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望九华》同步练习
余过池阳,登郡楼,望九华,仅见一峰。舟出清溪,始见之,然犹灭没于云雾之间。晚泊梅根浦,方了了见诸峰也。
九华之胜,不在山中,从江上望之,秀逸清远,夕波落日,邈然于怀。又得太白啸歌,每舟泊林岸,便觉九子依依向人。
1.本文作者 , 诗人。
2.解释文中加点的词:
余过池阳( )( )
仅见一峰。舟出清溪( )
始见之( )
然犹灭没于云雾之间( )
晚泊梅根浦( )
方了了见诸峰也( )( )
九华之胜( )
不在山中,从江上望之( )
邈然于怀( )
又得太白啸歌( )
每舟泊林岸( )( )
便觉九子依依向人( )( )
3.翻译下面的句子
(1) 始见之,然犹灭没于云雾之间
(2) 从江上望之,秀逸清远,夕波落日,邈然于怀
(3) 每舟泊林岸,便觉九子依依向人。
4.用原文回答问题
(1)写九华山若隐若现的句子是:
(2)写望九华后给人以悠远的思绪的句子:
(3)赋予九华山以人的感情的句子
5. 华山明明是相对静止的,可作者为什么说“觉九子依依向人”,你觉得这样写好在哪里?
6. 在本单元中,杜甫的《望岳》与王十朋的《望九华》都是写山的,请比较有什么不同。
7.九华山寺院如林、胜景诱人,作者却说“九华之胜,不在山中”,那么“九华之胜”到底在哪儿?
课外拓展
阅读《答谢中书书》,解答练习题。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注释:
五色交辉:色彩斑斓,交相辉映。四时:四季。 晓雾将歇:消散。夕日欲颓:坠落。 沉鳞竞跃:沉鳞:潜游在水里的鱼。竞跃:争着跳跃。欲界之仙都:人间天堂。 未复有能与奇者:参与,这里指欣赏。
1. 本文的中心句是:
2. 表现了山水相映之美的句子:
3. 表现了色彩配合之美的句子:
4. 表现了晨昏变化之美的句子:
5. 直接抒发作者感情的句子:
参考答案:
1.杜十朋 南宋
2.我;访问;只;才;仿佛;停泊;清楚;胜景;代九华山;悠远的样子;想起;每每;树木人生的岸边;依依不舍;朝 对。
3.(1)望见了九华山,但是九华山仍旧在云遮雾绕之间或隐或现
(2)夕阳余辉落在江面上(增添了九华山的情致),更让人在心中留下悠远的记忆
(3)每当船停泊在江岸时,便觉得九座山峰依依不舍地向人而立
4.(1)始见之,然犹灭没于云雾之间
(2)从江上望之,秀逸清远,夕波落日,邈然于怀。
(3)每舟泊林岸,便觉九子依依向人。
5.“九子依依向人”——“移情于物”
“拟人”手法:用人的情感和动作来写九华,从而使九华山具有人的生气,灵动传神地展现了九华山的情致韵态。
“九子”是山并无情,为何言其“依依向人”?
到底是山有情,还是人有情?
明明是人爱山,却说是山恋人,这就叫“移情”。
写九华的山峰依依不舍向人而立,就是写自己对九华胜景依依不舍的深情。
作者体悟到真正的九华之胜——物我相悦,物我两忘。
6.与《望岳》比较,同样是写山,同样是望而未登,同样写从不同的角度望,王十朋的《望九华》与杜甫的《望岳》却大相径庭。前者是“登郡楼,仅见一峰”,“舟出清溪,始见之,然犹灭没于云雾之间”,“晚泊梅根浦,方了了见诸峰也”,移步换景中觉得“九子依依向人”,显示了一种神秘之美、秀丽之美,遮遮掩掩、羞羞答答,表现出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与向往;后者更多的是写泰山的雄伟高峻,显示一种神奇之美、壮丽之美,而“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更体现出诗人博大的胸襟与雄伟的气魄。
7.作者觉得欲得九华之胜应在傍晚从江上仰望九华(“从江上望之”):在“夕波落日”映衬下的有着“秀逸清远”不俗之姿的九华山才会让人“邈然于怀”。九华之胜是由山水落日共同构成的美丽景致。
课外拓展
1.山川之美
2.“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3.“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4.“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5.“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6.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