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板化学必修② 第三单元 《化学能与电能的转化》片断1《化学能转化为电能》教案 2006.3
课题:化学能转化为电能
授课教师:江苏省镇江第一中学 陈春红
学习目标:
知识目标:掌握原电池的工作原理。
掌握原电池的构成条件和判断正负极的方法。
能力目标:培养实验能力、交流与讨论的能力和探究能力。
德育目标:通过了解世界上第一个电池发明的传奇历程,进一步激发发明创造的欲望;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小组合作精神与创新精神。
教学重点:原电池的原理及原电池的构成条件。
教学难点:原电池的原理。
教学方法:学生实验探究、小组合作学习、多媒体课件等。
教学用具:小型电流计、导线、培养皿、镊子、烧杯、稀硫酸、CuSO4溶液、酒精溶液、铜片、锌粒、小铜丝、5号干电池、小刀、两头削好的铅笔、西红柿、牙签、餐巾纸、纸杯等。
教学过程
【引言】化学史话:奇妙的青蛙腿——伽伐尼电流
同学们,在化学的发展史上有很多有趣的故事。例如,十八世纪末,意大利解剖学和医学教授伽伐尼在做青蛙手术时,将剥去皮的新鲜蛙腿放在铁盘中,用铜制手术刀接触蛙腿,蛙腿竟然抽搐了!
青蛙腿为什么会抽搐呢 这个奇怪的现象引起当时许多科学家的思考并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今天,让我们穿过时光隧道,重回十八世纪末,把培养皿想象成解剖台,锌粒代替铁盘,铜片代替铜刀,稀硫酸代替蛙腿中的体液,和科学家们一样用实验来解决问题!
请按步骤完成“探究实验一”!
【探究实验一】学生分组实验并交流讨论,教师进行必要的实验指导:
⑴在盛有稀硫酸的小培养皿中同时加入锌粒和铜片,两者不接触,观察实验现象,并写出有关的离子方程式。
⑵用导线将稀硫酸中的锌粒与铜片连接起来,观察实验现象。设疑: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现象?
⑶用接有灵敏电流计的两根导线分别接触稀硫酸中的Zn粒和Cu片,观察实验现象。此现象说明Zn和Cu之间产生了什么?
⑷电池的电极有正极和负极之分,你如何判定装置中锌和铜谁是正极、谁是负极?请你设计一个实验证明。
⑸将稀硫酸中Zn粒与Cu片直接接触,观察实验现象。思考如有电流产生,则电子应如何流向?
【过渡】以上实验说明,同样是锌粒和铜片放在稀硫酸中,用导线连接与不用导线连接相比,实验现象不同,还产生了电流。一根导线为什么会如此神奇呢?现象是由本质决定的,我们一起探究实验的本质吧!
【动画模拟】锌铜原电池反应
【讨论】学生分析原电池反应过程:
1、在负极锌粒上,锌失去电子形成Zn2+进入溶液,电子经锌电极流向导线:Zn—2e--=Zn2+
2、流出锌电极的电子经导线通过电流计流入铜电极。
3、在正极铜片上,流入铜电极的电子使H+还原成氢气:2H++2e--=H2↑
两电极的总反应式为:Zn+2H+=Zn2++H2↑
【讨论】铜锌原电池与锌片直接跟稀硫酸反应相比较,在反应实质上有何异同?
【讨论】从能量角度分析,原电池是什么样的装置?工作原理是什么?
【小结】
1、定义:把化学能转变为电能的装置叫做原电池。
2、工作原理:氧化还原反应。
电流 电子转移 氧化还原反应分两处发生
3、电极:
负极:电子流出,发生氧化反应,常为活泼金属
Zn Zn—2e--=Zn2+
正极:电子流入,发生还原反应,常为不活泼金属
Cu 2H++2e--=H2↑
【提问】通过实验,青蛙腿为什么会抽搐的原因找到了吗?
【回答】铁盘、铜刀和体液构成了原电池,产生的电流刺激了神经,所以青蛙腿会抽搐。
【引导】当你发现青蛙腿抽搐的原因后,你觉得此发现有何应用价值吗?著名化学家伏特就抓住上述现象,深入研究,创造出一个伟大的科学发明——人类历史上第一个化学电池:伏打电池。它是实用电池的开端,从此人类进入了电的时代。
世界上第一个电池发明的历程是传奇的。但是科学家们对偶然现象的敏锐观察,深入研究,坚持不懈的探索,百折不挠的精神以及科学的研究方法,是他们成功的基石,科学因此才会进步,这是值得我们学习和努力的。
【过渡】我们常常在实验室中进行科学探究,其实探究并不局限于实验室中,生活中处处皆可探究。生活中的食品、文具等用品都可以作为我们的探究材料。下面我们就用生活中常见的西红柿、小刀、铅笔、牙签、铜丝等物品继续我们的探究之旅,研究原电池的构成条件。
【探究实验二】学生分组实验并交流讨论:
⑴西红柿汁呈酸性。在西红柿上插小刀、铅笔、牙签、2个铜丝,任选其中的两种作电极,电极有多少种组合?哪些能构成多少种原电池?在构成原电池的组合中,正极、负极各是什么?
⑵把西红柿上的五样物品拔下,用小刀对半切开西红柿,一半插上小刀,另一半插上铅笔,能否构成原电池?
【思考】若在两半片西红柿上插入一根盐桥,会有什么现象?
⑶将小刀、铜丝擦净后,用导线连接放入酒精溶液中,能否构成原电池?
⑷将小刀、铜丝用导线连接放入硫酸铜溶液中,能否构成原电池?
【讨论】通过自己的探究实验,你从中发现构成原电池的条件是什么?
【小结】构成原电池的条件
⑴两个不同的电极
活动性大→负极:本身失电子
活动性小→正极:常常为溶液中的微粒得电子
⑵电解质溶液
⑶闭合回路
⑷发生氧化还原反应
【练习与实践】下列哪些装置能产生电流,形成原电池?(装置图略)
【本课小结】
1、原电池定义:把化学能转化成电能的装置。
2、电极:
负极 较活泼金属 氧化反应
正极 较不活泼金属或石墨 还原反应
3、构成条件
两个不同电极;电解质溶液;闭合回路;发生氧化还原反应(原理)
【学生质疑】你从前面的探究实验中还发现了哪些新问题?提出来大家共同研究!不要说没有发现哟!
【课堂思考】你们还有问题或疑问吗?下面我来提几个问题,请大家思考一下!
1、实验室用锌粒与稀硫酸制氢气时,怎样可以加快化学反应速率?
2、人们利用原电池原理,制作了多种化学电池。想一想,举出2-3种生活中你经常用到或看到的化学电池。
3、投影生病的自由女神。面对自由女神的腐蚀问题,应采取什么措施和方法?把你好的建议上网发给美国纽约市长吧!
【巩固应用】课堂练习1、2、3题
【自我评价与反思】
1、过去所学的哪些知识对你在本节课的学习有所帮助?
2、你对原电池概念、工作原理、组成条件等知识掌握了吗?
3、你是如何与本组同学进行合作的?
4、在这节课的学习过程中,你遇到了什么问题?解决了什么问题?还存在什么问题?
5、在本节课的学习中你认为最有用的学习方法是什么? 在实验探究过程中你学到了什么?
同组合作的同学之间也可以相互评价,使大家共同提高。
【信息链接】为学好学活原电池知识,再提醒几点:
1、要想知道更多更精彩的有关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知识,请点击以下网址:http://xfjy.cn/jxlw/gzja/gehxja/200508/7779.html ( http: / / xfjy.cn / jxlw / gzja / gehxja / 200508 / 7779.html ),
http://www./klh/2/2034/text/zk34_103.htm ( http: / / www. / klh / 2 / 2034 / text / zk34_103.htm ),或利用baidu、google等搜索引擎查找。
2、注意物理学科知识的渗透,联系电学的相关知识。
3、仪器和装置可以因地制宜,可以大胆创新!如用纸杯、纸巾代替培养皿,用身上的钥匙、眼镜腿代替小刀、牙签,用葡萄、李子、苹果等水果代替西红柿,用一个装置做两个实验等。
【练习与实践】一、课本P43 第1(1)、2、3题
二、家庭实验探究:1、请你在家中拆一节干电池,并观察其结构。
2、在一块表面无锈的铁片上滴一大滴含酚酞的食盐水,放置一段时间后观察,看到什么现象?为什么?试说明产生此现象的原因并用化学方程式表示发生的变化。
三、探究延伸:金属腐蚀是生活中常见的现象。请你探究金属腐蚀的原因、实质和类型。并思考如何防止金属被腐蚀?
【结语】谢谢各位同学合作、谢谢各位专家指教!再见!
电子
江苏省高中化学新课程观摩课教案
授课教师:江苏省镇江第一中学 陈春红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