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无言之美 (授课课件:15张PPT+作业课件:21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15无言之美 (授课课件:15张PPT+作业课件:21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2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8-12-03 18:53:01

文档简介

课件15张PPT。15 无言之美朱光潜人教版·九年级下册 A.诗人把朋友送上船,船已经扬帆而去,而他还在江边目送远去的风帆,一直看到帆影逐渐模糊,消失在碧空的尽头,只剩下浩浩荡荡的江水流向水天交接之处。 B.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比较以上两个句子,你觉得哪个句子更美,更能打动你?为什么?今天的学习,就能为大家解出心中的疑惑。 朱光潜(1897-1986),安徽桐城人。美学家、翻译家、文艺理论家。我国现代美学的开拓者和奠基者之一,也是第一个在中国广泛介绍西方美学的人,他以深湛的研究沟通了西方美学和中国传统美学。他是中国美学史上一座横跨古今、沟通中外的“桥梁”,是我国现当代最负盛名并赢得崇高国际声誉的美学大师。
他的主要著作有《文艺心理学》《谈美》《西方美学史》等。学习目标 1.阅读文章,把握作者行文思路。
2.学习举例论证的方法。
3.认识艺术中的无言之美,培养良好的审美素养。自读课文·动手标记整体感知 1.利用工具书,结合文下注释,扫清阅读障碍。

2.试着给本文划分层次。意蕴( ):
附丽: 姑且:
笼统:
蛾眉:
寂寥( ):
谚( )语:
铢( )两悉称:
心旷神怡:
轻描淡写:
栩( )栩如生:
目不忍睹:
信手拈来:内在的意义。 附着,依附。 表示暂时地。 文中比喻女子美丽的眉毛。 寂静;空旷。 广泛流传的言简意赅的语句。 yùn ? 缺乏具体分析,不明确;含混。 liáo ? yàn ? 形容两方面轻重相当或优劣相等。 zhū ? 心情舒畅,精神愉快。 文中指写文章把重要问题轻轻带过。 xǔ ? 形容画作、雕塑中的艺术形象等生动逼真,就像活的一样。 形容景象很凄惨,使人不忍心看。 意思是随手拿来。多指写文章时能自由纯熟地选用词语或应用典故,用不着怎么思考。 字词疏通文章层次 第一层:第1-2自然段。
第二层:第3-7自然段。
第三层:第8-13自然段。
引出“无言”话题论证言、意关系论证无言产生美
归纳观点(文末最后一句话) 1.作者是如何引出“无言”这一话题的?作者认为“无言”的意蕴,应该从哪方面着手研究? 作者引用孔子与子贡的对话引出“无言”的话题。
作者认为要想明了“无言”的意蕴,应该从美术的观点去研究。 2.阅读表现言意关系的语段,用一句话概括言和意之间的关系。 言不尽意 3.作者对文学的定义是怎样的? 所谓文学,就是以言达意的一种美术。 4.作者在文中提到了一个尽善尽美的条件,作为以言达意的文学能否满足这个条件?不能达到这个条件,文学是否还能达到美呢? ①“文字语言固然不能完全传达情绪意旨”,因此作为以言达意的文学,难以满足“尽善尽美”的条件。
②作者认为不仅是文学,“一切美术作品也都是这样,尽量表现,非唯不能,而且不必”,因此文学依然有“美”的境界。 5.作者从哪几个方面证明“无言”也能产生美?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作者从四种艺术入手,主要运用了举例论证的方法。 (1)将相片和图画相比,以图画之美证明无言之美;
(2)举《论语》、陶渊明《时运》、李白《怨情》等,以文学作品的含蕴之美论证无言之美;
(3)从音乐中的“无声胜有声”论证无言之美;
(4)举希腊著名雕刻《拉奥孔》的例子,从雕刻艺术的含蓄不流露来论述无言之美。 请你结合作者的任意一则论据,说说你对“无言之美”的感受。 诗歌只是简短的几句话,但包含的意境却极其宽广。如“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短短的十个字,读来却似看见大漠的一切宽阔宏伟之景,一切悲凉之意,给人以悲凉雄壮的美感。如果作者要描写出这宽阔宏伟之景、悲凉之意,恐怕万言难尽,这正意味着作者将它们寓于无言之中,这就是文学中深蕴的无言之美。写作特色 1.语言深入浅出,通俗易懂。作者列举大量的例子,把深奥的美学理论和人们日常的生活联系在一起,易于读者接受,并从中学到一定的鉴赏方法。
2.文章论证思路清晰。作者先从孔子与子贡的对话引出“无言”的话题,接着论述言意关系,然后从绘画、文学、音乐、雕刻四个方面来论证无言之美,最后归纳出自己的观点。 本文首先引用孔子的话,引出“无言”这一话题,接着论证言意关系,然后以绘画、文学、音乐、雕刻等各类艺术作品为例,分析了言不必尽意、无声胜有声、含蓄不露等所表现出来的“无言之美”,最后归纳出自己的观点:“说出来的越少,留着不说的越多,所引起的美感就越大越深越真切”。无言之美绘画的选择之美文学的意蕴之美音乐的无声之美雕刻的含蓄不露之美 拿美术来表现思想和情感,与其尽量流露,不如稍有含蓄;与其吐肚子把一切都说出来,不如留一大部分让欣赏者自己去领会。因为在欣赏者的头脑里所产生的印象和美感,有含蓄比较尽量流露的还要更加深刻。 品味下面一段话,说说你品味到“无言之美”的例子。 如《孤独之旅》以鸭子下蛋结尾,这就给读者留下了足够大的想象空间,鸭下蛋了杜小康可能要回去了;杜小康也许要抒发自己长大的感慨了。作者不出一言,促使我们在脑中构造图景,这就是 “无言之美”。课件21张PPT。第四单元15.无言之美yùnfùzhūliáoyànxǔpínpúxiào姑笼睹 chènchēng拈轻怕重掂量心旷神怡粗犷B【解析】栩栩如生:指艺术形象非常逼真,如同活的一样。用在此处不恰当。4.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3分) A.作为新时代的中学生,我们要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汲取各民族文明的营养,不懈奋斗,实现“中国梦”。 B.通过废寝忘食地学习,使我们在2018年度地理、生物学业水平考试中取得了优异成绩。 C.今年五月下旬,学校组织开展了“崇尚英雄,精忠报国”系列活动,丰富了学生的精神生活,增加了他们的生活品位。 D.为了避免交通事故不再发生,国家颁布实施了新的交通法规。 A【解析】B.成分残缺,应删去“使”或者“通过”;C.搭配不当,应把“增加”改为“提升”;D.否定不当,应删去“不”。 5.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3分) A.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用语浅白直露,没有含蓄深远的余味。 B.孔子的“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与对它的演绎一样都是言不达意,但相比之下,前者稍有内涵。 C.钱起“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和杜甫“悲笳数声动,壮士惨不骄”都是情感自然流露于言语之外,有异曲同工之妙。 D.文中列举诗词中“言不尽意”的例子,意在说明文学作品的语言简单而含蓄,并不以尽量表现为难能可贵。 D【解析】A.错在“直露,没有含蓄深远的余味”;B.错在“言不达意”,应该是孔子原话体现了“言不尽意”的特点;C.钱起诗句体现“情感自然流露于言语之外”的特点,杜甫诗句是用来说明简笔刻画“不以尽量表现为难能可贵”,所以说两句诗“异曲同工”,是无中生有。 pín cùjiǒng(2)根据括号里的意思在横线上填上恰当的词语。(2分) (3)文段中画线句有语病,请写出修改意见。(2分) 2.(2018·成都)经典著作是经岁月淘洗的精神食粮,阅读经典不可或缺。请根据要求,完成相关题目。(12分) 惟妙惟肖将“停留驻足观看”改为“停留观看”或“驻足观看”。(1)下面是一段关于“为什么要阅读经典”的文字,请概括出经典作品的四种功能。(每点不超过6个字)(4分) 今天,我们为什么要阅读经典作品?仰望夜空,你吟出“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流淌一份乡情;送别友人,你脱口而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传递一份旷达。这份对经典之美的体悟,融入在我们的基因里。更何况,作为一个中国人,如果你不想抛弃自己的民族文化传统,那么阅读代表传统文化的典范性文本,是继承传统的一种极佳方式。但其意义又不止于传承,就个人而言,阅读经典文本是使阅读者经历一番文化濡染的过程。受文化濡染比较多的人和受濡染比较少的人,其气质是截然不同的。当很多人都发生气质的变化,一个时代的社会风气就会随之发生变化。 ①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③________________④_______________ 体悟经典之美  继承传统文化  经历文化濡染  发生气质变化(2)阅读下面“如何阅读名著”的短文,联系全文,将空缺处的内容补写完整,注意语意连贯。(4分)   阅读名著以自读为主,掌握一些基本的阅读方法很有必要。下列方法供参考: 一、不妨先读前言、后记和目录。这样就对这本书的写作背景、作者情况、写作目的和大致内容有个初步的了解,犹如①________。 二、略读与精读相结合。略读全书,有利于整体把握主要内容:②________。二者结合,收获更多。 三、③________。可以抄名言、写摘要、作批注、写心得等,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习惯。 此外,在阅读过程中还要注意利用工具书和有关参考资料,来④________。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登高览景,俯瞰脚下,景点布局,景物搭配,游览路线都了然于心。精读细节,深刻领悟文章主旨。摘抄与写作相结合。帮助我们扫清字词障碍和加深对作品的理解。(3)“回目”是中国传统小说常见的标题形式,常常采用对仗的方式,一方面概括章节内容,另一方面暗示结构主题。下面是以“回目”的形式为两篇经典文章拟写的标题,请参照下面的示例,补充出空缺之处。(4分)护 国 土自 取 其 辱充满世态炎凉孔乙己屡落第 建筑要有人文之根 石羚 ①最近,中国某地模仿法国风格建筑的小镇在网上热传。大到埃菲尔铁塔,小到路灯、雕塑、植被,让人真假难辨。有网友直呼,和巴黎相比,这里就差一条塞纳河了。 ②这一现象并非孤例。据统计,中国至少已有6座“凯旋门”,10余座“美国国会大厦”,3座埃菲尔铁塔……徜徉其中觉得很“洋气”,“摆拍”出来像置身异域,让人不出国门就能体验世界风情。这些建筑的出现,固然有其出现的土壤,但“全心全意搞山寨”,总归是附在别人文化表层的一贴“狗皮膏药”。法国的巴塔兰克剧院作为当代音乐史上的圣地,建筑虽也融合了中国元素,但并没有因此而丢失自己的文化属性,而恰恰是因为其承载的巴黎文化,使之屹立150余年仍魅力不减。反观国内的一些高仿建筑群,哪怕是被冠以“中国的巴黎”“东方佛罗伦萨”,做到极致也不过是赝品,失了本国本土的文化精神,有皮没瓤。 ③事实上,中国的建筑风格从来都是兼容并蓄的,并不一味拒绝“洋建筑”,关键在于如何在借鉴的过程中,呈现出建筑的文化主体意识。比如,北京的前门大街,就是一个融合了中西风格,呈现出独特建筑文化、民俗文化积淀的特色历史街区。而人们之所以质疑当下的一些西式建筑热,就在于其舍本逐末、生搬硬套,缺少了对历史的敬畏和对文化的理解。 ④与“模西建筑热”同样遭受诟病的,还有“仿古建筑热”。有的地方,本来并没有什么前朝风土,却乐于以古街古巷为名,雕梁画栋,青砖粉墙,小饰品假古董齐出,臭豆腐烤肉串并售。如果前者是对西式风格的盲目崇拜,后者则是复古思维的畸形生长。“从街区历史找卖点,然后找投资,再找规划设计、施工队”的仿古建筑公式,对于西式建筑热来说,同样适用。无论是抄袭西方,还是效颦传统,建筑设计与规划的盲从背后,是对文化根底不自知、对文化传统不自信。 ⑤建筑,既是文化的表现,也是生活的沉淀。每个地方的建筑,都植根于自己的历史脉络之中。千姿百态的开平碉楼,集防卫、居住功能于一体,体现了中西合璧的民居风格;马达加斯加首都族群混杂,马来高脚草屋、非洲木板棚与欧式教堂错落有致,多元才是这里的和谐;而作为中国获得普利兹克奖的第一人,王澍让每一层的每一户都有自己的小院和植物,“出则繁花似锦,入则清净悠远”。房子可模仿,文化难复制,只有立足于“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才能找到创新式融合的思路。⑥“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我们的文化与历史,已经给建筑留下了丰富的馈赠。立足文化本体,深挖地域特色,根深方能叶茂。北京如今大力推动中轴线沿线重点地区综合整治保护和申遗,就是因为那是老城的灵魂,中华民族“内和外安”的文化基因、“左右对称”的营城理念、“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都集中体现在这里,在人们记忆中挥之不去。 ⑦缺了非物质文化的滋养,建筑即使再雄伟也缺少一条脊梁;而有了乡愁和人文的淬火,哪怕穿越千年,安身之所也能成为精神家园。 (选自《人民日报》2018年02月06日,有删改)3.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2分) 4.本文是针对哪两种现象提出观点的?出现这些现象的原因是什么?(4分) 5.第⑤段画线句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3分) 6.第⑦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2分)建筑要有人文之根。“模西建筑热”和“仿古建筑热”。前者是对西式风格的盲目崇拜,后者则是复古思维的畸形生长(答“是对文化根底不自知、对文化传统不自信”也可)。举例论证。有力论证了“建筑,既是文化的表现,也是生活的沉淀”(或“每个地方的建筑,都植根于自己的历史脉络之中”)这个观点。 内容上,从正反两方面归纳论点;结构上,总结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