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35张PPT。21 邹忌讽齐王纳谏《战国策》人教版·九年级下册 唐朝名臣魏征曰:“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君主要成就一番霸业,身边没有几位敢进谏的大臣是不成的。战国时期诸侯林立,一批谋臣策士周旋其间,因势据时为国君出策献计。齐威王就非常幸运地遇到了这样一位贤臣──邹忌。今天,我们就来欣赏选自《战国策》的历史散文《邹忌讽齐王纳谏》。 本文选自《战国策·齐策一》。《战国策》是一部先秦历史文献,杂记东西周及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山诸国之事。上接春秋,下至秦并六国,记事约二百四十年(前460—前220)。是一部国别体史书。
刘向(约前77年—前6年),字子政,沛县(今属江苏)人,西汉经学家、目录学家、文学家。学习目标 1.积累常用的文言实词、虚词,疏通文义。
2.理清行文思路,复述情节,背诵课文。 3.体会邹忌的劝说方式,并从中得到启发。 4.培养正确认识自己、谦虚听取意见的态度。邹忌讽齐王纳谏《战国策》 讽谏,用含蓄的话委婉地规劝。规劝国君、尊长或朋友改正错误。兼语句邹忌进谏
齐王纳谏 讽:婉言规劝
谏:直言规劝 听读课文·动手标记整体感知 1.把握停顿节奏,读熟成诵。
2.利用工具书、对照文下注释,结合语境,疏通文义,扫清阅读障碍。
3.把握文章主要内容。昳( )丽 窥( )镜
间( )进 期( )年
谤( )讥( )
朝( )服衣冠
皆朝( )于齐读准字音yì kuījiànjībàngjīzhāocháo读准句读1. 邹 忌 修 八 尺 有 余
2. 今 齐 地 方 千 里
3. 王 之 蔽 甚 矣
4. 此 所 谓 战 胜 于 朝 廷疏通文义 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朝服衣冠,
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其妻
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城北徐公,
齐国之美丽者也。长,身高光艳美丽早晨穿戴,名→动照对……说“与…相比怎么样,表示比较。甚美,太美了比得上 邹忌身高八尺多,而且身材容貌光艳美丽。有一天早晨他穿戴好衣帽,照着镜子,对他的妻子说:“我与城北的徐公相比,谁更美丽呢?”他的妻子说:“您美极了,徐公怎么能比得上您呢!”城北的徐公,是齐国的美男子。 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
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从外来,
与坐谈,问之客曰:“吾与徐公孰美?”客曰:
“徐公不若君之美也。”即“信自”。宾语前置又第二天省略句。(邹忌)与(客)坐谈补足音节,无意义“与……相比,谁更……” 及、比得上美丽、漂亮 邹忌不相信自己会比徐公美丽,于是又问他的小妾说:“我和徐公相比,谁更美丽?”妾说:“徐公怎么能比得上您呢?”第二天,有客人从外面来拜访,邹忌和他坐着谈话。邹忌问客人道:“我和徐公相比,谁更美丽?”客人说:“徐公不如您美丽啊。” 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
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
曰:“吾妻之美我者, 私我也;
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
欲有求于我也。”第二天同“熟”,仔细他,指徐公太远了在晚上。名→状表顺接认为……美偏爱,
形→动对 又过了一天,徐公前来拜访,(邹忌)仔细地端详他,自己觉得不如他美丽;再照着镜子看看自己,更觉得远远比不上人家。晚上,他躺在床上想这件事,说:“我的妻子认为我美,是偏爱我;我的小妾认为我美,是惧怕我;客人认为我美,是想要有求于我。”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
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
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
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
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
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实在的比土地方圆君主左右近侍之臣没有谁用在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所受的蒙蔽 于是邹忌上朝拜见齐威王,说:“我确实知道自己不如徐公美丽。可是我的妻子偏爱我,我的妾惧怕我,我的客人对我有所求,他们都认为我比徐公美丽。如今的齐国,土地方圆千里,有一百二十座城池,宫中的姬妾和身边的近臣,没有不偏爱大王的;朝廷中的大臣,没有不惧怕大王的;国内的百姓,没有不对大王有所求的:由此看来,大王受蒙蔽一定很厉害了。 ”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
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
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
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
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
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
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齐威王说:“说得真好。”于是下令:“所有的大臣、官吏、百姓,能当面批评我过错的,可得上等奖赏;能够上书劝谏我的,得中等奖赏;能够在众人集聚的公共场所指责、议论我的过失,并能传到我耳朵里的,得下等奖赏。”政令刚一下达,群臣都来进言规劝,宫门庭院就像集市一样喧闹。几个月以后,有时偶尔还有人进谏。一年以后,即使想进言,也没有什么可说的了。燕、赵、韩、魏等国听说了这件事,都到齐国来朝见(齐王)。这就是在朝廷上取得胜利。 对,好当面指责过失上等的议论公共场合使……听到集市常常间或、偶然满一年即使概括内容 课文通过邹忌借用自己家庭亲友的事情和切身感受,讽劝齐王纳谏除弊的故事,说明国君必须广泛采纳各方面的批评建议。 1.针对邹忌“我孰与城北徐公美?”的问题,妻、妾、客的回答有什么异同? 相同点:赞扬邹忌比徐公美;
不同点:妻子热情赞扬邹忌,反映了妻的偏爱(如“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妾在家中的地位卑微,因为怕,回答比较敷衍(如“徐公何能 及君也”);客因为有事相求,所 以回答用了一个陈述句,比妾的反 问句,语气更轻(如:“徐公不若 君之美也”)。 2.面对妻、妾、客的不同程度的赞美,邹忌从“不自信”到“暮寝而思之”,反映出他怎样的品质?不盲目轻信,
对别人的褒奖
能理智判断、
冷静思考,
能正视自己。 3.邹忌讽谏齐王,用了逻辑中的类比推理方法,说说邹忌讽谏是怎样把家事、国事进行类比的? 妻私臣—宫妇左右私王
妾畏臣—朝廷之臣畏王
客求臣—四境之内有求于王 4.邹忌认为“王之蔽甚矣”的原因是什么?请用自己的话简要概括。? 因为齐王身边的人阿谀奉承(私王、畏王、有求于王),不可能听到真实的情况。 ?5.“王曰:‘善。’”请你结合文意品析“善”字的表达作用。? 一是说明邹忌艺术的进谏,起到了良好的效果;
二是说明齐威王善于纳谏。??? 6.齐威王下令后,进谏者由“门庭若市”到“时时而间进”,再到“无可进者”,这种变化说明了什么? 齐王纳谏后,朝政的弊端越来越少。
(或齐王纳谏后,需要改进
的地方越来越少。)? 1.邹忌的讽谏为什么能够成功?概括邹忌和齐威王的形象。邹忌说头脑冷静
有智慧
目光敏锐
有自知之明
有魄力 多谋之臣齐威王听从谏如流
心胸宽广
有气度贤明君主善设喻说理
类比推理 2.这篇文章篇幅短小,妙趣横生,采用了一种奇特的三叠排比的结构样式,你能找出来吗?提示:如邹忌的“三问”等。(1)邹忌有三问:
问其妻:“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问其妾:“吾孰与徐公美?”
问其客:“吾与徐公孰美?” (2)其妻、妾、客先后有三答:
“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
“徐公何能及君也?”
“徐公不若君之美也。”(3)邹忌解蔽,当晚有三思:
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妾之美我者,畏我也;
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4)邹忌入朝见威王,有三比:臣之妻私臣宫妇左右莫不私王臣之妾畏臣朝廷之臣莫不畏王臣之客欲有求于臣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结论: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5)齐王纳谏,下令有三赏:
能面刺寡人之过者 上赏
上书谏寡人者 中赏
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 下赏(6)纳谏之后,齐国有三变:
令初下 门庭若市
数月之后 间进
期年之后 无可进写作特色1.采用了一种奇特的三叠排比的结构样式前后呼应,上下关照,层层推进,句式整散错落有致,读来琅琅上口。
2.运用类比、设喻说理,具有极强的说服力。
3.在叙事进程中对语言和句式的安排也很见匠心。有的叙述,对话有重复有排比,有的变化就大一些,邹忌与妻、妾、客的三问三答,有详有略,有重复处,也有小小变化处。 这篇文章讲述了邹忌讽喻齐王广开言路、纳谏除弊,结果使齐国政治修明、国势强盛的故事。同学们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遇到一些劝解问题时,也要采取恰当的方式,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邹忌的劝说方式对我们今天的人际交往有什么启示?请任选以下话题设想劝阻。 话题:
1.讽谏同学不要迷恋网吧。
2.讽谏长辈不要吸烟、酗酒。
3.讽谏同学要讲究公共卫生。
4.讽谏上级领导注意环保。一词多义美 上吾妻之美我者 动词,认为……美不若君之美也 形容词,漂亮好看时时而间进 间或、偶然 又何间焉 参与受上赏 形容词,上等 上书谏寡人者 动词,呈上下
若
朝受下赏 形容词,下等 乃下令 动词,下达不若君之美也 动词,如 门庭若市 动词,好像朝服衣冠 名词,早晨 入朝见威王 名词,朝廷 皆朝于齐 动词,朝见间
孰
私
有
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哪一个,谁 孰视之 同“熟”,仔细宫妇左右莫不私王 偏爱 不宜偏私 私情邹忌修八尺有余 通“又” 欲有求于我 与“无”相对文言词语积累邹忌讽齐王纳谏古今异义邹忌修八尺有余明日徐公来私我也今齐地方千里左右莫不私王能谤讥于市朝古义:今义:古义:今义:古义:今义:古义:今义:古义:今义:古义:今义:古义:今义:讽谏,用含蓄的话委婉地规劝。用含蓄的话指责或劝告,侧重于批评或嘲笑。长,这里指身高。修理。次日,第二天。将要到来的下一天。偏爱。属于个人的或为了个人的。土地方圆。地点、处所。君主左右近侍之臣。方位词,大致范围;或作动词,控制。议论。诽谤、恶意中伤。通假字词类活用①邹忌修八尺有余
②徐公来,孰视之。
“有”通“又”,用于连接整数和零数。“孰”通“熟”,仔细。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美: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美。私:形容词作动词,偏爱。朝服衣冠。能面刺寡人者。服:名词作动词,穿戴。面:名词作状语,当面。闻寡人之耳者。闻: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听到。文言特殊句式判 断 句: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省 略 句:
1)( )与( )坐谈 2)皆以( )美于徐公
3)( )问之客曰
固定句式:
1)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2)吾与徐公孰美? (“……者也”,表判断)邹忌客我(“……也”,表判断)邹忌这两句都是表选择的句子,也是文言文的固定句式。倒 装 句:宾语前置:
【忌不自信】→忌不信自
状语后置:
【欲有求于我也】 → 欲于我有求也
【皆以美于徐公】 → 皆以于徐公美
【能谤讥于市朝】 → 能于市朝谤讥
【皆朝于齐】 → 皆于齐朝
【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 此所谓于朝廷战胜 课件21张PPT。第六单元21.邹忌讽齐王纳谏jiànyì zhāokuī shújiànbàngjīcháo规劝国君、尊长或朋友改正错误照镜子与……相比怎么样,表示比较 第二天确实 君主左右近侍之臣 偏爱蒙蔽,这里指所受的蒙蔽 当面指责 指集市、市场等公共场合常常,不时B【解析】期年:满一年。早晨 朝见谁同“熟”,仔细 上等呈上介词,对,向介词,比 介词,在介词,到5.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12分)(1)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2)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 (3)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我与城北徐公相比,哪一个美? 第二天徐公来了,(邹忌)仔细地端详他,自认为不如(徐公美)。我的妻子认为我美,是偏爱我。 (4)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 (5)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 (6)此所谓战胜于朝廷。我的妻子偏爱我,我的妾害怕我,我的客人想要有求于我,都认为(我)比徐公美。所有的大臣、官吏、百姓能够当面指责我的过失的,可得上等奖赏。这就是人们所说的在朝廷上取得胜利。6.根据课文内容填空。(8分)(1)本文选自《________》,它是________(朝代)的________根据战国时期各国政治、军事、外交活动编订而成,是一部________体史书。(2)邹忌借助类比,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推导出了“王之蔽甚矣”的结论。(3)齐王接纳邹忌的谏言取得的成果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战国策西汉刘向国别宫妇左右莫不私王 朝廷之臣莫不畏王 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或:战胜于朝廷)一、课内阅读1.邹忌入朝见威王,以自己生活中的小事作为论据,用类比推理的方法得出一个什么结论?(2分) 2.邹忌见了徐公后,又“窥镜而自视”“暮寝而思之”的行为反映了邹忌怎样的性格特点?(2分) 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头脑清醒、善于思考、精明能干、深谋远虑。 3.齐威王设上、中、下三等奖赏的区别在哪里?奖赏进谏者意味着什么?(4分) 4.阅读全文,说说齐国为什么能在朝廷上战胜别国。(4分)区别在于批评者勇气的大小。奖赏意味着齐威王有改正缺点的勇气和振兴国家的决心。因为邹忌以自己的实际例子,劝说齐威王要虚心纳谏,对臣下友好,要赏罚分明,亲近给自己提建议的人,远离只奉承自己的人,所以数月来提建议的人,使宫中像集市一样,一年之后想提也提不出了。齐威王虚心纳谏,是齐国战胜于朝廷的关键。二、比较阅读【甲】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节选自《邹忌讽齐王纳谏》)偏爱间或、偶然主管,主政封赏,赏赐吾使人视阿/田野不辟/人民贫馁。7.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4分)(1)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2)是子厚币事吾左右以求誉也! 8.邹忌的劝谏很有艺术性。他由________想到治国理政之事,由______________想到齐威王所受的蒙蔽,以小见大,极具说服力。(2分)9.从甲乙两文来看,“齐国大治”与齐威王的哪些措施有关?请概括作答。(4分)能在公共场所议论(君王的过失), 使我听到的,可得下等奖赏。这是你用丰厚的礼品买通我的左右近内来赞赏你啊!生活琐事自己所受的蒙蔽虚心纳谏,广开言路;求真务实,奖罚分明。【乙参考译文】齐威王召见即墨大夫,对他说:“自从你到即墨任官,每天都有诽谤你的话传来。然而我派人去即墨察看,却是田土开辟整治,百姓丰足,官府无事,东方因而十分安定。这是你不巴结我的左右近臣谋求内援的缘故。”便封赐即墨大夫享用一万户的俸禄。齐威王又召见阿地大夫,对他说:“自从你到阿地镇守,每天都有称赞你的好话传来。我派人前去察看阿地,只见田地荒芜,百姓贫困饥饿。当初赵国攻打鄄地,你不救援;卫国夺取薛陵,你不知道。这是你用丰厚的礼品买通我的左右近臣来赞赏你啊!”当天,齐威王下令烹死阿地大夫及替他说好话的左右近臣。于是臣僚们毛骨悚然,不敢再弄虚作假,都尽力做实事,齐国因此大治,成为天下最强盛的国家。三、课外阅读昔者郭①君出郭,谓其御曰:“吾渴,欲饮。”御者进清酒。曰:“吾饥,欲食。”御者进干脯梁糗②。曰:“何备也?”御者曰:“臣储之。”曰:“奚储之?”御者曰:“为君之出亡而道饥渴也。”曰:“子知吾且亡乎?”御者曰:“然。”曰:“何以不谏也?”御者曰:“君喜道谀而恶至言。臣欲进谏,恐先郭亡,是以不谏也。”郭君作色而怒曰:“吾所以亡者诚何哉?”御转其辞曰:“君之所以亡者太贤。”曰:“夫贤者所以不为存而亡者,何也?”御曰:“天下无贤而君独贤,是以亡也。”伏轼而叹曰:“嗟乎!夫贤人如此苦乎?”于是身倦力解,枕御膝而卧。御自易以块③,疏行而去。身死中野,为虎狼所食。此其不生④者也。(选自《韩诗外传·卷六》)【注释】①郭:同“虢”,中国周代诸侯国名。②干脯:干肉。梁糗:干粮,或炒熟的米麦谷物。③块:土块。④生:同“醒”,觉醒,醒悟。 11.查阅《古汉语常用词词典》,“亡”的释义包含下列四项。文中“为君之出亡而道饥渴也”中“亡”的意思是( )(2分)A.〈动〉灭亡 B.〈动〉丢失;丢掉C.〈动〉逃跑 D.〈动〉同“忘”,忘记脸色离开C1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2分)天下无贤而君独贤,是以亡也。 13.下列对选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郭君灭亡是因为他“喜道谀而恶至言”,而且始终不醒悟,不悔改。B.“身死中野,为虎狼所食”省略了主语“御”。C.郭君终未被御者点醒,穷途末路还陶醉在“独贤”的光环中,慨叹做贤者的不易。D.文章警示世人要保持清醒的头脑,不要被阿谀奉承者蒙蔽,要及时发现和改正自己的缺点和错误。天下没有贤人而只有您贤明,所以会亡国。B【解析】句子主语是虢国国君(“郭君”)。【参考译文】从前虢国的国君出逃,对他的侍者说:“我渴了,想喝水。”侍者给他清酒喝。他又说:“我饿了,想吃饭。”侍者给他干肉和干粮吃。虢国国君说:“这是谁准备的?”侍者说:“这是我准备的。”又说:“为什么准备它?”侍者说:“这是为了您外出逃亡路上饥渴准备的。” 虢国国君说:“你知道我就要逃亡了?”侍者说:“是的。”虢国国君说:“你为什么不劝谏我呢?”侍者说:“您喜欢听奉承的话,讨厌正直的话。我想劝谏您,恐怕比我们国家还早灭亡,所以没有劝谏您。” 虢国国君脸色大怒说:“我为什么会亡国呢?”侍者婉转地说:“您之所以会亡国,是因为太贤明了。” 虢国国君说:“贤明的国君不会幸存反而会亡国,什么原因?”侍者说:“天下没有贤人而只有您贤明,所以会亡国。” 虢国国君趴在车厢前的横木上说:“啊!当个贤人这么苦啊?”于是感到身体疲倦没有力气,枕着侍者的两膝睡下了。侍者用土块替下自己,让虢国国君枕着,急忙跑着离开了。虢国国君死在荒野中,尸体被虎狼吃了。这就是那种至死不醒悟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