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49张PPT。山中访友李汉荣会写8个生字,正确读写“清爽、幽静”等词语。学习目标1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3感受作者所描写的境界,体会作者的感受,培养热爱自然、亲近自然的美好情感。 4学习课文综合运用反问、比喻、拟人、排比、想象来表达感情的方法。作者介绍 李汉荣,1958年生,著名诗人、散文家、中国作家协会会员。笔名牧童、林中河,陕西勉县人。多年来写作诗歌约3000余首,散文2000余篇,中短小说30余篇。著有诗集《驶向星空》、《母亲》 等,散文集《与天地精神往来》等 。1982年毕业于陕西汉中师范学院中文系(今陕西理工学院文学院)。曾任略阳县一中教师,调任略阳县司法局副局长,自愿辞官到略阳文化馆当馆员,后调至《汉中日报》社当编辑至今。 会写的字
多音字
露lù:雨露 风餐露宿
lòu:露脸 露马脚踏冠tà:踏看 脚踏实地
tā:踏实ɡuān:树冠 怒发冲冠
ɡuàn:冠军 冠名权和hè:唱和 曲高和寡
hé:和平 和盘托出
huó:和面 和泥
huò:和弄 和稀泥
hú:和牌 和了词语学习幽径:隐蔽、僻静的小路。
造句:踏一条幽径,我独自去寻访老友。
德高望重:品德高尚,名望很大。
造句:德高望重的校长受到全校师生的爱戴。
波光明灭:水波忽明忽暗的样子。
造句:近处波光明灭,远处山峦如黛,西湖风光真令人沉醉啊!词语理解津津乐道:饶有兴味地谈论。
造句:说起几年前的北京奥运会,大家都还津津乐道。
奥秘:深奥的尚未被认识的秘密。
造句:我想坐宇宙飞船去探索太空的奥秘。
恩泽:称帝王或官吏给予臣民的恩惠。文中指大自然给予作者的恩惠。
造句:无论是大海,还是山川,都受到了阳光的恩泽。 近义词凝望—(凝视) 热切—(恳切)
吟诵—(吟咏) 雄浑—(雄壮)
陡峭—(峻峭) 恩泽—(恩惠)
德高望重—(年高德劭) 反义词清凉—(炎热) 陡峭—(平缓)
挺拔—(弯曲) 宁静—(喧闹)
精致—(粗糙) 蕴含—(暴露)
德高望重—(人微言轻) 那座古桥,是我要拜访的第一个老朋友。啊,老桥,你如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在这涧水上站了几百年了吧?你把多少人马渡过对岸,滚滚河水流向远方,你弓着腰,俯身凝望着那水中的人影、鱼影、月影。岁月悠悠,波光明灭,泡沫聚散,唯有你依然如旧。
朗读指导:要用缓慢的语速和饱含深情的语气,读出对老桥的尊重与赞美之情。朗读指导课文朗读点击以下图标即可播放请阅读课文,并思考以下问题:
(1)本文共有几个自然段?
(2)作者到山中拜访了哪些朋友?
(3)说说作者怀着怎样的心情去拜访这些朋友的?
(4)表达了作者怎么样的感情?
整体感知(1)本文共有8个自然段。
(2)老桥、鸟儿、露珠、树、山泉、溪流、瀑 布、悬崖、白云、云雀、落花、落叶等。
(3)作者怀着愉悦的心情去拜访这些朋友。
(4)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阅读第1、2自然段并回答问题。
1.开篇写作者与“微风撞了个满怀”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突出了作者怎样的心情?课文解读 “与微风撞了个满怀”,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形象地写出了作者沐浴在令人心旷神怡的和风中的那种感觉。因为风中含着“露水”,所以特别滋润心脾;也因为风中含着栀子花的气息,所以在滋润中还带着一丝甜蜜。这“走出门”后给作者的第一感受,就不同寻常,说明了“山中访友”之行充满了愉悦的心情。同时,也间接地点明山中访友是在初夏的一个早晨。 2.第2自然段中的三个“不”突出了作者的什么心情。 三个“不”突出了“我”去山中“访友”时的与众不同、轻松自在,说明“我”此行只需要带上好心情。 速读课文第3至7自然段,思考问题: 1.文章的标题叫“山中访友”,请问作者要拜访的都有哪些朋友呢?古桥—树林—山泉—小溪—白云—瀑布—悬崖—云雀—石头—落叶—小花—阵雨—老柏树—蚂蚁—归鸟 2.阅读第3自然段,思考:作者为什么说老桥“如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 这里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不但写出了桥的古老,而且突出了它默默无闻为大众服务的品质,充分表达了作者对桥的赞美和敬佩。
3.逐段朗读,依次归纳:这都是一些什么样的朋友呢?第3自然段:
老桥
如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第4自然段:
鸟儿
呼唤我的名字。
露珠
与我交换眼神。
树
是我的知己。第5自然段:
山泉——清凉,要我重新梳妆。
溪流——邀我唱和。
瀑布——雄浑的男高音多么有气势。
悬崖——陡峭,有挺拔的身躯和高高的额头。
白云——洁白,让天空充满宁静,变得更加湛蓝。
云雀——谈论飞行中看到的好风景。第6自然段:
落花
充满大自然的芬芳清香。
落叶
有精致的纹理。
石头
“我”从敲击声中可以听见远古火山爆发的声浪和时间隆隆的回声。第7自然段:
雨
像有一千个侠客在天上吼叫,又像有一千个醉酒的诗人在云头吟咏。
岩石
在“我”头顶上撑起巨伞。 4.阅读第4自然段,思考:“我”走进树林后有哪些感受?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走进这片树林,鸟儿呼唤我的名字,露珠与我交换眼神。”这里运用了拟人的手法,形象地表现了自己和鸟儿、露珠这两位朋友间的默契和情谊。
“我脚下长出的根须,深深扎进泥土和岩层;头发长成树冠,胳膊变成树枝,血液变成树的汁液,在年轮里旋转、流淌。”这是作者走进树林,靠在一棵树上展开的想象。树为人友,人为树友,人和树已融为一体。这是多么奇妙的一种境界啊!
5.阅读第5自然段,思考:作者在写跟山中的“朋友”打招呼时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他是怎样表达朋友间亲切与热情的? 运用了排比的手法,真切地写出了“我”与“朋友”们打招呼的情景。具体到每一句,又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一一夸赞了“朋友”们:山泉清澈如镜,溪流潺潺如吟诗,飞瀑气势雄浑,悬崖陡峭如智者,白云悠然宁静,云雀畅谈飞行见闻。这样,把“我”和山里“朋友”之间的那种深厚情谊淋漓尽致地表达了出来。同时,也采用了第二人称,拉近了“我”与“朋友”间的距离,读来倍感亲切、热情。 6.阅读第6然段,想一想:怎样理解“我”“捧起一块石头,琴琴敲击”听见的是“远古火山爆发的声浪”和“时间隆隆的回声”呢?
因为石头本是由火山爆发的岩浆凝结而成的,在普通的石头身上也有着大自然轮回变化、生生不息的足印,所以“我”能从轻轻的敲击声中听见“远古火山爆发的声浪”和“时间隆隆的回声”。
7.第7自然段第一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现了什么? 这句话连用两个比喻,形象地写出了雷阵雨来得迅猛,声势巨大,来得豪迈,气魄撼人,赋予山中的雷雨一份独特的充满诗情画意的美。
8.第8自然段与文章开头两段在写法上有什么相同之处?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第8段中的“月色”与第2段中的“早晨”都点明了时间;第8段中的“带回了满怀的好心情、好记忆”与第2段中的“带着满怀的好心情”都写出了作者的心情和感受。文章采用了首尾照应的写法,结构严谨。既表达出访友之愉悦,又传递出与“朋友”的深情厚谊,1.你把多少人马渡过对岸,滚滚河水流向远方,你弓着腰,俯身凝望着那水中的人影、鱼影、月影。岁月悠悠,波光明灭,泡沫聚散,唯有你依然如旧。(拟人、第二人称)
2.这山中的一切,哪个不是我的朋友?(反问)
3.捡起一朵落花,捧在手中,我嗅(xiù)到了大自然的芬芳清香;拾一片落叶,细数精致的纹理,我看到了它蕴含的生命的奥秘,在它们走向泥土的途中,我加入了这短暂而别有深意的仪式;捧起一块石头,轻轻敲击,我听见远古火山爆发的声浪,听见时间隆隆的回声。(联想、排比、动作描写)
佳句积累综合运用多种修辞手法
多种修辞手法的运用可以使所描写的对象更加形象生动,使文笔变得生动活泼,也使文章更富有文采,可读性更高。本文中就综合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如,第⑤段中排比、拟人和反问的综合运用,很好地表达了作者对山中“朋友”的那份深厚感情,使读者透过语言文字,就能够想象到那充满诗意的画面,进入作者所描绘的美好境界中。
写法借鉴 在综合运用各种修辞手法时,应注意文章的语境,根据表达的需要准确地进行选择。如果想将情感表达得更充分、更强烈,就可以使用反问,如果想将笔下事物人格化,就可以使用拟人;如果想让形象表现得更鲜明、更生动,就可以使用比喻;等等。
1.与描写景物有关的AABC式词语。
汩汩溪流 涓涓流水 潺潺溪流
粼粼波光 袅袅炊烟 悠悠白云
皑皑白雪 凄凄风雨 绵绵秋雨
2.与言谈有关的AABC式成语。
津津乐道 侃侃而谈 滔滔不绝
夸夸其谈 喋喋不休 窃窃私语拓展延伸3.诗文诵习。
访友人幽居
(唐)雍陶
落花门外春将尽,
飞絮庭前日欲高。
深院客来人未起,
黄鹂枝上啄樱桃。
这是一篇构思新奇、富有想象力、充满好奇心的散文。作者“带着满怀的好心情”,走进山林,探访山中的“朋友”,与“朋友”互诉心声,营造了一个如诗如画的世界,表达了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课堂小结山
中
访
友结构图示独自访友:带着满怀的好心情与友交流,
互诉心声古桥 鸟儿 露珠 树山泉 溪流 瀑布悬崖 白云 云雀落花 落叶 石头 山雨告别朋友:带回满怀的好心情、好记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1.指出下列句子所用的修辞手法。
?①德高望重的老桥,你在这涧水上站了几百年了??
(?? ??)?
②谁能说这不是天地给我的恩泽??(???? )?
③波光明灭,泡沫聚散,岁月是一去不返的逝川……
(? ???)?
④早晨,好清爽!心里的感觉好清爽!?( ????)当堂测试拟人反问比喻反复 2.作者所说的“山中访友”其实就是“进山看景”,那如果把题目改成“进山看景”或是“游山看景”一类的形式好不好?? 不好。以“山中访友”为题充分体现了文章的奇妙构思,更能抒发作者亲近大自然、热爱大自然的感情,富有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说说作者在山中都拜访了哪些“朋友”,想一想课文为什么以“山中访友”为题。
课后习题 朗读略。 作者分别拜访了古桥、鸟儿、露珠、树、山泉、溪流、瀑布、悬崖、白云、云雀、落花、落叶、岩石等。课文以“山中访友”为题,既是全文立意之本,又是以联想和想象构筑情境这一独特、鲜明的表现手法的凝聚,是文章的文眼;同时,也能唤起读者的猜想——作者在山中都拜访了哪些“朋友”,从而激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如写老桥——“如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写鸟儿——“呼唤我的名字”;写露珠——“与我交换眼神”;写树——“是我的知己”“仿佛自己也是一棵树”;写山泉——“要我重新梳妆”;写溪流——“邀我”“唱和”;写瀑布——“你天生的金嗓子,雄浑的男高音多么有气势”;写悬崖——“挺拔的身躯”“高高的额头上仿佛刻满了智慧”;写白云——“让天空充满宁静,变得更加湛蓝”;写云雀——谈“飞行中看到的好风景”。在作者的眼里,这山中的一花一树、一鸟一石、一草一木都成了有鲜活生命的人,从中我们可以体会到作者和山里的“朋友”间那份深厚的情谊。2.从那些描写可以看出“我”和山里的“朋友”有着深厚的感情?你是否野有过类似的体验?和同学交流交流。 这句话把“老桥”比喻为“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不但写出了桥的古老,而且突出了它默默无闻为大众服务的品质,充分表达了作者对桥的赞美和敬佩之情。 3.读读下面的句子,体会这样写的好处。再从课文中找出类似的句子,并抄下来。
(1)啊,老桥,你如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在这涧水上站了几百年了吧?(2)走进这片树林,鸟儿呼唤我的名字,露珠与我交换眼神。 这句话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鸟儿不是在鸣叫,而是在“呼唤我的名字”;露珠也不是在晨光中闪亮,而是在“与我交换眼神”。一声“呼唤”,一个“眼神”,形象地表达了自己和鸟儿、露珠这两位朋友间的默契和情谊。4.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谢谢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