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课 十月革命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
资料连线
俄国经济落后
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东线战壕中的俄国士兵
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俄国群众游行示威。
战争
革命
一、彼得格勒武装起义
1917年3月,革命群众在焚烧象征沙皇权力的标志。
二月革命期间莫斯科经战斗遭枪炮破坏的楼房
革命中的俄国—— 一战国内各种社会矛盾激化
革命中的俄国——二月革命,倒沙皇
1917年3月8日(俄历2月23日)首都爆发起义。
3月12日,起义获得胜利,当晚工兵代表苏维埃成立。
3月15日,资产阶级临时政府组成。沙皇专制统治被推翻。
推翻了沙皇专制
形成两个政权并存
时间:
结果:
工人士兵
代表苏维埃
资产阶级
临时政府
1917年3月
(掌权)
二月革命期间,彼得格勒妇女举行示威游行。
二月革命中的彼得格勒街头场景
1917年4月,列宁回到彼得格勒,发表《四月提纲》
提出“全部政权归苏维埃”的口号
革命中的俄国—— 1917年4月,列宁回到彼得格勒,受到成千上万工人、士兵的热烈欢迎;
革命中的俄国—— 1917年7月,俄军惨败,临时政府统治陷入全面危机;
七月流血事件
资产阶级临时政府的政策
对外:继续进行世界大战,结果惨败。
对内:力图扑灭革命火焰。
列宁指出,布尔什维克必须武装夺权。
革命中的俄国—— 十月革命
1、时 间:
2、领 导 人:
3、领导阶级:
4、革命任务:
5、性 质:
6、主要战役:
7、经 过:
1917年11月(俄历10月)
列宁
无产阶级
推翻资产阶级临时政府
无产阶级革命(社会主义革命)
彼得格勒起义
彼
得
格
勒
起
义
斯莫尔尼宫
列宁秘密住宅
■
⑴11月6日晚,列宁秘密来到彼得格勒的起义总指挥部——斯莫尔尼宫,领导起义。
工人赤卫队和革命士兵7日晚攻打冬宫
武装起义者攻打冬宫后的留影
彼
得
格
勒
起
义
斯莫尔尼宫
列宁秘密住宅
■
冬宫
1917年11月7日,向临时政府所在地冬宫发起了进攻
⑵7日晚,攻占冬宫,临时政府被推翻。彼得格勒武装起义取得胜利。
阿芙乐尔号巡洋舰:1917年11月7日晚9点钟打响向
冬宫进攻的炮声
全俄第二次苏维埃代表大会上列宁宣布苏维埃政权成立。
全俄第二次苏维埃代表大会上列宁当选为人民委员会主席。
列宁(1870—1924年)
人民委员会
建立新型的无产
阶级政权;
颁布《土地法令》
同德、奥议和,
退出一战
满足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愿望
满足了人民的和平要求
满足了人民的土地要求
崭新的俄国
苏维埃俄国
红军建设
外国武装干涉
国内反革命叛乱
⑴三年内战。
革命中的俄国——苏维埃政权的巩固
结果
苏俄粉碎了外国的武装干涉和国内的反革命叛乱,巩固了新生政权。
(2)巩固了的新生政权
二月革命和十月革命的比较
二月革命 十月革命
时间
性质
结果
1917年3月
1917年11月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
推翻沙皇专制统治,两个政权并存。
推翻资产阶级临时
政府,建立苏维埃
俄国。
二、新经济政策
帝国主义的武装干涉
国内反动势力的反扑
苏维埃政权面临危机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背景(图示)
1918年,苏俄实施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项目 主要内容
农业政策
工业政策
贸易政策
分配制度
劳动方面
余粮收集制,国家实行对粮食的 垄断政策,不允许私人买卖。
全面推行工业国有化。将大中小企业全部收归国有;建立高度集中的经济管理体制。
取消自由贸易
实行配给制,城市居民的口粮按等级定量供应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内容
普遍劳动义务制。
四年世界大战和三年国内
战争的破坏;自然灾害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的失误
苏俄国民经济濒临崩溃
工人、农民不满
苏维埃政权面临严重的经济和
政治危机
1921年,苏俄实施新经济政策
新经济政策的背景(参考图示)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与新经济政策对比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新经济政策
农业 余粮收集制
工业 大中小型工业一律收归国有
商业 取消自由贸易
内容
政策
(农民除口粮、种子粮以外的一切余粮收归国有)
(高度集中管理,企业缺乏生产积极性)
固定粮食税
恢复外资和私营企业
实行自由贸易
纳税后的余粮归农民支配,减轻了农民负担,提高了生产积极性。
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
有利于经济发展
新经济政策与中国改革开放政策的共同之处
共同点 苏俄新经济政策 中国改革开放政策
背景:当时都面临经济困难,社会动荡 三年战争结束后,苏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造成了政治危机和经济危机 十年“文革”使经济濒临崩溃,社会一片混乱
①都进行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以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 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②都利用市场和货币关系发展经济 放开商品市场,允许资本家经营企业,允许外国资本家到俄国经营 发展多种经济成分,鼓励私人办企业,同时,向国外大力招商
作用:都使经济得到恢复,社会得到稳定 苏俄工农业生产逐渐恢复发展起来,苏维埃政权得到巩固 农村经济全面振兴,国民经济得到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
新经济政策把社会主义同市场、商品货币关系和资本主义直接联系起来,是列宁将马克思主义与俄国实际相结合的典范。
实事求是 勇于创新
三、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
苏联的建立
时间:
1922年12月30日
全称:
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
成员:
俄罗斯、乌克兰、白俄罗斯、南高加索→15加盟共和国
列宁逝世
1924年1月
时间:
①特点:
②过程:
③成果:
国家计划;重点发展重工业。
1928-1937年,完成两个五年
计划。
苏联第一个五年计划的重点项目一:
第聂伯河上的大坝
斯大林格勒拖拉机厂
苏联由传统的农业国变成强盛的工业国,国防力量大为增强。
一、社会主义工业化
苏联的三个五年计划
名 称 时 间 主 要 成 就
第一个五年计划
第二个五年计划
第三个五年计划
1928年—
1932年
从农业国变为工业国
1933年—
1937年
成为世界工业强国,工业产量跃居欧洲第一,世界第二
1938年起实施,因卫国战争爆发而被打断
苏联工业化的宣传海报
两个五年计划完成之后,苏联由农业国变成工业国,工业总产值超过德、英、法,跃居欧洲第一位,世界第二位。工业生产占世界工业生产的比重,由沙皇时代的2.6%上升到1937年的13.7%。
农民加入集体农庄
集体农庄庄员在田间用餐
①背景:
②目的:
③措施:
④完成:
工业化进展迅速
1937年,完成农业集体化
二、农业集体化
为了适应工业化的需要
放弃新经济政策,强迫农民加入集体农庄,打击富农。
三、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斯大林模式)
在全国基本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
1936年苏联通过新宪法
标志着苏联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斯大林模式的形成。
特
征
经济上是高度集中地计划经济体制(计划经济)
政治上是个人高度集权(“个人崇拜”、大清洗)
①背景:
②确立:
③意义:
背景:①________________将俄国推向全面崩溃的边缘; ②________________推翻沙皇专制统治,列宁发表《四月提纲》及时为俄国革命指明方向。
爆发和结果:1917年11月6日在③________________的领导下,④________________武装起义胜利,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工人士兵苏维埃政府—⑤________________。
意义:⑥________________是世界历史上第一次取得胜利的革命,它把社会主义的理论变为现实,使俄国走上了独特的实现现代化的道路,对20世纪的历史进程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俄国十月革命
第一次世界大战
二月革命
列宁
彼得格勒
人民委员会
无产阶级
⑦___________政策:1918—1921年为打退国内外敌人采取的非常措施。
新经济政策
背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已经过时,引起人民普遍不满。
时间:⑧________________年至1928年。
内容:实行粮食税,允许多种经济成分存在;大力发展
⑨________________。
作用:促进国民经济恢复和发展,政权更加巩固。
列宁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战时共产主义
1921
商品经济
方针:优先重工业,逐步开展农业集体化
特点: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
成就:到1937年,苏联工业总产值跃居欧洲第一位,世界
第⑩__________位,苏联成为世界工业强国。
评价:在当时条件下起过积极作用,但也具有严重的弊端。
斯大林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二
拓展训练
1.有学者认为:“十月革命是以马克思主义的名义、口号和
理论体系进行的,与西方现代文明总危机和第一次世界大
战有直接的牵涉,但其渊源、性质、风格和命运却深深地
植根于俄国历史土壤之中。”该学者( )
A.认为十月革命与马克思主义的关系不大
B.强调十月革命是各种合力作用的结果
C.否认十月革命与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关系
D.认为十月革命并不是重大历史事件
B
2.1952年,我国邮电部发行了一套名为“伟大的苏联十月
革命35周年纪念”邮票,但此套邮票却是错体票,其错
误在于( )
A.邮票名称中的国家称谓
B.邮票发行的时间
C.邮票的发行者
D.周年纪念的时间
A
3.“外部世界的封锁包围和军事压力,国内的粮食危机和
政治叛乱,促使苏维埃政权采用新的方式来发展经济。
只有这样,才能巩固政权,改善人民的生活水平。”为
此,以列宁为首的苏维埃政权采取的“新的方式”是指
( )
A.采取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实行新经济政策
C.实行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
D.推行农业集体化
B
4.《新全球史》指出:“当世界其他地区在经济崩溃的边
缘摇摇欲坠的时候,这一幅对整个国家经济进行最大程
度的集中管理的蓝图,为市场资本主义提供了一个大胆
的选择。”“集中管理的蓝图”指的是( )
A.新经济政策
B.罗斯福新政
C.战时共产主义
D.斯大林模式
D
5.“在世界历史上,还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如此全面而细
致地规划过自己的发展进程,这是苏联人的一个创
造。在那个时代,所有的生产、运输、销售都由国
家计划安排……对于苏联而言,它未来几十年的兴
衰都和这种高度集中的指令性计划经济联系在了一
起。”这是来自《大国崛起》的一段话,这里评价的
是( )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新经济政策
C.一五计划
D.斯大林模式
?
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