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测试卷(无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测试卷(无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87.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8-12-04 10:53:1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检测内容:第四单元
得分________ 卷后分________ 评价________
一、积累与运用(28分)
1.下列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拘泥(ní) 聪颖(yǐng) 信手拈来(niān) 浮光掠影(lüè)
B.诘难(nàn) 谚语(yàn) 栩栩如生(xǔ) 吹毛求疵(cī)
C.狡黠(xiá) 渲染(xuàn) 心旷神怡(kuàng) 开卷有益(juǎn)
D.滞碍(zhì) 惆怅(zhōu) 目不忍睹(dǔ) 味同嚼蜡(jiáo)
2.下列词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炼达  笼统  高谈阔论  身临其境
B.要决 意蕴 富丽堂皇 胸有成竹
C.附丽 寂寥 文采藻饰 朝朝暮暮
D.真挚 劝诫 狂妄自大 循章摘句
3.下列句中加点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2分)
A.重要的书必须反复阅读,每读一次都会觉得开卷有益。
B.我知道他没说实话,只是用轻描淡写的话安慰我。
C.鲁迅先生对很多进步青年在生活、文学创作等方面给予了大量帮助,总是对他们吹毛求疵。
D.李可染是中国著名的画家,其山水画成就最高,每一幅画作都栩栩如生。
4.下列对病句的修改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随着《爸爸去哪儿》《爸爸回来了》等明星亲子节目的热播,使童星越来越受到社会的追捧,但专家认为,孩子成长有其自身规律,不可急功近利。(删去“使”)
B.在国际田联钻石联赛尤金站男子100米比赛中,中国广东飞人苏炳添飙出9秒99的成绩,成为首个历史上突破10秒大关的黄种人。(将“首个”和“历史上”对调)
C.互联网开放包容的特征决定了网络安全治理和网络违法犯罪之间的较量永远没有终点,网络安全意识的增强,很大程度上决定着这场对决的胜败。(删去“很大程度上”)
D.据调查,有高达78%的用户在“阿里腾讯要开银行,你会不会去存钱”的问题上给予了明确的答案,这表明试点民营银行有着广泛的认可度。(将“明确”改为“肯定”)
5.(2018·天津)下列句子中的标点符号,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金钱能买到书籍,却买不到知识;能买到钟表,却买不到时间。
B.朱自清曾这样赞美春天:“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着,走着。”
C.把报刊亭改造成志愿者服务站?还是生活服务便民亭?人们对此意见不一。
D.尊老爱幼、勤俭持家、知书达礼……这些都是中华民族传承千年的美德。
6.下列句子语序排列最恰当的一项是(  )(2分)
①读坏书不但没有收获,而且损害莫大。
②所谓坏书,主要是指那些平庸的书。
③要读好书,一定要避免读坏书。
④当他写作的时候,他就会不由自主地跟着这韵律走。
⑤一个人平日读什么书,会在内听觉中形成一种韵律。
⑥因此,大体而论,读书的档次决定了写作的档次。
A.③②①⑤④⑥    B.③①②⑤④⑥
C.⑤③①②④⑥ D.⑤③②①④⑥
7.下面关于议论文的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议论文是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通过摆事实,讲道理,直接表达作者的观点和主张的常用文体。
B.议论是作者对客观事物进行分析、评论、说服,以表明自己的见解、主张、态度的表达方式,通常由论点、论据、论证三部分构成。
C.议论文常见的论证方法有: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等。
D.论证的基本结构层次:三段论式的结构。分析问题(本论)→提出问题(引论)→解决问题(结论)。
8.仿照画波浪线的句子,在横线上续写一句话,使之构成排比。(4分)
读一本好书就是一次甜美的享受。每次阅读,犹如沐浴和煦的春风,使你神清气爽;每次阅读,(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每次阅读,(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与书为伴,你的人生会更精彩。
9.综合性学习。(10分)
(1)下面是近年来中国国民阅读情况中成年国民对个人阅读数量评价的统计图。请根据图示数据解读出其中蕴含的一条信息。(3分)
/
(2)下面三则材料都是关于阅读的意义的,请运用排比句按恰当的顺序归纳它们所表达的观点。(4分)
材料一 阅读,是通往中华民族精神故乡的寻路地图,守护好这份地图,就是守护中华民族的根脉。
材料二 站在不同高度的书籍上,人们看到的风景各异;从低处的一叶障目到高处的霞光万丈,阅读的厚度,决定了人生格局与眼界心胸。
材料三 书海里,有远比眼中更生动的风景。你不必穿越时空,通过阅读《论语》《史记》《资治通鉴》等古代经典,便可温故而知新、彰往而察来;不必舟车劳顿,借助唯美的文字,便可领略“日出江花红胜火”的绚丽、“窗含西岭千秋雪”的渺远;不必远渡重洋,翻阅《哈姆雷特》《红与黑》《老人与海》等西方名著,便可感受山海之外的民情、栩栩如生的人物、如泣如诉的情感。书籍,蕴含着神奇的魔力,潜藏着无限的可能。
(3)建设“书香校园”,我们还可以做出哪些努力?请提出一条具体的建议。(3分)
二、阅读理解(42分)
(一)阅读下面一首词,完成10~11题。(6分)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10.词的上阕主要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请简要分析。(3分)
11.下列对这首词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这首词从题材上看,是写雄健勇猛的军营生活场景;从思想感情上看,是表达为国立功的雄心壮志;从语言风格上看,是豪放壮美的。故将其称之为“壮词”十分妥帖。
B.上阕描写的都是作者经历过而今天已失去的军旅生活情景,是作者热爱的生活和抹不掉的记忆。这些表明被迫退隐的作者仍然渴望再有机会从军杀敌,建功立业。
C.从下阕描写的内容来看,作者的最高理想是赢得生前的功勋、身后的美名,这些显得非常功利庸俗,对此,我们应持批判的态度。
D.“可怜白发生”,表明作者不再年轻,恐怕已没有机会实现抗敌救国的理想了,流露出作者报国无门、壮志未酬的抑郁、愤慨之情。“可怜”二字使整首词的风格由雄壮变为悲壮。
(二)阅读下面一则文言文,完成12~15题。(13分)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
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若无兴德之言,则责攸之、祎、允等之慢,以彰其咎。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臣不胜受恩感激。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
1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4分)
(1)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
(2)遂许先帝以驱驰(      )
(3)夙夜忧叹(      )
(4)以彰其咎(      )
13.下列句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先帝不以臣卑鄙       以伤先帝之明
B.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故五月渡泸
C.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 不效,则治臣之罪
D.若无兴德之言 徐公不若君之美也
1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
(1)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2)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
15.诸葛亮处处不忘先帝之恩,处处为后主着想,期望他继续完成先帝“兴复汉室”的大业,贯彻全文的两种思想是________和________。(用原文填空)(2分)
(三)(2018·贵港)阅读下文,完成16~19题。(12分)
细品寂寞
王晓河
①人生在世,既不甘寂寞,更要耐得住寂寞。既“不甘”又“耐得”,似乎冰炭不同炉,实则辩证统一。耐得寂寞是专心求一,厚实的底蕴在寂寞中沉淀,深邃的思想在寂寞中孕育,坚韧的意志在寂寞中磨炼;不甘寂寞是奋发向上,如火的激情在不甘中燃烧,惊人的创造在不甘中迸发,追求的目标在不甘中接近。“耐得”常夯实,“不甘”促飞跃,“不甘”须“耐得”垫底,“耐得”须“不甘”引领,“不甘”与“耐得”两相交织,两者兼备,登得上乘境界。
②“巴蜀鬼才”魏明伦甘于寂寞,7岁学戏,9岁成为四川自贡市川剧团的“九龄童”,工龄四十多年,居然没有换过供职单位。他干巴的履历只有一行:自贡川剧团。他不甘寂寞,以“九部大戏、几卷杂文、两打碑赋”名扬天下,他幽默地说:“我的成功秘诀是‘喜新厌旧、得寸进尺、见利忘义、无法无天’。”
③袁隆平甘于寂寞,风里来雨里去研究杂交水稻;不甘寂寞,时刻瞄准更高的目标。耐得寂寞使无数才俊梦想成真,不甘寂寞使无数英雄再攀高峰。真正不甘寂寞的人,最能耐得住寂寞,耐住寂寞的人最不甘寂寞。
④耐得寂寞,非是隐形遁迹,枯槁心灵;不甘寂寞,也非好高骛远,四面出击,而是专攻与博取同存,冷静与激情共聚,埋头与抬头互辅。受得清冷,但不清贫,有自己广阔的心灵世界;追求卓越,但不浮躁,保持默默耕耘的精神境界;心中有主,心地轻松,满怀理想的绿洲和希冀的花朵。反差大,实相通,功夫深,境界高,“耐得”而中气充足,“不甘”而神采飞扬,是一种上乘内功的修炼。
⑤二月河有一座右铭:“拿起笔来老子天下第一,放下笔来夹着尾巴做人。”所以,他有无波无浪的“静静地流淌”,也有“我来写”的惊人一呼,成为写帝王的作家第一人。著名作家叶永烈,长期从事“寂寞之道”,先以儿童文学、科幻文学、科普文学及纪实文学为主要创作内容,创作科幻小说、科学童话、科学小品、科普读物700多万字。后来转向从事当代重大政治题材纪实文学的创作,追寻探访中国现当代重要历史事件和重要人物,独家涉及高度敏感题材和高度敏感人物,长期占领纪实文学制高点。耐得寂寞,非是百无聊赖,而是沉酣吸纳,激情四射;不甘寂寞,也不是“拼命赶热闹,往热闹当中挤进去。从前白相大世界,越是乱哄哄、闹稠稠的地方,好像越有趣”(刘海粟语)。而是瞄准正道,追求卓越。两者浑然一体,互相砥砺,方有大成,方成大家。
⑥对寂寞“耐得”和“不甘”,是人生的清醒之为,境界之为,积极之为,有为之为。好些事,存“耐得”,正是因为“不甘”,由于环境、能力、机遇等的限制,耐得住才有时机和可能,不甘心才有进取和提高。勾践卧薪尝胆,报仇雪耻;刘备韬晦蓄锐,天下三分。天下之事,相反相成,“板凳要坐十年冷”,当沉淀积蓄时则沉淀积蓄,“文章不写一句空”,当卓越爆发时则卓越爆发。入世中有淡定,淡定中有追求。淡定不与世隔绝,不颓唐沮丧,追求不心浮气躁,不急功近利,总是充实、修养、打造自己,总是在搏击、前进。
⑦“腹有诗书气自华”,境界到了,功夫到了,“耐得”和“不甘”,便成了腾飞之两翼,左右相助,得心应手,有志竟成,获得事业的成功和人生的辉煌。
16.解释文中加点词语,不符合语境的一项是(  )(3分)
A.冰炭不同炉——指互相对立,不能两者同存。
B.喜新厌旧——指求新去旧。
C.上乘内功——指底蕴深厚,境界高妙。
D.韬晦蓄锐——指沉淀积蓄,显露出逼人的锐气。
17.下列对第③段运用的论证方法判断准确的一项是(  )(3分)
A.举例论证 道理论证  B.举例论证 比喻论证
C.道理论证 比喻论证 D.道理论证 引用论证
18.下列对“耐得寂寞”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分)
A.“耐得寂寞”是要专心求一,沉淀底蕴,孕育思想,磨炼意志。
B.“耐得寂寞”是要受得清冷,心无所求,心灵宁静,默默耕耘。
C.“耐得寂寞”是要沉下心来,不断吸收,充实提升。
D.“耐得寂寞”是要坐得了冷板凳,即使环境、能力、机遇等受限也坚持不放弃。
19.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开篇提出主要观点“人生在世,既不甘寂寞,更要耐得住寂寞”。
B.古今名人并举,目的是使论据全面而典型,论证更具说服力。
C.文章前部分论证“甘于寂寞”,后部分论证“不甘寂寞”。
D.选文的论述结构为:提出问题(①)——分析问题(②③④⑤⑥)——解决问题(⑦)。
(四)阅读下文,完成20~22题。(11分)
纸质书一直都很“暖”
胡印斌
①《北京新闻出版广电发展报告(2016~2017)》日前公布。其中提到,2015年9月至2016年9月,北京市数字阅读率首次超过了纸质书阅读率。与此同时,有数据显示,2016年我国成年国民人均图书阅读量为7.86本,其中纸质书为4.65本,高于电子书。
②数据印证了纸质书阅读的逐渐回暖。事实上,尽管数字阅读势头迅猛,但现实中,喜欢“拿一本纸质图书阅读”的人也越来越多。至于各地为推动全民阅读而举办的各种书市、读书会、朗诵活动等,更是成为常态。这表明,纸质书一直都在那里,它一直都很“暖”。
③从接受的层面看,纸质阅读的“仪式感”无可替代。不仅书籍本身从装帧到排版、插图等都带给人愉悦感,而且阅读活动本身与周围环境产生的内在默契,往往有着悠久的历史传承,已经与书籍一样,成为公众不可或缺的精神体验。从某种程度上讲,这种体验已经成为一种文化基因,深深地积淀于人的意识深处。
④明代学者归有光深情描述自己的“项脊轩”:“借书满架,偃仰啸歌,冥然兀坐,万籁有声”“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珊珊可爱”。在这里,读书与“南阁子”,与小鸟、兰桂、清风、明月等,早已融为一体,共同构筑起一个读书人的精神世界。这样的世界并非归有光独有,几乎是每一个读书人的理想愿景。“闲读半日”“围炉读书”“雪夜读书”等,均是如此。
⑤而从现实的语境看,对于当下为生计匆匆奔忙的人来说,尽管不是每个人都能找到自己的“南阁子”,然而,类似的执念与追求却是不绝如缕,甚至魂牵梦绕。把心思放空,捧起书册,也是走进自己内心、物我两忘的一种方式,由此带来的满足感、舒适感,并不是数字阅读所能比拟的。在这里,书籍这种载体,也几乎成为阅读的主要部分,难以切割。
⑥当然,强调纸质阅读并非要把两种读书方式对立起来。数字阅读与纸质阅读并非零和关系,而是一种多赢。因为数字阅读不可避免带有碎片化、浅阅读的特征,往往也会引导人去阅读纸质书籍;而纸质书籍的沉潜、蕴藉,往往也可以通过数字检索得以加深、强化。或许,这也是当下尽管数字阅读接触率连续攀升之后,而纸质阅读也开始随之回暖的深层原因。
⑦纸质书籍,固然是我们的所爱;同时,我们也不该排斥数字阅读。反之亦然。只要我们愿意在快速奔跑中稍稍慢下来体悟“月白风清”“知行合一”,那么,就大可不必担心不再有人读书。
(选自《光明日报》2017年12月,有删改)
20.根据你对文章的理解,简要说说第①②段的作用。(3分)
21.阅读文章,依次写出“纸质书一直都很‘暖’”的原因。(4分)
/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为了让第⑤段论证更充分、更容易理解,作者想为该段补充一个论据。阅读下列材料,说说哪则材料合适,并简要阐述理由。(4分)
材料一 读书而不能运用,则所读之书等于废纸。(华盛顿)
材料二 购得《如何阅读一本书》这本书后,我断断续续读了4个月。中间有一段时间准备放弃,书的后半段读得很草。书中的有些方法适用于学术研究、精读经典。就我看来,阅读是非常个人化的东西。阅读哪一本、哪一类书没有任何道理可言。天大的理,抵不过自己喜欢。阅读也没有高低贵贱之分,阅读无禁忌。借用一句话:“你好好睡,我好好读书。等你醒了,我们聊柏拉图。”其实也无需给阅读太多期望,自己感觉快乐就好。(2018年2月,豆瓣读书)
三、写作(50分)
23.请从下面两题中任选一题作文。
(1)歌手蔡琴说:“我是一个善于捕捉幸福的人。比如,阳光落到桌子上,温暖安静,那一刻好幸福。我喜欢养花。花开放了,我也感到幸福。”是啊,只要用心去捕捉,你会发现,幸福一直都在。
请以《捕捉幸福》为题,写一篇作文。
(2)我们总是在羡慕别人,而对自己所拥有的却常常视而不见:坚强、快乐、自信、勇敢、爱心,澄澈的蓝天、温暖的眼神……只要用心去感受,你会恍然发现,原来,我拥有的也很多。
请以《原来,我也有________》为题目,写一篇作文。
要求:①半命题作文,请把文题补充完整后再作文;②文体不限(诗歌、戏剧除外);③不要抄袭试题中出现的材料,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和人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