郡之多﹐王国维等又以为有四十几郡(见秦朝行政区划)。究竟多少郡﹐尚难确定。郡以下的一级行政机构是县或道。内地均设县,只有边地少数民族才设道。道和县是平行的,道、县均是郡下一级的行政组织,其官制大约也略同。思考
秦统一后为什么要实行郡县制?材料
春秋时期,天子衰,诸侯兴:周王室势力衰微,权威不再,已经无法有效控制天下诸侯。从前是天子统帅和号令诸侯——“礼乐征伐自天子出”;而如今,这些权力已逐渐转移到诸侯手中——“礼乐征伐自诸侯出”;而各诸侯国内也出现了君臣逆位的现象——“礼乐征伐自大夫出”;更甚至于一个诸侯国的大夫可以左右周王室的动向——“陪臣执国命”。
——《中国古代史》不利于中央集权
诸侯势力威胁周王朝的统治
为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争霸埋下伏笔分封制的弊端是什么?
材料
“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盛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雔,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止。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诸子功臣以公赋税重赐之,甚足易制。天下无异意。则安宁之术也。置诸侯不便。”
始皇曰:“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侯王。赖宗庙,天下初定。又复立国,是树兵也,而求其宁息,岂不难哉!廷尉议是。”
——《史记》秦始皇赞成了李斯的建议,主要是分封制令诸侯坐大,形成尾大不掉之势,周天子后来形如摆设,诸侯战乱不已,百姓苦不堪言。可见,分封制的失败教训正是借鉴之处,同时,李斯的坚决主张也是郡县制推行的主要力量之一。《汉书·地理志》说:“秦遂并兼四海,以为周制微弱,终为诸侯所丧,故不立尺土之封,分天下为郡县”。
春秋时期已有县、郡的设置。楚武王灭掉权国,将其改建为县,是为设县之始。郡的设置要较县为晚 。秦穆公九年(前651),晋公子夷吾(即晋惠公)对秦国使者谈到“ 君实有郡县”,为秦国设郡的最早记载。而后,晋、赵、吴相继设置了郡。随着边防设郡之地逐渐繁盛,内地的县逐渐增多,需要建立起更高一管理机构,于是就形成了郡、县两级制的地方管理体系。郡守为郡之长,多由武官充任,有征兵领军之权。至战国末年,各国郡县的设立已很普遍。郡县制是秦朝初创的吗春秋时期已有县、郡的设置秦朝实行郡县制的原因一、秦始皇吸取了西周分封制的教训
二、丞相李斯的建议
三、春秋战国时期,列国已经出现了郡县等新的地方行政区划形式根本原因是为了维护秦王朝的中央集权统治李斯阿旁宫复原图分封制和郡县制的对比(1)郡县制下的郡守和县令都是由皇帝直接任免,从而使君主有效地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利于政治安定和经济发展;郡县制废除了奴隶主旧贵族时代的世袭特权,有利于形成中央对地方的垂直管理形式;
(2)郡县制从根本上否定了分封制,打破了西周以来分封割据的状况,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有利于防止地方割据分裂,有力地维护了国家的统一。
(3)废除了分封制,基本上解除了地方割据势力对封建中央政权的威胁,既是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
秦朝实行郡县制的意义西汉王朝继续推行郡县制,在“汉承秦制”的基础上“郡国并存”,“大一统”更为巩固,所以郡县制的影响极为深远。三、百官公卿秦始皇认为自己的功劳胜过之前的三皇五帝,采用三皇之“皇”、五帝之“帝”构成“皇帝”的称号, [7] 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使用“皇帝”称号的君主,所以自称“始皇帝”。“秦始皇”的由来请同学们思考一下:三公九卿制有什么特点?1.由皇帝任免,不得世袭。
2.分工明确,行政效率高。
3.丞相位高权重
4.新的较完备的官僚制度。实质是秦朝中央集权的手段,维护秦王朝的专制统治。小链接专制主义:是与民主政体(民主政治体制)相对立的概念,指一个人或少数几个人独裁的政权组织形式,是体现在帝位终身制和皇位世袭制上,其主要特征是皇帝个人的专断独裁,汇集国家最高权力于一身,从决策到行使军政财政大权都具有独断性和随意性。
中央集权是相对于地方分权而言,其特点是地方政府在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没有独立性,必须严格服从中央政府的命令,一切受控于中央。三公九卿制的意义“闻古之圣人,不居朝廷,必在卜医之中。今吾已见三公九卿朝士大夫,皆可知矣。试之卜数中以观采。”
——《史记》
积极作用:三公九卿职责明确,分工协作,提高了办事效率,建立了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比较完备的官僚制度;
消极作用:三公九卿之间相互牵制,任何人无法独揽大权,军国大事掌握在皇帝一人之手。秦王朝加强中央专制集权的措施:
一、政治上
中央:三公九卿制度、始皇帝制度
地方:郡县制度
二、文化方面:
1、秦统一后,在全国统一使用圆形方孔铜钱;同时还统一了度量衡;
把小篆作为全国统一的文字,后来使用更为简单的隶书。
三、思想: “焚书坑儒”
四、修筑长城和开发边疆: 自秦形成了中央集权制度以后,中央集权制度在中国历史舞台持续了两千年之久。总结焚书坑儒,是秦始皇公元前213年和公元前212年焚毁书籍、坑杀“犯禁者四百六十馀人”(某些人认为秦始皇坑杀的乃是“术士”并不是儒生,但根据《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秦始皇坑杀的人“皆诵法孔子”。而且“及至秦之季世,焚诗书,坑术士,六艺从此缺焉”一语出自《史记·卷121·儒林列传》,术音述,术士,即述士;述士即儒士)的事件。如何评价秦始皇?他重用人才,统一六国,南征越族,北击匈奴,结束了长期诸侯割据的分裂局面,建立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顺应了历史的潮流,符合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他采取的一系列加强中央集权的政策措施,维护了封建国家的统一,有利于封建经济文化的进一步发展,对后世有深远的影响。因此,他不愧为中国古代史上杰出的政治家。他刚愎自用,拒谏饰非。他修建豪华的宫殿(阿房宫等)、陵墓(秦始皇陵)和万里长城,耗费了巨大的财力和物力,加深了人民的苦难。他以刑杀为威(如:“焚书坑儒”),极其残暴。因此他又是历史上少有的暴君。
我们应该如何看待历史人物?
1.特定的历史背景。背景是历史人物活动的大舞台,人物同样的活动如果处于不同的历史背景,那就可以做出不同的评估。
2.确定评估标准。我们看一个人物的活动或举措,不能感情用事,也不能仅从道义的角度去考虑。而要看是否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和国家的统一等。
3.防止以偏概全。通常说人无完人,就是指对人物的评估要一分为二,全面客观。对历史人物要考虑他的阶级性和时代性。
4.克服英雄史观。历史上有作为的人物是时势造就出来的,同时也要承认人物的个性特点对事物的一定影响力。
5.要根据具体材料所提供的有效信息,克服思维定势,将材料观点和教材有关知识进行综合分析。
6.评价历史人物必须建立在史实的基础上,决不能主观臆断,空穴来风。也就是在占有大量史料的基础上对历史人物给予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