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绍兴的船啊绍兴的桥 4(冀教版)

文档属性

名称 六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绍兴的船啊绍兴的桥 4(冀教版)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16.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冀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09-09-11 13:48: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绍兴的船啊绍兴的桥
【教学要求】
1.正确认读本课2个生字,掌握5个要求会写的生字。
2、理解课文内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江南水乡绍兴的水、船、桥、人之间的和谐美,激发学生心中的美好感情。
3.通过语言文字展开想象,在脑海中展现文中描写的情境,体会细节描写及叠句的使用,体会文章的语言特点。
【教材分析】
作者抓住了“绍兴的船,绍兴的桥”这两个典型事物,用充满韵律的语言为我们描绘了江南水乡的独特风情——石桥飞架,流水人家,乌篷穿梭;通过充满乡土气息的童谣、谜语,坐船、过桥的独有“规矩”让我们领略到水乡孩子那一份独特的生活情趣。让我们充分感受到真是“一方秀丽水,养育一方灵性人”。
“摇啊摇,摇到外婆桥”,开篇这首耳熟能详的童谣一下子就把我们带进了绍兴,带到了乌篷船边,带回了童年。
紧接着作者又介绍了“上了绍兴特有的乌篷船要脱鞋,再不许动,坐着可以,躺着也可以,就是不准晃动。”的独特规矩。对于好动的孩子来说这“再不许动”的“规矩”过于苛刻,可随着作者的笔触让我们感受到正是这份束缚,让孩子那份不安分的心沉寂下来,静静地欣赏、用心地感受“水好清啊,风好香啊”;聆听柳条滑过篷顶的簌簌声响、潺潺潺潺的水声、嘎吱嘎吱的桨声;欣赏江面随水漂走的片片桃花瓣儿、看到“暗下来了,暗下来了,这是进了桥孔了;亮起来了,亮起来了,这是出了桥孔了。”作者用细腻地笔触让我们时时感受着一个孩子眼中江南水乡的清新与明丽,享受着水乡那分独有的灵动风情,体会着水乡孩子坐在乌篷船上,尽兴观赏美景,不时进桥出桥时的惊喜,领略到那分发自心底的赞赏与欢呼,让我们于“不许动”的静止之中感受到的一份心底涌动出来的冲动与快乐。面对此情此景,先前觉得的那份“不许晃动”的苛刻“规矩”带来的是不再是不舒服,而是一份涌动于心、流动于情的快乐。而最让孩子们敬畏的那位“粗糙的大手”“黝黑黝黑、脚底长满老茧,一年四季不穿鞋”的船夫,一句流淌于童心的话语——“技巧一点儿也不亚于杂技演员”,则形象地反映出一个孩子心中最深的崇拜,相信此时孩子心中最想的就是成为“船夫”,那就可以尽情地穿过绍兴的五千座桥,尽兴地进进出出桥孔。在作者的笔下,流动地乌篷船、静止不动的孩童、黝黑娴熟的船夫与小桥流水如画风景融合得那般自然,一幅江南水乡特有的风情让我们为之沉醉。
感受过绍兴的船,作者又把我们带入了绍兴的桥。但是作者并没有对绍兴桥做过多的介绍,依旧通过水乡特定的民俗——上下桥的“规矩”随他走进了绍兴那五千座桥。“上桥了,不要东张张西望望,慢慢走,不要跑;下桥了,不要左推推右搡搡,缓缓走不要跳。这样,一座桥你平平安安过来了”同坐船那份相对苛刻的“规矩”相比,上下桥的“规矩”更多的是让我们感受到一份长者的“唠叨”, 反复品读,细细品味,就会多一份感动,增添一份温暖。“如果你是在上幼儿园的时候上船的,等你穿过绍兴的五千座桥,你已经可以念小学一年级了!”“等你走完了绍兴的五千座桥,你已经长到可以念三年级了。”这两句不仅让“绍兴的五千座桥”多了一份感性,更让我们体会到水乡孩子那份独有的生在水边、行在桥上的成长经历,那份特有的“上下桥”的“规矩”所带来的于缓缓行走中体验慢慢成长的生活情趣。
作者描述绍兴的船时,孩童、渔夫与乌篷船浑然一体。同样作者在描绘绍兴的桥时,那群“住在桥脚下的有福气的小朋友”,更令人神往!因为在美妙的黄昏时刻,那些“刚从水里爬出来的孩子,匆匆地吃完晚饭,去听奶奶讲奶奶的奶奶讲过的老故事。”
最后的关于桥的谜语不仅与开篇的童谣相呼应,更是尽现了水乡孩子的童真童趣,真是“船载水乡意,桥载故乡情”啊。
本文作者的语言比较独特,大量运用叠词,不断出现的对偶句式,不仅使文章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还使文章具有一种韵律美感,使我们在诵读之时,脑海中就会浮现出江南那份特有的风情,感受到水乡孩子那份独有的童真童趣。可以说,在作者的眼里,“绍兴的船、绍兴的桥”是风景,是诗话,更是童话。
【教学建议】
一、提示课题:
本文的题目《绍兴的船啊绍兴的桥》不仅醒目明了,而且中间一个“啊”字使课题本身就充满了一份诗意、一份童趣。所以,可以直接出示课题,让学生通过朗读课题,初步感受绍兴的船和绍兴的桥。
有条件的地方也可以为学生播放相关绍兴美景的视频,丰富学生的感观认识,有助于学生更好理解课文,感受文本。
二、朗读课文,疏通字词,初步感知。
本环节主要通过学生充分自读和教师范读,让学生对课文大意有整体感知。三、精读文本,体验风情,感受童趣
1.初读过后,通过让学生思考“绍兴的船,绍兴的桥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你是从哪些词句看出来的?你从中体会或感受到了什么?”这样的中心话题,让学生去认真读文,整体把握全文。
2.交流体会,想象画面,感悟风情童趣
让学生通过具体词句、通过想象画面,体会到绍兴的乌篷船 。(是柔和的、是灵动的,是快乐的,是充满情趣的,是童年的“伙伴”,是水乡孩子的“摇篮”……)
体会到绍兴的桥 。(造型各异、纵横交错、四通八达、、踩满了孩子成长的足迹、承载了孩子们的欢声笑语、留下了童年美好的记忆……)
3.课文的第七自然段主要写了绍兴小朋友在夏日黄昏的乐趣。使文字在诗意的温馨当中又多些活泼。在这里注意引导学生边读边想,读出其中的美、嚼出其中的暖,讲出其中的故事。
四、谜底作结,顺势而导,延伸延情。
1.学生猜谜语,并体会其中蕴涵的童真童趣。
2.出示《乌篷船儿轻轻摇》,配乐朗读。
乌篷船儿轻轻摇
乌篷船儿轻轻的摇,摇进江南古纤道。
青山伴水水绕城,古城如荷水环抱。
诗是沈园美,字是兰亭好,
三味书屋走一回,当年的故事知多少。
乌篷船儿轻轻的摇,
摇到杨柳岸边,心儿早醉了。
乌篷船儿轻轻的摇,摇到水乡外婆桥。
万桥千街水飘香,春雨又润兰花草。
月是鉴湖明,酒是龙山好,
船儿并排看社戏,身边的阿哥正年少。
乌篷船儿轻轻的摇,
摇到水云深处,回家也忘了。
五、作业
1.让学生试着画一幅绍兴美景图。
2.收集有关描写江南美景的句子、诗词、文章。
3.模仿课文的写法,写一写自己的家乡。
六、生字教学提示:
“虽”字读音是一声;“萤”“茧”两个字字形相近,要注意引导学生进行比较记忆;“桨”字可通过找形近字的方法识记;“矩”是会意字,甲骨文左边是“人”形,手拿着画角用的“巨”。圆为规,方为矩。本意是画直角或方形的工具。引申为标准、法度。
七、建议本课教学两至三课时
【参考资料】
1.绍兴地处长江三角洲南翼,浙江省中北部杭甬之间,面积8256平方公里。绍兴历史悠久,名人荟萃,是蔡元培、鲁迅、周恩来的故乡,是首批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首批中国优秀旅游城市,是长江三角洲南翼重点开发开放城市。绍兴那里的青山绿水闪耀着明净秀丽的色彩,那里的屋宇殿堂散发着古老文化的芳香,那里的大街小巷保存着民族英杰活动的遗迹,那里是著名的水乡、桥乡、酒乡、兰乡、书法之乡、名士之乡。绍兴境内河湖纵横密布,故又有“水乡泽国”、“桥都水城”之称。
2.绍兴水多,所以桥多,是著名的桥乡。有一组有趣的数字:绍兴平均每平方公里有桥3.71座,欧洲水城意大利威尼斯每平方公里有桥0.67座。两相比较,绍兴城乡桥梁密度是威尼斯的5.5倍。
3.作者简介。
张彦:原名张修彦,浙江绍兴人。中共党员。1957年毕业于杭州大学俄语系。任绍兴市第二中学高级教师。80年代初开始发表作品。1994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主要作品有《北方的童话》、《毒蜘蛛》、《外国寓言故事》、《好球》(希望出版社)、《“不利号”环球记》、《猴娃》、《历史的鉴戒》、《通天彻地大班长》、《山湖妈妈的孩子》等。
4.乌篷船:乌篷船是水乡绍兴的独特交通工具,因篾篷漆成黑色而得名。800年前的陆游老先生说它是“轻舟八尺,低篷三扇”。乌篷船船身狭小,船底铺以木板,即使有渗漏,船舱也不会沾湿。船板上铺以草席,或坐或卧,可以随便,但不能直立,因船篷低,如直立,便有失去平衡而翻船之险。
乌篷船的动力是靠脚躅桨。划船的人坐在后梢,一手扶着夹在腋下的划楫,两脚踏在桨柄末端,两腿一伸一缩,桨就一上一下地击水推进,时速可达10多公里。船的航向是用手桨来控制的,船行进时,船工脚手并用。有时船工便把作舵用的那手桨夹在腋下,把双手空出,可以于轻舟快捷的迅行中捧一碗酒品尝,脑袋让乌毡帽遮着。
其实绍兴乌篷船,并不只有这脚划船,也有小画舫大小的乌篷船,船身上雕刻着花纹、图案,船头上雕刻着虎头形象的动物(一种水鸟),它们似乎在微笑,颇为滑稽。民间传说:龙见面避之,行船可获安全。这种乌篷船的船身较为高大,篷高可容人直立,舱宽可以置桌椅,供游人打牌、饮宴,航速较快。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