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23张PPT。质量守恒定律 学习目标1.理解质量守恒定律。
2.用原子、分子的观点理解质量 守恒定律的意义。
3.培养根据实验现象进行分析、 推理、判断的能力。
4. 会应用质量守恒定律解释化学 变化中发生的一些现象。
轻松学习 重点
质量守恒定律涵义的理解和运用。 难点
质量守恒定律涵义的理解和运用。 参加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有什么关系?实验观察
总结一、质量守恒定律: 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这个规律叫做质量守恒定律。
从分子和原子观点来看在一切化学反应中,反应前后的原子种类没有改变,原子的数目没有增减,原子的质量也没有变化。所以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总和必然相等。
例题 例1 对质量守恒定律的正确理解[ ]
A.参加反应的各种物质的质量不变
B.化学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不变
C.化学反应前的各物质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质量总和
D.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质量总和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质量总和相等
D例2 参加反应的各物质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质量总和,是因为 [ ]。
A.反应后物质的种类没有变化
B.反应后元素的种类没有变化
C.反应后原子的种类、数目和质量没有变化
D.反应后分子的种类、数目和质量没有变化
C
例3 已知蜡烛的的主要成分是石蜡。由蜡烛燃烧后生成水和二氧化碳的实验事实,判断石蜡中一定含有哪些元素?
答案:蜡烛燃烧后生成了H2O和CO2,根据质量守恒定律,产物中有C、H、O三种元素,说明反应物中也应含有这三种元素。反应物是石蜡和氧气,氧气由氧元素组成,那么石蜡中肯定含有碳和氢两种元素。
例4 根据质量守恒定律解释下列问题 (1)镁条在空气中燃烧后,生成的白色粉末的质量比原来镁条的质量增加。
答:(1)镁条燃烧后生成物的质量增加,是由于镁条在空气中燃烧时与空气中的氧气发生了化学反应,生成了白色固体物质氧化镁:Mg+O2
点燃 MgO显然,依据质量守恒定律生成物氧化镁的质量应等于反应
物镁条与氧气的质量之和。所以,氧化镁
的质量要比镁条的质量大。
1,加热10克氯酸钾和二氧化锰的混合物,反应后称得残留物的质量总和为9.52克,则生成氧气的质量为_____。
2,在化学反应A+B=C中,5克A的足量的B反应生成8克C,则参加反应的B的质量是______。
A 8克 B 5克, C 3克 D 2克课堂发散题练一练1.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镁带在空气中燃烧后,生成物的质量跟原镁带的质量相等B.按任意体积混合后的氢气和氧气的总质量,跟反应后生成水的质量相等C.二氧化碳气体通入石灰水时,溶液增加的质量就是参加反应的二氧化碳的质量D.煤球燃烧后质量减轻,这不符合质量守恒定律C 2. 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在4A+5B2=2X的反应中,X的化学式为(? ) A.A2B5 B.AB2 C.A3B2 D.A4B5 4,已知一反应:2A2+3B2→2C,A,B为两元素符号,则C的化学式为( )
A. AB B. A2B3 C. A4B6 D. A3B2
A
D3.在化学反应前后,下列粒子的总数可能变的是( )A.质子 B.原子C.电子 D.分子D4.质量守恒定律成立的原因是( )① 原子的数目没有增减? ② 原子的种类没有改变③ 化学反应前后物质总质量相等? ④ 原子的质量没有改变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②③④D.①②④A 5.将A、B、C各10 g的混合物加热后,A全部参加反应,C增加了8 g,同时生成了4 g D,则在反应中A与B的质量比是( ) A. 5:1?? B. 1:5??? C. 1:4??? D. 4:1 6. 镁在空气中点燃,反应前后镁元素没变的是( ) A.原子质子数? B.化合价? C.原子电子层数? D.原子最外层电子数
AA 7. 不能用质量守恒定律解释的是( ) A. 潮湿的衣服在阳光下晒干??? B. 蜡烛燃烧越来越短 C. 铁丝烧后质量增加??? D. 高锰酸钾受热后质量减小 A简答题 为探索物质在化学变化前后的质量关系,科学家做了大量的实验。1673年,英国物理学家玻意耳做了一个实验,他将金属放在密闭容器中燃烧,燃烧后他立即打开容器盖进行称量,结果发现反应后的固体质量增加了,该实验导致玻意耳未能发现质量守恒定律。请你简要分析固体质量增加的原因是什么? 答:金属燃烧消耗了容器中的O2,如冷却到室温时,不打开容器盖称量,质量应相等。而玻意耳在燃烧后就打开了容器盖,使外界空气进入,导致反应后固体质量增加,所以未能发现质量守恒定律。 知识归纳 1、质量守恒定律: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种物质的质量总和。一切化学反应都遵循质量守恒定律。 2、质量守恒的原因:在一切化学反应中,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没有改变、原子的数目没有增减,故原子的质量也没有变化。
作业如何验证酒精的成分里一定含有碳元素和氢元素(步骤、现象、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