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反比例函数课件(共3份)

文档属性

名称 第六章反比例函数课件(共3份)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2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北师大版
科目 数学
更新时间 2018-12-05 08:29:18

文档简介

课件18张PPT。 第6章 反比例函数
6.1 反比例函数复习导入1.什么叫做正比例函数?2.怎样判断一个函数是否是正比例函数?课前热身1.在正比例函数中,两个变量的商具有什么特征?2.回顾小学所学的反比例,请举出两个成反比例关系
的实例.是一个定值路程一定时,速度与时间成反比;
矩形面积一定时,长与宽成反比……合作探究 问题1 我们知道,导体中的电流I,与导体的电阻R、导体两端的电压U之间满足关系式U=IR,当U=220 V时,
当R越来越大时,I怎样变化?当R越来越小呢?
当R越来越大时,I越来越小;当R越来越小时,I越来越大
(3)变量I是R的函数吗?为什么?(2)利用写出的关系式完成下表:(1)你能用含有R的代数式表示I吗?由函数定义可知变量I是R的函数115.52.2 问题2 京沪高速铁路全长约为1 318 km,列车沿京沪高速铁路从上海驶往北京,列车行完全程所需要的时间t(h)与行驶的平均速度v(km/h)之间有怎样的关系?变量t是v的函数吗?为什么?变量t是v的函数合作探究合作探究 问题3 甲、乙两地相距120 km,汽车匀速从甲地驶往乙地.显然,汽车的行驶时间由行驶速度确定,时间是速度的函数,试写出这个函数的表达式. 设汽车行驶速度是v km/h,从甲地到乙地的行驶时间是t h.因为在匀速运动中,时间=路程÷速度,所以变量t是v的函数合作探究 问题4 学校课外生物小组的同学准备自己动手,用旧围栏建一个面积为24 m2的长方形饲养场.设它的一边长为 x(m),求另一边的长 y(m)与x之间的函数关系式. 根据长方形的面积公式,可知你能建围栏吗?合作探究两个变量的积等于一个非零常数,都可以写成
的形式. 上述四个问题中的函数具有怎样的共同特征?能否用一个统一的函数表达式把它们表示出来?说说你的想法. 一般地,形如 的函数叫做反比例函数.反比例函数中,自变量的取值范围是不等于0的一切实数.
合作探究合作探究请同学们把正比例函数与反比例函数进行比较,说出它们有哪些不同.
从形式上来看,正比例函数是关于自变量的整式,反比例函数是关于自变量的分式; 从内涵上来看,正比例函数两个变量的商是一个非零常数,反比例函数两个变量的积是一个非零常数; 从自变量和函数的取值范围来看,正比例函数中的自变量和函数值都可以是零,反比例函数中的自变量和函数值都不可以为零.合作探究 课堂小练
在下列函数表达式中,x均表示自变量,那么哪些是反比例函数?每一个反比例函数相应的k值是多少? 请回答下列问题.
(1)若y与x成正比例, x与z成反比例,则y与z成什么关系?解:由题意: 合作探究 ∴y与z成反比例.解:由题意,设

即合作探究 (2)若y是x的反比例函数,当x=2时,y=3,求y与x之间的函数关系式. (3)已知y1与x成正比,y2与x成反比,且y=y1+y2,当x=1时,y=3;当x=2时,y=3 ,求 y与x之间的函数关系式. 合作探究合作探究 由上面的操作过程可知:确定反比例函数的表达式的条件是已知一对对应的自变量和函数值.求几个简单函数的复合形式函数的表达式,常常先分别设出这几个函数的一般形式,然后用待定系数法解决问题. 思考交流:请同学们独立解答教材第150页做一做,解答完毕后在小组内进行交流.课堂小结1.内容总结:2.方法归类:
确定反比例函数的表达式的条件是已知一对自变量和函数的对应值(或其图象上一点坐标),可以利用待定系数法求反比例函数的表达式.教材习题6.1第1~4题.布置作业谢谢大家!
再见!课件16张PPT。第6章 反比例函数
6.2 反比例函数的图象与性质 复习导入1.反比例函数是怎样定义的?2.确定反比例函数的表达式需要什么条件?已知一对自变量和函数的对应值或者图象上一点的坐标.合作探究例1 画出函数 的图象. 合作探究 想一想:
在未知函数图象的形状特征时,我们画函数图象通常用什么方法?
这个函数自变量的取值范围是什么?由此猜想这个函数的图象是连在一起的吗?
用描点法画该函数的图象,在列表时应注意什么?描点法列表描点连线中心对称合作探究例1 画出函数 的图象. 合作探究试一试:在坐标系中画出函数 图象.思考:(1)函数 的图象在哪两个象限?
和函数 的图象有什么不同?
合作探究 (2)反比例函数 的图象在哪两个象限由什么决定? 反比例函数的图象是两条曲线,且这两条曲线关于原点对称,这种图象通常称为双曲线.实际双曲线也是轴对称图形,它有两条对称轴. 反比例函数的图象的两个分支所在的象限与k的正负有关,
当k>0时,函数的图象分布在第一、三象限;
当k<0时,函数的图象分布在第二、四象限.合作探究 (2)关于反比例函数 ,其图象在每个象限内从左到右是上升的还是下降的?y的值随x的变化怎样变化? (1)关于反比例函数 ,其图象在每个象限内从左到右是上升的还是下降的?y的值随x的变化怎样变化?观察图象上的点的运动情况,然后回答下列问题. 合作探究反比例函数 有如下性质:合作探究 (1)当k>0时,函数的图象在每个象限内,曲线从左向右下降,也就是在每个象限内 y随x的增加而减小; (2)当k<0时,函数的图象在每个象限内,曲线从左向右上升,也就是在每个象限内 y随x的增加而增大; 已知反比例函数 在第一象限内的图象如图所示,点M、N是图象上的两个不同点,分别过点M、N作x轴的垂线,垂足分别是A、B,试探究△MOA的面积S△MOA与△NOB的面积S△NOB之间的大小关系.合作探究 小结:过反比例函数图象上任意一点作x轴的垂线,那么这点与垂足、坐标原点构成的三角形的面积是一个定值.定值为 .同样过图象上任意一点作x轴、y轴的平行线,与坐标轴围成的矩形面积也是定值,定值为 . 合作探究达标反馈教材第153页随堂练习和第155页随堂练习.课堂小结1.内容总结2.方法归纳
画反比例函数的图象,只能用描点法,利用反比例函数的性质比较大小时,要注意对应的点是否在同一个象限内.布置作业教材第154页习题6.2第2、3题.
教材第157页习题6.3第1~5题.
谢谢大家!
再见!课件19张PPT。 第6章 反比例函数
6.3 反比例函数的应用温故知新,导入新课问题1 反比例函数的图象与性质是什么?图象:双曲线 性质:
1. k>0时,两支曲线分别位于第一、三象限内,在每一象限内,y的值随x值的增大而减小. 2. k<0时,两支曲线分别位于第二、四象限内,在每一象限内, y的值随x值的增大而增大. 3.反比例函数的图象无限接近于x、y轴,但永远达不到x、y轴.4.反比例函数的图象关于原点成中心对称.温故知新,导入新课 问题2 已知某矩形的面积为6 cm2.
(1)写出其长 y (cm)与宽x(cm)之间的函数表达式;
(2)当矩形的长为12 cm时,宽为多少?当矩形的宽为4 cm,其长为多少?
0.5 cm 1.5 cm 典例分析,探究新知 例1 某校科技小组进行野外考察,途中遇到一片十几米宽的烂泥湿地.为了安全、迅速通过这片湿地,他们沿着前进路线铺垫了若干块木板,构筑成一条临时通道,从而顺利完成了任务.你能理解他们这样做的原理吗?当人和木板对湿地的压力一定时,随着木板面积S(m2)的变化,人和木板对地面的压强p (Pa)将如何变化?如果人和木板对湿地地面的压力合计600 N,那么:
(1)用含S的代数式表示p, p是S的反
比例函数吗?为什么?
(S>0)
因为给定一个S,对应的就有唯一的一个p和它对应.

p是S的反比例函数(2)当木板面积为0.2 m2时,压强是多少?(3)如果要求压强不超过6 000 Pa,木板面积至少要多大?典例分析,探究新知 所以如果要求压强不超过6 000 Pa,木板面积至少要0.1 m2.(4)在直角坐标系中,作出相应函数的图象.典例分析,探究新知 思考:反比例函数的图象是两支曲线,它们要么位于第一、三象限内,要么位于第二、四象限内,从(1)中已知 ,所以图象应位于第一、三象限内,为什么只画了一支曲线,是不是另一支曲线丢掉了呢?还是因为题中只给出了第一象限呢?典例分析,探究新知 第三象限的曲线不存在,因为这是实际问题,S不可能取负数,所以第三象限的曲线不存在. 那么在(1)中是不是应该有条件限制呢?S>0(5)请利用(2)和(3)作出直观解释,并与同伴交流. (2)是已知图象上某点的横坐标为0.2,求该点的纵坐标;
(3)是已知图象上点的纵坐标不大于6 000,求这些点所处的位置及它们横坐标的取值范围.典例分析,探究新知你能总结用反比例函数解应用题的步骤吗? 认真分析实际问题中变量之间的关系,建立反比例函数模型,进而用反比例函数的有关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典例分析,探究新知典例分析,探究新知(1)分别写出这两个函数的表达式;∴两个函数表达式分别为典例分析,探究新知(2)你能求出点B的坐标吗?你是怎样求的?拓展新知,深化新知(1)求这两个函数的表达式; (2)观察图象,写出使得 成立的自变量x的取值范围;(3)如果点C与点A关于x轴对称,求△ABC的面积.拓展新知,深化新知(1)求这两个函数的表达式;拓展新知,深化新知(1)求这两个函数的表达式;拓展新知,深化新知 (2)观察图象,写出使得 成立的自变量x的取值范围;拓展新知,深化新知 (3)如果点C与点A关于x轴对称,求△ABC的面积.CD归纳总结,提升认识 1.本节课你学习了哪些新的知识?这些知识在生活中有具体例子吗?请举一例.
2.在探究知识的过程中,你是怎样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你积累了哪些学习经验和感悟?与同伴分享.
3.在小组互动学习中,你觉得应该注意些什么?
4.你还有什么问题与困惑?布置作业,提升能力习题6.4第1、2、3题.谢谢大家!
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