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 雨水对土地的侵蚀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雨水和径流会把地表的泥土带走,使土地受到侵蚀。
2.侵蚀使地表的地形地貌发生改变。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模拟实验来探究雨水对土地的侵蚀。
2.用文字、图画、符号记录结果,用口头和书面语言及流程图描述实验中的现象。
3.对实验现象做出自己的解释,并能在组内或班内交流。
4.设计模拟实验,探究影响土壤被侵蚀程度的因素。
情感、态度、价值观:关注自然界的侵蚀现象。
【养成教育训练点】
培养学生设计实验的能力以及对实验现象做出解释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通过模拟实验来探究雨水对土地的侵蚀,对出现的实验现象做出自己的解释,并能和大家交流。
难点:设计“影响侵蚀的因素”的模拟实验计划。
【教学准备】
教师演示:①雨水侵蚀土地的课件。②模拟“下雨”的实验器材1套。
学生实验准备:模拟“下雨”的实验器材(长方形塑料水槽,喷壶,湿润带有少量沙石的土,杯子,小铲子);2张记录单。
【教学过程】
一、生活情境导入,初步感知雨水对土壤的侵蚀作用
1.下雨是一种常见的天气现象,雨水对土地会有影响吗?(稍停顿)你认为会有怎样的影响?
2.雨水真的会对土地产生同学们所说的这些影响吗?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雨水对土地的影响(板书)
二、模拟“下雨”的实验,探究侵蚀现象
很可惜,今天没有下雨,我们怎么研究这个问题?
(一)介绍实验装置
喷水壶来当降雨器,一盒泥土代表土地,这就组成了我们的模拟实验——“下雨”的器具。
(二)师生结合图片,介绍模拟实验的步骤
师生合作演示实验操作方法。
课件显示操作方法,教师讲解注意点。
(三)师生交流观察内容,明确实验方法及目的与要求
实验怎样做我们清楚了,那么,我们要研究“雨水对土地的影响”应该重点观察些什么呢?
学生汇报1:土地表面在雨前、雨中的变化情况。你怎么知道它变了?(与原来比较出来的)
汇报2:雨水的变化。
小结:土地表面特征的变化,雨水的变化,都能说明雨水对土地的影响。所以在实验中我们要对这两点进行细致地观察(结合板书指一指),并用你最擅长的方式描述下来。(结合记录单汇报内容及形式)看那一组汇报内容最丰富。
请大家照着这幅示意图实验,注意当接到半杯水时实验就结束,实验一结束实验员马上把喷水壶交给我,我在这里记录各组的排名。
(四)学生实验,教师指导巡视并指导实验有困难的小组
对照我们刚才商量好的实验装置图,确定无误后,开始模拟下雨。其他同学认真观察土地表面和雨水的变化。(结合屏幕的图和黑板板书)
(五)实验汇报
先请一组同学汇报,请其他组补充或提建议。
教师做到:
1.综合学生汇报要点。
2.表扬描述方法的多样性。
预设:
生1:土地表面雨前较平整,现在变坑洼了。
生2:小小沟变深了,或加宽了,出现水沟。
生3:雨水降落到地面后,随着流动水变混浊了。
(六)引出侵蚀概念,并作深化
师生共议学习侵蚀的科学概念。
1.为什么水沟会变深,土表面会变坑洼了。
预设生1:雨水把泥土冲下去了……(插入径流的解释)
2.不仅仅是降落到地表的雨水还有经地表流动的径流,一起把泥沙带走了,这就是引起地形变化之一的侵蚀作用。
3.为什么在地表上的泥沙会被冲起呢? (出示课件)
学生齐读概念。
4.探讨影响侵蚀程度的因素,并指导制订实验计划、影响因素
①讨论:还有哪些因素也可能会影响侵蚀程度?(怎样的情况下土地可能会被侵蚀得更厉害,怎样的情况下,不容易被侵蚀?)
根据学生回答,综合影响侵蚀程度的因素。
提示:
A.如果实验中不把盒垫高,侵蚀程度会怎么样?
B.如果这座山没有树、草等植被,又会怎么样呢。
师:这些因素真得会影响侵蚀程度吗?
那我们就采取实验来验证一下。
那你准备选择哪一个因素为研究问题。
②指导实验计划
(一)讨论实验计划内容
A.师:问题选好后,还要做哪些计划呢?
猜测 器材 实验方法
B.师:像这样要通过对比事物现象说明问题的,我们可采取什么实验方法?对比实验(对比实验要求设定对照组和实验组)。
C.对比实验最讲究“公平”,请问如何保证公平呢?
确定相同条件、不同条件。
(二)学生制订计划并汇报,教师查漏补缺。
三、课后延伸
今天,我们知道了引起地表变化的一种自然作用—— 侵蚀。
1.出示下雨后的2幅地形图,请学生解释现象。
2.出示发洪水的录像,请学生观看,解释该现象,及环保的问题初步探讨。
【板书设计】
5. 雨水对土地的侵蚀
有无植物的覆盖
降雨量的大小
影响侵蚀的因素: 土地坡度的大小
土质的不同
【教后反思】我在前两个班讲的时候,课堂上想引出“影响侵蚀的因素”,于是我问道:“除了雨水对土壤有侵蚀作用,还有哪些因素也可以侵蚀土壤”,学生的回答是:地震、火山、风等。没有一个同学说出:土地坡度、植被情况、降雨量大小等因素。到后面班级讲的时候,我换了一种问法:“通过实验得知雨水可以侵蚀土壤,有哪些因素可以加快雨水对土壤的侵蚀呢?”学生便说出有“坡度大小、植被情况、降雨量大小等。看来对于同一个问题,不同的问法有不同的答案。老师要精心设计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