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课日本明治维新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4课日本明治维新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2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8-12-04 21:14:2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一单元 殖民地人民的反抗与资本主义制度的扩展
第4课 日本明治维新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倒幕前日本的社会等级制度;复述美国首先打开日本的大门;了解倒幕力量的形成、德川幕府被推翻;掌握明治维新的内容、意义
过程与方法
 分析倒幕运动前日本改革力量的形成,认识新旧社会交替时阶级关系的变动;论述明治维新对日本历史的发展所产生的重大影响,培养辩证全面地评价历史事件的能力;比较日本明治维新和中国的戊戌变法,归纳日本改革成功、中国改革失败的原因
情感态度
与价值观
 认识到改革是强国之路,是社会发展的推动力;认识到一个国家要想富强,一定要善于学习他国长处,要善于开拓进取,与时俱进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幕府统治和倒幕运动;明治维新的主要内容、性质和历史意义。
教学难点:对明治维新的评价。
【新课导入】
教师用多媒体出示培里公园的培里纪念碑,并进行讲述。
在神奈川县横须贺市的久里滨,有一座培里公园。在当年美国“黑船”军舰登陆的地方,竖立了一座培里纪念碑,上面有当时的日本首相伊藤博文的亲笔手书:“北米合众国水师提督培里上陆纪念碑”。在我们看来,当年培里仗着军事实力,对日本进行威胁,强迫日本开国,是地地道道的殖民主义行为。然而日本人却不这么看,他们认为,日本民族之所以有后来的强大,同1853年此公的造访有很大关系。日本人认为培里是促使日本开放改革、走上富国强兵之路的恩人。为什么日本人会这样认为呢?究竟这个侵略者给日本带来了怎样的变化呢?由此导入新课。
【讲授新课】
一、德川幕府与锁国时代
教师多媒体出示图片:
思考:19世纪日本社会的政治、经济状况是怎样的呢?
学生阅读教材P14的内容,并结合图片回答。
教师总结:19世纪中期,日本处于德川幕府统治之下。天皇是名义上的君主,实权被掌握在幕府将军手中。将军和大名都有自己的家臣——武士,将军、大名、武士构成了日本的统治阶级。德川幕府推行锁国政策,只同中国、荷兰进行有限的贸易。
教师多媒体出示材料:
1633年德川幕府的锁国令(节选)
(一)除特许船只外,严禁其他船只驶往外国。
(二)除特许船外,不得派遣日本人至外国。如有偷渡者,应处死罪,偷渡船及其船主,一并扣留。
(三)外国船来到,应即呈报江户,并应按照往例,通告大村藩主,请其派遣监视舰船。
根据材料,说说德川幕府实行什么样的对外政策,有何影响。
学生根据教材P14的内容回答:锁国政策。影响:造成日本与外界隔绝,也阻碍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思考:德川幕府实行的锁国政策与清朝的闭关锁国有何异同?
学生分组讨论,回答后教师总结:
(1)相同:原因——封建自然经济的产物;目的——防止外部势力的入侵,维护统治;影响——阻碍了自身的发展,导致落后挨打。
(2)不同:日本害怕地方藩国在对外贸易中发展壮大威胁其统治;中国封建统治者以“天朝上国”自居,对外国商品不感兴趣,害怕外国商人与沿海人民接触,威胁其统治。
教师过渡:长期以来,统治日本的幕府推行锁国政策,日本各藩不必向中央政府请示,可以随意击沉一切有登陆日本企图的外国战舰。19世纪中叶,西方列强打开亚洲许多国家的大门,中国首当其冲。同学们思考一下,1840年,中国发生了什么大事?(学生回答:鸦片战争)不久,西方列强也敲响了日本的大门。
教师:说出西方列强敲响日本大门的事件及结果。
学生根据教材P14的内容回答后教师总结:1853年和1854年,美国海军舰队两次强行进入日本港口,要求日本打开国门,否则开战。日本被迫在不平等条约上签字,开放港口。西方国家接踵而至,幕府统治发生动摇。西方列强的入侵,激化了日本人民与以幕府为首的统治阶级的矛盾。苦难深重的日本人民对幕府的统治更加不满。倒幕运动应运而生。
二、倒幕运动
教师多媒体出示材料:
材料一 19世纪初,以丝织业为首的手工工场已有显著的发展,出现了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到1854年,全日本雇佣工人10名以上的手工工场已有300多家……幕府为维护封建领主经济,竭力压制和阻止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发展。
——王斯德《世界通史》
材料二 俄、英、美先后频频向日本叩关。从1764年到1854年,前后多达52次……1854年,培里与日本签订《日美亲善条约》。1858年,又签订了《日美友好通商条约》……随后,荷、俄、英、法各国也先后要求缔结同样的条约。
——王保田《日本简史》
材料三 幕府确定了开国政策后,主张将外国势力赶出去的运动急剧高涨,发生了袭击外国人和外国船只的事件……另一方面,民众生活越来越贫困,农民在各地掀起要求社会改革的武装斗争,城市的居民也捣毁米店要求降低米价。
——《东亚三国的近代史》
根据三则材料,归纳当时的日本国内状况。
学生根据教材P15的内容和材料回答后,教师总结:
三则材料反映的现状分别是:幕府统治阻碍资本主义发展;西方列强的侵略,使日本面临严重的民族危机;实行开国政策后的日本,民族矛盾和社会危机加剧。
教师过渡:内忧外患的日本开始了倒幕运动。
教师多媒体出示下面图示:
学生根据教材P15的内容和图片叙述倒幕运动的过程。
教师总结:面对民族危机和社会危机,德川幕府束手无策,成为各阶层唾弃的对象。从19世纪60年代开始,日本人民掀起了斗争的高潮。在这一过程中,日本西南部的长州、萨摩、土佐、肥前四藩的下级武士,实力迅速扩大,成为日本倒幕的主要力量。
1868年1月,倒幕派在京都发动“王政复古”政变,支持睦仁天皇亲政,强令幕府将军“辞官纳地”。同年,倒幕派粉碎了幕府的武力反扑,结束了幕府统治,改年号为“明治”。1869年,日本首都迁到东京。
三、明治维新
教师用幻灯片出示这节课围绕日本明治维新所应该掌握的重点知识,知识导图如下:
在这一知识导图中,时间、领导人、内容均可依据教材作答。有关内容的处理可以由学生自制表格,进行归类总结。参考表格如下:
类别
内容
政治上
废藩置县,实现中央集权
经济上
推行地税改革,以“殖产兴业”为口号,大力发展近代经济
军事上
实行征兵制,建立新式军队
社会生活上
提倡“文明开化”,向西方学习,改造日本的教育、文化和生活方式
教师提出设问:哪一项内容最能体现日本明治维新的性质?并概括明治维新的性质。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能够体现明治维新性质的是经济上的内容:推行地税改革,以“殖产兴业”为口号,大力发展近代经济。明治维新是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
教师幻灯片出示明治维新后日本新气象的一系列图片:
引导学生观察图片并说出明治维新后日本出现的新气象,进而总结日本明治维新的意义。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明治维新后,日本出现近代化交通,近代工厂企业兴起,西方的文化及生活方式逐渐在日本流行。意义:通过明治维新,日本迅速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实现了“富国强兵”,开始跻身资本主义强国之列。
教师讲述:日本的明治维新并不是十全十美的,它也有局限性。明治维新保留了大量旧制度的残余,军国主义色彩浓厚。日本强大起来后,很快走上了对外侵略扩张的道路。
在讲述完本节课的内容后,可拓展探究四个问题:
问题1:想一想,推动日本明治维新的根本动力是什么?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日本明治维新的背景来进行探究分析。
教师总结:19世纪中期,日本出现资本主义手工工场,商人、高利贷者、工场主、新兴地主经济实力增强,他们不满幕府统治,要求改变政治上的无权地位;同时,欧美国家侵入日本,使幕府统治面临内忧外患的严重危机。在这种情况下,倒幕派开展武装倒幕运动,并进行以“富国强兵”为目的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
问题2:汉唐时期,日本曾倾心学习中国先进文化,推动了日本社会的进步;19世纪中期,日本又通过学习西方,摆脱了沦为半殖民地的危机,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从中你悟出了什么?
引导学生从开放、学习等角度来进行作答。
教师总结:一个国家只有不断学习世界先进文化精髓,善于吸收和消化他国的科技成果,才能促进社会的进步与繁荣,才能永远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汉唐时期,开放的
中国成为世界文化中心,成为包括日本在内的许多国家学习的榜样;到19世纪中期,闭关锁国的中国已远远落后于西方,因此,日本转而向西方学习。这也说明开放则兴、封闭则衰。
问题3:在19世纪末中国面临严重民族危机的情况下,出现了资产阶级领导的什么改革?结果如何?说明了什么?
学生回顾中国史的内容回答:戊戌变法。失败了。说明资产阶级改良运动在中国行不通。
问题4:日本明治维新后,与中国进行了哪一场较量?结果如何?
学生回顾中国史的内容回答:日本通过明治维新成为亚洲强国,强大起来后的日本,很快走上了对外侵略扩张的道路。1894—1895年,与中国进行了甲午中日战争,清政府战败投降,签订了屈辱的《马关条约》。通过这一事件,我们认识到,19世纪中期,中日两国可谓“同是天涯沦落人”,但到19世纪后期,两国“相逢之时”,已经“不曾相识”。
【课堂小结】
本节课需要掌握一个主题、三个方面:一个主题,就是明治维新。三个方面是指:进行明治维新的国内外因素;明知维新的内容;明治维新及其对日本社会产生的影响。明治维新是在日本的封建制度日趋瓦解、民族危机加重的背景下进行的,明治维新又是以中下级武士为中坚力量的倒幕派通过军事手段摧毁幕府统治、建立新政府而实现的。明治维新不仅使日本这个闭关锁国的封建国家逐渐转变成资本主义国家,而且摆脱了民族危机,很快成为亚洲的强国。
【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