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
授课年级 高一 科目 生物 主备人
章节内容 5.3 ATP的主要来源-细胞呼吸习题讲解 共__2___课时,本课时:第___1____节
学习目标 1、说出线粒体的结构和功能。 2、说明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异同。 3、说明细胞呼吸的原理,并探讨其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 4、进行酵母菌细胞的呼吸方式的探究。
重难点分析 [教学重点] 有氧呼吸的过程及原理[教学难点] ⑴细胞呼吸的原理和本质 ⑵探究酵母菌细胞的呼吸方式
教学环节设计 教学过程 设计意图
情景设计 问题设计 我们知道,物质的燃烧需要氧气,发现这一现象的是法国化学家拉瓦锡。拉瓦锡曾把生物的呼吸作用比作碳和氢的缓慢燃烧过程。拉瓦锡的这一说法有道理吗?呼吸作用能够像燃烧那样剧烈吗? C6H12O6是细胞中的主要能源物质,细胞的生命活动离不开能量,许多化学反应都需要耗能,C6H12O6作为主要能源物质是如何被细胞利用的呢? 如果我们在空气中燃烧C6H12O6,其能量将一下子释放出来。细胞生活在常温、常压下不可能通过燃烧释放能量,但应有一个类似的过程。由于生过程是持续不断的,需要C6H12O6中的能量逐步地、缓慢地释放,科学家发现确有这样的过程,这就是细胞的呼吸作用。 引入新课—细胞的呼吸
二、探究活动 [探究酵母菌的细胞呼吸的方式] 1、作出假设 2、分组讨论、设计实验方案 3、实施实验 4、分析与结论 验证酵母菌在有氧和无氧的条件下都能生存
三、检测与评价 1.生物的生命活动所需要的能量主要来自( ) A、糖类的氧化分解 B、脂类的氧化分解 C、蛋白质的氧化分解 D、核酸的氧化分解 2.人体进行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是( ) A、 肺细胞 B、内环境 C、线粒体 D、细胞质基质 3.与有氧呼吸相比,无氧呼吸最主要的特点是( ) A、分解有机物 B、释放能量 C、需要酶催化 D、有机物分解不彻底 检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
四、课堂小结 1.细胞呼吸的实质 2.酵母菌在有氧和无氧的条件下的产物分别是什么? 3.有氧呼吸的三个阶段 4.无氧呼吸的反应阶段 5.影响细胞呼吸的因素有哪些? 通过总结使学生明确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知识。
五、作业设计 课后作业本145-146 知识反馈,巩固提高。
六、板书设计 1.细胞呼吸的定义 2.探究酵母菌细胞呼吸的方式 3.有氧呼吸的三个阶段 4.无氧呼吸的反应阶段 5.影响细胞呼吸的因素有哪些
课后反思 本节课涉及内容较多,同学们即使课上听懂了,自己做练习时还是不会做,这都是正常现象,关键还在于课下多看一些本节课相关的知识点,帮助理解。
审批:
ATP的主要来源
——细胞呼吸
葡萄酒
发面
酸奶
A-P~P~P
ADP+
Pi+
能量
酶
1.ATP的结构:
动物、人、
真菌、多数细菌等
绿色植物
能 量
呼
吸
作
用
呼
吸
作
用
光
合
作
用
ADP +Pi+
ATP
酶
糖类、脂肪等有机物氧化分解
由于呼吸作用是在细胞内进行,因此也叫细胞呼吸
拉瓦锡等在研究人的呼吸作用
拉瓦锡把呼吸
作用比作碳和
氢的“缓慢燃
烧过程”。
1.细胞呼吸与物质的燃烧有什么共同点?
共同点是:都是物质的氧化分解过程;都能产生CO2等产物,并且都释放出能量。
2.细胞呼吸能够像燃料在体外燃烧那么剧烈吗?
不能。否则,组成细胞的化合物会迅速而彻
底地氧化分解,能量会迅速地全部释放出来,
细胞的基本结构也就会遭到彻底的破坏。
问题探讨
在无氧条件下,细胞能够通过无氧呼吸来释放能量。
但是,无氧呼吸比有氧呼吸释放的能量要少许多。
3.在无氧条件下,细胞还能够通过细胞呼吸释放
能量吗?
二、细胞呼吸的方式:
1、探究酵母菌细胞呼吸的方式
选择酵母菌的原因(见P91)
物质变化
能量变化
一、细胞呼吸
发生场所:生活细胞内
分解底物:生物体内的有机物,糖类,脂质,蛋白质
呼吸产物:二氧化碳和水或者其他产物
反应类型:氧化分解(生物氧化)
能量变化:有机物中的化学能释放,生成ATP
细胞呼吸是指有机物在细胞内经过一系列的氧化分解,生成二氧化碳或其他产物,释放出能量并生成ATP的过程。
酵母菌是一种单细胞真菌,依赖外来的有机物进行异养生活,主要以出芽生殖的方式产生后代。
结构:单细胞,真核生物
营养:异养
生殖方式:出芽生殖
呼吸方式:兼性厌氧型(有氧,无氧均可以呼吸,生存)
若用30度的温水把买来的一包鲜酵母化开,用它发一块面团,几个小时后,面团便会渐渐膨大。用手抠开里面,你会发现面团里面变成蜂窝一样,有许多空隙,并且你能闻到酒味和酵母菌产生的特殊香味所以我们吃的面包和馒头比较松软,味道也好。
我们喝的啤酒白酒、医院里的酒精、化妆品中的甘油,都是用酵母菌生产的。
小资料
加入酵母菌和面作成的馒头、面包松软多孔,是因为发酵产生气体所致,那么,产生的气体是什么呢?在什么情况下产生的?
提出问题
探究酵母菌细胞呼吸的方式
作出假设
假设酵母菌在有氧和无氧条件下均能进行细胞呼吸。
如何设置实验组呢?
实验组
A组:有氧条件
B组:无氧条件
探究酵母菌细胞呼吸的方式
2、怎样鉴定有无酒精产生?
这一原理可以用来检测汽车司机是否喝了酒.
橙色的重铬酸钾(K2Cr2O7)溶液,在酸性条件下与酒精发生化学反应,变成灰绿色。
具体做法:让司机呼出的气体直接接触到用硫酸
处理过的重铬酸钾,如果呼出的气体中含有酒精,
重铬酸钾会变成灰绿色的硫酸铬。
1、怎样鉴定有无二氧化碳产生?
二氧化碳可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混浊也可使溴麝香草酚蓝水溶液由蓝变绿再变黄。
探究酵母菌细胞呼吸的方式
步骤一:配制酵母菌培养液P92
设计实验步骤
A组
B组
探究酵母菌细胞呼吸的方式
步骤二:A实验组(有氧情况下)
设计实验步骤
目的?
目的?
进入A瓶的空气,先进过NaOH处理,排除空气中二氧化碳对实验结果的干扰
检测二氧化碳
通入氧气
探究酵母菌细胞呼吸的方式
步骤二:B实验组(无氧情况下)
设计实验步骤
B瓶应封口后放置一段时间,再连接……其目的何在?
封口放置一段时间后,酵母菌会将瓶中的氧气消耗完,确保通入澄清石灰水的二氧化碳是酵母菌无氧呼吸产生的
探究酵母菌细胞呼吸的方式
步骤三:鉴定是否有酒精产生
A组
B组
设计实验步骤
(1)2ml酵母菌培养液的滤液
分析实验结果
变混浊/快
无变化
变混浊/慢
出现灰绿色
有大量二氧化碳
有少量的二氧化碳
无酒精
有酒精
检测 指标
条件 澄清石灰水浑浊程度/
藿香草酚蓝变黄时间长短
(检测二氧化碳) 重铬酸钾--浓硫酸溶液是否变成灰绿色
(检测酒精)
有氧
无氧
探究酵母菌细胞呼吸的方式
酵母菌在有氧和无氧条件下均能进行细胞呼吸,均能产生二氧化碳。
在有氧的条件下,酵母菌通过细胞呼吸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
在无氧的条件下,酵母菌通过细胞呼吸产生酒精和少量的二氧化碳。
分析实验结果得出实验结论
细胞呼吸的方式
呼吸作用的本质:
细胞呼吸的类型:
分解有机物,释放能量并产生ATP
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
C6H12O6
6CO2
12H2O
线粒体
细胞质基质
②
①
③
2.有氧呼吸怎样进行
(一)、有氧呼吸的过程
场所:线粒体基质
场所:细胞质基质
场所:线粒体内膜
线粒体的结构:
双层膜
内膜向内折叠形成嵴,嵴使内膜的表面积大大增加。嵴的周围充满了液态的基质。线粒体的内膜和基质中含有多种与有氧呼吸有关的酶。
分析:
①C6H12O6能否进入线粒体参与有氧呼吸?
②追踪18O2的去向:
③追踪C6H1218O6的去向:
O2→H2O
葡萄糖→丙酮酸→CO2
有氧呼吸总反应式
1mol葡萄糖释放2870KJ,有1161KJ转移至ATP(合成38molATP),能量效率高达40%
其余主要以热能(1709KJ)的形式散失掉。
特点:
有氧、彻底氧化分解、产物为大量ATP和无机物
1C6H12O6+6H2O+6O2→6CO2+12H2O+能量
酶
分解1mol的葡萄糖需多少molO2和产生多少molCO2?
都是6mol
有氧呼吸三个阶段的比较
细胞质基质
主要是葡萄糖
丙酮酸[H]
少量
丙酮酸H2O
CO2、[H]
少量
[H]、O2
H2O
大量
对比
1、哪个阶段产生CO2?
2、哪个阶段有氧气参与反应?
3、哪个阶段产生ATP最多?
4、ATP产生的场所?
细胞质基质、线粒体(主要)
第二阶段
第三阶段
第三阶段
5、有氧呼吸的场所?
细胞质基质、线粒体(主要)
有氧呼吸 场 所 反应物 产 物 释能
第一阶段
第二阶段
第三阶段
指细胞在无氧或缺氧条件下,通过酶的催化作用,把葡萄糖等有机物不彻底地氧化分解成为乙醇或乳酸等,同时释放出较少能量的过程。
无氧呼吸概念
我们把微生物的无氧呼吸也叫做发酵
有氧呼吸的概念
细胞在氧气的参与下,通过多种酶的催化作用,把葡萄糖等有机物彻底氧化分解,产生二氧化碳和水,释放能量,生成许多ATP的过程。
3.无氧呼吸的过程
葡 萄 糖
丙 酮 酸
[H]
酒精 + CO2
乳酸
酶
细胞质基质
①
②
场所:细胞质基质
无 氧 呼 吸的过程
1、酒精发酵:
C6H12O6
2、乳酸发酵:
C6H12O6
无 氧 呼 吸
2CH3CH2OH(酒精)+2CO2+能量
2C3H6O3(乳酸)+ 能量
酵母菌和大多数的植物的无氧呼吸属于此种类型
乳酸菌和动物细胞及马铃薯块茎、甜菜块根、玉米胚细胞在缺氧时的无氧呼吸属于此种类型
无氧呼吸没有H2O产生,乳酸发酵没有CO2产生
一种生物的无氧呼吸方式只能是其中一种
a.高等植物在水淹的情况下,可以进行短时间的无氧呼吸,将葡萄糖分解为乙醇和二氧化碳,释放出能量以适应缺氧环境条件
b.高等动物和人体在剧烈运动时,需要在相对较短的时间内消耗大量的能量,肌肉细胞则以无氧呼吸的方式供给能量,满足人体的需要
c.酵母菌在缺氧的条件下,可以将有机物分解成酒精和二氧化碳
无氧呼吸的意义和危害
意义:1)为生物体的各项生命活动提供能量;
2) 为体内其他化合物的合成提供原料
危害:产生过多的酒精或乳酸,会有毒害作用
C6H12O6
酶
2分子
丙酮酸
酶
酶
2C2H5OH +2CO2 +能量
2C3H6O3 +能量
无氧:细胞质基质
有氧: 线粒体
6CO2+12H2O+能量
酶
细胞质基质
细胞 呼 吸:有氧、无氧
(1)从葡萄糖到丙酮酸,这个阶段完全相同。
(2)从丙酮酸开始沿着不同渠道形成不同产物。
(酒精)
(乳酸)
细胞质基质、线粒体(主要)
细胞质基质
需氧、酶等
不需氧、需酶
较多,形成大量ATP
较少,形成少量ATP
①过程:两者第一阶段相同:生成丙酮酸
②实质:都分解有机物、释放能量
二氧化碳和水
酒精和二氧化碳或乳酸
有氧呼吸与无氧呼吸的比较
③意义:1)为生物体的各项生命活动提供能量;
2) 为体内其他化合物的合成提供原料
类型
项目 有氧呼吸 无氧呼吸
区
别
(不
同
点) 场所
条件
产物
释能
联 系
(共同点)
不在于是否有线粒体而在于这种生物体内是
否含有与有氧呼吸相关的酶
例如:原核生物没有线粒体,但仍然有可能
进行有氧呼吸(硝化细菌)
场所:细胞质基质
个别动物没有线粒体,如寄生在动物肠道内
的蛔虫,只能进行无氧呼吸
一种生物能否进行有氧呼吸与什么相关?
思考题
1.消耗等量的C6H12O6无氧呼吸与有氧呼吸产生的CO2之比为( )
2.呼吸作用的场所是( )
3.产生ATP的场所是( ),产生水的呼吸作用方式是( )
4.有氧时能进行无氧呼吸吗?( )无氧时能进行有氧呼吸吗?( )
2︰6
细胞质基质和线粒体及叶绿体
细胞质基质和线粒体
有氧呼吸
能
不能
6CO2 + 12H2O
C6H12O6+ 6H2O + 6O2
怎样才能促进
需氧呼吸?
提高氧气浓度
适当升高温度
反应物
条件
产物
酶
增加水分
+能量
三、影响细胞呼吸的因素
影响细胞呼吸的因素有:
O2浓度、温度、CO2浓度、含水量等,
其中主要是温度。
温度影响与细胞呼吸相关酶的活性从而影响呼吸作用。
影响细胞呼吸的因素
1.温度
应用:
(1)在低温下储存蔬菜、水果,能延长保存时间
(2)在农业上如大棚蔬菜,夜晚适当降温,抑制呼吸作用,减少有机物的消耗,可达到提高产量的目的。
无氧呼吸
有氧呼吸
细胞呼吸
(CO2释放总量)
在氧气浓度为零时,只进行无氧呼吸;氧气浓度为10%以下时,既进行有氧呼吸,又进行无氧呼吸;氧气浓度为10%以上时,只进行有氧呼吸。
2.氧气浓度
A
B
C
E点表示:
表示无氧呼吸与有氧呼吸速率相等(CO2释放量表示)
D点表示:
O2浓度超过一定值(10%)以上时,无氧呼吸消失。
说明有O2存在时,无氧呼吸受到抑制。
D
E
若只产生CO2,不消耗O2,则只进行无氧呼吸。
若产生的CO2的摩尔数比吸收O2的摩尔数多,则有氧、无氧两种呼吸同时并存。
若CO2释放总量与有氧呼吸释放的CO2相等,则只进行有氧呼吸。
A点
AC段
C点以后
A
B
C
D
E
水果在储藏过程中,最好选择图中___点所对应的氧分压,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
在B点总呼吸强度最弱,有机物的消耗最少
3、CO2浓度
CO2是细胞呼吸的产物,过高的CO2浓度可以抑制细胞呼吸的进行。
应用:通过增加CO2的浓度保鲜
4、水分
应用:种子晒干保存
水是需氧呼吸的反应物之一,减少水分可以抑制细胞呼吸的进行。
在一定范围内,呼吸作用强度随含水量的增加而增加。
粮食储藏:低温,低氧,干燥
果蔬保鲜:低温,低氧,低湿
四、细胞呼吸原理的应用
1 . 在酿酒业上的应用:先通气,让酵母菌进行有
氧呼吸,使其数量增加;然后隔绝空气,使其
发酵,产生酒精。
2 . 在农业生产上:中耕松土,促进根系的有氧呼
吸,有利于根系的生长及对矿质离子的吸收
3 . 在医学上:利用氧气抑制破伤风等厌氧型细菌
的繁殖
4 . 在物质的储存时:控制氧气的浓度,抑制其呼
吸作用,减少有机物的消耗。
1.如果酵母菌在进行有氧呼吸和酒精发酵时,分解葡萄糖产生等量的CO2 那么这两种呼吸作用所消耗葡萄糖的摩尔数之比是( )
A、1:2 B、1:3 C、1:4 D、1:6
B
2.无氧呼吸与有氧呼吸的根本区别是( )。
A.丙酮酸继续发生的化学反应的途径不同
B.丙酮酸继续发生的化学反应的酶不同
C.释放的能量及生成的ATP数量不同
D.全过程都没有分子氧参与
B
练习题
3.雨水过多时,西瓜发生烂根现象的原因是( )
A.土壤中缺乏氧气,根进行厌氧呼吸产生乙醇,对根细胞有毒害作用
B.土壤中水分充足,微生物繁殖而引起烂根
C.土壤中有毒物质溶解到水中,使根遭到毒害
D.土壤因水涝温度低,使根受到低温损害
【解析】雨水过多时,西瓜根部缺氧,根细胞厌氧呼吸产生乙醇,乙醇对细胞有毒害作用,导致根细胞死亡,发生烂根。
A
4.在生产实践中,贮存蔬菜和水果的最佳组合条件是( )
A.低温、干燥、低氧 B.低温、湿度适中、低氧
C.高温、干燥、高氧 D.高温、湿度适中、高氧
B
5.新鲜蔬菜放在冰箱里的冷藏室里,能适当延长保鲜时间
的生理原因是 ( )
A.细胞呼吸减弱 B.细胞呼吸加强
C.光合作用减弱 D.促进了物质分解
A
教学设计
授课年级 高一 科目 生物 主备人
章节内容 ATP的主要来源—细胞呼吸 共__2__课时,本课时:第__1__节
学习目标 理解探究酵母菌的呼吸方式的实验原理,了解实验材料、实验步骤,分析实验结果。 比较生物进行有氧呼吸与无氧呼吸的条件和产物,掌握对比实验的设计方法。理解有氧呼吸的概念、总反应式过程、各阶段反应方程式。
重难点分析 1.有氧呼吸与无氧呼吸的条件和产物。2.有氧呼吸的过程,总反应式过程、各阶段反应方程式。
教学环节设计 教学过程 设计意图
情景设计 问题设计 以酵母菌为例探究酵母菌细胞呼吸的方式。 小资料:酵母菌的细胞结构及生活实践中的应用。 提出问题:新鲜的面包为什么松软?酿酒是酵母菌利用葡萄糖进行细胞呼吸产生酒精的过程。酒精和二氧化碳是酵母菌在有氧还是无氧条件下产生的? 联系生活实际,激发学生学习生物的热情。问题的引导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使质疑和探究成为学生学习的内在需要。
二、探究活动 1.酵母菌细胞呼吸是否需要氧气?有氧、无氧条件下都能进行细胞呼吸吗? 2.细胞呼吸的产物有哪些?他们在什么条件下产生? 教师引导学生对所提问题作出假设。根据假设,学生在具体设计探究实验方案时,往往感到束手无策。教师此时组织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讨论交流,并提出一些细化问题引导学生思考的方向。 1.怎样保证酵母菌在整个实验过程中正常生活? 2.如何控制有氧和无氧条件? 3.怎样对产物CO2进行检测?除了课本提出的方法,还可以用什么方法? 4.如何比较两种条件下产物CO2量的多少? 5.怎样鉴定产物中有无酒精产生? 6.试验装置设计中需要注意什么问题?为什么一般不把锥形瓶放满? 7.有氧呼吸的实验要不间断地持续充气50mim,如何解决? 在学生充分讨论的基础上,教师进行适当点评,有关酒精的检测 教师进一步点明对比实验的设计方法,实验设计应遵循的原则:单一变量,可操作性和可重复性。 小组讨论与合作的过程使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协作能力都得到提高,有助于发展学生的自主性,促使课堂教育的动态生成。
三、检测与评价 1.呼吸作用的场所是( ) 2.产生ATP的场所是( ),产生水的呼吸作用方式是( ) 3.有氧时能进行无氧呼吸吗?( )无氧时能进行有氧呼吸吗?( ) 理解知识,学以致用
四、课堂小结 1. 酵母菌在有氧无氧条件下都能进行细胞呼吸。 2.有氧呼吸产生的CO2比较多。 3.酒精是酵母菌细胞无氧呼吸的产物。 学生对实验进一行观察,并把实验结果与教师的演示结果对比。出现不同的现象要求找出原因,做好实验报告。 训练学生总结概括能力,明确重点
五、作业设计 P143-144 加强本章节练习
六、板书设计 细胞呼吸一、细胞呼吸的概念 二、细胞呼吸的类型: 有氧呼吸: 第一阶段:C6H12O6 2C3H4O3+4[H]+ATP(少量) 细胞质基质 第二阶段:C3H4O3+3H 2O 3CO2+10[H]+ATP(少量) 线粒体 第三阶段:24[H]+6O2 12H2O+ATP(大量) 线粒体 总反应式:C6H12O6+6H2O+6O2 6CO2+12H2O+ATP
课后反思 通过同学们都知晓的现象,进行相关的问题探究,使学生很快进入探究氛围。学生在此处探讨得很热烈。但是这节课知识点较难,需要记的化学方程式较多。
审批:
酶
酶
酶
酶
教学设计
授课年级 高一 科目 生物 主备人
章节内容 ATP的主要来源—细胞呼吸 共__2__课时,本课时:第_2__节
学习目标 1.比较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区别和联系。 2.无氧呼吸中的物质和能量变化。与细胞呼吸相关的实验设计和实验分析。3.说明细胞呼吸的原理,并探讨其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4.探究温度、二氧化碳浓度、氧气浓度、水分子对呼吸作用的影响。
重难点分析 1.比较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区别和联系。 2.无氧呼吸中的物质和能量变化。3.说明细胞呼吸的原理,并探讨其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环节设计 教学过程 设计意图
情景设计 问题设计 生物在无氧或缺氧的条件下能不能进行呼吸作用呢? 指导学生带着疑问阅读教材。 提升学生学习兴趣。
二、探究活动 1、引导学生参考有氧呼吸的概念进行归纳无氧呼吸。 2、创设情境:无氧呼吸对生物是有利的还是有害的? 3、提出农家自酿酒的技术让学生探究讨论其中的原理。 4、比较有氧呼吸与无氧呼吸,并完成表格。5、温度怎样影响?怎样利用此原理? 低温下贮藏水果、蔬菜。在大棚蔬菜的栽培过程中夜间适当降低温度,降低呼吸作用,减少有机物的消耗,提高产量。6、呼吸的种类和强度 对既能进行有氧呼吸又能进行无氧呼吸的生物又怎样影响?怎样利用此原理?生产中常利用降低氧的浓度抑制呼吸作用,减少有机物消耗这一原理来延长蔬菜、水果保鲜时间。7、CO2是呼吸作用的产物,对细胞呼吸有抑制作用,实验证明,在CO2浓度升高到1%~10%时,呼吸作用明显被抑制。8、自由水和结合水的功能? 生物组织的含水量怎样影响细胞呼吸?怎样利用此原理?作物栽培中,合理灌溉。 联系实际运用知识解决问题
三、检测与评价 1、人体进行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是( ) A、肺细胞 B、内环境 C、线粒体 D、细胞质基质 2、与有氧呼吸相比,无氧呼吸最主要的特点是( ) A、分解有机物 B、释放能量 C、需要酶催化 D、有机物分解不彻底 3、贮存水果和粮食时,充加CO2或抽取空气,能延长贮存的时间,主要是由于( ) A、抑制有氧呼吸 B、促进有氧呼吸 C、抑制无氧呼吸 D、促进无氧呼吸 理解知识,学以致用
四、课堂小结 1.比较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区别和联系。 2.有氧呼吸中的物质和能量变化。与细胞呼吸相关的实验设计和实验分析。3.说明细胞呼吸的原理,并探讨其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4.探究温度、二氧化碳浓度、氧气浓度、水分子对呼吸作用的影响。 训练学生总结概括能力,明确重点
五、作业设计 P145-146 加强本章节练习
六、板书设计 呼吸作用及影响因素 1、有氧呼吸与无氧呼吸的异同点。 有氧呼吸 无氧呼吸 区 别 场 所 细胞质基质、线粒体 细胞质基质 条 件 需氧气和酶 不需氧气、需酶 物质变化 葡萄糖彻底氧化成水和CO2葡萄糖不彻底氧化 能量变化 释放大量能量 形成大量ATP 释放少量能量 形成少量ATP 反 应 式 略 略 2、温度、二氧化碳浓度、氧气浓度、水分子对呼吸作用的影响。
课后反思 本节课通过利用多媒体技术设置了一系列问题情境,层层设问,在学生答问、质疑,让学生在推理判断中培养良好的思维习惯和对知识的迁移能力,通过多媒体课件等直观教学手段,大大的提高了教学的效率,通过留出一定的时间让学生提问,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
审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