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镜及其应用复习学案修订

文档属性

名称 透镜及其应用复习学案修订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88.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鲁教版(五四学制)
科目 物理
更新时间 2018-12-03 16:20:1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复习主题 第三章《透镜及其应用》
课标陈述 了解凸透镜凹透镜主光轴光心焦点焦距 通过实验观察认识凸透镜的会聚作用和凹透镜的发散作用 会粗侧凸透镜的焦距 探究凸透镜成像的焦距 经历实验探究的全过程,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 了解凸透镜成像的应用
内容分析 这一章主要讲述透镜的基础知识及其对光的作用,然后引导学生初步观察凸透镜成像的情况,使学生对透镜及其成像的有关基本概念在头脑中获得具体,生动的感性认识,以此为基础,让学生带着问题,用探究的方法研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让学生在全过程中自主研究,体验科学研究的过程。
教学目标 1.通过对本章节知识结构的总结,分析和评价,使学生对本章节的内容有比较全面的了解 2.进一步的理解凸透镜成像规律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 3.通过对知识结构的观察和分析,并自行得出评价标准,提高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对信息进行分析、整理、加工、应用的能力。 4.通过对成像规律的分析,尝试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 5.通过对成像规律的应用,乐于将所学的物理知识应用到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去探索其中的奥妙。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凸透镜成像规律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 难点:凸透镜成像规律在生活中的应用。
评价设计 通过知识梳理,检测目标一的达成 通过基础知识及典型类型题的复习,以及专项一,专项二中的练习,检测目标二、三的达成
教具等准备 多媒体、课件
透镜及其应用复习教案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教 学 过 程 一、课题引入 二、出示目标 三、概念的复习 上节课后,我给大家布置了一个任务,让大家回去以后整理本章节的知识结构,大家完成的情况如何呢?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看看导学案中的知识梳理部分。 多媒体出示 导学提纲模块一:知识梳理 (一)认识透镜 1、中央_______、边缘_______的透镜是凸透镜,它对光线有__________作用,所以又叫做_________透镜;中央_______、边缘________的透镜是凹透镜,它对光线有_____作用,所以又叫做__________透镜。 2、辨别凸透镜和凹透镜的方法有:①“摸”:中间___两边___的是凸透镜;②“看”:透过透镜看物体,能起放大作用的是___透镜;③“照”:让透镜正对太阳光,能对平行光线起会聚作用的是______透镜
(分组,讨论,回答) 同学们看导学案上的“知识梳理”。现在给大家几分钟的时间分别看一看,比较讨论回顾一下这一章节的主要知识点。 学生看本节的目标 引导学生生复习本节课的内容 让学生掌握本章的基础知识
教 学 过 程 (二)凸透镜成像规律 本章节中最重要的一个知识点是凸透镜的成像规律,首先我们来填一个表格。大家研究成像规律利用课件展示成像特点物距u 像距v 像的性质 应用 u>2f u=2f v=2f 等大倒立实像 f<u<2f u<f (1)一倍焦距内外分_______(2)二倍焦距内外分_______(3)实像一定是___立的,像物在透镜的___侧。虚像一定是正立的,像物在透镜的___侧。(4)在成实像时,物距减小,像距___增大 (三)联系实际 1.照相机是利用凸透镜能成_____、_____、_____的原理制成的,它的镜头相当于一个_________;人的眼睛像一架神奇的_________,晶状体相当于照相机的_________,视网膜相当于_________。幻灯机、投影仪、电影放映机是利用凸透镜能成_____、_____、_____的原理制成的,胶片应_________插(倒、正)多媒体展示近视眼远视眼成因及矫正2.常见的视力缺陷有近视和远视,这都是由于眼睛的调节功能降低,不能使物体的像清晰地成在_____________上所引起的。近视眼看不清远处的景物,是因为经过调节晶状体的厚薄后,远处的物体的像落在视网膜的_________,近视眼应戴_________透镜矫正,使像清晰地成在_____________上。远视眼看不清近处的景物,是因为经过调节晶状体的厚薄后,近处的物体的像落在视网膜的_________,近视眼应戴_________透镜矫正,使像清晰地成在_________上。 观看课件展示,学生完成导学案中表格,并讨论 学生观察近视眼远视眼成因及矫正的动画演示,自主完成导学案(三)联系实际部分 成像特点是难点,利用课件演示,强化记忆 利用动画演示,变抽象为具体,帮助记忆
教 学 过 程 四、课堂练习 导学案模块二:巩固练习课件展示专项一:透镜作图 在图中分别根据光线的传播完成光图 多媒体展示答案 专项二:典型问题 题型一:成像特点的判断. 例1.某凸透镜的焦距是10cm,当物体距透镜12cm时,所成的像是( ) A 倒立缩小的实像 B 倒立放大的实像 C 正立放大的虚像 D 倒立等大的实像 练习 凸透镜的焦距是15cm,将物体放在主光轴上距透镜焦点5cm处,所成的像一定是 A正立的 B倒立的 C放大的 D虚像 题型二:焦距的判断. 例2.当烛焰离透镜30cm时,在凸透镜的另一侧的光屏上可得到一个倒立放大的实像,该凸透镜的焦距可能是( ) A 40cm B 30cm C 20cm D 10cm 练习 把高2cm的发光棒立于焦距为5cm的凸透镜前,在凸透镜后的光屏上成了4cm高的像,物体离凸透镜的距离可能是 A7.5cm B12.5cm C4.5cm D40cm 观看课件,强化几种易错光路图。 学生自主完成学案中几个光路图 老师用多媒体展示几种易错情况 采用多种方式,让生回答。
教 学 过 程 教 学 过 程 五回归目标 专项三:实验 (1)用实验方法估测凸透镜的焦距:将凸透镜_______太阳光,把一张纸放在它的_______,改变_____与____间的距离,直到纸上的光斑变得_____、_____,测量这个光斑到透镜的距离,记录下来,即为焦距。由图可知,凸透镜对光线具有_______作用,该凸透镜的焦距是____cm (2)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从左到右依次放置_______、_______和_______,调整它们的高度,使它们的_____大致在________,这样做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3)将蜡烛、凸透镜、光屏依次放在光具座上,点燃蜡烛后,无论怎样移动光屏都不能在光屏上得到像,请你指出其中一条可能的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若实验中发现烛焰的像成在光屏的上边缘处,若不改变光屏及烛焰的位置,应把透镜向_____移动。 学生自主完成,小组讨论。 通过完成实验内容,复习实验步骤
六、目标回归 今天这堂课,我们对本章节的知识结构有了进一步的认识,了解了归纳知识结构的一般规律。加深了对凸透镜的成像规律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的理解。 看导学案中的知识网络,回顾本章的知识 评价归纳将感性的认识进一步的提升,形成知识结构的评价标准.提高学生的概括能力,以及如何用物理语言进行表达。

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