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量守恒定律[上学期]

文档属性

名称 质量守恒定律[上学期]
格式 ppt
文件大小 587.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化学
更新时间 2005-11-09 22:04: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3张PPT)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
教学重难点
教学目标分析
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一)知识教学点?   1、质量守恒定律的含义;?   2、质量守恒定律的本质分析;?   3、质量守恒的应用。?   (二)能力训练点 通过对不同化学反应的质量测定和实质分析,提高学生实验能力和思维能力 同时培养定量研究和分析推理能力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帮助学生认识永恒运动和变化着的物质既不能凭空消失也不能凭空产生的道理,进行辨证唯物主义的教育和自然科学方法论的 教育。?  
元素符号、化学式、化学方程式是初中化学入门的三种重要化学用语,掌握了它们才有可能学好化学,其重要性可想而知。前两者前面已经学习了,本节为化学方程式的教学作了准备。通过本节的学习,学生就可以初步从量的角度了解化学变化,也就是从“性”向“量”过渡。由此可见,本节的学习将对全部初中化学的学习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学方程式的正确书写是建立在质量守恒的基础上的,通过“质量守恒定律”引导学生从量的方面去研究化学反应的客观规律,为化学方程式的教学做好理论准备。同时理解了质量守恒可以更好地学习化学方程式的配平,以及利用化学方程式进行计算。?
本节重点:质量守恒定律的含义? 本节难点:从化学反应的实质去认识质量守恒定律及质量守恒的应用
学法指导? 在“老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思想指导下,引导学生学习,要让学生明白:? 1、在理解质量守恒定律时,其关键词是“参加”,只有真正参加化学变化的物质,才能利用质量守恒定律进行解释或计算;另一关键词是“各物质”,只有反应物和生成物的总数一个不少时,才能质量守恒。? 2、在运用质量守恒定律时,要注意它只运用于化学变化,而物理变化前后质量变化的问题不能用质量守恒定律去解释。? 3、质量守恒是宏观现象,其本质是微观世界的原子种类、个数守恒,原子的质量也守恒。利用多媒体模拟电解水的反应过程把微观抽象的东西形象直观化,帮助学生学习理解掌握质量守恒的原因。
采用演示、分组实验、启发、讲授、归纳、多媒体等教学方法。?在教学的过程中,采用学生分组实验的教学方法,把演示实验与学生实验有机地结合起来,锻炼学生的动手的能力,增强感性认识,把教与学统一起来。同时在教学中不断地设疑,提问,锻炼学生的思维逻辑能力,创设有利于学生学习的情景。例如在分组验证实验中,学生发现第二个实验质量不守恒,产生疑问,然后由老师引导得到答案。在讲解质量守恒的原因时,利用已有的<<水通电分解>>的课件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
探究与思考
白磷燃烧前后的质量测定
参加化学反应的
各物质的质量总和
等于反应后生成的
各物质的质量总和。
质量守恒定律
理解质量守恒定律注意的问题:
1、参加-----
反应掉的部分
2、适用范围-
化学变化
3、各物质---
所有的反应物和生成物
4、量 ----
质量
质量守恒定律的微观解释
质量守恒的原因:
原子
种类
数目
质量
不变
元素
种类
质量
不变
各物质的
质量总和不变
板 书 设 计
参加化学反应的
各物质质量总和
反应后生成的各
物质的质量总和
质量守恒定律
原因:
宏观—— 反应前后元素种类不变
微观—— 反应前后原子种类没有改变
—— 反应前后原子数目没有增减
—— 反应前后原子质量没有变化
=
讨论:
下列说法是否正确?
A、将一克碘加热升华后得到一克碘蒸气,
这是符合质量守恒定律的。
B、根据质量守恒定律12克碳在40克
氧气中燃烧生成52克二氧化碳。
C、镁带燃烧后生成物的质量增加了,
因此不符合质量守恒定律。
D、根据质量守恒定律二升氢气与一
升氧气反应生成三升水蒸气。
一、选择题:
1、现有化学反应X+Y=Z,若
a克X与b克Y在一定条件下充分
反应生成Z的质量是:( )
A、等于(a+b)克;
B、大于(a+b)克;
C、小于(a+b)克;
D、不大于(a+b)克;
有一则邮寄广告:水可以变成汽油、柴油,经济收入惊人,技术转让,请有识之士加盟?
反馈练习
法轮功鼓催发功能使土变金是否有科学道理?
1.酒精在氧气中燃烧生成了二氧化碳和水,则酒精中一定含有 _______元素,可能含有_______元素.
2.将某化合物在密闭的容器里加热完全分解,生成:NH3 H2O CO2 三种物质,此化合物是由_______ 种元素组成。
用质量守恒定律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
1、木炭在氧气中燃烧质量减轻,了是否 符合质量守恒定律?
2、铁在空气中生锈质量变重是否符合质 量守恒定律?
在密闭容器中,有一氧化碳和氧气的混合气体,其分子数各为a 、 b。点燃,充分反应后容器中碳原子和氧原子个数为 ( )A. a/b B. a/2b C. a/(a+2b) D.a/2(a+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