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单元 动荡与变革的时代
第4课 十月革命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
【教学目标】
1、掌握十月革命爆发的背景、过程、特点和意义,认识到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灾难是革命爆发的重要原因,十月革命开辟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社会主义制度代替资本主义制度,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2、了解和掌握新经济政策、苏联的成立及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建设、两个五年计划的成就,苏联模式的确立,认识到社会主义建设要根据国情调整。
3、通过对比中俄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建立历史事件的联系,培养学生的主人翁意识。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十月革命的重大历史意义;新经济政策的内容和影响;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的成就;苏联模式的评价。
教学难点:十月革命爆发的历史原因,正确评价苏联模式。
【学情分析】
初三学生好奇心强,个性普遍突出,形象思维活跃,抽象思维较弱。而本课内容理论性较强,不易于学生理解,教师如果讲得太多太空,学生就会觉得乏味,所以教师依托大量文字史料、图片、国表来创设情境,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让学生自己去看,去感悟历史,接近历史与现实的距离。
【新课导入】
教师幻灯片出示资料:
列宁和斯大林的照片
教师导入:列宁和斯大林带领苏联人民建立起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今天跟随这两个人一起走进苏联的这段历史。
【讲授新课】
一、方向的抉择
教师幻灯片出示资料:
1914-1917年,俄国有1500多万人应征入伍,大量的未成年人和妇女被赶进了工厂,每天工作10小时以上。至1917年,俄国约有150万人死于战争,400多万人伤残。战场上接连失利,丧失波兰、立陶宛的大片土地,伤亡数百万人。农田荒芜、企业倒闭、经济几乎崩溃。国家外债从1913年的88亿增加到500亿卢布……1917年初,彼得格勒、莫斯科等地工人不堪忍受战争带来的苦难,不断举行抗议集会和罢工。
——沈志华《一个大国的崛起和崩溃》
提问:
十月革命前的社会状况是怎样的?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社会全面崩溃,战争引发国内革命。
教师简述十月革命爆发前的历史线索,
教师对照地图简述彼得格勒起义过程,辨析俄国不同时期的名称:
教师幻灯片展示材料:
“……十月社会主义革命不只是开创了俄国历史的新纪元,而且开创了世界历史的新纪元,影响到世界各国内部的变化,同样的而且还特别深刻地影响到中国内部的变化……”
——《毛泽东选集》
问题:
(1)请结合材料分析十月革命的影响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
(1)十月革命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建立了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推动了国际无产阶级革命运动,鼓舞了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解放斗争。
(2)鼓舞了中国人民寻求民族解放的斗争;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中国的仁人志士开始在中国介绍十月革命和社会主义。总之,十月革命为中国革命树立了榜样。
拓展思考:想一想,中国共产党探索出的革命道路与俄国十月革命道路有何异同?从中你得到什么启示?
引导学生结合中国史来进行解答。
教师简述苏俄巩固政权的措施。
教师过渡:苏俄面临的一个更大的问题是如何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列宁和斯大林展开艰难曲折探索。
二、道路的探索
教师幻灯片出示材料:
问题:结合课本内容填表。
教师设置情景,假如你是苏联的农民、工人和商人,你的生活在新经济政策后发生了什么变化?教师采访。
问题:新经济政策的影响有哪些?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调动了人民的积极性,促进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对小农占优势的国家走社会主义道路有深远的指导意义。
教师过渡:1924年列宁去世后,斯大林继续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探索。
教师幻灯片出示材料:
我们比先进国家落后了五十年至一百年。我们应当在十年内跑完这段距离。或者我们做到这一点,或者我们被人打倒。 ——斯大林
问题:结合课本,分析俄国如何在十年内赶超先进国家?
教师播放一五计划成就的视频,学生对比中国的一五计划,感受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三、模式的创建
教师过渡:1926年底,斯大林做了一份报告,宣布苏联建成社会主义国家,标志新的苏联模式的建立。
教师幻灯片出示材料:
1926——1927年度,苏联政府拨款10亿多卢布用于工业建设。1927年顺利的推销了第一批为数2亿卢布的公债。1926到1927年改建和新建企业788个,到1932年,苏联的工业在公民经济总产值中所占的比重已达70.7%,农业的比重只占29.3%。大工业总产值中,公营工业的产值占99.93%,私营工业的产值只占0.07%。
——廖盖隆等《马克思主义百科要览》上卷
问题:苏联模式在经济发展上有什么特点?
总结:高度集中。
教师幻灯片出示材料:
回答:苏联模式的弊端有哪些?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造成国民经济发展失调,阻碍经济持续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阻碍了苏联的民主与法制建设
问题:如何评价苏联模式?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①使苏联跻身世界工业强国,为后来取得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成就)②造成国民经济发展失调,阻碍经济持续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阻碍了苏联的民主与法制建设(弊端)
拓展思考:苏联的社会主义道路探索对我们今天的社会主义建设有什么启示?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
1、在探索社会主义道路的过程中从本国国情出发,实事求是,勇于创新。
2、经济建设要遵循客观经济发展规律,使农、轻、重应按比例协调发展。
3、要提高农民生产积极性,必须切实维护广大农民的利益。
4、政治上要加强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建设,防止个人崇拜等。
【课堂小结】
学生进行知识梳理。从苏联模式到中国道路,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不是一成不变的,只有根据国情进行调整,才能带领人民越走越远。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内容比较多,老版北师大教材用了两课来进行学习,所以这节课的重难点取舍是一个问题,在有限的时间内,尽可能的突出重点内容,即十月革命的影响和新经济政策的内容,社会主义工业化和集体化的主要内容和评价。
这节课在课程结构设计上我做的比较清晰,围绕革命和建设两个主题,对课本内容进行了重新编排,同时注意到时空的联系,将中国史的相关内容与之对比,增强学生的时空观念。
在教学过程中,我也存在一些不足:我对于农业集体化的分析不够,没有说清楚农业集体化和工业化之间的关系。在分析新经济政策影响时侧重强调经济影响,忽略了政治影响。在分析苏联模式的影响时,材料有重复,需要删减斟酌。同时在强调中国的五年计划时,提到的十三五计划是错误说法,应该纠正为十三五规划。以上是需要改进的地方。学无止境,教无定法,这节课还有很多改进的空间,需要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继续不断完善。