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11课《地下森林断想》同步练习(原卷+解析版)

文档属性

名称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11课《地下森林断想》同步练习(原卷+解析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80.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8-12-04 18:15:39

文档简介

九年级下册 第11课《地下森林断想》同步练习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黑黝黝      万籁俱寂     
孱弱    狼嗥虎啸   
嶙峋    瘠薄   
yōu   暗 沉miǎn   
吝sè    愤mèn   
怜mǐn    山bēng   地裂
 
2.下列词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浩瀚无垠  怪石嶙峋  肃然起敬
B.岩浆横益  狼嗥虎啸  郁郁葱葱
C.狂风呼笑  气浪灼人  遮天敝日
D.万籁具寂  奇形怪状  依然如故
 
3.下面每句话中均有一处语病,请找出来并修改。
①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不仅能够提升市民精神生活的品位,而且可以进一步完善城市基拙设施。②在全国文明城市创建活动中,全市人民参与程度的高低和创建力度的大小是成功的关键。③我们要树立“虞城是我家,文明靠大家”的观念,以高度的责任感、积极的主人翁姿态参与投身到创建活动中去。
①   
②   
③   。
4.品析下列句子的精妙之处。
(1)风来似一片绿色的海,夜静如一堵坚固的墙。
(2)狂风呼啸,气浪灼人,沙石飞腾,岩浆横溢,霎时天昏地暗,山崩地裂,好像到了世界的末日……
(3)我望见涧底泉水闪烁,我明白那是你含泪的微笑。
5.花香鸟语、草长莺飞……这些大自然的语言会在我们心中唤起不同的感受。请从声音、形态、气味三个角度中选择一个,参照示例写句子,要求具体形象,句式不限。
示例:
大自然的色彩语言:金黄色的阳光下,一片美妙的新绿从草地向四面八方蔓延,让人感受到春天的蓬勃与活力。
大自然的   语言:   。
6.仔细观察下边的漫画,写一段解说文字。要求:介绍这幅漫画的内容、特点及其寓意,至少用上一个成语。

7.综合性学习。
为进一步增强同学们的环保意识,学校开展“废旧电池回收”的系列活动,请你参加并完成相关任务。
(1)下边是问卷调查结果统计图,请用简洁的文字写出该图的主要信息。(不得出现数字)

(2)校园内设置废旧电池回收箱,箱上有两句宣传语,请你紧扣“环保”主题,运用对偶知识补写下句。
上句:回收废旧电池
下句:   
(3)学校志愿者行动队到某小区发放有关废旧电池危害的宣传单时,看见一位小伙子正把几节旧电池扔到草坪上,你赶忙上前劝阻。针对小伙子下面这句话,请你结合【相关链接】中的知识对其进行规劝,规劝时要求语言得体,内容恰当。
【相关链接】电池主要成分为锰、汞、锌等重金属。被遗弃的废电池腐烂后,其重金属成分会随渗液溢出,造成地下水和土壤的污染,并严重危害人类健康。
小伙子说:小毛孩管什么闲事!我只是扔个破电池而已,有什么大不了的!
你说:   。
8.阅读下面文章,完成文后题目。
那些乡间的事物
贾维秀

①离乡人身后的乡村,美得像夹在经典著作里的一页页篇章,寂静、朴素、暗藏哲理。
②风景的帷幕是从黎明前的第一声鸡啼拉开的。
③星星的倦眼还眨在天空,乡村和四野依然沉睡,夜色中,蹲在鸡架上的鸡便开始在黑暗中“叽叽咕咕”酝酿,选择在一个怎样的时刻、以怎样的姿态去完成一天中最为风光的使命﹣﹣让天惊让地动。
④夜露滴落。晨风忽起。曙色微透。
⑤“喔﹣﹣喔﹣﹣喔”雄鸡很抒情地开始了原声态的歌唱,那声音擦过暗夜,擦出金属般的质感,滑翔在村里村外,天空中就有了清而脆的高亢弧线。
⑥村庄醒了。
⑦谁家的门“吱呀”开了,院子里晃动着皮影般隐隐绰绰的身影。一扇扇门陆陆续续打开,街巷里有了脚步声,村外有了脚步声,田埂上有了脚步声,声音的涟漪一圈圈渐次荡开,叫醒了田野。
⑧露珠爬在草叶上,自顾做着晶莹的梦,等待着在彩霞飘起的时候,走完色彩斑斓的一生,裤脚擦上去,梦就被带到了别处,至于留在了哪里,露珠自己知道。
⑨大块的田地在村庄的远处,与邻村的土地相连。浩瀚的背景之上,人在其中不像是主宰,倒像是可以自由行走的一株株植物……
⑩远离村庄的土地,不便溺爱,大多会种植一些皮实的大庄稼。它们在苍天的护佑下像一个个被放养的孩子,遇光即壮,见风就长。青青的玉米,怀揣籽粒,像孕身乍现的婷婷少妇,青涩中透着成熟,向外散发出裹不住的咄咄逼人的生命气息;红红的高粱,如同个子高挑的北方汉子,挺胸昂首,以最为流行的健康肤色,张扬着农家子弟的朴实;那些收敛很紧的棉桃,心怀锦绣却静静地挤在低处的枝头,悄然养心;那些收敛紧实的棉桃,往往禁不住阳光的诱惑,骤然打开了满腹白花花的心事。大地上的植物还有很多,有沉思的谷穗、埋头酣睡的红薯、土豆,一心向上的芝麻……
?一些无所事事的豆荚也挤进了庄稼地里:黄荚里是黄豆,白荚里是红豆、豇豆,那些状如乌鸡爪的黑荚里藏满了密密实实的绿豆。
?穿行在庄稼地里的除了人,还有一些活物,停停歇歇日夜鸣唱的是蛐蛐儿,不声不响跳来跳去的是蚂蚱,蚯蚓在土下潜行,蝴蝶在花香里振翅,一些鸟儿不属于土地,它们如过客飞来逗留,又迅速离去,不知想了些什么。
?园子散布在村庄四周,各家都有,多种些时令蔬菜。由于离家近,抬腿即到,闲不住的庄稼人就把一些细碎的心思绣花一样用到了这里。几畦绿菜,用栅栏一围,竟有了观赏的味道。村子里消失的水井,在这里还能看到。辘轳架在井上,老人摇着辘轳。一桶桶井水顺着垄沟流进了菜地。小孩儿兴奋地划拉着沟里的清水,偶尔与老人一问一答。这场景最接近田园的味道,也最容易走进离乡人的梦境。
?如今的离乡人越来越多,他们纷纷去寻找理想中的天堂,外面的天堂不知是否能找到,可他们忘记了,他们离去的地方就是天堂。在他们离去的地方,花自然地开,果自然地熟,老老少少自然地生活,一切都遵循着亘古的秩序。
?暮色中,老牛甩着尾巴隔着野地里的酸枣棵、野葡萄、奶秧子、野蒿子、蒲公英、狗尾巴草,回望着一株欢实的搭在高处的粉红色的牵牛花……然后,悄悄地装进每个离乡人的行囊。
(1)本文描绘了一幅优美的田园风光图。请仿照示例,列举至少三类构成这幅田园风光图的“事物”(不得列举示例中的“事物”)。
示例:清脆高亢的鸡鸣。
(2)作者在第⑨段中说“浩瀚的背景之上,人不像是主宰,倒像是可以自由行走的一株株植物……”,谈谈你对这句话内涵的理解?
(3)从修辞的角度鉴赏第⑩段划线句子的表达效果。
(4)结合全文说说作者眼中的“天堂”有些什么样的特点?请概括作答。
 


九年级下册 第11课《地下森林断想》同步练习卷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黑黝黝 yǒu    万籁俱寂 lài   
孱弱 chán  狼嗥虎啸 háo 
嶙峋 xún  瘠薄 jí 
yōu 幽 暗 沉miǎn 湎 
吝sè 啬  愤mèn 懑 
怜mǐn 悯  山bēng 崩 地裂
【分析】考查给下列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考查考生对课本内出现的常用重点生字词的准确识读能力以及对形近字、同音字和多音字的识辨能力,难度不大。
【解答】答案
yǒu lài chán háo xún  jí 幽  湎 啬 懑 悯 崩
 
2.下列词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浩瀚无垠  怪石嶙峋  肃然起敬
B.岩浆横益  狼嗥虎啸  郁郁葱葱
C.狂风呼笑  气浪灼人  遮天敝日
D.万籁具寂  奇形怪状  依然如故
【分析】此题考查的知识点是错别字的辨析
【解答】A准确。 注意“浩瀚、嶙峋”的书写。
B有误。“岩浆横益”应改为“岩浆横溢”。
C有误。“狂风呼笑”应改为“狂风呼啸”,“遮天敝日”应改为“遮天蔽日”。
D有误。“万籁具寂”应改为“万籁俱寂”。
故选:A。
 

3.下面每句话中均有一处语病,请找出来并修改。
①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不仅能够提升市民精神生活的品位,而且可以进一步完善城市基拙设施。②在全国文明城市创建活动中,全市人民参与程度的高低和创建力度的大小是成功的关键。③我们要树立“虞城是我家,文明靠大家”的观念,以高度的责任感、积极的主人翁姿态参与投身到创建活动中去。
① 语序不当,将“不仅”“而且”后的内容对调 
② 搭配不当,在“成功”前加上“能否” 
③ 语意重复,删去“参与”或“投身” 。
【分析】解答病句题过程中可以采用以下几种方法:①语感检查法。辨析病句,可以依靠预估,一般说来,按习惯的说法觉得别扭的地方,常常是有语病的地方,病句类型中的搭配不当。语序不当、语意重复都可用此法;②主干枝叶法,按照先找句子主干,再看句子枝叶的步骤来确定病句,搭配不当、成分残缺都可用此法;③类比检查法,就是仿造一个结构类似的句子同原句作比较,如果仿写句子有问题则说明原句不正确;④逻辑分析法,就是从事理上分析句子,看概念的使用、判断、推理是否得当,语句的前后顺序、句间关系是否合适,前后语句是否呼应等;⑤寻找标志法,就是抓住病句中一些明显得语音标志。
【解答】(1)语序不当,将“不仅”“而且”后的内容对调;
(2)搭配不当,在“成功”前加上“能否”;
(3)语意重复,删去“参与”或“投身”。
4.品析下列句子的精妙之处。
(1)风来似一片绿色的海,夜静如一堵坚固的墙。
(2)狂风呼啸,气浪灼人,沙石飞腾,岩浆横溢,霎时天昏地暗,山崩地裂,好像到了世界的末日……
(3)我望见涧底泉水闪烁,我明白那是你含泪的微笑。
【分析】此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句段的分析。
【解答】(1)句子的句式具有对称的特点,把风、夜分别比喻为海、墙,生动写出了夜色中微风拂面的美。
(2)这个句子生动再现了火山爆发时的真实情景,“呼啸”“灼人”“飞腾”“横溢”“天昏地暗,山崩地裂”极富有张力。语言简练,形象鲜明,句子节奏短促急迫,读来犹如身临其境。
(3)运用第二人称,亲切且便于抒发感情。这里作者采用直抒胸臆的表达手法,赞美了地下森林的顽强不屈。又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泉水比作含泪的微笑,字里行间充满了作者对森林的礼赞。地下森林峡谷的隐忍坚强、沉着谦逊在这里一览无余,表达了作者对孕育地下森林的峡谷的无限敬仰之情。
答案:
(1)描写简练,但形象感很强,对称句中的两个比喻,具有美感,富含巨大的感情力量,有张力。
(2)这是描写最初地质突变时的情景,一句话一个景象,语言简练,读来有厚重之感,具有形式上的齐匀性和朗读上的旋律性,强化了感情表达的力度。
(3)比喻。是成功的喜悦之泪,既是森林的,也是作者的。
5.花香鸟语、草长莺飞……这些大自然的语言会在我们心中唤起不同的感受。请从声音、形态、气味三个角度中选择一个,参照示例写句子,要求具体形象,句式不限。
示例:
大自然的色彩语言:金黄色的阳光下,一片美妙的新绿从草地向四面八方蔓延,让人感受到春天的蓬勃与活力。
大自然的 气味 语言: 碧绿的西瓜地里,一缕清新的瓜香从土地向前来采瓜的农人袭来,让人感受到夏天的丰盈与收获 。
【分析】本题要结合仿写的步骤来解答。解题的一般步骤是:
(1)整体感知文段,分析例句内容,结合上下文的意思和语境,看清要求,确定仿写内容;
(2)体会所给例句的句式特点、表达方式、修辞手法及感彩,力求形似,兼具神韵;
(3)初步仿写,反复揣摩,表达力求简明、连贯、得体;
(4)注意锤炼语句,尽量与例句达到和谐、照应。在考试时,要静下心来,仔细分析,就一定会得出答案。
【解答】大自然有很多语言,结合所给出三个方面,选择自己最喜欢的一个角度,按照所给出例句的格式,仿写即可;要注意内容上的连惯性与延伸空间的关系。
答案示例:大自然的气味语言,碧绿的西瓜地里,一缕清新的瓜香从土地向前来采瓜的农人袭来,让人感受到夏天的丰盈与收获。
6.仔细观察下边的漫画,写一段解说文字。要求:介绍这幅漫画的内容、特点及其寓意,至少用上一个成语。

【分析】本道题考查学生对漫画的解读能力。漫画歌颂真善美,鞭挞假恶丑,是现实生活直接或间接的反映。做题时应将漫画的内容与社会现实相联系,想想自己周围有没有漫画中所歌颂或讽刺的对象或现象。要正确理解画面中人与人、人与物、物与物之间的关系,理解事物发展变化的条件和原因。要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地理解漫画的寓意。
【解答】此题是考查考生对漫画的分析理解及语言表达的能力,题目要求“介绍这幅漫画的内容、特点及其寓意,至少用上一个成语”,即四个要点。这类题,在介绍之前,一定要把握漫画的主旨。漫画有四幅图组成,其中的人物相同,左面的人物一直在说“我想种树”,在地上画圈;右边的人不说话,只是在栽树、挑水、浇水。最后,左边的人依然在说,右边的人已在树下乘凉了。根据文字、画面提示,可以确定该漫画讽刺的是“只空想而不实做”的人。再观察漫画,发现有双线并行、对比的特点。最后,在表述时,要根据题目要求,“至少用上一个成语”。
答案示例:
漫画由左右两部分各自独立而又紧密联系的内容构成:左边是一个总“想在这里种树”的人,在地上不停地画圆圈,圆圈由少到多;右边是另一个人,与左边人画圈相对应的是,他栽树、挑水、浇水,最后在大树下乘凉;当前者在地上画满无数圆圈回头时,猛然发现已经长成的一棵大树矗立在眼前。画面两条线索齐头并进,又互相对比照应,辛辣地讽刺了只空想而不实做者的可笑可怜,构思别出心裁,寓意耐人寻味。
7.综合性学习。
为进一步增强同学们的环保意识,学校开展“废旧电池回收”的系列活动,请你参加并完成相关任务。
(1)下边是问卷调查结果统计图,请用简洁的文字写出该图的主要信息。(不得出现数字)

(2)校园内设置废旧电池回收箱,箱上有两句宣传语,请你紧扣“环保”主题,运用对偶知识补写下句。
上句:回收废旧电池
下句: 创建文明校园 
(3)学校志愿者行动队到某小区发放有关废旧电池危害的宣传单时,看见一位小伙子正把几节旧电池扔到草坪上,你赶忙上前劝阻。针对小伙子下面这句话,请你结合【相关链接】中的知识对其进行规劝,规劝时要求语言得体,内容恰当。
【相关链接】电池主要成分为锰、汞、锌等重金属。被遗弃的废电池腐烂后,其重金属成分会随渗液溢出,造成地下水和土壤的污染,并严重危害人类健康。
小伙子说:小毛孩管什么闲事!我只是扔个破电池而已,有什么大不了的!
你说: 叔叔,小区是我们共同的家,我们有责任一起爱护它。你别小看一节废电池,它腐烂后,对地下水和土壤的污染可大了,还会危害我们的身体健康。 。
【分析】观察图表内容可以看出人们对废旧电池的不同处理方式及该种做法所占比例,本题目中“环保”主题是答题的核心,无论是对对联还是设计情景对话都要紧扣“环保”主题展开。
【解答】(1)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概括能力。读图漫画题,从信息说明、寓意评说、设计开放三个角度来考查,学生根据题型设计合理即可。此题属于信息说明类,学生将画面内容进行说明,表述合理即可。
(2)本题考查语言表达能力和对偶修辞修辞。对联是中国特有的文学形式,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的组成部分,对对联的考查体现了对传统文化遗产继承的理念,掌握对对联的要诀是准确把握对偶这种修辞的用法。
(3)本题考查语言表达能力。语言交际一般要有称呼语,语气要委婉,符合说话的语境,用语要简明得体,答案设计合情合理即可。
答案:
(1)大多数人把废旧电池当垃圾扔掉,只有少数人将其投入专门回收箱(极少数人将其存放在家)。
(2)示例:创建文明校园(争当环保卫士、创建绿色校园、建设生态校园、增强环保意识)
(3)示例:叔叔,小区是我们共同的家,我们有责任一起爱护它。你别小看一节废电池,它腐烂后,对地下水和土壤的污染可大了,还会危害我们的身体健康。
8.阅读下面文章,完成文后题目。
那些乡间的事物
贾维秀

①离乡人身后的乡村,美得像夹在经典著作里的一页页篇章,寂静、朴素、暗藏哲理。
②风景的帷幕是从黎明前的第一声鸡啼拉开的。
③星星的倦眼还眨在天空,乡村和四野依然沉睡,夜色中,蹲在鸡架上的鸡便开始在黑暗中“叽叽咕咕”酝酿,选择在一个怎样的时刻、以怎样的姿态去完成一天中最为风光的使命﹣﹣让天惊让地动。
④夜露滴落。晨风忽起。曙色微透。
⑤“喔﹣﹣喔﹣﹣喔”雄鸡很抒情地开始了原声态的歌唱,那声音擦过暗夜,擦出金属般的质感,滑翔在村里村外,天空中就有了清而脆的高亢弧线。
⑥村庄醒了。
⑦谁家的门“吱呀”开了,院子里晃动着皮影般隐隐绰绰的身影。一扇扇门陆陆续续打开,街巷里有了脚步声,村外有了脚步声,田埂上有了脚步声,声音的涟漪一圈圈渐次荡开,叫醒了田野。
⑧露珠爬在草叶上,自顾做着晶莹的梦,等待着在彩霞飘起的时候,走完色彩斑斓的一生,裤脚擦上去,梦就被带到了别处,至于留在了哪里,露珠自己知道。
⑨大块的田地在村庄的远处,与邻村的土地相连。浩瀚的背景之上,人在其中不像是主宰,倒像是可以自由行走的一株株植物……
⑩远离村庄的土地,不便溺爱,大多会种植一些皮实的大庄稼。它们在苍天的护佑下像一个个被放养的孩子,遇光即壮,见风就长。青青的玉米,怀揣籽粒,像孕身乍现的婷婷少妇,青涩中透着成熟,向外散发出裹不住的咄咄逼人的生命气息;红红的高粱,如同个子高挑的北方汉子,挺胸昂首,以最为流行的健康肤色,张扬着农家子弟的朴实;那些收敛很紧的棉桃,心怀锦绣却静静地挤在低处的枝头,悄然养心;那些收敛紧实的棉桃,往往禁不住阳光的诱惑,骤然打开了满腹白花花的心事。大地上的植物还有很多,有沉思的谷穗、埋头酣睡的红薯、土豆,一心向上的芝麻……
?一些无所事事的豆荚也挤进了庄稼地里:黄荚里是黄豆,白荚里是红豆、豇豆,那些状如乌鸡爪的黑荚里藏满了密密实实的绿豆。
?穿行在庄稼地里的除了人,还有一些活物,停停歇歇日夜鸣唱的是蛐蛐儿,不声不响跳来跳去的是蚂蚱,蚯蚓在土下潜行,蝴蝶在花香里振翅,一些鸟儿不属于土地,它们如过客飞来逗留,又迅速离去,不知想了些什么。
?园子散布在村庄四周,各家都有,多种些时令蔬菜。由于离家近,抬腿即到,闲不住的庄稼人就把一些细碎的心思绣花一样用到了这里。几畦绿菜,用栅栏一围,竟有了观赏的味道。村子里消失的水井,在这里还能看到。辘轳架在井上,老人摇着辘轳。一桶桶井水顺着垄沟流进了菜地。小孩儿兴奋地划拉着沟里的清水,偶尔与老人一问一答。这场景最接近田园的味道,也最容易走进离乡人的梦境。
?如今的离乡人越来越多,他们纷纷去寻找理想中的天堂,外面的天堂不知是否能找到,可他们忘记了,他们离去的地方就是天堂。在他们离去的地方,花自然地开,果自然地熟,老老少少自然地生活,一切都遵循着亘古的秩序。
?暮色中,老牛甩着尾巴隔着野地里的酸枣棵、野葡萄、奶秧子、野蒿子、蒲公英、狗尾巴草,回望着一株欢实的搭在高处的粉红色的牵牛花……然后,悄悄地装进每个离乡人的行囊。
(1)本文描绘了一幅优美的田园风光图。请仿照示例,列举至少三类构成这幅田园风光图的“事物”(不得列举示例中的“事物”)。
示例:清脆高亢的鸡鸣。
(2)作者在第⑨段中说“浩瀚的背景之上,人不像是主宰,倒像是可以自由行走的一株株植物……”,谈谈你对这句话内涵的理解?
(3)从修辞的角度鉴赏第⑩段划线句子的表达效果。
(4)结合全文说说作者眼中的“天堂”有些什么样的特点?请概括作答。
【分析】文章以时间顺序,描写了乡村从黎明至傍晚一天间美丽的田园风光,表达了作者对农村景物和农村生活的喜爱与赞美之情。
【解答】(1)本题考查对文本的理解与概括能力。解答时,了解文本的整体含义,再找出文段中相关的关键词句加以概括整理即可。
根据题干要求,从文中归纳概括出构成田园风光图的“事物”,从第⑦段可以概括出叫醒田野的脚步声;从第⑧段可以概括出晶莹斑斓的雨珠;从第⑩段可以概括出茁壮饱满的庄稼;从第?段可以概括出形形色色的活物;从第?段可以概括出院子里的水井和时令蔬菜,以及偶尔问答的老人与小孩;从第?段中可以概括出悠然的农人与老牛。作答时列举三个即可。
综合上述分析,整理得出答案。
(2)本题考查对文本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答时,先分析题干句的意义层次,再结合全文加以分析理解即可。
题干句有两层意思:①人不像主宰;②人像可以自由行走的一株株植物。文章中乡村的事物与人们共同生活,融为一体。首先,在浩瀚的宇宙和苍茫的大地上,人是渺小的,同时人也要遵循自然规律来作息和生活,处于被动地位,所以人不像主宰;其次,人和植物一样,依靠土地获得赖以生存的食物和营养,吸收自然的阳光雨露,只是人可以自如移动而已,所以说人像可以自由行走的一株株植物。
综合上述分析,即可得出答案。
(3)本题考查对修辞手法和描写手法的理解分析能力。解答时,根据修辞手法,结合上下文语境和文章主旨进行分析。
拟人:就是把事物人格化,将本来不具备人的动作和感情的事物变成和人一样具有动作和感情的样子,使描述更加生动形象,具有感染力。
比喻:利用不同事物之间某些相似之处,借一种事物来说明另外一种事物。对事物特征进行描绘或渲染;用浅显易见的事物对深奥的道理加以说明。
文中将玉米比成婷婷少妇,将高粱比成北方汉子,将棉花比成心事,运用了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同时也从色彩、姿态等方面丰富了对庄稼的描写,如“青青的玉米”“红红的高粱”“个子高挑的北方汉子”“静静地挤在低处的枝头”等,使描写生动可感。作者通过优美的语言和丰富细致的描写使对象更加形象,从中也可以看出作者对庄稼和土地倾注的喜爱之情。
综合上述分析,整理得出答案。
(4)本题考查对文章整体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概括能力。解答时,注意查找分析出与题干要求相符的词句进行归纳整理。根据原文第?段“他们离去的地方就是天堂”,可以看出“他们离去的地方”就是作者心中天堂的样子,而这个天堂的样子是“花自然地开,果自然地熟,老老少少自然地生活,一切都遵循着亘古的秩序”,可联系全文进行概括归纳。本题为开放性试题,把握“自然(朴素)”“和谐”“富足”“美好”“自由”等关键词作答,语言流畅,言之有理即可。
答案:
(1)叫醒田野的脚步声;晶莹斑斓的雨珠;茁壮饱满的庄稼;形形色色的活物;园子里的水井和时令蔬菜;偶尔问答的老人与小孩;悠然的农人与老牛。(一点1分)
(2)人不像主宰:与浩瀚的大地相比,人是渺小的(1分);人是随着大地的节律安睡、苏醒、劳作,处于被动地位(1分)。像可以自由行走的一株株植物:和植物一样,依靠土地,吸收土地的营养生长繁衍。(1分)
(3)采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2分),生动形象地描绘出在远离村庄的土地上庄稼蓬勃生长的色彩美和姿态美(1分),表达了作者对庄稼和土地的喜爱之情(1分)。
(4)有自然朴素祥和的景色;人与人、人与动物、人与大地和谐相处;物产丰富,人民富足;生活自在悠闲。其中中心词:自然(朴素)、和谐、富足、美好、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